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华白海豚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们的现状如何
中华白海豚是海豚科驼海豚属的一种。又称华白豚(就是简称啦= =)、印太平洋驼海豚。俗名有海猪、粉红海豚、妈祖鱼等等,一般都是渔民给的称呼。白海豚被称为白海豚的原因,正是由于其体色因地区和年龄变异比较大,幼体灰色,成体全身粉红色或者乳白色,头部、体侧、鳍肢还有尾鳍会遍布灰色斑点。
白海豚一般有多大呢?平时吃什么?
白海豚成体体长可以达到2.5米,体重225公斤左右,大概有将近5个我那么重吧!初生体体长1~1.1米。白海豚的繁殖盛期在5~6月份左右,每次只产一胎。白海豚的食物主要就是鱼类。
白海豚的生态习性?
白海豚一般是不集结成大群的,一般单独或数头一起游动。一般的海豚与鲸类都喜欢栖息在较深海域,而白海豚多栖息在沿岸及河口一带,因此,白海豚活动易受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白海豚性格其实很活泼,喜欢跃出水面,常跟随船只游泳。母白海豚对幼崽的保护与关爱程度很高(这就是K选择生活史对策生物的特点之一)。
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目前的分布如何?
中国白海豚不连续地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沿岸水域,而在中国水域,白海豚主要包括5个种群, 分别分布在珠江口(包括香港)、九龙江口(厦门水域)、广西北部湾沿岸水域、广东雷州湾水域和台湾西海岸。
然而,白海豚这几个主要种群的数量差别却很大,数量最多的种群发现于珠江口,估计在1000头左右。
至于广西北部湾的中华白海豚,主要栖息于钦州三娘湾。目前数量约稳定在140头左右[1]。
而台湾西海岸的白海豚的种群数量至少有30头,不会超过200头。只是根据其体色对比,不同于临近水域的中华白海豚,其是否为一独立的地理种群,以及与大陆沿岸本种的种群关系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2]。
目前除了亲自出海观测, 我们珍稀动物保护中心的同事们还会通过咨询、发放问卷的形式对福建、广东、广西沿海捕鱼的渔民进行调查,以获得更可靠全面的数据。
厦门岛周边的中华白海豚现状如何?
厦门岛周边的白海豚种群,个体数量目前不足100只,平时生活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特别大。由于杏林大桥、集美大桥和厦门大桥的阻隔,现在厦门岛周边的白海豚已经被分割成了东西两个社群。白海豚自身有躲避人为活动的习惯,所以两个社群的生活范围都离大桥远远的。东部社群分布在大小嶝岛一带,较为保守,不轻易扩大活动范围,而西部社群会通过西海域偶尔游到东部社群这边来找它们玩。
听我们同事说起一件比较心酸的事情,以往在广东湛江口外出
Ⅱ 广东佛山水闸内误闯入一条中华白海豚!你对它了解多少
中华白海豚属于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海上大熊猫”,是一种哺乳类动物,它们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沿海地域,我国最早发现它的存在是在唐朝,当时被人们叫做海猪。它的珍惜度和大熊猫不相上下,都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其他的海豚都喜欢栖息深海区域,而白海豚却常栖息在沿岸及河口一带,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米的海域,它们的生活环境靠近人类活动范围,所以白海豚的活动容易受到干扰。沿海地区生活的人们常年捕捞活动,油质和有机化学物质给水质带来的污染,船舶航运、航道建设、海上大桥建设、海底隧道爆破等等,这些情况都是造成白海豚濒临灭绝的原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白海豚带来不利的影响。
Ⅲ 中华白海豚与白鳍豚的区别
一、外形不同
1、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
2、白鱀豚(又名白鳍豚)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光滑而富有弹性,能够减少在水中快速游动时产生的阻力。白鱀豚吻部极其狭长,约 30 厘米,前端略微上翘,后方的嘴角闭合线也轻微上扬,看上去像在微笑。
约有130 颗圆锥形的同型齿,上下颌两侧各有 31-36 颗,受颞颌关节功能的限制而无法用于咀嚼,但对猎物可造成瞬间性的杀伤,并能将猎物牢牢地固定在口中。
二、栖息环境不同
1、中华白海豚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 m的海域,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中国沿岸的中华白海豚有时进入江河中。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曾进入珠江到达广州的海珠桥,并曾进入西江约300 km之远。
2、白鱀豚有恒定体温,在 36℃ 左右。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水温变化后又迁入另一区域。
喜欢结成 2-16 头个体的小群活动,常见其与江豚共游,交配期间的集群行为尤其明显。习惯栖息于江流中心的深水区,也会进入湖泊、支流与干流汇合处。主要在白天活动,夜间休息。胆怯害羞,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常在晨昏时游至浅水区捕食鱼虾。
3、分布范围不同
1、中华白海豚喜欢栖息在亚热带海区的河口咸淡水交汇水域,在澳大利亚北部,非洲印度洋沿岸,东南亚太平洋沿岸均有分布。
2、白鱀豚分布主要限于长江洪湖段、九江段和铜陵段三个区域。最后一次发现白鱀豚的确凿记录,是 2004 年8月在南京江段搁浅的一具尸体。
Ⅳ 白_豚为什么会被当做“水中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学名为Sousa chinensis),属于鲸类海豚科,是世界上78种鲸类品种之一,又名妈祖鱼、粉红海豚、镇江鱼、太平洋驼海豚。
中华白海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吉祥友善的象征,素冠人类朋友之名,由于数量稀少,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一般的海豚与鲸类都喜欢栖息在较深海域,中华白海豚则很少进入深度超过25米的海域。主要栖息地为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因此,白海豚活动易受各种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几十年有关调查资料,中华白海豚在中国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有两个,一个是厦门的九龙江口,一个是在广东的珠江口。
随着人类向滨海区域聚居,近岸海域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强,围填海工程、海洋污染以及海上交通、渔业捕捞等各种活动使得中华白海豚的生存面临严重威胁。
当前中华白海豚这个“家族”正在走向衰落,甚至有濒临绝迹的危险。由于繁殖率低、生存率低,同时生存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它们。
Ⅳ 白海豚是什么物种,它和白鲸该如何区分
首先来说,白海豚和白鲸在提醒上就有巨大的差别。鲸鱼可以说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了,白鲸属于鲸的一种,体型自然也不会下,白海豚的体型相对白鲸来说肯定是会小很多的。
刚出生时的中华白海豚体长约1米,这时的中华白海豚非常的娇弱,需要妈妈把他们托出水面以及细心的呵护,一般来说,哺乳期要8~20个月不等。母子俩的警惕性非常的强,因此小海豚容易受到惊吓而吃不上奶。在野外,小海豚的成活率是非常小的。中华白海豚一般在10~11岁达到成年,他们的寿命一般可以达到40岁。成年的中华白海豚体长可以达到2.7米,体重在180~250公斤之间。
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现状已经岌岌可危,所以说,我们要加强对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为这种生物的生存营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Ⅵ 中华白海豚的外形特征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20~37枚圆锥形的同型齿(上颌齿数=30~36枚;下颌齿数=24~37),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
标本识别:体粗壮,喙中等长,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上有近三角形的较大的背鳍,鳍肢和尾叶均宽,均具圆的梢端,标本最大体长约2.6米,下颌前端略超出上颌,喙与额隆间没有深的凹痕为界,背鳍基部形成增厚的脊;尾柄具发达的背脊和腹脊;幼体时为暗灰色,随年龄增长变浅,亚成体灰色和粉红色相杂,成体纯白色,常由于充血而透出粉红色;有些成体的身体上有暗色斑点,少数个体在呼吸孔后的颈部有暗色斑点形成的环。
Ⅶ 大连出现中华白海豚,这样的情景有多罕见
很多人都没有见过中华白海豚吧,它是非常罕见的,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日,在大连市海域发现了中华白海豚的踪迹。
为什么中华白海豚濒临灭绝?因为人类活动影响到了它的生存空间,中华白海豚的分布水深一般不超过25米,5~25米水深的河口海域是它们最喜欢的生活环境,但是却与人类生活环境重叠。近岸河口地区的涉海工程,已永久侵占了厦门湾120平方公里的白海豚栖息地,人类的活动很大部分影响到了中华白海豚的生存空间。
在我们生活中,中华白海豚只是濒临灭绝物种的其中一种,有许许多多的物种已经灭绝或者在灭绝的路上,地球就是一个生态圈,动物与动物有着剪不断的联系,如果我们人类现在不伸出手帮助它们,那么地球上所有动物灭绝只是时间问题,最终人类也将消失。
Ⅷ 中华白海豚为什么会被誉为“水上大熊猫”
中华白海豚,学名为Sousa chinensis。同其他鲸和海豚一样,中华白海豚也是哺乳动物,拥有哺乳动物共同的特点:恒温,用肺呼吸,胎生,幼儿哺乳。
最早的有史料记载的中华白海豚是在唐朝被发现的。虽然这种可爱的海豚名字里有一个“白”字,但实际上,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一般深灰色,再长大一点就会呈现灰色,成年的中华白海豚一般则呈现粉红色。
中华白海豚一般分布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水上大熊猫”的美称。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常年都可以进行交配,妊娠期和人类差不多,通常是10~11个月,每胎产下一只幼仔。
每年的六七月份,白海豚会在水中完成交配,然后在第二年的三四月份产下幼仔。
Ⅸ 中华白海豚的生存习性如何
中华白海豚不集成大群,常3~5只在一起,或者单独活动。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中华白海豚与陆生哺乳动物一样肺部发达,用肺呼吸,呼吸的时间间隔很不规律,有时为3~5秒钟,有时为10~20秒,也有时长达1~2分钟以上。
中华白海豚的摄食消化系统与陆上哺乳动物完全一致,拥有牙齿、食道、胃、肝、脾、肠。成年海豚上下颌共有锥形齿125~135枚,排列稀疏,其功能不在于咀嚼,而是用于捕食。摄食对象主要是河口的咸淡水鱼类,不经咀嚼快速吞食。解剖分析海豚的胃含物,主要有棘头梅童鱼、凤鲚、银鲳、乌鲳、白姑鱼、龙头鱼、大黄鱼等珠江口常见品种,食性以中小型鱼类为主。其中白海豚最喜欢吃的是狮头鱼,其次是石首鱼及黄姑鱼。
(9)中国白海豚多少米扩展阅读
中华白海豚的繁育情况
中华白海豚的寿命一般为30~40年,3~5岁达到性成熟,常年都可交配,发情期多集中在4月至9月的温暖季节,妊娠期10~11个月,每胎产一仔。刚出生的幼豚体长接近1米,幼体出生时尾部先从母体内露出(陆生哺乳动物头先露出),防止出生过程中幼婴呛水而死。出生后即由母体带领学游泳,母豚有乳汁分泌,哺乳期8~20个月。由于整个哺乳过程母子形影不离,保护周到,幼豚的成活率均比其它水生动物成活率要高得多。
雌性海豚会在10~11岁时到达成熟期。幼豚会在全年出生,但出生率在春季及夏季稍高。在其他地区,白海豚的寿命最长为40岁。在香港,最老的海豚为33岁。
中华白海豚每年主要在6~7月间在水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0个月左右,产仔于翌年3~4月份,幼仔的尾部先产出,头部最后露出。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大约为100厘米,是雌兽体长的1/3左右,背面为灰黑色,腹面为白色并带有粉红色,牙齿尚未露出,吻部生有10多根感觉毛。哺乳期约为1年,这时感觉毛全部脱落,牙齿完全长出,2~3年达到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5~35岁。
Ⅹ 中华白海豚的外貌特征
中华白海豚身体修长呈纺锤型,喙突出狭长,刚出生的白海豚约1米长,性成熟个体体长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背鳍突出,位于近中央处,呈后倾三角形;胸鳍较圆浑,基部较宽,运动极为灵活;尾鳍呈水平状,健壮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对称的两叶,有利于其快速游泳。眼睛乌黑发亮,上、下颌的每侧都有32~36枚圆锥形的牙齿,齿列稀疏。吻部狭、尖而长,长度不到体长的十分之一。喙与额部之间被一道“V”形沟明显地隔开。脊椎骨相对较少,椎体较长。鳍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许多细小的灰黑色斑点,有的腹部略带粉红色,短小的背鳍、细而圆的胸鳍和匀称的三角形尾鳍都是近似淡红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红色并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这与调节体温有关。一般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除了母亲及幼豚,白海豚组群不会有固定的成员。它们的群居结构非常的有弹性,而组群的成员也时常更换。根据记录,组群最多可有23条白海豚,而平均为4条。
相关资料
中华白海豚与香港回归
中华白海豚还被选为1997年香港回归庆祝活动的吉祥物。在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的成立典礼上,主席台上悬挂的大型庆委会会徽分外引人注目:一条活泼可爱的卡通形式的中华白海豚一跃而起,在浪花上嬉戏,中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主要组成部分,并配有五颗星的紫荆花,外圈是中英文的会名。会徽的构图体现了香港人民向往回归的喜悦心情:海浪既有圆圈形的浪花,又有长条形状的波纹,象征着喜悦与欢庆,而红底白花的紫荆花位于中华白海豚与波浪之间,显示着港人的胸怀。 选择中华白海豚为迎回归吉祥物,也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首先是由于中华白海豚与香港的渊源极深,在香港西面水域,尤其是龙鼓洲及沙洲一带,经常可见到三五成群的中华白海豚出没,中华白海豚是海洋里的珍贵动物,而香港正是离不开海洋的重要海港城市。其次,中华白海豚的名字中有“中华”二字,中华白海豚每年都会游回珠江三角洲等地繁殖后代,具有不忘故土,热爱家园的品质,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应回归祖国。第三,是中华白海豚喜欢群居,具有强烈的家族依恋性,尤其是雌兽对幼仔的爱护非常周到,当幼仔在渔网附近,因贪食已上网的小鱼而被缠住时,雌兽会在网边焦急地徘徊,寻求营救幼仔的方法,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去冲击渔网来拯救幼仔,其亲情令人感动。正是这些特性,表达了香港人民热切期待回归祖国怀抱的迫切心情。 中华白海豚在香港回归之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同时也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香港政府在龙鼓洲水域首先建立了海岸公园保护区。就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同时,由一些环保团体发起组织的、以拯救中华白海豚为目的的“中华白海豚资源中心”在香港成立。据调查,香港水域现在大约有60~80只中华白海豚,近年来因受水质变化的影响,每年约有10多只死亡。这个组织成立以后,将采取各种措施,在中华白海豚生存的区域净化水质,平衡生态环境,为中华白海豚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同时还将广泛地开展宣传活动,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白海豚所面临的恶劣形势,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拯救行动。 与此相呼应,1997年8月,在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福建省厦门市,也建立了一个总面积为5500公顷的以保护中华白海豚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同年10月11日,厦门市政府又下达了《厦门市保护中华白海豚规定》,并同与厦门毗邻的漳州、泉州两市一起共担义务,共同保护这一稀有的“海上国宝”。中华白海豚是厦门的唯一一种国家I级保护动物,厦门人称其为“妈祖鱼”、“镇港鱼”,因为在春天朝拜神圣“妈祖”期间也正是中华白海豚大群出现在厦门海域的时候,而且每逢它们出现的时候,海面上总是风平浪静,所以从前渔民们在海上作业时如果遇到,都要烧香叩头以求保佑。但是,近年来由于围海筑堤、捕捉和误捕,以及缺乏生态保护的海洋工程建设,使原来常见的中华白海豚的数量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