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击乐器的原发明地是中国吗
有民族自豪感是没有问题。可是我们自打蔑视韩国发明一切之后,也要谨慎发言,是我们的就是我们的,不是我们的别瞎认,在犯我们自己也不喜欢的错误,中国鼓,中国锣当然是我们发明的,但是打击乐器不可能有彻底的原发明者,理由是击打东西发声,是人类本性,你看小婴儿只要会坐之后,本能地拿玩具击打一切听声音,你不会认为远古的原始人只有中华大地上的才会这个吧,至于说谁最早,无从查起,至少我们要知道,世界最早的原始人类文明并不是我们,所以,不是我们教会世界打击乐的,但有人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我们教会的别人,理由非常简单,远古部落逐河流而居,每个部落之间距离非常远,且相互无交集,不可能相互传播技术,尤其是亚洲与非洲,欧洲等等,有蠢货级业余史学家,非说古埃及文明就是夏朝文明,这几千公里的路程,再加上喜马拉雅山等山川,红海等江河,徒步如何穿越,文明当时的小范围性就是如此,隔着地中海,北岸就是希腊文明,南岸就是埃及文明,迥然不同,可见一斑,说回打击乐,各民族都有打击乐的原生发明,没有必然证据证明是中国传播的,尤其是中部非洲,战鼓文明传习非常悠久,在殖民奴隶主踏破家门之前,完全没有与世界其他各洲文明有过接触,更不会受中国影响;
佤族木鼓
2. 乐理知识关于中国鼓的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腰鼓的鼓身中间粗,两端细,呈筒状,两面蒙以牛皮或骡马皮,在鼓身一侧有两个鼓环,环上系绳子,用于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种规格,但没有固定音高,发音清脆,常用于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时,将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各执鼓棰击奏。
3. 鼓的来历
一、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
二、陶器时代,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
三、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从此鼓舞更加规范的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
四、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
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
(3)中国鼓是从哪里诞生的扩展阅读:
“鼓”来由的传说
早在公元前26世纪,那时的宇宙万物有五个天帝掌管着。黄帝轩辕氏为中央大帝,是天上人间地下的最高统治者。他统领这东方天帝太皞,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颛顼。总管着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
南方出现了一个叫蚩尤的的邪魔,他原本是南方大帝炎帝的孙子,为九黎部落八十一个兄弟的首领。他们兽身人面,铜头铁臂。他们野心很大,首先用武力征服了南方的苗人,组织了一支剽悍的军队。再用武力袭击自己的老祖宗---炎帝,一直把炎帝从南方赶到涿鹿之野。炎帝无奈,值得向黄帝求救。
黄帝闻讯后,非常震怒,但为了说服教育蚩尤,黄帝曾派人向他讲仁义的道理。哪知存心想夺黄帝宝座的的蚩尤,自持武力高强,根本不理这一套。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在涿鹿之野展开了。
黄帝统帅着神兵天将,四方臣民浩浩荡荡的出动了,但蚩尤的军队根本没把这些放在眼里,迎上前去,展开了血战。战斗极其惨烈,经过九次大的交战,尸骨遍地,血流成河,难分胜负。
持久的战争,无法使蚩尤军队降服。黄帝这时想到,如果造一面能发出巨响的大鼓,来大涨自己军队的士气,挫损蚩尤的锐气,这个办法不是很好吗?但这样的大鼓,选什么材料才能整天动地呢?于是他想到东海流山上的怪兽夔。夔形状似牛而无角,而且身材高大,皮厚坚硬。它大声吼叫时声音大过一百个响雷。因此,黄帝命神兵天将,把它的皮剥下来做了一面大鼓。
有了大鼓,还需要一对鼓槌。这时,时刻伴随黄帝左右的风伯,提起住在雷泽里的雷神,说只有用雷神的腿骨做鼓槌才相配。黄帝同意后,神兵天将取来雷神的双腿骨,做了一对鼓槌。
大鼓造好后,黄帝将大鼓搬上战车,令大力士常伯擂鼓。力大无比的常伯,抡起臂膀擂了九通鼓,直擂得山吼鼓应,天昏地暗,黄帝的军队士气大振,杀向蚩尤的阵地。蚩尤的军队突然受到鼓声的震慑,胆战心惊,抱头乱窜。当蚩尤带着军队退到冀州时,被黄帝的神兵天将活捉,并砍下了脑袋。
这场战斗,因为造鼓助威取得胜利。所以在以后的古战场上,当俩军交战,往往用震天动地的战鼓来鼓舞士气,指挥作战。
4. 鼓的历史由来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流行于唐代,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以甘肃省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5. 关于中国鼓的资料
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维吾尔、塔吉克斯坦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
锅形鼓 ①纳格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筝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 。 春秋战 国 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
史称秦筝。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
每条弦下设筝 柱 , 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 5 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 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 G~c2, 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 ;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 、小调 3 类 ,代表曲目有《 出水莲 》、 《 崖山哀 》、《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二胡
中国传统的擦奏弦鸣乐器。因张两条弦,故名。又称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国唐代的奚琴 ,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种乐器。在宋代又称稽琴、二弦 。唐宋之际,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弹拨两种演奏方式。拉奏时以竹片在两弦之间摩擦发音。北宋时才出现以马尾弓拉弦的胡琴,并逐渐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现四胡、京胡和板胡。为适应民间其他地方戏曲和器乐的需要,出现了形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如广东的粤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坠胡、壮族的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弦马、弓子等部分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多以红木、紫檀木或乌木制作。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弦轴缚内、外两弦。过去用丝弦,现用金属弦或尼龙缠弦 。千斤为有效弦长的固定点,由稍粗的软丝弦绕扎在琴弦和琴杆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轴距离的2/3处。有活动的与固定的两种。琴弓为细竹缚以马尾,弓毛夹置于两弦之间。多采用五度定弦 ,内弦可定为从 g ~ e′,外弦可定为从 d′~b′�。为了特殊要求,也有以四度或八度定弦的。演奏采用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运弓。
二胡
近代民间音乐家阿炳、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对二胡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阿炳创作的 二胡独奏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多种二胡改革品种,如高音二胡(高胡)、中音二胡、低音二胡(大革胡)、双千斤二胡、三弦胡琴等。
笛
吹孔气鸣乐器。多竹制,又称竹笛或笛子;因横吹,又名横笛。广泛用于中国戏曲、曲艺的伴奏和器乐独奏、合奏。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距今有7000年历史。其中长10厘米、管径略粗的一根,横开 6 孔,与今笛相似。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支2000多年前的竹笛。汉武帝时称笛为横吹,在鼓吹乐中使用普遍。魏晋时,笛在中国北方广泛流传 。唐代出现加膜笛 ,表现力得到扩展,吹笛名手辈出。宋、元时期,笛成为词、曲、戏曲、曲艺伴奏中的重要乐器。元代的龙笛,已与今6孔竹笛完全一致。
笛子吹奏
笛的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是曲笛和梆笛。曲笛以伴奏昆曲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又叫苏笛。管身粗长,音色柔和,广泛流行于南方各地,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的重要乐器。音域为 a1~d4。梆笛以伴奏梆子类戏曲得名,管身细短,音色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在吹歌会、评剧和梆子类戏曲中使用。音域为d2~g4。此外还有12调套笛、按半音排列的10孔、11孔笛、便于转调的加键笛、音域可调整的口笛、一支笛上两个吹孔的双音笛、多支不同音区的笛子扎在一起的排笛,等等。
明清以后,大量笛曲以戏曲曲牌形式流传,还有一些传统器乐曲牌保存于民间吹打乐中,有名的笛子独奏曲有《鹧鸪飞》、《喜相逢》、《三五七》、《卖菜》等。
琵琶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为“批把”,即右手向前弹出曰“批”,向后弹进曰“把”。凡抱在怀中用此法弹奏的乐器,早期都称琵琶。
在中国历史上 ,琵 琶 有 圆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两类。圆形音箱的琵琶,相传为秦代在鼗鼓(拨郎鼓)上安弦而改其为拨弦乐器 ,称弦鼗,后世称秦琵琶 。到汉代定型为4弦12品,用手弹拨。汉代解忧公主带到西域,又名汉琵琶。晋代阮咸以擅弹此乐器出名,后人又称为阮咸琵琶,简称阮 。秦琴、月琴、三弦、双清等属此系统。半梨形音箱的琵琶于4世纪由印度传入。曲颈,颈上4相,用拨子弹奏。为区别于当时的直柄圆形汉琵琶,故名曲颈琵琶;又因传入地称龟兹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属此系统 。宋代以后,曲颈琵琶名琵琶,汉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时曲颈琵琶颇为流行 。至明代 ,已发展为4相9品,19世纪初为4相10品 ,20世纪初增为12品 ,音域扩大至3个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横弹为竖弹 ,以5个手指代替拨子弹奏,扩展了该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 。30年代初又增为6相18品,现为 6 相25品,半音齐全 ,广泛应用于歌 、舞 、曲艺、戏曲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重奏和独奏。
琵琶独奏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称大套,多为多段形式的紧密有机整体或小曲联套形式。大曲中又有文、武曲之别。文套风格秀雅,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 ;武套气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小曲又称小套,通常为68板结构。
参考资料:网络全书
回答者: yuanxianlu - 秀才 二级 6-3 21:57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很好,不过我只是想知道是谁发明的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1)
6. 鼓的典故历史由来有哪些
相传黄帝在征伐蚩尤的涿鹿之战中曾九战九不胜,后受元女之教,造“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里,
以鼓声“象雷霆”大壮军威,终于擒杀了蚩尤。在现存的文献中,关于鼓的传说很多,如《山海经·中山经》中有:
“首山魁(神)也,其祠用徐……干舞,置鼓。”说明鼓是祀神“干舞”的伴奏乐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载:
“……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在这则神话中记述了鼓是皮面,用鼓棰擂它,声音远传,
有威震天下之功能。
源于《周礼》的“六鼓四金”一词,所表达的虽是三千年前周代的鼓乐形式,但它和今日中国各民族的鼓舞,却有着一定的源流关系。按《周礼》规定:“六鼓”的鼓名与用途是:雷鼓、鼓神祀,灵鼓、鼓社祭,路鼓、鼓鬼飨,fen鼓、鼓军事,gao鼓、鼓役事,晋鼓、鼓金奏。“四金”是:以金绰和鼓,以金锚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这些古字、古义虽难读、难懂,又属于古代舞蹈史的研究范畴,但可以帮助我们对今日鼓舞源流的探索。如山东“鼓子秧歌”每年开演前要先到土地庙前表演鼓舞以祭社,要沿途撒香包、小米、纸钱。此 风习就有“鼓祭社”“鼓鬼飨”的古俗遗意。 土鼓是鼓的起源,革鼓与鼓舞代表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类型,中国西南出现的铜鼓与铜鼓舞有长江流域楚文化的色彩,用整段树干挖空制成木鼓与木鼓舞是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源于萨满教的抓鼓与抓鼓舞则是草原文化型的鼓与舞的形式。随着国内各民族之间、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鼓的造型与制作工艺,鼓舞的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现在流传的鼓舞中,鼓的质地有土(陶)、木、铜、铁、竹之分,并因其造型与表演形式之不同又有各种名称。如:木鼓舞(佤族等)、铜鼓舞(壮族等)、铁鼓舞(维吾尔、藏族)、陶质的蜂鼓舞(壮、瑶族)、竹筒舞(哈尼族)、象脚鼓舞(傣族等)、单鼓(汉、满、蒙族)、手鼓舞(维吾尔族)、长鼓舞(瑶族)、猴鼓舞(苗、瑶族)等。
中国各民族中流传的鼓舞,多是唐宋以来盛行一时的舞蹈形式,有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些在汉族中已经失传。值得注意的是:失传的唐代“杖鼓”在朝鲜族民间仍有单人或集体演奏技艺精湛的“杖鼓舞”俗称长鼓舞的风习。失传的宋代“花腔腰鼓”在壮、瑶、毛南等民族中仍有流传,这种腰鼓鼓腔用陶土烧制,中部细如蜂腰,当地称作“陶鼓”“蜂鼓”。 农业社会初期鼓的数量不多,当社会发展畜牧业兴起,充足的皮革供应使革鼓与鼓舞相应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各种鼓舞,是以鼓为道具或作为主要乐器,在锣、镲、钹等打击乐配合下进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民族色彩。反映出北方农民的豪迈,江南田园生活的情趣,或尚带有原始文化遗存的古拙民风。若从功能上看,各种鼓舞无非是用于祈年、祭祀、耕作、战争以及悦神娱人活动,正是“六鼓四金”中“以节声 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古风的延伸与发展。鼓舞开农耕舞蹈文化先河,伴随中华民族走过漫长的艰辛之路,不仅保存了古老的乐器、乐舞,还保存着纯朴的民风,如今又激发人们迎接辉煌的明天。
在制鼓时,选料考究,什么样的材料发什么样的音。为了使制出的鼓鼓声纯正,鼓厂严把材料关,努力使每制成的一面鼓都是精品,也是我省目前制鼓行业最专业的制鼓厂家之一,所制产品美观大方,质量上乘,物美价廉,产品销遍全国各地,深受顾客青睐。
金杯鼓厂提供望采纳
7. 鼓的来历有关于鼓的资料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腰鼓的鼓身中间粗,两端细,呈筒状,两面蒙以牛皮或骡马皮,在鼓身一侧有两个鼓环,环上系绳子,用于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种规格,但没有固定音高,发音清脆,常用于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时,将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各执鼓棰击奏。
8. 国家非遗“胶东大鼓”,它的由来是什么
山东的民间艺术根底深厚,海阳的大秧歌成为奥运会开幕式的表演节目,让山东人感到骄傲,而首批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也在全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胶东大鼓是胶东半岛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二十几个县市区,是唯一在青岛形成、并发展成为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曲种。
胶东大鼓还是产生过世界影响的一种曲种。人们可以从胶东大鼓“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势在必行。
9. 鼓的历史资料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士鼓”,即陶器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鹿之战中,“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发展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是中国常用的打击乐器,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腰鼓的鼓身中间粗,两端细,呈筒状,两面蒙以牛皮或骡马皮,在鼓身一侧有两个鼓环,环上系绳子,用于鼓的固定。腰鼓有大小四种规格,但没有固定音高,发音清脆,常用于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蹈音乐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者的道具。表演时,将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各执鼓棰击奏。
10. 京韵大鼓是在哪里发源哪里兴盛的
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