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庭关系查询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16
⑵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介绍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后改为“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一个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应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为目标的重大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的前期经费由教育部985二期计划支持,从2005年开始进行筹备,2006年成立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07年正式进入前期工作,在北京、河北、上海完成了两次共计140户的测试性调查,问卷工具基本成熟。2008年在北京、上海、广东的展开探索性调查,调查规模为2400户;2009年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展开工具性测试跟踪调查,测试CAPI技术、调查进程实时管理技术、调查进程实时技术支持系统、数据质量实时监控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10年在全国(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海南、香港、澳门、台湾不在其列)正式实施,调查规模为16000户,每两年进行一次跟踪调查。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第一期计划为12年(2008-2020)。 2010年开始,原计划每年(后改为隔年)3-7月在全国展开实地调查,8-10月清理数据,11月-次年2月向北京大学及调查合作院校师生提供数据,撰写关键指标报告(《中国报告》,现改为《中国民生报告》),并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月发布前一年关键指标的公开报告;在次年3月对社会公开数据。
⑶ 在哪里找中国家庭人口抽样调查的具体数据
这个要到县级以上的国家统计局去找,不过国家统计局是政府部门,不是任何一个人就可以直接去查看的,而且中国家庭人口抽样调查的具体数据网络是找不到的。
⑷ 请问全国人口普查每隔多少年更新一次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3年、1964年和1982年进行过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时间都确定为7月1日零时。
前两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国计算技术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58260万余人,100岁以上的有3384人,最高年龄为155岁。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职业三项。全国人口为69122万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者287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35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19582万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调查项目共19项,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户口登记状况,在业人口的行业、职业和不在业人口状况,婚姻状况以及生育子女总数、存活子女总数和生育胎次等,并首次使用电子计算机处理大量数据。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100391万人。
随着新中国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维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现“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净增加近1亿两千万。1962-1970年,9年净增人口1.57亿,1971-1980年,全国总人口由8.52亿增加到1980年的9.87亿,净增人口1.35亿。
同国际接轨的第四次普查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
与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这次人口普查的登记项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状况”和“迁来本地的原因”两项,旨在查清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和原因。同时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时的婚姻状况和死者生前从事的主要职业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国总人口113051万人,9年净增人口1.27亿。
1982至1990年,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1990年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从1982年的604万人上升为1576万人,其增长率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长率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长率为48%;小学文化程度增长率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5.88%。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85-1990年的5年间,中国人口迁移总量达3413万人,年均迁移率约为6.15‰,其迁移规模在不同地区之间极不平衡。在迁入人口中,迁入城市的有2088.4万,迁入镇的有679.5万,迁入农村的有616.1万。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艰苦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大约2010年举行第六次人口普查
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十年一次了。
⑸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发布,中国家长每天要陪孩子写多久作业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业辅导需要5.88个小时;对于初中生而言,作业辅导需要3.03个小时。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长每天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陪孩子写作业。
⑹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简介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后改名为“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一项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应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为目标的重大社会科学项目。
项目的前期经费由教育部985二期计划支持,从2005年开始进行筹备,2006年成立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2007年正式进入前期工作,在北京、河北、上海完成了两次共计140户的测试性调查,问卷工具基本成熟。2008年在北京、上海、广东的展开探索性调查,调查规模为2400户;2009年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展开工具性测试跟踪调查,测试CAPI技术、调查进程实时管理技术、调查进程实时技术支持系统、数据质量实时监控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010年在全国(西藏、青海、新疆、宁夏、内蒙古、海南、香港、澳门、台湾不在其列)正式实施,调查规模为16000户,每年一次跟踪调查。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第一期计划为12年(2008-2020)。 2010年开始,原计划每年(后改为隔年)3-7月在全国展开实地调查,8-10月清理数据,11月-次年2月向北京大学及调查合作院校师生提供数据,撰写关键指标报告(《中国报告》),并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月发布前一年关键指标的公开报告;在次年3月对社会公开数据。
⑺ cfps项目追踪间隔
CFPS一般指中国家庭追踪调查。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后改为“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是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实施的、一个旨在通过跟踪搜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反应中国社会、经济、人口、教育和健康的变迁,为学术研究和政策决策提供数据为目标的重大社会科学项目。
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第一期计划为12年(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