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陕西的皇陵有多少座
“秦中自古帝王都”,陕西帝陵数量和密集度为全国之最。陕西黄土究竟埋了多少皇上?据统计,陕西共有历代帝王陵墓 72座。 炎帝陵在宝鸡市南郊常羊山上。黄帝陵位于陕北黄陵县城北的桥山。西周最有名的开国之君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开国之勋周公三人之墓皆在毕原上 (今沣河东镐京乡) 。秦国建都雍城 (凤翔县) ,附近有秦国 20个国君中的 18个国君的墓葬群。其中秦公一号大墓已开掘。秦始皇陵位于临潼区东 5公里处,背靠骊山、面对渭水、修建历时 37年之久。 西汉共有 11个帝陵,其中 7个在咸阳市秦都区, 1个在兴平市, 3个在西安市区。唐代在位皇帝 21个,有陵寝 20个,其中 18个均在陕西境内。唐陵散布于渭北原区,自西向东,史称:关中唐十八陵。 陕西王公贵族、名人名臣陵墓不计其数,其中着名的有:秦代大将蒙恬墓 (绥德)、秦太子扶苏墓 (绥德)、秦二世胡亥墓 (西安)、汉代霍去病墓 (兴平)、苏武墓 (武功)、张骞墓 (城固)、蔡伦墓 (洋县)、武侯墓 (勉县)、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三墓均为 (乾陵的陪葬墓)、杨贵妃墓 (兴平马嵬坡) 等。
B. 你知道明朝有多少座皇陵吗为什么在湖北也有一座
我们知道,明朝自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至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朝灭亡,共传十六帝,历经276年。
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里,大明王朝经过了洪武之治、靖难之役、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也经历了木土之变、万历中兴,一代代大明君主都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那么你知道,明朝的皇陵都有哪些吗?
明孝陵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故得名孝陵。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屡次入侵明朝边境,宠信宦官王振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其鼓动下,亲帅几十万人马御驾亲征,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王振在乱军中被射杀而亡。
在这国家危难之际,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支持下,在皇太后的授命下,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景泰。
朱祁钰在于谦等贤臣良将的拥护下,使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而瓦剌见明英宗朱祁镇失去了要挟明朝的价值,就将明英宗送回了北京。
早在景泰年七年二月,由于皇帝杭氏的去世,就在北京昌平建造皇陵,名为寿陵。六月,杭氏归葬于此。寿陵建筑雄伟,明楼高耸,可以长陵媲美。
被景泰帝困于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时刻想恢复自己的帝位,终于在景泰帝生病期间,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病中的景泰帝不久就病逝了。
景秦帝死后,明英宗朱祁镇派工部尚书赵荣率领五千多名官兵,将寿陵捣毁,而杭氏灵柩也不知所踪。而景泰帝被以亲王的规格,礼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非常简陋。直至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开始恢复其帝号,并将其成王墓扩修为皇陵,虽为扩修,也只不过对其原陵寝略加增饰,徒有帝陵之名。
文革中,原本就保护不力的景泰陵遭到毁灭性破坏,宝顶被平毁,陵碑被推翻,地面建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景泰陵的祾恩门被改做棚舍,享殿和陵冢旧址上建有军鸽房和简易公厕,陵墙以内分布着几畦菜地和一个粪池,让人不胜感慨。
2001年,景泰陵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景泰陵才得到了应有的保护,据说,景泰陵被批为了某单位的干休所,其宝顶的位置开辟为了门球场。
后记明朝皇陵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以东的明东陵,是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朱棣夺取帝位后,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对朱标诸子及建文帝的后代实行残酷的迫害;同时废除建文帝的帝号和朱标的帝号、庙号,恢复朱标陵为懿文太子陵的称号,严格来说,不能算为皇陵。
而建文皇帝由于在“靖难之役”之后,下落不明,成为了明朝十六位皇帝中唯一没有皇陵的皇帝。
C. 北宋皇陵一共有多少座陵墓
北宋皇陵坐落在河南巩义市附近,即当地人称为“龙堆”的地方。北宋皇帝有九代,其中最后两代徽、钦两帝被金人掳去死在北方(徽宗遗骸后来运回南宋,葬于绍兴的宋六陵,详见后面的南宋陵墓),其他七帝均葬在这里,即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以及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顼、哲宗赵煦,另外还有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也葬于此,所以这里共有八座陵墓。
D. 有多少个黄帝陵
黄帝死后的埋葬之处传说很多,主要有下面四种说法:1.陕西黄陵县;
2.河南灵宝荆山;
3.河北涿鹿
4.甘肃正宁
这四处都有黄帝陵墓。其中,陕西黄陵县桥山上的黄帝陵墓被汉武帝以来的历朝历代公认为是黄帝的正宗陵墓,传说里面葬着黄帝生前穿着的衣服,所以,桥山黄帝陵也被称为黄帝衣冠冢。分别介绍一下各个黄帝陵的情况:1、被公认的黄帝陵,陕西省黄陵县桥山黄帝衣冠冢。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是桥山黄帝陵之所以被公认为是正宗黄帝陵的依据。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黄陵县的桥山之上,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着名的游览胜地。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西汉时就有祭拜黄帝陵的先例,汉武帝北征匈奴就曾在这里驻军,修筑了黄帝陵上的“汉武仙台”,留下了“挂甲柏”的传说,并在这里祭拜黄帝,这可能是桥山黄帝陵被公认为正宗黄帝陵之始。但汉朝并没有建立统一的祭祀黄帝的制度,祭祀的地点因此也一直没有明确统一。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起,关于黄帝陵的祭祖有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朱元璋派遣中书省管勾代表他到桥山黄帝陵致祭,确定桥山黄帝陵的正宗地位。洪武二十九年,朱元璋又指令秦王遣专官到桥山致祭。此后,永乐、宣德、景泰、天顺、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明王朝均派遣专官致祭者14次,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的正宗地位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认可。桥山黄帝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民国时蒋介石也曾手书“黄帝陵”刻在石碑上立于衣冠冢之前。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史料证据。《国语�6�1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姬水现在在陕西省武功县境内。2、河南灵宝荆山黄帝陵
灵宝黄帝陵位于河南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荆山上。据《史记.封祥书》记载,古时这里荆山一带灾情严重,轩辕黄帝来到荆山查看。为百姓治病,黄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铸鼎于山下。后人到此祭祀拜祖,络绎不绝。现已修复了象征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铜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后来,人们便在此地建立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黄帝陵的建筑,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但屡毁屡建。现在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山门、祀功柱、阙楼、驱龙阁等景点,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铀鼎。在河南灵宝铸鼎原,存在一系列与黄帝有关的地名:铸鼎原、鼎湖、荆山、蚩尤山、夸父山、桑园……”不仅老人们会指着这些地点,将黄帝一生的故事世代相传,古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如《水经》河水注有:
2、河北琢鹿黄帝陵
黄帝庙遗址。黄帝庙遗址,在涿鹿桥山主峰正南、小矾山村东北约3里的黄土坡地上,面积约100余亩。黄帝庙大殿基址近于方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4.5米,高8米。大殿基址正南不远处,有一高台建筑物基址,基址东西各约50米分布着两大片对称的文物散布地面,地面所见物有表面磨光、胎壁3毫米左右的黑衣暗纹陶片、灰陶片,红陶极少见到,其陶片都为轮制,其胎壁都很薄,烧制温度较高。可辨器物有鼎足、鬲足、豆足,其饰纹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在庙址北存有方石凿成的半块石臼,这半块石臼很大,三个人合力才可移动;在黄帝庙址东南的沟壁上,塌露出一眼古井,井筒1米见方,镶嵌柏木板,井深约40米左右。不明建物岩石基址。在涿鹿桥山主峰向南延伸处约100米,有不明建物岩石基址一个:长、宽各1.5米见方,高1.5米的岩石基座,系由山岩凿成,下部与山梁岩石连为一体,不知此是否为《山海经�6�1大荒西经》所记之“轩辕之台”?因在远处仰首望此,酷似一方石桌安放于山巅,故当地民众呼作“石桌”,言为黄帝与仙人对弈之处。唐人李白《北风行》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元人鲜于枢《桥山》诗中“仙弈未终人世换”句,都是指此而言。拱型石桥及石室。涿鹿桥山东峰南侧,正与主峰不明建筑物基址对正处,为天然生成的拱型石桥,站在此山下仰首上望,透过石桥孔洞,可视蓝天、白云,鲜于枢《桥山》诗中一开头一句的“旁通日月上星辰”,即描绘此景。石桥东北侧山崖上有人工开凿石室一个,人可攀岩而入其中。石室坐可容十余人,睡可容三、五人,洞口很小,用一捆柴即可堵死。“墓冢”样山体。在涿鹿桥山主峰以南的东、西山谷中,各有天然形成的“墓冢”样独立山丘为四周群峰环绕。东面山谷中的一个,于深谷中兀突耸起,岩石壁立,上生山花、山树、绿草,十分壮丽。峰顶略呈凹形,在其凹陷之处踏之,山体发出沉闷的“空空”声,此山北面岩石中下部,岩石断开一个门洞之形,覆以土及山石,柴草生长茂密;由于此山谷中的小山之北,又有一道从东峰延伸下来的山梁交叉到主峰东侧,山谷中南流山水先被导之西流,尔后折转回到此山后面紧贴似为人工开凿而又覆土处之下流过,故后面山体被人工凿断,出现一处明显的改水豁口。豁口呈“▽”形,上宽约十米,深约十余米。古代帝王常有凿山为墓之例,我们疑此墓冢样有多种异兆体现之山,或即黄帝长眠之处。凿于山顶上的石臼。主峰东北山顶,发现有凿于山顶岩石上的石臼一个,这种与整个山体连为一体的石臼当然没有任何人能移动它。这证明凿石臼的古人,有世世代代永住此山的观念。积石冢群。在凿有石臼山顶的北坡。有布满山坡的积石冢群,总数约三十多个,直径约1.5米左右,高约0.5米。积石冢群北的山下,即是《魏土地记》所说的桥山下温泉及温泉上雕檐华宇祭堂,以及《魏书�6�1帝纪》中所说的“温泉宫”遗址所在处。涿鹿桥山北麓古道遗迹。北麓现在只有一条小矾山通向温泉屯村的羊肠小道,没有人知道在山柴草丛之中隐藏着一条官道遗迹。此道路断续保存的完整处,都是1.5米宽,过山坡修平而砌石铺出路面,坡度较缓;遇山崖则凿石通路,道路保存相对更好。在一处无人居住、没有耕地的荒山中,古代曾有这样宽阔的道路修筑实属罕见。疑此正是从古代的“温泉宫”上桥山的道路。皇帝庙。按照涿鹿桥山黄帝庙址以石斧奠基,汉魏、辽金多次重修及龙山、西周、战国文物的发现,以及参照“温泉宫”遗址发现文物情况而定,涿鹿桥山黄帝庙之建,当在仰韶文化末、龙山文化早期之间,商、周、汉、北魏、辽、金多次葺修,这与今所见到的古籍地名记载、祭祀记载,都是一致的,它比中部县“桥山黄帝陵”要早将近四千年的历史。
4、甘肃正宁“桥山”:
四.甘肃正宁
陇东学院张耀民先生经过15年潜心研究,认为不仅《史记》对黄帝陵位于何处有明确记载,而且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帝冢”今天依然存在。于是,他着书论证:真正的黄帝陵不在陕西黄陵县,而是在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何谓轩辕?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因此,他认为,“天鼋就是轩辕”。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鼋,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张耀民先生认为,“环江翼龙”的发现,为天鼋图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78年5月上旬,在今甘肃庆阳地区的庆阳县三十里铺,群众在采石时,在炸开的石板层中发现了翼龙的化石。此翼龙系水族动物,颈长、尾短,没有背椎,头骨低长、牙齿多而较纤细。身无羽毛,体面光滑,但却有两个大“翅膀”,两翼展开长达两米,但不能作远距离飞行,只能在水边、疏林中滑翔,以啄捞小鱼为生。张耀民将“环江翼龙”化石与《献侯鼎》等天鼋铭对照,相互参证,发现两者不仅形似,且印证揭示了惟独轩辕黄帝死后乘龙升天的奥妙——天鼋不仅是龙,而且能飞翔。天鼋就是翼龙,也就是轩辕。翼龙化石的发现,为轩辕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图腾的证据
《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史记索隐》引《汉书.地理志》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张耀民在查阅历史史料中发现,这些记载其所指均为一地,即后世所谓的宁州桥山,也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五顷塬乡。 那么,黄帝陵的所在地为什么会出现种种说法?又缘何移位至陕西黄陵县呢?张耀民认为,原因之一是一些史学家对地理变迁不清。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之前,对黄帝冢所在地的记载,均是“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从《金史》开始,将桥山由原阳周县(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移入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将中部县的“桥陵”一地,误认为是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明史》则将桥山、黄帝冢一并记入中部县城北。如此看来,宋代以前的记载说黄帝冢在宁州桥山,均无异议。只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将桥山、阳周县、黄帝冢“搬来移去”,弄得真假难分,是非难辩,不能不说是个历史性的闹剧。陇东学院政法系讲师陈亚峰从小在五顷塬长大,对于黄帝冢非常认识。他告诉记者,黄帝冢的土层不是自然的土层,土层是夯筑而成的,并且层数清楚。他还说,这搭的许多地名有“龙头目”、“龙嘴子”的叫法,它们的名称都跟轩辕黄帝有关,本地人把黄帝冢叫“疙瘩坟”、“神仙坟”等等。现存于正宁县文化宫的“大宋宁州承天不雅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轩丘”,即黄帝冢。总归一句话,“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的记载,终由其原冢遗址给我们作出了无可顶抗的论断。“黄帝冢”遗迹在正宁县。原《正宁县志》云: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恰是汉武帝所祭的黄帝冢。黄帝冢今天傲然高高耸立在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土塬上,虽经几千年的水土流掉,但仍很壮不雅。除冢东面塌入谷地外,原冢基本保存完好。冢高10-60米,西半部现修程度层式梯田18阶,每阶高1-3米,阶面宽1-2米不等于,上边栽植可成果的核桃子树近千棵。冢顶部原来呈长方“覆斗”形,此刻为卵形,南北长约70米,工具宽约30米,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1500-1800平方米。
黄帝陵究竟那个正宗,现在没有历史证据证明,很难说,专家们的考证也都是推测,并无实据,我们还是按照汉武帝以来的习惯,把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上的黄帝陵当做黄帝的正宗陵寝吧!
E. 中国有多少皇帝陵
按照道理说有多少皇帝就有多少皇帝陵,目前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也就是说应该有408个皇帝陵,但是很多皇帝都是没有得到善终,无法安葬,很多皇帝的陵墓被后代王朝捣毁,所以现在能够保存的皇帝陵墓和未发掘的皇帝陵墓都是未知数~
F. 中国目前已经发掘的帝陵有哪些
1、黄帝陵
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是《史记》唯一记载黄帝陵 ,为中国历代帝王和着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相传黄帝御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号称“天下第一陵”。
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2、长陵
1970年—1976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长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查,发现了大量的实物遗存。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3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53米,南北长135米;墓冢顶部东西宽55米,南北长35米,与史籍记载相近。
3、清孝凌
孝陵在清代皇家陵寝中比较特殊,其中所埋葬的清世祖及其两位皇后全部采用的是火葬,所以在地宫中仅留有三个骨灰坛,而且清世祖生前明确表示不要厚葬,加之地宫的防御严密,这使得清孝陵成为在民国时期清东陵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皇陵。
该陵始建于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时三百三十多年,在自然力及人力的破坏下已经相当残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91年至1993年进行了全面的维修,从而又以健康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4、泰陵
清西陵里雍正的泰陵最为引人注目,不在于它在清西陵是首陵,规模最大。而是在于雍正究竟是不是金头入葬,究竟是不是被刺杀而死。在1975年清理了清东陵干隆地宫以后,学术界不断鼓吹要求发掘泰陵,而且泰陵宝城琉璃影壁旧有盗洞一个,泰陵地宫一直被认为早就被盗。
1980年,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泰陵地宫进行清理发掘。1980年4月8日,正式发掘泰陵地宫,河北省,保定市和易县文物局的头头们亲临现场指挥。大批媒体云集泰陵。上午9点,发掘开始,在沿着盗洞口下挖了两米以后,发现下面是原封土,盗洞只挖了两米,泰陵没有被盗过。
5、汉鲁王墓
汉鲁王墓共有汉墓八座,均依山开凿,墓门皆向南,东西并列,墓室结构大同小异,有墓道、东西耳室。墓门直通前室,里面有模型车,前室外两侧有小甬道通向两耳室,东耳室存谷物,西耳室放肉食,前室两侧各有小南道通向南北相对两侧室,四室结构相同。
墓内由前至后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四墓共葬车12辆,马50匹,车马饰器368件。汉鲁王墓依山开凿,工程浩大,在中国北方地区较为罕见,对汉代王陵制度及鲁地的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极具意义。
G. 中国有多少坐皇帝陵墓
很多啊
H. 中国一共有几个黄帝陵
中国只有一个皇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 故此陵墓为衣冠冢。
I. 陕西共有皇帝陵多少座
黄帝陵: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
炎帝陵:宝鸡市南七公里处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
周朝:
1.周文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2.周武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3.周成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照村南。
4.周康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东。
5.周穆王陵:西安市长安区。
6.周共王陵:咸阳市毕塬上。
7.周幽王陵: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隋朝:
1.隋文帝泰陵:西安市杨陵区五泉乡双庙坡村。
2.隋恭帝陵:咸阳市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500米处。
秦朝:
1.秦始皇陵:西安市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
2.秦二世陵: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江村南半坡上。
汉十一陵:
1.文帝霸陵:在西安市东郊的霸陵原。
2.宣帝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
3.武帝茂陵: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4.昭帝平陵: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
5.成帝延陵: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
6.平帝康陵: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7.元帝渭陵: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
8.哀帝义陵: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
9.惠帝安陵:咸阳市韩家湾乡白庙村。
10.高祖长陵: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
11.景帝阳陵: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
唐十八陵:
1.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乾陵: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2.僖宗李儇靖陵:咸阳市乾县东北4.5公里的南陵村。
3.肃宗李亨建陵:咸阳市礼泉县北12公里的石马岭。
4.太宗李世民昭陵:咸阳市礼泉县东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主峰上。
5.宣宗李忱贞陵:咸阳市泾阳县西北30公里黄村北的仲山之上。
6.德宗李适崇陵:咸阳市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
7.敬宗李湛庄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家窑村东250米
8.武宗李炎端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
9.高祖李渊献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徐木乡永合村。
10.懿宗李漼简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又名虎头山)。
11.代宗李豫元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庄里乡檀山。
12.文宗李昂章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俗称教杆岭)。
13.中宗李显定陵:渭南市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
14.顺宗李诵丰陵:渭南市富平县东北20公里的虎头山上。
15.睿宗李旦桥陵:渭南市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16.宪宗李纯景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三合乡金炽山。
17.穆宗李恒光陵:渭南市蒲城县城北十五公里的尧山西岭。
18.玄宗李隆基泰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
J. 中国境内,所有对游客开放的皇陵。
我想了想,除了你说的那些秦、唐、明、清皇陵,还有以下几个也比较着名的,大都是可以参观的,后面的介绍是我根据网上的内容总结的
陕西省境内的西汉帝陵群——
有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平陵、汉成帝刘骜延陵、汉平帝刘衎康陵、汉元帝刘奭渭陵、汉哀帝刘欣义陵、汉惠帝刘盈安陵、汉高帝刘邦长陵、汉景帝刘启阳陵、汉文帝刘恒霸陵和汉宣帝刘询杜陵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分布在西安市郊和咸阳市北塬(亦称五陵塬)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有茂陵博物馆、汉阳陵考古陈列馆等
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偃师东汉帝陵与洛阳邙山墓群——
东汉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文献记载,汉魏洛阳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区有5座陵,故城的东南洛南地区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别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和桓帝宣陵。洛阳邙山地区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其中东汉5座陵,分别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阳陵;西晋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北魏4陵: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帝陵周围还密布着王公贵族、皇亲国戚的陪葬墓。邙山墓葬群曾遭到严重破坏,目前国家文物部门正在对邙山墓葬群进行大规模的考古调查与勘测,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放有汉光武帝陵景区、洛阳古墓博物馆等
河南省境内的北宋皇陵——
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旧巩县)西南部,北宋9个皇帝,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7个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弘殷(赵匡胤之父)均葬于此,统称"巩县八陵"。宋陵主要分布在4个区域,西村区:赵匡胤之父宣祖赵宏殷和其母杜氏合葬墓永安陵、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和太宗赵光义永熙陵;蔡庄陵区:真宗赵恒永定陵,另有高怀德、蔡京、寇准、包拯墓;孝义陵区有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八陵陵区: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熙永泰陵。巩县八陵历史上曾遭到多次严重破坏,地面建筑全部被毁,仅存石雕。今天的宋陵已成为北宋王朝惟一可追寻的纪念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夏王陵——在银川市西约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在方圆53平方公里的陵区内,分布着九座帝陵,253 座陪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
陕西省隋文帝泰陵——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省扶风县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个小村镇,东面就是杨陵火车站。所以如果你想实地探访一下泰陵是比较便利的。陵墓顶部是平坦的长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经被挖去了很多,想来是历代盗墓者所为。陵园的建筑早已经毁废,现在地面的遗存物也已经难以找到了。按照史书的记载,这里应该建有高耸的阕楼。泰陵东南走,在不远的陵角和陵东两块高地上,还有当年隋文帝庙的遗迹。今天俗称"祭祀坛"。原祀庙的垣墙建筑早已经毁掉,现在只能够看到残砖碎瓦了
江苏省隋炀帝陵——在今天的江苏省扬州市北雷塘村,清代时重修
南宋六陵——南宋九个皇帝中的六个都葬在绍兴,后人称为"攒宫"。南宋的陵园建筑大体沿袭北宋,但是规模已经远远不如巩县宋陵,既没有高崇的陵台,也没有神道两侧制做精美的石雕,加上千百年来的破坏,现在陵区已经荒烟蔓草了。原有的诸陵只剩下几个土墩头和明代以后所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巍巍皇陵,如今只剩下一丛丛稀疏的古松树,还昭示着昔日皇家的威严,象征着南宋皇陵的存在。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还有一些名气不太大、不开放或者少数民族政权的就不再列举了,主要就是这些吧,还有很多帝陵由于年代久远、风剥雨蚀、战乱频繁及疯狂盗掘等原因,已经被破坏殆尽,湮没不见了,这真是历史的遗憾,希望那些风雨中幸存下来的帝王陵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它们是中华乃至全人类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