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现在中国一年出版多少本书
·2009年新版图书16.8万种
·2010年新版图书18.9万种
·2011年新版图书20.8万种
·2012年新版图书24.2万种
·2013年新版图书25.6万种
——数据来源于2009年-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㈡ 中国现在平均每年出版多少本文学类书籍都涉及哪些方面
目前,我国每年出书近22万种,其中新书13万种,市场可供应的图书已达40多万种,我国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出版大国。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出版业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总体实力不强,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出版水平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突出反映在我们的出版物在反映人类创新成果的水平不高上。邬书林说,衡量一个国家出版业的水平如何,不仅要看这个国家的出版规模,更要看这个国家能否出版一大批反映推进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思想创新、科学发现的重要出版物来推动社会进步。人们常讲的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有一个现象,一些反映我国创新成果的图书,不是出自我们自己之手,而是主要靠国外出版公司去出版,然后再以非常高的价钱卖给我们,翻译出版。这一现象如果长久下去,就是我们的失职,就很可能让我们丧失在世界的话语权。
㈢ 2021年我国一共出版多少新版图书
2021年我国出版图书110亿册。
拓展:根据统计,2021年年末为止,我国建成公共图书馆3217个,图书馆总的流通人次大概在72898万人次,全年生产故事影片在565部,科教,记录等题材的影片出版了175部,出版图书110亿册,人均的图书拥有量在7,76册,由2020年的7.24册有所增长,体现出我国正在高速度高质量的进行社会文化建设,注重人民的精神文化建设和体验,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发展,将中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
㈣ 中国有多少本史书
中国最老的史书应该是《尚书》吧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光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汉书》(东汉·班固)
多了啊,来个比较全的24史
二十四史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征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㈤ 2000年中国总共出了多少图书
117597种。
按照新闻出版统计的图书出版数据200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117597种,其中新书8万多种。
统计口径是包括书籍、课本、图片,不分初版、重印书。
㈥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一共出了多少本
我个人收集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目前大概六百册左右,应该说是目前网络上收集最多最全的,这套电子版的书我也一直在收集中,后面有新增加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我也一直有留意,
另外我想说的一个神奇的 古籍阁 类似像《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这类的古籍资料基本上都有电子版,所以说这类的电子书我告诉了你这个神奇的地方有兴趣的自己去看一下
因为字数限制,只列举出了部分《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的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部分目录: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3 韩偓集系年校注(典藏本)(上册)([唐]韩偓撰,吴在庆校注,中华书局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5 曹植集校注(全二册)([三国·魏]曹植着,赵幼文校注,中华书局2016).djvu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7 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全四册)([宋]欧阳修撰,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笺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0 清真集([宋]周邦彦撰,吴则虞校点,中华书局198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2 吴敬梓集系年校注([清]吴敬梓着,李汉秋、项东升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4 苏轼词编年校注(全三册)([宋]苏轼撰,邹同庆、王宗堂着,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7 徐陵集校笺(全四册)([南朝陈]徐陵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0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3 吕留良诗笺释(第一册)([清]吕留良着,俞国林撰 ,中华书局 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一册)([南宋]辛弃疾着,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8 陈与义集(下册)([宋]陈与义着,吴书荫、金德厚点校,中华书局200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九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4 屈原集校注(下册)(金开诚、董洪利、高路明校注,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4 苏轼诗集(第八册)([宋]苏轼着,[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3 柳宗元集校注(全十册)([唐]柳宗元撰,尹占华、韩文奇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1 乐章集校注([宋]柳永着,薛瑞生校注,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十四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3 元好问文编年校注(上册)([金]元好问着,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6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下册)[清]方世举撰,郝润华、丁俊丽整理,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一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1 苏轼文集(全六册)孔凡礼点校 中华书局1986_1050777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8 吕本中诗集校注(第三册)([宋]吕本中撰,韩酉山校注,中华书局 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9 卢照邻集 杨炯集([唐]杨炯、卢照邻着,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全五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着,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0 徐渭集(第二册)([明]徐渭撰,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0 世说新语笺疏(典藏本)(下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1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下册)([宋]苏过撰,舒星校补,蒋宗许、舒大刚等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三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着,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1 苏轼文集(第二册)([宋]苏轼着,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8 岑嘉州诗笺注(上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8 吕本中诗集校注(全五册)([宋]吕本中撰,韩酉山校注,中华书局 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4 王恽全集汇校(第八册)([元]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中华局书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9 船山诗草(上册)([清]张问陶撰,中华书局200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6 张孝祥集编年校注(第五册)([宋]张孝祥着;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 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9 张籍集系年校注(上册)([唐]张籍着,徐礼节、余恕诚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5 元稹集(修订版)(上册)([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201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4 杨炯集笺注(第二册)([唐]杨炯撰,祝尚书编,中华书局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8 玉台新咏笺注(下册)([南朝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穆克宏点校,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2 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唐]高适着,刘开扬笺注,中华书局198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0 诗经注析(下册)(程俊英、蒋见元,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五册)([南宋]辛弃疾着,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0 徐渭集(第四册)([明]徐渭撰,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5 李颀诗歌校注(下册)(唐)李颀着;王锡九校注,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9 袁桷集校注(第四册)([元]袁桷着,杨亮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35 欧阳修词校笺([宋]欧阳修撰,欧阳明亮校笺,中华书局 201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3 元好问文编年校注(下册)([金]元好问着,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6 读杜心解(全三册)([清]浦起龙撰,中华书局197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7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四册)([金]元好问着,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三册)([南宋]辛弃疾着,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3 柳宗元集校注(第五册)([唐]柳宗元撰,尹占华、韩文奇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22 孟浩然诗集校注([唐]孟浩然撰,李景白校注,中华书局2018)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二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4 杨炯集笺注(第一册)([唐]杨炯撰,祝尚书编,中华书局2016).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二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着,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0 顾太清集校笺(下册)([清]顾太清撰,金启孮、金适校笺,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8 苏辙集(第四册)([宋]苏辙着,陈宏天、高秀芳点校,中华书局199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9 张耒集(上册)([宋]张耒着,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中华书局199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0 诗经注析(全二册)(程俊英、蒋见元着,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9 花间集校注(全四册)([后蜀]赵崇祚编,杨景龙校注,中华书2014).djvu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5 温庭筠全集校注(下册)([唐]温庭筠着,刘学锴撰,中华书局200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7 钱遵王诗集校笺([清]钱曾着,谢正光校笺,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7 徐陵集校笺(第一册)([南朝陈]徐陵撰,许逸民校笺,中华书局200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9 张耒集(全二册)([宋]张耒着,李逸安、孙通海、傅信点校,中华书局199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1 李太白全集(上册)([唐]李白着,[清]王琦注,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6 张孝祥集编年校注(第二册)([宋]张孝祥着;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 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3 柳宗元集校注(第四册)([唐]柳宗元撰,尹占华、韩文奇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5 曹植集校注(下册)([三国·魏]曹植着,赵幼文校注,中华书局201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8 苏辙集(第四册)([宋]苏辙着,陈宏天、高秀芳点校,中华书局199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23 中州集校注(第一册)([金]元好问编,张静校注,中华书局 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4册)([唐]白居易着,谢思炜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5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三册)([唐]韩愈着,刘真伦、岳珍校注,中华书局201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二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0 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全二册)([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琼校注,中华书局200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2 顾亭林诗文集([清]顾炎武撰,华忱之点校,中华书局200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三册)([唐]白居易着,谢思炜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二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0 世说新语笺疏(典藏本)(上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中华书局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1 王船山诗文集(全二册)([清]王夫之撰,中华书局198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5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第二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着,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1 李白全集编年笺注(第四册)([唐]李白撰,安旗等笺注,中华书局 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9 花间集校注(第一册)([后蜀]赵崇祚编,杨景龙校注,中华书201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4 乐府诗集(第四册)([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5 李商隐诗歌集解(增订重排本)(第五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着,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7 元好问诗编年校注(第二册)([金]元好问着,狄宝心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15 元稹集(修订版)(下册)([唐]元稹撰,冀勤点校,中华书局2010)》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4 王恽全集汇校(第五册)([元]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中华局书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34 梁佩兰集校注(第五册)([清]梁佩兰着,董就雄校注,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8 岑嘉州诗笺注(下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3 汇校详注关汉卿集(下册)([元]关汉卿撰,蓝立蓂校注,中华书局2006)》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7 欧阳修诗编年笺注(全四册)([宋]欧阳修撰,刘德清、顾宝林、欧阳明亮笺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5 张说集校注(第三册)([唐]张说着,熊飞校注,中华书局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4 王恽全集汇校(第一册)([元]王恽撰,杨亮、钟彦飞点校,中华局书2013)》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1 韦应物诗集系年校笺([唐]韦应物撰,张望编着,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12 岑参诗笺注(下册)([唐]岑参撰,廖立笺注,中华书局2018)》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1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上册)([宋]苏过撰,舒星校补,蒋宗许、舒大刚等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1 苏过诗文编年笺注(上册)([宋]苏过撰,舒星校补,蒋宗许、舒大刚等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5 王维集校注(第一册)([唐]王维撰,陈铁民校注,中华书局199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49 洪亮吉集(第三册)([清]洪亮吉撰,刘德权点校,中华书局200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52 李商隐文编年校注(第五册)([唐]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着,中华书局200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97 梦窗词集校笺(第一册)([宋]吴文英撰,孙虹、谭学纯校笺,中华书局2014).zip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38 苏辙集(第四册)([宋]苏辙着,陈宏天、高秀芳点校,中华书局200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2 杜诗详注(第二册)([唐]杜甫撰,[清]仇兆鳌注,中华书局1979)》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66 杨万里集笺校(第七册)([宋]杨万里撰,辛更儒笺校,中华书局200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9 袁桷集校注(第四册)([元]袁桷着,杨亮校注,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8 白居易文集校注(第1册)([唐]白居易着,谢思炜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25 世说新语校笺(全二册)([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注,中华书局1984)》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102 辛弃疾集编年笺注(第四册)([南宋]辛弃疾着,辛更儒笺注,中华书局 2015)》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6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上册)[清]方世举撰,郝润华、丁俊丽整理,中华书局2012)》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全十六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十三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04 乐府诗集(全五册)([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17)》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81 刘克庄集笺校(第十册)([宋]刘克庄撰,辛更儒校注,中华书局2011)》
《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075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第七册)([唐]韩愈着,刘真伦、岳珍校注,中华书局2010)》
㈦ 中国有多少部史书
二十四史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征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沈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干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干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干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着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干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㈧ 中国的历史上诞生了多少本兵书
由于中国兵书着作甚多,本词条仅作粗略介绍
一.武经七书
1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着作,许多着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自公元600多年左右,《孙子》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至西方各国。
曹操在《孙子略解》的自序中曾写道:“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子所着深矣。
唐太宗李世民评论:"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2《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着,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3《尉缭子》《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着录于《汉书·艺文志》,此书仍有其时代局限,书中说:“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其半,威加海内”,算是一种血腥的屠杀,令人发指。
4《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相传是姜子牙所写。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的重视
5《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着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6�4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6《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7《唐太宗李靖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二、其他着作
1.《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失传了。因此后人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但是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见。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孙子》和《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着作。
2《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 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3《纪效新书》,是中国明朝军事家戚继光所着的一部兵书,初撰于嘉靖39年(1560年),共18卷正文加一卷卷首,后戚继光晚年时又加以手校,修订为14卷。全书语言简明通俗,涵盖了兵员选拔、训练、武器、阵法、律令、行营、兵法等多个方面,是戚继光一生征战的心得之作。
4《将苑》该书宋朝称为《将苑》,明朝称《心书》,还称为《新书》。旧题诸葛亮撰。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的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的某些思想与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一致的,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的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5《何博士备论》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着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6《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㈨ 中国有多少本书分明是什么
中国有很多书,分明是圣孔子圣子都可以,这些老书都可以值得一看。
㈩ 中国的4大名着是那几本书
《三国演义》
作者:(元末明初)罗贯中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
共一百二十回
三国演义介绍:根据陈寿《三国志》,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一些民间传说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又做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故事开始于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结束于王浚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军事、政治斗争。文字浅显、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情节曲折、结构宏大。
元末明初,我国的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尤其是章回体小说步入日臻完善的阶段。中国的第一部流传最广、影响最深、成就最高、气魄最大的章回体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就是通过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杰出的小说大家——罗贯中的椽笔诞生并风行于世的。他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建树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同时,为世界文学的宝库,也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水浒传》后三十回也是其所作。
《水浒传》
又名:忠义水浒传
作者:(元末明初)施耐庵
明高儒《百川书志》着录其所见本,前署“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认为是施耐庵所作,王圻《续文献通考》认为是罗贯中所作。
水浒传介绍:作者在《宣和遗事》及相关话本、故事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全书以描写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塑造了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梁山英雄,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故事曲折、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水浒传版本:水浒传在流传中,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本子。现在所见的,主要有100回本、120回本和70回本。100回本在“招安”后,有“征辽”和镇压方腊起义等情节;120回本又插增了镇压田虎、王庆的情节。后金圣叹将此书删改,去掉了招安及以后的事,称为70回(实为71回)。
苏州城阊门外,怀胥桥北施家巷有一户施姓人家,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裔。这一支传到施耐庵的父亲已是十四世。元成宗元贞二年(公元1296年)施家添了一个男丁。一位老秀才给婴儿起了个名字,叫彦端,意思是这孩子长大了,定是位行为端正的才子。这个襁褓中的彦端,就是后来写出千古名着《水浒》的施耐庵。施耐庵7岁时,家里贫穷,无法上学。但他聪明好学,经常借书看,请邻居教,有时还到学府去旁听。就这样,他读了《大学》、《论语》、《诗》、《礼》等许多书。13岁时,已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对答如流,下笔琳琅。一次,邻居老人病故,约请在浒墅关教私塾的季秀才来写祭文。季秀才未能及时赶到,别人就提议让彦端试试。耐庵少年气盛,欲显其才,也不推让,走过来一挥而就。后来,季秀才看了这篇兼有稚气和才气的祭文,称赞不已。主动提出,带施耐庵到浒墅关去读书,并且不收学费。后来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施耐庵。 施耐庵在浒墅关读书,十分刻苦,他不仅熟读诸子百家,而且各种书都去浏览。当时刊行的《大宋宣和遗事》,讲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杨志卖刀”等故事,引起了施耐庵的兴趣,他常常在课余阅读。还同小伙伴们一起舞刀弄棒,练习武艺。那时,苏州城里经常说唱些如《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同乐院燕青搏鱼》、《李逵负荆》等话本和杂剧,施耐庵有时也去消遣,对这些“仗义英雄”、“擎天好汉”流露出敬佩之情。
《西游记》
作者:(明)吴承恩
共一百回
西游记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
吴承恩(约1504年-约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大约活了将近80岁。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
作者:(清)曹雪芹
红楼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作,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由高鹗所作。曹作八十回在撰写、修改过程中就以抄本的方式流传。干隆五十年(1791年),程伟元将前八十回及后四十回续稿以活字排印,从此一百二十回本流行。但前八十回的文字曾又改动。
红楼梦介绍:红楼梦写于十八世纪中叶的清干隆时代,内容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国府和宁国府由盛到衰的全过程。作品语言优美生动,善于刻画人物,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尤三姐等个性鲜明的人物。本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10载,增删5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着。《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干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干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两种说法),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