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贵州省贞丰县烂泥沟金矿床
贵州省贞丰县烂泥沟金矿床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南东约40km处的沙坪乡烂泥沟。1984年,贵州地勘局物化探院针对黔西南找金工作开展了1∶20万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金异常127处。1986年,贵州地勘局区调院开展1∶5万洛帆幅区调和化探异常查证时,发现了烂泥沟砷矿区,经采样分析含金并做了地质查证。1987~1988年,贵州117 黄金专业队普查分队的地质普查与该区1∶1万地球化学土壤测量同步展开。1990年,在磺厂沟矿段完成钻探3000m,坑道1400m,经粗略计算新增储量7 t。通过1∶1万、1∶1000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与槽、坑、钻揭露,新发现几条含金断裂带,肯定了林坛金矿点,发现了安堡金矿点。1991~1993年,共完成钻探12 000m,坑道7500m。1994~1996年,相继发现了瑶家田、石柱水井、高炉、尼罗、尾若和岩碰等一批有远景的金矿点。1997年,进一步查清烂泥沟金矿的赋存规律,找到富矿柱。
图1 烂泥沟金矿区域构造位置(A)和矿区地质略图(B)
(A据黔西南构造研究组,1992,修改;B据罗孝桓,1993,修改)
1—台地碳酸盐岩;2—盆地碎屑岩;3—金矿体;4—推覆断层;5—断层;6—压扭性断层及编号;7—剪切断层及编号;8—性质不明断层;9—控矿断裂带及编号;10—背斜轴;11—倒转背斜轴;12—向斜轴
1 地质背景
烂泥沟金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隶属扬子地台西南缘,这一地区(右江盆地北缘)自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经历了从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的演变。矿区位于板昌逆冲推覆构造南西侧,赖子山背斜东翼的鼻状凸起部位(图1A)。主矿体严格受NE向F1断层和NWW向F3断层的控制(图1B),该断裂破碎带总长近1000m,宽一般5~15m,最宽可达50余米,主要赋矿层位为中三叠统拉丁阶边阳组,原岩以薄—中厚层状粉砂岩、中砂岩夹薄—中厚层状泥岩为主。
由于受断层破碎带的控制,矿体多呈似板状产出。以F3断层为例,其总体走向290°,倾向65°~85°。在已有工程控制的深度达520余米的范围内,从上向下破碎带宽度、矿化蚀变似乎无减弱趋势。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由新到老有第四系(Q)、中三叠统新苑组(T2x)、下三叠统罗楼组(T1l)和上二叠统吴家坪组(P2w)。地层总体呈NNE向展布,由于受黄家坪子短轴背斜影响,东部地层向NEE向倾斜,西部向SWW向侧斜,轴部地层产状因受构造影响变化较大,扭曲较多。
2.1.1 新苑组
该地层岩性以灰色薄—中厚层泥岩、钙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为主,局部夹少量泥灰岩、碳质页岩,厚度>300m。泥岩呈鳞片状结构并显示定向排列,水平层理发育。粉砂岩具粉砂粒状结构,粉砂岩中不同程度受细砂岩混染,成分以石英为主,其次有硅质岩屑、长石等,含量达70%~80%,胶结物主要为水云母粘土矿物,其次有钙、硅质等,含量在20%~30%之间。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底蚀构造、水平层理、斜层理、包卷层理较常见,是本区赋矿地层之一,与下伏地层罗楼组为整合接触。
2.1.2 下三叠统罗楼组
按岩性分为2段:二段(T1l2)为灰色中厚层状砾屑灰岩、泥灰岩夹薄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岩石呈致密块状。砾屑灰岩中砾屑变化较大,多呈扁平状,磨圆度和分选较差,砾屑为致密的微晶灰岩碎屑。顶部为红色薄层泥灰岩夹少量泥岩,厚200m,为本区主要赋矿地层之一。一段(T1l1)以灰色薄层层纹状泥灰岩和泥质条带状灰岩为主,夹少量深灰色薄层泥岩。灰岩呈致密块状构造,水平层理发育,厚190m,与下伏地层为整合接触。
2.1.3 吴家坪组(P2w)
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位于背斜核部,为厚层状燧石团块灰岩及生物灰岩,出露厚度>300m。
2.2 矿区构造
区内NNE向构造占主导地位,主要有黄家坪子短轴背斜及F3逆冲推覆断层。在背斜北西翼F3推覆面之下发育有F28,F4,F5,F7等数条大致平行展布的轴向高角度逆冲断层,断裂破碎带走向长2000~4000m,倾向280°~300°,倾角68°~80°;断裂带宽数米至30 余米,为本区最重要的控(容)矿断裂。背斜南东翼为F10断层,走向NE,长2000余米,倾向NW,倾角72°,沿该断裂有弱矿化显示。矿区中部F1断层呈NW走向,为后期断层,切割NNE向控矿断层。
F3逆冲推覆断层,位于矿区西部,由西向东推移,规模较大,倾角缓,断面呈波状起伏,沿断裂带形成一层延伸较稳定的硅化角砾岩层,厚10~35m,一般25m左右。
F1逆断层,位于矿区中部,倾向220°,倾角75°,长度>4500m,切割NNE及NE向构造,破碎带变化范围为10~80m,该断裂破坏矿体。
F8断层,大体平行于F1断裂,横切黄家坪子背斜,且与F7、F5交会于Au-4号矿体处。长约500m,断裂倾向NE,倾角76°。断裂带宽2~10m,与F7交切处,则达数十米,断裂带内构造岩发育。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形态及产出特征
除7号矿体外,1~5号矿体均受陡倾斜断裂破碎带控制,矿体产状与控矿构造相一致,倾角60~85°,其中,1~4号矿体走向大致相同,主要分布于NNE向逆冲断裂破碎带中;5 号矿体走向NW,倾向50°,走向延伸较小,但延深较大,且厚度大,品位高。
该区金矿体规模较小,厚度为1~10m,一般2~3m,延伸15~80m,但矿化较连续,矿体形态一般呈透镜状,其次为楔状。
3.2 矿石特征
矿石划分为2类:一为产于泥灰岩中的矿石,具泥晶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主要矿石矿物为石英及方解石(占90%);其次为粘土矿物,含少量方解石脉、石英细脉和褐铁矿(由黄铁矿氧化而成)等,含金最高5.8×10-6,一般1.5×10-6~4.5×10-6,含砷>800×10-6,汞>1.6×10-6,锑<150×10-6,品位不高,但相对稳定,金以微细粒游离金的形式赋存于硅化泥灰岩的节理、裂隙中,属主要矿石类型(1,4 号矿体);二是产于泥质粉砂岩中的矿石,具泥质砂状结构,层状、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占70%),其次为粘土矿物(占20%)、绢云母及褐铁矿等,属孔隙式胶结,充填物主要为粘土矿物及铁质浸染,金含量最高为15×10-6,一般为2.5×10-6~5×10-6,分布于陡倾角断层内,紧靠主断层面,品位稳定,规模不大,属主要矿石类型(3,2,6号矿体)。
此外,尚有风化作用形成的产于红土中的金矿石,如7号矿体。因强烈氧化使其品位变富,金含量最高达8×10-6。
3.3 蚀变类型
矿化围岩蚀变多沿断裂破碎带呈带状分布,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其次为碳酸盐化、高岭土化和有机炭化。
硅化分3期:第一期较弱,主要为微细粒石英颗粒与玉髓相伴,晶体污浊,透明度极低;第二期硅化作用强烈,以形成细粒石英、石英细脉和网状石英脉为标志,有染色现象,透明度低;第三期主要表现为石英脉脉体较粗、石英颗粒大(最大达2.3 cm),质纯,透明度好。
黄铁矿化,早期伴随第一期硅化形成,呈粒状和不规则状。中期呈半自形、他形粒状,晶形以五角十二面体和八面体为主,结晶程度不高,肉眼所见大部分氧化成褐铁矿,以浸染状形式出现并偏集于破碎带内的节理、裂隙等细小破裂面及附近,该期蚀变形成的黄铁矿是主要的载金矿物。晚期黄铁矿粒度较粗大,常呈立方体,黄铁矿粒度细小,一般为0.1~0.4mm。含金黄铁矿多呈半自形细粒、微细粒形态。
碳酸盐化,早期和晚期分别以铁白云石化和方解石化为主,含量少,一般呈细脉状产出。
高岭土化,主要以粉白色细脉状高岭土为特点,极为少见。
有机碳化为本区蚀变一大特征,发育于矿体中,主要表现为沿节理及小裂隙浸染,是有机体在封闭环境下的热液作用过程中炭化而成。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及微量元素
矿石常量元素明显富Si,而围岩则富Ca,Mg。矿石DOP值(铁的黄铁矿化程度)明显高于围岩,其中矿石达0.25~0.93,围岩则<0.190。
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与金矿化具有极好的相关关系,常被当做金矿化的指示元素。Au 与As,Sb,Hg,Tl,U构成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尤其As,Sb,Hg常与Au的晕圈重合。标高720m和560m的2个探硐较系统的As,Sb,Hg,Au及Ni,V等微量元素对比具如下特征。
1)区内(矿化)泥页岩、(矿化)粉砂岩分别与涂里千等提供的页岩和砂岩的元素平均含量见表1。烂泥沟矿区含金矿石和近矿围岩具有异常高的As,Sb,Hg含量;Ni,V显示弱异常(或高或低)或无异常。而与区域中三叠统板纳组泥岩和粉砂岩微量元素所做的相应对比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
As,Sb,Hg丰度一般与Au丰度成正比,在矿石中各元素浓度序数顺序为δHg>δAu>δAs>δSb(表1)。
2)无论在围岩或矿体中,粉砂岩的矿化程度都明显高于泥页岩;矿体与围岩相比,粉砂岩矿化程度最大,这在Hg,Au,Sb元素比值(浓度系数)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3)深部样品(标高560m)的As,Sb,Hg丰度总体较浅部(标高720m)高,矿体顶底板围岩在同一标高上差别极小。
4)V,Ni不属于烂泥沟矿区金矿化的伴生元素。
表1 烂泥沟金矿矿石和近矿围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与标准沉积岩的对比值 w(B)/10-6
注:横线上为平均值,横线下为平均值与涂里千等(1961)提供的同类沉积岩的相应元素含量的比值。Au的标准丰度均定为0.005×10-6,矿化样品的金含量下限定为0.5×10-6。(据李忠等,1995)
4.2 碳、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
矿石中碳同位素(δ13CPDB)绝大多数值为-1.3‰~0,围岩碳同位素值为-39.3‰~-2‰。烂泥沟金矿所有样品的稀土元素均保持了沉积岩的基本特征,稀土总量(不计钇)介于109×10-6~108×10-6之间,富轻稀土,普遍具有Eu的负异常等。泥岩与矿化泥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近,与北美页岩组合样也具有类同性。粉砂岩与矿化粉砂岩则具有明显不同的配分模式,矿石Eu负异常显着,相对富集重稀土。重稀土元素出现显着分异。金矿化强度与δEu和ΣLREE/ΣHREE值均呈现底板≥顶板≥矿体。中三叠统板纳组稀土元素的矿区内样品具有明显的 ΣREE、ΣLREE/ΣHREE 和 δCe高值。
5 矿床成因
建立在成矿时代约束下,基于成矿构造和成矿流体耦合条件下的成矿模式为:右江盆地裂解-弧后盆地阶段(D2—T1),形成初始矿源岩(层),同生断层F7活动;右江盆地前陆盆地阶段(T2),巨厚浊流沉积物之下的盆地建造水从矿源层中萃取成矿物质,逐步演化为含矿流体;右江盆地挤压造山阶段(T3),F7反转成逆断层,并与造山作用形成的NW向逆断层(如F3,F14)及配套走滑断层(如F2,F12)三者共同构成导矿网络体系。而F5及其上盘T2xm4-3泥岩共同形成一个良好的构造闭圈,导致矿液主要在构造闭圈所限制的以同生断层为主的热液运移网络内活动;右江盆地碰撞后造山侧向挤压阶段(J1),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皱发生重褶,形成走向NE的叠加褶皱;另一方面随着构造应力在F2-F3近“X”型断裂系上的分配,F3右旋-正滑运动,在F2-F3交切地段的引张区域形成减压扩容带,含矿流体进入减压扩容空间沉淀形成超大型金矿床。认为该矿床是与盆地流体有关的沉积期后中低温热液矿床,属于后碰撞造山成矿作用的产物(陈懋弘,2007)。
参考文献
陈懋弘,毛景文,吴六灵等.2006.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成矿年代学研究新进展——兼论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成矿时代和动力学背景.矿床地质,25(增):7~10
陈懋弘,毛景文,Phillip J.Uttley等.2007.贵州贞丰(烂泥沟)超大型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矿床地质,26(4):380~397
陈衍景,张静,张复新等.2004.西秦岭地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及其成矿时间、构造背景和模式.地质论评,50(2):134~152
李九玲,亓锋,徐庆生.1996.微细浸染型(卡林型)金矿成矿过程中碳和有机质的作用.矿床地质,15(3):193~206
李忠,刘铁兵.1995.贵州烂泥沟金矿成矿条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矿床地质,14(1):51~58
刘东升,耿文辉.1987.我国卡林型金矿的地质特征、成因及找矿方向.地质与勘探,23(12):1~12
刘建明,刘家军.1997.滇黔桂“金三角”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盆地流体成因模式.矿物学报,17(4):448~456
刘建明,赵善仁,沈洁等.1998.成矿流体活动的同位素定年方法评述.地球物理学进展,13(3):46~55
刘建明,叶杰,刘家军等.2001.论我国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以右江盆地为例.矿床地质,20(4):367~377
刘显凡,朱赖民,金景福等.1998a.微细浸染型金矿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深部物质来源示踪——以滇黔桂三角区金矿为例.贵金属地质,7(1):48~57
刘显凡,倪师军,卢秋霞等.1998b.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物源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以黔西南和桂西北金矿为例.黄金科学技术,6(2):18~26
刘显凡,苏文超,朱赖民.1999.滇黔桂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深源流体成矿机理探讨.地质与勘探,35(1):14~19
罗孝桓.1998.贵州贞丰烂泥沟特大型金矿的发现及勘查历程.贵州地质,15(4):293~298
(李杰美、王美娟编写)
❷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
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位于贞丰县城北西直距20km处,地理坐标:东经105°30′00″~105°33′38″;北纬25°31′00″~25°33′28″,属贞丰县小屯乡,矿区西端小部分属兴仁县回龙镇,矿区面积28km2。20世纪80年代初对灰家堡背斜汞矿调查时,于水银洞矿区雄黄岩发现了含金矿化,开启了灰家堡背斜的找金历史。在1982~1983年间,断续开展了水银洞地区找矿,仅发现由断裂控制的地表氧化矿体,一度认为区内无进一步找金价值。1983年于灰家堡背斜西段的紫木凼地区发现了紫木凼和太平洞大型金矿床,1993年完成了紫木凼金矿床的勘探,建立了“两层楼”找矿模式,1994年开展了灰家堡背斜的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工作,选定水银洞地区为A类找矿靶区,产于龙潭组地层中的“楼下矿”为探寻对象,预测资源量50 t。1995年施钻验证发现了水银洞层控盲金矿床。仅2004年6月完成的中矿段勘探即获得平均品位10.95×10-6的资源量/储量54.62 t,使水银洞金矿成为滇黔桂“金三角”继烂泥沟之后的又一个特大型金矿床。近年勘查新增数10 t资源,水银洞金矿有望成为超大型矿床。
1 地质背景
水银洞金矿产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北部,区域上与烂泥沟金矿、紫木凼、太平洞、戈塘、板其和丫他等一大批金矿床共同组成了黔西南金矿集中区,成为滇黔桂“金三角”的主体。滇黔桂“金三角”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右江褶皱带及其结合部位,属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的复合部位(韩至钧等,1999)。
区内出露地层以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及三叠系为主,分布广泛,寒武系只零星于南部边缘(广西境内)地区,侏罗系缺失,白垩系—第三系(古—新近系)仅零星散布于广南、罗平一线西南侧,主要为山间断陷盆地红色砂、泥岩和砾岩,第四系为类型繁多的陆相沉积,包括冲积、残—坡积、湖沼沉积及洞穴堆积等各种成因的砾石、砂和粘土等。
该区出露地表的火成岩共包括大陆溢流拉斑玄武岩及岩墙状辉绿岩、偏碱性辉绿岩和偏碱性超基性岩3个组合(表1)。
表1 黔西南地区火成岩组合
2 矿区地质特征
矿区位于兴仁安龙金矿带之灰家堡金矿田。空间上与紫木幽和太平洞大型金矿床、滥木厂大型汞—铂矿床、大坝田中型汞矿床及若干金、汞矿点,构成了近EW向、长约20km的灰家堡金-汞铊矿田(图1)。
矿田构造主要为一近EW向的灰家堡短轴背斜,长约20km,宽约6km。以背斜中部的回龙断层(F18)为界,西段地层较缓,倾角5°~20°,两翼基本对称;东段地层稍陡,呈北翼陡、南翼缓的不对称形态。西段为紫木凼金矿区,含紫木凼、太平洞2个大型金矿床,东段为三岔河金矿区,有水银洞特大型金矿床及雄黄岩、赵家坪、普子垄和皂凡山等金矿点。背斜明显受后期NE和近SN向构造叠加,见有NE向次级背斜,发育有EW,NE,SN向3组断裂和层间断层(层间滑动)。EW向断层发育于近背斜轴部,与背斜轴部基本平行,多为低角度逆断层,浅部稍陡而深部平缓。水银洞金矿区出露的F105断层在深部逐渐消失于龙潭组(P3l)中。EW向断层为含矿断层,并与背斜一同被后期断裂错断。层间构造主要发育于背斜轴部及近轴部,且主要见于大厂层和龙潭组地层中,是水银洞、太平洞和紫木凼金矿床的重要控矿构造。
图1 水银洞金矿区域地质简图
(据郭振春,2002)
T1yn—永宁镇组;T1y—夜郎组;P3c+d—长兴组+大隆组;P3l—龙潭组;1—背斜;2—正断层;3—逆断层;4—性质不明断层;5—金矿床(点);6—汞矿床(点);7—铊矿床;8—砷矿点
3 矿床(体)地质特征
水银洞金矿床为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中,矿体以层控型为主、断裂型为辅的复合型隐伏矿床。层控型矿体主要有Ⅲc,Ⅲb,Ⅲa,Ⅱf和Ⅰa(表2),产出于灰家堡背斜轴两侧近30m范围内,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产状与岩层一致,具厚度薄、品位富,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没,空间上具有多个矿体上下重叠的特点。断裂型矿体产出于背斜近轴部的断距很小的缓倾斜逆断层中,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
表2 层控型矿体特征
断裂型矿体由F105控制的“楼上矿”和龙潭组地层中由F162,F163,F164和F165等隐伏盲断层控制的矿体部分组成。“楼上矿”产出于F105破碎带及其上盘牵引背斜核部虚脱空间,倾向S,矿体呈透镜状、似层状,矿体分散零星,仅获得部分资源量。
F162,F163,F164和F165控制的矿体呈透镜状产出于断层破碎带中,倾向SE,倾角20°~45°,矿体具膨大收缩现象,断层切错碳酸盐岩地段,其破碎带变宽,矿体厚大,而切错粘土岩地段,则破碎带变窄,矿体薄甚至局部不可采。
3.1 控矿构造
水银洞金矿区内构造较发育,主要由近EW向灰家堡背斜及大致沿该背斜轴部展布的纵向逆断层组成,次为NE、近SN向断层及不整合面构造。
灰家堡背斜是区域性构造,局部叠加有一些小背斜(赵家坪背斜,走向EW,区内长约1.5km),为一近EW向之宽缓短轴背斜,局部因后期改造而转为NW或NNW向。区内背斜长约5.3km,核部地层近于水平,两翼岩层倾角10°~200°,轴面近于直立。水银洞金矿位于灰家堡背斜东段中部,矿体主要分布在距背斜轴300m的范围内。NE向褶皱展布于矿区西南部,规模较小,共发育4个背斜和3个向斜,地表轴迹近于平行展布,长一般0.60~0.90km,比较着名的有滥木厂背斜。
EW向断层发育于近背斜轴部,与背斜轴部基本平行,多为低角度逆断层,浅部稍陡而深部平缓。EW向断层为含矿断层,并与背斜一同被后期断裂错断。在矿区内见有F101和F105断层。F101控制普子垅、皂凡山金矿点的产出;F105为水银洞金矿床“楼上矿”之控矿断层,向东控制了雄黄岩金矿点的产出。
NE向断裂在矿区西南部发育一系列大致平行展布的倾向NW的高角度张扭性断层,在灰家堡背斜轴部附近还发育了一系列倾向SE、倾角28°~45°的隐伏逆断层,并控制了水银洞金矿断裂型矿体的产出。
水银洞矿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与上二叠统之间存在平行不整合面,沿不整合面及其附近形成层间断裂,控制着矿区深部构造蚀变体中似层状、透镜状平缓型金矿体的产出。
3.2 矿石特征
热液期形成的金属矿物有黄铁矿、毒砂、白铁矿、雄黄、雌黄、辉锑矿和辰砂。以黄铁矿为主,毒砂常与黄铁矿共生,辉锑矿、辰砂、雄黄和雌黄以细脉状分布,仅见于Ia矿体和断裂型矿体中。非金属矿物主要是石英、白云石和方解石,见有萤石、玉髓和粘土矿物等。这些矿物常形成如下共生组合:石英-白云石、石英-细粒黄铁矿-毒砂、石英-方解石-雄黄-雌黄-辉锑矿-辰砂和粗粒黄铁矿-白铁矿等。矿石的主要构造有纹层状、生物遗迹、浸染状、团块状和细脉状;结构以自形粒状、草莓、生物假象和交代为主。
矿石物相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矿石物相分析结果 w(Au)/10-6
注:表中数据为贵州105地质大队实验室分析,HYX-3A型荧光分析仪测试。
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可以分为沉积期黄铁矿和热液期黄铁矿,前者黄铁矿多呈草莓状或自形立方体和五角十二面体晶,粒度较大,多呈条带(纹)状产出;热液期黄铁矿颗粒细小,呈浸染状产出。不同形貌和结构构造特征的4种黄铁矿:草莓状、生物碎屑状、粗粒自形和细粒自形。
3.3 围岩蚀变和矿物生成顺序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白云石化和黄铁矿化,其次有毒砂化、雄(雌)黄化、粘土化和萤石化等热液蚀变。其中,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伴有毒砂化)与金矿关系极为密切,凡金矿产出部位皆有这3种蚀变特征。金矿(化)常赋存于蚀变强烈、多种蚀变叠加部位,没有蚀变或蚀变单一的岩石不含金或含金低。
金矿热液成矿作用划分为3个阶段,其相应的矿物组合和生成顺序列于表4。
表4 水银洞金矿床矿物生成顺序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常量元素
水银洞金矿的矿石分为3类。碳酸盐岩型(不纯灰岩)、硅质角砾岩型(角砾状粘土岩、角砾状粉砂岩及角砾状灰岩)和钙质砂岩型(钙质砂岩及钙质粉砂岩)。其中,以碳酸盐岩型矿石为主,角砾岩型矿石次之,钙质砂岩型矿石只是产于P3l1的小矿体中。碳酸盐岩型矿石主要化学成分见表5。不同矿体的矿石成分分析见表6。
4.2 微量元素
水银洞金矿赋矿岩系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灰岩、泥灰岩、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硅质岩等,普遍具有非常高的As,Sb,Cu和Tl含量,其值远远高于在正常的同类岩石中的含量水平,其中As高于同类岩石中含量数百倍。As,Sb,Cu和Tl等是水银洞金矿金成矿作用的特征指示元素。
表5 碳酸盐岩型矿石主要化学成分 w(B)/%
注:数据由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化学全分析法。
Au,As,Cu,Sb和Tl在各类岩石中的原始含量(以未蚀变样品为参考)相差并不大,其变化远远低于矿化蚀变作用所造成的差异,Au,As,Cu,Sb,Tl在矿化岩石各类岩石平均值与同类未蚀变岩石的比值高达数十倍到上百倍。其中,Au,As,Tl最高。含矿岩系中Au,As,Cu,Sb,Tl,Pb相对同类未蚀变岩石有显着增加,Ti,Sc,Nb,Ta,Zr,Hf,V,Cr,Co及Sn,Ga,Ge,Cd,Rb,Cs,Ba,Mn,Zn,Th,REE变化不大。
表6 矿石组合样成分分析结果
注:数据由中国科学院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分析测试;化学全分析和等离子质谱法。
4.3 稀土元素
矿体稀土元素含量介于10.8×10-6~37.0×10-6,平均21.8×10-6。δEu值在0.88~1.20之间,平均1.03,除个别样品具弱负异常外,均无Eu异常或正异常。围岩ΣREE平均241.9×10-6,δEu值平均1.00,无异常。与矿体同层位的无矿段岩石,ΣREE比平均48.1×10-6,δEu值平均0.81,具弱负异常。灰岩的ΣREE平均9.59×10-6,δEu平均0.65,具负异常(表7)。
表7 水银洞金矿石稀土元素分析结果及特征参数 w(B)/10-6
注:Ⅲc-4,Ⅲc-5为硅质岩型矿石,其余均为凝灰质生物碎屑灰岩型;围岩以6件平均,岩性以粘土岩、粉砂岩为主,少量灰岩;无矿段2件平均,岩性均为含凝灰质较多的灰岩。据沈文杰等,2005。
4.4 同位素
水银洞金矿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见表8。矿石中热液黄铁矿铅同位素组成及有关参数见表9。
表8 水银洞金矿硫同位素分析结果
(据刘建中,2006b)
表9 水银洞金矿矿石中热液黄铁矿铅同位素组成及有关参数
注:Δβ =(β-βm)/βm×1000;Δγ =(γ-γm)/γm×1000;β =样品的207Pb/204Pb;γ =样品的208Pb/204Pb;βm = 地幔的207 Pb/204Pb=15.33;γm=地幔的208Pb/204Pb=37.47;测试单位为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研究室。据刘建中,2006b。
4.5 包裹体特征
包裹体形态呈孤立状、不规则状分布,负晶形为其特征,一般直径5~60 μm,多数为10~50 μm。包裹体类型及物质组成按室温(25℃)下包裹体的相态特征以及冷冻过程中相的变化,可划分为液态
包裹体测温及压力结果对近200个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00~220℃,盐度5%~6%。成矿流体压力为1000×105~2000×105,显示了超压流体的性质。具中—低温超高压热液成矿的特点。
参考文献
郭振春.2002.黔西南灰家堡金矿田“两层楼”模式及找矿意义.黄金地质,8(4):18~23
韩韦钧,王砚耕,冯济舟等.1999.黔西南金矿地质与勘探.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刘建中,刘川勤.2005.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金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1(2):135~139
刘建中,邓一明,刘川勤等.2006a.贵州省贞丰县水银洞层控特大型金矿成矿条件与成矿模式.中国地质,33(1):169~177
刘建中,邓一明,刘川勤等.2006b.水银洞金矿床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贵州地质,23(1):51~56
沈文杰,张竹如,周永章等.2005.贵州贞丰水银洞金矿含矿岩系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34(1):88~95
(李杰美、王美娟编写)
❸ 中国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哪里
中国各省市区除上海外,都有金矿分布。主要矿床和产地分布有:山东、河南、贵州、黑龙江、陕西、广西、云南、辽宁、河北、新疆、四川、甘肃、内蒙、青海、安徽等省区。
1、东湾矿区
地理位置嵩县东湾矿区(小南沟-通峪沟金矿区)是中国黄金总公司嵩县金牛公司重要采矿区之一,矿区位于华北地台、华熊台隆南侧的区域性壳幔型深大断裂-马超营大断裂北侧的万岭断裂组内,是一受断裂、岩浆活动和蚀变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床。
矿体结构矿体严格受断裂破碎带控制,F59断裂破碎带为主要导矿、次级断裂带为容矿构造。 发现中型金矿2014年2月12日从有关部门获悉,嵩县发现一处大型金矿和一处中型金矿,分别为槐树坪矿区和东湾矿区。
❹ 贵州有哪些矿产资源
贵州省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煤炭储量大,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2002年末保有储量为492.27亿吨;铝土矿保有储量为4.24亿吨;磷矿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储量居全国第十二位,是中国新崛起的黄金生产基地。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腹地,贵州界于北纬24°37′-29°13′ ,东经103°36′-109°35′,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贵州省总面积17.62万平方千米。
(4)中国贵州省金矿在哪里扩展阅读:
贵州的主要自然资源:
1、水资源
贵州河流数量较多,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2002年贵州省河川径流量达到1145.2亿立方米。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
2、土地资源
贵州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较少。山地面积为108740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为54197平方千米,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31.1%;山间平坝区面积为13230平方千米,仅占贵州省土地总面积的7.5%。
3、生物资源
贵州省有维管束植物9982种(包括亚种、变种,下同),其中可食用的700多种,绿化、美化以及能抗污染、改善环境的2000多种;列入国家Ⅰ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冷杉、银杉、珙桐、贵州苏铁等16种。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贵州
❺ 贵州哪里有金矿
天柱县有金矿
❻ 中国十大金矿分别是什么
我国的金矿含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充足的。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从目前开采量和产量来看,中国排名前十位的十大金矿分别是,紫金山金铜矿,焦家金矿,三山岛金矿,贵州烂泥沟金矿,鹤庆北衙金矿,内蒙古长山壕金矿,夏甸金矿,新城金矿,玲珑金矿以及青海大柴旦金矿。
青海大柴旦金矿,这座金矿也是中外合资。玲珑金矿,他有亚洲第一金矿的美称。
❼ 中国的金矿都在什么地方
中国各省市区除上海外,都有金矿分布。主要矿床和产地分布有:山东、河南、贵州、黑龙江、陕西、广西、云南、辽宁、河北、新疆、四川、甘肃、内蒙、青海、安徽等省区。
1、河南洛阳
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整合勘查项目包括槐树坪金矿、东湾金矿、七亩地沟金矿、磨沟金矿、上道回沟铅矿、斩龙岗铅矿、瓦房铅矿和两河口钼矿8个探矿权。
槐树坪金矿详查野外工作已经完成,估算资源量超过30吨,达到大型规模,东湾金矿详查工作已经完成,探获金资源量6.3吨,平均品位3.24克/吨,达到中型规模,根据已有工程控制程度估算,两矿区可提交金金属量将近40吨,预计建成矿山后的服务年限为42年。
2、新疆
新疆自治区北部以及阿尔泰山区的西南部脉金和东南地区的砂金。
经过20年持续勘查评价,在新疆地矿局在新疆乌恰县海拔3100米到4300米20平方公里的勘查范围内,发现了21个金矿化带,平均品位2.45克/吨,提交黄金资源量127吨,远景资源储量在200吨以上。
其中4号成矿带宽度达85米、长4000米,平均品位2.57克/吨,局部最高品位达63.88克/吨,估算金资源量达98.33吨。成为目前新疆发现的资源量最大的金矿。
3、内蒙古
内蒙哈达门沟
2012年9月,内蒙古哈达门沟矿区一座国内罕见的单脉体特大型金矿被武警黄金一总队二支队发现。经专家初步认定,该矿脉金资源储量近70吨,潜在经济价值270多亿元。
内蒙乌拉特中旗
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获悉,地质勘查人员近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探明一处超大型金矿,资源储量为148.5吨,保有资源储量130.4吨,探明资源储量列自治区首位。
4、山东
东北北部砂金矿区。主要由黑河、呼玛、乌拉嘎和桦川一带的砂金矿,属于河流冲积砂矿。在中生代侏罗纪火山岩一进入体中找到团结式原生金矿床。山东招远一带含金石英脉开采历史悠久,有玲珑金矿床等。
后来又发现蚀变花岗岩型,如三山岛、焦家、新城等大型金矿床。这一地区的金矿床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烟台发现18处金矿开采后备基地,新增241吨黄金金属资源储量。截至去年底,烟台市保有黄金资源储量1800吨,仅莱州市黄金资源储量就超过600多吨。
5、其他地区
燕辽金矿区。包括吉林东部及河北东部的一些金矿床。大部分为产于前震旦纪的片麻岩、片岩及花岗闪长岩中的含金石英脉矿床,其中夹皮沟、金广峪、五龙、张家口等金矿床。
东南地区金矿区。包括湘、桂的脉金,多为板溪系的矿化板岩和边溪亚群中的含金石英脉。本地区金矿较多,但规模较小。湘西金矿石本区最大的金矿。
秦岭-祁连山金矿区。本区以矿脉成群、品位高、多金属共生为其特点。代表性的矿山有秦岭、文峪、潼关等金矿。
西南地区金沙江流域及四川盆地的一些河流的阶地砂金矿区。
台湾金矿区。金瓜石金矿是与第三纪火山岩有关的大型金矿。
西藏金矿区。分布于雅鲁藏布江以南各支流两侧的阶地之中。
❽ 贵州黄金之称的县是哪个县
贵州高原黄金城-天柱县(红星发展黄金公司所在地)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因县城城郊“石柱擎天”胜景得名,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天柱县与本省锦屏、剑河、三穗及湖南省怀化市的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等县相邻,全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0镇6乡315个行村和11个居委会,总人口42万人,其中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族人口占98.3%。
❾ 中国金州是哪里啊
中国金州位于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结合部。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云贵高原东南端。东经104°35′~106°32′,北纬24°38′~26°11′。自治州辖区面积约16804平方公里。境内分布有布依族、苗族、回族、汉族等35个民族。
1981年9月21日,撤销兴义地区,设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黔西南州黄金分布广,储量大,品质高,2005年,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金州”。
黔西南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 ,文化底蕴深厚,清代干隆年间创办了着名的笔山书院。州府兴义人杰地灵,涌现出张之洞、王伯群、王文华、何应钦、刘显世等大批人物。
(9)中国贵州省金矿在哪里扩展阅读: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属珠江水系南北盘江流域,属典型的低纬度高海拔山区。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最高点在兴义市七舍、捧乍高原顶峰,海拔2207.2米;最低点在望谟县红水河边大落河口,海拔275米,高差1932.2米,海拔大多在1000~2000米之间。
州境内地形起伏大,地貌复杂,可分为5个不同地貌区,即低山侵蚀山地峡谷区;岩溶高原槽坝区;岩溶侵蚀高原区;岩溶侵蚀山地区;侵蚀山地河谷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流域,州境内共有河长1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千米的河流102条,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是州内三条较大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