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鲜卑族是中国哪里

鲜卑族是中国哪里

发布时间:2022-06-15 03:14:28

Ⅰ 鲜卑族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先秦时已活动于大兴安岭中部与北部,其名则始显于东汉初年。语言、习俗与乌桓同。秦、汉之际匈奴灭东胡,乌桓、鲜卑并受匈奴役属。汉武帝大败匈奴,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鲜卑人随之南迁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一部分(拓跋部)则南迁至大泽(呼伦贝尔草原)。东汉初,乌桓内迁,鲜卑又因之迁到五郡塞外。北匈奴西迁,鲜卑进至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汉桓帝时,首领檀石槐建庭于高柳北弹汗山( 今山西阳高西北 ),组成诸部军政联合体 ,东 、中、西3部各置大人率领。檀石槐任用汉人 ,制法律 ,由汉地输入铁器,促进了鲜卑社会的发展。其势力“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尽有匈奴故地。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有步度根、轲比能等首领,各拥所部,附属汉魏。魏晋时期,北方草原上活动的主要是鲜卑各部。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一名的产生可能就与鲜卑人当年的活动有关。晋南北朝时期,内迁鲜卑慕容氏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曾建立 西秦 ;秃发氏曾 建立南凉 ;拓跋氏先建代国,后改魏,终于统一北部中国。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鲜卑化汉人高氏与鲜卑化匈奴人宇文氏分别建立北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氏的吐谷浑迁到青海统治羌人,直到唐初才为吐蕃所灭。 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鲜卑汉化尤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汉姓后称元宏)改革最为激进。后虽有反复,但降至隋唐,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Ⅱ 鲜卑族发源地是今哪里

鲜卑”作为一个部落集团的名称,约始见于东汉。

鲜卑一名,有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张晏言指出:“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东胡人以鹿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知春秋战国时,东胡已有鲜卑之名,东汉以前复以鲜卑名山或名族。另有学者认为此带钩名与作为民族实体的鲜卑不能混为一谈。

另外,有的学者还认为鲜卑族称系由其部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鲜卑为满语Sabi(意即吉祥)的译音,原为此部落酋长,后以其名为族称。

关于鲜卑的起源目前尚无一致看法。东汉人应奉上桓帝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东汉服虔则云:“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又云:“山戎,盖今鲜卑。”胡广亦云:“鲜卑,东胡别种。”晋代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等均说明,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东胡部落联盟(或民族)被匈奴击破后,鲜卑从中分离出来。那末,鲜卑在加入东胡部落联盟前,又从何族发展来的呢?

或谓鲜卑先世似与九夷中的白夷有关,属于东夷北支系统。从拓跋鲜卑称东部鲜卑为白部,氐人称慕容鲜卑为白虏,均可印证此点。《晋书·慕容廆载记》提到慕容氏的祖先“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指出:“以君北夷,世居辽左,号曰东胡。秦汉乏际为匈奴所败,分保鲜卑山,因复以为号。”都说明东部鲜卑是北夷(或东夷、东北夷)的一支,很可能是《竹书纪年》所记九夷中的白夷,留下了尚白的习俗,故被沿称为白部或白虏。

但据东汉服虔云,“山戎,盖今鲜卑”,说明鲜卑由东胡上溯,其先当为山戎,而后融合于东胡。《逸周书·王会篇》云:“东胡黄罴,山戎戎菽。”山戎亦称北戎、无终、代戎,戎人的一支,春秋初曾分布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至河北省玉田县西北无终山一带。主要在今河北省北部、辽宁省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三者交插地。山戎与东胡相邻,《史记·匈奴传》云:“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未提及东胡,也许山戎为东胡之先,系鲜卑源流之一。春秋时,齐桓公曾北伐山戎。东胡、山戎时期,鲜卑之称当已存在,只是东胡强盛,与燕、匈奴争锋而声誉大着,其余诸部名号不显而已。也许在东胡联盟集团内部,仍以各自名号相称,亦未可知。战国前后,东胡势盛,山戎可能去名号而入于东胡部落联盟。东胡是一个包括许多不同族属和名号的大小部落的联盟(一说为民族)。秦汉间,匈奴“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民人”当指东胡王所在本部,而非后来的乌桓和鲜卑,故称鲜卑为东胡之别种或余支。

由于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族源也出现多元现象。从上述可知,最初的鲜卑部落可能是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它部落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和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辽东塞外之鲜卑山,大兴安岭东侧的浅山区和广漠草原地带,与其西南面的阿鲁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北140里之乌桓山遥遥相应。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

鲜卑分布在乌桓之北,两者均受匈奴役属,与汉朝保持时战时和关系。随着乌桓的南迁,鲜卑也不断南移填补其故地。公元前121(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19(四年),霍去病两次击败匈奴左贤王、徙乌桓于上谷等五郡塞外,原分布在鲜卑山的鲜卑人随之向西南迁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而分布在大鲜卑山的拓跋鲜卑先祖不久也南迁至大泽,即呼伦贝尔草原一带。东汉初,乌桓由五郡塞外南迁,鲜卑则南迁至五郡塞外。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北匈奴为汉朝与乌孙、丁零、乌桓、鲜卑等击败,被迫西迁,于是鲜卑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徙,进至匈奴故地。留在漠北的10余万落匈奴余众,亦自号鲜卑,于是鲜卑诸部崛起于我国北方。

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和匈奴余种在草原地带错居杂处,相互婚媾,在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在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由于南匈奴之后字文氏从阴山迁到此地,统治了当地鲜卑,而出现了宇文鲜卑等。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集团及后起的 宇文氏、慕容氏、段氏,被称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鲜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为吐谷浑部。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把鲜卑名称据为己有,称慕容氏、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称字文氏为匈奴。

总之,鲜卑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各部之间很不平衡。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它诸族、部落的融合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和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数十万人。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分别在中原和河陇地区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它鲜卑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隋唐之后。 二、早期鲜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鲜卑与乌桓相同,初为游牧民族。在占据老哈河及其以南地区以前,主要生产是畜牧和射猎捕鱼,这与它所处地理环境密切相连。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带可划为两个部分:西部系草原和湖泊,宜于游牧;东部系山陵森林,宜于狩猎。至于南边的老哈河流域则宜于种植和渔业。因而当鲜卑主要生活在林木葱郁、水草茂盛,而人口稀少的地区时,则从事狩猎兼游牧。史称“其兽异于中国者,野马、羱羊、端牛,端牛角为弓,世谓之角端者也。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蠕,故天下以为名裘”。直至东汉末桓帝、灵帝时,鲜卑人还保持着游牧兼狩猎的生活方式。当时,“鲜卑众日多,田畜射猎,不足给食。后檀石槐乃案行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中有鱼而不能得。闻汗人善捕鱼,于是檀石槐东击汗国,得千余家,徙置乌侯秦水上,使捕鱼以助粮”。随着鲜卑人大批从东北地区向蒙古草原中部、西部转移,辽阔的草原为游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曹魏时仍以畜牧业为主。鲜卑经常以牛马与汉魏进行交易。222年(曹魏黄初三年),轲比能等驱牛马7万余口交市,换回中原地区的精金良铁及布帛彩缯、粮食等生活用品乃至奇珍异宝。鲜卑大人并常以马为奇货,用禁售相要挟。如魏初东部鲜卑各部大人“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马与中国市”。 鲜卑从游牧向农耕的转化过程比乌桓人要长得多,而且各部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魏晋时鲜卑的一些部落才逐渐兼营农耕,大规模的农耕是在进入黄河流域以后才出现。

鲜卑人手工业的发展,与乌桓相比,要迟缓得多。直至东汉末,在汉人的影响下,兵器等的制造才有较大的起色。当时袁绍占据河北,不少汉人逃亡到鲜卑部落中,带去冶炼铸造等工艺,“教作兵器铠楯”,使鲜卑的手工业得以发展。

由于对外战争掠夺及与中原地区互市,迅速地增加了鲜卑部落大人等的财富,促进了内部的贫富悬殊和阶级分化。鲜卑对边郡的钞掠史不绝书,特别是檀石槐以后更为频繁,掠取财物,抢夺人口,动以千数,使其为鲜卑人从事奴隶式的畜牧业、手工业劳动。而部落大人对战利品有分配权,往往控制了其中的大部分。同时对外互市的大权也控制在大人豪帅手中,他们掌握了大量牲畜和中原地区的商品,从中盘剥一般牧民。 鲜卑与乌植相似,当时社会已逐渐形成部落豪帅、大人等统治、剥削阶级;一般部落成员是被统治、被剥削阶级;处于最下层的是奴隶。随着部落大人权势的增强及部落联盟进一步形成,部落君长往往自尊为单于(“广大”之意,循匈奴之俗),后其臣民又称之为可汗。可汗,一作可寒,原为“神灵”、“上天”之意,初为尊崇神祗上天之称,其后假借为臣民对君主之尊称。拓跋部、乞伏部、慕容部、吐谷浑等首领都有被尊称为可汗的。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402年柔然首领社统一漠北自称丘豆伐可汗。其意逐渐演化为“皇帝”、“君主”。逮至两晋时,鲜卑入居中原,则称主称帝,封臣赐爵,成为封建统治阶级,而鲜卑一般部众也成为封建制度下的臣民。

鲜卑的社会组织也与乌桓相同,即由落、邑落、部构成。邑有小帅,部有大人。到檀石槐时,其军事、政治结合体中的邑,虽与乌桓、鲜卑早期的邑有承袭关系,但性质发生了变化。檀石槐将用武力合并起来的,东起辽东、西至敦煌,南接汉边,北邻敕勒的广大领域,划分为三部六十余邑,各邑辖地广阔,与乌桓、鲜卑早期自然形成的邑落有很大区别。檀石槐死后,其三部六十余邑的体制随之瓦解,大人世袭制也逐渐代替了大人选举制,它标志着鲜卑阶级分化加深和私有制的进一步确立。豪帅虽受汉魏政府封赏,但仍一直保持着部、邑落结构,鲜卑的武装未从邑落结构中分化出来,虽与汉魏军队联合作战,但不受汉魏控制。直至西晋始有“晋鲜卑率善邑长”、“晋鲜卑率善仟长”、“晋鲜卑率善佰长”的出现,而逐渐从邑落结构中分离出来。不过氏族制的遗风至公元3世纪轲比能时依然存在。如史称轲比能“每钞略得财物,均平分付,一决目前,终无所私,故得众死力,余部大人皆敬惮之”。鲜卑诸部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逐渐汉化,依照汉魏典章制度设官置守,统治机构渐趋完备,封建等级制度日益森严。

Ⅲ 历史上叱咤一时的鲜卑族发源于哪里

华夏文明史上出现了很多游牧民族,包括匈奴、突厥等等,这些民族曾经都给中原王朝带来过伤害,不过随着战争的出现,这些民族大部分都被消灭了。拿匈奴来说,从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匈奴就走向了下坡路,到了汉宣帝时期就更是如此了。

在华夏历史上,秦朝、汉朝都被匈奴不断的侵扰,到了汉朝时期,才将匈奴打败。不过这时候的匈奴没有逃跑,匈奴分裂成为了南匈奴和北匈奴,到了之后匈奴一部分去了欧洲,另一部分就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开始崛起。不过之后匈奴就被汉化了。

北魏时期,出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北魏与佛教的关系。在北魏统治期间,出现了佛教兴盛的局面。文成帝在太武帝的废佛之后大力兴佛。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时期,修建了云冈石窟,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着名的旅游景点。云冈石窟可以说是雕刻在石头上的王朝,它就代表了北魏。

在北魏和北周时期,鲜卑族都是存在的。云冈石窟只是北魏的一个缩影。那么北魏和北周灭亡之后,鲜卑族去了哪里呢?北周灭亡后,鲜卑就已经没有了作为主体的王朝。隋唐以后,鲜卑已不作为民族存在。那么鲜卑族的人们去了哪里呢?作为鲜卑主体的北周灭亡后,鲜卑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时期,鲜卑曾经出现了汉化。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和孝文帝的进行了“汉化改制”,这是北魏时,第一次出现的汉化鲜卑。这一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样的融合中,消失了很多古代游牧民族。

Ⅳ 叱咤一时的鲜卑族发源于哪里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崛起于蒙古高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的影响颇大,统一了北方,结束了战乱割据的局面,鲜卑人建立了北魏政权。后来孝文帝改革,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一直到隋、唐,鲜卑族的一些习俗和传统被保存下来。

鲜卑族的发源地,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就是位于黑龙江和内蒙古交界处的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在古代就叫鲜卑山,因此是因山得名,故名“鲜卑族”。也有专家认为,鲜卑山就是如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西边的大罕山。

Ⅳ 鲜卑族位于哪个地方

北魏、西魏:
鲜卑族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酋长拓跋诘芬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到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于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后又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与曹魏、西晋发生往来,但这时,拓跋部仍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公元338年,首领什翼犍建立代政权,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逐渐强大起来。

Ⅵ 古代赫赫有名的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在古代,有个民族以其骁勇善战在历史舞台留下浓重的一笔,堪称古代的“战斗民族”,这个民族就是我们熟知的鲜卑族。但在现在却没有鲜卑这一少数民族,为何销声匿迹了?又或是哪个民族承传了其血脉?我们一起来看看。

鲜卑族起源于东胡这个民族,其故乡位于现在的大兴安岭北麓,以山为号称为鲜卑,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西汉初期,鲜卑战败,鲜卑族人被迫成为奴隶,开始和匈奴杂居通婚。而被中原所知是在东汉期间,鲜卑跟随匈奴一起侵犯中原边境。五胡乱华期间,鲜卑趁机入侵中原,鲜卑族中慕容氏建立前燕、后燕和南燕、乞伏氏建立西秦、秃发氏建立南凉,十六国中鲜卑割据占有五个,进入其民族的鼎盛时期。五胡乱华后期,鲜卑拓拔氏统一北方建立北魏。北魏分裂之后,鲜卑宇文氏操控西魏而后篡建北周。

后来有学者研究,鲜卑族一路南下,许多人随着这股浪潮迁徙,古鲜卑人后裔被民族大熔炉影响,大多数的都融入了汉族,少部分融入了契丹,仅有一小部分驻留在北方生存下来,它就是如今的锡伯族。无论从发音:鲜卑和锡伯发音相似,还是相同民间的神兽传说,都在佐证锡伯族就是鲜卑族后裔。一个更有力的证据是:经过DNA样本取证,证实了鲜卑族的后裔是锡伯族。目前锡伯族最为大家所知的是女星佟丽娅,看来战斗民族鲜卑族的后人也是美女如云。

Ⅶ 古代的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周慧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人群很可能是古代拓跋鲜卑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7)鲜卑族是中国哪里扩展阅读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Ⅷ 鲜卑族发源地是今哪里

1980年7月,原呼伦贝尔盟文物站站长米文平先生等学者经多次实地考察与研究,终在嘎仙洞内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祝文”刻辞。与《魏书》记载 “……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基本相符。

至此,因鲜卑山而得名的鲜卑族发源地之谜被彻底解开了。

发现嘎仙洞
乌洛侯国,在地豆于之北,……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 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室有神灵,民多祈请。世祖遣 中书侍郎李敞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魏书·乌洛侯传》

这是史书中关于鲜卑发源地最详细的记载,后世学者根据这些记载和有关鲜卑的考古发现推断,“拓跋鲜卑的最初起源地在今蒙古高原的东北角,即今额尔 古纳河的东南”,“乌洛侯国在今黑龙江省之嫩江流域甚明。嫩江流域的西北为额尔古纳河。魏之祖先的石室当在二河之间的大兴安岭山脉之内。”

1979年,米文平先生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找鲜卑石室 。1979年9月,米文平先生等首次探查嘎仙洞之后推测嘎仙洞即鲜卑石室。为了证实此推测,1980年1月、6月、7月,米文平先生等又三次探查嘎仙洞,终于在第四次探查时找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 (443年)李敞等人凿刻在石壁上的祝文,随后加以拓 印,并测绘了嘎仙洞遗址平面图,在洞口和石刻壁下以探沟形式进行了试掘,首次较为科学地记录了嘎仙洞遗址的内部结构和遗迹情况。

嘎仙洞遗址的洞口略呈三角形,宽约20米、高12米;洞内地面大部分较平坦,往里逐渐上坡,依次可分为前厅、大厅、高厅 和后厅四个部分。前厅长约28、宽约18米,地面平坦而稍低于洞口。石刻祝文镌刻在距洞口15米处的西侧洞壁上,东壁亦有一经修凿的平面,与西壁祝文相对,无刻字。大厅较前厅稍宽,宽约20米、长约38米、高10-12米,地面渐高,稍向上倾斜,大厅中央有一块不规则的巨石,底下有三块石头承托,被称为“石桌”。高厅由大厅稍拐向北,顺斜坡拐 向左前方,越往里越窄,在东壁上方距地面12米处有一小洞。后厅是从高厅拐向左上方的斜洞,洞尽头最高处较平整,宽约9米、高6-7米,上部东西各有一壁龛状耳室。

1980年8月和10月,学者对嘎仙洞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器、铜器、铁器及大量兽骨。陶器大多是手制夹砂,种类单一,没有壶、瓶、盆、碗等其他器物;颜色单一,纹饰简单,以黑褐陶为主,

Ⅸ 历史上叱咤一时的鲜卑族发源于哪里呢

公元338年,拓跋族首领什翼犍在大同建立了代国;公元386年,鲜卑族又入主中原,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1、557年,东魏、西魏分别又被北齐、北周所取代。

Ⅹ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鲜卑族起源于哪里为什么北周之后鲜卑族不见了

在史学上说鲜卑族曾是东湖的一个分支,而东湖则是一个部落联盟,他又是由很多大小不同的部落组成。在历史的不断更迭交替中,鲜卑人失去自己的文化语言,逐渐消失在了历史中。

而到了西晋时,皇后贾南风干政,引发八王之乱,一场由皇族内部引发的争权夺位战争却洗卷了中原大地,不少在北边的少数民族趁机纷纷南下,逐鹿中原。鲜卑族自然就能成为了佼佼者。他们看准机会,迅速发展壮大,一部分迁到辽宁,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在那个时候甚至一度左右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阅读全文

与鲜卑族是中国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雷达哪里买 浏览:31
印度电影有哪些是国语 浏览:848
越南重卡有哪些 浏览:831
东风5和印度烈火哪个先进 浏览:857
萨达姆和伊朗打了多少年 浏览:191
酸甜意大利面怎么和面 浏览:919
中国人去越南如何交流 浏览:795
和平精英国际服白卡在哪里使用 浏览:706
伊朗为什么拒绝进口歼10 浏览:579
越南花卉市场都有哪些 浏览:358
印尼电信卡wf怎么连接 浏览:390
现在去伊朗温度是多少 浏览:282
法语意大利语属于哪个语系 浏览:59
在越南哪里买最便宜 浏览:837
意大利什么时候可以玩 浏览:899
中国有哪些专科 浏览:496
英国足球队为什么会输 浏览:957
意大利vs西班牙在哪里直播 浏览:700
中国电信如何求助 浏览:574
意大利哪里意面正宗 浏览: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