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历史上哪个时期的骑兵数量最多、最强,最有战斗力
我认为应该是南北朝时期,首先,蒙古的骑兵不应该是最多的,因为,蒙古人口并不算多,而成吉思汗是一贯的杀降原则,攻下哪里,就屠城,所以军队就不太可能有更多的人员补充,所以我觉得蒙古骑兵应该是处于一个稳定的数量,但不是最多的。而南北朝时期,十几个国家并起,当时东晋偏安于南方,所以北方成为了大混乱时代,当时的国家大部分都分布在北方,而北方一是人口众多,二是更擅长骑兵作战,比如鲜卑慕容家族,后秦姚苌,胡夏的赫连勃勃,几乎都是用骑兵作战的,而且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骑兵在厮杀,所以我认为南北朝时期骑兵最多。至于最强,我认为也是南北朝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骑兵将领,像之前提到的慕容恪,姚苌,赫连勃勃等。特别是南朝梁大将陈庆之,率领的白袍军从无败绩,而且一贯是以少胜多,七千对七万,三千对二十万,七千对百万!!!而且都是骑兵对骑兵!所以,我认为陈庆之的骑兵无疑是最强大的
❷ 中国古代有哪些骑兵 、
三国马腾的西凉骑兵,蒙古的骑兵,魏虎豹骑,明关宁铁骑,清八旗铁骑,宋岳家军,战国赵胡骑,唐玄甲军。
❸ 求中国古代的骑兵资料,详细介绍。
中国骑兵
中国是有重骑兵的,从汉代以后,各朝都有重骑兵,只不过在军中所占比例不同。当然,如果按史书上把重骑兵定义为人马都披甲,那倒是数量有限,但仅就骑兵本身的护甲来看,超过10公斤的好像并不少,这已经可以称为重骑兵了,只是在盔甲上没有发展出整体式防护装备(除了明光铠)。
秦朝时,骑兵所占比例很少(1:100)常常担任突击、迂回、断粮、追击等任务,同时为加强主力部队的的机动性,也改良了战车 ,减轻了其重量 将车骑编组在一起,使“轻车锐骑”配合战斗。骑兵部队从属于作为全军主力的战车部队,保护战车部队的侧翼。
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中,西楚霸王项羽超前的战术意识和对骑兵的运用使人们渐渐重视到了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项羽的骑兵在战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几次险些歼灭刘邦的军队,为此刘邦专设了一只精锐骑兵部队--郎中骑兵,并专门设置了统帅骑兵的将领。但战车仍占有一定地位,虽然其作用日益缩减,当时还是把战车列于主战兵种之一。
汉初的骑兵已经自成方阵,具有独立的战斗力,但在着装方面与步兵区别不大,大多还是足踏麻鞋(没有马靴),也未有马鞍(只有厚垫)和马镫,只有一部分骑兵披甲(占8%)。
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128BC~119BC)汉匈之间发生好几次重大战役,每场动员骑兵都常近二十万骑。当时的战车已经只用于保障营地安全或后勤运输,而骑兵已成为部队的主力,并装备了相应的骑兵装备,高鞍的产生能更好的发挥骑兵兵器的威力。另外,步兵已不同于奴隶社会时的徒兵,也有精良的装备,同时由于步兵的负荷重量问题,为执行不同的任务需组建相应的步兵作战单位 ,装备的兵器也要求多样化。
由于军队中包括了不同的兵种,同一兵种还有装备不同的作战单位,指挥人员要在战斗中根据敌军的长短处及地形的变化来部署不同兵种的部队,要注意不同兵器的配合使用,长短结合,相互支持,借以发挥兵器的最大威力。 汉代已经相当注意阵型的使用,当时流行“八阵”,《文选》注里讲为:方阵、圆阵、牡阵(还有个与牡相对应的不会读)、冲阵、轮阵、浮沮阵和雁行阵。(121BC)李广的四千骑兵与匈奴的四万骑兵遭遇,就使圆阵用弓弩抵抗了两天,支持到救兵到来。
李陵以步对骑的战斗中,所列阵型就是“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也是种防御阵型。而进攻阵型,则常是步兵居中,骑兵两翼,便于包抄。
汉代的武器生产直接控制在国家手中。汉朝为保证军队有充足的武器供应,一方面设置管理武器制造业的专职官员,太仆属下的“考工令”,专门负责兵器生产。另一方面设立规模很大的“武库”。有考工令负责督造的各种武器,都送到武库来储藏,并从这里分配到有关单位。(武库每座库房长100~200米,墙厚达4~8米,兵器分类存放)武帝开始,冶铁业归政府经营,在全国各地设立四十几处铁官,不但推广了铁器的使用,也促进了冶铁技术的发展,西汉达到“百炼刚”水平。
汉代常使用的兵器,也就是大量正式装备部队的兵器,远射主要是弩和弓,格斗有戟、矛、刀、剑,防具是铠甲和盾牌。还有种叫钩攘(为金属旁的)。 弓箭,骑兵不可缺少的兵器,汉军中普遍装备的是复合弓。另外,汉代的远射兵器里,弩的使用似乎比弓还要广泛,有手张弩(擘张)和脚踏弩(蹶张)之分,骑兵只能使用手张弩。 和强弩被视为汉军最精良装备的还有长戟,汉代最主要的格斗长柄兵器,骑步都离不开它。而与长戟同样重要的,还有矛,都大量使用,也都已经是钢铁制品了。 短柄兵器 是刀和剑,出土的钢剑中有的可长达124CM,刀是汉代开始兴起的,战国时期还未出现,汉初时铁剑仍是主要短柄兵器,但刀出现后,就逐渐的把剑排挤出去了,成为广泛使用的兵器。 汉初的防具主要仍是铠甲和盾牌。盾牌有木制、皮制和铁制,常见的样式为底缘齐平,上端由两重弧线组成葫芦形,中脊隆起的形状,大约相当士兵的三分之一身高(50~60CM) ,后来在铁盾上再安装上上下两个利钩,就成了一种新型兵器--钩攘,可攻可守。汉代的甲胄主要是“玄甲”,也就是铁铠 ,它逐渐完善并排挤了传统的皮甲,由甲片镶嵌而成,而当时所使用的铠甲片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型长条甲片(某出土的高23.4CM,宽4.4CM),也称甲札,其高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短;第二类甲片比第一类小得多,形状也更接近正方形(高4.6~5CM,宽2.7~3.4CM,重10克),一般下缘较为平直,上缘两角成圆弧状;第三类,体型最小,更接近正方形,高不及4CM,宽不到2.5CM,这种甲片的另一种样子是作成槐叶或柳叶形状。用上面三种甲片可编成两类铠甲,就是由大型长条甲札编成的札甲和用中小型甲片编成的鱼鳞甲 ,另外札甲中又有无披膊和披膊之分,骑兵大多使用无披膊的。皮甲成为铁甲的配角,但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性防具。 重装骑兵出现在战场时,正是以部曲私兵为军队核心的时代,是从东汉末年开始,经魏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当时,氏族门阀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结合在一起,豪强世族拥有大量私人武装。那些部曲既是依附农民,又是豪强世族的私人武装。这种特殊的人身依附关系,从东汉末年开始恶性发展,到魏晋以后日益加剧,也就影响了当时封建军队的组成等方面,当时带兵的将领都出身豪门世族还拥有自己的私兵部曲,还往往拥有大量的铠甲和兵器,这些装备精良的私人部曲,就形成了他们统率的军队的核心。这样一来,自然引起军队的组成、指挥和兵器装备的一系列变化。早期的私人部曲还不一定是骑兵,更不一定是重装骑兵,私人部曲以甲骑具装的面貌出现,与五胡乱华时的那些来自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有关。这些民族,进入中原以前都是游牧经济,拥有优良的马匹,军队又都是骑兵,同时往往还保留着氏族军事组织的形式。进入中原以后,就与豪强世族联合起来,自然门阀部曲制度和氏族军事组织制度也就结合起来,自然又促使军队的核心发生变化,终于出现了人马都披甲的重装骑兵--甲骑具装。
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可见,锁子与山文是并列的两种铠甲。
重装骑兵所需要的各种武器装备,可分为四类:一是完整的马具,二是马甲--具装,三是骑兵铠甲,四是战斗兵器。当时的马具中,马鞍在东汉是制作就相当精致了,西晋时又有了马镫(不过西晋时马镫似乎只是用来踩蹬上马的,骑马时并不用),这样,控制马匹就相当容易了。而具装呢,通常又可分为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马躯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和竖立在马臀部的“寄生”(似乎是为了保护骑兵后背用的)。骑兵铠甲是西汉时那种无肩札甲发展过来的“两当甲”(腋下不连接,所谓“一当胸”“一当背”,在肩上用带扣联),到南北朝时,又常常加上护肩的“披膊”,与两当甲同时的还有另种较名贵的铠甲,那就是“明光甲”(这种甲的特点就是胸背处各有两面大型金属圆护)。最后是兵器,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使用的兵器,远射的还是弓和弩,格斗的是戟,销(边旁是矛)和大刀,骑兵们使用擘张弩,不过更多的是使用弓箭,而格斗武器,戟逐渐被销所代替,再后来则是刀销并用,注重劈砍了。尽管甲骑具装是当时军队的核心,但从数量上还是远少于一般步兵
明代骑兵所配火器,多为三眼铳或五眼铳,我以为其战法近似欧洲龙骑兵,即乘马机动,静止射击,因为火门枪无法在颠簸的马背上点放。当然,不排除经过长期训练后,骑兵能在跑动的马背上开火,但那样的话,训练成本就很高了。
中国骑兵发展史
骑兵顾名思义就是骑马作战军队。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我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所以我们的骑兵谈就从战国时代说起。
1.战国时代:(含秦代)
历史进入战国时代,战争已经从早年的死板的兵车战术的正面战,转向更为机动灵活的作战方式。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出现了,当时各大国均建立了骑兵部队,如秦、赵等国均号称“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由步骑为主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进行最大变革的首先是赵国。地处北边的赵国,与楼烦,林胡,匈奴等少数民族为邻,深受其扰边之苦,而赵国传统的车步兵,在与灵活、快捷的胡人骑兵作战时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国内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他声明“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削减军中的车兵,增加骑兵;要求改汉族传统宽袍大袖的衣服为胡人式的紧身服装,方便于进行骑射。从这里开始中原各国中骑兵地位逐步提高,成为军队的一支主要力量。赵国也因为有了这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战国后期军事上能与秦国抗衡的强国。
战国时开始大量的使用骑兵作战。赵国以步骑兵攻林胡,楼烦“略地千里”,李牧用万余骑配合步车兵大破匈奴歼敌十余万。秦国也以骑兵精良着称,秦赵长平之战,秦将白起用五千精骑截断赵军,对长平一役全歼赵军四十余万起到了关键作用。楚汉战争时项羽曾于彭城之战时用3万骑士大破刘邦与诸侯联军56万,并斩杀了近30万,这次惨败使刘邦认识到了骑兵的战斗力,为了对抗项羽的骑兵而起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后韩信在破赵之战(就是列背水阵那次)中也是用两千轻骑偷袭敌军大营。
战国及秦代的骑兵配有齐全的鞍鞯,但是没有马镫这对马上的格斗战十分不利,所以当时的骑兵主要武器为弓箭,作战以骑射为主,少量的使用青铜剑、戟作战。(劈砍时剑容易折断,以戟为主)并且这时已有专用的马甲出现。(用于保护战马的防具)从出土的兵马俑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已是采用车、步、骑混合编队,鞍马俑以持弓为主,戴小帽,穿紧腰窄袖袍,披短甲,足蹬短皮靴,装束便于骑射。这一时期兵法中也有了对骑兵使用的论述。《孙膑兵法》就曾说“险则多其骑”。
2.两汉时代:
进入两汉时代,迎来了中国骑兵发展的黄金时代,因为对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的需要,骑兵迅速壮大,军队作战从以前的车骑并重转变为骑兵取代车兵,骑兵成为决定胜负的力量。 *?
说到汉代骑兵的发展就该说匈奴骑兵,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为能骑善射之士汉初处匈奴已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时刻威胁着汉朝的北部。匈奴人是典型的亚洲式轻骑兵,他们作为游牧民族,从小生长在马背上,长于骑射,他们马术精良,射术奇佳,只穿轻便的皮甲十分灵活。汉的晃错曾在《言兵事疏》中说匈奴有三大长处为汉军所不及:其一,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其二,险道倾厌: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其三,风雨罢劳,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这也就指明了骑兵较之车兵的较大优势,车兵只能在平原之上才能发挥威力,而骑兵在较狭小的地形也能做战,比车兵更为机动灵活。 Q(Em
到了汉朝时为了改变对匈奴作战的不利被动局面,汉朝大力发展骑兵,至武帝时已能运用十余万骑兵主动出击,对匈奴作战历时数十年,汉的名将卫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数万骑兵,采用迂回包抄,深入敌后等战法大破匈奴。其公元前119年武帝以卫青,霍去病二人各带五万骑出击,以步卒数十万,马十余万匹转运辎重。霍去病部深入匈奴两千余里,大破敌军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还,传为佳话( 英雄业绩真是令人神往呀!)
这一时代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官马制度的确立,汉为了对抗匈奴,发展骑兵,建立了饲马的制度。汉文景时期颁行“马复令”用免役的办法鼓励民间养马。并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专管的马政机构。中央任命太仆(就是弼马温了)管理,在地方设有马丞负责。这些官员负责马匹的饲养以备军用。从汉初至武帝时即有厩马四十余万匹。这一制度保证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大量马匹的消耗。
在汉代骑兵发展壮大,成为军队的主力军种,取代战车的位置。兵种内汉代已经有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之分。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就是环首刀了)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一般来说汉代的骑兵主要武器有:矛、刀、戟、弓、弩(臂张弩)等。这一时期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战术也得以发展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
3.三国,晋,南北朝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主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我国的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
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多的骑兵参战。如前秦的苻坚南下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宋时以骑兵六十万渡淮,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八十万中有骑兵二十四万。可以说这一时期骑兵战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
而这时期一大重要发展就是马镫的发明,我国最早的马镫在西晋中出土,可以说我国最晚在晋代就有了马镫。(可偏有人说马镫是欧洲人先发明的。)马镫可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军事上,马镫的出现使骑兵的近距离格斗战更容易,(有了借力之处)并且有利于骑兵的长距离行军。(减少疲劳)能更有效的发挥出骑兵机动性好,冲击力强的优点。在西方马镫的发明,导致了中世纪西式重骑兵,骑士的出现。(一种大而无用的家伙)这一时期的骑兵以重骑兵为主,当时的重骑兵人马均披铠甲-甲骑具装。防护力很好对步兵而言有极大的冲击力。当时重骑兵的防护力很强,骑兵武器除了弓箭外,(不管什么时代,这总是东方骑兵的主要武器。)长兵器大量使用穿透力更好的骑兵用长矛即“槊”(也叫“矛+肖”),而戟逐步被淘汰,成为一种礼仪用的摆设。而短刀也成为骑兵的制式武器,与前代的环首刀相比,这一时期的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为前锐后斜,更适于实战。
4.隋、唐、五代时代:
这一时期,骑兵已经确立了在军中的地位,在这一时代骑步并重,各国的骑兵规模虽不及南北朝时期,但是骑兵仍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受到较大的重视。
唐朝以武功开国,太宗李世民本人就善于使用骑兵,他着名的六匹坐骑被称为昭陵六骏。所以唐(特别是唐初)对骑兵的建设也是很重视的。唐从起兵始就建设完善自己的马政建设,以备军用。唐在边地多置监牧,属太仆管理,监牧马五千以上为上监,三千为中监,以下为下监,置牧监使,对各监牧每年还要进行考课,自唐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所养官马达七十余万匹,置八坊四十八监,占田地一千多顷。
这一时期,骑兵装备战术发展并不大,但是已不象南北朝时代那样注重于重甲骑兵,军中虽仍有甲骑,但是基本上以轻装骑兵为主。主要发挥骑兵,作为机动兵力的优势,正面攻防更多依懒于步兵。
5.宋、辽、西夏、金时代。
这一时期,大量的北方游牧民族雄起,成为汉族朝的威胁,这些少数民族军队的精锐主要为骑兵,骑兵的发展也再度转入高潮。
首先说宋,宋朝在我国历史上武功极为不盛的一个朝代,因为在后唐,五代时期崛起的少数民族西北的产马地区,基本掉失,所以宋无论是通过在边地买马,换马,(用物资)或设置监牧等方法,始终都不能满足需要,所以从来都没一支强大的骑兵。到了南宋时更糟,连殿前司(即皇帝禁军)的骑兵都有五分之一的没马可用。(真是好可怜)宋朝喜欢摆阵势,所以骑兵也多半布置在阵中,基本上都是把骑兵布置在大规模的步兵阵周围做策应或掩护侧翼。如宋太宗的“平戎万全阵”就是把主力步兵结合战车,在中间布成密集阵势,反骑后布置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防御敌军骑兵的阵势。个人认为这到是与欧洲早年的骑兵运用方式象似,即以步兵方阵为主力,用骑兵来巩固两翼。事实上这种阵式,骑兵成了步兵的辅助力量,用于克敌致胜的是核心的步兵阵。 h|E
在北方先后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有较强大的武力。军队中以骑兵为主力作战。辽金的军队都很讲究骑兵的机动作战,,一般军中的正兵均配有数匹战马,(辽军一名正军有马三匹)机动力很强,如辽宋的幽州之战中,辽军就凭借当地平坦的地形和骑兵的机动力,先后将宋将曹彬,潘美各个击败。金兵也长于骑兵善于野战,史称“金之初起天下之强莫过于此”,金国有着名的拐子马,在作战时步军为正兵,以拐子马作两翼突击,在平原上对宋军作战有着很大的优势。
这一时代的骑兵,以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为主,他们作战的主要武器为弓箭、马刀、也装备有狼牙棒等特殊的武器。(金国人似乎喜欢这种武器,当时有民谣:它有金兀术,我有岳元帅;它有拐子马,我有麻扎刀;它有狼牙棒,我有天灵盖。)当时的骑兵,开始偏向轻装,着少量甲,获得更大机动力,但是各国均还有重甲部队,如西夏的骑兵“平夏铁鹞子”(它的步兵叫“横山步跋子”)就以“乘善马披重甲”战斗力强着称。
6.蒙古时代:
这一时代,蒙古骑兵在敌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征,蒙古人把骑兵战术推到了冷兵器时代的顶峰。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等骑兵的优势被发挥到了极限。
蒙古人实行百户、千户制全民皆兵,军官世袭。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战时自备武器装备出征,和平时期则是普通牧民。为了保证军队的战斗力,蒙古人往往通过大规模的围猎来锻炼部队,对于儿童也从小就专门训练他们骑马射箭的能力。加上有成吉思汗,木华黎,速不台,拖雷等出色的战术家指挥。蒙古人成为当时世上最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前所未有的广大领地。在东方消灭了宋、金、西夏,在西方打败了花刺子模,征服了俄罗斯草原,打败了西方联军,一直打到多瑙河边。(如果不是蒙古大汗这时死了!还不知道打到哪呢!)
蒙古军队前期基本是骑兵,后期其野战力量也是骑兵。蒙古骑兵有着超强的机动力,一名士兵往往备有六匹以上的战马,轮换使用,往往一天可以前进近百公里。蒙古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长年骑射的蒙古人能拉强弓,蒙古人的弓用混合的木料和骨头制成,具备很强的穿透力和很远的射程。能在高速机动中(甚至一边后退一边回头射击)准确射击的蒙古人能在短兵战前给予敌人极大的杀伤。因为蒙古人往往自备武器,所以在箭、马刀以外,士兵们还带有自己喜欢的武器如长矛、狼牙棒、绳套(套马用的,在战场上也能套人。)等。在防具方面,蒙古人以皮制甲为主,轻便坚固,虽然不象铁甲的防护力好,可是为其赢得了更大的机动力。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马,蒙古马虽然体型较小,不及阿拉伯,亚利安马速度好、体型高大,但蒙古马适应力强,耐粗饲,易增膘,寿命长,十分适合长距离行军,无后勤保障作战,这些马随处能找到食物,在草原地形能日行军五十至一百公里,可以终年使役。并且重要的一点是蒙古马的母马哺育期可产奶三至四百千克,这成为长时间在外作战,无需后勤保障的蒙古军的一个重要食物来源。(另外就是掠夺了)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其人民生长在苦寒之地,对于恶劣气候的忍耐力极强,物质条件要求很低,有着一般农耕民族人民无法比拟的战斗力。(只不过要他们去潮湿,炎热的地方就不行了。如东南亚雨林中。)
7.明清及以后时代:
明清以后火器得到了大力的发展,随着专门的火器部队和炮兵的出现,骑兵的地位逐渐下降,明以后很少有作为主要战略力量的骑兵存在,就不再多说了。
明代的骑兵主要和其他兵种配合作战,并配有火器。(骑铁?)名将戚继光设立了车营就是一种步、车、骑配合作战的方式。明孙承宗的《车营扣答合编》中也对这种战术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还发展出了先以火器轰击(火力准备?)继以骑兵冲击步兵跟进的战法。(和拿破仑时代的战法像吧?)
到了清朝,清朝自以为以弓马开国,其开国时的女真,蒙古骑兵就是传统上的骑兵,没有什么发展,加上不注重火器的,使我国最终落到了被列强任意欺负的下场。当时已是火器的时代,骑兵地位就更低了。直到机枪,战壕组成的阵地战出现,基本上丧失了在军中的地位,逐步退出军事舞台。只到其后继者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出现,骑兵成为了一种历史,只在某些庆典礼仪场合使用.
项羽在中国骑兵发展史上的作用
秦末楚汉时代的起义军领袖项羽是历史上最早提出用利用骑兵的高速冲击力打闪击战的人,在无马镫的时代项羽就想到了后世骑兵战术主流的突击战术,这在军史上是相当超前的,用骑兵突击打乱敌军阵脚,步兵紧跟骑兵的步伐歼灭被突散并落单的敌军,这种步骑协同作战的思想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正是由于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大规模使用骑兵给刘邦造成了多次惨烈的打击,才使刘邦认识到骑兵的力量并下定决心组建骑兵部队,尽管这第一只骑兵部队的主帅灌婴起用秦国降将李必、骆甲为校尉训练骑兵,但战术上依然是在模仿项羽的骑兵战术。这也间接性的为后世汉帝国拥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打下了基础。
❹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超级骑兵,蒙古怯薛军和虎豹骑能排第几
冷兵器时代,就是骑兵的天下,进可攻退可守,来去如风,对步兵有着天然的压制优势;但是养一支骑兵队伍,实在太难了;如果是游牧民族还好,每个成年男人都是一个合格的骑兵,但是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养骑兵无异于烧银子了。
但是再难也要养啊,不然如何打溃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李牧的;来看看中华史上的八支超级骑兵吧:
TOP、8 明末关宁铁骑
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强悍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混战,到了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高峰。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所谓重甲骑兵,又称甲骑具装,骑兵和战马均披很厚的盔甲。隋唐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依然占了很大比重。
❺ 请教历史咖,古代一万军队,步兵和骑兵各有多少,后勤人员有多少,将军大概是什么职位
这个是没有固定情况的。尤其是像中国古代这种,文官治国,军事科学匮乏,军队组建尤其不正规。
你这一万人如果都是甲兵的话,就是一支相当惊人的军队。岳飞北伐前兵强马壮,也就1w5的战兵,带了5000多伙夫。但是他这支部队披甲率也就50%,而且很多都是皮甲。岳飞的骑兵也就1000多人。
这么一算的话,岳飞北伐前手上的甲兵,也就8000多。
后来岳飞发动北伐,金人组建的汉人伪军望风披靡,岳飞收编他们的战兵,缴获他们的铠甲和战马,组建了一支10万人的大军,其中2W多的骑兵。岳飞的亲兵背嵬军就有8000人,全部都是披甲的正规骑兵。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当年李世民带3000玄甲铁骑,就可以横扫天下,在虎牢关大破寇建德的50万农痞大军。而岳飞手上有十万战兵,这实力已经是强到恐怖了。所以才能正面彻底粉碎金军主力,威震天下,连被抓到东北压寨的宗室女人都知道“岳帅之名,如雷贯耳”!后来被放回来的俘虏上朝时都请求能见岳帅一面,得知岳飞已经被处决时,当场失声痛哭。
以上就是中国中世纪时较高规格的野战军的编制情况。事实上大多数时候都是达不到这水平的,所以我在前面才会说,一万甲兵就是相当惊人了。清朝后来征服新疆时的清准百年战争,两万战兵就已经是大军出阵了。后来被准噶尔军伏击,清军挖壕沟列车营固守,且战且退最后子弹打光后全军覆没,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
==========================================
所以综上所述,1万人只是农兵的话,那根本就是个屁,不在讨论范围之内。而如果是一万职业军人组成的野战军的话,其司令至少在提督级别以上,如清准战争时率领偏师的四川提督岳钟琪,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而统帅2、3支这种部队的人,则至少是总督级别以上,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
而事实上,真正带野战军出阵的话,那个所谓的提督,并不是普通的提督,总督也不是普通的总督,他们都是有其他身份的。比如说年羹尧是总督,同时也是太保,他的真实身份至少接近现在的中央常委。
❻ 在中国古代可以养100万骑兵吗
100万的军队都不好养,别说是骑兵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数可能会达到,但马匹就很难实现。骑兵古代相当于野战部队,是以速度、出奇制胜的主力军,并不是多多益善。
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通常,蒙古军队比它主要敌手的军队规模要小。成吉思汗组建的最大一支军队是他用来征服波斯的那支部队,人数也不过24万。后来他们用来征服俄罗斯和整个东欧及中欧地区的军队也从没超过15万。简洁单一的组织体制是蒙古军队的显着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3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10000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10个班,每班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一旦马匹垮掉,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兵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射箭。
蒙古骑兵为了确保高度的机动性,每个蒙古骑兵都有一匹或向匹备用马。这些马紧跟在部队后面,行军途中,甚至在战斗进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用来更换。这样的话,百万骑兵部队的马匹就更难征集到了。
❼ 古代骑兵兵种,一共有那些
出现过的骑兵种类如下:
轻骑兵,重骑兵,胸甲骑兵,骠骑兵,猎骑兵,枪骑兵,龙骑兵,马木留克,弓骑兵。
轻骑兵: 称之为轻骑兵也只是相对于重装骑兵而言,轻骑兵的装甲覆盖率也要远高于轻步兵,腰部以上的大部分身体也都受到有效的装甲保护。
在大陆战争中,轻骑兵的作用相对于其造价来说,要高于重装骑兵。轻骑兵拥有卓越的换装性,可以装备长剑,圆盾,弓箭,弩箭,长斧等武器用以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
轻骑兵的速度是所有常规兵种中最高的,所以他也经常用于斥候部队、传令兵、追击作战、偷袭行动、侦察兵等等。
像纵横天下的蒙古骑兵就是以机动性强的轻骑兵为主的。
重骑兵: 该兵种属于烧钱的兵种,而且还不好用,单只是身上的盔甲就不好想用什么样式的。板甲对刀的抵抗作用不错,但对弓箭,枪矛的抵挡能力太差;而环甲又很容易被簇细如针的破甲箭所破;鳞甲又太贵,不能大规模装备,只能装备一下将领。(弓箭能不能射透重甲呢.法国用5000条重骑士的命为我们证明了.远不如组合弓的英格兰长弓都能射穿重甲)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代,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蒙古轻骑兵面对人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的西欧骑士团的时候所得到的胜利,就是依靠机动性获得的。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中国出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屠。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
后来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装步兵。(此段论点颇有争议待考)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倒还是可以凭自己勉强的站立。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和生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不排除某些体力超人的勇士能够自理,同时他们的马也是体力超马的怪种--很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是单枪匹马的重装甲骑兵……)。
重装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贵族子弟组建骑士团,平时这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闲的富裕流浪汉冒险家们在各种名目的骑士训练营进行训练和比赛,战时按照阶级组成各种名目的骑士团,所有费用自理、扈从自带、装备自备,国家只提供必要的粮食,但是酒肉之类一般也要自己准备。这些有钱的骑士们吃肉喝酒,有的是体力,当然战斗力也强。不过他们也绝对不是冤大头,战争胜利之后的战利品归各自的骑士团所有,国王不会插手。比较极端的时候,就连攻下来的城堡都被视为私产,拒绝国王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和西欧不同,据说是皇帝养着的。但是养着这些骑兵的皇帝也是那种部落皇帝,他的财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样,并不是得自土地的收获物,而是战争的掠夺,和弱小民族的进贡。这些骑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当时,只要是和皇帝同一个氏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贵族。
重装甲骑兵在行军的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尽量的爱惜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的时候获得最好的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的马力逃回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重装甲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的遭遇战也缺乏反应时间。
用重装甲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的骑兵会很快饥渴失去战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么?只有偷袭,就好像日本的源义经60 骑兵从后方突破平家上万人阵地(不过这次战役的源家骑兵也不是真正的重骑兵,他们至少可以下马爬山和穿过丛林)。他们总是需要慢慢地披挂、慢慢地上马、慢慢得排队--注意,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的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严重的互相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的时候进行攻击,他们只有和扈从们一起轻装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没什么组织的轻骑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轻骑兵更加混乱。
重装甲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兵种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正规军、雇佣军、自由农、商人子弟、士族、军户等)、轻步兵(奴隶、学徒、农奴、家奴、弱小民族、协从国军队等)的保护下,在弓箭手(正规军、工匠、自由农、猎人、受雇用的游牧民等)的掩护下,在轻骑兵(正规军、雇佣军、边疆守备队、贫穷贵族子弟、流浪汉、冒险家等)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应该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载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大量的轻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人如果从容的布置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损失。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冲锋--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敌人的薄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重装甲骑兵排列的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追尾”。这样一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装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面也就是敌人的薄弱部分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士一个横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 1200m的面积,这种冲锋如果没有足够的重步兵和轻骑兵掩护,侧翼就会变成敌人的重装甲骑兵的进攻目标。重装甲骑兵基本上是一击必杀的,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自杀,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如果遇到敌人阵地内的各种对付骑兵的障碍物,就会被冲散队形。一旦有个别的重装甲骑兵被步兵围住,就会很容易的被宰杀或俘虏。重装甲骑兵是不能用来追击的,他们的战马只能用来冲刺,超过一定的距离就会失去体力,他们的动量大不能灵活的转向,视野小容易遭到伏击,不够灵活不能适应肉搏和俘虏敌人。一般的弓箭是无法伤害重装甲骑兵的,但是,“强弓”、弩箭、英国长弓使用重箭头、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发射武器还是能够造成损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够坚固的精钢装甲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如果弓箭手拼命不躲开的话)抵挡普通的弓箭。一般臂力的砍杀不会对重装甲造成大的破坏,但是装甲接缝和连接部分会有一定的遭受攻击破损的几率;很大力量或者借助重量回旋攻击的狼牙棒、铁棒、铁褡裢、铁锤、重斧头、重剑、镗、槊、鞭、锏等重量武器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打击重装甲骑士的头部和胸部--攻击头部使之晕眩、攻击胸部使之窒息,其他部位基本无效。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长的冲击用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斧。第一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
胸甲骑兵: 拿破仑时代的骑兵可以粗略的分为:轻骑兵和重骑兵两大类。进一步细分则包括:胸甲骑兵(Cuirassier);火枪骑兵(Carabinier);龙骑兵(Dragoon);骠骑兵(Hussar);猎骑兵(Chasseur);枪骑兵(Lancer);俄国哥萨克(Cossack)等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胸甲骑兵属于重骑兵的一种(重骑兵包括胸甲骑兵、火枪骑兵,以及英军的龙骑兵),明显特征是骑手配有胸甲。胸甲由前后两片甲板组成,主要材料是铁,搭扣和铆钉为黄铜(法军),由皮带连接,表面抛光。胸甲重量约为 8公斤。当时欧洲大陆各国都有胸甲骑兵的建制,只有英国直到滑铁卢战役之后才引入胸甲骑兵。关于是否使用胸甲,一直存在争议。毫无疑问,胸甲的主要优点是对于步枪枪弹有一定的防护作用,提高了骑兵的生存能力。此外,抛光的胸甲可以起到一定的心里震慑作用。缺点是厚重的胸甲对于人员和马匹都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供给胸甲骑兵的开销也就远大于其他类型的骑兵。而且一旦失去坐骑,笨重的胸甲骑兵就会变得寸步难行。除了胸甲,胸甲骑兵还配备头盔。法军头盔也是铁质,下部环绕毛皮,顶部配以黄铜的隆起头饰,辅以马的鬃毛。
胸甲骑兵的沿革:自从火器时代到来后,骑兵的铠甲也在不断改进,早期的尝试是加厚,如三十年战争中的帝国胸甲骑兵(其实他们装备的是四分之三甲,把胫甲换成了重靴,而且极度依赖火枪而不愿进行冲锋),为了有效抵挡早期火枪,其盔甲重量达到了有史以来骑兵的最高峰.随着火枪技术和战术的不断改进,人们渐渐意识到盔甲的加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使得骑兵的冲锋能力大打折扣,于是出现了只保留胸甲和头盔的骑兵,他们在战斗中更多地运用手中的剑或军刀,体现了骑兵的战术性能特点,于是取代了笨重的穿四分之三甲的骑兵,如三十年战争中的瑞典骑兵和英国内战中的骑兵。此后骑兵胸甲的大体式样确定了,但头盔则经常被换成各式各样的宽边帽、三角帽。在与火器的较量中盔甲继续处于下风,许多骑兵放弃了他们的盔甲,但在近战中胸甲仍保留防护作用,而且“抛光的胸甲具有很大的威慑作用”(具体看雨果的《悲惨世界》),因此到拿破仑时代,除英国外,各国都保留有胸甲骑兵的建制。法军胸甲骑兵的英姿,马鬃盔饰 传统的兰色军服是区别于其他各国的胸甲骑兵的特征
胸甲的重量我看到的资料说在10-12KG左右,据说并不算重,但是如果不合身的话,随着马上的颠簸,简直要把人的肩膀磨碎。所以一般胸甲骑兵只在阅兵和战斗时穿上胸甲。
在战斗中,胸甲骑兵永远出现在最危险的战场,向着最顽强的敌人发起最猛烈的冲锋,他们是那个时代骑兵的象征和灵魂。
龙骑兵: 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Piedmont),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后背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de Brissac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机动步兵。
至于龙骑兵dragoon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王朝(或者更早拜占庭帝国就有)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是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枪(火枪的一种)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
骠骑兵: 骠骑兵,16-18世纪盛行于欧洲中部地区的骑兵军种,以匈牙利最为有名,19世纪中叶后衰落。
最早的骠骑兵出现于匈牙利和波兰,主要武器是马刀,擅长利用速度突击对方防线,也执行侦察或搜索等任务,性质上属于轻骑兵。拿破仑战争时期,骠骑兵达于极盛,法国和俄罗斯的骠骑兵也很有名,作战凶狠、勇猛,身着绣花制服、金色排扣的披风、威风八面,视死如归。
猎骑兵:猎骑兵,属轻骑兵之列,盛行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是主要以火枪为装备的骑兵部队。
1779年,法军中第一次有了猎骑兵的建制。拿破仑时期,猎骑兵成为法军轻骑兵的主力。相比骠骑兵,猎骑兵的服饰较为简单,价格便宜,所以也就利于扩编和补充。
枪骑兵: 枪骑兵(Gun Cavalry),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一度流行的骑兵军种。
最早出现于波兰,被法军认为是过时的骑兵类型,英国一直没有枪骑兵的建制,而奥军在1792年时保有6个团的枪骑兵,1805年时仍有3个团。普、俄两国在整个拿破仑时代也都一直有枪骑兵存在。上述三个国家称枪骑兵为Uhlan,而非Lancer。拿破仑在1807年波兰战役期间被波兰枪骑兵的战斗力所吸引,遂招募4个中队的波兰自愿人员编入近卫骑兵。1809年改编为近卫军波兰枪骑兵团(近卫第一枪骑兵团)。1810年又组建近卫军荷兰枪骑兵团(Dutch Lancer:近卫第二枪骑兵团)。因为其制服上衣颜色纯红,又名“红色枪骑兵”(Red Lancer)。1811年,因枪骑兵的表现出色,又进一步将6个团的龙骑兵转型为枪骑兵。
关于枪骑兵的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步兵方阵。法军枪骑兵所用长矛长2.7米,长于任何上刺刀的步枪,因此如果不被子弹击中,枪骑兵能够先攻击到方阵内的步兵。缺点是:枪骑兵不适于树林等复杂地形上的侦察、警戒任务,失去了部分轻骑兵应有的功能。而且,枪骑兵需要进行更多的训练。由于与对方骑兵近战时长矛过于笨拙,枪骑兵须换用马刀,所以除了掌握长矛的使用技巧,枪骑兵还要熟练使用马刀。曾有回忆录记载枪骑兵要进行55种不同的训练项目,22种对付骑兵,18种对付步兵,还有15种基本训练!
马木留克: 公元十三世纪五十年代前的埃及由阿尤布王朝统治。阿尤布王朝创建于1174年,是由大名鼎鼎的萨拉丁所创立,而阿尤布王朝的马木留克军队也是当年由萨拉丁一手组建的一支劲旅。马木留克是阿拉伯语“奴隶”的意思。从公元九世纪起,阿巴斯帝国的哈里发就开始从亚细亚和高加索地区购买奴隶,在加以严格训练以后,组建成骑兵部队,成为哈里发直接指挥的一支精锐部队。后来这种做法被阿拉伯其它各国的苏丹所效仿,纷纷组建自己的马木留克部队,使之成为国王直接指挥的精锐禁卫军。马木留克士兵虽然是奴隶身份,但由于深得主人的器重,不仅待遇优厚,收入颇丰;而且马木留克将领还往往能够进入政界的高层担任职务。萨拉丁组建的马木留克军队是当时阿拉伯世界中一支战力颇强的雄师。但萨拉丁的子孙们却一代不如一代,到十三世纪初埃及已沦为阿巴斯帝国的附庸。1250年,阿尤布王朝苏丹萨利赫病逝,突厥籍马木留克将领阿依巴克趁机杀掉了年幼的继承人,并娶了萨利赫的遗孀为妻,在埃及创建了马木留克政权。他不仅脱离了阿巴斯帝国的控制,还公开于之分庭抗礼。1258年蒙古西征大军消灭了阿巴斯帝国后,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就成为了当时整个伊斯兰世界的中心。
马木留克军队的战力颇强,原因在于兵源和训练。每年阿拉伯人贩子从高加索地区和中亚草原诱拐或绑架数以万计的孩童,把他们送到巴格达、大马士革、和开罗的奴隶市场贩卖,而阿拉伯各国的苏丹们要挑选素质最好的孩子,买下来编入军事学校,使之成为未来的马木留克战士。最受欢迎的马木留克"原材料”来自高加索的格鲁吉亚和中亚突厥部落,据历史文献记载,这个时期格鲁吉亚每年被拐走卖掉的孩童多达两万人。高加索山民和中亚突厥人具有粗壮强健的体魄,和好勇斗狠的性格,是培养马木留克的上佳材料。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从建立以后的五百年间,他的马木留克战士的来源几乎全出自高加索地区。
马木留克军事学校有非常严格的训练体制,学校先让孩子们学习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义,并灌输其对主人的忠诚;并接受系统化的身体和军事技能训练,包括熟练使用弯刀、长矛和弓箭等武器,以及基本骑术。箭法尤其受到高度重视,学员们先练习站在地上射箭,然后学习马上射箭,最后掌握策马飞驰时的射术。基本军事技能精熟后,便开始接受战术训练,演练实战中进退迂回的各种队形和互相策应的基本战术。
马木留克骑兵全部是重骑兵,头戴精钢打造的头盔,身披钢丝密织而成的锁子甲。马木留克骑兵的盔甲比欧洲骑士的全套行头轻便很多,但防护效果并不差。武器装备包括一张强弓,一支长矛,一柄锋利的大马士革弯刀和一面盾牌。马木留克的强弓射程远,穿透力强;而坐骑均是世界闻名的阿拉伯纯种马,身高腿长,冲刺速度极其惊人。
马木留克军队的战术很奇特,打仗时通常是采用先守后攻策略。骑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形,用强弓一波接一波地齐射进攻的敌军(他们的箭术都很高超,能够在相当远的距离上准确射中敌人);待敌人被弓箭齐射大量消减阵形开始散乱后,马木留克骑兵才发起攻击。这时的马木留克骑兵会以严整的队形冲向敌阵,在接近敌人时再施放一拨弓箭,然后才冲入敌阵,以长矛或马刀与敌人格斗。马木留克骑兵的刀法也极其出色,他们可以在策马狂奔时挥刀劈中悬挂在空中的一枚沙果,而阿拉伯特有的弯刀更让马木留克骑兵在近战中勇不可挡。
埃及的马木留克军队在当时的确是一支劲旅。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在中世纪正是依靠了这支精锐的军队立于了不败之地。但五百年后,在公元1798年,马木留克骑兵被入侵的法国军队两次重创后而覆没,埃及的马木留克王朝也随之灭亡了,而这支法国远征军的统帅就是拿破仑
弓骑兵:骑射的特点
因为马匹的移动及地面的不平坦造成颠簸, 所以影响骑射的准确度。 骑弓手会趁坐骑四脚离地才放箭, 将影响减至最低。 另一方面, 由于箭有一定的重量, 箭飞行一段短距离后会向下。 因此骑弓手向天空射箭, 一般是箭与地面成四十五度, 让箭飞行时呈抛物线, 再垂直地击中目标。
大草原的骑弓手采用拇指拉弦法(蒙古式拉弦法)。 骑弓手拇指扣着弓弦去拉弦发射弓箭。 大草原的骑弓手通常将弦线拉至胸部才松开弦线, 蒙古的骑弓手更将弦线拉至耳朵发射弓箭。
精湛的骑术
就骑射而言, 骑术与箭术同样重要。 当骑弓手拉弓射箭时, 双手不能紧持缰绳控制坐骑, 有些武器也需要双手使用, 例如蒙古人的套马杆。 因此骑弓手精于骑术, 甚至懂得不使用缰绳及利用马鬃驾驭坐骑。 此外,马有跟随其他马匹的天性,即使是敌方马匹,弓骑手具有兼顾作战及控制马匹的能力。
闻名四方的回马箭(Parthian shot)
骑弓手具备速度与箭术,回马箭是他们常用的战术。他们首先诈逃,逃至特定地点后突然转身放一记回马箭。这对正在追赶“败军”而松懈下来的敌人非常有效。回马箭战术通常与伏兵互相配合, 威力很大, 能击退数陪于己的敌人。使用回马箭击退敌人最着名的例子是在卡雷一役中的帕提亚弓骑手
弓骑手的战术
弓骑手的机动力很高,战术与机动力息息相关弓骑手善用诈逃、突袭、及箭术。他们通常发起远距离攻击,然后藉速度撤退得无影无踪,直至确定己方可以战胜敌军才大规模攻击对手。除此之外,由于马的奔跑速度很快,弓骑手能够在战场上快速转变阵形,包围敌军。
❽ 中国古代有哪些着名的骑兵部队最后各自的归宿如何
骑兵就是骑马作战的军队,我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其中最早出现骑兵的朝代是战国时期的宋国即胡服骑射,经过汉朝的击破匈奴,唐朝的大胜突厥,宋朝的岳家军,明朝的关宁铁骑,骑兵在古代军事行动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玄甲军”是李世民亲率的部队,每战所向披靡。李世民的玄甲军作战时一身玄甲率领一众骑兵如乌云压顶的气势逼近敌军,唐夏虎牢之战,玄甲军仅千人与夏军几十万人对峙,斩获对方六千多人。但是李世民登基后就拆分了玄甲军,一部分驻守皇宫,称为禁卫军,而主要力量就交给了李靖,后来在对突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了武则天时期,玄甲军进行大规模的扩充后,战斗力也开始下降,继而又进行了大的调整,最后彻底丧失了战斗力,沦为附属品。
❾ 古代哪些国家可以组织几十万骑兵作战
1.轻骑兵。轻骑兵基本无甲,武器以弓箭为主,配备较矮小的战马,重骑兵着甲,武器为戟、矛、环首刀等近战武器,配备高大的马匹用于冲锋陷阵。汉代随着冶炼技术的提高出现了更适于马上作战的环柄长铁刀,刀脊厚,刃锋利适于劈砍,成为骑兵的重要武器。汉军在与匈奴作战中就大量采用了长距离奔袭迂回包抄作战。蒙古骑兵可以说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轻骑兵。他将轻骑兵的长途奔袭和骑射能力发挥到极致,建立起东起日本海西到地中海的人类史上最大的国家。2.重骑兵。一般指冷兵器战争时期的一种重装骑马兵种。该兵种一般人马均装备有防护性能良好的盔甲和盾牌,武器以长矛为主,以强大的冲击力和优秀的防御力而着称。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晋中之窗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代,晋中之窗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中国骑兵即指中国古代骑兵,是中国军事史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兵种。其实长处在于有强的机动力能力和冲击能力。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拥有骑兵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春秋时代以前作战晋中之窗以车战为主,步兵仅起辅助作用,晋中之窗兵车的数量多少成为军事实力的象征,基本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到春秋时期步兵开始兴起,军队成为车步并重,各国的军队中有了少量的骑兵,晋中之窗同战车步兵混编,仅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辅助力量。到了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术的多样化及同北边游牧民族的战争需要,骑兵作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正式登上战争舞台。
❿ 中国哪个汉人朝代可以凑齐10万骑兵
明朝,通过苑马司培养,战争获取,朝贡获得,明朝前期和中期的战马数十万,顶峰时超过一百五十万,九边重镇几乎都有数千骑兵编制。加上内陆的军队,三十万骑兵都有,只不过集中起来,很耗国力。
唐朝也能凑够十万骑兵,甚至更多,只不过多是归附的游牧民族,纯粹的汉人骑兵只有几万。
隋朝虽然以步兵和水师为主,十万骑兵还是有的。
两汉的骑兵即使汉末北方诸侯都有数万。
秦朝统一六国后骑兵数量进一步扩大,二十万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