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在古代冰如何储藏
在古代确实是有储存冰的冰窖。按照标准,大概地下4-5米的深度,可以实现温度保持到0度左右。冰块足够大的话,是不容易化的。虽然冰窖保鲜度远不及我们现在用的冰箱,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很先进了。
冰窖内藏冰多是冬天储藏,北方冬天气温低,利用大自然制冰,然后储藏到冰窖,供夏天使用。南方就要麻烦得多,在南方冬天不易结冰的地方,想要得到一块冰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当年唐玄宗一骑红尘妃子笑,他为杨贵妃寻来的荔枝就是用冰块保存的。
清代宫廷里用冰鉴来放冰块,是用铜做的四方形的盒子,内用铅或锡隔热。将冰块放入冰鉴内,食物放在冰块中间,既能防暑降温,又能保存酒肉。当然,因为没有电,所以在这种冰鉴里面,冰还是会化的,只是化得比较慢。
战国时代青铜冰鉴(hàn)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原始冰箱”,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青铜冰鉴,使缶中的酒降温的。
发展到清朝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
古代人的冰制品
冰棍的起源是中国,因为老祖宗们一直有吃冰的习惯,《周礼》中记述:有冰人,掌斩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于此。”所谓“凌阴”就是贮冰的地方,可以把冬天取的冰保存到夏天。周朝的贵族常常用冰来招待宾客。
当然了,早期的冷饮制品非常简单,《楚辞·招魂》中有“挫糟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可见饮品中加冰块也不是什么现代人的聪明才智了。
到了唐宋时期,冰制品的花样渐渐多了起来。唐代开始出现“冰商”,也就是商业性的藏冰户,冬天藏冰,入夏拿出来卖。宋代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北宋汴京的冰店里就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南宋临安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宋刘松年的《斗茶图》和,还将出售冷饮场面绘入画中。
而雄踞北方的蒙古人则把果汁、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名曰“冰酪”,大约与今天的刨冰相近,有诗赞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而且,这不仅仅是冰棍的起源,也是后来冰激凌的源头。700多年前,元朝皇宫里冰酪就是最早的冰激凌,后来,马可·波罗从元朝得到了秘方,传到了意大利王室,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B. 古代宫殿真的有冰窖能把冰块从冬天到夏天储藏一年吗
夏日炎炎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降温的产品,不管是冰箱还是空调,几乎每一个人家里都有一两样关于降温的产品。现代人的生活因为这些产品的发明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古代,没有电和冰箱的情况之下,古人仍然能够使用冰块,并且在炎炎夏日还能够将这些冰块制成食品用以解暑。但是冰块的制作和储存在古代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不仅要解决运输的问题还要保证在不同温度之下冰块仍然能够使用。
到了宋元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产生吃冰的需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冰饮:甘草汤、木瓜汤、冰雪荔枝膏等等。当时的储冰技术相较于隋唐时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储冰的冰井也越来越多。元朝时期出现了我国的冷饮,在冷饮当中加入酸奶、酥油、蜂蜜等用以食用。
C. 古代并没有冰箱,那冰块又是如何保存的
古人都是在冬天时挑选水质好的河流凿除一块块冰,然后把这些冰装进容器中放到地窖中储藏,等夏天炎热的时候便可以把这些冰拿出来使用。其实古时候的人还是非常聪明的,他们当时为了储存冰块还专门做了一个容器,也就是现代冰箱的前身。
这样到了夏季就可以吃到凉凉的冰镇食品了,可能有人会觉得冰存不到这么久。关于这个疑问,不知道朋友们去山上观察过雪没有,即使已经进入春季,山中没有被太阳照射的地方,雪会融化得极慢,甚至会拖好几个月才化掉。
暴露在空气中的雪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存储在地下的冰呢?由此可见,咱们古人的智慧,在某些方面是不逊色于现代人的。
D. 在古代,冬天冻好的冰块怎么保存到夏天的
最早的时候,古代夏天是没有制冰手段的,只能利用地窖在冬天先把河里冻起来的冰块保存起来,然后到夏天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关于具体冷饮历史已经有答友说了,这里就不再重复去讲了。
但饶是如此,冰块仍有损伤。随着人们对冰的需求量逐渐增大,越往后世,冰库的规模越大。到了清朝,光正阳门外的一座冰窖,就可以藏约3600立方米的冰块,相当于现在一幢五层四单元的住宅楼。
E. 古人是如何储藏冰块的
古人有几种储藏冰块的方法:
1、冬天的储藏其实就是在冬天把冰储藏起来,然后留到夏天用。古人会在河面上将冰切成一块一块的,然后漂浮在水面上,让它继续冻,当厚度达到一米或者更高时,人们会把冰块运到事先挖好的地窖里面。地窖做好隔热的措施,然后在每块冰块中间放上锯末等东西,以免冻到一起。地窖的冰一般都会存很满,这样冰块就可以放到夏天用,或者售卖了。
2、在唐宋时期,人们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就可以造冰了。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5)中国古代冰存多久扩展阅读:
在唐代,宫中已有了利用自然水冷降温的“含凉殿”。此殿傍水而建,殿中安装了类似水车的机械传动设备,采用冷水循环的方法,以流水转动扇轮,扇轮转摇产生风力,将冷气传往殿中,形成了“水激扇车,风猎衣襟”的效果;同时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上屋顶再任其沿檐直下,形造水帘,循环往复,激起凉气。
到了宋代,不但以风轮送冷水凉气,人们还在蓄水池上和大厅四周摆设各种花卉,香风阵阵。
到了明代,“凉屋”的建设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时至今日,这种厅堂中掘井的“土空调”,在江浙皖一带保存下来的明清古民居中,还常能看到。
F. 古代没有冰柜,皇宫贵族夏季使用的冰块是如何保存的
古代会把冰块放到8到10米的地下保存。那时候的冰块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冰技术,而是修好的地下冰窖。冰窖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冰箱,可以直接保存冰块,挖到地下很深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使用的冰块,就像井下的水很凉道理一样,越往地下的温度越低,自然储存冰块也就不在话下了。
古代人不只会储存冰块,还可以一直制造冰块。那时候他们发现把硝石放在水里,可以迅速的结冰,然后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保存就可以持续的有冰块使用了。硝石的化学名是硝酸钾在溶解的时候,需要迅速吸热,所以就会结冰。
G. 古人没有冰箱,怎能把冬天的冰保存到夏天的呢
在唐朝之前,冰块的主要依靠采集天然冰块。你有没有考虑过古人是怎么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挨过一个又一个酷夏的?可别以为他们靠一句“心静自然凉”就真能凉快下来。大约在冬至之后,河水冰封,此时便是采集冰块的最佳时节。人们会将河面上冻结的冰切割成块,之后运至事前修建好的地窖中。
御医莫君锡怕皇上喝水太多又生大病,郑玄注云,鉴大口以盛冰,置食物于中,以御温气。贾公彦也说:冰若有鉴,则冰不消释,食得停久。作为冰箱的冰鉴,其作用在收藏食物上讲,也是不容忽略的。赶紧开了个药方调治,同时还在寝宫放上二个大冰盘,让杨广早晚看着它,据说这是治烦燥的一个法宝。不料想,后宫的妃子们为了引诱皇上,以望行幸,都争相买冰为盘,结果“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夏冰价值之高,在那时是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
他们还会制造冰块,据说在唐宋时期,当时是没有冰箱的,都用保温桶来装冰棍,直到有一次老妈让我去山庄里面买冰,我才知道,再里面有个山洞,所有冬天凿的冰都放在里面,这下全明白了。回去就问老人原因,才知道皇上当时就这么保存的冰。人们甚至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使水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就可以制造冰了,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H. 古代冰窖能保存冰多久
冰鉴、冰窖、挖地道等温度一般在10度左右,相当于冰箱冷藏室的最高温度,鱼类、肉类一般放5天左右,蛋类放20-30天.
I. 古代的冰窖,是怎么能保持旧年的冰块不被融化直到夏天使用的
这一整个夏天我们是绝对离不开冰箱的,冰箱绝对是家里的标配,冰个水果,弄个冰块,冻个雪糕什么绝对是杠杠的。但是在古代没有冰箱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过夏天的。
古人不但会储存冰块,他们还会制造冰块,据说在唐宋时期,人们甚至发现了把硝石放到水里会使水结冰的现象,这样古人就可以制造冰了,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钾,它溶解于水时会吸热,温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会结成冰。
J. 古代宫殿真的有冰窖可以把冰块从冬天储存到夏天吗原理是什么
古代宫殿是真的有冰窖就可以把冰块从冬天储存到夏天。利用的是冰块越大散热越慢这一原理。
一、冰窖的保存方式
古代的宫殿都有一些冰窖,可以把冰从冬天储存到夏天,实际上在一些普通老百姓家里也有冰窖,可以把冰块保存很久。为什么古代没有冰箱却可以保存冰呢?因为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他们会把冰窖开在高坡或者整个宫殿当中相对被阴的地方,在冰窖的敞口处会铺上很多层的草帘,在冰窖里面会有很大的空间,并且保存的冰都是一整块一大块。这样子就算冰的外层会融化一部分,但是冰的里面仍然是保存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