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香港嘉里集团与益海嘉里集团两者是什么关系金龙鱼品牌具体是哪个公司的产品
益海嘉里集团是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在华投资的以粮油加工、油脂化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为主的多元化企业集团,也是国内最大的粮油加工集团,总部位于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
2006年底,丰益公司以27亿美元收购了新加坡郭氏集团旗下的嘉里粮油(公司下称“嘉里粮油”),并与其在中国的子公司益海集团合并,成为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益海嘉里”)。
金龙鱼品牌是益海嘉里的主要食用油品牌。
㈡ 李嘉诚在他面前都喊他一声大哥,95岁还没有退休,如今身家千亿,他是谁
在全球的商业版图中,有这样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拼搏,他们勤劳,他们依靠东方的商业智慧,在他国构建着自己的商业大厦,同时也对全球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商业模式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华人商业领袖。
尤其在一些东南亚国家,富豪榜也被华商所占据。比如曾是世界十大富豪之一,印尼前首富林绍良,泰国首富谢国民,菲律宾首富SM集团创始人施至成。
如今郭鹤年已经95岁了,但是他依然没有退休的打算。他曾对富士康老总郭台铭说过自己是个不服老的人,68岁还生下小女儿郭晓燕。他现在在中国的产业里54家香格里拉酒店,5家可口可乐罐装厂,45%的金龙鱼食用油占有率,今估值总共超2000亿人民币。
李嘉诚在他面前都喊他一声大哥,95岁还没有退休,如今身家千亿,郭鹤年也称得上传奇华商。
㈢ 黄奕住的主要贡献
黄奕住在返国前夕,即已考虑今后如何运用其资财为祖国的复兴及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综合起来,他在这方面的主要活动可概括为下列几个方面:
其一,创办银行,扶助发展华侨工商业,振兴祖国实业。
黄奕住在印尼30多年的商业经营活动中,深刻体会到银行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1917年,华侨糖商遇到困难,遭到荷兰银行资本的掣肘和刁难,使他认识到建立华侨银行及本国资本银行的重要意义。因此,他从印尼返国途经新加坡时,即投资入股华侨银行40万元叻币。1919年12月1日,他往菲律宾及日本等地考察时,“闻岷里拉(即现首都马尼拉)华侨多泉(州)人,金融之权操纵于外国银行,损失甚钜”,因此,他和着名菲律宾爱国侨商李清泉及薛敏老等人在中华总商会商议后,决定共同“倡组中兴银行,以挽回权利”。“中兴银行”初定注册资本1000万元,先招股500万元(菲币)。黄奕住认股100万元。该行初创时,实缴资本为200多万元。黄奕住实际占了该行投资的一半,他被推举为该行董事。在他的关心指导及同行们的齐心协力经营下,该银行营业蒸蒸日上。到1933年时,其资本已实增至600万元,资产总额达2470多万元,成为菲律宾最主要的侨营银行之一,对扶助华侨经营工商业及当地经济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
1920年,黄奕住因“念吾侨民苦异国苛法久矣,若不思为父母之邦,图其富强,徒坐拥浮资非夫也”,专程前往上海,拜会了一些着名人士,如上海《申报》董事长史量才、银行家胡筠(胡笔江)等人,共商“谋设中南银行于上海。中南之者,示南洋侨民不忘中国也。”该行创办之初预定招股2000万元,第一期缴足资本500万元,黄奕住认股350万元,占70%。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1921年7月5日,上海中南银行正式成立并营业。它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侨资金融企业。该行向国民政府立案后,“政府念君才,知可倚重,遂予发行钞票,视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两行。”因此,中南银行成为当时全国可以发行钞票的3家银行之一。该行为了取信于民,“特联合了盐业银行、金城银行、大陆银行,订十足现金准备及准备公开制度,于四银行之外,另设四行准备仓库,专为保管准备现金,发行钞票。”在中南银行举行的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黄奕住当选为董事长,胡筠任总经理,史量才、韩君玉等任常务董事。1924年,该行增资至750万元,黄奕住入股500余万元,仍占资本额的3/4。随着银行业务的开展,该行先后在天津、厦门、汉口、广州、南京、苏州、杭州及香港等地设立了分行,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此外,“国内国外各大都会商端口,均专约代理汇兑收付机关,并代顾主保管国内外发行的各种公债及契据,经理付息取本等事宜。”中南银行成立之后,还积极投资支持国内各项民族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其中主要的有上海新裕纺织公司(占有65%的股份)、益中磁电厂、诚孚工厂、天津北洋纺织公司(占有50%的股份)、天津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天津启新洋灰公司、广州矿务公司等等,对扶植民族工商业起了一定的作用。黄奕住之子黄浴沂回国后,曾就任中南银行协理,代表黄奕住经营该行业务。黄奕住则息居厦门鼓浪屿。他常到上海、天津、香港等地巡视。抗日战争爆发后,总经理胡筠在一次从香港飞赴重庆时,不幸飞机被敌机追击而遇难身亡,黄浴沂即接任了总经理之职。此外,黄奕住学于1921年8月7日在厦门市创办了“日兴银号”,以与南洋群岛各地通呼吸,沟通厦门与海外华侨的侨汇、融资及促进工、商业等之发展。“其资金之钜,为厦门各银庄之冠”。由于“日兴号”有良好的信誉,东南亚各地华侨曾纷纷把他们的游资汇存该银庄,以备家乡建筑房屋或其他实业之用。如印尼华侨李丕树,即曾一次汇寄30万元大洋,存于该行。
其二,创办经营社会公用事业,建设家乡。
黄奕住创建了厦门市自来水公司。
厦门是一个海岛。广大市民的食用水一向靠天(雨水)、靠地(井水)以及靠水贩们每天用运水船从海澄县九龙江淡水区取来贩卖的“船仔水”。市内小贩们向运水船商买水后再挑到各大街小巷出售给各家各户。本世纪20年代前后,每天贩水量约一万多担。这些食用水都未经消毒过滤,且经过多次转运,极不卫生。黄奕住定居鼓浪屿后,经常来往于厦门鼓浪屿渡口,目睹水贩们挑运贩水的情景,深感此问题关系到全岛居民们的生活、健康和工作,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亟待解决的主要社会及建设问题之一。因此他决心“创办厦门自来水,以重卫生”。1920年,他即发起筹办厦门市自来水公司。翌年,他与厦门商会会长洪鸿儒、中国银行厦门分行经理陈实甫、英商汇丰银行买办叶孚光及几位照办华侨共商筹资兴办事宜。1923年5月,公司经当时北京政府农商部批准定名为“商办厦门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初定资本为100万元,黄奕住先认股40万元。自来水的蓄水池、过滤池、水塔等公司建筑工程于1925年在上海招标,结果,由德国西门子公司以92万元中标承建。1926年7月第一期工程竣工,开始供水,1927年全部工程完成。蓄水池最高水量为2亿8千万加仑,可供全市20多万居民9个月之用。同年10月28日,该公司召开成立大会,制订章程,规定资本为200万元,黄奕住当选为公司董事。1929年,黄奕住又倡议在鼓浪屿日光岩和鸡冠山分别建造了高低水池两座,并备有大小运水船3艘,拖船1艘,每天将厦门自来水由船运至鼓浪屿抽送池,从而解决了鼓浪屿居民用水之需。这是厦门市(包括鼓浪屿)历史上第一次解决了居民饮用自来水问题。黄奕住对厦门人民的贡献是值得赞颂的。
黄奕住承办了厦门电话公司,发展厦门市内外的通讯联系。
早在1907年12月,厦门市即已开始运用电话,它是由华侨林尔嘉创办的“厦门德律风(英文Telephone的音译)公司”装配的,拥有400门磁石式的电话机。鼓浪屿当时是个“公共租界”,日商也办有一个“川北电话公司”,电话业务全操在日本人手中。20年代,随着厦门市政建设开始发展,原有电话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黄奕住深感发展厦门内外通讯联系的重要意义,因此,1921年4月16日,他先以10万元收购了厦门德律风公司后,再增加30万元资本,加以改装及扩建。同时,他还应广大厦、鼓市民“收购日本人电话公司”的倡议和要求,经过多方努力,于1923年以23250元将日商的“川北电话公司”购入自办。黄奕住接办厦门、鼓浪屿电话公司后,锐意改进。他聘请了上海的钱咸昌为总工程师,对原有的话机、电杆线路等进行改换,采用美国卡洛公司的新式机件,最大通话容量可达2500门,同时培训接线员,并给予优厚的工资待遇,因此使电讯接收灵敏迅速畅通,用户也迅速增加。与此同时,他还投资铺设了厦门至鼓浪屿海底电话电缆。1924年1月1日,厦、鼓之间也正式通话。1925年,他又投资10万元在漳州市设立“通敏电话公司”,并在海澄、石码、浮宫及南靖县等地设立分线,进一步沟通了厦门与内地的通讯联系。后来,他又曾派钱咸昌总工程师到泉州勘测,筹划泉州、永春等地与厦门的长途电话,后因军阀割据、地霸横行、接着抗日战争爆发而未果。黄奕住设立电话公司,始终抱着“以服务桑梓为主旨,不以牟利为目的”的宗旨。1929年,黄奕住独资创办经营的“商办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获准正式注册立案,领照营业。资本额增至100万元。
黄奕住曾筹建漳(州)龙(岩)铁路,并致力于开发闽西矿产资源。
1905年,厦门至漳州的铁路即已开始兴建,1910年正式通车。当时从厦门至漳州的交通线路是从厦门乘船经三公里半的水路到嵩屿,再乘火车。但当时该铁路只铺轨到江东桥,仅完成28公里,距离漳州还有22公里。黄奕住为了开发闽南及闽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1922年即有续建该铁路并扩展至龙岩地区的打算,并曾约请荷兰工程师樊迪克纳前往视察,后因故中断。1926年3月15日,菲律宾华侨在厦门鼓浪屿开会发起救乡运动。黄奕住在会上“提议续办漳龙铁路至龙岩,以利交通。佥谓敷设铁路为救乡根本要图,即经全体通过”。会上选举了黄奕住、李清泉、胡文虎、李双辉、陈培锟、黄琬、萨福均、郑华、黄钟训、林荣森及薛敏老等11人为筹备委员。不久,召开成立大会,黄奕住被举为筹委会主任,会址即设在其公馆。同年10月12日,获得当时交通部、农商部的批准。原定1927年由交通部派技术人员前来视察勘探及估价,然后由华侨出资主办。但到1926年11月,国民革命军北伐,从广东攻入福建,政局混乱,铁路筹建计划再次夭折。1933年,蔡廷楷领导的19路军进驻福建后,政局较为稳定,又重新研究筹建该铁路问题。6月1日在鼓浪屿设立了漳龙路矿筹备处。黄奕住积极支持,曾聘请德国工程师来进行测量,绘有详细蓝图,为全面勘察施工作好了准备。国民政府实业部也准备派地质工程师侯德风、矿业工程师王目伦等来进行测量。不断,筹备工作在紧张进行时,又发生了福建闽变事件,结果全部计划又成泡影。此后抗战爆发,漳龙铁路始终没有建成。
黄奕住还积极从事厦门、鼓浪屿的房屋及市政建设。
20年代以前,厦门可说几乎没有很好地建设,市容简陋,房屋大多是矮小的平房。1927年以后,厦门开始进行市政改革和建设,兴建了一批新的楼房,其中华侨投资兴建的占了重要的地位,据调查,福建华侨投资房地产的主要有厦门、泉州、福州晋江县。其中尤以厦门最为突出,占全部投资的90.19%。而厦门市的房地产建设投资中,又以印尼华侨为最多,黄奕住就是其中之一。1930年,黄奕住组建了黄聚德堂房地产股份公司,投资金额为245万元,占1930年厦门全市全部房地产投资(7641550元)的1/3左右。黄聚德堂房地产公司总计建筑和购置的房屋达160座,面积为41457.70平方米。其中135座出租,18座借用,7座自用。此外,他还投资助建了厦门海滨堤岸及一些街道。原鼓浪屿宾馆即是黄奕住的产业,建筑之大之优美,是屈指可数的。鼓浪屿有一条“日兴街”,也是他捐资修筑的。黄奕住投资房地产业,自有其赢利目的,但他对厦门市容美化,对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及市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无疑都起过良好作用,做出了一定贡献。
黄奕住不仅是一位爱国的华侨企业家和民族企业家,而且还是一位积极参加华侨社团、热心文教公益福利事业及侨乡各方面建设的社会活动家和爱国者。
早在1907年,黄奕住的经营事业有些初步发展时,即积极参加了各项爱国华侨社团活动。1907年3月7日,为了促进侨商的团结与合作,维护华侨的正当利益,他和三宝垅市着名侨商周炳喜、马厥猷、甘钦福等30余人共同发起创办了三宝垅中华商会,这是印尼仅后于巴城、泗水及巴厘陵三市而成立的第四个中华商会。该会的宗旨是“增进华侨商业知识,保护半岛华侨利益,发展本岛华侨商业,促进祖国对爪哇岛的贸易。”从1907年成立第一届董事会起至1913年的第七届董事会,黄奕住都被选为董事。1917年至1920年的几届董事会,他又被选为该会副会长。黄奕住参与该会领导层工作期间,积极参加会务,为祖国及当地侨社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从1907年至他回国为止的十多年间,他积极参加和推动该会对祖国广东、广西、福建、河南、河北、湖南及山东等地的水、旱、地震等灾害进行募捐救济活动,他本人也作了不少的捐献。1909年,三宝垅、巴城和泗水的中华商会本着增强祖国海军力量的愿望,开展了“捐助中国海军”的活动。同年,清政府派了王广圻参赞到三宝垅募集航业银行股资,促进祖国航运业之发展,黄奕住认捐了500股。1910年12月,厦门信用银行代表许纶华到该地招股,以推动厦门的经济发展,黄奕住认股5000元。这一年,由于荷印殖民政府将当地华侨养老院和贫民院解散,不少侨商闻讯后甚为愤慨。中华商会召集了各社团联席会议,决定成立“慈善堂”,以救抚年老无靠之贫侨。黄奕住被推举为该堂的财政,负责筹借及管理该堂的一切经费及收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民国。中华商会从1912年2月29日起联合并领导各社团及广大华侨进行了3天的庆祝活动。黄奕住担任了庆祝活动筹委会委员及财政工作。在这3天的庆祝活动中,三宝垅华侨热烈的爱国之情空前高涨。黄奕住也为推翻了腐败的满清封建王朝而欢欣鼓舞,爱国热情进一步增强。1912年3月29日,福建都督孙道仁派叶国瑞到三宝垅征募军务债票时,黄奕住和其他商会董事都认为此事关系到家乡的改建及救国活动,他认购了5000元。同年10月,三宝垅中华商会经商议后,致电当时的北京国民政府,要求取消所有我国与外国订立的种种不平等条约。1914年,荷印殖民政府在三宝垅举办了一个“博览会”。黄奕住和其他董事认为这是一个宣传介绍祖国的好机会,共同出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陈列展览室。在这前后,中华商会的全体董事(包括黄奕住)“鉴于前清政府之举借外债,致损国权,不愿再作外债之举借,因发起国民捐”,以帮助民国成立后的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黄奕住和其他董事分头到各地向侨胞劝募,曾获得巨款,汇返祖国。1915年5月13日,商会董事们获悉袁世凯主持的北京政府欲和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甚为气愤,曾致电北京政府“勿签对日不平等条约”。1916年,福建省政府曾致函三宝垅中华商会,希望获得当地甘蔗良种及其种植方法。黄奕住是一位多年经营蔗糖业的着名糖商,熟悉情况,因此和诸董事一道,写了详细介绍文字寄回省政府,推广种植,促进福建家乡经济作物的发展。由于祖国政局的种种原因,黄奕住上述种种活动虽未必全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他的一片爱国爱乡之情,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在印尼三宝垅从商期间,黄奕住对当地华侨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发展也不遗余力。现代的印尼华侨学校是始于1901年3月17日巴城中华会馆创办的中华学堂,接着三宝垅等各地纷纷效法,亦先后建立了中华会馆、中华学校。黄奕住是创办者及董事之一。1906年7月15日,爪哇各地中华会馆负责人云集三宝垅开会,决定成立“荷印中华总会”,作为所有侨团和侨校的中心组织。总会会务每年分别由巴城、三宝垅及泗水三市中华会馆轮流主办。1907年,三宝垅中华会馆主持了第一期会务,并决定将中华总会易名为“爪哇学务总会”,专管华侨学校教育事宜。1911年至1915年,三宝垅中华会馆主持了第二期会务。黄奕住担任了“爪哇学务总会”的领导人,并负责财政工作。当时筹备学校教育经费是最重要且非常棘手的工作之一,黄奕住在任期间花了不少心血,且还慷慨解囊,出资协助。1916年3月15日,黄奕住又和着名糖王黄仲涵等共同发起创办第一间华侨中学“华英中学”。黄仲涵担任该校董事会担保人,郭春荣任董事会主席,黄奕住任财政委员之职直到回国为止。“华英中学”的建立,为中爪哇各地华侨子弟升入中学深造、学习中文和英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董事们共同努力,经费较充裕,师资力量较强,几十年来培养了不少华侨子弟人才,始终是爪哇着名华侨中学之一。
1920年黄奕住返回祖国以后,对福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亦作了许多捐献。1920年,他即在家乡南安县楼下乡创办了斗南小学。1923年又创建了斗南初级师范学校,为家乡小学培养师资。在他的影响及推动下,南安上都和下都等地激起了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斗南学校从创办直至黄奕住逝世为止,所有经费“均由他独资供给,虽匪患频仍,不少波折,仍不忍其停顿”。1912年,他又在鼓浪屿创办了“慈勤女子中学”。他每年不提供经常经费三分之二,直至抗战爆发后厦门沦陷,慈勤女子中学才被迫停办。黄奕住还独资捐建了厦门同文学院一座教学楼,该楼命名为“奕住楼”。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时,黄奕住捐赠10万元。1927年他又捐赠厦门大学图书设备费国币3万元。为了纪念和表彰他热心教育的义举,1931年6月,在厦门大学的主楼“群贤”一楼刻下了“黄君奕住,慷慨相助,有益图书,其谊可着”的石碑文,以资纪念。这一碑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那里。他还先后对新加坡华侨中学、广东岭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倡捐巨资,累数十余万金”。他前后购置3万元图书给厦门鼓浪屿中山图书馆等。他之所以如此热心兴办教育及文化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吾幼失学,为大憾事,今于吾父吾母卯基之乡,吾身数十年经营衣食之地,晚岁游历之区,为青年学子略尽吾情,弥吾阙憾焉。”此外,他还捐资17000多元独修闽南古刹及泉州开元寺着名的东、西塔中的东塔,以保护文化历史古迹。至于泉州顺济桥的修筑及对其他不少慈善福利事业的捐助,不在此一一详列。1921年10月,他捐献3万元助济华北遭受旱灾之灾民。为此,当时中国政府曾赠予“急公好义”的牌匾嘉奖。1922年,福建遭受巨大水灾,他也捐助赈济灾民,福建省政府授予他“乐善好施”的匾额。总之,他一生对“四方之慈善事业踵门劝募者,靡弗乐为之应,琐之不胜枚举也。”
1931年秋,日本军国主义者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等地。广大海外侨胞对此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并纷纷组织各种救国抗日团体,捐助支援祖国抗日事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曾发起献机运动。黄奕住当时正在菲律宾巡视业务,得讯后立即捐赠5万元。此外,他还作了不少其他捐献。1937年7月7日,中国全面抗战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消极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不断吞食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有人曾劝黄奕住加入外国籍,以保全生命及财产,遭到黄奕住坚决拒绝。他表示:“绝不加入外国籍,依赖外人。吾无意时髦。共赴国难,何惧之有?……岳飞‘还我河山’,血红四字,精诚威严,墨舞心声,流芳千古。”黄奕住这种爱国的拳拳赤子之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值得人们学习和敬仰。
在此期间,黄奕住还考虑到上海中南银行及各地分行、厦门日兴银庄存款客户的利益,曾登报启事,通知所有客户:“不论定期活期存款,即日起前来领取本息。”以维护客户利益及该行信誉,免遭日寇之劫掠。当“黄日兴银行停业时,存款凡300余万元,一一偿清,不使(客户)受毫发损。”厦门沦陷前夕,他考虑到鼓浪屿地区小,难避敌人及汉奸耳目,决定避居上海。他在上海蛰居期间,看到日寇侵略暴行及国民党政府的消极抗日,深为痛心。他“每闻时事,即悒悒不乐,谓天下不相中国,降此鞠凶,呼钦书(其子)兄弟,告之曰:吾爱国爱乡之心,不后于人。一入国门,即思竭涓埃之极,乃卒未酬所志”,而引为毕生憾事。1945年6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奕住不幸病逝于上海,终年80岁。
黄奕住的一生经历和思想言行,在老一辈华侨、归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从一位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剥削压榨而无以为生的中国农民,被迫出洋谋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心经营,从一位剃头匠、肩挑小贩而成为富有的侨商,从一位自发的具有淳朴乡土观念的中国移民而成为自觉的忧国忧民、热爱祖国及家乡、积极支持资助并直接从事祖国及家乡各项建设事业的爱国华侨领袖、华侨企业家和民族企业家,受到广大华侨及乡亲们的推崇。他毕生“行事既善,声闻以广”。回国后,“迭受政府大绶宝光嘉禾章之褒,厦门总商会、市政府之正、副会长之聘,鼓浪屿工部局补推他为华人董事,并曾被侨务局聘为高等顾问等职。”“盖举国中朝野,咸于府君(黄奕住)敬礼有加焉。”虽然由于历史时代社会等原因,黄奕住的思想言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一生始终坚持爱国爱乡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做一名中华民族的儿女而自豪。直到临终之际,他仍谆谆教诲其子孙。要继承其遗志,忠于祖国。这些思想品德是值得人们学习和纪念的。
黄奕住的子孙后代现还在鼓浪屿,海外等地生活。
㈣ 黄氏家族的由来
在远古蒙昧洪荒时代的中国东部地区,有许多以鸟为图腾的原始人群,生活在这一广大地区,典籍称之为东夷。其中有九支氏族最为强盛,组成为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其为九夷。据史籍《古本竹书纪年》,这九夷是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其中的黄夷氏族,就是黄姓的最古老的族源。黄夷是因为崇拜黄鸟而得此名。其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因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成为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氏族人所居之地,地名多带黄字。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古代叫黄水,后来才改为“潢水”。史籍《热河志》第七十一卷这样介绍:“《新唐书》始作潢字,辽金史因之。《清一统志》原本谓别于西黄河,故曰潢。”后来,黄人由内蒙东部向东南部方向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之一的黄夷。今山东黄县东南部有古黄城,掖县南有黄山,兴博县有黄山,黄阜、济南西南部三十公里处也有黄山。这一带就是远古黄夷栖息活动的地区。在东夷集团中,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结成了婚姻氏族,后来又加入了少昊部落。当时,东夷集团都普遍崇拜鸟。由于东夷集团大首领少昊氏族的图腾是凤,因此凤便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了神鸟。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鸟,叫做皇(后写作凰)。这种鸟与黄鸟一样,通身都鲜艳亮丽的黄色羽毛,而且这两种鸟名的读音完全相同。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巧黄夷又是凤夷的婚姻氏族。这些相同、相似、相通之处,黄人便自然地用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崇拜的对象改成了凰鸟。这样,黄鸟变成了皇 (凰)鸟,黄夷的图腾由黄鹂鸟变为金凤凰。当历史进入到野蛮时代中期,大约是炎黄之世时,东方黄夷部落部分成员陆续内迁到了华北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尽是一片黄色:黄色的平原,黄色的山峦,还有横穿北部中国的黄色的大河,人们便崇拜起大地和大河并把这条河叫做黄河。由于黄人内迁中原,用原本是黄鹂鸟的颜色“黄”字来指称大地的颜色,所以才有了《说文解字》的注释:“黄,地之色也”。黄氏人加入东夷集团后,与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的关系。后来,少昊氏族势力越来越强大,少昊就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这样,黄夷降而为少昊部落的附属氏族,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也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因此,黄夷便以少昊为本族始祖。《宋学士集》说:少昊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他被封于汾川,后世尊其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裔建立了沈、姒、蓐、黄等国,后被晋国一一灭掉,其中黄国的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的一支,晋国的黄渊便是其后裔。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中原今湖北境内,及福建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官晋安郡守居于福州黄巷,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知运子黄元方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福州候官晋安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又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字太康,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建立了黄国。《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国。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吞并黄国〔夏朝2148公元前—春秋战国公元前648年〕存在1500年黄国开国国君大廉字太康约延续繁衍50代子民。黄国在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夏被楚国所灭,黄国遗民们又从春秋战国迄今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从夏朝公元前2148年世袭相传1500年约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误导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才是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路清洁整齐,令人心旷神怡。潢川县的父母官,对于寻根访祖的黄氏乡亲十分热情,带领你到黄国都城实地参观。隆古乡是黄都所在地,乡政府官员每年接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黄氏宗亲,黄国的父母官的行为令人钦佩黄国的人民令人可敬。
糖王黄氏家族
在印度尼西亚,建源公司与黄氏家族的影响已经烟消云散了,但年长的人都还记得,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这个公司及这个家族曾有过一段令人瞩目的辉煌。
建源公司以经营糖业为主,它的创始人黄志信是一名华侨。
黄志信1835年出生于中国福建同安县。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蹂躏的时候。厦门地区出现了小刀会这样的民间反帝组织,吸引了厦门、同安一带的农民、渔民和城市贫民。黄志信也参加进去,并担任管理后勤粮草的军需官。后来,起义失败,黄志信等人乘船出逃,到了印尼爪哇岛。在这里,他以做小买卖起家,渐渐发达,到1863年,他的资产已达上百万荷盾。
从那时起,黄志信就创建了“建源栈”。当时,印尼实行开放政策,他把爪哇出产的蔗糖和烟运往中国,再把中国的茶叶、丝绸、香料等运回印尼,后来又经营大米。这种海上贸易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到19世纪末,他已成为南洋着名的华侨巨商。
黄志信的儿子黄仲涵1866年出生于印尼三宝垄市,当时印尼是荷兰殖民地,但华人所占人口比例很大。在华人社会中,多数人还是用家乡语言,很多人不会讲当地的印尼话。黄仲涵从小与当地人接触较多,能操一口流利的印尼语,这非常有利于他在当地的商务活动。
黄仲涵天资颇高,办事精明,黄志信看出他有经商的禀赋,便更加精心地教导扶持。在黄仲涵24岁时,父亲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他,并将建源栈改组为建源贸易有限公司。
1893年,荷印殖民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经济,政策上作了一些修订,诸如放开自由贸易,取消强迫种植甘蔗等等。黄仲涵认为这是天赐良机,立即调整了建源公司的生产、贸易比重和经营结构,从1894年起,他发展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并先后投资兴办了巴基斯、里约阿贡等5家糖厂,总投资约为1000万荷盾。其中里约阿贡糖厂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电气碳化设备,能够加工生产优质白砂糖,令同行十分羡慕。
黄仲涵的事业青云直上,不到10年时间,他的糖厂年产量已达到15万吨。可是,正当他一帆风顺迅速发展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英国和荷兰政府将本国的船只都征调回国运送战争物资。这样一来,爪哇的航运秩序便被彻底打乱,三宝垄海口码头上,华商的货物堆积如山,茫茫海面上却看不见一艘货船。
蔗糖无法运出,爪哇的糖商们纷纷降价倾销,一时糖价大跌。作为爪哇最大的出口企业,建源公司的损失更是惨重。眼看着大厦摇摇欲坠,黄仲涵心急如焚。他决定组织一个糖业股份公司,向荷兰商业银行借贷以缓和危机。然而,当时的荷印殖民统治者对华商企业有许多限制,从各方面予以刁难,荷兰小公银行更是落井下石,趁机提出许多令人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黄仲涵放弃了对殖民主义政府的幻想,转而召集各路糖商,连续开了十多次同行业会议,群策群力,终于找到克服航运停滞的办法,渡过了难关。
战后,欧洲物资极为短缺,砂糖也属奇缺商品,价格比战前翻了四五倍。乘着这股“西风”,黄仲涵空前地扩大糖业生产,并迅速地打进欧洲市场。当时,在欧洲的每一个国家里,到处都可见到黄氏企业白花花的砂糖。不用说,建源公司从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几年中,黄仲涵的资产也翻了几倍,他成了印尼地位显赫的大企业家。
1918年,黄仲涵在克列贝特创建了东南亚最大的木薯粉厂,还有占地2000万公顷的种植园。雇员近4000人,年产量达27万担。木薯粉主要市场也是在欧洲。此外,黄仲涵还经营橡胶、咖啡、木棉、花生、蓖麻粉、香茅油等。
黄仲涵在雅加达、锡江、万隆、棉兰等印尼各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和分行,以扩大贸易。在荷兰鹿特丹、英国伦敦、马来西亚的核城和恬保以及新加坡也设了办事处,黄仲涵的经营范围扩展到全世界各地,仅伦敦分行每年销售的货物就达14.5万吨。
建源贸易公司的日益壮大,需要相应的金融机构。1906年,黄仲涵动用400万荷盾创建了建源银行,随着他的资本日渐雄厚,又增加了水灾和人寿保险等项目,同时还代理经营其它保险公司的业务。另外,他在航运业方面也颇有发展,他的船队成为荷印华商航运业主力。制糖业更是独霸一方,仅5家糖厂资产就达4000万荷盾。
不少人认为,黄仲涵的成功是因为他比较幸运,他从父亲那里接手时,建源栈已具有相当规模和良好的信誉。黄志信是在建源栈经营最好的时候交到儿子手里的,他有多年建立起来的完整的贸易网络和充实的资金,这些都为日后黄仲涵的飞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印尼,黄仲涵是印尼华侨最先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他早在20世纪初就认识到,要发展事业,人才是根本。建源公司的各个重要部门,都选用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很高业务水平的人担当领导职务。他既不排斥从欧美各国聘请技术人员来参与管理,更重视华侨专业人员的培训。他从自己的公司里挑选优秀的青年,千里迢迢送到欧洲各国去学习,也让他们接受西方的思想文化。有人说他是个数典忘祖的“洋奴”。可他并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他的糖厂是印尼最先使用电气设备和流水作业法的,由于敏锐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使得他在糖业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创建了一代繁荣辉煌。
1924牛,黄仲涵去世时,人们对这位巨富到底留给子孙多少遗产众说不一。一般认为他大概有2亿荷盾资产。这在当时,几乎是个天文数字。黄氏家族的第三代人黄宗宣、黄宗孝等人主持的建源公司已是国际的大公司,不仅在印尼、在东南亚有巨大影响,在全世界也是炙手可热的大富豪家族。
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统治时期,印尼华侨被列为第三等人,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对他们征收的苛捐杂税更是多如牛毛。甚至,华侨所到之处都要缴费领取路条,否则便受重罚。警察对待华侨和印尼当地人是完全不同的态度,在华侨面前,他们的话就是法律。殖民政府还规定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禁令,其中有一条是华侨不得穿西服。黄仲涵对此极为愤慨,他通过律师交涉,迫使政府取消了这条禁令,又带头穿起了西服。
随着黄仲涵财势日渐壮大,荷印政府对他的财产垂涎三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们就以种种借口和手段企图扼杀建源公司,只是由于黄仲涵的精明顽强,一直没有得逞。
1917年,荷印政府以征收“战时所得税”为名,规定经营者从战争开始时年获利达3000万荷盾以上者,必须缴纳30%的税,乘机大肆劫掠;1921年,又要求黄仲涵缴纳3500万荷盾“战争税”和“收入税”。然后又说,如果黄仲涵感到力不能及,政府愿以700万荷盾的代价收购黄家企业。此时,黄仲涵已经看清了殖民政府的贪婪与无耻,他清醒地认识到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扼杀华侨资本,占为己有。他严辞拒绝了。
黄仲涵去世后,年仅25岁的黄宗宣和19岁的黄宗孝主持建源公司的经营。这兄弟俩既没有父亲和祖父的魄力,也没有那样的幸运。1924年,席卷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经济危机也殃及建源公司,整整两年时间,建源公司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企业元气大伤。黄宗宣灰心丧气,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于是,他退出了建源公司,带着属于他的那份资产,另谋出路去了。这对公司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从此以后,建源公司的重担就落在黄宗孝一人身上。他振奋精神,力挽狂澜,但经营刚有了点起色,二战恶魔又降临了。日寇侵占了东南亚,印尼也不可避免地处于日寇的铁蹄下。稍有恢复的建源公司再次面临危机。
好不容易熬到1945年,日本投降了。获得独立的印尼政府采取了扶助本土居民的经济政策,对华侨经济实施打击和排斥。黄宗孝奋力拼搏,却不幸于1950年突发心脏病而离开人世。此时,黄氏家族没有一个能够挑起这副重担的继承者,又缺乏专门的经理人才,黄氏后人眼看着建源公司江河日下,无力回天。
1961年7月10日,印尼三宝垄经济法院以“偷漏重税”、“违反经济法令”为由,接管了建源公司,这个光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黄氏家族企业从此便销声匿迹。虽然在印尼以外其它各地还有黄氏后人经营的“建源私人有限公司”,却终究难以再成气候。黄仲涵当年盛极一时的事业只有在旧报刊和三宝垄的史志中才能看见了。
㈤ 郭氏的由来
郭姓的由来
一、得姓渊源
1、出自夏、商时代郭支与郭崇的后代。据《姓氏考略》记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看来,郭姓早在我国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
2、以居处为氏。拒《风俗通》上记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氏。在我国大多数的姓氏起源中,这种现象是比较少的。
3、来自炎黄,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4、出自冒姓或改姓。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氏;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故改姓郭。
5、出自古郭国。
二、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
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郭姓另外还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堂号。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
西平郡:东汉置郡。其属西虢故地的郭氏族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因郭皇后而显赫一时成为望族。
敦煌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 )分酒泉郡置郡。同西平郭氏一样大致也是西虢后人迁徙而去。魏晋时期成为望族。
中山郡:西汉高祖时确立。东汉初光武郭皇后一支鼎盛一时。
四、历史名人
郭子仪:唐朝名将,在中唐平息安史之乱,德宗时被尊为尚父,亦称郭令公。
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为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水利学家和数学家,他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之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死时年仅38岁。
郭 璞:东晋训诂学家。博学多才,好古文奇字,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解:西汉游侠。折节以俭,以德报怨。
郭 纵:战国时,大工商业者。因经营铁冶炼铸造业而成为巨富。
郭 泰:东汉时儒林领袖,在郭姓中与郭子仪齐名。
郭 玉:东汉时广汉人。与华佗齐名的神医。
郭 威:后周开国皇帝。
郭沫若:中国现代最着名的学者,不仅是一位值得郭姓引以为荣的人物,而且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是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着名的社会活动家。
姓郭的我最喜欢3个人。
文的是郭嘉:他死的时候,曹操痛哭不已,犹如丧失左右手臂,后来,曹操惨败于诸葛亮的时候,当着所有文武官员谋士的面说,如果郭嘉还在世,我何至于此,让所有魏国的谋士和官员面有惭色,无地自容。郭嘉和诸葛亮两大天才智囊,没有真正的作为对手交手,是三国时代最大的遗憾。他是一个可以改变历史进程的人。
文武俱佳是郭子仪,他是拯救大唐的伟大的军事家和千古名将之一,是历史上仅有的几个从来没有打过败仗的将领,他出现的地方战局马上改变了,不论安史叛军怎么用计终究无法击败他,最终保住了大唐岌岌可危的江山。
㈥ 中国糖王把爱好当职业,做翻糖蛋糕大赛斩获3金1铜,现状如何
中国糖王周毅在这场国际蛋糕大赛上一共有两款蛋糕参赛。第一款蛋糕是集了三个金奖于一身的蛋糕,这款蛋糕名称为:粉黛佳人。同时也是在那场比赛中获奖最多的,最高的作品。据资料可知,这件作品的原型应该是武则天,“绝代少有佳人在,幽居只缘空谷中”,我想这是对这款作品最好的描述。
这款作品单单就手指的部分而言,周毅从修改到粘合,就来来回回地做了七八遍不止。就单单从手指部分开始到完成就花了整整一个星期,而宫灯则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吹糖工艺。这近乎是超出了传统的认知观念,也让我们相信了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中的力量。
周毅在参加英国蛋糕比赛时,曾经连续一个多星期每天睡不足三个小时,一切的付出只是为了完成一个更好的作品。付出和回报总是成正比,他在那场比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几乎包揽了这项比赛的最好奖项,裁判说他的翻糖蛋糕的水平远远超于之前比赛。这无疑是一种高于比赛胜利的一种嘉奖,更加是对周毅背后所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
周毅,中国糖王横空出世,他的成功并不是一种偶然。相反机会永远会留给那些准备好了的人。周毅的成功就和千千万万的平凡人一样,没有什么天赋异禀,但是却有着一颗不断努力的心。所以我们要相信努力的力量。
现在他成功了,他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最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而且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他的用传统翻糖手艺技术几乎达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为中国传统手艺找到了新的出彩点。
有时候一个人一旦出名总是会膨胀,会忘乎所以,甚至会变得不知天高地厚。但是周毅始终保持自己的本色,他并没有在出名后大幅度提高自己所卖商品的价格,而是一如既往的便宜,为此他还拥有了一大批的网络粉丝。
为了使手艺可以得到传承,以及发扬自己的翻糖手艺,糖王周毅开始利用自己的名望和声誉开设雕塑学校,他计划将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术传播到全世界。这位中国糖王利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宣传千年的传统工艺,使传统焕发时代的风采,这样的行为值得我们敬佩。
㈦ 糖王千金黄慧兰,她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经历
民国时期,佳人辈出,才貌兼并的名媛小姐如同烟花般绚烂、群星之璀璨。如"宋家三姐妹"、"张氏四兰"这样的姐妹花,陆小曼、林徽因等才女,至今仍被看作是传奇女性的代表。
黄蕙兰也是芸芸美女中的一份子,她曾艳压林徽因,连宋美龄都对她的衣品甘拜下风。只可惜,在青春大好年华遇上了"渣男",是她人生滑坡的起点,也是她愤恨而亡的根源。
没日没夜的争吵和冷战让他们的婚姻走向了尽头。恰逢这时,顾维钧出轨了"严氏三姐妹"中的幼妹严幼韵。于是在1956年,他正式和黄蕙兰提出了离婚,又开始了新一段婚姻。
离婚后的黄蕙兰没有再嫁,而是一个人度过了余生。在百岁寿辰当天,她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身边没有丈夫和子女,只有一条狗的陪伴。世人只记得顾维钧和严幼韵的黄昏恋情,却鲜少知道黄蕙兰的默默付出,实在可悲。
㈧ “糖王”周毅的翻糖有多好
2018年年初写下这篇人物小记,其实是讲述2017年的周毅。
如果说造型考验的是翻糖手艺,那场景中展现的中国元素考验的是“工笔造诣”。有网友说,“周毅的手像被天使吻过。”他在糖皮上作画,用笔将波斯地毯点缀上绚丽的花束,在大瓷瓶上寥寥几笔便生出一对鸳鸯,甚至连藏在屏风画作中的印章,都是他一点点画上去的。
作品《武则天》从选题构思到设计制作,然后运往英国参加比赛,用时七天。沙场亮剑,雕琢铸心。中国气质的作品一亮相,便让评委和国际友人叹为观止。
周毅是“80后”,受父亲的影响,儿时便对素描、篆刻等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从大学开始学习“翻糖”,最擅长面塑。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他很快便发现了面塑行业的发展瓶颈:精雕细刻的面塑因为价格高,在平常的市场上鲜有问津,而投资价值又不如陶器、根雕。面塑工艺传承的未来在哪里?这成了周毅的心病。
“索性就把它与西方制作翻糖蛋糕的工艺结合起来。”基于这样想法,周毅在西方的技巧之上开创式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面塑技法和食品雕刻技巧,他们研发出更加适合运用各种技巧的翻糖膏,让翻糖膏可以像3D打印一样去塑造任何想要塑造的形象。
在生活中,周毅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传统手工艺继承与发扬上。他搞研发,创新培训,力图要整合出一个闭合的翻糖蛋糕产业链。为了做出最好的翻糖蛋糕,周毅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一两点基本都在工作,忙着钻研翻糖的成分和配料,以及模具生产之类的事务。一年的时间,周毅终于研发出了好吃而又方便操作新的配方。
此次国际蛋糕比赛所有作品用的正是由周毅和团队发明的翻糖膏。“翻糖蛋糕制作的一个难点在于如果我们要像擀面一样擀糖,糖皮很难达到极致的薄,好在我们研发的新配方已经突破了难关,这次的比赛上我们所用的就是这种配方的糖,这样才能做出薄得透肉的衣服。”周毅回忆说,颠覆性的创新让评委又惊又喜,有些专家尝试敲打蛋糕,但是它“毫发无损”。
能做出栩栩如生的人偶,周毅始终认为,“糖”也是有生命的,“化腐朽为神奇”,更需要“匠心”浇筑,“我心底的梦就是把翻糖做成中国的第一品牌,让中国传统的面塑、雕刻等技艺能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传承,然后乘风出海。”
蛋糕师算吗?
㈨ 郭鹤年有“南洋李嘉诚”之称,他是如何建立起金钱帝国的
我们都知道香格里拉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酒店,但是说起是谁创建这样一个商业帝国,我们却知之甚少,这个人就是郭鹤年。他不仅仅是香格里拉之父,还是着名的亚洲糖王。如果说李嘉诚在华人圈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郭鹤年比李嘉诚还要厉害。这位企业家抓住每一次机会,不亏待每一个人,以不屈的毅力建造一个伟大的金钱帝国。
世界华人富豪
郭鹤年不仅在酒店,糖产业发展突出,他还成立粮油公司,像我们经常吃到的金龙鱼调和油就是他们家产的。除此之外还有航运,传媒等产业都有涉猎。就这样,在郭鹤年的带领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就这样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