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国的习俗有哪些要详细点的
这个问题有意思!
如果是英国的话,禁止宰杀天鹅算不算?
从12世纪开始,泰晤士河以及支流上的野生天鹅都属于王室财产,宰杀其中任何一只都是违法的,每年英国王室还会派人清点天鹅的数量。之前,就有留学生因为企图宰杀食用野生天鹅,导致差点被遣返。
还有搬运大件物品回家犯法。
在伦敦,根据1839年伦敦警察厅法案第54条例规定:在人行道上滚动或者搬动任何木桶,缸,梯子,木板,海报等大型物品,属于违法行为(从路边手推车或者马车上下搬运之类物品除外)最大限度罚款£500,但该条例仅适合于伦敦。
听我们以前回来的一位留学生说,还有禁止在公共场合唱生日歌……
由于版权问题,法律规定不可以在公共场合给朋友唱生日快乐歌,否则将不得不付费。
还有什么好玩的暂时想不起来了,大家想到什么都来说说哈~~我也很好奇的说!
2. 古代人究竟是怎么避暑的
夏天烈日炎炎,燥热酷烈。虽不至让人厌恶,但因常与闷、热、躁联系在一起,古今往来的人,都想到了一个相同的词:避暑。
古代没有诸如风扇、空调等降温电器,他们是怎么避暑的呢?自古至今,祛暑最好的方法当然是根据地理位置不同节气各异,通过移居而住来达到避暑的目的。动物界的候鸟便是采取这个办法。清代从康熙皇帝以后,历任皇帝每年夏季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去避暑消夏。只是这样的避暑方式,非一般人可以享受到,不具普遍性。
稍次一点的方法是用冰祛暑。据早在《诗经.七月》中,就有“凿冰冲冲”窖储度夏的记载,避暑纳凉在人们的夏季生活中由来已久。根据《大清会典》中记载:清代在紫禁城、德胜门外、正阳门外等设有专门储藏冰块的官窖计十八座。冰窖采用埋入地下一点五米的半地下形式。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由采冰者凿成规定尺寸的方块拉入冰窖,待转年的夏天使用。虽然冰窖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之分,但因价值昂贵,寻常百姓家往往对上述的两种最好的避暑方法只能望凉兴叹。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也想出了众多避暑的好法子
到了汉朝,一种名叫“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个人运动,满屋人凉快,这又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到了唐朝,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屋子里自然会凉快起来。
明朝时候,凉屋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明代人已经知道在消暑时巧妙利用地理优势,掘井纳凉,天然环保又清爽。
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冷饮也开始随着出现。富贵人家就已经开始在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发展到唐朝时,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到了宋代,冷饮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大加赞赏。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赏赐,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等调制而成)。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意大利对这一技术严加保密300年后,被法国人高价买走,此后不知怎么的又传到了英国。英国人改造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不知道他们大赚其钱时,有没有想到要感谢一下中国的忽必烈。
3. 古代人是怎么避暑的
1、摇扇子纳凉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2、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冰鉴的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中国古代,人们喜欢温酒,温酒不伤脾胃;夏季时也嗜喝冷酒,冷酒可以避酷暑。楚国地处南方,盛夏时饮冰镇酒,自然是莫大的享受。
3、木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外形口大底小呈斗状,上面以厚木板为盖,腰部上下箍铜两周,箱的两侧设置便于搬运的铜环,四条腿足为硬木活中的敼腿膨牙做法。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
4、唐代空调房
唐宋时期,避暑纳凉已成为皇家宫廷、高官显贵夏季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避暑方式也十分奢侈。唐代时,皇帝在宫廷中建有专供避暑用的凉殿,殿中安装了机械传动的制冷设备。
这种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用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同时,还利用机械将冷水送向屋顶,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激起凉气,以达到消暑之目的。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
5、行宫避暑
清代,皇帝喜欢在夏天去行宫避暑,凡是皇帝、后妃所在之处,必须在夏至前搭好脚手架,高过殿顶,顶上用苇席铺好。天棚虽然破坏了宫殿的美观,但它起到了隔热作用。皇帝、后妃的寝宫夏季门上安装竹帘,以防蚊蝇。
这个竹帘既细又密,是竹编工艺品。后妃出去散步,宫女太监都要为他们提着熏香炉驱蚊蝇。扇子是皇帝、后妃必用之物,宫扇、团扇、羽毛扇、折扇等等,应有尽有。清代皇宫内已有了机械扇子,它的造型是童子手握羽毛扇,只要开动发条,羽毛扇就能上下扇动,产生徐徐凉风。
6、古代冰淇淋
北魏时奶制品就很多,《齐民要术》载有各种各样酥、酪做法。到唐朝,就做成“酥山”了,像一个巨大的奶油蛋糕,不过天冷才做,没说到夏天加了冰再吃。
南宋杭州街头还有很多暑汤冷饮:甘豆汤、豆儿水、香薷饮、椰子酒、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
4. 古代是怎么过炎热的夏天的,有什么避暑的妙招呢
古代文艺青年比较多,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若论单纯用来避暑,看古画和古装剧里的姑娘都是人手一扇,也知道扇子有多靠谱了!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主人凉爽惬意,仆人当然是要汗流浃背的。
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扇子的基本使用原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很费事。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
避暑利器二:冰块
不要以为没有电冰箱,古人就没法贮存冰块。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当然,这种奢侈豪华的“电冰箱”只有官府才有,普通百姓是无法享受的。
冰桶系木质,其设计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冰鉴”,冰鉴便是最原始的冰箱。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5. 古代都有哪些避暑的方法
在古代,到了夏季,同样是酷暑难耐,可是人们又没有电,无法使用我们现在熟知的降暑神器----空调,那么为了应对酷暑,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妙招。
其中最普通的就是有钱人家都会在清凉之地买一处宅院,就像是避暑山庄,到了最炎热的时候就会搬去那里住,远离这酷热的地界。
而且这些冰块也可以用来冰水果,作用原理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冰箱。将冰块置于一个篮子的底部,再将水果置于冰块上层就可以了。这样一来水果是十分冰凉的,吃起来十分的凉快。也可以用来冰镇其他的饭食,总之能冰的都冰,来达到降温避暑的目的。
6. 英国人如何度假
英国人在许多方面也许是保守的,但他们却很喜欢去新的地方旅行,他们总是远途旅行的先行者(pioneer)。现在,英国每年都会有许多的男女老少去欧洲(Europe)度假。许多人带着他们的帐篷、活动房子和汽车,乘渡船(ferry)、气垫船(hovercraft)或托运汽车的飞机,跨过英吉利海峡(the English Chan-nel)。但也有人愿意通过旅行社来预订房间,进行团体旅行。有趣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到了目的地之后却迷上了商店,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了购物上,拼命想着要买些什么和怎样把价格换算成英镑(pound)和便士(pence)。【相关阅读】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题后问题。
7. 夏天去什么国家避暑比较合适
1、意大利
意大利是古典和时尚交汇的国度。在这里可参观古罗马遗址,寻访威尼斯水巷,或凝视佛罗伦萨的美丽教堂,也可感受米兰这座充满活力的摩登城市。不过如果是夏季的话最推荐的莫过于意大利的避暑胜地-科莫湖。
科莫湖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盆地中,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在这里消夏,还可观赏到各种地中海奇花异草以及许多热带和亚热带植物。另外最神奇的是即使在夏季,科莫湖水也是冰冷刺骨的。
主景简介:科莫湖另一大景观就是绕湖而建的小镇。小镇很安静,走在科莫的这个小镇上,能让你在安静至于感受到一种夏季清凉的小资情调生活,所以在临时的时候别忘记一定要给自己寄一张这里的明信片。
主景推荐:温德米尔湖位于英格兰与苏格兰交界处的坎布里亚郡大湖区里,不过如果是夏季的话别忘了来英国的温德米尔湖走走就对了。
英国人热爱这里,同时这里也是私家游艇最理想的巡游天堂。若天气晴好,阳光之下,清风拂面,一桅一船一人一水面的景致,湖中看风景的人,成为湖边游客们眼中美妙的风景。
推荐理由:当地温度20℃。夏天来自爱尔兰海的清凉海风一直能吹到温德米尔湖上空。温德米尔湖集天地之精华,把炎热与干燥都赶走,成为英国夏季最着名的本土避暑之地。
8. 英国绅士为什么总要手提一把雨伞
英国的绅士带伞,是为了照顾到没带伞的女士,保护女士是绅士的天职,这也是他们为什么叫绅士的原因。
在中世纪英国,“gentry”(绅士阶级)是一个社会阶层,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如爵士等职位。此阶层的男性成人当时称为“gentleman”(绅士)。“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致。
绅士风度即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又是英国社会各阶层在看齐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
(8)英国人如何避暑扩展阅读
早在17世纪后期,英国就开始实施“绅士教育”。它由英国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洛克提出,他把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绅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
这种“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即必须具有上层社会所理解的道德思想与行为;具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能力、机敏与自信;具有高贵的文明的礼貌与仪态;具有多方面的学识,足智多谋。
9. 英国的习俗都有哪些
这个问题有意思!
如果是英国的话,禁止宰杀天鹅算不算?
从12世纪开始,泰晤士河以及支流上的野生天鹅都属于王室财产,宰杀其中任何一只都是违法的,每年英国王室还会派人清点天鹅的数量。之前,就有留学生因为企图宰杀食用野生天鹅,导致差点被遣返。
还有搬运大件物品回家犯法。
在伦敦,根据1839年伦敦警察厅法案第54条例规定:在人行道上滚动或者搬动任何木桶,缸,梯子,木板,海报等大型物品,属于违法行为(从路边手推车或者马车上下搬运之类物品除外)最大限度罚款£500,但该条例仅适合于伦敦。
听我们以前回来的一位留学生说,还有禁止在公共场合唱生日歌……
由于版权问题,法律规定不可以在公共场合给朋友唱生日快乐歌,否则将不得不付费。
还有什么好玩的暂时想不起来了,大家想到什么都来说说哈~~我也很好奇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