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筝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流行,所以它又被称为“秦筝”。古筝的流传甚广,从岭南至内蒙,几乎遍及整个中国。最初的古筝是从战国时期一种竹制的五弦乐器演变而来,秦汉时期,五弦发展为12弦,隋唐时期为13弦,元明时期为14弦,清代时期为16弦。
后经改良,由17、19弦不等而发展到21-25弦,筝弦也由原来的丝弦改为钢丝弦等。这样,古筝的音域和表现力得到很大提高,深受人们欢迎。它既可用作独奏、重奏、合奏,也可用作戏曲、曲艺和舞蹈等的伴奏。古筝的音色清越、高洁、典雅,委婉动听,具有一种幽远的独特神韵。
弹弦方法
筝的基本弹弦方法有两种:夹弹法和提弹法。 夹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上方到斜下方,角度呈45度,发青厚实,音质饱满。弹奏时往往是无名指自然依放在筝弦上,使手有所依托,保持手型自然松弛。夹弹法是初学弹筝的基础弹法,也是传统技法的基本弹法。
提弹法:手指弹弦方向是从斜下方到斜上方,角度呈45度,发音清脆,音质干净。弹奏时往往是无依托,悬手弹。基础训练时切忌手型紧张,仍需保持手刑的自然松弛状态。提弹法是快速练习的重要弹法。
除这两种基本弹弦方法外,触弦的深浅,触弦角度的调整,触弦速度与力度的不同都给筝的发音带来极大的变化。在基础训练中要学会掌握不同的弹弦方法,学会调整触弦的角度、力度、速度,自如地运用到乐曲表现中去。
B. 古筝是哪个国家的
古筝是一件伴随我国悠久文化、在这片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国的筝乃传自外国。日本的田边尚雄在他的《东洋音乐史》中就提出了筝是战国末期从西方传入秦国的观点。日本的另一学者林谦三则认为田边尚雄的论据不足。因此,筝的起源至今依然还是个谜,还需要我们继续探求。
C. 关于古筝的介绍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琴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3)古筝是从哪里传入中国扩展阅读
在古筝教育中,作品呈现大都是以演奏、欣赏等方式进行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与灵活跃动的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们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与创造的能力。在审美教育的同时恰当地融入思想品德教育,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越多,德育就会越发深入人心。
古筝音乐一般具有结构的对称性、旋律的流畅性、节奏的规律性、内容的感情性这些特点,而这正好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直至大脑及神经系统的放松和兴奋,使他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筝曲音韵典雅含蓄,旋律流畅优美,能表达许多层面的东西,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古筝音乐在古代就得到广泛的应用,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欢迎与喜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其娱乐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弹筝者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特别是文人把古筝艺术融入诗词歌赋中,对他们的创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民间,筝乐出现在职业艺妓的表演中,在大众娱乐场所、酒楼、歌馆进行,听众广泛,也更具娱乐性。现代社会,很多大型的文艺演出上,经常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古筝演奏,深受大众的喜爱。许多人学习古筝就是因为喜欢它的音色和弹奏时优雅的感觉,把从在古筝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和无形中获得的修养,运用到生活中去,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D. 古筝有哪些历史
古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弹乐器之一,形成流传于秦地(主要是陕西、甘肃一带),盛行于隋唐。随着历史的变迁,流传到全国及亚洲不少地区。史称秦筝。对古筝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有三种见解:第一种认为:古筝渊源于瑟。唐赵磷《因话录》记述:“古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古筝之名自此始。宋代《集韵》中载有:“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古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着《乐道类集》中记载有:“……或云: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二人争瑟,而产生了“筝”,仅是传说而已。
第二种认为:古筝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或蒙恬所改革。公元前237年(始皇十年),秦宰相李斯上书劝秦始皇收回他对客卿们下的逐客令的一段话中,有两处谈到古筝,即“弹古筝博髀”和“退弹古筝而取韶虞”。这在时间上比蒙恬发迹之初早了十六年。所以蒙恬造古筝的说法是靠不住的。在《旧唐书.音乐志》中,对蒙恬造古筝也持否定的看法。至于蒙恬改革筝的说法倒是有可能的。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于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加十三弦。”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第三种认为:早期第三种认为:早期古筝是五弦竹筝,筑身瑟弦。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古筝五弦,筑身而瑟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古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从历史材料看,早期古筝与筑更为类似:都是筑身,都是竹制,都是五弦。关于古筝的命名,在东汉刘熙《释名》一书中解释为:“古筝,施弦高急,古筝筝然也。”这就说明古筝是由本身发出的“铮、铮”音响而命名的。古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古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古筝筑同源,古筝瑟并存。五弦竹制古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古筝在我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就已流行于秦、齐、赵等国。其中以秦国最为盛行,故素有“真秦之声”、“秦古筝”之称。古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齐策》中一段话所述:“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古筝鼓缶而已。”可见古筝在民间流行的广泛性。古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古筝柱来转调的。
十三弦古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古筝的使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
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并东传日本。公元834年(唐文宗太和八年),日本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来我国从琵琶名家刘二郎学艺,二郎以女妻之,二郎之女是弹筝名手,6年后随藤原去日本。公元889年(唐昭宗龙纪元年),唐代曾派遣弹筝博士皇孟学,率62人乐队前往日本传授筝艺,在日本朝中掀起弹筝热,天皇和大臣也纷纷学习筝技。在此后的千余年里,筝逐渐成为日本邦乐的主要乐器,产生了许多演奏流派和筝曲。现在日本正仑院珍藏的一张经过修复的桐木筝,已成为世上罕见的唐制筝标本。
古筝在宋代也流行较广。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明代已出现十五弦筝,但仍以十三弦筝流传最广。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筝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筝独奏了变调“月风儿”。筝此时也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中。到了清末,筝发展为16弦。在广东,有人借鉴扬琴,将铜丝弦用于16弦筝上,替代使用了2000多年的丝弦,从而使筝的音色发生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几弦筝一直延用至今,本世纪30年代,筝才使用钢丝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古筝逐渐流传到全国不少地方,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地方流派,如河南筝、山东古筝、潮州古筝、客家古筝等。在延边朝鲜自治州,筝又演变发展为伽揶琴。古筝还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传统古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先生编着的《拟筝谱》一书出版。
古筝不仅用于独奏,还在传统民间器乐合奏和地方戏曲的伴奏占有重要位置。如《弦索十三套》、《河南板头曲》广东潮州音乐的传统合奏中都有筝。河南曲剧中筝是不可缺少的主奏乐器之一。陕西《榆林小曲》也有筝伴奏。
近年来,古筝的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古筝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筝(如四川筝、上海筝、苏州筝);筝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筝(如营口张力转调筝,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筝,苏州截弦转调筝,上海音乐学院蝶式筝),这些转调筝扩大了筝的表现力,使筝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
E. 古筝是谁发明的
暂无可考证的发明者,只能知道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汉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琴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5)古筝是从哪里传入中国扩展阅读:
古筝的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
古筝的面板大多数采用河南兰考的桐木制造,框架为白松,筝首、尾、四周侧板有红木、老红木(缅酸枝)、金丝楠木、紫檀等名贵木材,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周边用料对古筝的音色略有改善,以老红木、紫檀、金丝楠木为佳。
早期到近代也有过12、13、18、23、25弦等,不同地区的筝又有多种定弦法,筝的新种类还有“蝶式筝”、“转调筝”等。
F. 古筝从什么时候发明的
古筝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发明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又名秦筝。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一共10级。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传.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用于竖着挥起打敌人还有一句古话叫“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
(6)古筝是从哪里传入中国扩展阅读
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了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等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
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G. 古筝是哪国的乐器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H. 古筝的来历和故事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在当时的秦国(现今的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所以又叫秦筝。计算起来,它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了。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它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
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现在也出现了小古筝、便携式古筝、迷你古筝、半筝、新筝、十二平均律转调筝。古筝是一件伴随中国悠久文化,在这肥沃的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古老民族乐器。
属弹拨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称之为筝码)、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
I. 古筝只有中国有吗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筝这件西秦之物的汉族乐器,很早以前就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如今已成为它们的主要民族乐器。
我国的古筝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朝鲜。关于筝传人朝鲜的情况,朝鲜的《三国史志·乐志>有如F记载:“伽仰琴,亦法中国乐部筝而为之☆ —伽例琴,虽与筝制度小异,而大概似之。”现代的伽仰琴是是十二弦*比日本的十三弦筝较小,用手指弹奏v不数义甲。伽椰琴的最大特点是阴尾的前端装有羊角状板.琴弦固定于板上,剩余的部分束扎成丝绦c,伽仰零用于演奏古代宫廷雅乐的,称正乐伽椰琴,有[”::弦和十三弦两种。用来演奏民间乐曲的.叫散调伽侧琴,日本的十三弦筝,就是从我国唐朝时传过去的传入日本后,外形几乎毫无改变,一直保持到近代现在日本“正仓院”珍藏的一张经过修复的桐木塔.已成为世上罕见的唐制革标本。关于革曲创作,幕府未期京都的光崎检校创作的双筝二重奏《五段砧》是日本第一首筝二重奏曲。大正时代,筝乐进入了吸收、消化西洋音乐的“新日本音乐”时代,达期问最着名的是盲人音乐家宫城道服,创作了筝与三昧维二重奏《启砧》,以及尺八与筝二重奏《春之海》。
——源自http://www.jiangtongguzheng.com/Article_show.asp?id=507
我自己也知道一些,比如日本筝(koto),拨奏弦鸣乐器。8世纪初,中国唐代十三弦筝传入日本,先后演变为乐筝
其实我感觉都是先后从中国传出,别国对此发展。
J. 古筝是在哪一年传入中国的
古筝自古就是我们中国的古乐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但是当时的筝只有五根弦,再后来的唐朝时期古筝进入宫廷乐,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像其他国家的古筝,包括日本筝与朝鲜的伽倻琴,也是由中国的古筝发展而来。所以中国是筝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