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名医,你知道几位
扁鹊生卒年不详,约生于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一说为齐国勃海郡人(今河北任丘);又说为齐国卢邑人。扁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名医,被认为是中医学的鼻祖。扁鹊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还广泛地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敷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
孙思邈不但精通内科,而且擅长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还掌握了针灸技术和渊博的药物学知识。他最早描述了下颌骨脱臼的手法复位,一直沿用到现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深切感到过去的方药医书浩博庞杂,分类也不科学。因此他一方面阅读医书,一方面广泛搜集民间方药,编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所以用“千金”命名,是因为孙思邈认为人命比千金贵重。
⑵ 中国名医有几个
中国历代名医有: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鉴真、王惟一、钱乙、宋慈、李时珍、陈实功、吴有可、傅青主、叶天士、徐大椿、王清任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⑶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都有谁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葛洪
⑷ 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哪些名医
中国古代的名医有许多,其中比较着名的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有:
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薛生白、宋慈、李时珍、葛洪,所属领域是中医和中药。着有作品《扁鹊内经》、《外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湿热条辨》。
⑸ 古往今来中国的名医有那些
中西医结合的鼻祖——张锡纯
张锡纯是晚清着名的医学家,是中西医结合的鼻祖,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杰出贡献,他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被誉为“近代中医第一人”,其所着《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被称为我国中医界“第一可法之书”,是近代中医最受欢迎的医学着作。所创方剂200多个,有不少方剂至今仍被广为流传,且屡用屡效。
药圣:李时珍
孙思邈是唐代杰出的医学家、道士,天资聪明,却不愿入朝为官,终身为科普中医而奋斗。写成的《千金方》(由《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组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临床医学网络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是全世界第一个发明导尿术的医生,全世界第一个用彀树皮煎汤煮粥食用预防脚气病和脚气病的复发,比欧洲人早一千年;全世界首创以砷剂(雄黄等)治疗疟疾病,比英国人用砒霜制成的孚勒氏早一千年。他是悬丝诊脉的发明人,至今无人继承此项绝学。除此之外,他还是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所着《大医精诚》至今被中医人士家弦户诵,被唐代宗誉为“百代之师”,被宋徽宗敕封为“妙应真人”,被世人尊称为“药王”,而且还是古代名医中,寿命最长的医生。
小仙翁:葛洪
葛洪是东晋时期,着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平生有《肘后备急方》传世。在世界医学历史上,葛洪还第一次记载了两种传染病,一种是天花,一种叫恙虫病。葛洪创造性的对狂犬病采取预防措施,是世界免疫学的先驱,欧洲免疫学家巴斯德用人工的方法使兔子得疯狗病,再把病兔的脑髓取出来制成针剂,用来预防和治疗疯狗病,原理与葛洪的基本上相似,但却比葛洪晚了1000多年。葛洪是全世界第一个记载用青蒿治疗疟疾的人,而且直到千年以后,青蒿素的发明、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都是受到葛洪的学术思想的启发。
医圣: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药学家,用毕生精力写成《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着,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着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张仲景最早记载了人工呼吸的操作雏形,比国外早了1600年[1];张仲景首创了药物灌肠法,比西方医学早了上千年。张仲景的学术思想被海内外医学人士学习,被后人誉为“经方大师”“医圣”,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医药学家,不仅对中医中药极其娴熟,对于针灸、外科手术更是炉火纯青,而且在养生方面,也有杰出贡献。发明了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手术麻醉的医生,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他在外科手术方面,颇有成就,相传因为要给曹操做开颅手术,从而被多疑的曹操误以为是在谋害他,于是就这样莫名其妙的结果了华佗,直到曹操最疼爱的儿子曹冲无医可治的时候,才幡然悔悟错杀了华佗。正是因为华佗如此高超的医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另外,华佗发明的五禽戏,至今仍是养生导引术的必学之术。华佗与张仲景是同一时期的名医,有“南华北张”之说。华佗在民间,被尊为“神医”,名气要比张仲景大很多。再者,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却专门为华佗写有传记,却并没有给张仲景写传记,足见,华佗的医学水平,在东汉末年是最高的。
神医:扁鹊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号卢医,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全科医生,着成《黄帝八十一难经》传世。扁鹊的学术成就,至今都是个谜,很多技术都惊为天人,今人听到扁鹊的医学故事后,不是瞠目结舌,就是叹为观止。扁鹊在救治虢国太子的休克假死,成了“起死回生”的神医;在《列子》中记载,扁鹊为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换心,厉害之处在于是给两个活人把心脏对换,而且两个活人依然活着,从换心后出现的症状来看,与现代心脏置换术之后的症状惊人的相似,这应该不是作者凭空猜测的;在《史记》中记载,扁鹊的眼睛能够“视垣一方人”,比现代的CT还厉害。当然,这些还是有点不可思议,但他对于中医诊断学的推进,起到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对此,司马迁称赞他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修序,弗能易也。”
医祖:岐黄(岐伯与黄帝)
岐黄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创始人,是中医古代第一个医学团体或者是医生组合。其中最主要的人物是黄帝和岐伯。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先祖轩辕氏,是五帝之首,也是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药、算数的发明者,黄帝与当时最着名的医官岐伯等人对医学的探讨,被后人整理成《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医的四大经典之首,它以生命为中心,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探讨生命规律,创建天人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病治病的原则和技术,包含哲学、天文、气象、物候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是中国古代第一步围绕生命问题的网络全书,也是中医几千年难以超越的旷世巨典。而岐伯与黄帝,往往二人并称为“岐黄”,被誉为“医祖”,后世医家也常把“岐黄之术”作为中医的代称。
药神:神农
神农是古代三皇中的地皇,是中医药和农业的发明者。神农一生始种五谷,以为民食;制作耒耜,以利耕耘;遍尝百草,以医民恙;织麻为布,以御民寒;陶冶器物,以储民用;削桐为琴,以怡民情;首辟市场,以利民生;剡木为矢,以安民居。神农氏为“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使百姓益寿延年,他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尝遍百草,被人们称之为“药神”,又被称之为“药祖”。后人将他的寻药记录,整理成《神农本草经》,成为中国最早的中药学的经典之作,后世本草着作莫不以此为宗,对中医药的发展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并逐步发展丰富,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而且,《神农本草经》中对于300多味药的功效主治都有明确记载,不仅对中药学有巨大贡献,还对中医症状学有着前所未有的奠基作用。
⑹ 中国历代名医有哪些
中国历代名医有: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孙思邈、鉴真、王惟一、钱乙、宋慈、李时珍、陈实功、吴有可、傅青主、叶天士、徐大椿、王清任等。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分别是针灸之祖———黄帝;脉学倡导者———扁鹊;外科之祖———华佗;医圣———张仲景;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药王———孙思邈;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药圣———李时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等。
参考资料:http://wenku..com/link?url=oTM2QN-_TZAfQ6U6zyDAPzjQgV8-
⑺ 中国历史有哪些名医
扁鹊
战国时医学家,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据人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善用“针石”、“服汤”、“熨”等治病,所着《扁鹊内经》、《外经》早佚。他为什么被称为“扁鹊”呢?这是他的绰号。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述了与他有关的两个医案:一个是用脉诊的方法诊断赵子简的病,一个是用望诊的方法诊断齐桓侯的病。
华佗
字符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医学家,精内、妇、儿、针炙各科,外科尤为擅长,“麻沸散”的使用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还发明了“五禽戏”。 据人考证,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公元一四五年),卒于建安十三年(公元二0八年)。这考证很可疑。因为《后汉书·华佗传》有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的记载。据此,华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岁。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
张仲景
字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一年(150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医学家,辞官业医,博采众方,着《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规律,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着作,开创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先河;同时在制剂学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无不尊张仲景为“医圣”,故有“医圣者,即医中之尧舜也,荣膺此誉者,唯仲景先师。”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华佗读了《伤寒论》后喜曰:“此真活人也”。南北朝时陶弘景说:“惟仲景一方,最为众方之祖”。唐代医家孙思邈说:“江南诸师秘仲景方不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伤寒论》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也是医家必读。
皇甫谧
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魏晋医学家。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着名医家,其着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着,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炙学成就,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另着有《帝王世纪》等。
葛洪
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西晋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二八三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三六三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着述,直至去世。他还是古代一位鼎鼎有名科学家,在医学和制药化学上有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创造,在文学上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他的着作,约有五百三十卷。不过,大多已经散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抱朴子》和《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医学着作,据史籍记载,尚有《金匮药方》一百卷,《神仙服食方》十卷,《服食方》四卷,《玉函煎方》五卷。
孙思邈
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着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一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着有《千金方》,创立脏病、腑病分类系统,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
钱乙
字仲阳。北宋医学家,始以儿科着名,后擢太医丞,为公卿宗戚看病,名声大着,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约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 其所着《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着。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着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另有《伤寒指徵》、《婴孩论》等。
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着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着名的医学家。
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明朝医学家,湖北蕲(今湖北省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世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穷搜博采,历三十年,三次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为我国医学史上一大巨着。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着。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着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号秀岩,清医学家。江苏吴县人(1667-1746),祖父叶时和父亲叶朝采都是当地的名医。叶桂幼时便随父亲学医,14岁时,父亲去世,便又随父亲的一位姓朱的门人继续学习。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没几年,就超过了教他的朱先生,声名远播。他是中医学史上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其声望地位,并不在“金元四大家”之下,也是名贯大江南北的人物。其着作《温热论》至今仍被临床医家推崇备至。对治奇经、脾胃、儿科等病尤为擅长,尚有《叶案存真》、《末刻本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