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哪里有运河船制造

中国哪里有运河船制造

发布时间:2022-06-13 03:07:48

1. 运河船闸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呢它主要是经历了什么发展过程呢

运河船闸主要指的就是放在运河中的船帆船法,其实是判断能不能通行的一个标志物,在普通的河流当中,船阀可以调节河流的流水量,也可以规划船航行的路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运河船法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船闸主要就是能够控制上流和下流之间的水的流量,它能够在下流流量过多的情况下减少流量,也能够在下流流量匮乏的情况下让上流的水流到下流,这样就能够让水保持一个平衡,也可以让船只保持正常的行驶,运河的船阀主要和普通船法的效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它放置的地方是不同的。我国对于船闸这个物质其实有着很长的历史,据相关历史记载,中国是建造船闸最早的一个国家。

以上这个故事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2. 那里有大运河

世界三大运河

巴拿马运河 一九一四年完工,长八十一点三公里,宽九十一至三百零一米,是大西洋太平洋间最重要最便捷的国际通道。
红海最北端的埃及苏伊士运河口。该河全长一百七十二点五公里,宽八十至二百米,深十二至十五米,可通行四万六千吨级轮船。它沟通了红海与地中海。使西欧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绕道南非好望角缩短近万公里。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水道之一。
位于日德兰半岛的德国基尔运河。此运河全长七十三公里,宽近百米,也是单航道,它是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主要通道。

3. 东平有运河吗

东平不仅有运河,还有相关的运河文化。下面是东平介绍,希望能帮到您。

东平之通京杭大运河,始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代朝廷为了解决山东境内大运河漕运梗阻,实现南粮北调以济京师,至元十八年十月,元世祖派兵部尚书李奥鲁赤带领都水监官员及水利专家到济州作实地测量与度划,并于次年开工,经过两年施工,开凿了南起任城(今济宁),北至须城县(今东平)安民山的济州河。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世祖又下令开通了引汶济运由安民山至临清接御河的会通河。至此,破解了山东运河漕船水陆不畅的难题,而运河也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京杭大运河。东平运河南从新湖乡小河涯村入境,北到戴庙乡十里堡村出境,总长约30公里。其通航时间前后约七百年。
会通河开凿于元代,而繁盛于明清。这条古代黄金水道的兴衰史,也是东平社会发展的兴衰史。在漫漫七百年间,它为东平留下了一笔巨大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我们至今受用不尽。近年来,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对运河文化遗产不仅高度重视,而且进行了系统保护,围绕建设“生态东平,江北渔乡”这一总目标,对大运河水系的开发利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总体方针。并依据这一方针,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和开发东平段运河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显着成果。

东平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东平境内有着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主要有着名的引汶济运工程戴村坝、运河之畔的明珠城市州城、运河风景名胜区东平湖以及重要码头大安山、戴家庙等。
中国运河史上的伟大工程戴村坝。元朝统一中国后,为了通过隋代运河实现南粮北调,解决山东境内水陆转运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元朝派都水监郭守敬实地堪察拿出解决方案。郭守敬采取在鲁西低洼平原上开凿运河的方法,通过引泗水、汶水汇于济宁城南而入淮,然后在汇合处开一新河分水北上超过“南旺水脊”,又凿通了济州河通往临清的河道会通河,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航运不畅的问题。但这一局面保持了不足百年,由于黄河频繁决口,运河淤塞严重,逐渐形成河通水不足的困难局面,严重影响南粮北运保障京都,疏浚河道遂成急务。元朝工部尚书宋礼采纳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建议,在东平境内大汶河上筑坝,截汶水入于新开挖的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顶,通过建闸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谓“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运河水位;同时,把南旺、安山、马场、昭阳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柜”,并引兖州、青州、济州三州泉水,补充运河水源,从而有效地解决了运河“瓶颈”南旺因地势高南水北上不畅和水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了运河的长期畅通。这一治运的关键工程,就是戴村坝。戴村坝初建于永乐九年(1411年),后经多次维修加固。整条坝为南北向,形状略呈孤形,其弓背对着迎水面。戴村坝坝体结构分为三段,南为滚水坝,中为乱石坝,北为玲珑坝。三段坝体中,北段玲珑坝比南段滚水坝高10厘米,中间乱石坝比滚水坝高20厘米,形成两边不对称低凹而中间凸出状。如此设计,可形成三坝分级漫水,达到排洪防溢,调蓄汶水以济运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维修大坝时,在坝东北增筑比坝平面高2米,长260米的三合土坝一座,当石坝漫水位超过2米,此坝即自行漫水,从而巧妙地起到泄洪保坝作用。在石坝与三合土坝之间,有一道呈东北西南向长约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为石砌。此堤作用在于当丰水期水量过大过猛时,水头至此而碰壁南流,从而缓解水的流速,以确保主坝安全泄洪。戴村坝南北总长约3000米,坝顶宽约10米,在大汶河与大清河相接处,如长龙卧波,似猛虎锁关,极其雄伟壮观。戴村坝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戴村坝,就不会有山东运河的畅通,不会有明清两代的漕运繁荣。戴村坝引汶入运的奇妙构想,与四川李冰父子的都江堰工程一样,堪称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第一流的伟大构思,它的设计之精巧,制造之精工,运用之精妙,分水之精确,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得到国际水利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很久以来,就享有“中国第二都江堰”的美誉。其实在我看来,戴村坝远比都江堰伟大的多,都江堰仅起地域导流的水利作用,而戴村坝的实际效用,不仅在经济上保障了南粮北运,以济京师,而且因为这一交通大动脉的畅通,政治上有利于封建王朝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文化上促进了南北大交流和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认同,形成了明清以来社会的长期稳定。避免了历史上三国鼎立、南北分治、五胡乱华等分裂混乱局面的出现,对于国家来说,这比任何经济利好都更加重要。
运河之畔的明珠——州城。大运河的开通,给东平留下的另一个巨大文化遗产是州城。州城原为东平故城,自宋咸平三年(1000年)立城,一直是东平府、路、州、县的治所驻地,是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州城的兴衰与运河的兴衰紧密相联。州城繁荣于金元之际,此时也正是大运河贯通之时。金元时期,元朝设东平路,严实任东平路总管。据《东平州志》记载,此时的东平路领54州县,是东平建制史上管辖范围最大的时期,也是州城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州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店铺鳞次栉比,作坊星罗棋布;运河上帆樯林立,轴舻相连,拉纤号子声声,灯火日夜不息;岸边车马喧嚣,货物堆积如山。当地产的花生、棉花、布匹、蒲编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四面八方;南方的茶叶、丝绸、竹器、食糖;北方的皮货、煤炭、木材、杂品等,经运河而汇集于此,又由此再经运河而分散到全国各地。江、浙、皖、晋、秦客商潮水般涌入州城,各类商会的楼堂馆所傍河而立,金店、银号、书坊、笔庄,以及酒楼、戏台、药铺、茶肆等等遍布城区。以致意大利着名旅游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赞叹“这是一座雄伟美丽的大都市,商品与手工艺制品特别丰富。河中船舶往来如织,仅看这些运载着价值连城的商品的船舶吨位与数量,就会令人惊讶不已。”诗人高适更写下了“高城回首一长嗟,市声浩浩如欲沸”的赞美诗句。州城不仅经济发达,文化尤为繁荣。东平路在严实父子管辖下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府学兴盛,南北才俊,咸集州城。出现了以大戏曲家高文秀为代表的东平作家群,勾栏瓦舍,遍布城中,笙歌舞乐,日夜不息,使东平成为中国北方除大都之外的着名戏曲之乡、杂剧重镇。特别是府学的兴盛,培养了大批人才,以至有“朝中官员,半出东平”之说。更令东平人骄傲的是,元代还产生了大科学家王桢,他所着的《农书》,成为世界农学史上的名着。在元末明初,又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四部古典小说半出东平的罕见奇观。这座繁华的城市里,古建筑比比皆是。着名的有文庙、关帝庙、火神庙、城隍庙、镇武庙;报恩寺,清真寺;状元府;山陕会馆以及各类牌坊,如宋代的梁颢梁固父子状元牌坊、武进士武之大的龙门连跃牌坊等功名和节孝牌坊,号称“七十二架”之多。还有不少烙印着运河文化的古遗址等等。古代州城生态环境极好。据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会通河一带名泉甚多,着名的即有半亩泉、游龙泉、双鸣泉、永旺泉、静深泉等三十余处。泉多林必茂。入夏以后,运河岸边,泉水之畔,白杨绿柳,浓荫蔽天;奇花异草,争妍斗艳。游人踏青赏景,漫游林下,听百鸟之欢鸣,观河上之帆影,如同在画图中。故民国《东平县志》美其“夏秋之交,不亚江南”。
与大运河灵肉一体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东平湖。历史上,大运河进入东平境内后,在今戴庙乡注入黄河的地方,与大清河流向基本平行,相邻而不相交,现在的东平湖,实际上是大清河入黄前的一片低洼水泽,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东平湖水库时,才把大运河和大清河入黄口融汇一起,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平原水库——东平湖。由是,也可以说,东平湖文化,也就是大运河文化。现在沿湖大安山至戴家庙一带三十多里,都曾是京杭运河商贸经济和民间艺术的繁华带。清道光《东平州志》记载,大安山和戴家庙分别建有河闸,有专司此职的闸夫。两处都是商贾往来,百工聚汇,货物集散,生意兴隆的水陆大码头。2007年夏,我在做大运河调查时,听大安山曾做过运河船工的村民说,该村傍运河而建,曾有七十二条胡同,条条通向运河。戴家庙曾有十条大街,每一条街道都通向运河。市列珠玑,户盈管弦,经济文化皆极一时之盛。那时,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大安山到戴庙,一黑夜不睡觉。”意思是两个大码头之间,河面上桅杆林立,灯火交织,市声如沸,形同白昼。据一位曾在运河上闯荡大半生的八十多岁老船工说,那时,运河上最多时一天曾过48帮船队(每帮船队100艘船)。可以想象,五千艘运粮船蓬帆高挂,衔尾而行,如神龙遨游,不见首尾,该是一种多么壮观的景象!故此“会河帆影”成为东平古八景之一,至今仍留在运河两岸人们的记忆里。河湖融为一体后,东平湖总面积627平方公里,蓄水量40亿立方米。目前,常年水面200多平方公里。成为青山环绕,绿柳垂岸,碧波苇荡,银鸥翔天,天然一幅优美画卷的风景名胜区。东平湖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湖中有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60余种,水生植物40多种,年产量在3000吨以上。东平湖周围多山,以腊山国家森林公园最为着名,这是一座道教名山,山上有三清宫、藏经阁、古戏台、玉皇殿等众多古迹。与腊山相邻的六工山建福寺,是中国四大民间武术之一子午功的发源地。至今保存着子午功创始人水浒英雄武松、鲁智深的练功房等遗迹。湖中有岛,名无影山,传说曾是水浒英雄劫持生辰后藏身的地方,今改名聚义岛。岛上文物众多,有藏梅寺、晁盖墓、钟鼓楼等。聚义岛是理想的避暑胜地。这里夏日清风习习,夜凉如秋;岛岸绵长,沙白如雪,是优良的天然浴场。环东平湖一带,还有国保级文物白佛山隋代大佛、稻屯洼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名胜洪顶山北朝摩崖刻经、司里山摩崖石刻造像群、旧县乡楚霸王墓等许多珍贵文物古迹。
总之,东平的运河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是历史留给我们当代人的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财富。

建设东平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意义、原则及措施

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认为,运河文化是一项蕴藏巨大的人文资源,做好这篇大文章,既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和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直接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宽,需求也越来越高。时尚娱乐、休闲娱乐、文化娱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纵贯中国南北,绵绵数千里之长的京杭大运河,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运河文化,覆盖面积大,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对人们的文化意识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穿透力。发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就是弘扬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在当今国际经济一体化,外来文化日益侵蚀本土文化,文化出现多元化交融的社会转型时期,唤醒人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崇敬意识、保护意识、传承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是发展当地旅游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运河文化是一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开放性文化,它吸纳了佛、道、儒各家文化,融汇了吴越、楚湘、齐鲁、燕赵等区域文化,以在历史邃道中流动的方式,加强了运河两岸各族人民的心理认同,对促进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产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旅游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正是旅游的灵魂和打造旅游品牌不可或缺的要素。缺乏文化内含的旅游资源,注定不会成为游人趋之若骛的热点。运河遗址遗存文物古迹,以它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持久的生命活力,必将表现出强大的磁性,每建成一处景点,都会成为人们的争相观览之地。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典范实践和杰出创造,已被公认为是“活着的文化遗产”,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必将成为拉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资源。特别是东平,境内有古梁山泊遗存水域东平湖这一孕育了举世闻名的水浒故事的宝贵资源,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建设,将会造成水浒文化旅游线上的火爆热点。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保护运河两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百年来,在东平运河沿岸形成的以民俗文化为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成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流行于运河两岸的民间风俗敬河神、赛龙舟、踩高跷、舞狮子以及民间武术、灯会等等,过去因为运河的衰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也趋向冷寂,甚至面临失传。通过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些民俗文化在强势的现代时尚文化冲击下不被丢弃,并使这些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景点上最富有生命活力、最吸引游人眼球的独特文化形态。例如,曾经是运河码头的戴家庙村,民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尚武风习,每年旅游旺季,武术爱好者们都要在东平湖景区“亮相”进行武术表演,深受游客欢迎。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可以使伴运河而生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得到全面保护,又可在旅游产业中,发挥其他形式难以替代的作用。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抢救和保护运河文化遗址。东平段运河由于长期断流,两岸有不少村庄的老百姓,由渔民成为了农民,过去曾经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或繁华水运码头的集镇、村庄,因为丧失了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定条件,逐渐变得无人问津而走向寂寞、荒凉、衰败。表面上看,这是历史的变迁,其实是无数文化遗产的消失。不要说一座城市,就是一座集镇码头,也无不包含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其他种种人类生活的信息,随着无情的废弃,所有这一切信息,都将消失。比如东平大安山、戴家庙,都曾是运河岸边十分繁华的大码头,在明清两朝数百年的运河线上,可以说“天下无人不识君”。随着运河的断流,这些曾经是明星般的码头早已暗然失色,成为普通村庄,有的甚至已经看不到运河对其产生的影子。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通过保护、开发等措施,可以使这些重要的运河文化遗址得到抢救而重新浮现出来,为现实服务。
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运河东平段断流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变迁,特别是经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大寨运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运河故道已面目全非,有的地方河道填平,河堤被毁,在东平与汶上、梁山三县相邻处的河段上,多见以运河堤为土源建起的砖厂,使运河肢体变得破碎。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本来是好事,但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有的地方运河故道被当作天然垃圾场、排污坑,使运河遭受严重污染,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有利于把被破坏的环境恢复起来,重现运河两岸绿树成林,飞鸟成群,河中鱼虾成汛的美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东平建设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几项基本原则。一是近期开发与长远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全长30公里,仅凭县财政之力,在短时间甚至十数年内都是难以全面治理的。怎么办呢?只能有重点的开发,对暂不开发的河段,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维持现状,停止一切目的的损坏。待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面实施时,再行整体规划利用。二是循序渐进,防止盲目开发的原则。运河东平段可资利用处颇多,分布在沿线6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运河文化遗址。为了防止盲目开发,县里统一规定开发顺序。三是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修旧如旧,不因开发造成新的破坏。对运河文化遗产和文物古迹,东平县委、县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认为运河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必须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凡属文物的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有相关专家指导,尊重专家意见。四是有利于整合资源,重点投资,短期见效的原则等。

形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运河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发者既要有热心,也要有耐心;既需要财力,也需要智慧;只有在科学的轨道上,综合多种有利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才能建成人文与生态与旅游和谐相处优化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共东平县委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全县旅游产业,制定了“科学规划,全面布局,突出重点,分期开发”的大运河开发利用总体方针。仅有总体方针还不行,还必须有充分的资金作保证,否则,再好的设想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历史上,东平是农业县,财政家底一直瘠薄,如何拓展融资渠道,以保证开发建设的顺利进行?县委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充分利用政策,向国家争取一点;二是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确保项目实施;三是制定谁投资谁受益和吸引外资及社会闲散资金的具体政策;四是集中资金建设重点项目,利用回收资金继续投放于新项目的开发建设。采取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县委明确了大旅游开发的战略思想,按照“水浒故里,江北渔乡”的主题定位和“远推水浒文化,近推休闲渡假”的市场定位,以争创全国旅游强县、打造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借鉴历史上农民水利专家白英“引汶济运”的治水方略,引汶水以入东平新城,把县城打造成“水上城市”。运河史上着名的戴村坝座落在县城东部五公里处,其上游河道便是发源于泰莱山区,流域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的大汶河。大汶河水质优良,水源丰沛,经下游河段大清河而注入东平湖,为东平利用这一天然水资源,提供了独特的条件。今年以来,县里投入上亿元,在戴村坝上游,建造了引水工程,目前,工程完成过半,预计国庆节前竣工。同时,县委对戴村坝至东平湖、大运河直至黄河全长约150公里的水道,计划总投资20亿元,进行全面疏浚改造。目前戴村坝至东平湖40公里河段,已经完成河道清淤排沙的疏通,沿岸15个码头节点,40余处景点,一部分已经完成,一部分尚在建设中。县城南出口新建的“清河公园”和旅游码头,游人可乘船直达东平湖,沿着这一水上游风景带,可饱览大清河两岸绿草茵茵,牛羊成群,鸡鸣树巅,霜结板桥的田园景致,也可观览东平湖景色迷人的湿地风光。同时,戴村坝休闲游乐园、罗贯中纪念馆、罗贯中故里牌坊、稻屯洼城市湿地公园、水上森林游乐园、运河渔村、渔家风情园等景区景点,都在建设中。
其次,投以重金,对运河明珠城市州城进行抢救保护。如前所述,州城曾是一座千年古城,在开发和建设运河人文与自然风景带中,中共东平县委、东平县人民政府把恢复州城历史原貌,不仅作为建设运河文化风景带的重头戏,而且作为整合全县旅游资源的重中之重。年初,县政府成立专家小组,根据清朝《东平州志》记载,对州城进行了全面规划,明确了复建的三十余处景点,即四座城门楼、8华里长宋代一条街、文庙、火神庙、性觉寺、历史上原有的10架牌坊等,对所有景点,决定通过民间筹资、招商引资、城内土地资产置换盘活等方式,在三年内,总投资12.5亿元,分三期工程实施。一期工程投资3亿元,建设南连京杭大运河北接东平湖总长4300米的宋代一条街,分为休闲、游览、服务三个功能区。同时,修复完善运河遗迹永济桥、清真寺;重建北城门楼、状元府、龙门连跃坊、升平人瑞坊、进士及第坊等文物古迹;街面全部铺设青石板,按宋代风格整体开发沿街建筑,重现宋代街市的繁华景象。二期工程投资4.5亿元,重建历史上的东平府衙、文庙、报恩寺、关帝庙、老城门城墙以及修复护城河,建设旅游码头等。第三期工程投资5亿元,全面改造城区,重现关帝庙街、文庙街、孟家街、白衣堂街等老街老巷历史风貌,建设文化广场,仿宋风格高档住宅小区、高档宾馆酒店,打造“水绕城,城环水”的千年宋城和谐美景。三年后,州城将基本恢复运河明珠城市的历史景观。目前,工程进展顺利,3架历史上的着名牌坊“升平人瑞”坊、“龙门连跃”坊、“进士及第”坊已安装完成。北城门楼外的东平湖旅游码头已经建成。有五百多年历史的运河清真寺,县财政投资60余万元,修葺了主殿,添置了配房,使这座精美的古代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州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同志的家乡,万里同志的旧居,不仅是东平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占地约三千平方米的万里旧居,也在规划实施中。州城四面环水,蒲苇丛生,绿柳垂阴,是典型的水城,过去曾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州城恢复历史原貌后,原来的护城河,水塘等,将以发展观光农业为主,种植蒲苇莲荷,重现民国《东平县志》记载的“夏秋之交,荷花半城,渔舟唱晚,风景清幽,不亚于江南”的美景。我们深信,三期工程完成后,随着运河文化游和水浒文化游的兴起,州城必将成为运河旅游线上独具特色的观光景点。
第三,努力打造东平湖旅游品牌。蕴藏着丰富运河文化和水浒文化内涵的东平湖,是东平最大的旅游资源,也是运河文化游的龙头项目。东平县委、县政府一直把东平湖作为旅游产业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在县财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招商开发,互利双赢”的办法,与合资方协商,对东平湖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腊山进行整体设计和开发,先后恢复了聚义岛藏梅寺、钟鼓楼等古建筑群和根据古典小说《水浒传》建造的山寨、水寨。今年通过专家论证评审,又把运河湿地即东平湖湿地作为旅游开发的核心区域,整合闲散资源,在东平湖畔的王台,规划建设了既是影视基地,又是大型旅游码头和休闲娱乐场所的“水浒古镇”,目前基本竣工。配合东平湖景区建设,大清河沿岸的旅游码头、县城至东平湖高等级观光路、环湖观光路等多个项目,都在建设中。在曾是运河重要码头的大安山潘孟于,正在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游乐园,发展以垂钓、采菱、木船游、水上体育和运河风味小吃等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游项目。
这些项目全部实施后,东平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根本性改观,旅游产业将出现全新的景观,旅游经济效益将得到极大提高。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正在加速形成。东平为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的开发建设,在三四年内,总计将投入50多亿元,今年实际已投入12亿元,使旅游业从景点数量到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这种大手笔规划,大境界布局,大气魄引领所带来的经济回报也是巨大的。去年以来,游客数量持续出现爆增势头,旅游收入也日益剧增。
东平的运河人文自然风景带建设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坚信,随着运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断完善,一个以东平湖景区为核心,充分体现运河文化特色的精品级旅游带,必定出现在鲁西南大地上,成为游客的首选目标。□

4. 古时侯京杭大运河上的行船一般都是那儿制造的

其实隋朝大运河就是现在的京杭大运河, 楼主可曾发现京杭大运河通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涿郡是当时北京的称呼,余杭是当时杭州的称呼,所以现在改名为京杭大运河。所以这两条河没有可比性。

5. 中国有哪些大运河

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北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南)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运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深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相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至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时期的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汉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应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钱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开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下、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南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补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水,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水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由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沟,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今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间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和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沟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军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今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道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设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绝陵袭,功力艰辛”而罢。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西晋惠帝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的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北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阳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运河多为分裂时期的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阳、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县)、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同年,又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浚,并改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取代山阳渎。通济渠、邗沟是隋所开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渠广四十步,炀帝多次乘坐高大龙舟,率领着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

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之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干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大业六年,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今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但“东巡会稽”的打算并未实行。

在运河两岸,筑有宽阔的御道,种植成行的柳树。从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中着名的有黎阳的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大伾山麓),洛阳的兴洛仓(后改名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粮八千石)、回洛仓(回一作回,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周围十里,有窖三百)、含嘉仓(隋唐洛阳城北部,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阳的河阳仓(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陕县的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华阴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渭河入黄河处),京师大兴城的太仓和山阳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西北运河东岸,贮粮达百余万石)。隋末,到处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些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

隋代开凿的这一系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都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各段运河至唐代通称为漕渠或漕河,通济渠东段则称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沟、江南河被称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各段中仍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为重要,构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高祖、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国用日增,至天宝中,每年运米达二百五十万石。肃宗以后,中原残破,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而这条运河的通阻,直接关系到皇朝的存亡。永济渠仍为河北地区运输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开元时在城西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宝时被称为“天下北库”。

隋唐运河并不能长期全线顺利通航,除有时因战乱被阻断外,自然因素也给航运造成许多困难。例如关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废弃了。漕运改由渭水达长安。自洛口西赴关中以黄河为运道,中间有三门砥柱之险,经常会发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从洛阳到陕州这一段路有时不能不改用极为劳费的陆运。汴渠、淮南漕渠则常因淤积而影响漕运。同时,运河路程既远,沿线各地气候又不一致,或雨或旱,漕运常因运河水浅和黄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为了解决长安粮食和国用的危机,玄宗时,裴耀卿提出变东都至陕州的陆运为水运,在黄河三门山北岸开一条长十余里的山道,来进行短途车运以绕过砥柱险道。于汴河入黄河口处置一仓,江淮漕米纳入此仓后,即放船归江淮。由此仓入黄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载运。于三门山东、西各置一仓,漕舟输米至东仓,然后陆运至西仓,再用船转运到关中各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以免浪费时间和减少损失。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采纳他的意见,下令于汴河口置河阴仓(今河南荥阳东北,河阴故城西三里),三门山东置集津仓,三门山西置盐仓;在三门山北开十八里山道,进行陆运。漕粮从江淮运来的都纳入河阴仓;自河阴仓送东都的纳入含嘉仓,送关中的先纳太原仓(即隋常平仓),然后运至永丰仓(即隋广通仓)、渭南仓、太仓。耀卿被任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三年共运米七百万石,节省陆运费四十万贯。但中间三门峡北十八里仍需以车代舟,峡两头都要起卸转搬,还是很艰苦。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但这条渠道不久还是因山石崩塞而罢废。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开浚关中漕渠,自苑西筑堰(今咸阳西南)引渭水,拦截灞水、浐水,循隋漕渠故道而东,至永丰仓与渭水合。又于长安城东凿广运潭(在隋唐长安城东北九里),以为漕船停泊之所。于是江淮漕船直抵长安,运米达四百万石及其他钱货,创唐代最高纪录。

安史之乱时,黄河南北地区和长安附近遭到严重破坏,唐政府更加依赖江淮的赋税,而当时运河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租米与庸调钱货改自长江、汉水而上,经汉中转运入凤翔。这条路线迂回险阻而且劳费。等到乱事平定,欲从运河漕运,而汴渠因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无水,无法通航。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京郊农民搓谷穗来输官。广德二年(764),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晏请疏浚汴渠,并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载米千石,十船为一队,每队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盐利的一部分雇用船夫,不征用民工。沿途派属吏监督,自扬州至河阴遣军队护送。河阴以上,组织专人用竹、麻绳拉船。又根据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点和船夫对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实行分段转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既保证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大大减少了运费和损耗。其时江淮漕渠每年北运百一十万石,四十万石贮河阴仓,三十万石贮陕州太原仓,四十万石运抵长安。刘晏之后,包佶、元琇等继任,皆遵其法。

德宗时东南漕运屡因藩镇叛乱而被阻断,关中仓廪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在经过历时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乱后,江南漕米又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军士得知这一情况,“皆呼万岁”。于此可见运河对维持唐朝统一政权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够对广大东南地区进行竭尽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于农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一作甬桥,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东南尽成污泽;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未予浚治。至后周显德二年(955)由于准备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导汴渠,自埇桥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又继续予以浚治,东京与江淮间才通行无阻,从而奠定了北宋运河和东京繁荣的基?#ǔ驴晌罚?

宋金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师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常,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深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宋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护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的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地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维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一,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镇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年(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物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响下才渐次堙没。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荣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齐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牐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广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挥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从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别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由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新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

①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十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龟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真(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泗(今江苏盱眙东北)四州置仓受纳,分船入汴而抵汴京。

②改造淮南运河、浙西运河(即隋唐江南河)原有堰坝

6. 明代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是哪个

明代全国最大内河槽船是山东梁山漕船。

船舶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开发的。不论是战时或是平时,都有船舶的出现。世界上有数百万的渔民用渔船捕鱼。战时的海战及海上军事补给都和船有关。

2007年的商船约有35,000艘,货物约有740万吨。2011年时,世界上已约104,304艘有船已取得由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出的IMO编别号码。

船舶可以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有以下三种:

大部分的船舶称为排水型船舶(displacement vessel),船舶的重量因为被船壳排开的水产生的浮力所平衡。

对于平底的船只,例如水翼船,升力是因为船的速度变快,和水相对运动时其升力会增加,直到水翼航行状态为止。

像气垫船等非排水型船舶,船只是因为船只产生的高压空气(气垫)支持其重量,因此可以和水面保持一定距离。

7. 中国有那些运河

一、中国最大的运河是: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经济很发达。在兖州、济宁、枣庄、滕州市、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等工业城市。为了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沿线的鲁、苏、浙三省对大运河各段进行了整治、扩建和渠化,使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运河沿线的主要港口有济宁、徐州、邳州、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和杭州等。济宁段(山东济宁—江苏徐州蔺家坝),全长约130多千米,济宁段主航道将由六级航道标准提高到三级标准,底宽由目前的16米拓宽到50米,水深达到3米。届时,千吨级船舶可由长江直达济宁,年通过能力将达到2500万吨,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350万吨,抵得上新建一条“京沪铁路”。

8. 苏州到浙江乌镇有运河船呜

苏州到杭州有,到乌镇没有运河船

9. 中国的人工运河有哪些

中国的人工运河有:

1、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阅读全文

与中国哪里有运河船制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宽带怎么选择 浏览:435
中国财务大咖齐昊哪个大学毕业 浏览:668
印度汇丰银行在哪个城市 浏览:280
英国人对水过敏怎么办 浏览:700
巴厘岛哪里可以兑换人民币印尼币 浏览:67
越南到济南运费每吨多少钱大概 浏览:709
哪些意大利的服装品牌卖给中国 浏览:127
人民币去越南什么地方可以换 浏览:303
美国香槟市纬度相当于中国哪个 浏览:432
伊朗女人戴的头巾叫什么 浏览:409
中国有哪些彩票合法 浏览:743
印尼进口多少冷冻牛肉 浏览:706
英国的地图怎么涂色 浏览:112
英国留学怎么接机 浏览:835
fol在印度什么意思 浏览:479
为什么英国人爱脱发 浏览:236
意大利鹅羽绒服在哪里买 浏览:937
印尼商品上价格怎么计算 浏览:660
中国伊朗为什么友好 浏览:799
印尼柴油机多少钱 浏览: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