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约占我国人口死亡数2/3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主要是指
选B
注意题干中的“非传染性”,利用排除法,可以得出答案。
A:肝炎
C:霍乱
D:伤寒
以上皆为传染性疾病
2. 伤寒杂病论一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国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丰碑
——公元196年张仲景的医术张仲景又名张机,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公元150~219年,是一位卓越的有创造性的医学家。他从小就非常好学,博览群书。他生活的年代是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瘟疫四起的年代,人民生活非常痛苦。从史书中他看到记载有扁鹊给齐桓侯看病的故事,使他对扁鹊的高超医术非常钦佩,决心研究医学,以救死扶伤解除人民疾苦为自己的志向。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刻苦钻研,好学不倦,学到了许多医学知识和医术,很快成为当时着名的医学家。
大约在公元196~204年间,瘟疫流行,张仲景家族200多口人,在不到10年时间里,死亡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病而死的占70%。面对这种景象,他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一部他最重要的医学着作《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共16卷,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伤寒”就是现在的《伤寒论》,“杂病”就是现在的《金匮要略》。《伤寒论》共10卷,22篇,选取了113个药方,397条治疗原则,是论述外感内热的辨证施治的专书。《金匮要略》共6卷,25篇。记载了药方262个,主要论述了内科杂病及外科、妇科疾病等,其中记载了40多种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药方,书中列出的药物有214种。《伤寒杂病论》这部书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着作,它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发挥了祖国医学“辩证论治”的传统,使我国临床医学和方剂学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当时战祸不断,这部着作都已散失,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经过晋代名医王叔和的整理,宋代林亿等人校正刊行的。
另外,张仲景还经过科学总结,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临诊方法体系。他看病时,一定要先检查一下病人的身体情况,观察病人的气色如何,再听听病人的声音,了解病人的症状,检查病人的脉搏。在治疗方面,他共归纳出4种治疗方法,就是汗、吐、下、和。这是他根据内经上所记载的治疗方法而来的。汗法就是用发汗排去病毒;吐法就是让病人呕吐,把积聚在胸腹的毒物吐出来;下法是让病人排泄,把肠胃中的毒物排出体外;和法是用药物和解体内病毒。他认为,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
另外,张仲景还主张有病要及早进行防治,他提出生病的原因,或是因为内在的关系,或是因为外在的关系,或是因为意外的伤害。在1700多年以前,已经这样有条不紊地记述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指出许多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如果能保养身体,遇事小心谨慎,节制饮食,起居有规律,劳逸结合,发现有小毛病,能及时医治,这样便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而有些疾病如不及早救治,是有生命危险的。张仲景在京师行医的时候,青年文学家王粲同他来往很密切。他们初次见面时,张仲景就对他说:“您身体有病,得早点医治才行,否则将来眉毛脱落,有生命危险,现在喝五石汤可以防治。”王粲听了他的话很不高兴,不久,两人再次见面时,张仲景就问王粲服药了没有,王粲回答说服了。但是张仲景却摇了摇头说:“从您的气色上看,不像是已经服过药的样儿,您为什么讳疾忌医,轻视自己的生命呢?”王粲仍然不信,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为什么要服药呢?几年以后,王粲的眉毛果然脱落了,半年后不治而死。
张仲景是一位博学多能的医生,他能用针灸等技术治疗疾病,已经使用灌肠法导便,使用人工呼吸法急救昏厥的病人,不仅在当时对人民保健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就是到现在还有相当的效果,后世的许多方剂都是从张仲景的方剂变化而来的。
张仲景作为东汉一代名医,他继承了前人的医学遗产,而且影响了后世医学的发展。与他同时代的名医华佗读了《伤寒论》后,称赞道:“这真是活人的书呀!”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江南的医师把张仲景的药方秘不外传。可见张仲景医方的宝贵。而《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后来被尊称为“方书之祖”,书中的药方被称为“经方”。它不仅成为祖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着作之一,还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经过一千多年的临床实践检验,其中大部分药方仍有很高的疗效,直到今天,这本书仍为学习中医的必读的经典书籍。
3. 持续50年,损失人口七分之五!东汉大瘟疫究竟是怎样的
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消停过,即使到了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各种疾病发生,但人类从来也没有因为疾病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利用一切聪明才智阻止疾病的蔓延,消除疾病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大规模记载在史书上的疾病是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大瘟疫,从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看,东汉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没有之一,东汉大瘟疫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在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发生了7次大瘟疫,另一次是在汉灵帝时期,发生了5次大瘟疫,之后一直延续到汉献帝时期的整个建安年间。
张仲景与医学着作伤寒论
另外没有明确记载死于瘟疫,而是死于病逝的人则太多了,而且不乏年轻力壮之人,比如曹冲死于公元208年,年仅13岁;郭嘉死于公元207年,时年38年;周瑜死于公元210年,时年36年;鲁肃死于公元217年,时年45年;吕蒙死于公元220年,时年41岁;法正死于公元220年,时年45岁。
当然了,这些人没有明确记载是死于瘟疫的,只是说去世,有可能是瘟疫,有可能不是,不能确定,但里面肯定有人去世和瘟疫有关。
其实瘟疫并不可怕,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已经研究并治愈了大量的瘟疫,并为后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医学着作,让后世的医生对于伤寒病这样的传染病有了诸多的了解,但是人类与疾病的战争永远都没有结束,并且人类一定会战胜疾病。
4. 伤寒的死亡率是多少
寒是由 伤寒沙门氏菌 引起的,它是毒力高的侵袭性肠道致病菌,只有人类被感染。 伤寒 菌的获得是通过食入该菌携带者分泌物污染的食物和水。 世界卫生组织 最保守的估计,每年伤寒的发病率是013 % ,约1600 万例,死亡60 万例,死亡率约为3.7%。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年发病率高达1 % ,死亡率为10 %。70 %的伤寒死亡发生在亚洲。
采纳哦
5. 传染病排行那个传染病死亡率最高
狂犬病、肺结核、艾滋病、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卫生部公布的2006年9月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从2006年9月(2006年9月1日零时至9月30日24时),全国(不含港澳台) 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354646例,死亡818人。10月分报告死亡数 居前5位的病种为:狂犬病、肺结核、艾滋病、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占报告死亡总数的90.46%。10月分全国共报告狂犬病病例393例, 与去年同期(287例)相比上升了36.93%。死亡318人。 *狂犬病病症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疾病,已感染狂犬病毒未发病的动物同样能使人发生狂犬病。 人得狂犬病绝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发病。潜伏期 短到10天,长至2年或更长,一般为31天至60天。狂犬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 约1天至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 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天至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及 气流恐怖症。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 面部肌肉痉挛。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因痉挛而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 在症状出现后的14天内,病人往往在痉挛后出现继发性呼吸和心衰竭, 昏迷而死亡。狂犬病有疫苗可供预防,但无特异的有效治疗,发病后90% 以上病人都会死亡,因此做好预防至关重要。 *被犬咬伤、抓伤的紧急处理:* 1.伤口处理:伤口应立即处理,用20%的肥皂或0.1%新洁尔灭彻底冲洗所有伤口, 反复冲洗至少30分钟,但要注意的是季胺类与肥皂水不可合用。 再用70%的酒精或2%碘酒涂擦。被动物咬伤的伤口,不宜包扎或缝合; 2.疫苗接种:应及时注射人用狂犬病疫苗; 3.抗狂犬病免疫血清的应用:凡严重咬伤者,如头、面、颈、手或多部位3处以上咬伤, 应在当天注射狂犬病血清的同时,联合注射人用狂犬病纯化疫苗。 (本文素材摘自卫生部官方网站、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
6. 中国人口死亡数及致死原因
中国人口13亿,按平均寿命70岁计算,那么每年死亡人数应该为130000万除以70为1857.4万/年,按100岁应该为1300万/年,而网上搜索到的为900万。其意义是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这个推断应该有问题吧?
对人口死亡的了解,其先决条件是有无人口死亡的统计资料。现代人口统计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才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近代中国处
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外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内处军阀割据、争权夺利、混乱的社会局面,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当时的统治者无暇也无力建立
包括死亡统计在内的人口统计制度。例如,最早的现代人口普查曾在1909年至1911年进行尝试,但这次普查仅4个省完成,因遭遇1911年的辛亥革命而
终止。以后建立的民国政府,几次尝试进行人口普查,但往往都未完成,且技术上未有改进。而关于死亡的人口动态统计。从1910年至1941年间,至少有7
次以上尝试过草拟和颁布法令,其结果有些法令拟就但未颁布,有些法令虽颁布过但未实行。在***战争以前,中国的几个城市如南京、北京(当时称北平)、上
海、杭州、广州及汉口办理过死亡登记。***帝国主义者出于殖民地统治的需要,在东北、台湾进行了死亡登记和有关的统计。这些死亡资料因登记质量不同,其
数据可靠程度各异。死亡资料的另一个来源是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进行的人口调查,其中比较着名的有:金陵大学利用1929年至1931年由农业调查收集的农
村人口资料,涉及17个省的101个区域2817名死亡男性和2682名死亡女性。根据这个调查结果,编制了中国农民生命表。当时中国农民出生时的预期寿
命,男性为34.85岁,女性为40.08岁(H.E.Seifert
1933);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在***战争时期南迁至昆明在云南省呈贡县开展的人口研究工作,根据呈贡县1940年至1944年6月死亡人口的登记
资料编制了生命表。若不计因霍乱而死亡的人口,呈贡人口出生预期寿命为36.0岁,其中男性为33.8岁,女性为38.0岁;若把霍乱死亡人口合计在内,
出生预期寿命则为32.8岁,其中男性为31.9岁,女性为34.2岁。除此以外,该研究所还进行了死亡原因的统计,在为首的15种死亡原因中,至少有6
项属于传染病,即霍乱、天花、麻疹、斑疹伤寒、痢疾、肺结炎。另外, 1909~1934年中国有18个区域出版了关于婴儿死亡率报告,
1925年广州婴儿死亡率高达555.0‰。根据陈达先生的估计,1934年全国婴儿死亡率为275.0‰。1917~1933年全国各地区先后有31处
有死亡率报告,其中仅有17处报告比较合理。根据上述资料,估计全国的死亡率为33.0‰(陈达 1981)。
7. 伤寒是古代的疾病,它为什么能够夺去许多三国名人的性命
伤寒病就是现在的伤风感冒一样,是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致死率高,发病急猛,最先由家畜传染到人,患者高烧气喘,身上浮现血块淤肿,不过两三日就死去。
东汉末期三十年,有历史记载的瘟疫就有十二次,平均每两三年就爆发一次,其中以最后一次,被称作“伤寒病”的瘟疫最为严重。
由于张仲景的《伤寒论》,伤寒病在魏晋之后已不再是致死的疾病。当时没有大夫能治疗伤寒病。
8. 汉末爆发的大瘟疫究竟是什么病共夺取多少人的生命
伤寒病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以东汉灵帝(公元168一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因此丧生。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
9. 导致3000人被感染的伤寒玛丽是怎能度过自己余生的
后来在人权主义的影响下,新的健康委员会还是决定解除玛丽在孤岛的隔离。但是委员会要求玛丽,要时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不能再去接触别人。然而,解除隔离的玛丽,并没有遵守与健康委员会的约定。她重操旧业,还是做起了厨师的工作,最后在不经意间又感染了很多人。
这件事之后引起了民愤和恐慌,于是多家媒体开始对玛丽进行了争先恐后的报道。玛丽最后还是又回到了隔离的孤岛,进行了终身隔离。在孤岛上,她一个人孤单的过完了隔离的二十八年。
玛丽的故事令人们唏嘘不已,有人说她也是一个无辜者,因为玛丽最后也死于身体里"共生"的病毒。有人说她是害人精,因为她一个人感染了无数人。
当然,这时候的是非对错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事情早已经成为了历史,如今人们只要记住历史的教训,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保持健康,就足够了。
10.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瘟疫
东汉末年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瘟疫,虽然没有蔓延至全国,但是大半个中国,尤其是北方基本上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之下,关于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有记载说是5000万,也有说2000万,虽然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死亡人数上千万,毫无疑问是中国历史上最骇人的疫情,在全世界的各大瘟疫中也是排得上号的,惨烈程度堪比“中世纪欧洲黑死病”。当时的瘟疫被称为“伤寒”,和现如今的“伤寒”不同,当时的“伤寒”代指一切外感病,如: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性极强的病症。也就是说当时的瘟疫很有可能并不止一种传染病,而是多种传染病同时肆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