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刘邦是哪个朝代
刘邦是汉朝人。
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汉二年刘邦在基本平定三秦后,准备东出与项羽争天下。他出关到陕,慰问那里的父老。三月,刘邦率军从临晋渡河,魏王豹将兵从。很快攻下河内,俘虏殷王司马卬,置河内郡。南渡平阴津到洛阳,降河南王申阳。这时有新城三老董公等挡在刘邦马前诉说义帝的死亡经过。
汉王闻后,大哭一场,遂为义帝发丧,举哀三日。然后向各诸侯王发布项羽大逆无道的罪状,并以此为借口号召各诸侯王率兵与自己一起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从而正式拉开了四年楚汉战争的序幕。
(1)刘邦是中国哪个民族的扩展阅读:
刘邦建国称帝后,集中精力削除异姓诸侯,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韩王信、梁王彭越、淮阴侯韩信等先后被废被杀。淮南王英布也起兵,刘邦抱病亲征才平定了他。之后各大封国转入刘氏子孙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的长沙国幸免。
高祖十二年,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此外,刘邦对萧何也起了疑心。逼得他设法自污声名以绎帝之疑。其去逝前还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同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诸吕作乱。后因陈平的保护及刘邦驾崩才躲过一劫。
❷ 刘邦是哪个朝代的
刘邦是汉朝的。
刘邦(前24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军事指挥家,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奠基者和开拓者,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2)刘邦是中国哪个民族的扩展阅读:
刘邦的轶事:贵不可言
刘邦曾辞去亭长在家务农,吕后和两个孩子住在田间小棚里,有一位过路老丈向其讨水喝,吕后还留他吃了饭。老丈看了吕后的相赞道“:夫人是天下贵人。”吕后请他给两个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说:“夫人之所以能成为贵人,是因为有这个儿子。”他又看了鲁元公主,也说将来是位贵人。
老丈走后,高祖从另一间田舍归来,吕后向他备言前事,说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贵之相。高祖问老丈何在,吕后说:“其走未远。”高祖追及老丈,求问自己的生相。老丈说“:刚才说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贵,都是由于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贵不可言。”高祖连忙称谢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说,我永远会记住您的指点之恩。”到高祖登基后,这位老丈的去向却不得而知了。
❸ 刘邦的资料!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或247—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起兵于江苏沛县。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他公元前209年响应陈胜吴广在沛县起义,公元前206年首先入关推翻暴秦,后利用近五年时间消灭天下割据势力,于公前202年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前195年在位(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年在汉王位,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在帝位),登基后,刘邦一面平定诸侯王的叛乱,巩固统一局面,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修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公元前256年(一说为前247) 刘邦诞生于沛郡丰邑中阳里(当时属楚国,今江苏丰县)。
公元前209年10月 刘邦在沛县揭竿而起,成为秦末农民起义主要领袖之一。
公元前208年 刘邦受楚怀王之命西征灭秦
公元前208年 刘邦击败秦郡守
公元前207 刘邦蓝田之战消灭秦都城主力军队
公元前207年12月 刘邦首先入关推翻暴秦,约法三章稳定局势。
公元前206年, 刘邦受封为汉王,建立汉国,汉朝由此肇基。
公元前206年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公元前206年 刘邦依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平定三秦,占领关中
公元前205年 彭城之战受挫
公元前203年 刘邦成皋之战以少胜多,击灭楚大司马曹咎和塞王司马欣
公元前203年 荥阳突围
公元前202年 鸿沟议和
公元前202年 垓下之战击败项羽,灭楚国
公元前205年-公元前202年 先后灭魏、灭赵、灭韩、灭燕、灭齐
公元前202年 平定南方
公元前202年2月 刘邦统一中国,在定陶登基称帝,建立汉朝。
公元前202年5月 刘邦定都长安
公元前202年 分别分封无诸和 为闽南王和东越王,实行少数民族自治政策。
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5年 陆续下达一系列诏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治理天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公元前201年 平定临江王叛乱
公元前201年 平定燕王臧涂叛乱
公元前200年 韩王信叛乱,匈奴入侵
公元前200年 北征匈奴,迅速平定韩王信反叛势力,先击败匈奴先头部队,后因增兵未到,轻敌致白登山之围。
公元前200年 制定礼仪
公元前199年 与匈奴和亲。领兵亲征,平定韩王信余寇,击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势力。
公元前199年 刘邦下令将六国共十万余贵族和豪强迁徙至帝都关中周围,以加强管理统治,消除六国地方原王族及贵族复辟势力。
公元前198年 处理赵国相贯高谋反事件
公元前197年 平定赵国相陈烯叛乱
公元前196年 封赵佗为南越王,巩固南方统一局面
公元前196年 划闽南国与南越国交界处一部分土地,成立东越国,分封少数民族织为东越王,实行少数民族自治政策,同时使各少数民族异姓王互相牵制。
公元前196年 平定九江王英布叛乱
公元前195年 作《大风歌》
公元前195年 作《鸿鹄歌》
公元前195年 下求贤诏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公历6月1日) 刘邦驾崩,终年62岁(一说为53岁),葬于陕西长陵,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
❹ 刘邦是什么人~~~
汉高祖刘邦,秦朝郡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市丰县)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指挥家。参与秦末的推翻暴秦行动。公元前206年刘邦首先进入关中要地,秦朝灭亡。楚汉之争后,统一中国,建立汉朝。前202年2月28日即皇帝位,建都长安。
❺ 古代刘邦属于哪个国家
刘邦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属于秦朝、其统一天下后属于汉朝。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刘邦被人称为赤帝子,战国时期魏国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华夏族。
刘邦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
刘邦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❻ 刘邦是哪里人是山东人还是江苏人
刘邦是沛丰邑中阳里人。
刘邦在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在秦朝时期担任沛县的泗水亭亭长,因为席子放走了罪犯最后逃跑到芒砀山。
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不久,刘邦召集了三千多个人响应起义,攻占了沛县。不久以后投奔了霸王项羽,担任郡长并且被封为了武安侯。
在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参加完鸿门宴后逃至霸上被封为汉王,统治并且治理汉中地区,刘邦但知人善任,善于纳谏能够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最终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汜水登基称帝定国都在长安,建立了西汉王朝。
(6)刘邦是中国哪个民族的扩展阅读:
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建林大汉朝,并登基称帝,史称汉高祖。天下初定,大宴群臣,同时对有功的人论功封赏,大家一片高兴。
由于秦朝以前的中华大地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封制。秦朝则是郡县制。这就造成了礼仪的断层。于是,刘邦命人参照秦朝的礼仪制度订制汉朝的规章制度。
这其中就有皇帝的威严如何维护的规定。皇帝是天子,是代替上天管理群臣百姓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唯一,所有人见了皇帝都要行跪拜礼。
这就牵涉到了刘邦的老爹刘太公了。刘邦获得天下的时候,这老刘头还活着。既然皇上的威严要维护,这个刘太公理应跪拜刘邦。
可是这俩人又是父子,哪儿有父亲见儿子还得跪拜的,儿子拜见父亲才是符合人伦纲常的。于是,刘邦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封他爹刘太公为太上皇。
这样一来,刘太公的身份就高贵起来了,刘邦再来拜见父亲的话,面子上也过得去了,后来的唐并且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了唐宋两朝。
❼ 刘邦是战国时期的哪国人
刘邦生于公元前256,秦未统一。沛县人,沛县今处江苏徐州的丰县,春秋战国时期,原属宋国,齐、楚、魏灭宋之后,楚国占有沛县,刘邦出生时,算楚地人。秦统一中国后,建沛县,属泗水郡。
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 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 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 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 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 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7)刘邦是中国哪个民族的扩展阅读:
轶事典故
民间传说
感孕而生
《汉书·高帝纪》记载:其母有一次在水塘堤坝上闭目小憩,梦与天神不期而遇。逢上雷电交加,天色阴暗,其父太公到塘坝接应其母,只见一条蛟龙蟠于母身。随之就怀孕了,生下了汉高祖。
贵不可言
刘邦曾辞去亭长在家务农,吕后和两个孩子住在田间小棚里,有一位过路老丈向其讨水喝,吕后还留他吃了饭。老丈看了吕后的相赞道“:夫人是天下贵人。”吕后请他给两个孩子看相,他看了孝惠帝,说:“夫人之所以能成为贵人,是因为有这个儿子。”他又看了鲁元公主,也说将来是位贵人。
老丈走后,高祖从另一间田舍归来,吕后向他备言前事,说那位老丈相我母子三人都是大贵之相。高祖问老丈何在,吕后说:“其走未远。”高祖追及老丈,求问自己的生相。老丈说“:刚才说夫人及令郎等生相大贵,都是由于您的洪福。您的生相是贵不可言。”高祖连忙称谢道“:果真如老先生所说,我永远会记住您的指点之恩。”到高祖登基后,这位老丈的去向却不得而知了。
父子情深
刘邦做了皇帝,在设盛宴招待大臣时,对父亲刘太公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无赖,没有赖以生存的赚钱之道,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 ”
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
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太公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邑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又将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新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邑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
蹴鞠
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斗鸡、蹴鞠为欢”。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古人居家旅行必备娱乐物。
城隍神
《长安县志·王曲城隍庙会》记载:“楚汉荥阳之战中,汉将纪信假扮成汉王刘邦,解救刘邦出围,致被项羽烧死。 刘邦得天下后,厚赏、追封纪信,并赐黄袍加身,择长安上林苑(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祭祀,后遂成庙会。”纪信救刘邦的故事在《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高帝纪第一上》及地方相关资料上均有叙述。据传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顺应民心、强化统治,遂将供奉的纪信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
❽ 刘邦有少数民族血统吗
秦王朝横征暴敛,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发出亘古未有之断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项羽、刘邦,都是不世之枭雄,团结灭秦但又各怀异心,直至历史的拐点那一刻——“鸿门宴”的到来。鸿门宴过后,双方的命运即已注定,项羽垓下被围,兵败而死,而刘邦则坐稳龙座,奠定了汉朝长达四百年的江山之享。
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常常认为,汉民族性格里阴暗部分受楚汉争霸和汉朝开国的政治事件影响至深,这话也许没错,但这个观点是从历史与个人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他们不可能从现代历史学角度来看待这个事件。英国着名历史学家约瑟·汤恩比曾评论说: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这话有夸张的成份,但八分属实,刘邦不过继承了秦始皇的功业,将统一文字、统一制量衡、实施郡县制等政治决策继续发扬光大,后继者逐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奠定了中国今天大致的疆域和内在凝聚力。
❾ 刘邦是什么民族
1 民族的定义是后来才有的,刘邦不属于汉族,也不是华夏族的.
他出生的地方是今天的江苏,原来是吴国的土地,后来被越国灭亡,最后越国又被楚国灭亡,楚国又被秦国灭亡;
刘邦应该是越人的后代,从他的流氓气质可以看出:一是因为战国的时候吴国的主要人口是越人(只有王族是周人),二是楚人在现在苗族同源是苗瑶语系的(苗瑶语系和壮侗语系原来都属于汉藏语系,现在都分离出来了)楚人象项羽和现代的湖南湖北人一样性格比较豪放;而越人是现代越南,高山等民族的祖先,属于南岛语系,是黄种人和棕色人种的混血,比较狡猾;
所以刘邦不是汉族,只是被华夏文明同化的越人.
2 匈奴人本来是没有姓的,史记说匈奴单于姓挛鞮完全是司马迁的失误;南匈奴的一些部落因为要在汉人的土地上站稳脚跟,他们的首领才开始有姓,为了统治的方便,才姓了刘.
什么因为汉族公主姓刘才冒姓刘完全是政治伎俩而已.
匈奴有很多部落姓刘,基本都是出于政治目的,一到发现汉朝并不得民心的时候,马上就改成了另外的姓.
另外说一点,匈奴人的姓都是凭自己爱好乱取的.
匈奴贵族随母姓简直就是汉人的史官自己写写的,一点逻辑都没的.你想想看好了.如果都随母性,除非每个匈奴贵族的老婆都是姓刘的,否则这个姓氏怎么传下去.
你可以看看<晋书>,刘渊的老婆没一个姓刘的,他儿子孙子不都姓刘.而且他爸爸叫刘豹,他爷爷叫于扶罗,是没有姓氏的,从他爷爷以前,没一个留下姓氏的,刘姓是从刘豹开始的,而从于扶罗的父亲开始,他们家族就是为曹魏服务的,根本没有和任何汉朝的公主有接触.
他们所属的匈奴部落是"屠各"(Turk)其实就是和突厥的祖先同出一脉的(而突厥的后代土耳其人直到二战前还有很多部落也没有姓氏).
另外比较有名的姓刘的匈奴部落是铁弗,他们的来源是匈奴父鲜卑母,你看看,母亲是鲜卑族的,也姓刘.到刘勃勃这代,发现刘姓没用,改性"赫连".
所以,姓刘,只是匈奴人在汉人的地方站稳脚跟,后来统治中原的时候收买民心的政治手腕而已.
看历史不要老相信史书,史书是站在汉人的角度写的,这些躲在书房里的汉人大儒,怎么可能知道草原上匈奴的想法?
3 匈奴灭亡后,后代遍布全世界,包括土耳其,匈牙利,芬兰等等很多国家,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南匈奴的大部分人口,都融入了汉族;而北匈奴的一部分融入鲜卑的人,后来也随着鲜卑融入汉族.
根据史书上说的(公元304年,刘渊以“恢复汉室”为名,起兵反晋,建国号“汉”,自称“汉王”,成为十六国的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刘聪进一步称“汉皇帝”,直到319年刘渊的另一个儿子刘曜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五胡十六国里还有两个政权是南匈奴人建立的,就是铁弗部落建立的夏,和卢水胡建立的北凉.
其实所谓的五胡中,鲜卑是和匈奴同根的黄种游牧民族,其中匈奴有白种混血,和后来突厥的关系密切,而鲜卑混血少,和后来的蒙古关系密切.匈奴和鲜卑其实是一体的.他们后来大部分都汉化留在了中国.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核心人物,汉化程度相当高,最后建立了隋朝和唐朝.
可以这么说中国是匈奴后裔最多的国家.
而羯人文化程度很低,他们是古代月氏人的后代,就是被匈奴征服的白种人.
4 他们曾经举大汉旗号进攻中原是真的,但是是在晋朝的时候,他们大部分融入了汉族,可以说至少现在汉族中的刘姓,有1/4来自匈奴.
还有史书上说的(石勒灭前赵后,大肆屠杀姓刘的匈奴贵族3000余人,又坑(活埋)刘渊直属的屠各种匈奴5000余人。刘姓匈奴人受到毁灭性打击)这都纯粹是中国古代史官的手法而已,如果这点伎俩都分不清,还读什么历史呢?
中国史官最喜欢在数字上夸大,这种不良习惯甚至保留到了现在,你还真以为这是真的.
就象后来的冉闵屠胡,其实就是杀了一些羯人,就说成是把南匈奴后代都杀光了,中国从此血统纯正了一样.真不知道冉闵屠胡以后,那些活跃在历史的匈奴人哪里来的,难道是草原上又南下了一批?汉人的史书误国!
远的不说,就说南北朝结束以后,有很多刘姓的匈奴后裔就活跃在中国大地上,象隋末的军阀刘黑闼,刘武周等等(史书总是说他们勾结突厥,却几乎不提李唐靠突厥起家的史实,他们都和匈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李唐后来统治中国了,就被美化了,中国的史书只是统治阶级麻痹百姓的工具,几乎只能做参考),唐朝着名的诗人刘禹锡也是直接来自刘姓匈奴.
综合上面所说的,匈奴是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古代的东夷一样;民族的称谓是后来才有的(南北朝的时候,晚些时候进中原的胡人发现中原的百姓还穿着汉朝的衣服,就不叫他们晋人,而是叫汉人了;这是汉族名称最早的来源,而不是说汉朝怎么怎么强盛,我们才叫汉族的.当时有很多在中原住了很久的刘姓匈奴人,也同样穿着汉朝的衣服,有些甚至是中国的统治者住在汉朝留下的皇宫里.他们也被叫做汉人)
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和生活习惯,他们就被另一个民族同化了,北魏的孝文帝加速了这个同化的进程,所以到了隋朝,就有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来自匈奴和鲜卑了,比如李白.
说一句题外话,其实我们所谓的炎黄子孙中,炎帝部落是汉族的正统祖先,他们是农业文化的汉藏语系部落,而黄帝部落其实是和匈奴人一样的阿尔泰语系的游牧部落.
华夏族继承了游牧民族的象形文字(黄帝的手下仓颉造字的传说),也继承了炎帝部落的语言(所以我们会归入汉藏语系),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因素,造就了农业文明,炎帝部落的主导性就加强了,所以我们会和匈奴反目,不知道自己的祖先很多都是真正的匈奴.
之所以写这么多,是因为比较反感楼上的那位几乎在网上照搬的做法,我是历史爱好者,我对历史的理解是:
真正的历史早就随着历史消失在民间了
、刘邦是华夏族人。但华夏族形成中也经历了与周边戎、夷、蛮、狄的融合过程,换句话说,也含有戎、夷、蛮、狄等少数民族的血统。而刘邦出生地战国时属于楚国,楚国春秋时还被当作“南蛮人”,到战国时才被视为华夏族,从这点讲,刘邦身上也含有“南蛮”的血统。
2、匈奴的一支确实因为祖先娶了汉朝派去和亲的“公主”而自认为有汉朝皇室的血统并姓刘氏。例如《晋书 载记第一 刘元海》就记载:“刘元海(刘渊),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后,北匈奴西迁欧洲,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后代包括上述刘渊便都姓刘。曹操分南匈奴为五部,“以豹(刘豹,刘渊的父亲)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刘姓所统帅的匈奴人约有几十万人,这些匈奴人都姓刘氏。
3、这支留在中原的匈奴人虽然以汉室后裔自居,却并没有改自己的族名,仍称自己为匈奴族,这从上述西晋时率先起兵反晋的匈奴贵族即上述刘渊(字符海)的事迹就可看出。公元304年,刘渊以“恢复汉室”为名,起兵反晋,建国号“汉”,自称“汉王”,成为十六国的第一个国家。他的儿子刘聪进一步称“汉皇帝”,直到319年刘渊的另一个儿子刘曜才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
4、楼主所说的“传说中汉朝灭亡后他们曾经举大汉旗号进攻中原”应该就是上述公元304年刘渊起兵反晋的史实。但不是在汉朝(东汉)被曹丕篡夺之后,而是在西晋末年发生“八王之乱”的时候。但是刘渊起兵的确打的是恢复汉室的旗号,这从刘渊称汉王时发布的文告中即可看出:“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刘备)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你看,连蜀后主刘禅(阿斗)都尊为“孝怀皇帝”呢!
匈奴所建的前赵到328年被羯族的石勒所灭,石勒仍国号“赵”,史称“后赵”。石勒灭前赵后,大肆屠杀姓刘的匈奴贵族3000余人,又坑(活埋)刘渊直属的屠各种匈奴5000余人。刘姓匈奴人受到毁灭性打击,渐渐衰落下去,到北朝后期,随着入侵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融合到汉族中去,刘姓匈奴族人也成了汉族的一部分了。
❿ 刘邦是汉族的缔造者吗
不是,刘邦是汉朝的缔造者不是汉族的!
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远古传说,还描述了汉族先民曾经历漫长的原始公社制时代。在黄帝以前,经过“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见母系氏族制)的阶段;关于黄帝的传说,则标志着由母系氏族部落转化为父系氏族部落(见父系氏族制),并已进入部落联盟阶段。传说在黄帝之后相继以禅让方式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被认为是黄帝的子孙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的原始公社制时代走到了历史的尽头,阶级社会已经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从公元前21世纪以后,相继出现了夏(约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几个王朝。首先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济之间以及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至淮河、泗水、长江、汉水的广大地区。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 以与蛮、夷、戎、 狄相区别。但是,这时华夷之辨尚不甚严。 春秋(前770~前476)时,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族类与文化都被重视,文化尤为首要因素。华夷因礼俗、服饰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仅与齐、燕、韩、赵、魏同称诸夏,而且是两个最强大的华夏诸侯。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但族体相同,形成诸夏统一趋势;于是华夏成为稳定的族体,分布区域也已达东北辽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东南湖湘吴越等广大地区。 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馀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与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而从西晋到隋代的建立这一段期间,汉族进入中亚和云南。到明,清时,南方汉族人口便超过了北方,后满人禁止汉人出关进入东北,清朝后期为充实边疆,准许汉族进入中国东北,在张作霖统治东北时期,大量引入山东汉族.自明朝起汉族开始零星向东南亚移民,从19世纪起又有汉族向欧洲,北美等地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