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最大的钨矿在哪里
大余县是我国最大的钨矿基地,大余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西源章水上游。
② 我国主要钨矿产区是哪个省
江西
赣州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号称“世界钨都”,目前是我国钨矿的主产区。另外,江西九江市武宁县大湖塘地区经过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经过18个月的勘察,勘出该区一探明储量为106万吨的钨矿,为目前世界最大的钨矿。
从区域地质构造分析,我国南部属于环太平洋带成矿区带中的一个特殊地段,特别是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五省处于扬子褶皱带、华南褶皱带和东南褶皱带的范围内,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造成了巨大和复杂的褶皱与断裂构造,形成了有利的成矿环境。
③ 中国四大钨矿
④ 中国十大钨矿企业
1 连平县珠江矿业有限公司 - 28.7%
2 江西省修水香炉山钨业有限责任公司 - 18.6%
3 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 - 10.9%
4 大余县森本铅电解有限公司 - 9.1%
5 瑶岗仙钨矿 - 7.4%
6 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 4.9%
7 江西巨通实业有限公司 - 3.1%
8 大余县金大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 3.0%
9 浒坑钨矿 - 2.3%
10 湖南安化湘安钨业有限责任公司 - 1.8%
拓展资料:
一、我国钨矿的储量分布:
在全国已探明钨矿储量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保有储量在20万t以上的有8个省区,依次为湖南179.89万t、江西110.09万吨、河南62.85万吨、广西34.92万吨、福建30.67万吨、广东23.02万吨、甘肃22.29万吨、云南21.66万吨,合计485.39万吨,占全国钨保有储量的91.7%(以1996年底全国钨矿保有储量统计)。
从全国大行政区分布来看,依次:中南区占全国钨储量的58.2%,在第一,再次是华东区占28%、西北区占4.3%、西南占4.1%、东北区占3.2%、华北区占2.2%。
在三大经济地区钨矿储量分布的比例:东部沿海地区占17.1%、中部地区占75.1%、西部地区占7.8%。
二、钨矿的化学特性:
钨是一种分布较广泛的元素,几乎普遍在各类岩石中都有,但含量较低。通过有关地质作用加以富集才能形成矿床作为商品矿石开采。钨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为1.3×10-6,在花岗岩中含量平均为1.5×10-6。钨在自然界主要呈六价阳离子,其离子半径为0.68×10-10m。由于W6+离子半径小,电价高,具有强极化能力,易形成络阴离子,因此钨主要以络阴离子形式WO42-,与溶液中的Fe2+、Mn2+、Ca2+等阳离子结合形成黑钨矿或白钨矿沉淀。黑钨矿结晶温度为320~240℃,白钨矿的结晶温度为300~200℃。
在表生作用中,由于含钨矿物较稳定,常形成砂矿。但在酸性条件下,含钨矿物可被分解,并以WO3形式溶在地表水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某些钨的次生矿物。有时以矿物微粒或离子形式被粘土或铁锰氧化物吸附而集聚于页岩、泥质细砂岩及铁锰矿层中。
如今在古老的变质岩系中发现有层控钨矿床和钨的矿源层,说明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钨也能发生某种程度的富集。
⑤ 中国钨都是哪里
大庾岭,江西广东边界.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000米左右.富藏钨矿.中国76%的钨矿集中在我国舞岭地区,而其中以大庾岭储量最多,品位最高,因而有"中国钨都"之誉.
⑥ 有哪位知道中国最大的钨矿在什么地方
大余县是我国最大的钨矿基地
大余县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西源章水上游。面积1368平方公里,人口24.3万。该县历史悠久,秦代属南野县地,隋属南康县,唐置大庾县。宋后历为南安军、路、府治。1957年改为大余县。因地处大庾岭北麓而得名。大余县钨矿资源极富,素有“钨都”之称,是我国最大的钨矿基地。
钨,金属元素,硬而脆的结晶,耐高温,用途广泛,是钢铁、电器、化工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特别在近年来,钨在尖端科技领域内更加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我国是钨矿储量和产量最多的国家,有“产钨王国”之称。据1977年有关资料证明,在世界钨的储量中,中国居首,约占53.6%;加拿大第二,约占12.1%;苏联第三,约占8.9%。在钨的全国储量中,我国江西省又居全国各省之最,比我国华北、西北、西南和中南地区都多。而江西大余县钨的储量不仅在江西省、全国跃居榜首,就是在世界上堪称之冠。它的储量占全国的一半,占世界近27%。在这里钨矿经过长期风光,流水侵蚀,成为砂粒状,与山坡及其周围河床砂层溶为一体,几乎遍地都是,就连当地铺路、建房用的土,都可径来炼钨。境内的西华山等钨矿是世界着名的钨矿,可以露天开采。加之,在钨矿带周围又有丰富的煤田和充沛的水力资源,为钨矿提炼提供了便利的动力条件。我国所产的钨矿砂,不仅满足国内的需要,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国外。着名的赣州有色金属冶炼厂生产的钨精砂就有60%出口国际市场;赣州钨钼材料厂也是全国着名的钨丝厂家之一,他们生产的APT产品、双飞牌绞合钨丝、钨杆等产品,远销十来个国家和地区,绞合钨丝、酸洗钨条还荣获国家优秀新产品证书和金质奖章,真不愧为我国最大的钨矿基地。
大余县由于历史悠久,还有许多名胜和古迹,最着名的有素称“岭南第一关”的梅关、有历史悠久的古驿道、有风景秀丽和古代骚人题刻云集的梅山、有宋代的嘉佑寺塔、有闻名遐迩的唐建清修的丫山灵岩寺。还有1934年苏区中央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后,陈毅同志率领留下的红军在梅岭、油山、帽子峰一带,坚持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的革命纪念地、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墓等革命纪念地。
这里的传统特产有“南安板鸭”,驰名中外,畅销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
⑦ 钨的资源分布
钨在地壳中的自然储量620万吨,可开采储量290万吨。中国是产钨大国,钨资源储量520万吨,为国外30个产钨国家总储量(130万吨)的3倍多,产量及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湖南、江西、河南三省的钨资源储量居全国的前三位,其中湖南、江西两省的钨资源储量占全国的55.48%。湖南以白钨为主,江西以黑钨为主,其黑钨资源占全国黑钨资源总量的42.40%。
中国的钨矿大体上分布于中国南岭山地两侧的广东东部沿海一带,尤其是以江西的南部为最多,储量约占全世界的二分之一以上。此外,江西的(赣南)大余、修水、湖南的汝城、安化、临武、资兴、荼陵、河南栾川、福建宁化、以及广西、广东、甘肃、云南等地。
国外钨矿的主要产地是加拿大、俄罗斯、美国、朝鲜、蒙古等国。
⑧ 中国三大钨矿企业
连平县珠江矿业有限公司。江西省修水香炉山钨业有限责任公司。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
1.连平县珠江矿业有限公司(简称珠江矿业,下同)成立于2003年10月份,原为民营企业。2013年7月份,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属的广晟矿产资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控股珠江矿业60%股权,珠江矿业由民营企业平稳过渡为国有控股企业。珠江矿业经营项目为租赁经营连平县锯板坑钨锡多金属矿,该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黑钨多金属矿山,是广东省最大型的钨矿,矿床属于特大型矿床。钨金属储量居全国黑钨矿山第五、广东省钨矿山第一。
2. 江西省修水香炉山钨业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江西省修水香炉山钨业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22日,是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整合香炉山11家矿山企业重组而来,属五矿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投资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公司注册资本8482.69万元,采矿区面积2.8平方公里,现钨矿石保有量2270万吨、钨金属保有量14.2万吨,具备日处理矿石2020吨、年生产白钨精矿5700吨、年产5000吨仲钨酸铵的生产能力,是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白钨矿单体矿山之一。公司主要产品为白钨精矿、仲钨酸铵,附属产品为铜精矿。
3.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大吉山钨矿,位于南岭九连山脉中部,地处江西南端赣粤交界处,1958年建成投产,素有“第一钨矿”美称。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前身是大吉山钨矿,位于南岭九连山脉中部,地处江西南端赣粤交界处,行政区划属江西省全南县,占地面积8.23平方公里,于1918年开山,1953年收归国有并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由前苏联援助建设,1958年建成投产,素有“第一钨矿”美称。2004年8月,大吉山钨矿实施关闭破产,改制重组为江西大吉山钨业有限公司,隶属于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企业先后被评为省“诚信建设活动先进单位”、省“厂务公开先进单位”、“全省工业企业分行业十强企业”等称号,被赣州市评为“最佳企业”、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市绿化委评为“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党委被中共赣州市直工委评为“红旗基层党组织”、省国资委授予“红旗党委”称号、中共江西省委表彰为“全省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党的建设红旗单位”。
⑨ 大明山钨矿床
大明山钨矿床 位于武鸣县两江镇境内。其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南陆缘构造区、右江海西-印支期裂陷海的西大明山断隆。矿区处于丹池锡多金属成矿带的南段。在20世纪30年代已发现该区的钨矿化。新中国成立后,有多个地质单位在矿区开展过调查及勘查工作。1960年起,广西冶金地质勘探公司272队对矿区进行了勘查工作,查明为一大型黑钨矿床。
一、矿区地质
1.岩相古地理特征
矿区位于桂中大明山西侧,属右江裂陷盆地。在志留纪末,由于受加里东造山运动(广西运动)的影响,区域褶皱隆升,形成了华南造山带,该区即处于近东西向的西大明山-大瑶山隆起带轴部北侧,区内普遍缺失奥陶系和志留系。同时,由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聚合,形成了统一的中国南方板块,结束了中国南方主要板块活动阶段,进入板内活动阶段。板内活动以张裂作用为主,伴随明显的走滑运动。该区地壳拉张活动在泥盆纪开始发生,表现为海底逐渐微型扩张,沿张裂带发育成北西向的同沉积断裂带。矿区即位于穿过桂中大明山附近的北西向南丹-昆仑关同沉积断裂带上。
广西运动后,海水自钦州海槽向北东方向入侵,在泥盆纪之前尚未到达本区,本区仍处于风化剥蚀区。
早泥盆世开始,地壳微型扩张,海侵发生,导致海水由南西进入本区。莲花山期,在大明山古岛西北侧有一沉降中心,大明山钨矿区即处于沉降中心的北东侧(图3-10),为一套前滨-近滨相带的碎屑沉积,沉积物由含砾砂岩、中—细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组成。至那高岭期,基本继承了莲花山期的沉积构造环境,但随着地壳的沉降,海域扩大,海水加深,大明山古岛已被海水淹没,矿区已属于潮下带-半局限盆地相带,沉积物岩性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石英砂岩、泥岩的细碎屑岩组合。郁江期(益兰期),本区仍属潮下带-半局限盆地相带环境,沉积物为石英砂岩、泥岩、黑色泥岩夹泥灰岩组合。
早泥盆世晚期的塘丁期,为广西泥盆纪早期一个重要的地壳剧烈拉张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沉积相带分异明显,并形成了与北西向同生断裂活动密切相关的南丹台沟,自此以后,本区在泥盆纪即处于南丹台沟环境。
图3-10 大明山地区早泥盆世莲花山期岩相古地理(据吴诒等,1987)
2.地层矿区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下泥盆统莲花山组、那高岭组及郁江组。其中莲花山组石英
砂岩为钨矿的主要赋矿层位。其地层岩性特征如下:
(1)寒武系()寒武系为本区最老的地层,分布于深谷中,岩性为青灰色、浅灰色白云母石英砂岩、砂页岩,下部含钙质砂岩、页岩。复理石韵律明显,属浅海相碎屑岩,见石英脉型铜、
铅、锌、锑矿化。
(2)下泥盆统莲花山组(D1l)该组为一套浅海近滨-前滨相沉积的碎屑岩,与下伏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按岩
性细分为3层。1)含砾砂岩、粗砂岩(D1l1):紫灰色致密块状。底部为砾岩层,砾石呈半滚圆状,成分为砂岩及少量石英,大小不一,排列无序,砂泥质胶结。中上部为含砾砂岩、粗砂
岩。层厚5~10m。
2)泥质砂岩(D1l2):浅灰绿色致密状,夹石英砂岩。厚20m。3)石英砂岩夹粉砂岩(D1l3):浅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局部为石英岩)夹紫灰、灰
绿色砂页岩,平行层理。层状、似层状层间细脉带黑钨矿主要产于该层中,属前滨带沉积。
(3)下泥盆统那高岭组(D1n)
那高岭组可细分为3层。
1)粉砂岩夹石英质砂岩(D1n1):青灰色致密厚层状粉砂岩夹薄层石英质砂岩及页岩。厚约30m。
2)斑点状石英质砂岩(D1n2):青灰色细粒斑点状石英质砂岩,含硅质、钙质结核,斜层理、交错层理发育。厚约26m。
3)泥质粉砂岩(D1n3):青灰、浅灰绿色,泥质粉砂质结构,含硅质、钙质、黄铁矿结核,互层产出,厚层状、板状交错层理、韵律层理清晰可见。厚约105m。
(4)下泥盆统郁江组(D1y)
郁江组可细分为4层。
1)D1y1:浅灰色厚层状砂岩、石英砂岩,平行层理。厚约30m。
2)D1y2:暗灰、灰黑色薄层砂页岩,黑色页岩,底部夹一层厚约0.8m之含磷页岩。厚约20m。
3)D1y3:浅灰色致密状、厚层状石英砂岩夹薄层页岩,多层互层产出。厚约12m。
4)D1y4:深灰色页岩夹砂岩,产腕足类扭形贝化石,并含磷、钙质结核,夹透镜状泥灰岩,底部有一层厚约0.2m的赤铁矿层。全层厚约50m。
3.构造
本区以不整合面为界分为两个构造层,下部构造层由寒武系组成;上部构造层由泥盆系组成。
连龙背斜:处于下部构造层中。背斜轴位于似层状黑钨矿体北侧,轴向东西,北翼倾向北,倾角47°~68°,南翼倾向南,倾角45°~56°,褶曲轴大致平行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的长轴。
七凤背斜:处于上部构造层中,是控制矿区层状、似层状黑钨矿体的主要构造。工业矿体主要在背斜轴部,次为南西翼。背斜轴向弯曲,东段呈东西向,北翼倾向北,倾角7°~12°,南翼倾向南,倾角10°~14°,控制主矿体;西段轴向310°~320°,北东翼倾向北东,倾角24°~35°,南西翼倾向南西,倾角10°~14°。背斜枢纽起伏、弯曲,向北西倾伏(图3-11)。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
在下部构造层中,断裂按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北西向及南北向3组。走向东西向组为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之充填空间,一般倾向南,倾角56°~80°,局部见铜、铅、锌、锑矿化;走向南北组,陡倾角,张性或张扭性,有石英斑岩及含铜、铅、锌、锑石英脉充填,矿化也弱。
上部构造层中断裂发育,并与下部构造层之断裂演化具继承性,按走向分为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及北东向4组,是控制岩体及区内石英大脉型黑钨矿、石英网脉型黑钨矿的主要因素之一。
4.岩浆岩
区内岩浆岩较发育,出露大小岩体14个,呈岩株、岩墙、岩脉状产出,或为超浅成次火山岩。岩性总体属中酸-酸性花岗岩类,其中与钨矿有关者为细粒白云母花岗斑岩。
1)似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γδ5):有6个岩体,面积共约0.64km2。呈浑圆状、长轴状之岩株、岩墙产出。岩石深灰色,似斑状结构,斑晶为短板状自形、半自形晶之长石,基质为细粒长石、石英、黑云母和角闪石,SiO2含量为57.95%~66.66%,岩石含W(1.30~37.9)×10-6。岩体中黑云母同位素年龄为221Ma,属海西-印支期产物。其中53号岩体具较强细晶黄铁矿化,局部裂隙充填有Cu、Pb、Zn石英小脉,岩体中含As较高,为359.3×10-6。
图3-11 大明山钨矿七凤、石高矿床地质图(据卢新全,1984)
2)细粒白云母花岗斑岩(γπ35):分布于七凤背斜轴部及似层状黑钨矿床南侧,呈密集的4个小岩体,总面积364m2。为浅成侵入体,侵入于寒武系及下泥盆统中,岩体接触面倾向南西,倾角36°~60°,岩体顶部及边部内外接触带产石英网脉型黑钨矿。脉状产出之白云母花岗斑岩(边部相为细晶岩脉)见于矿区西南,呈南北向延伸,厚0.8~1.2m。岩石呈浅灰-灰白色,细粒斑状结构,斑晶为六方锥状石英、板状长石、聚片状白云母。岩石SiO2含量为74.13%~76.39%,含W(333.3~405.7)×10-6。岩体同位素年龄为(86~110)Ma,属燕山晚期产物。
此外,矿区还有隐伏的印支早期细粒花岗岩岩枝,另沿下泥盆统底部发育次火山岩石英斑岩,还有喜马拉雅期含钽铌铷铯的长英细晶岩脉。
5.热水沉积岩
矿区含矿层位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第三层石英砂岩中见有石英岩产出。石英岩呈白色,前人称其为糖粒状石英岩,常与层状黑钨矿体密切伴生,并见石英岩条带与黑钨矿条带相间组成的条带状构造。更特征的是这种石英岩本身具明显的纹层状构造(照片1),这种纹层是由微粒状石英条纹与细粒状石英条纹相间组成,其中微粒状者粒度为0.01~0.25mm,组成的纹层宽0.06~0.3mm;细粒石英粒度为0.1~1.2mm,组成的纹层宽0.3~1.5mm。岩石具他形粒状、镶嵌状结构。其石英的氧同位素组成δ18O为14.1~14.4(万兵,1983),与热水沉积岩相似,因此,这种石英岩应为热水沉积岩。
二、矿床地质
区内黑钨矿床按矿体形态可分为3种类型,即层状黑钨矿、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及石英网脉型黑钨矿,以层状和似层状者为主。
(一)层状黑钨矿体
1.矿体特征
矿体位于七凤背斜轴部及南西翼,分布于七凤、石高、镇武山及户里一带。产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中上部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层中。矿体产状与围岩产状一致,同步褶曲,产状一般为230°∠20°,在背斜轴部矿体平缓,南西翼较陡。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有1~5层矿。矿体沿走向延长达1000~2000m,倾向延深已控制300m。含矿层位稳定并受石英砂岩控制,矿体厚度较大,背斜轴部厚20~40m,最厚78.9m,最薄7.5m,平均厚30m,矿层与地层均为北东厚、南西薄,从北东部的七凤,经石高、镇武山至西南的户里地段,地层逐渐变薄,矿层厚度亦变小,另外在次级洼地中央矿层厚、边缘薄。在纵剖面上矿体向西倾伏,倾斜延长900m(图3-12)。
图3-12 大明山钨矿七凤区似层状矿体纵剖面示意图(据卢新全,1984)
2.矿石特征
(1)矿物成分
矿石中矿物组合较简单,主要为石英(90%~95%)、黑钨矿(1%~2%),少量辉钼矿、辉铋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绢云母、黄铁矿、毒砂、白钨矿和萤石。主要矿物的特征如下:
黑钨矿:褐黑色,多为粉粒状、粉尘状晶体,次为小针状、小刀片状。粒度很细,产于砂岩中者粒径0.05mm左右,产于页岩中者0.01mm。空间上与石英密切共生,另有少量黄铜矿、辉钼矿共生。3个单矿物分析结果如下:WO374.03%,FeO18.89%,MnO4.27%,Nb2O50.072%,Ta2O50.0017%,Sc2O30.00077%,TR2O30.0057%,Sn0.02%,Pb0.06%,Zn0.03%,As0.04%,Cu0.003%,以含钨、铁为主,次为锰,应为钨铁矿(万兵,1983;卢新全,1984)。
石英:乳白色、白色,不规则粒状,他形粒状、镶嵌状产出,粒度为0.01~0.25mm及0.1~1.2mm。局部见呈石英岩状产出。有绢云母、白云母共生,主要与黑钨矿共生组成条纹或条带。
辉钼矿:钢灰色,片状聚晶,分布于石英脉壁及矿物晶粒间。
(2)化学成分
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钨,层状矿体含钨较均匀,WO3一般为0.1%~0.5%,七凤、户里各矿段含钨相近,其中七凤矿段WO3平均为0.255%。矿石中其他组分含量为:Mo0.014%,Sn0.003%,As0.001%,Cu0.02%,Pb0.01%,S0.15%,达不到综合利用要求。
(3)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构造有粉尘状-细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纹层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纹层状构造由粉尘状黑钨矿条纹与微细粒状石英条纹组成,或者见由硅质岩中粒度不同的石英条纹组成(照片1),条带状构造则是由粉尘状黑钨矿呈密集的小薄层(单层厚一般小于1cm)与石英条带(单层厚1cm左右)呈黑白相间组成。
3.围岩蚀变
层状矿体的蚀变主要为硅化、退色化、绢云母化和萤石化,近细粒白云母花岗斑岩出现云英岩化、叶蜡石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
(二)石英大脉型黑钨矿体
矿体呈脉状产于细粒白云母花岗斑岩小岩株的外接触带、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砂岩和石英砂岩中,寒武系砂岩中偶有产出。主要见于石高、镇武山一带。矿脉按其产状分为倾向250°~290°、倾角55°~70°组及倾角14°~20°组。脉幅10~34cm,大于10cm厚的脉体24条,其中厚度达24cm的12条,单脉长20~350m,延深80~300m。呈左列或右列式排列,沿走向或倾向有分支复合。矿石含WO3为0.15%~1.59%,其中七风、石高一带石英大脉中含WO3在1%左右,在镇武山一带较贫,含WO3仅为0.15%。
1.矿物成分
金属矿物主要为黑钨矿,次为辉钼矿、黄铁矿、方铅矿、黄铜矿、铁闪锌矿、毒砂、辉铋矿、磁黄铁矿、锡石及白钨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白云母、白云石、萤石、电气石及方解石。
黑钨矿:自形板状,粒度为1~2cm,大者达5cm。见有辉钼矿-黑钨矿-石英组合的对称条带状及晶洞状构造,晶洞中矿物除石英外,有黑钨矿、锡石和萤石等。可见黑钨矿集合体呈束状、放射状。此外,局部还见黄铁矿与黑钨矿密切伴生,黄铁矿沿黑钨矿板状晶体间充填。
石英:是脉状钨矿的主要脉石矿物,含量为90%~95%,呈灰白色、乳白色或无色。油脂光泽,块状、梳状及晶簇状构造。含矿地段石英为半透明或烟状石英,黑钨矿富集地段常出现对称条带状、束状、放射状、晶洞状黑钨矿-石英脉。
黄铁矿:半自形-自形粒状,常见立方体晶形,粒度一般为1~2mm。在石英脉中常见沿黑钨矿板状晶体间充填,少量也见沿块状石英之裂隙充填,或呈星点状浸染于块状石英中。总体看矿脉中仅局部发育。
2.结构构造
矿石具自形晶、束状、放射状结构,块状、对称带状、梳状、晶洞状及晶簇状构造。
3.围岩蚀变
以强硅化、云英岩化及绢云母化较发育为特征。
(三)石英网脉型黑钨矿体
该类矿化主要分布于石高一带。矿体呈石英网脉状产于细粒白云母花岗斑岩边部或顶部的内外接触带。矿体为沿多组裂隙充填的黑钨矿石英网脉,密集者达每米33条,脉幅1cm左右,局部可见脉幅达8cm者。单脉长几米至十几米。脉内矿物一般仅见黑钨矿、石英、白云母、绢云母和萤石,但脉幅达8cm者可见辉钼矿、黑钨矿、黄铜矿、方铅矿、铁闪锌矿、辉铋矿、毒砂、锡石等矿物组合。钨矿石品位为0.179%,其中处于七凤花岗斑岩岩墙下部石英细脉带中者含钨稍富。
围岩蚀变较复杂,有硅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萤石化和叶蜡石化,均与钨矿化有空间及成因联系。
三、成矿作用分析
对大明山钨矿的成因前人提出了多种认识,可以归纳为3种观点:①岩浆热液观点,如冶金部南岭钨矿专题组(1979)提出了岩浆期后气化热液矿床的认识,陈志中等(1986)提出矿床为岩浆期后热液成因,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但不排除围岩也可带来一部分成矿物质;②层控观点,如万兵(1983)提出该矿床为层控型钨矿床的认识,康永孚(1984)则提出为层控改造钨矿床的认识,认为矿床原为下泥盆统沉积的古砂矿,受后期岩浆热液的热流作用影响,形成了层控改造黑钨矿床;③复控成因观点,如卢新全(1984)认为矿床具同生成因(七凤层状、似层状黑钨矿)及后期岩浆热液叠加的多源、多阶段、多成因复合成矿作用,罗茂林(1986)认为矿床属复控型钨矿床,主要成矿物质来源于壳源重熔岩浆作用,矿床又赋存于寒武系和下泥盆统的特定层位,说明成矿与围岩的含矿性有一定内在联系,矿床为多期多阶段成矿作用形成。
作者经研究后认为,本矿床应为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其依据如下:
1)矿区构造环境为南丹-昆仑关同沉积断裂带及丹池裂陷槽,早泥盆世地壳已有微型扩张,因此,总体为一拉张环境,有利于热水沉积矿床的形成。
2)矿区有3类矿体,即层状矿、石英大脉状矿及石英网脉状矿,但以层状矿为主。层状矿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并具多层性,主要产于下泥盆统莲花山组石英砂岩中,次为页岩中,且矿层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同步褶曲,表现出明显的同生沉积特征。
3)层状矿体沉积特征明显,矿层与赋矿地层(D1l)厚度变化规律相同,二者均为北东厚、南西薄,北东七凤地段莲花山组(D1l)厚85m,矿层厚30m,南西户里地段莲花山组(D1l)厚57m,两层矿共厚11~20m。另外,黑钨矿呈粉尘状、粉粒碎屑状,其粒度分别与矿层基质部分砂页岩的粒度相对应,即砂岩中矿物粒度大,粒度约为0.05mm,页岩中粒度小,约为0.01mm。
4)矿石具粉尘-细粒状结构:黑钨矿粒度细小,仅0.01~0.05mm,较一般石英脉型钨矿中的黑钨矿要细得多,同时矿石具条带状、纹层状构造,即使强调岩浆热液成因者也认为层状矿体具独特的浸染条带状构造,反之石英大脉型或网脉型矿体中均不见条带状构造。这种结构构造正是热水沉积矿床矿石的特征。
5)矿区发育石英岩,且具细晶结构、他形粒状镶嵌结构,并具明显的纹层状构造(照片1)。石英岩中石英的δ18O为14.1~14.4(万兵,1983),高于海滨石英砂的δ18O平均值(11.2)及火成石英δ18O的平均值(10),明显低于放射虫氧化硅的δ18O值(38)及现代海洋硅质岩的δ18O值(30~35),而与热水沉积硅质岩常见的δ18O值(12.0~24.0)极为相似,表明应为热水沉积成因。
6)层状矿床的蚀变为硅化、退色化、绢云母化及萤石化等,与形成热水沉积硅质岩的热水沉积作用具有密切关系,但作为黑钨石英脉型钨矿常见的蚀变———云英岩化在层状矿中却未见及,云英岩化仅见于细粒白云母花岗斑岩接触附近的石英大脉型及网脉型钨矿体中。
7)层状钨矿中黑钨矿爆裂温度为327~338℃(n=3),平均为320℃,石英爆裂温度为324~343℃,而石英的均一温度平均为251℃(万兵,1983;罗茂林,1986),这种特征又表明层状矿具明显的热液特征。层状矿表现出既具沉积成矿又具热液成矿的特征,较好地反映出了其海底热水沉积成矿的成因。
8)石英大脉型钨矿主要分布于岩体外接触带莲花山组(D1l)及寒武系砂、页岩中,石英网脉型钨矿则主要分布于岩体内外接触带,主要见于石高、镇武山一带,且两类矿体均发育云英岩化,远离岩体均未发现这两类钨矿的工业矿体,表明石英大脉型及网脉型钨矿与白云母花岗斑岩在空间上及成因上有联系。
9)无论是层状矿还是大脉型或网脉型矿体,矿区钨矿体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均小,δ34S为0.08~1.8(陈志中等,1986),表明矿床硫源均来自于深源硫,可能与细粒白云母花岗斑岩的深部岩浆源有关。
10)据上述作者认为:大明山钨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不同时期的成矿事件。
·早泥盆世莲花山期:随着地壳发生微型扩张,坳陷区发生海侵,同时也引起了地壳深部含矿流体沿生长断裂运移到海底,以喷流或热泉的形式在海底洼地沉积成岩成矿,由于生长断裂的多次活动,造成了本区层状矿具多层产出的特征。区内寒武系砂岩含W(6.1~52.8)×10-6,其中含WO3大于0.01%的层位厚达150~350m。因此,可以认为,寒武系可能为钨矿成矿提供了部分矿源。区内白云母花岗斑岩含钨较高,达(333.3~405.7)×10-6,同样可以认为,区内地壳深部的岩浆除可为热水成矿作用提供热动力外,也可提供部分矿源。也就是说,大气降水、海水及地壳深部流体沿岩石裂隙系统发生对流循环的过程,可将寒武系中的钨萃取出来,并与深部含钨岩浆热液一起共同组成富钨的混合流体,它们沿生长断裂运移到海底洼地卸载沉积成矿,形成了产于莲花山组中的层状、似层状钨矿及伴生的热水沉积石英岩。
·燕山晚期:燕山晚期发生了白云母花岗斑岩的侵入作用,以及与之有关的黑钨矿化作用。该期黑钨矿化的特征是矿化仅产于岩体内外接触带附近,有明显的云英岩化相伴,黑钨矿粒度较大,矿体呈石英大脉或网脉状产出,对早期的层状、似层状矿的改造作用不明显,即使岩体与层状黑钨矿接触处矿体厚度没有增大,品位也未变富,层状矿体钨矿石中的条带状构造仍然保留,只是矿石中黑钨矿粒度变粗,板状晶体完好。
综合上述可以认为,大明山钨矿床的层状矿体及脉状矿体是两期成矿作用的产物;早泥盆世莲花山期的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形成了层状、似层状矿体,为主要的成矿时期;燕山晚期的岩浆期后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石英大脉型及石英网脉型黑钨矿体,为次要成矿期,仅对早期层状矿局部有叠加改造作用。两期成矿作用形成了本区以层状黑钨矿为主的热水沉积+岩浆热液叠加的多期、多因复成矿床。
⑩ 江西省定南县岿美山钨矿
岿美山钨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岿美山镇,地处南岭有色-稀有金属成矿带的东段,钨矿规模巨大,是我国五大钨矿山之一。矿床产于岿美山复式背斜顶部及翼部的断裂带地体中,是多种矿床类型并存的复合金属矿床。
岿美山矿区位于区域构造——岿美山复式背斜之顶部及翼部的断裂带内,属赣南W-Sn-Mo-BiREE-U-(Pb-Zn-Au)成矿带。矿区内剪切裂隙发育、岩浆活动强烈,为矿区形成大规模钨矿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1.矿区地质简述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以寒武纪浅变质岩最为发育,沿矿区背斜轴部呈向南凸出之弧形展布,倾向137°~225°,倾角30°~60°;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绿泥石板岩、绢云母板岩及变质石英砂岩,成互层产出,矿区南部夹有薄层大理岩。变质砂岩与板岩互层岩系是石英脉型黑钨矿床的赋矿层位,矽卡岩型白钨矿床产于大理岩中。
(2)构造
矿区为一向南倾没的背斜构造,背斜轴大致为北北西向南南东倾没,其间发育有多期构造断裂运动以及一系列岩浆岩的侵入,为钨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导矿和容矿空间;成矿裂隙由与背斜轴略呈斜交的北西、北北西、北北东、南北向剪切裂隙构成;成矿后北东东向断裂横切石英脉型黑钨矿脉,对其产状形态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北北西向断裂对矽卡岩型白钨矿错动较明显。
(3)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活动强烈,沿着断续运动的构造裂隙,先后有一系列酸—中基性岩浆岩(燕山期)发育,主要为花岗岩、石英斑岩、闪长玢岩。花岗岩出露于矿区西北部,为似椭圆形小岩钟。石英斑岩呈小侵入体分布于矿区内,多为长条形之岩墙状,或略呈圆形之岩株、岩栓等。闪长玢岩呈岩墙状侵入,零星分布于矿区内。
2.矿体特征简述
(1)矿体特征
岿美山钨矿区是一个大型钨矿区,矿化类型主要有石英脉型黑钨矿体、矽卡岩型白钨矿体、闪长玢岩矿体及砂钨矿体,其中以石英脉型黑钨矿体和矽卡岩型白钨矿体规模最大,构成岿美山矿区钨矿床主体。
石英脉型黑钨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组板岩与变质砂岩互层中,密集矿脉带以马坳为中心,沿北北西向延伸,主要矿脉长300~1300m,厚度一般为0.3~1.5m,走向325°~342°,倾向SW,倾角75°~85°,向下延深达700m。沿走向和倾斜方向较稳定,矿脉一般近平行产出,局部具弯曲、分支复合现象。WO3平均品位为0.612%。
矽卡岩型白钨矿体:赋存于寒武系下统牛角河组浅变质的大理岩中,集中分布于中心成矿部位——马坳之南,与石英脉型黑钨矿体近于直角,矿脉总体形态呈似层状、透镜状。产状变化较大,走向40°~85°,倾向33°~58°,倾角43°~65°,上陡下缓,矿体走向延伸200~490m,倾斜延深控制达600 m,矿体厚1.5~8.5m,沿走向厚度变化较大,沿倾斜方向厚度较稳定。矿体WO3平均品位0.70%~1.80%。
(2)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石英脉型黑钨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WO3,伴生有益组分为Cu、Bi、Sn,矿石类型为黑钨矿矿石,含WO30.3%~1.5%。矿石结构主要为自形、他形、放射状、固溶体分离、交代文象结构,局部见交代残余结构;构造主要有块状、条带状,时有晶洞状。
矽卡岩型白钨矿石主要有益组分为WO3,伴生有益组分为Cu,矿石类型为白钨矿矿石,含WO30.3%~1.8%。矿石构造为致密细粒块状、浸染状;结构为不规则粒状晶体,偶有正方双锥自形晶。
标本名称 矽卡岩型白钨矿矿石 编号 DB061-1 形成时代 燕山期
中国典型矿山大型矿石标本图册
本矿石标本采自岿美山矿区。标本表面为灰褐色—灰绿色,具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条带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有白钨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透闪石等。WO3品位为0.71%
成因类型 高温热液-石英脉型 产地 江西省定南县岿美山钨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