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都有哪些品种猪
杜洛克
成华猪
大白猪
约克夏猪
汉普夏猪
马身猪
宁乡花猪
松辽黑猪
(1)中国地方猪有多少个品种扩展阅读:
猪是脊椎动物、哺乳动物、家畜,古杂食类哺乳动物。分为家猪和野猪。现在一般认为猪是猪科的简称。猪依据品种的不同,体貌特征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头长,鼻直,腰背窄为主要形体特征。毛发较粗硬,根据品种不同,分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家猪是野猪被人类驯化后所形成的亚种,獠牙较野猪短,是人类的家畜之一,一般来说,家猪是指人类蓄养多供食用的猪种。
参考链接:网络_猪
❷ 我国优良地方猪种有哪些
我国优良的地方猪种有100余种,具有突出特点的猪种有东北民猪、香猪、两广小花猪、内江猪、宁乡猪、金华两头乌猪、太湖猪、荣昌猪、成华猪、藏猪等。
我国近年培育的改良品种猪主要有哈尔滨白猪、新淮猪、沂蒙黑猪、三江白猪、北京黑猪、湖北白猪等。
❸ 我国地方猪种可划分几种类型
依据猪种起源、体形特点和生产性能,按自然地理上的分布,将我国地方猪种划分六大类型,即华北型、华南型、江海型、西南型、华中型、高原型。
(1)华北型:主要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代表猪种有:东北民猪、西北八眉猪、河北深县猪、山东沂蒙黑猪、里岔黑猪、河南淮南猪、安徽定远猪、内蒙古河套大耳猪等。该种类型猪的特点:全身被毛黑色,嘴长,面直,耳大下垂,头纹纵行好,体躯长扁,体质坚强,鬃长毛密,耐粗放饲养,适应性强;繁殖力高,一般产仔12头以上;较晚熟,生长慢,肉质鲜嫩、红润,肌内脂肪含量高,味香浓。
(2)华南型:主要分布于南岭与珠江流域以南,包括云南省的西南和南部边缘地区、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台湾省等地。代表猪种有:两广小花猪、香猪、滇南小耳猪、海南猪、粤东黑猪、槐猪、台湾猪等。该种类型猪的特点:个体较小,嘴短,面凹,耳小竖立,头纹横行,毛色多为黑白相间。体躯短矮宽圆,腹大下垂,腿臀较丰圆,皮薄毛稀,鬃毛短少,体质疏松。性成熟早,3~4月龄即可发情,6月龄30千克左右即行配种,每胎产仔8~10头,繁殖力远低于华北型猪;早熟易肥,皮薄脂肪多,屠宰率较高,肉质细嫩。
(3)江海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和台湾省西部的沿海平原。代表猪种有:太湖猪、虹桥猪、姜曲海猪、阳新猪等。此种类型猪主要是由南北两型杂交而成,其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差异较大,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小,耳长大下垂,背腰宽、平直或稍凹陷。积累脂肪能力强,增重快。繁殖力高,性成熟早,母猪发情明显,一般4~5月龄即有配种受胎的能力,并且受胎率高。乳头8对以上,经产母猪一般产仔数在13头以上,个别猪产仔数甚至超过20头以上,其中以太湖猪最为突出,平均窝产活仔数超过14头。
(4)西南型: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云贵大部分地区和湘、鄂的西部地区。代表猪种有:荣昌猪、关岭猪、乌金猪、内江猪、湖川山地猪、成华猪、雅南猪等。其特点是:头较大,颈部多有旋毛或横行皱纹,腿较短而粗,毛色全黑或黑白花。背腰宽、凹陷,腹大略有下垂,背膘较厚。中等繁殖力,性成熟较早,有些母猪90日龄时就能配种受胎。乳头数平均为6~7对左右,产仔数为8~10头,猪的初生体重小,平均0.6千克。
(5)华中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代表猪种有:浙江金华猪、华中两头乌猪、湖南宁乡猪、湘西黑猪、赣中南花猪、福州猪、大围子猪等。其特点:猪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较华南型猪大,背腰较宽,多下凹,腹大下垂,皮薄毛稀,嘴短面凹,耳朵中等大小、下垂。生长较快,成熟较早,肉质细嫩。一般产仔10~12头,乳头6~7对。
(6)高原型:主要分布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西部及云南地区。代表猪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甘肃的合作猪。其特点:体躯较小,结实紧凑,四肢发达,蹄坚实而小,嘴尖长而直,鬃长毛密,善于奔走,行动敏捷。抗寒力强,耐粗饲,但生长缓慢,一年可长到20~30千克;2~3年长到35~40千克,屠宰前舍饲2个月可达50千克,肉质鲜美多汁。鬃毛产量高(每猪0.25千克)、质量好(长度12~18厘米),在工业上评价很高。繁殖力不高,乳头以5对居多,每胎产仔5~6头。
❹ 我国有哪些地方猪种其分布如何
我国幅员辽阔,在多种不同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经过劳动人民长期的选育,形成了许多的优良猪种。1986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中国猪品种志》,解决了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同种异名的问题,将我国地方猪种定为48个,这些猪种的名称及分布见表2。
表2 我国地方猪种名称及原产省份(续)-1
❺ 我国的地方良种猪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品种:
(1)民猪 原产于东北地区。全身黑色,体质强健,耳大下垂,背腰平直,四肢结实粗壮。产仔数平均13.5头,10月龄体重136千克,屠宰率72%;在体重90千克时屠宰瘦肉率为46%。成年体重:公猪200千克,母猪148千克。民猪具有抗寒力强,体质强健,产仔数多,脂肪沉积能力强和肉质好的特点,适于放牧和较粗放的管理,与其他品种猪进行两品种和三品种杂交,所得杂种后代在繁殖和肥育等性能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但脂肪率高,皮较厚,腿肌肉不发达,增重较慢。
(2)太湖猪 产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沿江沿海地区。头大额宽,面微凹,额有皱纹。耳特大、下垂。背腰宽而微凹,腹大下垂,大腿欠丰满,后躯皮肤有皱褶。毛色全黑或青灰色,乳头数8~9对。产仔数平均13头,3月龄即可达性成熟,泌乳力强,哺育率高。生长速度较慢,6~9月龄体重65~90千克,屠宰率67%左右,瘦肉率39.9%~45.08%,成年公猪体重140千克,母猪体重114千克。
(3)金华猪 产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义乌、东阳和金华3个县。外形特征具有“两头乌”的毛色特征。体形不大,成年公猪体重140千克,成年母猪体重110千克,凹背,腹下垂,臀宽而斜,乳头8对左右。产仔数平均13.78头,8~9月龄肉猪体重为63~76千克,屠宰率72%,10月龄瘦肉率43.46%。性成熟早,繁殖力高,肉质好,但肉猪后期生长慢,饲料利用率较低。
(4)内江猪 主要产于四川省内江县和内江市。体形大,体质疏松,头大,嘴短,额面横纹深陷成沟,耳中等大、下垂。皮厚,成年种猪体侧及后腿皮肤有深皱褶。被毛全黑,鬃毛粗长。每胎平均产仔10.4头;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69.26千克,成年母猪平均体重154.8千克。在较好的饲养条件下,限量饲养肥育期日增重平均662克;中等饲养条件下,限量饲养肥育期日增重平均410克。90千克体重屠宰时屠宰率67.49%,胴体瘦肉率37.01%。
(5)两广小花猪 原产于陆川、玉林、合浦、高州、化州、关川、郁南等地,是由陆川猪、福建猪、公馆猪和两广小耳花猪归并,1982年起统称两广小花猪。体形较小,具有头短、耳短、身短、脚短、尾短的特点,故有“五短猪”之称。毛色为黑白花,除头、耳、背腰、肩为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耳小向外平伸。背腰凹,腹大下垂。性成熟早,平均每胎产仔数12.48头;成年公猪平均体重130.96千克,成年母猪平均体重112.12千克;75千克屠宰时屠宰率为67.59%~70.14%,胴体瘦肉率37.2%。肥育期平均日增重328克。
❻ 中国的本土猪还有哪些品种
我国是一个养猪历史悠久的国家,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环境复杂,在经过几千年的驯化过程中形成了64个形态各异的地方猪品种。
按照地域特点分为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6个区域猪品系。
华北型代表猪品种有:东北的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
华南型代表猪品种有:两广小花猪、海南猪、滇南小耳猪、香猪。
华中型代表猪品种有:湖南大围子猪、宁乡猪、华中两头乌猪、浙江金华猪、广东大花白猪。
江海型代表猪品种有:太湖猪、姜曲海猪。
西南型代表猪品种有:乌金猪、内江猪、荣昌猪。
高原型代表猪品种有:藏猪。
中国本土猪都有着共同的特点,耐粗饲、脂肪含量高、性早熟、野外适应能力强、肉味较香。
但中国本土猪也有着非常明显的缺点,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屠宰率低、饲料报酬率低,这些缺点制约了我国猪业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不断引入国外瘦肉型猪进行杂交改良,通过杂交改良培育出了一些新型的培育猪品种。
随着杂交改良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性猪品种也逐渐的退出了中国地方猪的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地方性猪品种的养殖量也越来越少,甚至一些猪品种现在仅靠国家的一些保种政策生存下来。这也许就是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事物发展的规律吧!
❼ 中国有哪些品种猪
中国地方品种猪有100多个品种,但由于外来品种的侵入,中国地方品种猪已经存栏量越来越少,个别品种已经处于濒危状态。
依据《中国猪品种志》记载,现存栏量较大或具有代表类型的品种共48个。
依据养殖地区可分为:
华北型:主要品种有黄淮海黑猪,东北民猪,八眉猪,汉江黑猪,沂蒙黑猪,中牟猪等等;
华南型:主要品种有两广小耳猪,粤东黑猪,海南猪,滇南小耳猪,蓝塘猪,五指山猪,香猪等;
华中型:主要品种有宁乡猪,两头乌,湘西黑猪,金华猪,杭猪,赣中南花猪,武夷黑猪等;
江海型:主要品种有太湖猪,姜曲海猪,东串猪,虹桥猪,台湾猪,皖南黑猪,桃源黑猪等;
西南型:主要品种有内江猪,荣昌猪,关岭猪,白洗猪,乌金猪,成华、雅南猪,湖川山地猪等;
高原型:主要品种有藏猪,阿坝猪,合作猪,互助猪等等。
❽ 我国地方猪种主要有哪些种质特性如何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饲料资源、膳食习惯和社会经济背景等千差万别,根据其起源、生产性能、外貌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将其分为六大类型,分别是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分布于淮河、秦岭以北。此类型体质健壮,骨骼发达,四肢粗壮,背腰狭长,腹不太下垂,肌肉发达。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毛粗密,多为黑色。母猪性成熟早,繁殖性能强,母性好,窝产10~12头,乳头8对左右。耐寒,耐粗饲,但增重较慢,板油多,屠宰率较低,一般60%~70%。代表品种有东北民猪,西北的八眉猪,黄淮海黑猪、汉江黑猪和沂蒙黑猪等。
(2)华南型分布于南岭和珠江以南地区。表现为“矮、短、宽、圆、肥”的外部特征,腹大下垂。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毛多为黑白花。性成熟早,母性好,但繁殖性能稍差,窝产8~9头。耐热,早熟易肥,皮薄肉嫩,属脂肪型猪种,屠宰率75%。代表品种有蓝塘猪、陆川猪、香猪、五指山猪、粤东黑猪、槐猪和滇南小耳猪等。
(3)华中型分布于长江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体型与华南型相似,但体型较大,生产性能介于华南型与华北型之间。母猪产仔数10~12头,乳头6~7对。生长较快,经济成熟较早,肉质细嫩,屠宰率70%左右。本类型猪较多,代表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大花白猪、宁乡猪、皖浙花猪、武夷黑猪、莆田猪和大围子猪等。
(4)江海型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地处华北型和华中型中间狭长的过渡地带。主要由华北型与华中型杂交选育而成,外形和生产性能因类别不同而差异较大。共同特点为毛黑色或有少量白斑,头中等大,耳大下垂。性成熟早,以繁殖率高着称于世。母猪平均窝产13头以上,乳头8对以上,经济成熟早,增重快,屠宰率在70%左右。代表品种有太湖流域的太湖猪、姜曲猪,安徽的圩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头大,腿粗短,毛以全黑或“六白”为主,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繁殖率中等,窝产仔数8~10头,乳头5~6对。肥育能力强,屠宰率65%~79%,多属肉脂兼用型。代表品种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乌金猪和雅南猪等
(6)高原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地区。体型小,似野猪,头狭长呈锥形,腹小而紧收,臀倾斜。毛为全黑或黑白花。繁殖率低,乳头5对居多,窝产仔5~6头,哺育率不高。成年体重小,属晚属品种。肉味醇香,但屠宰率较低,仅65%左右。代表品种有青藏高原的藏猪和合作猪。
❾ 我国地方猪种有哪几个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按其外貌体型、生产性能、当地农业生产情况、自然条件和移民等社会因素,可以将我国地方猪种大致划分为六个类型:华北型、华南型、华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和高原型。
(1)华北型华北型猪种分布最广,主要在淮河、秦岭以北。包括东北、华北、内蒙古、新疆、宁夏,以及陕西、湖北、安徽、江苏四省的北部地区和青海的西宁市、四川省广元县附近的小部分地区。
华北型猪毛色多为黑色,偶在末端出现白斑。体躯较大,四肢粗壮;头较平直,嘴筒较长,耳大下垂,额间多纵行皱纹;皮厚多皱褶,毛粗密,鬃毛发达,可长达10厘米;冬季密生绒毛,抗寒力强;乳头8对左右,产仔数一般在12头以上,母性强,泌乳性能好,仔猪育成率较高;耐粗饲和消化力强。如民猪、八眉猪、黄淮海黑猪等。
(2)华南型华南型猪种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和南部边缘,广西和广东偏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的东南角和中国台湾省各地。
华南型猪毛色多为黑白花,在头、臀部多为黑色,腹部多为白色。体躯偏小,体型丰满,背腰宽阔下陷,腹大下垂,皮薄毛稀,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性成熟早,乳头多为5~7对,产仔数较少,每胎6~10头;脂肪偏多。如两广小花猪、滇南小耳猪、香猪等。
(3)华中型华中型猪种主要分布于长江南岸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巴山和武陵山以东的地区,大致与华中区相符合。
华中型猪体躯较华南型猪大,体型则与华南型猪相似。毛色以黑白花为主,头尾多为黑色,体躯中部有大小不等的黑斑,个别有全黑者。华中型猪体质较疏松,骨骼细致,背腰较宽而多下凹;乳头6~7对,每窝产仔10~13头;肉质细嫩,如金华猪、大花白猪、华中两头乌猪等。
(4)江海型江海型猪种主要分布于汉水和长江中下游沿岸以及东南沿海地区。
江海型猪种的毛色自北向南由全黑逐步向黑白花过渡,个别猪种为全白色。骨骼粗壮,皮厚而松,多皱褶,耳大下垂;繁殖力高,乳头多为8对或8对以上,窝产仔13头以上,高者达15头以上;脂肪多,瘦肉少。如太湖猪、姜曲海猪、虹桥猪等。
(5)西南型西南型猪种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湘鄂西部。
西南型猪种毛色多为全黑和相当数量的黑白花(“六白”或不完全“六白”等),但也有少量红毛猪。头大,腿较粗短,额部多有旋毛或纵行皱纹;产仔数一般为8~10头;屠宰率低,脂肪多。如内江猪、荣昌猪、乌金猪等。
(6)高原型高原型猪种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被毛多为全黑色,少数为黑白花和红毛。头狭长,嘴筒直尖,犬齿发达,耳小竖立,体型紧凑,四肢坚实,形似野猪;每窝产仔5~6头;生长慢,胴体瘦肉多;背毛粗长,绒毛密生,适应高寒气候,藏猪为典型代表。
❿ 猪的品种有哪些
猪的品种有大白猪、大约克夏猪、大花白猪、杜洛克、皮兰特猪、长白猪、汉普夏猪、波中猪、马身猪、宁乡花猪、松辽黑猪。
1、杜洛克又称为“万能猪种”,原产于美国东部的新泽西州和纽约州等地,主要亲本用纽约州的杜洛克和新泽西州的泽西红杂交育成,原称杜洛克泽西,后筒称杜洛克,分为美系和加系杜洛克;产于中国台湾的杜洛克经过培育自成风格,因而称台湾杜洛克或台系杜洛克。
2、大白猪又叫作“大约克猪”。原产于英国,特称为“英国大白猪”。输入苏联后,经过长期风土驯化和培育,成为“苏联大白猪”。后者的体躯比前者结实、粗壮,四肢强健有力,适于放牧。十八世纪于英国育成。
1、汉普夏猪是着名肉用型猪品种。十九世纪初期由英国汉普夏输往美国后,在肯塔基州经杂交选育而成。毛色黑,肩颈接合部和前肢白色。鼻面稍长而直,正竖立。体躯较长,肌肉发达。成年公猪体重315至410公斤,母猪250至340公斤。早熟性,繁殖力中等,平均每胎产仔8头。母性强。
2、马身猪原产于中国山西,体型较大,耳大、下垂超过鼻端,嘴筒长直,背腰平直狭窄,臀部倾斜,四肢坚实有力,皮、毛黑色,皮厚,毛粗而密,冬季密生棕红色绒毛,乳头7~10对。可分为“大马身猪”、“二马身猪”和“钵盂猪”三型。虽生长速度较慢,但胴体瘦肉率较高。
网络-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