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土部门规定的18亿亩基本农田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1、首先,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实现中国粮食基本自给的耕地面积最低是18亿亩。因此,保住18亿亩耕地,就使粮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资源基础。
2、 其次,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耕地减少过快,在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将会产生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给农村社会稳定埋下隐患。
3、另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还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稳定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建设占用土地的过度需求,促进形成节约集约用地的倒逼机制,同时减少土地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问题。
(1)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占了多少耕地扩展阅读
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5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增地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同时,近年来,我国部分耕地质量降低,在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粮食单产持续提高难度加大。
造成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非农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灾害损毁,补充耕地主要是开发、整理和复垦三项因素。但受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条件以及环境效应的影响,未来耕地补充的能力有限。
从土地开发看,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不到5000万亩。从土地整理和复垦看,受资金、政策等条件的限制,通过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补充耕地的规模有限。
‘贰’ 20年前全国耕地面积
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
3增减耕地的质量差异
如果只从数量上比较耕地面积的增减,不能充分说明目前发生在我国的耕地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而且人多地少的国度,尚存的可开垦宜农荒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因此,近年来新增加的耕地主要是生产力较低的边际土地。这些耕地产量低而不稳,退耕的危险很大。此外,由于人口与耕地在空间分布上高度相关,损失的耕地,尤其是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主要是优质的农田。这些耕地往往含有很高的物化资本。从以上所述耕地面积变化的地理分布上,也可以看出这些问题。
为了说明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造成的农业生产力的损失,我们按增、减耕地所在地区的粮食单位面积平均产量进行了大致的估算[6].1988~1995年间,我国新增加的耕地面积为39万HM2/A ,减少60万HM2/A ,比例为1∶1.54.按增减耕地所在省份和所发生的年份粮食平均产量水平估算,新增加耕地贡献的粮食为143万T/A ,减少的耕地造成的粮食损失为236万T/A ,比例为1∶1.65.假如将空间尺度缩小到县,这种估算就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1980~1994年间,我国耕地净增加县份增加的耕地总计为10万HM2/A ,净减少的县份减少共44万HM2/A ,比例为1∶4.4.按增减耕地所在县份1990年粮食平均产量水平估算,耕地净增加县份贡献的粮食约424万T/A ,耕地净减少县份的粮食损失为3216万T/A ,比例为1∶7.6.实际上,采用所在地区平均产量水平来计算,多数情况下是过高地估计了新增耕地而过低地估计了损失的耕地的生产水平。但无论如何,这一估算说明,假如只是从总量增减平衡上来衡量我国的耕地问题,可能会舍本求末。
论文中国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4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波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图1)。
首先,从全国耕地总量的变化曲线上看,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提高为特征的经济鼓动期都伴随着新一轮的耕地总量滑坡,而经济调整期则出现耕地损失减缓的势头。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以这个时期中耕地减少幅度较大的1992~1995年为例,以省级数据计算的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5.非农建设占地对固定资产投资较为敏感,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城乡的建设用地效率低,不够集约。如果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耕地的面积作为评价用地效率的指标,我们发现,用地效率较高的省份大都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如京、津、沪、吉、粤、鲁、闽等;城市化水平低的省份往往用地效率也低,如藏、皖、豫、黔、滇、桂、陕等(表1)。乡镇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分散是造成非农建设占地多的一个主要方面。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城镇的只占8%,其余分散在农村[7].以省级资料做比较,发现乡镇企业分散程度高的省份用地效率就低(表1)。
*资料来源:建设占地为1992~1995年数据,来源于文献5;固定资产投资为1992~1995年数据,来源于文献4;工业企业数和城市化程度为1995年数据,来源于文献4.
在1988~1995年间,农业结构调整造成的耕地损失占总耕地损失的一半以上。这部分占地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退耕还林还草,二是开辟果园或开挖鱼塘。前者主要是在政府有关环境和生态保护政策和十大防护林工程的指导和带动下进行的;后者主要是农民在比较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发生的①。1979~1996年,我国的果园面积增加了近4倍。从增长曲线上来看,与粮食产量的增长有密切的关系。果园面积的两个快速扩大期(1985~1988年和1993~1996年)都是在粮食总产上了一个台阶之后。1985~1988年是果园面积扩大最快的时期,它是在1983年粮食产量达到一个高峰之后,农民人均占有粮食得到了迅速提高,人们开始寻找提高收入的新的土地经营方式。同时,我国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是在1984年前后达到历史新高,为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可能。
土地退化构成我国耕地损失的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子。我国每年因灾害毁损的耕地面积平均为4.5万HM2左右,主要发生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各省。灾损耕地严重的省份也是开荒面积最多的地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5.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均较恶劣,环境十分脆弱。一般来讲,受沙漠化威胁大的东北和西北地区,因灾损而弃耕的面积较大;受水土流失威胁较大的西南地区,因灾损而弃耕的面积相对较小,但造成的耕地生产力损失也是不可忽视的。
5政策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作者认为在我国目前耕地保护的政策和管理上,应强调以下几点:
(1)在耕地的保护上,数量和质量应并重。政府在有关政策的宣传和掌握上,应尽快从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向“基本农田的有效保护”和“用途管制”转移。从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片面强调总量平衡,不仅造成该保护的良田没有保护好,还间接地鼓励地方开垦那些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造成环境和生态的恶化;
(2)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不利于耕地的保护。应鼓励城市的发展,缩并自然村,使乡镇企业向城市和中心城镇靠拢;
(3)城市和乡村土地流转机制的不健全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限制因素。应加快城市土地一、二级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巩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由于普遍认为我国的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而这里的耕地开垦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最大。因此今后的耕地开发一要慎重,二要合理规划。
参考文献
1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
2Brown L R.Who Will Feed China [M]?New York:W W Norton&Company ,1995.
3FAO.Food for All [R].Rome :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1996.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79~199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9~1997.
5国家土地管理局。中国土地统计资料(1989~1996)[Z].北京:国家土地管理局,1989~1996.
6中国农科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耕地[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7陈锦华。199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李秀彬(1962-),男,河北固安人,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博士,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坡地综合整治研究。
①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1986~1995)。199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31020)。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叁’ 我国用占世界多少的土地养活了多少人口
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世界人口。
我国是农业大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22%的人口。我国生产的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疏菜、水果等九类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谷物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4,肉类占1/3……但发展到今天,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却面临着巨大问题。
2015年农业部部署提出,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力争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和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分别比2013年提高7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实现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我们已站在生态农业、绿色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过去,也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未来。”中国三农生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冉超说。
(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占了多少耕地扩展阅读:
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有力回击“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以基本医保全覆盖、养老保险覆盖9亿多人,形成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以7.4亿贫困人口的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改革开放催动了中国40年不停歇的前行,极大改善了近14亿人的生活,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国更是以年均对世界经济增长超过30%的贡献率,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这个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成长为外媒眼中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旗手”。30多年前,肯德基在中国刚开业时,门前还满是好奇的眼睛;如今,浙江义乌的纪念品出货量,已成为能感知世界杯热门的“大数据”。
2016年,在“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学习时,莫桑比克财政部顾问说:“我想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找到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道路。”1979年,中国的人均收入,还不到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的1/3;而今天,非洲的许多国家正在学习中国,孵化出自己的“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肆’ 我国耕地总面积是多少仅2003年就减少了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耕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协调供需之间的矛盾,分析了1996~2003年我国大陆地区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耕地资源由1996年底的13003.85万hm2减少到2003年底的12339.22万hm2,且逐年依次减小;②受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耕地资源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③7年来生态退耕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2003年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达到了耕地面积减少的77%;④累计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社会 与淡水资源一样,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多功能性自然资源,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来自各方面需求的压力不断增大。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在这种需求的压力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利用方式和质量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耕地资源变化总体趋势表现为向其他利用方式的转变,总面积持续减少。在“谁来养活中国”
的论争和全球食物安全危机之背景下,耕地损失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2、3].我国政府为了遏制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提出了以行政区“耕地总量平衡”为目标的耕地保护政策。
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
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
2耕地数量变化的构成和分布
1988年以来,原国家土地管理局每年公布耕地增减的统计资料,被认为是这方面比较权威的数据。根据该局1988~1995年的数据分析,8年中增加的耕地主要来源于荒地开垦,占76%;农业结构调整和复垦所占的比例较小,分别为13%和11%.在损失耕地的构成中,农业结构调整,包括转变为果园、鱼塘、林地及草地的耕地,占有最大的份额,为62%.其次为非农建设占地,占20%.自然灾害损毁(风蚀、水蚀、沙压、洪涝)的耕地面积占18%.
新开垦的耕地主要来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新疆、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及广西等省8年间荒地开垦面积最大,占全国开荒总面积的60%.有趣的是,这几个省份也正是灾害毁损耕地最为严重的地区。从结构调整占地的情况看,果园和鱼塘占地问题较为严重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辽宁、湖北及陕西等,主要是东部和中部地区;而退耕还林还草的耕地占总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有内蒙古、陕西、新疆、西藏和云南,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非农建设占地比较严重的地区明显地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地区,此外,湖北、河南及安徽等中部省份也比较严重。值得注意的是,在1988~1991年期间,沿海12个省份非农建设占地在全国此类占地中的比重维持在40%左右,而在此后的4年,比重上升到50%~55%.
3增减耕地的质量差异
如果只从数量上比较耕地面积的增减,不能充分说明目前发生在我国的耕地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而且人多地少的国度,尚存的可开垦宜农荒地资源已十分有限。因此,近年来新增加的耕地主要是生产力较低的边际土地。这些耕地产量低而不稳,退耕的危险很大。此外,由于人口与耕地在空间分布上高度相关,损失的耕地,尤其是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主要是优质的农田。这些耕地往往含有很高的物化资本。从以上所述耕地面积变化的地理分布上,也可以看出这些问题。
为了说明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造成的农业生产力的损失,我们按增、减耕地所在地区的粮食单位面积平均产量进行了大致的估算[6].1988~1995年间,我国新增加的耕地面积为39万hm2/a ,减少60万hm2/a ,比例为1∶1.54.按增减耕地所在省份和所发生的年份粮食平均产量水平估算,新增加耕地贡献的粮食为143万t/a ,减少的耕地造成的粮食损失为236万t/a ,比例为1∶1.65.假如将空间尺度缩小到县,这种估算就更加接近于实际情况。1980~1994年间,我国耕地净增加县份增加的耕地总计为10万hm2/a ,净减少的县份减少共44万hm2/a ,比例为1∶4.4.按增减耕地所在县份1990年粮食平均产量水平估算,耕地净增加县份贡献的粮食约424万t/a ,耕地净减少县份的粮食损失为3216万t/a ,比例为1∶7.6.实际上,采用所在地区平均产量水平来计算,多数情况下是过高地估计了新增耕地而过低地估计了损失的耕地的生产水平。但无论如何,这一估算说明,假如只是从总量增减平衡上来衡量我国的耕地问题,可能会舍本求末。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与经济波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图1)。
首先,从全国耕地总量的变化曲线上看,以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提高为特征的经济鼓动期都伴随着新一轮的耕地总量滑坡,而经济调整期则出现耕地损失减缓的势头。与固定资产投资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情况。以这个时期中耕地减少幅度较大的1992~1995年为例,以省级数据计算的两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85.非农建设占地对固定资产投资较为敏感,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城乡的建设用地效率低,不够集约。如果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用耕地的面积作为评价用地效率的指标,我们发现,用地效率较高的省份大都分布在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如京、津、沪、吉、粤、鲁、闽等;城市化水平低的省份往往用地效率也低,如藏、皖、豫、黔、滇、桂、陕等(表1)。乡镇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分散是造成非农建设占地多的一个主要方面。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城镇的只占8%,其余分散在农村[7].以省级资料做比较,发现乡镇企业分散程度高的省份用地效率就低(表1)。
发展的相关性强,尤其与人口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
‘伍’ 中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
4月22日,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1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公报指出了中国的土地利用现状,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646.56万公顷,其中耕地13515.85万公顷(20.27亿亩),林地25339.69万公顷,牧草地21956.53万公顷;
建设用地3690.70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19.92万公顷。
(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占了多少耕地扩展阅读
世界耕地面积排行
全球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印度,耕地面积约为15646.3万公顷。
第二名才是美国,耕地面积为15226.25万公顷。不过,仔细看世界银行提供的各年耕地面积走势图可发现在2009年之前美国的耕地面积是超过印度的,2009年之后印度的耕地面积反超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第三名为俄罗斯,耕地面积约为12312.18万公顷。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1900万公顷,排名世界第四;巴西则以8001.7万公顷的耕地,排名世界第五;澳大利亚的耕地面约为4612.6万公顷,全球排名第六;加拿大耕地面积排名第七,阿根廷第八、尼日尔爾利亚第九、乌克兰第
‘陆’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占全球耕地的百分之几
我国耕地面积18.37亿亩,全世界现有耕地13.6911亿公顷,中国占全世界现有耕地面积的7%左右。
截止2016年末,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约为19.3%。
截止2018年末,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左右。
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9538万人;中国香港2018年总人口:743万; 中国澳门2018年总人口:66万7400人;台湾省2018年总人口:约为2358万人。
截止2016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亿8271万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
‘柒’ 全国耕地有多少亿亩
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15.46亿亩,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未来,我国将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强化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禁通过擅自调整县乡规划规避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审批;以节约集约用地缓解建设占用耕地压力,促进新增建设不占或尽量少占耕地。
耕地的重要性
从耕地资源的特殊战略地位来看,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论断。中国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的特殊战略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和命脉。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耕地资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战略性。耕地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生态文明的建设,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不少于18.65亿亩
‘捌’ 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百分之几
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的百分之7。
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432,960平方公里,排世界第三位。截止2018年,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
地球上1亿480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中大约有1500万是可耕地,森林开伐,荒漠化,例如马达加斯加的中央高原上因为过度的游耕已导致严重的荒漠化。
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我国西部耕地面积小,分布零星。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仅次于美国和印度。
中国用全球7%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背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国耕地面积排世界第3,仅次于美国和印度。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2017年人均耕地仅1.46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印度是我国的1.2倍。 我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在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全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亿亩。
‘玖’ 中国土地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不断发展,还有分布在工业比较集中的城镇附近的大片土地遭到固体废物和污水的污染。
首先表现在水土流失愈益严重。据粗略估计,建国之初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16万平方公里,到90年代初扩展到180万平方公里,几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平均每年增加流失面积500~600万亩。全国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超过6亿亩,相当于耕地总面积的1/3。据估计,全国每年流失土壤达50亿吨,约占世界总流失量600亿吨的1/12,其中注入海洋的泥沙量约20亿吨,亦占世界陆地每年入海泥沙总量240亿吨的1/12。比较肥沃的表土及其所含大量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均随之流失。情况最严重的是黄土高原和长江中上游,其次是北方石山区、华南红壤丘陵区和东北黑土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高原总面积的70%,每年土壤侵蚀量高达16.3亿吨,其中在侵蚀最严重的沟壑区的侵蚀模数可达每年每平方公里5000吨。近十多年来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有所缓和。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在50年代为36万平方公里,到80年代扩展达7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总面积的41%,创年侵蚀量达30亿吨的惊人记录。所以益趋严重的原因,一是开垦陡坡,二是超量伐木,三是过度放牧,四是大型基本建设缺乏水保措施。现已引起注意,加强了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营建。
其次是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中国是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约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人类史前早已存在的沙漠化土地约占12万平方公里,近50年来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有5万平方公里,还有潜在沙化危险的土地约16万平方公里。若和沙漠、戈壁合计,则有153.3万平方公里,占到全国土地面积的15.9%。至今,沙漠化危害在继续发展之中,50~70年代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大1560平方公里,到了80年代增加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在西北、华北和东北11个省区有5900万亩耕地和7395万亩草场经常处在沙漠化威胁之下。沙漠化之形成,自然因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地表组成物质松散等)只是提供了可能,而人为的强度活动和不合理利用方式(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则是主要促成因素。近年来着力营造“三北”防护林,开始调整半农半牧地带的产业结构和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求遏制沙漠化的恶性蔓延。
盐碱化也是影响土质的重要问题。全国盐渍化土地约有14.87亿亩(包括现代盐渍土壤5.54亿亩和潜在盐渍化土壤2.6亿亩)。全国耕地中受盐渍化制约的有1亿多亩,占5%强。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工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以及大量施用农药等原因,土地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据估计,全国受大工矿业“三废”物质污染的耕地达6000万亩,受乡镇企业污染的耕地有2800万亩,受农药严重污染的农田有2.4亿亩,三者合计达3.28亿亩。若不及早采取措施,土地污染问题将造成严重后果。
(2)耕地严重流失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自古以来有“惜土如金”的传统,这是因为“有土斯有粮”,要满足人民吃粮,必须爱惜耕地。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开发建设需要和受市场经济驱动影响,各行各业都伸手要地,在这股洪流冲击下,全国各地区的大量耕地纷纷被转作他用。耕地锐减直接削弱了粮食生产能力。据调查,1980~1985年间平均每年减少738万亩;1986~1990年间平均每年流失耕地353万亩;1990年以后由于土地审批权层层下放,多头批地,造成管理失控,以致1991~1995年间每年流失量上升到500万亩,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各省市。总计,自1980~1995年间共流失耕地约8100万亩,如按75%的耕地用于种粮,亩产以400公斤计,则相当于每年削减粮食生产能力250亿公斤之多。
(3)人口和耕地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人口占世界22%,而耕地占世界7%,是人口大国而相对来说耕地偏少。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非农业用地增加,耕地逐年减少,与此同时人口则逐年增加,于是人口和耕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