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铜可用多少年

中国铜可用多少年

发布时间:2022-07-06 16:30:34

1. 铜制造的日常生活用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

如果是青铜的话,我国在大约3000年前进入青铜时代,从那时起,我国逐渐开始使用青铜制造各种日常用品。

2. 青铜器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着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关于铁器:

中国开始和使用铁器的年代,目前尚无定论。考古发现的人工冶炼的最早铁器属于春秋时期,目前已知有大约二十件左右,有凹形锄(臿)刃,梯形锛刃、削、刮刀、剑、鼎等,经金相核验,多数属固态还原的块炼铁(指不含炭的铁)。战国时期,掌握了块炼渗碳钢及其淬火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关于我国何时出现铁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1972年底,河北藳城台西遗址发现了一件商代中期的铁刃铜钺,而且,这件器物的铁刃经鉴定是经过锻打的。1977年8月北京平谷县南独乐河公社刘家河大队商代墓葬中又出土了一件铁刃铜钺;此外,解放前还发现有一件西周初年的铁刃铜钺和铁援铜戈,传说是1931年在河南浚县出土的。上述几件器物经分析,均含有较高成分的镍,这正是陨铁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这几件器物由陨铁制成,而不是由人工锻冶的铁制成的。另外,在商代藳城台西遗址中还出土了两块赤铁矿石和十几块铁渣,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商代中期已开始冶铁的反映。但人们在冶铜时,矿石中的氧化铁同样会留在矿渣之中,而且矿渣中的含铁量可达到36%以上,甚至达50%。所以,有的研究者又认为:“台西遗址出土的所谓铁渣,应是炼铜的矿渣,而不是人工冶铁的遗物”,等等。总之,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意见认为,中国在商代还没有出现人工制铁。

第二种意见,西周初期有无人工冶铁?有的学者认为西周初期可能出现人工冶铁。《逸周书·克殷》载:“……乃石击之以轻吕,斩之以玄钺”。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玄钺”并非铁器,而指陨铁制的铁刃铜钺,不能证明商末周初已能冶铁。《诗经·大雅·公刘》:“取厉取锻。”《尚书·费誓》:“锻乃戈矛,砺乃锋刃。”对这两处中的“锻”,过去一些学者认为制锻铁,现在一些学者则认为“锻”指对青铜的捶锻。而且至今考古发现西周戈、矛等兵器均为青铜制品,青铜兵器、工具也可以通过锻打而变得锋利。因此,西周初期出现人工冶铁的意见也因缺乏实证而被否定。

第三种意见,西周中晚期出现人工冶铁。《礼记·月令》载:“天子……乘玄路,驾铁骊,载玄旗……”这一记载系指西周而言。《诗经·秦风·驷铁》:“驷铁孔阜”,是西周末秦襄公时的诗,意为四匹马的颜色如铁。只有铁成为习见事物之后,才会以其颜色称呼别的器物。考古已发现了西周末的人工冶铁制品,即河南三门峡虢国大墓中出土的铜柄铁剑。这件器物属西周晚期人工冶铁的块炼铁制品已为学术界公认。此外,陕西凤翔秦公一号墓出土了西周、东周之际的铁铲,甘肃灵台发现春秋早期的铜柄铁剑,甘肃永昌则发现春秋早期的铁锸等。据上述事实,学术界认为中国中原地区人工冶铁最早发生于西周中晚期。

从现在接触到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的实物证据来看,把中国最早出现的人工冶铁定在西周中晚期是比较合理的。

3. 国内一年缺铜多少

37.4万吨。
在冶炼铜方面,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高。1973年陕西临潼出土的黄铜制品,距今约67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黄铜制品。黄铜是铜、锌元素为主的合金,只能人工冶炼,属于冶炼铜。至晚在距今约5000年时,中国古人掌握了更复杂的技艺,用铜、锡、铅元素冶炼出新的合金——锡青铜,并创造了辉煌的青铜文化。传统的四大铜器类型——红铜、黄铜、锡青铜、砷青铜,有2种诞生在这片土地,之后又以钱币的形式在社会上大量使用,中国可以称得上是铜古国。但是,这个铜古国却从来不是铜大国。事实上,中国的铜矿资源并不多,初期还可以支撑铜器、铜钱的铸造使用,但到西汉,已经出现了铁钱这一其他古代文明少有的货币形式。到了商贸鼎盛的宋代,铜钱的铸造已经不敷使用,即便造铜钱的数量达到巅峰,铁钱也大量投入铸造,依然引发了多次通货紧缩。直到现在,缺铜也是困扰中国工业的大问题。
截至2015年,中国连续10年成为全球最大的精炼铜生产国和消费国。根据《中国铜冶炼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20年中国继续保持领先精炼铜生产国地位,产量达1002.5万吨,远超其他国家。而中国人造房子、汽车、家电等,消费了全球54%的精炼铜产品。

4. 中国使用铜板用到了哪年

好象是清朝后期吧 \

5. 国储铜几年轮换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6. 如何看待中国铜铝资源的现状

行业的竞争没有是非对错,电缆行业也是如此,只要符合长期资源战略,符合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那么关于铜铝资源概况这团迷雾,该如何解读?单纯从资源储量的角度进行比较合理吗?两种不同性能、功能、产能的材料是否需要多方面考虑?如果从静态保障年限、储采比、可再生性等多方面比较会是怎样的状况呢?

首先,从静态保障年限来看,铜资源较铝而言更有保障。根据国土资源部的数据,2014年,我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9690万吨,预测资源量3亿吨,资源查明率为30%。按当前矿产铜产量计算,静态保障年限20年;而铝土矿查明资源储量为42亿吨,由于国内铝土矿开采量巨大,过度开采导致资源保障程度降低,所以铝土矿的静态保障年限仅6~7年。就静态保障年限而言,铜资源的优势不言而喻。

其次,铜的储采比高,能够保证较长的可开采及使用年限。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2014年,铜矿产查明资源储量有所增加,增长率为6.3%,储采比为19左右,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同年铝的储采比仅为7,比2003年下降了近20。这意味着什么呢?从其概念出发,储采比指保有储量与年开采量之比,用此可以计算矿产储量的开采保障年限。一般情况下,储采比越高,资源利用越充分。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铜资源的可开采及使用年限远高于铝资源。

再次,铜可以百分之百地回收利用。而且铜无论经过多少次回收,都可以在精炼之后保持其原有的延展性、导电导热性和抗腐蚀性等属性,具有极佳的再生性能。事实证明,铜的再生性能使其不断被循环利用,这对我国铜资源的长期供应有积极的影响。不仅如此,发展铜的再生利用,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使用,符合国家倡导的循环产业的利好政策,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最后,全球化的趋势提醒我们看待资源问题也应该具有全球视角,目前,我国海外投资的矿山储备是国内存储量的2倍。不仅如此,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数据,以2014年全球矿产铜产量1870万吨计,全球铜资源静态保证年限为34年。如按已探明有潜在开采价值的铜资源量计算,可开采超过100年,能够满足全球未来对铜资源的需求。

铜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业、电气电子、机械制造和交通运输等领域。铜不仅能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而且凭借其优越的物理和机械性能已经在经济基础建设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好产业规划 推动产业升级

7. 铜资源是否会耗尽

按照美国地质勘察局(USGS)提供的数据,2003年全球陆地铜储量达4.7亿吨,储量基础9.4亿吨。按照2003年的全球矿山产量1144万吨计算,现有储量静态保证年限仅为41年;而按一些市场人士所采用的当年全球消费量1545万吨(CRU)计算,则铜资源在大约30年内就将被耗尽。基于铜资源终将枯竭的假设,市场上有一种观点认为,铜将逐步变成稀缺资源而身价百倍,铜价也将因供求关系的绝对改变而不可避免地不断攀升,并造就超级大牛市。“资源枯竭论”真的能存立吗?本文将从铜矿资源储量、废铜回收利用和铜消费趋势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原生铜矿资源可承受漫长时间的消耗
作为地球上一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铜和其他金属、能源等矿藏一样,在人类的不断开采使用下存量资源会日益减少,并终有用罄的一天,这是无法回避的残酷现实。但我们考虑和分析问题要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畴内才有价值。
1.全球铜资源储量处于不断探明发现之中。根据USGS的统计,1950年世界铜矿探明储量才9100万吨,1999年全球铜矿的储量(含铜量)为3.4亿吨(储量基数为6.5亿吨),而到2004年则增加到4.75亿吨。在1950¢2004年的54年中,世界新发现的铜矿储量达3.84亿吨,为1950年的4倍多,平均每年新探明储量约710万吨;而在1999¢2004年的5年间,新增探明储量1.35亿吨,平均每年新发现2700万吨,呈加速增长之势。这表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勘探和开发投入的增加,铜的探明储量增长远远超过了铜资源的消耗量。中国是世界上铜储量相对短缺的国家,2003年铜矿储量为2600万吨(金属含量),占全球储量的5.6%,但2004年所探明的可开采铜资源储量就上升到2900万吨(储量基础6300万吨),占全球储量的比例也提高到6.2%。可见不管是全球还是中国,未探明的潜在铜储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探明储量应该以动态的眼光去衡量。况且,我们得到的铜探明储量,还仅仅限于全球陆地资源。
2.铜的可开采资源将随着科技发展而变相增加。我们所说的世界铜储量是指铜含量达到根据历史和现有科技水平具有可开发经济价值的矿脉。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用于衡量可开采价值的铜最低品位标准可能向下调整,铜的所谓探明储量也会相应提高。现在的贫矿,将来可能会被视为富矿;现在没有开采价值的保有储量,将来也可能得到开发。同巨大的消费量和增长潜力相比,中国显然是铜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以中国每年自产60万吨(金属量)铜精矿的速度,并根据2004年探明储量2900万吨来计算,中国铜矿的静态保证年限约48年,还高于全球40年的平均水平。中国自产铜精矿增产缓慢的根本原因,除了铜矿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中国铜矿品位含量低造成的投资成本过高所致。中国铜矿石的平均品位为0.87%,高于1%的储量,仅占资源总储量的35%,而国外铜矿石的平均品位则超过1%。中国斑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远低于智利和秘鲁的1%¢2%的水平;砂岩型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5%¢1%,远低于刚果和赞比亚的2%¢5%。因此,目前中国只能依赖进口大量的铜精矿和废铜等铜原料来满足精铜生产需要,但国内的铜资源储量迟早是要被开发利用的。
二、铜的可循环利用特性决定了铜将越用越多
虽然与大豆等可再生性资源相比,铜属于非再生资源,但铜却和原油、煤炭等一次性使用的资源不尽相同,即具有可循环利用的属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再生铜”概念,实际上是指废铜的回收利用。理论上讲,铜可以百分之百地被回收利用,据称在过去1万年开采的所有铜中,有80%仍在继续使用。在所有的金属中,铜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其再生性能最好。无论经过多少次回收,经过精炼之后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及抗腐蚀等基本属性。一般来说,废铜产生量的多少与精铜的消费量正相关,全球废铜的产生量将随着全球精铜消费量和社会保有量的提高而递增。从这个角度来看,世界上的铜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担心铜的消费会造成铜资源的耗尽或枯竭,似乎有点杞人忧天。随着废铜产生量的不断增加,再生精铜的比例也将相应提高,从而减少对矿产铜或原生铜矿的依赖度,同时也日益提高废铜在整个铜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形象地说,铜矿开采使用不过是把地下沉睡的铜搬到了地上,并供人类通过废铜回收而永久性重复使用。随着铜使用量的蓄积,也许若干年后,庞大的废铜资源将成为铜消费的主要来源,而原生铜的开发反而只是作为新增资源的一种补充。
废铜按其来源分为两类, 一类是新废铜,即在铜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和废品,包括铜冶炼厂本身产生的废铜和铜加工厂产生的废铜屑及直接返回供应厂的工业废杂铜;另一类是旧废铜杂铜。铜和铜基材料,不论处于裸露状态,还是被包在最终产品,作为使用后被废弃的物品,在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可回收再生。一般来说,用于再生的废铜中新废铜占一半以上。而全部废杂铜经过再加工后有大约1/3以精铜的形式返回市场,另2/3以非精炼铜或铜合金的形式重新使用。因此,目前废杂铜的利用途径有两种,一是间接利用, 即经过阳极炉熔炼之后生产电解铜,即我们通常所称的再生精铜;二是直接利用分类清晰的废杂铜生产铜材或铜合金产品。如中国相当数量的高品位废杂铜未经精炼即被直接生产铜线锭和铜黑杆。
废铜的产生量与再生利用,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铜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工业化时间早、程度高,年人均铜消费量达到10¢20公斤,因而产生大量的废铜,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有部分废杂铜由于环保等方面问题而出口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加工和消费。美国的铜消费量居世界前列,在1917¢1987年的60年间,美国废杂铜的回收率平均占消费量的35%;而在1976¢1998年的22年间,由废铜再生提供的铜占每年铜消费量的比例则提高到44%¢55.6%。欧洲由于铜矿资源缺乏,废铜就成为重要补充。据统计,1997年再生铜占总原料的42.6%。其中废铜直接利用的为22.4%,经再次精炼的为20.2%。工业化完成时间晚一些的日本,目前也已进入大量产生废铜的阶段。据有关资料,在1953¢1993年间,西方发达国家所消费的精铜有40%是通过再生废杂铜获得的;1994¢1998期间,世界废杂铜每年的回收总量平均约为500万吨左右,其中用于再生精铜的年产量约155万吨,约占31%,直接利用的为每年345万吨左右,占到69%左右。根据ICSG提供的数据,2004年全球再生精铜产量为197.6万吨,约占全球精铜总产量的12.5%;而2004年全球废杂铜回收利用的总量估计为637万吨左右,已经占到当年全球铜表观消费总量的38.6%。由此可见铜的再生使用在全球铜市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1998¢2002年5年间的精铜生产原料构成中,国产废铜比例约占9.7%,进口废铜比例约占18%,废铜再生利用比例已占到精铜总产量的27%左右。过去3年来,我国自产废杂铜年均仅为60万吨左右,而每年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废杂铜实物量则平均超过330万吨,折合金属量约80万¢85万吨。中国尚处于工业化初期,目前年人均铜消费水平约2.7公斤,不到发达国家的1/5。目前我国的自产再生铜利用量仅为精铜消费量的17%左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铜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铜的社会保有量和废铜产出量也将大幅增加。一般铜制品和含铜设备的折旧期为15年,那么目前所消费的精铜在15年后就进入报废期,并成为旧废铜。根据2004年中国铜表观消费量350万吨推算,到2014年中国的废铜产生量就将达到225万¢260万吨,并且会逐年递增。2004年,我国利用国内外废杂铜生产的电解铜、铜材和铜合金达到140万¢150万吨,大约占到精铜产量的67%,消费总量的40%。如果再生利用回收率按97%计算,可生产各类铜产品135万¢145万吨,其中电解铜至少在50万吨以上,其余的则直接被利用来生产铜材和铜合金制品。
三、铜需求增长不可能是无止境的
1.铜需求在不断增长,但最终将趋于饱和。从全球铜消费演化曲线来看,其消费增长的总体趋势一直保持完好,需求的绝对量在不断提高。但观察美、日、欧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铜消费趋势可以发现,这些国家的铜需求基本达到饱和状态,消费增长停滞不前,基本上在萎缩和小幅增长之间徘徊。有资料显示当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成长低于2.4%时,铜消费量不会增长。从长远角度看,这也将是全球性的趋势。
2.新增铜需求的放大效应,催生了历史上铜的牛市循环。日本的快速工业化和经济的畸形繁荣,推动了1989年的大牛市;韩国和东南亚等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烘托了1994年的牛市;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动的铜需求爆炸式增长,则造就了本论牛市。尽管铜市的牛熊交替同全球宏观经济的景气循环密切相关,但每一轮牛市背后都有铜需求的额外大幅增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种额外的推动作用都只是阶段性的,铜市终究逃脱不了周期循环的自然规律。
3.中国铜消费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自1999年以来,中国的铜消费增速平均高达17%以上,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完成以及消费基数的增大,中国的铜消费增长率将放缓到8%以下的可持续水平。据测算,1983¢2003年的20年间,全球铜消费的平均增速仅为3.4%,而新兴市场国家也不过6%左右,中国高达两位数的消费增速是不可能维持长久的,把铜市需求增长的宝都押在中国身上也是不现实的。
4.替代产品的增加趋势是难以避免的。近些年来,在高压导体和汽车等领域,铝及铝基合金成为铜消费的主要竞争对手,光纤成为铜在远程通讯领域的替代品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型材料的不断问世,铜消费难免会受到各种替代品的冲击。
5.价格和价值规律本身将对铜的供给和需求产生自然调节作用。铜的供需均具有良好的价格弹性,原生铜矿的长期价格弹性可达到1.60,而铜价高涨更会刺激废杂铜的使用量;价格的提高同样将有效抑制铜的消费增长,并激发更多替代品的出现

8. 铜心电线一般可以使用多少年

一般家用电线的使用寿命在20年左右。但电线老化的程度不是绝对的,除了跟电线本身质量息息相关,还与电线粗细、安装质量和使用环境也有很多的关系。正常来说铜芯电线强度相比铝芯线的强度更高,不容易折断,使用寿命相对来说也更高;而pvc管电线就比裸电线的老化速度更慢。

从外观上观察电线,若电线老化了,颜色会变暗而且发硬,甚至有裂纹。然后用双手弯曲电线,若僵硬开裂并且外皮呈散状、绝缘层脱落等,证明此电线出现了老化现象。

若电线长期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将会造成电线发热,并且会产生电荷,导致集肤效应,从而引发电缆温度升高。温度过高会引发绝缘层老化,特别是夏季温度较高,若电线升高将使电线外层处于薄弱状态容易被击穿。这个时候很有可能是电线老化导致的,要特别注意。

9. 铜管的使用寿命是多长时间

摘要 应该可以十多年啊,怕上面结铜绿,就易漏。

阅读全文

与中国铜可用多少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目前有多少将军 浏览:529
伊朗为什么和美国断交 浏览:196
中国的公交车是哪个品牌 浏览:195
为什么现在找职业越来越南 浏览:349
印度怎么能成为强国 浏览:471
意大利比亚乔旗下有哪些品牌 浏览:780
中国公民在英国死亡多少人 浏览:605
越南低保户怎么样 浏览:624
中国三针的疫苗是哪个公司的 浏览:346
现在印度人民党有多少党员 浏览:439
如何看中国足球世界杯 浏览:267
英国的秩序怎么样 浏览:899
意大利麦片需要哪些资料 浏览:297
陀螺形意大利面怎么做 浏览:26
铜陵意大利风情街健身健身在哪里 浏览:860
在越南做电商怎么做 浏览:262
英国女王穿的什么牌子 浏览:878
印尼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浏览:795
越南到中国过海关要交多少税 浏览:971
英国公民移民多少钱 浏览: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