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史记与二十四史和中国通史我该看哪本
如果是对文学感兴趣呢建议读二十四史,如果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话建议读中国通史!
建议读二十四史,毕竟原汁原味的吃起来才香!再说中国通史一般会或多或少的加入近人自己的见解,感觉会走味!
当然二十四史从文字语言上来讲读起来是有点难度,如果感觉有难度的话可以对照着读,可能会更有心得,读的时候最好记笔记,写一下自己的见解,毕竟读诗与写诗是两个概念,年轻的时候有机会还是多读点书,不要说自己读不完,看小说你三天就可以看完,看史记你可以用三十天,最多用两年就读完了,不过要学以致用的话估计会更长的时间!
初三有升学压力的话可以先放一下,但可以有选择的读。
至于楼上的说史记跟二十四史内容差不多估计是说形式,不过二十四史第一部就是《史记》!至于二十五史就是加了一部《清史稿》,也有人说是《新元史》,不过因为《新元史》不是官方本的,而《清史》现在也正在编纂之中,所以现在看二十四史就可以了!
B. 如何去读24史
1、建议你先读一下今人的中国古代史或中国通史的着作,如着名历史学家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2、如果确实想读二十四史,那么条件允许的话,建议你去买或借中华书局出版的,那个版本的注释很权威而且详细。
3、不知道你是只对历史感兴趣,还是本身就是学历史的。其实个人认为,二十四史卷帙浩繁,一般人如果没有雄心毅力,没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就不要夸口要全读二十四史,泛泛而读,只会徒然浪费你的时间。建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段,精研详读。话说的有些不中听,请勿见怪。
C.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中国通史》哪个适合普及历史知识,
二十四史都是正史,并且分朝代。资治通鉴也不错但到了宋朝后就没有记录了。如果你是为了普及历史,我还是建议你看万卷版《中国通史》,从史前到清朝,总共分为8卷。内容上由浅入深,记述的也很系统,最重要的是可读性强,通俗易懂,让对历史不了解的人看了也不会有无聊的感受。
D. 读“二十四史”要按顺序读吗
并不强迫。这要根据你的需求来决定了:如果必须要对中国历史有一个系统的了解,那么按照年代顺序是有好处的,比如它的连贯性。
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擦寻某个朝代的资料,那么,不按顺序也可以
E. 《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和《中国通史》哪个比较适合普及历史知识,又能让人看得清楚明白。
这三套书按照难易度排列如下:
中国通史最简单
资治通鉴第二
二十四史第三。
可以从语言、体例、字数三方面考虑。
中国通史是现代编的,跟目前学的教科书体例相像,字数最少,所以读起来毫无压力,比较容易。
资治通鉴是宋代编的,以年份为单位,字数中等,所以读起来较容易有头绪,事情起因经过结果都能看明白。
二十四史就比较坑爹了,纪传体的,你要查个洋务运动,要去找李鸿章传、张之洞传各个当事人的传记,才能有一个宏观且具体的了解。
F. 读中国历史从哪开始读
先读正史,比如史记,二十四史,中国通史,对整个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读古代人写的小说,散文,诗歌。注意:不要读野史,野史会误导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
根据我的经验,读古人所作小说,诗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实际的最佳选择。
以杜甫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再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是唐盛世时期人物,却是这番惨景,可想而知当时是什么状况了。
类似的捕蛇者说,卖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红楼梦,水浒传也有很强的历史现实意义。
文艺作品往往是当时历史状况最一针见血的描述载体。其它作品推荐看三言二拍,笑林广记等等。在看文艺作品时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来看一遍,与正史结合着看,你就能推论出历史的真正仑廓了。
G. 我想学习古代历史 读一些 春秋呀 左转 三国之类的书籍 不知道最开始应该从哪读起 请介绍一下
最好先读几本中国通史,国产的和西方历史学家的各选一些,这样可以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当然读的时候可以对不同的观点先存疑或持保留意见。然后根据兴趣,选择具体的方面来深入了解。
史学理论方面的书籍,也需要研读。
春秋左传之类的,大多属于原始资料或者古代典籍。毕竟传统文化衰落,大多数人的古文功底一般。这个可以放到后面入手。最通行的是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其中价值最大的是前面几部。还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之类的可以结合阅读。
等到对于古代通史和断代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再去选读一些古人的历史笔记和私人撰写的史书,比如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之类的,毕竟古代官修史书有局限,参考民间史料有助于去伪存真,了解真相。
最后可以有选择的读一些古代文化史,生活史,艺术史之类的专门方向的书目。官修史书一向是以政治史为中心,但是政治并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只有多了解方方面面,才能对古代历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H. 读中国历史,先读什么在读什么
先读正史,比如史记,二十四史,中国通史,对整个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再读古代人写的小说,散文,诗歌。注意:不要读野史,野史会误导你,野史通常是吸引人眼球的噱头。
根据我的经验,读古人所作小说,诗歌,散文是最真切了解实际的最佳选择。
以杜甫为例: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再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是唐盛世时期人物,却是这番惨景,可想而知当时是什么状况了。
类似的捕蛇者说,卖碳翁等等作品也反映草根生活。
红楼梦,水浒传也有很强的历史现实意义。
文艺作品往往是当时历史状况最一针见血的描述载体。其它作品推荐看三言二拍,笑林广记等等。在看文艺作品时一定把作者的生活背景拿来看一遍,与正史结合着看,你就能推论出历史的真正仑廓了。
I. 史记与二十四史和中国通史有什么区别
1、本质不同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国通史》是由着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
2、记录时间不同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二十四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
《中国通史》撰述的范围为中国境内,时间跨度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是对中国历史全面、系统的论述,集中体现了该书编写时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3、记录内容不同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二十四史》内容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中国通史》包含从远古时代始至近代,经济、政治、民族、军事、文化、中外关系、历史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史料翔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