1. 什么是战略轰炸机
什么是战略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战略轰炸机的分类
根据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战略轰炸机发展趋势
目前世界各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是:
(1 )用先进的空射巡航导弹和有关的电子设备改装现役飞机, 延长其服役期。
(2 )继续研制先进的轰炸机。
(3 )战略轰炸机向隐形化方向发展。
战略轰炸机的由来
飞机开始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而在侦察飞行的过程中,“抽空”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俄罗斯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一般来说,战略轰炸机都是远程轰炸机。不过作战半径多远算“远程”在不同时期定义是不同的。文章开头提到的两种轰炸机的作战半径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战期间,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认为是远程轰炸机了。例如英国的“兰开斯特”MKⅡ其航程为3 620千米,原苏联的TB-3为3 225千米,美国的B-24“解放者”为3 38B-17轰炸机0千米,B-17“空中堡垒”为3 200千米,B-29“超级堡垒”甚至达到5 200千米。它们的作战半径一般是航程的30%~40%,视不同挂弹量和作战飞行方式而异。至于80年代以后的远程轰炸机如美国的B-1、B-2,原苏联的图-160“海盗旗”,航程都达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还允许(或有条件)空中加油那就无法说了。限制航程的因素还有机内滑油容量、氧气总供应时间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现在,机内油航程不超过8 000千米的轰炸机已不能说是远程轰炸机。而8 000千米距离的物理概念是什么呢?从北京到伦敦的空中直线距离是8 193千米,到美国旧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在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 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 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试飞完。
由于战争的需要,上述远程轰炸机虽然昂贵(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 000美元,而P-51战斗机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产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轰炸机的总产量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飞)6 176架,“兰开斯特”(1941年首飞)7 366架,B-17(1935年首飞)12 731架,B-24(1939年首飞)18 481架,B-29(1942年首飞)3 967架。二战期间,轰炸德国及其盟国所投的炸弹量为:1942年47 122吨(全为英国轰炸机),1943年达到201 622吨(英、美两国的轰炸机),1944年达到914 518吨,1945年德国投降时为380 113吨。当时轰炸的重点是德国的关键军火生产基地以及燃料炼制厂、油田、水坝等。当然也有一些纯属报复性的轰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轰炸机连续对德国最大城市汉堡的轰炸,共出动飞机3 000多架次,投弹约9 000吨,破坏区域77平方千米,完全烧光地区32平方千米,死亡达10万人。
二战的经验表明,在陆上战场不处于优势,未能掌握制空权或没有打击远程目标的必要时,远程战略轰炸机的确没有用处,它是一种十分昂贵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术的武器,研制时间很长。但一旦有条件使用时,则威力巨大。二战后期德国很多飞机因遭轰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飞作战,日本受B-29轰炸的影响也是明显的,更不用说原子弹的破坏了。
2. 什么是战略轰炸机啊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
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
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
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根据作战任务,战略轰炸机可分为核突防轰炸机、巡航导弹载机和常规轰炸机。
目前世界各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趋势是:(1 )用先进的空射巡航导弹和
有关的电子设备改装现役飞机, 延长其服役期。
(2 )继续研制先进的轰炸机。
(3 )战略轰炸机向隐形化方向发展。
3. 战略轰炸机有哪些作用
战略轰炸机一般是指用来执行战略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当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既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4. 轰炸机的发展历史
飞机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在侦察飞行中顺便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
在飞机用于军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用飞机轰炸地面目标的试验。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驾一架 “朗派乐 ─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公斤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这期轰炸任务都是由经过改装的侦察机来进行的。炸弹或炮弹垂直悬挂在驾驶舱两侧,待接近目标时,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的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架命名为 “伊里亚·穆罗梅茨”的轰炸机装有8挺对地机枪,最多可载弹800公斤,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 1914年12月,俄国用 “伊里亚·穆罗梅茨”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于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袭波兰境内德军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当时轰炸机的时速不到200公里,载弹量1吨左右,多为双翼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又有新发展,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是轰炸机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载弹量可达8─9吨,航程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国的B-29最为超群显赫,它不仅是投向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载机,投下大批燃烧弹,造成着名的东京大火,十几万日本平民伤亡也是B-29的“赫赫战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柏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国实施了轰炸,由此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尽管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前苏联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远程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B-25和B-29(B29轰炸机是曾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的美军轰炸机)。德国的He系列:He-177A-3、He-177A-4、He-177A-5、He-177A-7、He-177B、He-177B-0、He-117B-5、He-117B-7。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二战时,德国量产且堪用的重型轰炸机仅有He 177一款。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全部试飞。 自现代喷气式战略轰炸机问世以来的50多年里,其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60、70年代服役的苏联米亚-4、英国三V轰炸机(“胜利”、“火神”、“勇士”)、美国B-47、B-52等。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喷气动力轰炸机取代螺旋桨动力轰炸机,首先解决的是发动机问题。由于前苏联喷气发动机技术尚不过关,米亚-4轰炸机航程达不到设计要求,因此很快退役改成空中加油机,其战略轰炸任务主要还是由螺旋桨动力的图-95来担任。特别指出的是,图-95虽为螺旋桨动力,但其速度与同时代喷气轰炸机速度相差无几。图-95能使用到今天,跟其NK-12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成功有很大关系。超音速无疑在战略战术使用上比亚音速具有更多的优点,可以使轰炸机快速抵达目标、依靠速度可以降低被拦截和攻击的几率,突防能力也大大增强。由于喷气式发动机发展很快,飞机设计也突破了一些技术瓶颈。在亚音速轰炸机出现不久,苏美两国就开始研制超音速战略轰炸机。但这一时期出现的超音速轰炸机都只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超音速设计的战略轰炸机无法解决速度和航程的矛盾:要达到超音速就无法满足航程的要求,要达到航程的要求就无法超音速。美国B-58就存在这个问题,为此不得不在机腹部携带一个超大型油箱,限制了战术使用能力。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由于采用了变后掠翼设计,解决了速度与航程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代表是苏联图-160(北约称其为“海盗旗式”轰炸机)、图-22M和美国B-1B(枪骑兵)等。超音速战略轰炸机的出现使得战略轰炸机的突防能力大大增强,打击能力也相应提高,但成本高昂,加之当前形势,这些轰炸机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末期隐身战略轰炸机的出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空军的ATF和海军的ATA项目首次将隐身概念运用到了作战飞机的设计中。隐身或称低可探测性可以使作战飞机减少被发现和被攻击的几率,可以达成战略战役上的突然性,生存能力显着提高。隐身技术的出现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改变了战斗机、攻击机和轰炸机的作战方式,使作战飞机进入全新时代。隐身战略轰炸机只有美国B-2一种,据称其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只有0.3平方米,而B-52的RCS值达到100平方米。
现代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大展弦比的后掠翼,以保证飞机有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单翼布局形式可使机翼仅从机身上部穿过,这样,在飞机重心附近的机身内可以用来放置炸弹。炸弹舱的底部有可在空中开启的舱门。由于炸弹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弹以后,重心不会有很大变化,便于保持飞机的平衡。喷气轰炸机载油量大,除机翼内放置部分燃油外,机身内炸弹舱的前后也对称地布置有许多油箱。
飞机上装有完善的通信导航设备、轰炸瞄准装置和电子干扰设备等,以保证飞机准确飞抵预定目标区域,完成轰炸任务。通常飞机上除正、副驾驶员外,还有轰炸领航员、报务员、射击员等。为抵御敌方战斗机的攻击,50年代以前设计的轰炸机上普遍装有旋转炮塔。60年代以后,由于空空导弹的发展,炮塔自卫已失去意义。现代轰炸机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采用隐身技术来提高自卫能力。
5. 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历史
飞机作为军用是从侦察开始的,空中侦察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在侦察飞行中,顺便甩几颗手榴弹或迫击炮弹就成了“轰炸机”的开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期(1915年)已出现了专门研制的轰炸机,它就是沙俄的一种重型四发轰炸机,称西科尔斯基“伊利亚·穆罗梅茨”Ⅱ型,由波罗的海铁路工厂研制。该机起飞重量4 590千克,可载炸弹520千克,乘员7名,每台发动机功率110千瓦(150马力)。另一种是意大利的“卡普罗尼Ca32”型三发轰炸机,由卡普罗尼航空工程公司研制,起飞重量3 300千克,可载炸弹850千克,乘员4名,每台发动机功率73.5千瓦(100马力)。但真正开始用飞机专门轰炸特定目标的是德国人,1917年德国对伦敦和英格兰南部的持续轰炸,特别是夜间轰炸,开创了一个残酷杀伤平民百姓的先例,并引起英国后来的报复。从此也就有了“战略轰炸机”的称谓。
二战前夕,远程轰炸机受到重视的程度在各国是不同的。英国一贯重视轰炸机的研制,因此先后有“c”(Halifax)、“兰开斯特”(Lancaster,)等优秀机型参战。美国在二战开始时军用飞机性能落后,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和技术基础,后期才大量出现一流的作战飞机。美国远程轰炸机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B-29轰炸机是曾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的美军轰炸机)。原苏联对远程轰炸机的作用则有不同看法,加上工业基础的关系,优先发展战斗机是适合国情的。1932~1937年生产的TB-3型共装备818架。1949年的别-8四发轰炸机,起飞重量32吨,载弹2吨,航程4700千米,则只生产了79架。德国一贯只重视战术轰炸机,特别“迷信”俯冲轰炸机,在批生产的轰炸机系列中根本没有远程轰炸机的位置,也不支持研制。所以当征服大部分欧洲后,需要从空中攻击英国和空袭原苏联时,特别是需要轰炸已搬迁到乌拉尔山区的原苏联军工厂时才发现没有可用的武器,而这时已经晚了。日本也有类似情况,但不是不想研制而是受技术力量和财力所限。1943年开始发展的G8N1型“连山”四发重轰炸机,大小、性能和布局都与B-17相似,航程为3 950千米,载弹2~3吨,到投降时只试制了4架,并且尚未全部试飞。21世纪第一天,只有美俄和中国伊拉克四个国家还拥有战略轰炸机(埃及是在2000年退役了所有图-16和轰-6,伊拉克是在2003年的战事中被摧毁了海湾战争中幸存的最后一架轰-6)。 轰炸机是用于从空中对地面或水上目标实施轰炸的军用飞机,是航空兵实施远程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轰炸机可携带炸弹、导弹、鱼雷或核武器等,轰炸敌方军事基地、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经济和政治中心。轰炸机通常用于遂行远程空袭任务。它体积大、航程远。火力猛,堪称飞机家族中的“大哥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使用“齐伯林”式飞艇分别对比利时、波兰华沙、法国巴黎和英国实施了轰炸,由此拉开了战略轰炸的序幕。飞机诞生后,最初被用途军事侦察,随后即投入战斗用于轰炸敌方目标。因此轰炸机算得上是出现最早的机种之一。飞机家族中的又一个新成员――轰炸机,从此逐步走上了空中战场舞台。尽管谁都认为飞机比飞艇更适宜于进行轰炸,但在当时,关于使用飞艇还是使用飞机进行轰炸这个问题,各国认识是不一致的。由于各国认识上的不一致,因此,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有的早,有的晚,有的进展快,有的进展慢。俄国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已经认识到了飞机终将取代飞艇。因此,俄国在研制轰炸机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俄国人率先开始研制轰炸机,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其中最为显着的成就,就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
1912年11月,位于俄国圣波得堡的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制造成功了一架巨型飞机。巨型设计者是伊戈尔·伊万诺维奇·西科尔斯基。该机重4545公斤,翼展28米,装有4台74千瓦四汽缸水冷却“百眼巨人”式发动机。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伟大号”。
1913年5月13日,西科尔斯基亲自驾驶这架飞机进行试飞,并获得了圆满成功。该机后被官方正式命名为“俄罗斯勇士号”。西科尔斯基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标是要使这架飞机变成一种真正的进攻性武器,并为此对“俄罗斯勇士号”进行了不断的改进。
1913年底,西科尔斯基终于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俄国人给它取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伊里亚·穆罗梅茨”。这是俄罗斯勇士歌中的主人公、俄罗斯大地卫士的名字。 “伊里亚·穆罗梅茨”是一种双翼机,每台发动机的功率162千瓦,飞机长15.5~22米,翼展为24.9~35.5米,飞行重量6.1~7.5吨,飞行速度每小时137公里,最大升限达4000米,最大航程为540公里,机组成员4~8人。飞机上安装的机枪最多的达到8挺,并曾做过在飞机上安装76毫米机关炮的试验。机身内可挂航空炸弹,并且首次采用了电动投弹器。飞机载弹量400公斤,超载时可达700~800公斤。飞机上装有驾驶和领航仪表以及轰炸瞄准具。史学界公认,“伊里亚·穆罗梅茨”堪称当时大型飞机之最。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无论是敌国还是盟国都不曾制造出可与之媲美的重型轰炸机。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和俄陆军部十分欣赏“伊里亚·穆罗梅茨”,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有的4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全部投入作战使用。
1914年12月10日,俄最高当局决定组建“飞船大队”(即飞机大队),同时任命波罗的海车辆工厂厂长M.B.希德洛夫斯基为现役少将,主管“飞船大队”的各项工作。“飞船大队”也是世界上第一支重型轰炸机部队。
1915年2月15日,1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首次轰炸了德国本上,投掷炸弹272公斤,从此拉开了重型轰炸机参战的序幕。由于“伊里亚·穆罗梅茨”自卫能力强,加之“飞船大队”成功地运用了空中编队防御战术,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只有П.马克舍耶夫驾驶的一架“伊里亚·穆罗梅茨”被德歼击机击落。
从1914年到1918年,俄国共制造了73架“伊里亚·穆罗梅茨”,其中有一部分双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飞机安装了浮筒,成为水上重型轰炸机。从国内战争结束到1924年期间,苏联将部分“伊里亚·穆罗梅茨”改装成运输机,曾飞过莫斯科至哈尔科夫航线。“伊里亚·穆罗梅茨”号飞机的研制成功,对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当时,很多飞机设计师都对是否能够制造出多发动机飞机表示怀疑,因此,“伊里亚·穆罗梅茨”的研制成功无疑是一个创举。
1914年2月,西科尔斯基驾驶该机创造了一项记录一一载运15名乘客进行了成功的飞行。
1916年6月,“伊里亚·穆罗梅茨”再创辉煌:从基辅起飞,中途仅着陆一次,以14小时38分安全飞到了1000公里外的彼得堡。
在美国空军还未完成B-2隐形轰炸机系列之际,军机研究专家们已开始在俄亥俄的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地下实验室忙于设计新一代的轰炸机。B-2也许可在空中称霸一时,但新轰炸机已在设计蓝图上了。开发像轰炸机这类的武器系统通常需要10来年的时间。因此,负责研究计划美国轰炸机长远发展的空军作战司令部建立了未来空中打击战机研究所,简称FSA。FSA负责审核美国
飞机制造公司,如Boeing,LockheedMartin,以及NorthropGrumman,的研究能力和未来战机的设计。未来重型轰炸机分为3个等次:亚音速、超音速、高倍超音速。新轰炸机的速度可能为超音速5倍,约为每秒1英里。由于先进的反隐形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战机的生存和防卫须依靠速度和高度。而高倍超音速战机则可达到超音速5到10倍以上。美国空军服役的主要轰炸机为45年前的B-52,B-1B以及研制B-2下一代重型轰炸机将命名为B-3,但是五角大楼至今尚未决定采用何种造型及功能。军方人士指出,由于Northrop公司制造的B-2隐形重型轰炸机暴露出很多的弱点,接受教训,军方将启用的新重型轰炸机会采用亚音速机翼的原理,具有比B-2更强的隐形能力,更大的净载重量,以及更远的航程。还可能具备发射小型无人驾驶战机的功能。替代B-1B的新战机原本是要用作运载核武器的轰炸机,为五角大楼提供一个快速发令并且能取消指令的系统。未来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还有一个吸引军事专家的特点,那就是它具有撤消指令,重设攻击目标,以及拒绝指令的功能。五角大楼的指挥官们希望在2037年完成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部署。但在部署以前,更多的技术,包括很多还没有的技术,会在不断地完善。没有神仙的指导,战机专家和五角大楼的官员们只能根据以往的规律来推断某些可能在20年以后消失或被淘汰材料技术,推进系统以及武器。设计和建造高倍超音速战机可能是里程碑式的任务,却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其实,高倍超音速技术早已运用在航天领域。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的概念模型机由Northrop公司策划。该机为空气推进,5倍以上音速。如此高速的轰炸机可在数小时内攻击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目标。被Northrop公司称为冲浪者的概念机模型看上去还真像一快巨大的倒置的冲浪板。“冲浪者”运行起来的确就如同它的名字含义一样:“冲浪者”由于超音速高速运行产生了压缩空气的冲击波,而“冲浪者”就在冲击波上滑翔。由Northrop公司设计的“冲浪者”外形就是为了能产生大量的冲击波而设计的。机翼的边缘非常薄并向前下方伸展,因此使机体周围产生极强的压力。作为高倍超音速战机,“冲浪者”面临着升温的挑战。高倍超音速行驶会产生高温热气流,推进及导航系统、武器系统、冷却燃油系统以及人员生存条件系统都将面临华氏数千度高温的考验。设计SR-71的工程师发明了高燃点的燃油解决了燃油系统的高温问题。工程师还发明了能在低于华氏40度以及高于华氏600度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液态的润滑油。同时,高倍超音速战机还须包上一层用于航天飞机上的抗热保护膜。由于驾驶舱的大窗能将高温传入驾驶舱内,Northrop公司为“冲浪者”专门设计了舷窗,只在投弹和降落时使用,平时驾驶员依靠监视器屏幕来观测。另一个大的功能是为解决武器系统问题而设计的,即让高倍超音速重型轰炸机在高倍超音速行驶时发出投弹指令。传统的投弹器是无法胜任的,因为“冲浪者”的腹部是飞机获得上升力所必须的平台。Northrop公司运用战舰发射反潜鱼雷的原理,设想一套在战机后方的轨迹追踪发射器,可发射导弹和炸弹。武器本身也必须是“智慧”型的,甚至比当今的“智慧”型炸弹更聪明,必须能够高速行驶中自动捕捉目标,调整目标。
6. 战略轰炸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会有战略轰炸机不是一个导弹就打下来的东西干嘛还用
战略轰炸的意图是摧毁敌方战争潜力,水平轰炸机就是执行这种任务的,二战时美国陆航对德国和日本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冷战期间的战略轰炸机是作为重要核打击力量存在的,虽然随着防空武器的发展,战略轰炸机的突防越来越困难,但战略轰炸机的大航程和超大载弹量仍然有巨大的威力。现在的战略轰炸机可以作为空射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可以飞行数千千米然后在任何防空系统的射程外发动毁灭性的打击,而在对方防空系统被本方压制后,战略轰炸机还可以携带数十吨的制导和非制导炸弹进行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