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第39军在营口待了多久

中国第39军在营口待了多久

发布时间:2022-06-25 10:34:14

⑴ 塔山和黑山是一回事么

那是辽沈战役中,阻击国军增援的两处阵地。战斗非常惨烈。
1、 塔山是北宁线上一个小村落,位于锦州、锦西之间,距锦西10余公里,距锦州30公里,是由锦西增援锦州的必经之地。1948年10月10日起,国军“东进兵团”3个军9个师(第39军的2个师15日才到达,未参战),先由第54军军长阙汉骞指挥,后由第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在空军、海军掩护下,以斗牛式的战法,轮番向塔山附近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阵地发起正面强攻。
1948年10月13日,国军连续猛攻均被打退,塔山阵地仍被解放军牢牢控制在手中。这时,东野攻锦主力部队的外围战斗已结束。当天深夜,刘亚楼电话通知各攻锦部队:“攻城准备就绪,明天上午总攻锦州。”蒋介石感到锦州城已岌岌可危,连夜电令侯镜如:“拂晓攻下塔山,12时占高桥,黄昏到达锦州!”
1948年10月14日凌晨6时,侯镜如指挥部队向塔山解放军阵地发起狂冲,双方展开了几天来最为惨烈的阵地争夺战。东野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向“东总”报告,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很大。此时,总攻锦州的命令尚未下达,塔山阵地已9次易手。如果在攻城战斗突破阶段塔山失守,敌“东进兵团”将像潮水一般在一个小时内涌来,即可直逼锦州,攻城部队将腹背受敌。这样一来,不但整个辽沈战役的总计划被打乱,东北野战军主力也将受到极端严峻的威胁。刘亚楼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犹疑了,这是关系到东北野战军几十万大军生死存亡的事啊!林彪俯看桌上的地图,眼睛紧订着塔山这个几乎看不见的小村落,果断地向刘亚楼挥了挥手,示意下达“总攻开始”的命令。刘亚楼还未拿起电话,沉默了半天的林彪终于开口说话了:“告诉程子华,我只要塔山,不要伤亡数字!”
1948年10月14日10时,刘亚楼下达了总攻令。东野炮纵集中500门大炮向锦州城内预定目标猛烈轰击。11时30分,各突击队发起冲击。1948年 10月15日18时,攻克锦州城,全歼国民党守军十万余人,生俘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上将和第6兵团司令卢浚泉中将。侯镜如闻锦州失守,也暂时退回了锦西、葫芦岛。
2、黑山之战
1948年10月20日,林彪发布作战命令:刘震第2纵队、韩先楚第3纵队、邓华第7纵队、段苏权第8纵队、詹才芳第9纵队、李天佑第1纵队及第6纵队第17师和炮兵纵队,立即由锦州地区隐蔽向新立屯、大虎山、黑山方向疾进,从两侧迂回包围廖耀湘兵团;万毅第5纵队、黄永胜第6纵队分别由阜新、彰武地区南下,切断廖耀湘兵团往沈阳的退路;梁兴初第10纵队和第1纵队之第3师由新立屯东北地区后撤至黑山、大虎山地区,构筑工事,坚决阻敌前进,以争取时间等待主力回师,尔后配合主力部队围歼敌军;吴克华第4纵队、贺晋年第11纵队在塔山地区继续阻击锦西方面敌军,保障主力作战安全;独立第2师以4天时间赶到营口,切断敌军海上退路。
1948年10月23日9时,廖耀湘兵团向黑山、大虎山发起猛攻。东野第10纵队司令员梁兴初命令各师:“死守3天,不让敌人前进一步!”第10纵队将士以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进行顽强的抗击,寸土必争。经过3天激战,10纵守住了黑山、大虎山阵地,使廖耀湘兵团失去了西进的可能和南撤的宝贵时间。廖耀湘以5个师的兵力连日攻击黑山、大虎山阵地受挫,使他西进攻打锦州的决心动摇,1948年10月26日按卫立煌的命令向东撤回沈阳,却被黄永胜的第6纵队堵住去路。至此,廖耀湘兵团10万人马全部陷入东野数十万大军的重重包围。廖耀湘走投无路,仰天长叹:“10万精兵啦!老天呀!”东野随即展开了对廖耀湘兵团的大围歼,采取边合围,边分割、边歼灭的战法,并直捣其指挥中心。韩先楚的第3纵队仅用3个小时,便一举端掉了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和新1军、新6军、新3军军部。廖耀湘10万人马群龙无首,乱成一团。廖耀湘急得用明语呼叫:“部队到二道岗子集合!”林彪立即下令:以乱对乱,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并命部队到二道岗子去抓廖耀湘。
1948年10月26日,当蒋介石在北平得知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走廊遭到解放军围歼时,在日记中写道:“东北全军,似将陷于尽墨之命运,寸中焦虑,诚不知所止矣。”辽西会战正酣时,林彪就已在部署下一步战事了。
1948年10月26日,命令钟伟第12纵队和5个独立师及1个骑兵师,由长春星夜兼程南下,切断沈阳之敌的退路。
1948年10月28日拂晓,辽西会战结束,廖耀湘西进兵团所属新1军、新6军、新3军、第 71军和第49军共计5个军12个师10万余人全部被歼灭,兵团司令廖耀湘中将、新6军军长李涛中将、第71军军长向凤武中将、第49军军长郑庭芨中将被浮。新1军军长潘裕昆和新3军军长龙天武只身逃回沈阳。生俘兵团司令廖耀湘等高级将领,史称“辽西会战”。

⑵ 为何说39军是“铁胆头炮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是1948年11月,由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改编而成的。
39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前后徐海东领导的游击队,后为红7军第3大队。
1937年,由红15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
1940年2月,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委黄克诚。
6月底,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委黄克诚。
7月,又与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3师,辖7、8、9旅。
9月,9旅调归4师,10旅调归3师。
1945年10月,新四军3师奉命挺进东北,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
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7、8、10旅以及独立旅,师长兼政委黄克诚。
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8、10旅依次改编为第4、5师;独立旅改为6师,7旅改编为16师编入6纵。
2纵先参加锦州作战,后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年11月,2纵改编为39军,隶属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
刘震任军长,吴信泉任政委,谭友林、孙子仁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4个师,115师,王良太任师长,李世安任政委;116师,吴国璋任师长,石瑛任政委;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委。
随后,39军参加平津战役。
4月底,向华中、华南进军。
7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12月11日解放镇南(友谊)关。
同时,第152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39军建制。
1950年7月,39军奉命北上,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
10月,开赴朝鲜参战,先后参加一至四次战役。
来源:党史天地 (2015年27期)

⑶ 平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主力同国民党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优势变为劣势。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1月初,在华东、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即求歼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所部的淮海战役。在西北战场上,西北野战军已将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压缩于关中地区。在华北战场上,华北军区徐向前第1兵团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围困在以太原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参见太原战役);第2兵团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团位于绥远(今属内蒙古)东部,准备围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所部的后方基地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即第2兵团)已进至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地区待机;东北野战军主力位于沈阳、营口、锦州地区休整,准备1个月后向山海关内开进,同华北军区部队协力歼灭傅作义集团。此时,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集团60多万人,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和蒋介石从各自的利害出发,对华北作战有不同打算。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基于上述判断,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傅作义依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6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这种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11月17日,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鉴于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为抓住傅作义集团,将其就地歼灭,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加速全国解放战争进程,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审时度势,采取了以下措施: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华北军区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然后,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12个纵队及特种兵部队80余万人立即结束休整,夜行晓宿,隐蔽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连同驻察哈尔(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省)、绥远边界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和东北军区所属冀热察、内蒙古、冀东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北岳、冀中、冀南军区等地方部队,总计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东北,华北参战部队。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事宜。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开始,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对平、津、张守军实行“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原则,华北军区第3兵团突然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先后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傅作义判断,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军区部队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欠1个师)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乘汽车连夜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欠1个师)移至怀来,驻涿县(今涿州)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联系。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军、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民党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欠1个师)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12月6日,国民党军第35军乘汽车东撤,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军区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接着,第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以东,并于8、9两日打退了第35军及第104军主力的东西夹击,将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9日晚,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前出到怀来、康庄、南口间。进至康庄的国民党军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惧怕被歼,掉头向北平撤逃,10日被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第41军歼灭于康庄东南地区。国民党军第104军主力发现腹背受到威胁,又得知第16军已经东逃,即放弃接应第35军的计划,由新保安以东地区经怀来向北平撤逃。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各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和堵击,于11日在怀来县城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将其全部歼灭。与此同时,华北军区第3兵团解放宣化,并于7日在沙岭子追歼由宣化向张家口撤逃的傅系第101军第271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随后,由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的北岳军区部队、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旅和内蒙古军区骑兵第11师等部攻克张北,歼灭守军一部,孤立了张家口。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第1梯队6个军,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到达河北省蓟县、玉田、丰润地区。

此时,人民解放军虽已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断其南逃的道路。同时,在淮海战场,人民解放军继歼灭黄百韬兵团(参见碾庄圩战役)之后,正在围歼黄维兵团(参见双堆集战役),又在徐州西南包围了由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的3个兵团,并歼灭了企图突围逃跑的孙元良兵团(参见陈官庄战役),胜利已成定局。毛泽东于12月11日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义率部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新保安、张家口;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次序,从容歼灭各点之敌。毛泽东还指示,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狂逃。同时,毛泽东又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命令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铁路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随后又指示华北军区抽调部队,控制保定、石家庄、沧州一线,准备搜捕由平津溃散南逃之敌。根据上述指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以防止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向东、向西突围为重点,构筑多道阻击阵地,待命攻击;东北野战军主力克服疲劳、寒冷等困难,乘机插入北平、天津和天津、塘沽之间。傅作义发现人民解放军骤然逼近平、津,已陷入欲逃不能、欲守亦难的困境,于是匆忙放弃南口、涿县、卢沟桥、通县及唐山、芦台、廊坊等地,向北平、天津、塘沽收缩兵力。将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由丰台、芦台开往天津,将第87军由唐山开往塘沽,并将北平和天津、塘沽划为两个防区,实行分区防御。至12月1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指挥第41军、第42军、第48军占领南口、丰台、卢沟桥,从北面和西南面包围了北平;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政治委员肖华指挥第40军、第43军、第47军军及华北军区第7纵队占领通县、采育镇、廊坊及黄村(今大兴),从东北面和东南面包围了北平,17日又攻占南苑飞机场。至20日,东北野战军第46军、第45军、第44军占领唐山、军粮城、咸水沽、杨柳青、杨村等地,切断了天津、塘沽间的联系;东北野战军第38、第39、第49军及特种兵部队正由宝坻、汉沽、山海关向平津疾进。

至此,人民解放军已将傅作义集团全部分割包围于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封闭了其西逃和南逃的一切道路,使傅作义集团的“长蛇阵”被切为数段,完成了对其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使其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共9个旅首先向被困于新保安的国民党军发起攻击,当日扫清外围据点。22日晨开始攻城,经10小时激战,全歼傅作义嫡系精锐“王牌”第35军军部和2个师以及保安部队共1.6万人,军长郭景云自杀(参见新保安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估计到在攻击新保安之后,张家口的国民党军可能向西突围,同时考虑到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兵力上与张家口守军相比不占优势,遂令东北野战军第41军于攻击新保安之前,由南口西进,归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加强对张家口的包围。12月23日拂晓,张家口国民党军果然全力向北突围。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所属第1、第2、第6纵队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共11个旅(师),在北岳、内蒙古军区部队配合下,冒风雪严寒,展开堵击和追击,当晚解放张家口。至24日晨,将其压缩在张家口以北不足1公里宽、10公里长的山沟内,人马拥挤,混乱不堪。解放军乘胜猛烈攻击,至24日16时,仅以900人的伤亡,将逃跑的国民党军第11兵团部、第105军等部共7个师(旅)5.4万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西甸子、朝天洼一带,仅第11兵团司令官孙兰峰率少数骑兵逃脱(参见张家口战役)。

在津、塘方向,中共中央军委原计划先攻塘沽,后打天津。后前线指挥员报告,塘沽东面靠海,其他三面为水渠盐池,不能对敌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同时判断北平、天津国民党军有突围的可能,因此,建议以少数兵力监视塘沽,集中兵力先打天津。12月29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了东北野战军的作战计划,并命令第41军迅速归建;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全部由平绥铁路沿线东调,协同东北野战军严密包围北平。天津市有200万人口,东距塘沽50公里,西距北平120公里,是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市区狭长,有海河经市区流入渤海,国民党军长期设防,工事坚固。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2军(欠1个师)、第86军等部10个师及非正规军共13万人,附山炮、野炮、榴弹炮60余门,企图凭恃"大天津堡垒化"的防御体系,进行固守。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决定集中5个军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计34万人,附重炮538门、坦克30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兵器夺取天津。1949年1月2日,各攻击部队进至天津周围,至13日基本肃清了外围据点。在此期间,指挥夺取天津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敦促陈长捷仿效长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陈长捷拒不接受这一解决办法。

东北野战军根据天津国民党军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强的情况,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发起天津战役。其部署是:以第38、第39军为西集团,从和平门两侧由西向东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4、第45军为东集团,从民权门两侧由东向西实施主要突击;以第46军附第49军第145师,从前后尖山由南向北实施助攻;以第39、第45军各一部及东北野战军司令部警卫团从北面实施佯攻;以第43军第128师为预备队。另以第49军主力位于军粮城,监视塘沽守军。1月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各部队迅速在东西南三面9个地段突破城防,15日晨东西主攻集团于金汤桥会师,将守军分割成数块。尔后采取击弱留强,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战法,经过激烈战斗,至15时攻占这座坚固设防和重点守备的大城市,全歼守军13万余人,俘警备司令官陈长捷,解放天津(参见天津战役)。天津解放后,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部及第87军等部5个师共5万余人,于1月17日乘船南逃。东北野战军第49军追歼其后尾3000人,解放塘沽。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守军相继被歼后,驻北平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4、第9兵团部及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连同特种兵和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完全陷于绝境。天津之战后,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已经成熟,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北平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为保护文化古迹免遭战争破坏和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决定争取通过谈判和平接管,同时命令部队准备在谈判不成时以战斗方式夺取之。

傅作义在抗日战争时期主张抗日,并和共产党有过友好往来。虽在内战中执行蒋介石的"戡乱"反共政策,但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失败,逐步对蒋介石的统治失去信心。平津战役发起后,北平迅速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于1948年12月15日派代表到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谈判。平津前线司令部参谋长刘亚楼表示,希望傅作义集团自动放下武器,人民解放军可保证其生命财产的安全。但傅作义认为尚有实力,可再坚持3个月,观望全国形势的变化,以致谈判未获结果。新保安、张家口解放后,傅作义于1949年1月7日派代表偕同民主同盟北平负责人、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二次谈判。林彪、聂荣臻向其指出:北平、天津、塘沽、归绥各点守军应开出城外,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制度进行改编;并限天津守军于13日前先行开出城外听候改编。但由于傅作义仍持观望态度,也未能达成协议。1月13日,傅作义派与中共素有交往的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邓宝珊到平津前线司令部进行第三次谈判。在14日的谈判中,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向其指出:人民解放军已开始攻击天津,故此次谈判不再包括天津;其他各点守军出城后,应一律解放军化,其驻地一律解放区化。在此期间,淮海战役于1月10日以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而告结束,国民党当局败局已定。毛泽东于1月14日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提出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其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林彪、罗荣桓于1月16日致函傅作义,敦促其当机立断,接受"八项条件",站到人民方面来,不要再拖延;中共北平地下组织通过民主人士及傅系内部开明人士亦作了有力的促进工作。与此同时,国民党当局以恫吓、暗杀、封官许愿等手段极力阻挠和破坏傅作义的和谈行动;蒋介石还派次子蒋纬国携其亲笔信到北平,要傅作义坚守北平或南撤。在此关键时刻,傅作义终于选择了和平道路,解放军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示,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与傅作义代表进行多次谈判。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进至解放军指定的地点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人民热烈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将国民党军和平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的"北平方式",成为执行毛泽东提出的以"八项条件"解决国民党军的第一个榜样。争取了大批国民党军高级将领和建制部队站到人民方面来,是中共中央战略指导的一大成功。

在平津战役中,中共中央华北局和东北局领导两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组织了154万民工和38万辆大车,2万副担架,为人民解放军筑路、修桥、运输物资、转运伤员,并调集了3.1亿斤(1.55亿千克)粮食到前线,有力地保障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胜利。

点评:平津战役历时64天,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成功地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华北地区,进行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予以各个歼灭,并以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相结合,实现了对北平守军的和平改编。此战,人民解放军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包括在战役中重建和新建的部队)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1万人(其中俘敌232510人、毙伤29790人、投诚8700人、改编25万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平津战役连同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关于战略决战思想的伟大实践,使国民党丧失了三大精锐战略集团,国民党军主力和精锐师团共约160万余人全部被歼。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被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发生了根本动摇,为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⑷ 花谷正的政治生涯

冈山县胜田郡广户村长花谷章的儿子。津山初级中学,大阪陆军地方幼年学校,中央幼年学校。1914年5月陆军军官学校26期毕业,同年12月步兵少尉任官。步兵第54联队付。1922年11月陆军大学34期毕业。
参谋本部实习,参谋本部员,参谋本部付(支那研究员,驻郑州),关东军参谋。1929年8月,晋升陆军少佐,步兵第37联队大队长就任。
1931年,关东军司令部付(奉天特务机关辅佐官)的时候,与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关东军作战参谋石原莞尔一起主谋柳条湖事件,成为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核心人物(当时他的上司土肥原贤二在东京,没有参与这一活动)。1929年7月,就在新任的关东军司令官畑英太郎刚上任的当天夜里,板垣、石原、花谷正三人便就“满蒙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之后三个人每周都要聚会进行研究。到1931年春天,三人不但谋划了“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的概略计划”,而且考虑到“制造战争借口显系轻而易举,可是问题在于处理善后难”的问题。为了争取日本军部内的实权人物的全力支持。1931年6月(也有是在7月份一说),花谷正携带《满蒙问题处理方案》赴东京,与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建川美次少将、参谋次长二宫、中国课长重藤千秋大佐、中国班长根本博中佐、俄国班长桥本欣五郎中佐,及军事课长永田铁山相见会谈。这些法西斯分子相互沟通、磋商,花谷正还委托重藤等人帮助筹措供日本浪人在中国东北制造事端的5万日元活动经费等事宜。1931年4月下旬的一天,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率石原、花谷正、今田新太郎等人,以访问为名,驱车进入东北军第七旅驻地北大营进行侦察。第七旅旅长王以哲将他们迎入接待,双方闲谈约30分钟。而留在院内的化装司机的关东军嘱托筱田六三,不但“暗记于北大营的配置”,而且利用上厕所的机会,“从窗口对各处进行了快速拍照”。
1931年6月下旬,板垣、石原向花谷正及今田新太郎大尉说明了9月下旬要在沈阳柳条湖开始战斗行动。于是从那时起,花谷正和今田新太郎便开始物色作为骨干的人选,他俩颇费心机地挑选了奉天宪兵队长三谷清中佐、东北边防军军事顾问矢崎勘十少佐、步兵第二十九联队第一大队长名仓少佐、独立守备队步兵第二大队附儿岛正范少佐、该大队第一中队长小野正雄大尉、第三中队长川岛正大尉、第四中队长高桥金一大尉,此外,还有甘粕正彦预备役大尉、和田劲预备役中尉。8月中旬,花谷正召集今田新太郎、三谷清等人在奉天特务机关召开研究“柳条湖计划”的秘密会议,确定了最后行动方案,进行了具体分工,最后还订立了誓约书,并在上面按了血手印。
在此期间,即7月下旬到8月中旬,关东军开始调查因从事间谍活动的中村震太郎等人被东北军处死一事。在此过程中,花谷正曾以奉天特务机关辅助官身份同奉系官员谈判,他自述:“越是反复交涉,问题越是纠缠不清,于是决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实力发动。可是不知中央军部究竟有什么意见,想再一次弄清情况。”于是,花谷正在8月下旬再次赴东京,他对参谋次长二宫治重及建川美次郎提出要求:在“中日两军冲突”时,“不要干涉过细”,得到两人明确保证:“尽量努力贯彻贵军的主张”后,又会见了桥本欣五郎和根本博,并直言不讳地告知:“事到今日,更待何时,箭在弦上,唯有一发。”
回到东北后,花谷正进一步布置今田新太郎大尉担当柳条湖现场爆破任务;发动进攻则交给驻奉天独立守备队岛本大队的中队长:川岛大尉、小野大尉,以及日军驻奉天第二十九联队的小岛少佐、名仓少佐等人,“辅助作业”由预备役军人甘粕正彦、和田劲负责。9月1日,花谷正还特意去拜访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要求他不管东三省方面态度如何,均应采取积极态度。
而板垣、石原、花谷正等人已经预定在9月28日发动事变。花谷正在其回忆录中所记:之所以选中9月28日,因为从日本秘密运来的两门重炮“虽说9月10日就已安装完毕,但还要教会临时炮兵的操作技术,因此仍需花费时间。而且割倒高粱后才适于作战,高粱繁茂就难以发现躲藏的敌人。”
9月5日前后,关东军要在中国东北发动事变的消息传播出来,花谷正承认风声走露:无非是自己借酒兴说出;或是他用钱收买的日本浪人酒后狂言,而为外界所知。这样就引起了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及日本国内的关注。为此,板垣等人大为恼火,板垣曾与花谷正气势汹汹地去责问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为了掩人耳目,石原与板垣商定后,对花谷正等人放风:“9月下旬的‘柳条湖计划’不搞了。”
9月15日晚,板垣、石原、花谷正、三谷清、今田新太郎、川岛、小野、儿岛、名仓等人再次聚集奉天特务机关,先由花谷正宣读了桥本欣五郎从东京接连发来的三份电报,内称:“败露,建川去前动手。”三谷、今田等人强烈主张断然行动;而花谷正则主张:既然参谋本部反对,动了手也没有用,还是作罢,另找时机。他还表示:“等看到建川后再决定吧。”结果多数人同意了花谷正的意见,而早已下定决心发动事变的板垣、石原却笑而不语,蒙在鼓里的三谷清、今田新太郎、川岛、小野等于16日凌晨2时愤然离去。
可就在几小时之后,也就是9月16日早晨,今田新太郎、川岛等人又被石原叫去,告知最后决定于9月18日动手,今田闻讯兴奋不已。因酒后吐真言及一度主张中断行动,而被石原视为“危险分子”的花谷正,还不知道18日动手的新决定,他沮丧地对片仓衷说:“不行了,延期了。”
直到17日,今田新太郎才跑来告诉花谷正18日动手的新决定。花谷正立即开始活动进行布置。早在9月10日,就在宪兵队长三谷清的机关宿舍里,河本大作给了甘粕正彦3万日元,也给了花谷正一些钱。现在,花谷正便马上与执行现场任务的“游击队”成员及和田劲等人取得联系。
9月18日晚7时零5分,花谷正前往沈阳火车站去迎接建川美次郎和板垣,并将建川安排在“菊文”高级酒店。随后,板垣借故离去,只留花谷正作陪。10时20分左右,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九一八事变爆发的24小时后,板垣、石原、花谷正、片仓衷等人在沈阳馆二楼客厅与建川美次郎会谈。建川主张吞并中国东北应分三步走,而石原则主张一步到位,即“满蒙占有论”,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在9月22日,终于达成一致:在中国东北建立一个亲日傀儡政权,即实施“满蒙独立论”。
以下是花谷正的回忆
关东军基本上占领了南满之后,我们按照原定计划,开始拉出溥仪。虽然事前并没有决定拥戴溥仪为满洲元首,但在事变前,我们就已经瞩目于溥仪,并与住在旅顺的清朝旧臣罗振玉取得联系,因为我们认可以担当独立政权首领的条件是:一、为3000万民众所景仰,出身名门而又德高望重;二、家世方面属于满洲系统;三、不论同张学良或蒋介石都不能合流;四、能够同日本合作。根据以上的条件,溥仪自然被显露出来了。
石原最初是满洲殖民主义者,主张占领论。然而,自从板垣到任以来,又倾向于独立国家论了。那时我们之间,经过大约一个月期间议论这个问题。石原最初对我们的独立国家论持有异议,他认为从中国的历史上看,即使叫他们从事政治,也只能导致政治腐败的结局,而毫无办法,与其那样,还不如依靠清廉的日本人。实行“哲人政治”更为适宜。我们认为他这种主张也许会伤害民族感情,而且首先碰到的问题是日本人中恐怕并没有“哲人”的人。人类有神性,也有魔性,我们主张培植现实人性的政治。当石原一经赞成我们的意见以后,他竟然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独立国家主义者。
当时在满洲的日本人中,很多人是在日本内地无法谋生的浪人,从道理上讲,这些人也不足成为满洲人的指导者,只有后来成为协和会核心人物的满铁人员中和其他青年之中,才有许多情操高洁,心地无邪,真正响往实现五族共和,王道乐土的人。满洲国初期,日本以他们为中心,颇为活跃,充满着清新的空气,后来权益主义横行,日本内地的资本家和官僚接踵而来,我们的理想完全破碎了。最初我们甚至建立“不准财阀进入满洲“的公告牌。但是由于在一纸调转命令下,使建国时期的同志离去,以后被追逐权利的成群“蚂蚁”们完全占据,而把满洲国搅乱了。
9月22日,把罗振玉找到关东军司令部,命令他们把溥仪拉出来,他马上访问了清朝复辟派的实力人物吉林省的熙洽,接着又会见了在洮南的张海鹏,而后转道天津。跟旧臣一起隐居在天津的废帝溥仪,因为不了解关东军的意图而不安,不肯轻易行动,接着,驻天津日军的三 浦参谋前来联络。他谈话的大意是:“宣统皇帝认为,如果有民众和关东军的支持和厚望,即使牺牲个人也在所不惜,以目前的形势而言,可否考虑立即拥立溥仪“ 这时期的工作内容被一点一点地泄露出去。中央军部向满洲发来了命令,不准参加建立新政权,特别是拥戴宣统皇帝的运动。我们考虑如果我们 老是踏步不前,就不会有所作为,因此关东军接着派遣浪人 上角,同天津的步兵队长酒井隆大佐接头,想挟持溥仪。可是因为驻天津日军司令官香椎浩平不让动手,结果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又改派土肥原贤二大佐去天津。10月末,出现在天津的土肥原,迅速着手进行拉出溥仪的工作,但他的行动很快被中国方面和外务省派出机关发现。
外务省也有人想让张学良出马,不管怎样,日本在南满强行扶植傀儡政权,从对付国联来说,这样做也是拙劣的,主要还因为当时把清朝废帝拉出来,乃是时代的错误,应当期望自然而然地诞生一个政权,土肥原按着预定计划,在天津挑起暴动,以便在人荒马乱中,把皇帝劫持出来,中国方面探听到了这次暴动的消息,制止了参加暴动的中国人,使暴动未能扩大。在此次骚乱中,溥仪于11月11日,从天津逃出,乘船到营口,不久局势稳定下来,若槻礼次郎内阁在年末下台,中央军部最后也同意抬出溥仪。第二年3月1日发表独立宣言的同时,溥仪以执政的名义,登上满洲国元首的宝座,这样,中央军部虽然反对关东军的行动,可是结局还是被关东军拖着走,中央军部因为丧失信念多次表露丑态。
下一阶段的企图是把占领线延伸到山海关。为此,再一次在天津挑起暴动,并以此为理由,出兵长城线。但因驻天津日军不上圈套,又失败了。根据参谋总长金谷范三的命令,军队在进击途中,在辽河线上即中止了行动,结果在第二年7月占领了锦州。另一方面,在北方由于禁止进攻哈尔滨,乃稍微改变一下进攻方向,进军齐齐哈尔,每一寸土地的占领,都要打破“停战线“的限制,终于在11月19日进入齐齐哈尔。
好不容易攻取的齐齐哈尔,又是因为参谋总长的命令,不得不陷入撤兵的窘境。中央军部最担心的是苏联的动向,认为把手伸向北满是件危险的事,似乎不能置之不理,后来二宫治重参谋次长接受天皇委任的一部分大权,即把“临时参谋本部委任命令”拿过来,达到了实行压制关东军的地步。就是这样,为了事变的进展,历尽了千辛万苦,到12月犬养毅内阁上台,荒木贞夫出任陆相开始,满洲问题才得以畅通无阻。特别是十月事件的阴谋,在政界中泄露之后,给政治家们造成了“反对军队,就有生命危险”的恐怖感。使他们丧失了以往那种控制军队行动的热情。我认为,在那个时期发动满洲事变是切合时宜的。除了劳神费力去说服日本内地没有主见的一伙人以外,在国际上,对于事变的进行,并没有受到干扰。
此后历任参谋本部员,步兵第35联队第1大队长。在1933年时带领大队私自攻击了批判军部的北陆一家公司。同年8月,作为参谋本部付成为驻济南武官。
1935年8月,成为关东军参谋,经过参谋本部付,第2师司令部付,留守第2师参谋长等。1937年8月,晋升陆军大佐。作为第五师团第21旅团步兵第43联队长参与侵略中国。1939年1月31日满洲国军队顾问,指挥满洲军在诺门坎作战。1940年3月,晋级陆军少将。 这个九一八事变的干将,自诩伪满“建国功臣”。1939年到沈阳伪满训练学校视察时,召集全部伪军官讲话。他站在伪满军训练学校本部的高台阶上,声色俱厉地说:“满洲人把自己当成主人,把日本人当成客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满洲的日本人绝不是客人,是地地道道的满洲主人。谁不承认这一点,就可以请他自便,另投地方,不能容许这种人存在满洲的土地上。我在济南时曾从广播里听到郑孝胥国务总理的讲话,郑说满洲国是个小孩,需要日本抱着走,但是,这个小孩逐渐长大了,就可以脱离怀抱了。他说的这是什么话?这真是岂有此理,难道满洲国可以脱离日本的怀抱么?我听了很气愤,当即打电话给关东军司令部,把郑撤职了,这就是前车之鉴(此事发生在1935年)。满洲国皇帝的‘后见人’(即监督人)是日本关东军司令官,任何一个满洲人,要想把日本人当成客人,那是万万做不到的。再重复一句,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请他自便吧!”在场的伪军官目睹了其长相:长脸大嘴,满脸横肉,煞像凶神一般。
1940年8月1日任驻华中信阳地区的第三师团步兵第29旅团长。1941年7月31日调任关东军第29师团步兵指挥官,12月1日成为驻山西的第1军岩松义雄的参谋长。花谷正接任之后便派出陆军航空兵轰炸阎锡山的藏身体克难坡,以及晋绥军在黄河渡口小船窝附近修建的钢丝木板桥。但是由于精锐都以调往太平洋战场,所以二十几架飞机,三次投弹百余枚,只炸毁两股钢丝绳。阎锡山则是一面准备进行“大保卫战”,一面又派出亲信到太原去再和日方商谈。希望可能缓和局势。
但此时花谷正对于阎锡山的拖延早已失去了耐心,对于阎锡山所派来的亲信赵承绶说他以战胜者自居,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他对阎锡山的代表赵承绶说:“你来了,好!你能代表阎锡山吗?我看你代表不了他。阎锡山诡诈多端,把中国人都骗遍了,派谁当代表,都当不了他的家,必须与阎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阎锡山要想从日本军手里得到‘汾阳协定’中规定的东西,必须先通电脱离重庆,才能办到。”在这样的局势之下,阎锡山才折尊屈贵的前往安平与日方会谈。会议开始之后,阎锡山首先发言,大讲其所谓“相需”的谬论,最终令日方极不耐烦,花谷正拍案而起说:“我们是来开会,不是来听讲演。”“珍珠港一战,美国被日本一下子打垮,蒋介石更不在话下,阎阁下和日本合作,对你自己有利,也正是时候,观望没有什么好处,最好马上跟我们回太原去。”花谷正说话时,气势更凶,口说手比,旁若无人,弄得阎锡山十分难堪。阎锡山不辞而别,安平会议没有达成预期妥协,日方亦不得不承认“会谈终于破裂”。“安平会议”破裂之后.日本方面决定改变对阎锡山的招降手法。
花谷正在其5月8日给日军方面军参谋长的《乙集伯电第80号》“观察及意见”中,对阎锡山的态度作出如下“判断”:“1.阎百川有合作的意向,但只是考虑其所谓利益,而没有以诚意迅速同我合作、参加大东亚战争一翼的意向。2.阎百川为了躲避我军的锐利锋芒,在继续私通蒋介石的同时,也假装同我方合作,且利用我方不能实行的合作条件,拖延交涉,以缓兵之计,继续维护自己。3.阎百川对日、苏关系的发展,非常关心。他在看清这个时机以前。欲采取观望态度。”花谷正认为:“1.同阎百川的交涉,假若不强行武力压迫,经济封锁,难以实现目的,只以和平手段进行交涉,将会中他的缓兵之计。2.阎百川以基本协定为挡箭牌,要求我方履行基本协定,而不服从我方的提案。而基本协定有利于他,有害于我,特别是不能适应大东亚战争的继续和迅速实现合作的现状。因此,有必要迅速废除基本协定。”5月17日,在经过日本方面军司令部核准后,花谷正在其《乙集伯电第85号》中通知其部属:“1.日本决定废除基本协定、停战协定、停战协定细目,17日已通告阎锡山。2.今后的态度是对阎锡山采取严肃对立的态度,促使其反省。”
1943年6月,晋升陆军中将。同年10月到缅甸任第28军樱井省三属下的第五十五师团师团长,参加第二次若开战役,被英军打的大败。
这个家伙是人格方面极为有问题的人物,在当师长的时候经常无理打骂属下将校,同时仗着自己是陆大毕业生,欺负那些无天组的中级军官,整个部队从将军到小兵没有一个不讨厌他的,许多人连杀他的心都有了。另一面他也很怕死,在行军休息的时候也要部下挖自己专用的防空壕。1945年7月,任驻泰国的第39军队参谋长。6天后,39军原地升级为第18方面军,他也就成了方面军参谋长,迎接了战争结束。1946年7月复员。战后靠军人养老金组织了一个叫“曙会”的右翼团体。
1955年在采访中还叫嚣满洲事变是自卫,不是侵略。可是其他人的证词可以证明他说的是彻彻底底的谎言。在1957年因病倒下,片仓衷号召为他的病捐钱,不过,由于他坏事做多了,旧日的部下没有一个去捐款。他同年死去时,旧满洲有关人员列席盛大的丧葬仪式。不过,他的部下也是谁都没去。

⑸ 塔山阻击战的情况!

塔山阻击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等部在辽沈战役中,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于辽宁省锦州西南塔山地区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所进行的一次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塔山距锦州15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葫芦岛不过5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我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两军在这里进行了生与死的搏斗。

为阻击国民党军东进兵团援锦行动,根据东北野战军命令,四纵、十一纵和热河独立四师、六师和炮兵旅,由第二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统一指挥,迅速向塔山地区集结,组织坚守防御。

而从锦西、葫芦岛方向驰援锦州的敌军是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六十二军、三十九军两个师、五十四军和暂编六十二师、独立九十五师,共11个师。也就是说,东北我军以8个师阻援,而国民党军是以11个师进攻。我军8个师顶住敌军11个师的进攻,战斗是异常激烈的,其激烈的程度也可以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

国民党军对塔山的进攻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0月10日到10月11日,以54军、62军为主的攻势;10月13日至10月15日,以独95师为主导的攻势。10月16日之后至10月28日,由于遭受了重挫,国民党军实际放弃进攻,只在前沿保持小部队的接触。

第一阶段:10月10日到11日的进攻

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坚强的抵抗,同时,解放军的炮兵同国民党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为力猛击国民党军二梯队的集结地域。当日国民党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九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

11日国民党军仍按原部署继续攻击,只加强了炮火配备及海空军的火力支援。各部队将10日的预备队调上一线,希望能保持进攻的锐气。十一日拂晓,62军151师453团曾通过夜袭夺取了二○七高地,但旋即为解放军重新夺回。稍后451团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均被击毙阵地前。战到傍晚,国民党军已经付出了伤亡1300人的重大代价,但还是不能进塔山一步。

由于敌54军、62军在前两天的攻击中损失太大,国民党军调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达的独95师担任对塔山村的主攻,以54军第8师代替暂62师进攻塔山铁路桥头堡,62军仍攻击白台山。以92军和暂62军作为预备队。

第二阶段:10月13日到15日的进攻

13日是塔山战斗中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拂晓四时三十分,国民党军的炮兵就开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阵地猛烈轰击,我军防线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国民党军士兵一冲到我军阵前,马上就被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原来我军利用12日休战一天的机会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设了地雷与各种铁丝网。前两日的守卫部队伤亡太大,四纵将主力团10师28团调到了塔山以东阵地。四纵在塔山堡阵地约1000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9门六○炮及团属迫击炮。在这种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国民党军仍采取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必然要遭到重大伤亡。

10月14日,国民党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五天。凌晨五时,各军的炮火就开始向塔山阵地轰击,海军的大炮也同时开始。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国民党军士兵的士气振作起来。第8师仍采取三路密集冲锋的战法,反复冲锋,曾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防御阵地,黑压压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盖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阵地观战的62军军长林伟俦正准备调21师的部队上去增援,第8师已经被解放军的反冲锋赶出了阵地。

上午10时,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塔山之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民党军及在不顾一切地向解放军防线冲击。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独95师几乎被打残,全师缩编起来不过三个营多一点。其它部队也是伤亡惨重。国民党军的斗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阵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战车部队终于海运抵达葫芦岛。15日,从烟台来的第39军也已抵达。然而这都为时已晚。15日之后,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敌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未能前进一步。

塔山阻击战,从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共进行了六天六夜,我军四纵等部歼灭国民党军计6549人。塔山阻击战的胜利,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塔山阻击战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四野正确的作战部署。事实证明,正是实行了全面防御和重点防御的相结合,第一线和第二线合理配备的相结合的部署,才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是我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纵队党委层层动员,提出"死守阵地"、"与阵地共存亡"、"保卫锦州胜利"等口号,开展"立功运动",号召共产党员带头英勇杀敌,战后,仅12师通令嘉奖的160人中,党员就占了70%。再次是广大人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战地人民群众积极、热情地支持我军作战,塔山一线阵地出现了热烈的支前场面,正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才取得了塔山阻击战的胜利。

⑹ 谁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57师的战史

第39军
第39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红15军团。该军团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红军长征最先到达陕北的红25军;另外一部分是陕北苏区的红26军。红15军团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突围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的五个团重新组建的,由徐海东任军长(后由程子华任军长,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任政委),坚持大别山斗争。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鄂豫皖省委的决定,年轻红25军的二千健儿告别了父老乡亲,踏上西征的征途,留下的一个团后来组建为红28军,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以后发展为新四军第二师,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即今日中国陆军重点集团军之一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的前身)。
红25军在千里西征中孤军奋战,经历了残酷的斗争考验,军政委吴焕先壮烈牺牲,军长程子华,徐海东先后身负重伤。经过艰苦转战,率先到达陕北苏区,与刘志丹、高岗领导的红26军会合,组建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红15军团组建后顽强阻击敌人的围剿,胜利迎接了红一、二、四方面军的远征到来。
第39集团军就是由这样两支具有红军光荣传统的部队组成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15军团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旅长为赫赫有名的徐海东将军。344旅在挺进华北之初,由于不熟悉日军的作战特点,惯于猛打猛冲,指挥比较机械,同时政治工作薄弱,造成部队伤亡,尤其是军官的伤亡较大,官兵们很有怨言,甚至发生了副团长带队投敌的事件,这是第39军抹不掉的历史耻辱。为此,朱德总司令亲临部队严厉批评旅的主要干部,不久徐海东等陆续回延安学习,军委任命杨得志为代旅长,黄克诚为政委。部队后扩大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总部直接领导。1940年根据中央发展华中的命令,黄克诚率第五纵队大部南下华中,留在华北的部队日后发展为二野的第六、第一纵队的一部分(即今天第12集团军,第16集团军之一部,以及第13集团军149师)。黄克诚部在苏北与陈毅的新四军会合后,后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任师长兼政委,原344旅整编为第10旅,刘震任旅长,不久洪学智调任师参谋长,吴文玉(即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三师三万七千人千里进军东北,占当时出关我军三分之一。三师7旅在林彪亲自指挥下进行了着名的秀水河子战斗,开东北我军初战胜利。1946年,原新四军三师的第八、十(即344旅)两个旅组建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7旅编为第六纵队第16师(即今天的第54集团军第127机械化步兵师的前身)。刘震任二纵队司令员,吴法宪任政委,洪学智调任六纵队司令员。第二纵队在整个解放战争中表现出色,参加了"三下江南",秋季,冬季,夏季攻势,在辽沈战役中参加锦州战役,第六师首先攻克外围重点义县,在锦州总攻中,二纵迅速突破城桓,在巷战中,二纵五师战士梁士英勇敢地用胸膛挡住敌军的暗堡火力点,保证部队顺利发起冲锋。战后锦州人民将烈士牺牲的街道改名为士英街。据第四野战军司令部1950年编写的《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记载,二纵队五师(即344旅)是东北解放军十二个纵队三十六个师中表现和成绩最突出的。以勇猛,机智,果断的战斗作风取得连续辉煌的胜利。该师师长钟伟号称中国的“巴顿”将军,是东北我军中唯一从师长直接晋升为军长(第49军,即今天的空5军)者。在天津战役中,二纵队四师率先攻破坚固的城防进入市区。1949年初,二纵队整编为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信泉任政委。尔后部队千里南进,横扫中南大地。胜利解放桂林、南宁等大中城市。在祖国解放战争中,第39军从松花江畔一直打到广西镇南关,为祖国解放立下了赫赫战功。
朝鲜战争爆发后,第39军随13兵团首批入朝参战。在第一次战役中,与美军骑一师在云山镇交手,美军骑一师是美军中战斗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是当年华盛顿创建美国的开国师,不可一世。39军以机智勇猛的战法,不仅重创其第八团,还将增援的第五团击溃,并击毙其团长,共歼敌两千多人,创中美现代陆军首次交锋的胜利,这是解放军陆军的光荣,是解放军全体将士的光荣,也是全体中国人的光荣。
在第二次战役中,第39军通过战场喊话,使美军一个黑人工兵连全连一百一十五人集体战场投降,从此美军改变了自独立以来的一贯传统,不敢再按肤色编队。第39军在第二次战役中解放了平壤,在第三次战役中又解放了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第39军115师担任砥平里战斗的主攻,由于指挥战斗的邓华(当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兼东线集团指挥),温玉成(当时任四十军军长,负责前线指挥)不够坚决,火力较弱,部队蒙受巨大的伤亡,撤出战斗时未及掩埋烈士遗体,直到八十年代中期,部分烈士残骸才经板门店运回祖国。第39军参加了整个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牺牲副军长以下大批烈士,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直到朝鲜停战前才撤回祖国。
自朝鲜回国后,第39军长期驻守辽东半岛,是我军布防在东北首屈一指的主力军团,担负警戒苏联、朝鲜半岛军事态势的战略力量。1985年,第39军改编为集团军,是全军重装的三个快速反应集团军(另两个为38军和54军)之一,属于全军的战略预备部队。
第39集团军属满编军,武器配备优良,下辖四个师,即115摩步师,116混成师,117机械化师和第?坦克师,以及装备“小羚羊”的陆军航空兵大队、特种兵大队、防空旅、工兵团、防化团等技术兵种,全军现有7万5千人。第39集团军现属沈阳军区,军部驻辽宁省营口市。

⑺ 建国初解放军人数最多的一个军

历史上最多有70个军,分别是: 1军:原红2军团(由红4、6军组成,红4军又改为红2军,),八路军358旅,晋绥军区、陕甘宁野战集团军、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1949.2.1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1952.6入朝,1958.10回国。 2军:原红6军团。1937.8红6军团与红32军改编为八路军359旅。1946.11与吕梁军区之一部、独立第4旅组成晋绥军区第二纵队。1949.2.1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1953.3,番号撤消。 3军:1945.8.11由晋绥军区4个旅组成晋绥野战军辖358旅、独立第1、2、3旅,1946.11.10以晋绥野战军司令部之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3、5旅组成晋绥军区军区第3纵队.1949.2.1编为第3军.1952.6撤消。 4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1952.9撤消。 5军:新疆民族军,11950.1于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1954.10撤消番号,现为伊犁军分区。 6军: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7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8军:原八路军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9.5.29与绥蒙军区合并这绥远军区。 9军:原国民党整编第42师,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0军:原八路军129师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冀南纵队。 11军:原八路军129师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太行纵队。10军。1952撤消。 12军:太行军区部队。1951.3入朝。1954.4回国。 13军:红四方面军31军。八路军129师386旅。1949.2与豫西军区三、六分区一部组成13军。调一部入朝,1954.5随第15军回国。 14军:太岳军区。部队与淮海战役黄维兵团中起义的廖运周110师合编组成第14军。 15军:太岳军区部队前方指挥所。1951.3入朝。1953.1于元山担任海岸防御任务。1954.5回国。 16军:中央红军红5团,红12团。-冀鲁豫军区。1949.2月,纵队与豫皖苏军区一部合编组成第16军。1951调一部入朝。 17军:原八路军129师部队。晋冀鲁豫军区冀鲁豫军区部队编成。1949.2与冀鲁豫部队一部合编组成第17军。1952撤消。 18军: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中野1纵第20旅组建成第18军。1950入藏。 19军:陕南军区第12、第17师改编为第19军。1952改编为陕西军区。军、师、团番号撤消。 20军:新四军第一纵队。1951.11入朝。杨根思连在此。 21军:一部分是新四军第2、第4师部分部队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红28军。1952.3入朝。1958.8回国。 22军:纵队由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铁道游击队编于此。 23军:闽浙红军一部。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华野4纵。PLA第23军。1952.9入朝。1958.3回国。 24军: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1946.5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PLA24军。1952.9入朝1955.10回国。 25军:红军一部。原华野7纵。新四军第7师。山东野战军第7师。PLA第25军。1952撤消。 26军:原华野8纵。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50年11月入朝,1952年6月回国。 27军:1937.12原昆嵛山红军游击队和天福山抗日武装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38与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939年秋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纳编入。解放战争为华野许世友、聂凤智纵队,1949.2改为PLA第27军,1950.10入朝,1952.10回国。 28军:原华野10纵,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 29军:原华野11纵,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2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50.11.18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 30军:原华野12纵。新四军苏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50.10.16军部调归海军。 31军:1947.8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及所属部队第5.6.7师改编为华野13纵(第5.6.7师依次改为第37.38.39师)。1949.2改为PLAT第31军。1952年5月归福建军区领导。 32军:1949.2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及所属部队5、6师改编为PLA第32军。1950.11番号撤消。 33军:1949.2渤海纵队和起义的国民党第59合编而成PLA第33军。1950.11,第33军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97.98.99.100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14.15.16.17师,军番号撤消。 34军:1949.2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第34、独立旅与淮海起义的国民党77军132师合编为PLA 第34军。1950.11军部与3野教导第6师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3师。 35军:1949.2,鲁中南纵队与济南起义的国民党军第96军合编为PLA第35军。1950.1,35军番号撤消,军部及所属炮兵团调归华东海军。 36军:原绥远守军起义部队111军编成。1951.9入朝修建机场和警戒后方。12月回国。1952、2军部撤消。 37军:原绥远守军起义部队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编为PLA第37军。1951.9入朝修建机场和警戒后方。12月回国。1952、2军番号撤消。 38军:原红1军团第4师第10师和红15军团第75师223团、滨海军区独立第3团、东北挺进纵队等部。1948.11,东野1纵1.2.3师、辽北军区独立第10师改编为PLA第38军。1950.10入朝,1953.7回国。 39军:红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1948.1.1东野2纵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东北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改为152师。1950.10入朝。1952.12.18回国。 40军:原东野3纵,1950.10入朝,1953.7回国。 41军:1945.10山东解放军第6师、第5师一部分及部分独立团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3纵队,1946.2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1948.1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属东北野战军领导。1948.11,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1950.1,所属第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建制。 42军:原东野5纵。辽东军区独立第1、2、3师。全军唯一在解放战争中称为第五纵队的部队。1950.10 入朝,1952.11回国。 43军:原叶挺独立团发展的部队与渤海军区主力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1948.11为PLA第43军。 44军:原东野7纵。1952.10军番号撤消,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 45军: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及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16.27旅。1952.10与44军合编为54军。 46军:冀东军区。东野9纵。1952.9入朝。1955.10回国。 47军:原红6军团17师(八路军359旅)。八路军359旅南下第2支队与长春公安总队及东满独立第1师合编东野10纵。1951.2入朝,罗盛教同志为该部队。1954.9.16回国。 48军: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1、2、3师,东野11纵,董存瑞同志于解放隆化战斗中牺牲。1952.3.15,第48军军部改为第21兵团兵团部,军番号撤消。 49军:N4A第2、3师和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一部分部队,进入东北与当地抗日联军、县大队、保安队发展而来。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4、5师。东野12纵。1950.4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所属三个师归广西军区领导,军部撤消(162师于1949.8调归湖南军区)。1951.7.15以第154师师直为基础又扩编为第49军军部,辖第145.146.147师。1952.8,第49军番号又撤消,军部改编为空军第3军军部,第145师编入第21兵团,146师调归广西军区,147师改编为公安第12师。 50军:原国民党军长春起义第60军及营口起义的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1950年2月全军达5.8万余人。5月又编入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将成都起义的国民党第20兵团三个军残部缩编为第167师。9月下旬开往东北待命,撤消第167师。1950.10.25入朝,1951.3.15回国整补,7月再次入朝,1955.4回国。 51军:原渡江战役时起义的国民党第19兵团编成,1950.9.24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 52军:原长沙起义部队一部,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一军。1949.11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1951.9.2军部撤消。 53军:原长沙起义部队一部,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第二军、第三军。1949.11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3军。1951.9军部撤消。 54军:1952.10,44军部队和45军合并而来。1953.1.21,由广东惠阳北上,2月上旬开始陆续入朝。1958.5-7,分批回国。 55军:48军、49军、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合并而来。 58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改编的桐柏军区集中所属三个旅组成。1949.3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消。5月,各师分别调归湖北军区、河南军区。1949.9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消。 60军:原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1948.5改为华北军区第8纵队,第23旅为“光荣的临汾旅”;1949.2改你为PLA第60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编入181师。 61军:原华北军区第13纵队。1951.3,181师调归60军,该军番号撤消。 62军:原华北军区第15纵队。PLA第62军。1952.7第62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62军番号撤消。 63军:1945.9由冀中军区第7、8、9军分区各三个团,第6、10军分区各一个团组成冀中纵队。1946.3改名为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1951.2.15,63军入朝。 64军:华北军区4纵。1951.2入朝,1953.8回国。 65军:华北军区8纵。1951.2.25入朝,193.10回国。 66军:华北军区1纵。1950.10入朝,1951.3.15回国。1952.6-11,所属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炮营相续入朝,1953.11回国。 67军:华北军区2纵。1951.6入朝。1954.9回国。 68军:华北军区6纵。1951.6入朝。1955.3回国。“奇袭白虎团”的战斗英雄杨育才。 69军:华北军区7纵。 70军:华北军区14纵。1949.11,第70军番号撤消。

⑻ 抗美援朝各军军长都有谁

第38军当时下辖第112、113、114师,第38军的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后来成为四野的头等主力,1948年11月,1纵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当时的军长是李天佑(上将),1950年38军随13兵团首批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时第38军的军长是梁兴初将军,他带着38军在朝鲜上打出了38军的威名,更打出了万岁军的美名。1955年梁兴初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

第39军当时下辖第115、116、117师,第39军的前身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司令员为刘震,1949年,第二纵队整编为中国解放军第39军,刘震(上将)任军长,第39军于1950年10月入朝参战。几乎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全部重大战役,攻占平壤和汉城,入朝作战时,第39军的军长为吴信泉将军,1955年吴信泉将军被授予中将军衔。



历史背景:

朝鲜战争开始之前,中国曾计划用3年—5年时间恢复生产,将军费从1950年占预算支出的43%减少到1951年的占预算支出的30%,以全部预算的70%投入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和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1950年11月15日,中财委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经中央同意,确定战争期间财政经济的工作方针是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其他第三。朝鲜停战谈判开始后,国内经济建设准备工作得到进一步的突出和加强,1952年明确了“边抗、边稳、边建” 的方针。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抗美援朝

⑼ 中国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资料

辽沈战役
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卫立煌

副总司令 杜聿明 郑洞国 范汉杰 梁华盛 孙渡 万福麟 张作相 马占山 陈 铁 参谋长 赵家骧
锦州指挥所 主任 范汉杰 副主任 贺 奎
第1兵团 司令官 郑洞国(兼)
新7军 军长 陈 鸿 新38师 师长 陈鸣人 暂56师 师长 张炳言 暂61师 师长 邓士富
第60军 军长 曾泽生 暂21师 师长 陇 耀 暂52师 师长 李 嵩 第182师 师长 白肇学
第6兵团 司令官 卢浚泉

第93军 军长 盛家兴 暂18师 师长景 阳暂20师 师长 王世高 暂22师 师长 李长雄 184师 杨朝纶
第5军 军长 刘云瀚第23师 师长 张越群暂50师 师长 罗先之暂60师 师长 陈膺华
新8军 军长 沈向奎暂54师 师长 黄建镛暂55师 师长 安守仁第88师 师长 黄文徽
第54军 军长阙汉骞 第8师师长周文韬暂57师 师长 关茂榛 廖楚藩 第198师 师长 张 纯
第8兵团司令官 周福成
第53军 军长 周福成(兼)暂30师 师长 张儒彬 第116师 师长 刘德裕第130师 师长 王理寰第207师 师长 戴 朴

第1旅 旅长 李定一
第2旅 旅长 王启瑞
第3旅 旅长 许万寿
第9兵团司令官 廖耀湘
新3军 军长 龙天武第14师 师长 许 颖第54师 师长 宋邦纬暂59师 师长 梁铁豹
新6军 军长 李 涛新22师 师长 罗 英暂62师 师长 刘梓皋第169师 师长 张羽仙

新1军 军长 潘裕昆新30师 师长 文小山新50师 师长 杨 温暂53师 师长 许赓扬
第49军 军长 郑庭笈第79师 师长 陈 衡第105师 师长 邹玉桢第195师 师长 罗莘求
第52军 军长 刘玉章第2师 师长 平尔鸣 尹先甲 郭永和第25师 师长 李运成
第71军 军长 向凤武第87师 师长 黄 炎第91师 师长 戴海容
第17兵团司令官 侯镜如
第62军 军长 林伟俦第67师 师长 李学正第151师 师长 陈 植第157师 师长 何宝松

第92军 第21师 师长 李荻秋
第39军 军长 王伯勋第103师 师长 曾元三第147师 师长 张家宝独95师 师长 朱致一
“剿总”直辖骑兵司令部司令官 徐 梁骑1旅 旅长 关邦杰骑2旅 旅长 张志恒骑3旅 旅长 李荣春

淮海战役——六大兵团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 司 令 刘 峙副总司令 杜聿明 孙 震 刘汝明 冯治安 韩德勤 李树正

参 谋 长 李树正

前进指挥部主 任 杜聿明副 主 任 孙元良 赵家骧参 谋 长 舒适存 副参谋长 文 强

第2兵团司令官 邱清泉

第5军 军长 熊笑三第45师 师长 郭吉谦、 崔贤文第46师 师长 黄宗颜、 陈辅汉、 郭方平第200师 师长 周 朗

第70军 军长 高吉人、 邓军林第32师 师长 龚时英第96师 师长 邓军林、 刘志道 第139师 师长 唐化南

第72军 军长 余锦源第34师 师长 陈渔浦第122师 师长 熊顺义第233师 师长 李 芝、 徐 华

第74军 军长 邱维达第51师 师长 王梦庚第57师 师长 冯寄异第58师 师长 王奎昌

第12军 军长 舒 荣第112师 师长 于一凡第238师 师长 徐有成 新44师 师长 王屏南 耿哲骑一旅(兵团直属) 旅长 陈 陶、张荣甲

第6兵团 司令官 李延年

第39军 军长 王伯勋第103师 师长 曾元三 第147师 师长 张家宝

第54军 军长 阙汉骞第8师 师长 周文韬、施有仁第198师 师长 张 纯第291师 师长 廖定藩

第96军 军长 于兆龙第141师 师长 甫兆武第282师 师长 肖续武、章毓金

第99军 军长 胡长青第92师 师长 艾 瑗第99师 师长 杨 达第268师 师长 李慎言

第7兵团司令官 黄百韬

第25军 军长 陈士章第40师 师长 曾正我第108师 师长 李世镜第148师 师长 刘清昶

第44军 军长 王泽浚第150师 师长 赵璧光第162师 师长 杨自立、何葆恒

第63军 军长 林 湛、陈 章第152师 师长 雷秀民第186师 师长 张泽琛

第64军 军长 刘镇湘第156师 师长 刘镇湘(兼) 陈庆斌(代)第159师 师长 刘绍武 钟世谦

第100军 军长 周志道第44师 师长 刘声鹤第63师 师长 盛 超

第8兵团司令官 刘汝明

第55军 军长 曹福林第29师 师长 荣光兴第74师 师长 李益智第181师 师长 米文和、 刘兴远

第68军 军长 刘汝珍第81师 师长 葛开祥第119师 师长 刘广信、 张勋亭、 刘铁钧第143师 师长 崔贡琛、 阎尚元、 王保谦、 李金玉

第12兵团司令官 黄 维

第10军 军长 覃道善第18师 师长 尹 俊第75师 师长 王靖之第114师 师长 夏建绩

第14军 军长 熊绶春第10师 师长 潘 琦第85师 师长 吴宗远

第18军 军长 杨伯涛第11师 师长 王元直第49师 师长 何竹本第118师 师长 尹钟岳

第85军 军长 吴绍周第23师 师长 黄子华第110师 师长 廖运周(起义的)第216师 师长 谷允怀

第13兵团司令官 李 弥

第8军 军长 李 弥(兼)、 周开成第42师 师长 石建中、 伍子敬第170师 师长 杨绪钊第237师 师长 孙进贤

第9军 军长 黄 淑第3师 师长 周 藩第166师 师长 萧超伍第253师 师长 王青云

第115军 军长 司元恺第39师 师长 韩肇琏第180师 师长 陈芳芝

第16兵团司令官 孙元良

第41军 军长 胡临聪第122师 师长 张宣武第124师 师长 严 翊

第47军 军长 汪匣锋第125师 师长 陈 玲第127师 师长 李家英 张光汉

第1绥靖区司令官 周 渤

第4军 军长 汪作华第59师 师长 林方策第90师 师长 唐 连

第21军 军长 王克俊第145师 师长 李志熙第146师 师长 戴傅薪

第51军 军长 王 炎第41师 师长 刘国卫第113师 师长 王 匡

第66军 军长 罗贤达第13师 师长 第185师 师长

第28军 军长 李 喦、刘秉哲第52师 师长 第90师 师长 李西开

第3绥靖区司令官 冯治安

第59军 军长 刘振三第38师 师长 杨千三第180师 师长 崔振伦

第77军 军长 王常海第37师 师长 李宝善第132师 师长 过家芳

第20军 军长 杨干才第133师 师长 景家模第134师 师长 李介立

第107军 军长 孙良诚第260师 师长 王清瀚第261师 师长 孙玉田

平津战役

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傅作义

副总司令 陈继承 刘多荃 上官云相 宋肯堂 邓宝珊 吴奇伟 冯钦哉 郭宗汾参谋长 李世杰

第4兵团司令官 李 文

第16军 军长 袁 朴第22师 师长 黄剑夫第94师 师长 周士瀛第109师 师长 严映皋

第94军 军长 郑挺锋、 朱敬民第5师 师长 杨培德第43师 师长 王治熙、 饶启尧第121师 师长 韩 悌第305师 师长 姚葛民

第9兵团司令官 石 觉

第13军 军长 骆振韶第4师 师长 郑邦杰第89师 师长 胡冠天第155师 师长 杨 齐第297师 师长 欧孝全第299师 师长 巫剑峰

第31军 军长 廖 慷第205师 师长 邓文禧

第35军 军长 郭景云第101师 师长 冯 梓第262师 师长 朱大纯第267师 师长 温汉民

第101军 军长 李士林第271师 师长 栾乐山第272师 师长 刘化南第273师 师长 郑海楼

第104军 军长 安春山第250师 师长 王建业第258师 师长 张惠源第269师 师长 慕新亚

新骑4师 师长 刘春方

第309师 师长 赵树桥

第310师 师长 张副元

第311师 师长 孙英年

第11兵团司令官 孙兰峰

第105军 军长 袁庆荣第210师 师长 李思温第251师 师长 韩天春第259师 师长 郭济堂

独318师 师长 张进修

整骑5旅 旅长 卫景林

整骑11旅 旅长 胡逢泰

整骑12旅 旅长 鄂友三

第17兵团司令官 侯镜如

第62军 军长 林伟俦第67师 师长 李学正第151师 师长 陈 植第157师 师长 何宝松第317师 师长

第92军 军长 黄 翔第21师 师长 张伯权第56师 师长 周中砥第142师 师长 王凤岐第318师 师长 刘元伯

第86军 军长 刘云瀚第26师 师长 张越群第284师 师长 罗先元第293师 师长 陈膺华

第87军 军长 段 沄第220师 师长 路静澄第221师 师长 王永树第222师 师长 周雨震

独95师 师长 朱致一

第184师 师长 杨朝纶第326师 师长 柴玉峰第333师 师长 宋海潮、 王殿臣(代)

交警第3旅 旅长 杨遇春

⑽ 列表整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间,指挥,部队,意义

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参战部队序列(1948年9月12日-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军队被歼灭改编共计155.5万人)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1949年11月2日;国民党军队被歼灭改编共计47.2万人)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总司令 卫立煌
副总司令 杜聿明 郑洞国 范汉杰 梁华盛 孙渡 万福麟 张作相 马占山 陈 铁
参谋长 赵家骧锦州指挥所
主 任 范汉杰(被俘)
副主任 贺 奎(被俘)第1兵团
司令官 郑洞国(兼)(投诚)

新7军 军长 李 鸿(投诚)
新38师 师长 陈鸣人(投诚)
暂56师 师长 张炳言(投诚)
暂61师 师长 邓士富(投诚)

第60军 军长 曾泽生(起义)
暂21师 师长 陇 耀(起义)
暂52师 师长 李 嵩(起义)
第182师 师长 白肇学(起义)第6兵团
司令官 卢浚泉(被俘)

第93军 军长 盛家兴(被俘)
暂18师 师长 景 阳(被俘)
暂20师 师长 王世高(被俘)
暂22师 师长 李长雄(被俘)
第184师 师长 杨朝纶(逃脱)第5军 军长 刘云瀚(逃脱)
第26师 师长 张越群(逃脱)
暂50师 师长 罗先之(逃脱)
暂60师 师长 陈膺华(逃脱)

新8军 军长 沈向奎(逃脱)
暂54师 师长 黄建镛(被俘)

暂55师 师长 安守仁(投诚)
第88师 师长 黄文徽(被俘)第54军 军长 阙汉骞(逃脱)
第8师 师长 周文韬(逃脱)
暂57师 师长朱茂榛(逃脱)廖定藩(逃脱)
第198师 师长 张 纯(逃脱)第8兵团
司令官 周福成(投诚)第53军 军长 周福成(兼)
暂30师 师长 张儒彬(投诚)
第116师 师长 刘德裕(投诚)
第130师 师长 王理寰(起义)

第207师 师长 戴 朴(逃脱)
第1旅 旅长 李定一(被俘)
第2旅 旅长 王启瑞( )
第3旅 旅长 许万寿( )第9兵团
司令官 廖耀湘(被俘)

新3军 军长 龙天武(逃脱)
第14师 师长 许 颖(被俘)
第54师 师长 宋邦纬(被俘)
暂59师 师长 梁铁豹(投诚)

新6军 军长 李 涛(被俘)
新22师 师长 罗 英(被俘)
暂62师 师长 刘梓皋(逃脱)
第169师 师长 张羽仙(被俘)

新1军 军长 潘裕昆(逃脱)
新30师 师长 文小山(被俘)
第50师 师长 杨 温(被俘)
暂53师 师长 许赓扬(投诚)

第49军 军长 郑庭笈(被俘)
第79师 师长 陈 衡(逃脱)
第105师 师长 邹玉桢(被俘)
第195师 师长 罗莘求(被俘)

第52军 军长 刘玉章(逃脱)
第2师 师长 平尔鸣 尹先甲 郭永和(逃脱)
第25师 师长 李运成(逃脱)第71军 军长 向凤武(被俘)
第87师 师长 黄 炎(被俘)
第91师 师长 戴海容( )第17兵团
司令官 侯镜如(逃脱)第62军 军长 林伟俦
第67师 师长 李学正
第151师 师长 陈 植
第157师 师长 何宝松第92军
第21师 师长 李荻秋、张伯权第39军 军长 王伯勋
第103师 师长 曾元三
第147师 师长 张家宝
独95师 师长 朱致一“剿总”直辖骑兵司令部
司令官 徐 梁( )
骑1旅 旅长 关邦杰( )
骑2旅 旅长 张志恒( )
骑3旅 旅长 李荣春( )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国民党军队被歼灭改编共计55.5万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
总 司 令 刘 峙
副总司令 杜聿明 孙 震 刘汝明 冯治安 韩德勤 李延年
参 谋 长 李树正前进指挥部
主 任 杜聿明(被俘)
副 主 任 孙元良 赵家骧
参 谋 长 舒适存
副参谋长 文 强(被俘)第2兵团
司令官 邱清泉(阵亡)第5军 军长 熊笑三(逃脱)
第45师 师长 郭吉谦(被俘)、贤文(投降)
第46师 师长 黄宗颜、 陈辅汉、 郭方平(投降)
第200师 师长 周 朗(被俘)第70军 军长 高吉人(逃脱)、邓军林(被俘)
第32师 师长 龚时英(被俘)
第96师 师长 邓军林、刘志道(被俘)
第139师 师长 唐化南(逃脱)第72军 军长 余锦源(投降)
第34师 师长 陈渔浦(投降)
第122师 师长 熊顺义(逃脱)
第233师 师长 徐华(投降)第74军 军长 邱维达(被俘)
第51师 师长 王梦庚(阵亡)
第57师 师长 冯寄异(后方,未参战)
第58师 师长 王奎昌(被俘)第12军 军长 舒 荣(逃脱)
第112师 师长 于一凡(被俘)
第238师 师长 徐有成( )
新44师 师长 王屏南(被俘) 耿文哲( )第116军 军长 谭 心(投诚)(战中新建)
第287师 师长 李 芝(阵亡)
第288师 师长 陈元良
骑一旅(兵团直属)旅长 陈 陶、张荣甲( )
第6兵团 (逃脱)
司令官 李延年第39军 军长 王伯勋
第103师 师长 曾元三
第147师 师长 张家宝

第54军 军长 阙汉骞
第8师 师长 周文韬、施有仁
第198师 师长 张 纯
第291师 师长 廖定藩第96军 军长 于兆龙
第141师 师长 肖续武、甫绍武
第282师 师长 章毓金第99军 军长 胡长青
第92师 师长 艾 瑗
第99师 师长 杨 达
第268师 师长 李慎言第7兵团
司令官 黄百韬(阵亡)第25军 军长 陈士章(逃脱)
第40师 师长 曾正我(逃脱)
第108师 师长 李世镜(逃脱)
第148师 师长 刘清昶( )第44军 军长 王泽浚(被俘)
第150师 师长 赵璧光(投诚)
第162师 师长 何葆恒、杨自立(被俘)

第63军 军长 林 湛、陈 章(阵亡)
第152师 师长 雷秀民(被俘)黎天荣(代,被俘)
第186师 师长 张泽琛(被俘)第64军 军长 刘镇湘(被俘)
第156师 师长 刘镇湘(兼)、 陈庆斌(代)(被俘)
第159师 师长 刘绍武 、 钟世谦(投降)

第100军 军长 周志道(逃脱)
第44师 师长 刘声鹤(阵亡)
第63师 师长 盛 超(被俘)第8兵团(逃脱)
司令官 刘汝明第55军 军长 曹福林
第29师 师长 荣光兴
第74师 师长 李益智
第181师 师长 米文和(被俘)、 刘兴远(该师后方重建中)第68军 军长 刘汝珍
第81师 师长 葛开祥
第119师 师长 刘广信、 张勋亭、 刘铁钧
第143师 师长 崔贡琛、 阎尚元、 王保谦、 李金玉第12兵团
司令官 黄 维(被俘)

第10军 军长 覃道善(被俘)
第18师 师长 尹 俊(逃脱)
第75师 师长 王靖之(被俘)
第114师 师长 夏建勣(被俘)第14军 军长 熊绶春(阵亡)
第10师 师长 潘 琦(被俘)
第85师 师长 吴宗远(被俘)

第18军 军长 杨伯涛(被俘)
第11师 师长 王元直(被俘,后被遣返)
第49师 师长 何竹本(逃脱)
第118师 师长 尹钟岳(被俘)

第85军 军长 吴绍周(被俘)
第23师 师长 黄子华(投降)
第110师 师长 廖运周(起义)
第216师 师长 谷允怀(后方,未参战)第13兵团
司令官 李 弥(逃脱)

第8军 军长 李 弥(兼)、 周开成(被俘)
第42师 师长 石建中(逃脱)、伍子敬
第170师 师长 杨绪钊(被俘)
第237师 师长 孙进贤(逃脱)第9军 军长 黄 淑(被俘)
第3师 师长 周 藩(投降)
第166师 师长 萧超伍(被俘)
第253师 师长 王青云(被俘)第115军 军长 司元恺(被俘)
第39师 师长 韩肇琏( )
第180师 师长 陈芳芝(被俘) (该师由收容残部组成)第64军 军长 李荩萱(被俘)(战中新建)
第156师 师长 吴家钰(被俘)
第159师 师长 黄志坚(被俘)第16兵团
司令官 孙元良(逃脱)第41军 军长 胡临聪(被俘)
第122师 师长 张宣武(逃脱)
第124师 师长 严 翊(逃脱)第47军 军长 汪匣锋(被俘)
第125师 师长 陈 玲(被俘)
第127师 师长 李家英(被俘) 张光汉(被俘)第3绥靖区
司令官 冯治安(逃脱)第59军 军长 刘振三(逃脱)
第38师 师长 杨干三(起义)
第180师 师长 崔振伦(起义)第77军 军长 王长海(逃脱)
第37师 师长 李宝善(被俘)
第132师 师长 过家芳(起义)第1绥靖区(逃脱)
司令官 周 喦第4军 军长 汪作华
第59师 师长 林方策
第90师 师长 薛仲述 唐 连第21军 军长 王克俊
第145师 师长 李志熙
第146师 师长 李前荣第51军 军长 王 炎(王秉钺?)
第41师 师长 刘 卫
第113师 师长 李 楚第66军 军长 罗贤达
第13师 师长 罗有经 王炽生
第185师 师长 袁越人第107军 军长 孙良诚(投降)
第260师 师长 王清瀚(投降)
第261师 师长 孙玉田(被俘)战役预备队
第28军 军长 李 渤、刘秉哲(逃脱)
第52师 师长 朱 丰
第90师 师长 李西开第20军 军长 杨干才(逃脱)
第133师 师长 景家模
第134师 师长 李介立
平津战役(1948年12月5日-1949年1月31日;国民党军队被歼灭改编共计52万多人)华北“剿匪”总司令部
总司令 傅作义
副总司令 陈继承 刘多荃 上官云相 宋肯堂 邓宝珊 吴奇伟 冯钦哉 郭宗汾
参谋长 李世杰
第4兵团
司令官 李 文(逃脱)

第16军 军长 袁 朴(逃脱)刘裕经(起义)
第22师 师长 黄剑夫(逃脱)梁诗传(起义)
第94师 师长 周士瀛(逃脱)李启南(起义)
第109师 师长 严映皋(逃脱)张鹏翱(起义)

第94军 军长 郑挺锋(逃脱)、朱敬民(逃脱)
第5师 师长 杨培德(逃脱)刘文英(起义)
第43师 师长 王治熙(被俘)、饶启尧(逃脱)
第121师 师长 韩 悌(起义)
第305师 师长 姚葛民(逃脱)第9兵团
司令官 石 觉(逃脱)葛晏春(代理)(起义)

第13军 军长 骆振韶(逃脱)邓邦捷(起义)
第4师 师长邓邦捷(起义)
第89师 师长 胡冠天(逃脱)潘如涵(逃脱)倪晋培(起义)
第155师 师长 杨 齐(逃脱)
第297师 师长 欧孝全(逃脱)
第299师 师长 巫剑峰(逃脱)

第31军 军长 廖 慷(逃脱)孙子仁(起义)
第205师 师长 邓文禧(逃脱)

第35军 军长 郭景云(阵亡)朱大纯(起义)
第101师 师长 冯 梓(被俘)梁泮池(起义)
第262师 师长朱大纯(起义)唐文左(起义)
第267师 师长温汉民(被俘)刘一平(起义)

第101军 军长 李士林(起义)
第271师 师长 栾乐山(起义)(重建师,即原独立318师)
第272师 师长 刘化南(起义)
第273师 师长 郑海楼(起义)

第104军 军长 安春山(起义)
第250师 师长 王建业(起义)
第258师 师长 张惠源(被俘)
第269师 师长 慕新亚(起义)
新骑4师 师长 刘春方(起义)
第309师(原第258师) 师长 赵树桥(起义)
第310师 师长 张副元(起义)
第311师 师长 孙英年(起义)第11兵团
司令官 孙兰峰(逃脱)

第105军 军长 袁庆荣(被俘)
第210师 师长 李思温(被俘)
第251师 师长 韩天春(被俘)
第259师 师长 郭济堂(被俘)
独318师 师长 张进修(被俘) (原101军271师)
整骑5旅 旅长 卫景林( )
整骑11旅 旅长 胡逢泰(起义)
整骑12旅 旅长 鄂友三(起义)第17兵团
司令官 侯镜如(逃脱)

第62军 军长 林伟俦(被俘)
第67师 师长 李学正(被俘)
第151师 师长 陈 植(被俘)
第157师 师长 何宝松(起义)
第317师 师长 ( )

第92军 军长 黄 翔(起义)
第21师 师长 张伯权(起义)
第56师 师长 周中砥(起义)
第142师 师长 王凤岐(起义)
第318师 师长 刘元伯(逃脱)第86军 军长 刘云瀚(被俘)
第26师 师长 张越群(被俘)
第284师 师长 罗先之(被俘)
第293师 师长 陈膺华(被俘)第87军 军长 段 沄(逃脱)
第220师 师长 路静澄(逃脱)
第221师 师长 王永树(逃脱)
第222师 师长 周雨震(逃脱)独95师 师长 朱致一(逃脱)交警第3旅 旅长 杨遇春( )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陈长捷(被俘)
第184师 师长 杨朝纶(被俘)
第326师 师长 柴玉峰(被俘)
第333师 师长 宋海潮(被俘)、王殿臣(代)

阅读全文

与中国第39军在营口待了多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古中国分多少个国 浏览:43
有哪些胶水厂商在越南有工厂 浏览:952
美国为什么不救意大利 浏览:179
中国近代如何重建文化自信 浏览:373
印尼大米多少一斤 浏览:413
一般去意大利都代购什么 浏览:861
意大利刹车片品牌有哪些 浏览:164
意大利ac怎么发音 浏览:868
越南咖啡怎么冲水 浏览:754
小印度是哪个城市 浏览:113
印度为什么停止购买战斗机 浏览:280
如何办理中国移动英国卡 浏览:236
英国斯诺克纯手工杆多少钱 浏览:307
中国有多少个卫队 浏览:156
英国征服印度了多少人 浏览:446
1元换印尼盾多少人民币 浏览:183
伊朗人伊拉克什么关系 浏览:186
越南为什么打赢了战争 浏览:908
越南话不对怎么说 浏览:60
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国伤亡多少人 浏览: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