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方乐器的比较
中国民乐相比西乐,历史悠久,制作也没有西乐麻烦,比方说民乐的琵琶箫等跟西乐的钢琴比较,而西乐有些乐器插上电才可以弹奏,这点民乐就显得方便多了。但是民乐有一个不如西乐的,便是民乐的音域不如西乐广,通俗的说就是跨的八度一般没有西乐的多。民乐使用简谱而西乐则是五线谱。楼主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么
B. 民族音乐与西洋乐在感觉上有什么区别
深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同感受吧,我认为是这样的
下载几手听听不就知道了
民族音乐简介
中国民族音乐 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着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吹奏乐
我国的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采,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打击乐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繁多,演奏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1、响铜,如:大、小锣、芒(加金旁)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香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丝竹乐
“丝”指弦乐,包括弹拨乐和拉弦乐,“竹”之管乐、丝竹乐器是相对于打击乐器而言的民族乐器中旋律性较强,音色较柔和、明亮的乐器类群。丝竹乐伴歌唱,在中国早已有了。汉乐府中就有“相和歌”,史籍有“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记载(《晋书.乐志》)魏晋南北朝的丝竹,除伴奏歌唱外,还单独演奏(多半在歌唱之前)。这种情况,在今日说唱音乐中也常可见。明清以来,因戏曲、曲艺的蓬勃发展,丝竹乐的品种也更加丰富。丝竹乐大多风格细腻、柔和、善于表达喜悦愉悦的情绪。各种旋律乐器都能尽力发挥自己的特点,围绕着一个共同的旋律骨架而即兴发挥,常构成支声复调。它的地方色彩很浓郁,各乐种大多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主奏乐器。
江南丝竹,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清咸丰庚申年(1860)的《秘传鞠氏琵琶谱》手抄本中已有《四合》一曲,可见当时已在民间流行。江南丝竹最初在农村中流行,后在承筝茶馆中作为民间自娱与人,助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十分兴盛。据现有艺人们的回忆,1911年成立的“文明雅乐”是个江南丝竹的民间集舍,此后至今,一直未衰。江南丝竹风格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旋律精美,支声性复调织体丰满.所用乐器有:二胡、笛、琵琶、扬琴、三弦、中胡、秦琴、箫、笙以及板、板鼓、碰铃等打击乐器,以二胡与笛子为主。主要典型曲目有: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号称“八大曲”。
宫庭音乐
在历代封建王朝中,在宫廷内部或朝廷仪式上为宫廷统治者而演奏的音乐。中国宫廷音乐的类别,如果按其演奏场合,大致可以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两大类。外朝,是群臣朝会办事的场所;内廷,是皇帝与后妃生活起居的地方。这两种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音乐。如果按其功能性质而言,又可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典制性音乐主要用以显示典礼的隆重和皇帝的威严,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卤簿乐等;娱乐性音乐以供人欣赏、愉悦身心为目的,包括筵宴乐、行幸乐、吹打乐等。
宫廷音乐具有如下特征:
(1)功利性,以音乐来表现统治者的威严、高贵,或用音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或把音乐作为享受、娱乐的手段之一。
(2)礼仪性,即多为配合一定的礼仪场合而奏,依其不同的场合功能而使用不同的乐曲,接仪式进程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乐曲,同一名称的乐曲也根据不同场合而有不同的乐队编制、演奏处理。
(3)旋律、节奏的“雅化”,以优美纤细、典雅端庄为其基本风格特征。
少数民族音乐
彝族舞曲
琵琶独奏曲,王惠然于1960年根据云南彝族民间音调编写。它以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乐曲在散板引子后,用双弦滚奏出悠扬的笛声,描绘出恬静朦胧的山寨夜景。这一音调来自于彝族民歌《海菜腔》,在后面得到充分发展。
第二段的主题音调是根据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改编的。它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区出现,并运用推挽手法奏出滑音,生动描绘了姑娘们轻逸俏皮又略带羞涩的舞姿。
第三、四段是从这一主题变化发展而来的,又再现于第九段。第六段以强而有力的节奏和骠悍的气质,同前后形成对比,并通过音区的逐层提高而达到全曲的高潮。本曲曾被改编为古筝、三弦、扬琴、阮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
京胡 是在干隆末年,随着京剧的形成,为了京剧的伴奏,从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京胡的音量非常大,一般的京剧伴奏乐团大概地有两把京胡,京胡可以说是京剧伴奏音乐的灵魂;京胡的琴筒由竹筒制成,琴皮不是蟒蛇皮,而是由青蛇皮制成,青蛇皮比蟒蛇皮薄,声音清脆嘹亮,既尖又高,不过京胡只限于京剧伴奏,除了京剧伴奏以外,并没有什么独奏曲,也因这京胡音色奇特,并不地用于现代国乐团。 高胡 又名粤胡,是为了为粤剧伴奏由二胡改造而成的高音胡琴,是广东音乐的主要乐器,高胡的声音高亢清亮,传统的高胡在琴马底下没有垫布,也没有琴托,演奏的时候必须夹在两腿的中间,由两腿夹的松紧度和左腿盖住琴窗的百分比来控制琴的音色,通常琴和腿之间必须垫布,这布的质料和厚度也和音色有很大的关系,现代的高胡经地改良之后,已经有了琴托,演奏的方法也和二胡一样。 板胡 胡琴家族的异类,和其他的胡琴有很大的不同,板胡没有琴筒,音箱是由椰子作成,正面以桐木板蒙面,分为高音板胡,中音板胡和低音板胡,板胡的声音尖而高,音量奇大,指距很小,拉的时候手指全都挤在一起,尤其到了高音部份,指距更小,音高便不容易抓准,板胡的着名演奏家有刘明源,常听到的独奏曲有<花梆子><大起板>等。 中胡 比二胡低四度到五度,琴筒比二胡大些,音色浑厚低沉,多用于乐团的中音部份或伴奏,其他构造和二胡几乎没什么差别,中胡的独奏曲很少,用手指头都可以数得出来,几乎没有独奏的份,简单的说,拉中胡绝对是不会红的。 唢呐 又称喇叭,小唢呐又称海笛。两晋时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于新疆地区。清代唢呐在回部乐中使用,称为苏乐奈。它是民间运用最广泛的乐器之一,除了用于合奏、独奏外,也用于戏曲、歌舞等伴奏。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子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木管上端装一铜管,铜管上端套一苇制哨子,木管下端装一喇叭形铜质扩音器。音色高亢明亮,有的民间艺人能控制气息,吹出柔美的声音。
经过改革的唢呐有高、中、低三种,有的还加了音键,扩大了音域。
运用唢呐的地区和范围很广,它可以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在民音吹打乐或地方戏曲乐队中,唢呐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音量宏大,声音粗犷,宜于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乐曲,可以演奏技巧性很高的华彩乐段,还可模仿飞禽和昆虫的鸣叫声。 扬琴 相传在明代传到中国,最初流行在广东一带,现在流行于全国。常用于戏曲、曲艺的伴奏,也用于合奏及独奏。音箱木质梯形,上张若干根钢丝弦,奏时用竹槌敲击发生清亮,可以奏两组以上的音。近年来,扬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加大了琴身,增加了弦数,扩大了音量和音域,能奏出十二个伴音的四组音,可以转调。 巴乌 为云南地区彝、苗、哈尼等少数民族使用的单簧吹管乐器。 巴乌用竹管制成,有八个按孔(前七后一),吹口处装一尖舌形铜质簧片。演奏时横吹上端,振动簧片发音。巴乌音量较小,音域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独奏等。巴乌是一件极富民族色彩的乐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宽广的音调,亦可演奏技巧性强的华彩乐段。合奏时巴乌音色易和其它乐器融合在一起。 埙 吹奏乐器,至少已有七千多年历史。原始社会的埙,器形多样,用细泥捏塑而成,是埙的原始形 态之一,距今约六千年。秦汉以后,埙主要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今人改进研制的九孔陶埙。以古制六孔埙为基础,扩展其肩部和内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个:前六后二,加上吹孔、共为九孔。为便于运指演奏,尽量减少复杂的*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于笛子的音孔顺序排。专业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个音,包括两个八度内的全部半音和一个泛音。在指法上有颤音、打音、抹音等技巧。九孔紫砂陶埙已在今日中国民族乐队中普遍使用。 管子 流行于我国北方,古称筚篥或(咸下加角)篥。管子为木制,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苇制的哨子。管子的音色高亢,在北方管乐队中常常用以领奏。 解放后,管子的制造和吹奏技术都有了发展。经过改革的管,音域扩展为二组又六个音,加键管都能演奏十二个半音,在合奏和独奏中发挥更大的效能。目前在乐队中经常使用的有中音管、低音管和加键管。 笙 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筑、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
笙的构造是,将铜制的簧片装在若干竹管下端,这些竹管插在一个匏制、木制或铜制的带有吹孔的斗子上。吹时用指按着竹管下端所开的孔,使簧片与管中气柱发生共鸣而发出乐音。演奏时,除单音外、大都用二音、三音或四音配成和音。
解放后,对笙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有二十一簧、二十四簧、三十六簧以及小排笙、排笙(键盘笙)等多种形制。笙的吹奏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除了用于伴奏、合奏外,已发展成为独奏乐器。 堂鼓 又称大鼓。鼓框木制,两面蒙皮。演奏时,将鼓放在木架上,用双木槌敲击。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了各异一般是鼓心的音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可敲击复杂的花点,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是现代民族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乐器。 铜鼓 是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约在春秋晚期出现,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铜鼓,所以保存下来的铜鼓较多。
铜鼓全部铜铸,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侗环耳。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制的花纹。铜鼓常常单独作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伴奏乐器使用,铜鼓发音低沉、浑厚。 排鼓 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打击乐器,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而成。排鼓是由五个到六个、从大到小,从低音到高音的鼓组成一套。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的设备。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铁架上。调音能达到四度到五度的幅度。鼓的两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由于有不同的音高、音色及轻重的变化,在乐队中能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多用于大型器乐合奏及鼓乐,是一种色彩性的乐器。 钹 大钹 又名大镲,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无固定音高。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
小钹 小钹又名小镲,形状与大钹相同。略小,无固定音高。 小钹音色清脆、明亮,常用于器乐合奏和戏曲、歌舞的伴奏,宜于表现欢快、热闹的场面。
西洋乐就找不到相关资料了
C.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在编制上有什么不同就音响效果上说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举例说明
编制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洋有铜管组,民乐没有,还有弦乐部分的低音,国乐虽然有雷琴,但是常常还是会用double bass来做弦乐的低音,因为融合性比较好,(音色的关系)。 音响效果就和声来说,国乐编曲多采调式和声,有些平五,平八是允许的,在西洋管弦乐团中极少用的,即使有也视为同一声部这就有着很大的差别了。 就乐器本身来说单独为中音(中频)设计的乐器没有西洋的来的多(仔细),这会影响背景和声的丰满,因为这样所以国乐有国乐的作曲,编曲模式和习惯,和西洋的不同。 要能清楚的明白,你拿同一首曲子让国乐团和西洋管弦乐团各演奏一次就明了了。
D. 西方的交响乐跟中国的民族管弦乐有什么区别
首先是 乐件的差别 西洋管弦乐团 在低音方面比我们民族的好得多 所以西洋管弦乐的曲子 更加立体,更有张力 简单说就是更加震撼 我们民族的乐件 你可以细数下,低音太少 所以在民族管弦乐队演奏时 经常要借用西洋中的低音与大提。一首音乐 只有上面 下面弱得话 很难听 像吊起来。
木管乐中 几乎都是簧片或者哨片,长笛是纯气璜乐器
弦乐中 小提中提 大提 贝司,整体效果 上中下声部完整
巴松 长号 大号—低音声部 加 小号 完美搭配 圆号是铜管乐器 木管音色。
其次,在演奏乐曲时 诠释音乐能力西洋管弦乐队更加完美,当然民族管弦乐队也有自己的特色
民族音乐演奏有自我的限制,当然在金色大厅演奏 拉德斯基时 也给维也纳人们一意外的惊喜。
E.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与西洋管弦乐队在编制上有何不同,音响效果有何区别,为什么
编制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洋有铜管组,民乐没有,还有弦乐部分的低音,国乐虽然有雷琴,但是常常还是会用double bass来做弦乐的低音,因为融合性比较好,(音色的关系)。
音响效果就和声来说,国乐编曲多采调式和声,有些平五,平八是允许的,在西洋管弦乐团中极少用的,即使有也视为同一声部这就有着很大的差别了。
就乐器本身来说单独为中音(中频)设计的乐器没有西洋的来的多(仔细),这会影响背景和声的丰满,因为这样所以国乐有国乐的作曲,编曲模式和习惯,和西洋的不同。
要能清楚的明白,你拿同一首曲子让国乐团和西洋管弦乐团各演奏一次就明了了。
超过200个字了!
F. 我觉得中国乐队和欧美乐队的区别 是不是这样
别人的是一环扣一环,打上了很多风格的烙印
中国是硬生生地搬照别人的格式套用自己的内容
简单说就是缺乏底蕴,好比外国人知道念唐诗,但是不知道背后的意义何在
G. 民族交响乐与西洋交响乐,哪一个更受欢迎
民族交响乐和西方交响乐从根本上属于交响乐流派,不能分为好与坏。不同的人对不同类型的音乐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说哪一个更受欢迎,他们各有各的特点,主要的是看怎么去欣赏音乐。
西方交响乐是18世纪后半叶建立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流派,最初的意思是“声音环环相扣”。这是根据奏鸣曲原则形成的管弦乐套曲形式。交响乐起源于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序曲。在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使用意大利歌剧序曲结构来创作管弦乐作品,这被称为交响乐。此后,交响乐逐渐取代了巴洛克风格的乐队协奏曲,成为音乐会中的主要器乐形式。
H.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就影响效果上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民乐队拉弦乐由于弓没解放又是软弓柔有余刚不足,更适合独奏,弹拨乐缺连惯性需要拉弦乐支撑,可以独奏,吹打乐有竹管及木管,缺铜管的浑厚,排笙弥补了这点缺憾,锣鼓具有一定优势,但不能象定音鼓那样可以调音,以前有革胡作低音声部,现在干脆就由西洋乐的大提琴及倍大提琴赤膊上阵了!其实二胡,锁呐,扬琴,琵琶都是外来乐器,笛,筝才是本土的!
I. 民乐和西洋乐,你会让你的孩子选择哪个为什么
最近建议的一些电影,实际上,正在发布青少年电影,辅导员分数目前为7.2。也许我听到亲密的青春片,你会紧紧拍摄鲜花,想到《小时代》思考《同桌的你》思考《栀子花开》在过去思考你的罪。但是我提前看到了这一点的大恶魔告诉你,今天这个《闪光少女》真的真的是一个明确的亲密情绪的流动。这部新电影仍然是西方音乐的孩子的学术音乐告诉所有父母的答案!你能接受中间两个吗?你能接受一个奥喀苏屋吗?你能接受喜欢看漫画的人吗?如果可以,往下看!
少数民族也具有存在的理性。 “我是我,这是很多烟花。”你用右手,没有必要歧视左撇子。你学习钢琴,没有必要在二胡区歧视。你是着迷的,没有必要对门进行歧视。你是异性恋,没有必要歧视同性恋。 《闪光少女》的最大优势是,中学文化的主题很可能很可能拍摄非常“中间”,但没有“中间两个”,而且有一个勇敢的忏悔,备用轮胎向前转,很容易纠正。缺点也很明显:太美美而成功的民间音乐结束,面对面,猜测结局的高潮,一切都是非常的,但我给了这个得分,我认为这是正确的。《闪光少女》,大魔术王兰兴,3颗星半。除陈奕迅外,电影很强大:徐嘉英,逃生计划,杨宗伟,中德美嘉,周比昌。好公司。作为一个纯粹的“le School”学生,他们学习了三年的键盘五年手风琴,我在这里。如果我将来有一个孩子,我希望他学会了什么乐器好,只要“他喜欢”。
J. 谈西方交响乐和中国民族音乐的比较
首先我觉得应该从定调上来说,中国人用五度相生律,是手工制造的乐器,西方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前也是用手工制的乐器,在工业革命之后为了达到乐队调统一的目的就采用了标准音的方式,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定律也不一样,中国使用的是用“三分损益法”是五度相生律的基础,是手工定调,所以很多的民族乐器用钢琴拌奏起来都很别扭
然后在说到音乐传统的问题,西方可以将复调等多声部音乐发展规律起来,这是为什么?个人认为中国应该更有优势来发展多声部音乐的,首先多声部音乐肯定要是很多人在一起演唱或者演奏,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个成语是“烂竽充数”,那个时候就流行很多人的大齐奏,但是中国就是没有发展起来,这个应该是属于官方正统音乐的范畴,在中国唐带以后音乐开始就发展规律不前了,学音乐的人都是社会的下九流,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是没有人去学音乐的,欧洲自从格利高列统编了圣咏之后,多声部的音乐逐渐就发展规律起来了,在复调发展规律起来以后也随之而来创制了和声规则,这就很接近现代音乐了。
我还觉得有一点啊,就是音乐在东西方的阶级性,很多文人都稍微会一点古琴之类的,这不是一般人学得起的,西方的音乐家就相对来说要宽一些
既然西方的对位法则和和声规则都基本完善了那就应该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自巴赫把复调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到海顿确定交响乐团的编制到后来浪漫派的引入各种色彩乐器,乐队的表现力总是要不段的加强,中国乐队更多的都是拿来个戏曲拌奏,虽然也有广东音乐一些乐队用曲子,但在当时来说毕竟不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