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的户籍限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中国的户籍限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

发布时间:2022-07-03 12:58:06

⑴ 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对吗

户籍制度指中国封建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并制定和执行一套严密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中国户籍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殷墟甲骨卜辞表明,商朝在进行较大规模的军事征伐行动之前或过程中,大都下令“登人”,即下达征集兵员的命令。“登人”的数目,一次从千人到万余人不等,这在当时来说是很大的,而且无疑是以户籍的记载为基础的。

⑵ 编订户籍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户籍制度。出现在商朝。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

⑶ 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从什么时候开始

2014年7月30日,备受关注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公布。 一年来,根据各地实施意见,多地已划定新型户籍制度成型期限。

从户口转移政策看,不少省份出台的户口迁移条件比国版宽松;在人口管理方面,建立或完善居住证制度已成为共识,但依照当地不同情况,居住证的“成色”并不相同。

(3)中国的户籍限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扩展阅读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要遵循规律、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坚持存量优先,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需求;坚持加快中小城市发展,增强集聚人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的意愿,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在制度安排上为各类社会群体提供更多选择。

要统筹配套、协同推进,抓紧制定《居住证管理办法》,做好户籍制度改革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农村产权、财力保障等相关领域改革的衔接。

⑷ 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于何时

户籍是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包含两个概念,以家为户,以人为口。
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建立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曾实行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保连坐的制度。
这就是后来的保甲制度的雏形。其他诸侯国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汉承秦制,将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汉代每年八月都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作为征税、派役、征兵的依据。唐代,户籍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当时朝廷规定,每3年修订一次户籍,各县户籍一式3份,州、县、中央的尚书省各保存一份。唐代的户籍登记已经相当详细,一家之中的男女人口、年龄、土地、财产情况都一一登记造册,后来历代基本上都沿用唐代的户籍制度。
但是古代的户籍制度只有一种统计学意义,用以作为政府自上而下收税派役的依据,而没有作为身份证明的意义。另外,古代许多地方官担心人丁增多而催征不上加收的赋粮,因此往往瞒报人口,加上商贾流民不能及时登记等原因,古代的户籍登记总体上是比较粗糙的。

⑸ 不知道民国时期中国有户籍政策吗

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一是管理制度。户籍登记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如殷墟甲骨卜辞“辛巳卜,贞,登帚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等等皆是。《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期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可见,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这是如今已知我国最早的城乡人口划分)。另外,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孟冬(阴历十月)时上报。所以说,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如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着,死者削。”
秦朝时期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案比的时间在当年仲秋之月(8月)。届时,老百姓必须扶老携幼,前往县府,聚集廷中,待接受主吏的验阅。户籍的载入者主要是20-60岁的男子。为了防止人们为逃避苛役而瞒报、虚报,政府还特意制订了临时性的查察措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了秦汉时期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户口流徙严重,为了整理户籍,实行了多次“土断”,将北方侨居人口和浮浪人口,统一登入当地户籍,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实行“输籍定样”制,规定:民始生为黄,4至15岁为小,男子16至20岁为中,21至59岁为丁,60岁为老。唐玄宗时改18至22岁为中,23岁为丁。国家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编制户籍时,"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唐代仍实行“案比”制度。唐代人李贤为《后汉书》作注,称汉代的“案比”,在唐代叫“貌阅”。敦煌文书唐代籍帐残卷中,关于被登记人的面貌特征和疫疾的情况的记载很多。如某人“右足跛”、“耳下小瘤”等。案比之后,正式造籍,其原则是自生齿以上,人皆着籍。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547年)敦煌地区的计帐文卡看,从黄(1-3岁)、小(4-9岁)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这种户籍格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户口的编造时间间隔也是三年。“三年一大比,造户籍、上计帐。每造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府,一申省部。”宋代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还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的变动。
明朝时期
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登记的主要内容是籍贯、丁口、姓名、年龄等。为防止假冒、伪造,政府将户贴“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籍藏于部,贴给于民”。上报方式是地方基层组织将当地户口“取勘明白”,汇集后到县,“县报于州,州类总报之于府,府类总报之于布政司,布政司总类呈报本部立案,以凭稽考”。清朝基本继承了明代的户口登记制度。最初是三年一编审,后来改为五年一编审。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先后出台了《户籍法》(1931年)和《户口普查法》(1947年),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1946年),建立了各级户政机构。
以上可知,历史上各王朝对户籍登记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在新旧王朝更替之际,新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保证赋税收入,总是率先对国家的户籍进行整顿和制定。如东魏自丧乱之后,“户口失实,徭役不均。”孝静帝下令括户,“得无籍之户六十余万。”明洪武元年初,下令整顿户籍,规定“凡各处漏口、脱口之人,许赴所在官司出首,与免无罪,收籍当差。”户籍的登记上报是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⑹ 户籍制度是从哪年开始的

中国户籍制度是从1950年开始的 相关历史:1950年8月12日,公安系统在内部颁发了《特种人口管理暂行办法(草案)》,正式开始了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工作,这是新中国户籍制度开始的起点

⑺ 中国的户口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一九五一年开始,一九五八年正式确立。
1951年7月,公安部颁布《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统一规定了城市户口登记制度。这是新中国最早的一个全国性户籍法规。
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户籍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被强化。
1955年6月22日,周恩来总理签署颁布《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提出“争取在几年之内,将经常性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
1958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新中国当代户籍制度的形成标志。
《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

⑻ 历史上实行户籍登记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由哪个部门统管

历史上实行“户籍”的编造,其制起源于春秋战国.

《管子. 禁藏》云:“户籍田结者,所以知贫富之不訾也. 故善者必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当是“户籍”这个名词在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出现.“户籍”古又称“户版” 、“名籍” 、“名数”等. 秦汉“户籍”趋于完善.“案比”的终结是“上计” ,即“户籍”的呈报,其源亦起于春秋战国.“期年上计”在春秋时即已成为通制. 秦汉规定每年岁末上计.魏晋南北朝战伐频仍,难于较安定地简阅户口,于是全部施行所谓“土断” ,即无论本地人或外来人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列户籍,纳税服役. 至隋,行“貌阅”制,实为古代“案比”制的流演.

⑼ 我国的明朝时期,是怎样管理户籍档案的

在户籍档案工作中,每十年一次大造的黄册是基础,从基层开始的黄册编造收集好坏直接影响着明代户籍档案工作的实施,问题恰巧就出现在基层官员上。

明代黄册制度和里甲制度相辅相成,编制黄册的基层人员基本上也是里甲组织下的人员,可是里甲制度下的里长却不是正式官职的官员,而是各地人丁、粮食多的地主阶级,所以在编制黄册时避免过重的徭役,难免会出现舞弊现象。

同时里长贪污舞弊同时还会勾结衙门的里书书手、算手那些负责计算和书写钱粮的官吏,他们虽没有大权,却能够随意填写黄册上数字,所以导致受贿、讹诈等现象发生。

每逢大造黄册之年,里书就会巧立名目向百姓征收各种费用,同时还接受里长得受贿。

明代充分利用户籍档案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影响,加强对户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执行和实施,在维护政权权威、巩固王朝统治、保证基层治安、普查全国人口基本信息上得到想要的结果。除此之外,明代对于户籍档案的保存管理上做出的安全保障的意识值得现代国家档案管理的重视,当然明代中后期因为封建制度和皇帝制度下导致原有户籍档案制度崩溃也是值得深思的一方面。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户籍限制是哪个朝代开始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跟意大利外交关系怎么样 浏览:275
伊朗八十年代发生什么 浏览:212
中国现在每天口罩生产多少 浏览:828
印度乔普拉资产多少 浏览:94
西方为什么拒绝去印度 浏览:161
中国有哪些实弹射击场 浏览:88
越南生活用品在哪里买 浏览:970
哪个国家的中国地图最大 浏览:930
cf越南服怎么变神仙 浏览:817
印度白色的虫子怎么消除 浏览:106
英国人怎么亲吻表达爱意 浏览:143
为什么要遵守美国对伊朗的禁令 浏览:655
英国一年用多少电 浏览:177
如何看待印度塑料 浏览:57
印尼小学生人口有多少 浏览:607
沙特为什么与伊朗敌对 浏览:41
越南光棍有多少 浏览:225
印度黑医院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994
英国留学生吃什么零食好 浏览:954
中国最大老鼠有多少斤 浏览: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