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英国有趣的文化和风俗有哪些
1、天气文化
英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他们的天气非常反复无常而又莫名多变。不管是电影中、小说中还是现实中,英国总是给人一种出门就要带上雨伞的感觉。由此也衍生了它们独有的天气文化。见面基本上要说一句关于天气如何的打招呼用语,这和国内大多数时候见面要问一句“吃过了吗?”的含义相同
2、路引文化
即如果你问路之后,大部分英国人都会非常详细的给你把路指正清楚,甚至会让你产生一种“话真多”的感觉,虽然他们可能都是一脸严肃的为你作答。“这边直走左转,然后直走第二个岔道,对,看到一个报停之后那个岔道,然后右转,走大概200米,你会看到一个扑灵扑灵的酒吧,右斜方再走100米就到了”。
这和英国一直以来的绅士传统可能也有很大的关系。
3、小费文化
小费本身就是在18世纪的时候源于伦敦。通常来说都是指消费者对于服务人员的服务给予额定报酬之外的现金,以此表达你对于该服务人员的一种奖励、肯定和谢意。如今很多时候这种小费已经并不仅仅是一种额外的行为了,而演变成一种文化。
4、见面风俗
我们中国人第一次见面的双方除了是很正式的场合,工作职场上的关系才是握手,平时会比较口语化的问候以下而已,而英国人彼此第一次相识时,一般都要握手。除了热恋中的男女,步行时一般人都不手拉手。英国人不喜欢别人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
当去访问一个英国人时,得先在门口敲门,一直等到他说“请进”,才能进去。先生们进屋脱帽,而女士们则不必在室内脱帽。
5、英国人喜欢下班后到酒吧喝酒
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就像在我们的固定印象中,广东人就喜欢到酒楼喝早茶一样。酒吧的英文是Pub,Pub的由来也是有一段历史的,一千年前的英国农家喜欢自己酿酒,后来觉得自己喝不过瘾,于是就搬出来卖,为了能招揽顾客,于是便在外面挂上招牌,因为农夫不会写字,所以招牌上没有文字,只有图案。
在英国有很多酒吧都是历史悠久的,是许多作家、艺术家流连索取灵感的地方。每一家酒吧都有不同的图案,都代表着每一个非常不同的、传奇的故事。
6、英国的国石是钻石
现在很多年轻人结婚都会买钻石戒指,代表着永恒的爱情,其实钻石的概念就说从国外传过来的,像英国的男人喜欢用钻石代表自己的决定和果敢。
而女人则愿意用钻石比喻自己的圣洁和高贵。英国人很早就把钻石作为男女间的定情物,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这一习俗很快就被西方世界所采纳,并传播到东方。
Ⅱ 英国的文明有哪些
第一,早在中国宋朝的时候,英国人就制定了《大宪章》(1215年),限制君王的权利,强调司法公正。
第二,英国的光荣革命(1688年),通过了《权利法案》,进一步限制君王权力,而走向君主立宪。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等,等于从司法和经济两个层面限制君王,而把权力转向国会。这是议会政治的开端。甚至在今天美国激烈争论的枪支问题,英国《权利法案》就规定,个人拥有枪支权。这比美国宪法早了一百年!
第三,英国伟大的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在光荣革命期间,发表了对整个人类影响深远的《政府论》,提出人有三大权利: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如果国家政府剥夺这些权利,人民有权起来反抗,反抗暴政不仅是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权利可以放弃,义务不能放弃)
约翰洛克
洛克的三大权利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建国先贤们。杰弗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照搬了洛克的三大权利说,只是把第三点改为“追求幸福的权利”。当然,如果没有私有财产的保护,就没有个人幸福而言。后来麦迪森等起草的美国宪法,又恢复了洛克原有的三大权利说,第三点仍为“保护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根本精神就是洛克的权利说,可用两句话概括:保护个人权利,限制政府权力。
第四,整个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繁荣,都跟英国当年的那场工业革命有直接的关系,正是英国率先启动了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等,开始了人类至今仍在发展的飞机,电话,手机,电脑、博客、脸书、微信、line等等新科技。而英国的工业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解除禁忌,心灵解放,才有了人的想象力、创造力的飞跃!
英国有这样悠久和伟大的传统,所以英国人,尤其是普通民众,才会有强大的心灵,强烈的个人权利意识,才有了今天这场即使冒着全世界(主要是左翼们)强烈反对的声浪,也要自己做主,投出了让整个世界跌破眼镜的结果——脱离欧盟,脱离束缚,脱离集权,脱离乌托邦!
英国的这场公投,实际上是人民大众战胜了精英主义,常识战胜了意识形态!
英国脱离欧盟,是欧盟这种乌托邦幻想开始破灭的开始,捷克是下一个也要公投的,结果可能也是脱离!欧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将开始。
英国脱欧公投的胜利,是主权和自决权战胜中央集权(centralization)和群体主义(collectivism)的胜利!是从英国的伟大思想家约翰洛克,大卫休谟,艾德蒙特伯克,亚当斯密等一路下来的支持资本主义,捍卫个人权利思想的胜利!
Ⅲ 英国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 这些文化特征是在该地区生活的人在祖祖辈辈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独属于这个国家的一些性质, 是区别于其他群体的标志之一。文化对于民族的意义很强大。从广义上可影响国家的政策和发展, 从狭义上关联到社会群体中的个人特征, 也将在相同环境下成长的人用文化连接起来。国家文化的形成体现在历史发展的脉络当中。英国的文化特征与其独属的地缘特征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相联系, 首先是英国独特的地理条件, 身处岛国与大陆隔绝;其次是英国堪称影响最广泛的英雄主义神话传说---亚瑟王及他的圆桌骑士团;然后英国最先进行了政治革命, 创立了君主立宪制, 而后又进行了工业革命等, 种种因素延展为如今的英国文化, 而已经形成的英国文化也对英国的国家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反哺作用, 英国的文化与国家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英国历史
英国文化产生的群体主体为两个部分, 贵族和平民。英国的贵族最初是从西欧大陆上来的, 他们带来了骑士精神, 后来骑士阶级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涉逐渐变成了贵族, 骑士精神也变成贵族精神的一部分, 工业革命后, 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崛起, 绅士阶级就开始发展壮大。因为英国人普遍具有贵族崇拜的心理, 在英国贵族精神的发展过程中, 普通的英国民众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逐渐的, 绅士精神与贵族精神包含的一些精神内涵不再是贵族的专属, 而是构成了英国人普遍的价值取向, 成就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
一、上流社会
1. 骑士精神---绅士的前身
骑士精神来源于骑士阶层, 德国学者海固里希·布伦纳的观点认为, 骑士阶级最初起源于8世纪时的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的改革。这次改革推行了采邑制, 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贵族, 贵族则必须为君王服役, 效忠于君主。而其使得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 他们自备马匹、装备精良, 构成了新型的骑兵, 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而之后几个世纪的技术革新以及战争的需要造就了骑士阶级, 骑士阶级在11世纪到14世纪达到顶峰, 又在17世纪前后在王权的加强、经济的发展等种种因素的制约下逐渐走向衰亡。从英文"knight"一词的词源中可以看出原本是指在征服者威廉领导下的诺曼士兵使用风筝盾作战的战术, 后来成为骑士作战训练的一种主要方式, 逐渐演变成为骑士的意思。骑士既要有防御的战术, 又要有进攻的思维, 可进亦可退, 一往无前。
Ⅳ 英国的习俗文化有什么
礼仪习俗
一、见面:
英国人彼此第一次相识时,一般都要握手。除了热恋中的男女,步行时一般人都不手拉手。英国人不喜欢别人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 当你去访问一个英国人时,得先在门口敲门,一直等到他说“请进”,才能进去。先生们进屋脱帽,而女士们则不必在室内脱帽。
二、送礼和给小费:
在英国,仅限于给侍者和出租车司机小费,在饭钱和车费之外多付1/10或1/8的钱。旅店的侍从或铁路搬运工为你服务之后,您也要付少量小费。
三、喜丧礼仪
①、英格兰人的婚俗丰富多采,从求婚到度蜜月均按自已的传统方式进行。在英格兰北部约克市求婚方式颇为奇特,继承了古代民间遗风,女孩子成熟以后,需要出嫁了,便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服饰,向男性示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意思,恰恰和交通信号灯一致。绿色的表示:"来吧!我愿意恋爱,大胆地追求吧!"黄色表示:"机遇是有的,如果合我的意还是有成功的机会。"红色表示:"目前我还不想谈情说爱,不要追求我。"勇敢的小伙子会根据对方的服色,根据自已的选择去大胆地追求,决不会被扣上行为不端的帽子。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这种习俗遍及整个英国。结婚或定婚戒指是许多民族的传统习俗,英格兰人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仪式时,新郎给新娘戴戒指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甚至认为不戴戒指的婚姻是无效的。当神父询问一对新人是否愿意做对方的妻子或丈夫、能否相互尊重、白头偕老后,新郎给新娘的无名指上戴上一枚戒指。它象征着丈夫对妻子的纯真爱情,同时妻子也表示接受并忠实于这种爱情。
②、戴戒指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中国,它不仅作为一种信物也是一种装饰品。婚姻戒指最初并不镶嵌钻石、翡翠以及红蓝宝石等饰物,纯洁的圆形象征着由婚姻联袂在一起的两个人的团圆。在一些民族中象征着一种魔力,保佑夫妇幸福长寿,同时,施予者表示对接受者的信任,接受者表示对施予者的忠诚。
金戒指象征爱情的纯真,银戒指意味情感温柔。英国人同西方各国一样,定婚戒指是金制的而不镶嵌任何宝石,结婚戒指应加装饰物,至于戒指的质量则根据个人的经济条件不同而不同。定婚、结婚戒指可戴在同一无名指上,也可以由结婚戒指取代定婚戒指。
英国在16世纪时,结婚戒指的内侧经常刻是家族的图案或箴言,诸如"上帝使我成为某某的妻子,"某位主教的妻子的戒指上刻上一只手、一颗心、一顶主教冠和一个骷髅,铭文是:"前三个我赐予你,第四个使我超脱。"今天戒指上的铭文大多只刻上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开头字母。
③、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纱,手持白色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而戴头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品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为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举行婚礼时,身穿白纱礼服,头披白纱的新娘挽住父亲的手臂,由女宾相伴,在婚礼进行曲中步入教堂。着礼服的新郎在男宾陪同下站在圣坛等待新娘。 英国人家中有人去世,往往在报上登一则小启事,亲友见启事后前去参加葬礼,以表对死者的敬意和对其家属的问候。
④、一旦举行完婚,新郎新娘从教堂里出来的时候,人们要向新人祝贺,这种祝贺不是亲吻、拥抱和握手,而是向他们撒五彩缤纷的纸屑。撒纸屑的习俗起源于撒麦粒。1491年英国国王亨利七世携王后到布里斯托尔旅行。旅行途中,被一位面包师的妻子看到,于是她从窗子里向他们撒麦粒,并高呼:"欢迎你们,陛下!祝你们幸福、长寿。"这成为一段佳话,到16世纪时,这一习俗已广为流传,人们向新郎、新娘撒麦粒,有时还染各种颜色。麦粒象征着丰收和生活富裕,同时也祝贺新婚夫妇幸福长寿,子孙满堂。
⑤、度蜜月也是英国各地青年结婚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把积蓄下来的钱用于旅游,而结婚后去旅游便称作度蜜月。这原是古代的习俗,在新婚之时一定要饮用一种用蜂蜜特制的饮料,用来象征家庭美满、爱情甜蜜和生活幸福。而这种饮料从结婚开始要喝30天,因此就把新婚第一个月称作蜜月了。
⑥、在英国对于结婚纪念日十分重视,每年都要庆祝并有不同的称谓。第一年是纸婚,第二年是棉婚,第三年为皮革婚,第四年为毅婚,第五年称木婚,第六年称铁婚,第七年叫铜婚,第八年叫陶器婚,第九年为柳婚,第十年是锡婚,以后是钢婚、绕仁婚、花边婚、象牙婚、水晶婚。从第十五年以后,每五年各有一个称谓,依次为搪瓷婚、银婚(第二十五年是个大典)、珠婚、珊瑚婚、红宝石婚、蓝宝石婚、金婚(五十年是第二大典)、翡翠婚、钻石婚。这最后一个是第三大庆典,但很少有人能够庆祝这个庆典。
四、禁忌
①、不能加塞
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加塞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②、不能问女士的年龄
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毫无疑问,每个女士的发型、化妆和衣着都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美丽、更年轻,但是如果她的打扮让人感到太刻意,那么别人就会带着非难的口吻说她“显得俗气”。
③、不能砍价
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
④、英国人认为13和星期五是不吉利的,尤其是13日与星期五相遇更忌讳,这个时候,许多人宁愿呆在家里不出门。在英国,忌讳谈论男人的工资,女人的年龄,政治倾向等。他们忌讳四人交叉式握手,还忌点烟连点三人。
⑤、去英国人家里作客,最好带点价值较低的礼品,因为花费不多就不会有行贿之嫌。礼品一般有:高级巧克力、名酒、鲜花,特别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品,他们格外欣赏。而对有客人公司标记的纪念品不感兴趣。在英国,服饰、香皂之类的物品未免太涉及到个人的私生活,故帮一般不用来送人.菊花在任何欧洲国家都只用于万圣节或葬礼,一般不宜送人。白色的百合花在英国象征死亡,也不宜送人。其他的花都可送人。盆栽植物一般是宴会后派人送去。若请你到人家里作客,需要注意,如果是一种社交场合,不是公事,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要为你做准备,你去早了,她还没有准备好,会使她难堪。最好是晚到10分钟。在接受礼品方面,英国人和我国的习惯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常常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无论礼品价值如何,或是否有用,主人都会给以热情的赞扬表示谢意。苏格兰威士忌是很通行的礼品,烈性威士忌则不然。
五、做客和餐桌上的礼节
如果你被邀请到别人家做客,就要考虎这样几个情况。比如,该在什么时候到主人家?如果不是谈正经事,只是个社交聚会,早到是不礼貌的。女主人正在做准备,她还没完全准备好你就到了,会使她感到非常尴尬。晚到10分钟最佳。晚到半小时就显得太迟了,需要向主人致歉。什么时候应该离开呢?这没什么规定,但在主人家坐得太晚是很不礼貌的。如果只是邀请你共进晚餐和聊天,那么你最好在10点至11点之间离开或者餐后1小时告别。如果你被邀请留下来住几天或度周末,在离开之前应特意买束花送给女主人,这会使她非常高兴。另外,离开后的第二天要发一封便函向主人致谢,并随附一件小礼品如一盒巧克力或一些鲜花等。
英国的宴请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茶会和宴会,茶会包括正式和非正式茶会。英国人在席间不布菜也不劝酒,全凭客人的兴趣取用。一般要将取用的菜吃光才礼貌,不喝酒的人在侍者斟酒时,将手往杯口一放就行。客人之间告别可相互握手,也可点头示意。
英国人一般较喜爱的烹饪方式有:烩、烧烤、煎和油炸。对肉类、海鲜、野味的烹调均有独到的方式;然而,他们对牛肉类方面又有特别的偏好,如烧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时不仅附上时令的蔬菜、烤洋芋,还会在牛排上加上少许的芥茉酱;在佐料的使用上则喜好奶油及酒类;在香料上则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鲜香料。
较为人知的英国料理菜名有:牛肉腰子派(STEAK KIDNEY PIE)、炸鱼排(ENGLISH FISH CHIP)、皇家奶油鸡(CHICKEN A LA KING)等。英国人喜欢狩猎,在一年只有一次的狩猎期中,就有许多的饭店或餐厅会推出野味大餐,如野鹿(VENISON)、野兔(HARE)、雉鸡(PHEASANT)、野山羊(WILDSHEEP)等的烹调。而一般烹调野味时,均采用些杜松子或浆果及酒,此做法是为了去除食物本身的膻腥味。
英国人对早餐非常讲究!英国餐馆中所供应的餐点种类繁多,有果汁、水果、蛋类、肉类、麦粥类、面包、果酱及咖啡等。 时下所流行的下午茶(HIGH TEA)也是传来自于英国,其较知名的有维多莉亚式VICTORIAN STYLE),内容可说是包罗万象,包括各式小点、松糕、水果挞(TARTE)及三明治等。 晚餐对英国人来说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他们选择的用餐时间通常较晚,而且都是边吃边喝边聊,以促进用餐人之间的情谊,可想见他们是属于极有自主性的民族,而一顿晚餐对他们来说可能要花上好几个钟头!
Ⅳ 英国有哪些文化
英国穿衣文化最有名的就是英伦风了。
英伦风,简单的理解就是“英国的风格”(英国又称英伦),源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伦风格以自然、优雅、含蓄、高贵为特点,运用苏格兰格子、良好的剪裁以及简洁修身的设计,体现绅士风度与贵族气质,个别带有欧洲学院风的味道。
英伦风的必备元素则是:戴风帽的修身大衣,黑色搭配方格衬衫,收腿的裤子,及膝靴子以及超大的围巾,当然,加上顶爵士帽更是赞!
英伦风的女装:很传统,很保守,很端庄,不像巴黎,米兰和纽约这么性感,而且它还会修饰女人的线条。格子图案,历史悠久,在欧美纺织界有这样一种说法:苏格兰格子等于一部大英帝国的历史。可见格子在英伦风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服装设计的舞台上,苏格兰格子一直都是被经常运用到的设计元素之一。而且运用的形式与手法也越来越丰富,风格日趋多样化。无论是格子的大衣,还是格子的斗篷,都能尽显女性的典雅与高贵。
受英伦三岛多雨天气的影响,风衣这种防水的面料,则受到人们的喜爱,再加上皇室的宠爱,让风衣成为了英伦风的重要名片。
英伦风的男装:合适的剪裁,得体的穿着,以及细节上的体现,这些都是英伦风正装的特点。亚麻的衬衣,柔软的围巾,以及更休闲的裤子都让男士拥有了休闲而不失绅士的味道,休闲中透着稳重,稳重里又含着青春。
一双合适的鞋子,会让男士穿出特别的气质。今天搭配的这款鞋子复古而又不失休闲感,让这套造型的整体都体现出了英国绅士稳重,而又不失幽默的感觉。一双精致的袜子,可是整体造型的加分之作,细节的出彩让本身相对简单的男装拥有了不同的色彩。
联想到007中,詹姆士邦德的形象,他时而稳重,时而浪漫,有时又很幽默,但骨子里仍然流淌着绅士的血液,这也许就是英伦男士们的精髓!
Ⅵ 英国独有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语言
英国名义上没有官方语,实际上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英格兰以外地区有其他官方语言,例如威尔士北部还使用威尔士语,苏格兰西北高地及北爱尔兰部分地区仍使用盖尔语。
5、节日
科学节1883年开始,一年举办一次。
科学周1994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举办。
英国的除夕夜,人们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进亲友家去。“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
Ⅶ 英国有趣的文化和风俗是什么
英国有趣的文化和风俗如下:
1、见面风俗
英国人彼此第一次相识时,一般都要握手。除了热恋中的男女,步行时一般人都不手拉手。英国人不喜欢别人干扰他们的个人生活。当你去访问一个英国人时,得先在门口敲门,一直等到他说“请进”,才能进去。先生们进屋脱帽,而女士们则不必在室内脱帽。
2、英国的国石是钻石
钻石的概念是从国外传过来的,像英国的男人喜欢用钻石代表自己的决定和果敢;而女人则愿意用钻石比喻自己的圣洁和高贵。英国人很早就把钻石作为男女间的定情物,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这一习俗很快就被西方世界所采纳,并传播到东方。
3、早餐种类
英国人对早餐非常讲究,英国餐馆中所供应的餐点种类繁多,有果汁、水果、蛋类、肉类、麦粥类、面包、果酱及咖啡等。
4、饮红茶历史
英国人有300年饮红茶历史,极喜爱喝红茶,红茶加糖、牛奶,往往成为餐后的必备饮料,因此英国是红茶消费量最多的。
5、排队文化
排队是英国传统文化。据调查,英国人平均每人每月排队约5个半小时,即便是孤身一人,也得有板有眼地站好一个人的队。
Ⅷ 英国的文化特色有哪些
1、语言与交流隐私对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有无孩子、恋爱关系、个人经济状况、健康等涉及私人的话题在相互不熟识的情况下应当尽量避免。
2、 风俗礼仪与生活习惯英国人普遍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公共事业、慈善事业等都很关注。英国人很注重礼貌修养,谈话总习惯轻声细语,很少大声喧哗。
3、在餐馆和商店中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已经吃完了。如果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成八字形放在餐盘上。
4、英国人有付小费的习惯,但不是很严格。通常在餐厅要按帐单的10%左右付,给行李员消费按每件行李50p付,给出租车四季可以按票价的10%-15%付,理发一般付2镑,饭店旅馆等帐单中不含服务费,应将10%的费用分别付给对自己有帮助的工作人员。影剧院、加油站等场所无需付小费。
(8)英国主要有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传统的英国人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 懂得这些得人被视为有教养的人 细节很多 在这里就简略的解释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与英国人交流中学习
刀叉的摆置
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放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如果是谈话,可以拿着刀叉,无须放下,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
刀叉的拿法
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与筷子同样的是以两只为一组。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
Ⅸ 英国传统文化,习俗
英国的传统文化特点:
浓厚的宗教色彩。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英国,人人都有信仰宗教的权利,社会和政府不得干涉。他人可以随意改变宗教信仰,可以在布道,礼拜和仪式中表明他的信仰。
贵族等级制。英国社会一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区分,贵族等级制一直在英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至在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一百多年依然被称为“贵族的世纪”。
自由主义文化。在英国,时常看到一些学生做出放浪形骸的举动,比如他们晚上会在路边席地而坐,喝酒交谈,比如他们会走着走着就发出肆无忌惮的笑声。
崇尚的传统文化英国历史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文化传统有较大的连贯性,这种连贯性必然导致英国人坚持一种传统观,即崇尚过去的智慧和成就,崇尚蕴涵传统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英国的重要节日
一April Fools Day(愚人节)
二Hallowe'en(万圣节)
三Christmas(圣诞节)
四 New Year's Day(元旦)
五Valentine's Day(情人节)
六Easter(复活节)
七Christmas Eve(平安夜)
(9)英国主要有什么文化扩展阅读:
英国的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传统的英国人非常重视餐桌上的礼仪 懂得这些得人被视为有教养的人 细节很多 在这里就简略的解释一下 剩下的需要在实践中体会与英国人交流中学习。
刀叉的摆置
用餐中为八字形,如果在用餐中途暂时休息片刻,可将刀叉分放盘中,刀头与叉尖相对成“一”字形或“八”字形,刀叉朝向自己,表示还是继续吃。
刀叉的拿法
两只一组使用刀、叉为正式的用法,右手拿刀,左手拿叉,与筷子同样的是以两只为一组。刀用来切割食物,叉用于送食物入口。
刀叉的用法
刀叉有不同规格,按照用途不同,其尺寸的大小也有区别。吃肉时,不管是否要用刀切,都要使用大号的刀。吃沙拉、甜食或一些开胃小菜时,要用中号刀,叉或勺一般随刀的大小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