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快乐中国年在哪个页面提现

快乐中国年在哪个页面提现

发布时间:2022-07-08 02:26:57

1. 手抄报欢乐中国年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1]
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 油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2]
传说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寿星图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2. 欢乐幸福年的红包提现到哪里

欢乐中国年的钱都不能微信提现的,网络要通过度小满,今日头条也要单独绑定银行卡才行,各个平台都要推广自己的产品,这才是他们撒钱的初衷

3. 请问 央视 插播的 很多主持人唱的歌曲“欢乐中国年”,央视主持人版在哪里可以找到到里面都有谁唱的

CCTV-3主持人管彤 尼格买提 毕福剑 杨帆 马跃 张蕾 李思思演唱贺新年MV完整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mj95AukewI/

歌曲《欢乐中国年》2011年央视综艺cctv3
七位主持人 联合亲情演唱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n4COOE9f3o/

4. 一篇快乐中国年作文

等啊等,盼啊盼,终于等到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满溢着喜庆和温暖的春节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难以割舍的符号。这一天,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都会欢欢喜喜地闹一天。
祭祖
这天早上,我刚起床,就听见厨房里锅碗瓢盆唱起了交响乐,原来是爸爸在杀鸡,准备祭祖宗。我快快洗漱完毕,来祭祖宗。首先,摆上一只鸡、一大块猪肉、两碗饭,舀饭时,爸爸特地交代我:“女儿啊,舀饭时要一勺舀,不要添勺啊,只有活人才添勺的,记住啊。”我点点头。舀好饭后,烧上三柱香、两根蜡烛就行了。然后,我们一家人陆续向祖宗拜了三拜,求他们保佑我们全家幸福安康、团圆和睦、和和美美,保佑我学习进步。
倒贴“福”字,换门联
祭祖结束后,我们就开始贴“福”字和换门联了。首先,先贴门联,门联有什么“一帆风顺”啊、什么“横财就手”啊等等,在每个房间的门上都贴。然后,就贴“福”字了。因为我不够高,所以由妈妈来贴。妈妈告诉我:“这个‘福’字必须反过来贴,看见了的人都会说福倒了,讨人家说句‘福到了’的吉利话,寓意福到了的意思。”我点点头,原来,新年之始盼的就是“春满人间福满门”。
吃年夜饭
全家人换上新衣后,就到奶奶家准备吃年夜饭。吃饭时,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但这几年来,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享受满桌的佳看盛撰,也享受着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还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有鸡有鱼,鸡和“吉”谐音,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效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桌上有羊肉,表示“吉祥”、“祥和”;还有生菜,寓意“生财有道”;最后是一碗汤圆,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压岁钱
“拜年了,拜年了!”吃罢团圆饭,小孩子都会守在长辈旁边,等待着长辈发压岁钱。我祝爸爸妈妈事业有成,恭喜发财,封包拿出来。爸爸妈妈哈哈大笑,他们祝我学业进步,我笑嘻嘻的收下压岁钱。我祝奶奶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奶奶祝我健康成长,我心满意足地接过压岁钱……人们发压岁钱预兆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守岁迎年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人们都会在自己家里守岁,直到凌晨12点才打开门迎财神。这段时间内,爸爸在家里点燃一盆碳火,一直没有熄灭,红通通的火苗寓意旺气通天,兴隆旺盛,。还摆上一大盘苹果,寓意平平安安。还蒸年糕来吃,寓意一年比一年高,步步高升。桌上还放有“旺旺仙贝”,寓意全家人旺气旺运道旺,财旺福旺身体旺,总之一年到头从头旺到尾。还要吃枣寓意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我们一边吃东西,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的表演让我们笑声阵阵,接连不断。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普天下人都盼望着新年零点的到来。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人们都会打开大门迎接财神,顿时整个中华大地鞭炮齐鸣,爆竹声震响天宇。这时,屋里是熊熊燃烧的碳火,屋外是震天的声响,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欢欢喜喜过个中国年。如今,这一些习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人们都盼望着自己新的一年平安吉祥,事事如意。

5. 百度欢乐中国年怎么玩

欢乐中国年可以有两个游戏方式。
一个是集卡,另一个是团员组队
你可以在Bai旗下的好多软件里面都可以玩这个游戏。

6. 欢乐中国年 歌词

《欢乐中国年》歌词如下:

填词:张俊以

谱曲:卞留念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

百年梦已圆,千年手相牵,中国走进新时代。

金风送喜来,紫荆花已开,二月大地春雷锣鼓敲起来。

百年梦已圆,千年手相牵,中国走进新时代。

恭喜恭喜中国年,五谷丰登笑开颜。

恭喜恭喜中国年,歌声万里连成片。

欢乐欢乐中国年,欢歌笑声连成片。

(6)快乐中国年在哪个页面提现扩展阅读:

1999年2月15日,中央电视台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开场歌曲,与解晓东合唱;2013年2月7日,中泰“春晚”,两国歌手四人用双语演唱歌曲《欢乐中国年》。

《欢乐中国年》由张俊以作词,卞留念作曲,发行于1998年1月,收录在专辑《幸福快车》中。是1999年春晚的开场歌曲。

7. 快乐中国年

2007年是猪年。猪是人们公认的财富的代称、吉祥的象征。一提起猪这个名字,我就第一个回想起了我家过去曾经养过的大猪、小猪。因为,猪是我最爱的家畜之一,是我忠实的“朋友”,也可以说是我家的“救命恩人”。

艰难的家庭各有各的辛酸。那时,农村以生产队为生产集体,还没有分田到户,实行的是简单的“按工分分配”的政策,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全凭一个家庭所挣工分的多少来分配。由于我兄弟多、年龄相差不远,都不是“大”劳动力,所以,挣的工分几乎是生产队里最少的家庭。这样,生产队分配给我家的粮食也是最少的,我家往往不到年底就没有了粮食吃,特别是在“青黄不接”的春上,总是靠借生产队或者村里“余粮户”家的粮食来维持生活,成了村里家喻户晓的“缺粮户”。在我的记忆里,每到年底,总有一茬接一茬、上门催要粮食或者欠款的“余粮户”。吃,尚且不能保证,哪里还有钱去买新衣?我们兄弟几个常年穿的是上上下下打了许多补丁的衣服,并且是哥哥穿后、弟弟再穿,直到穿的不能再补。连学习用的作业本,也很少是新的,常常是用完正面、用反面。口袋里装5分钱,让这个看看、那个瞧瞧,不知有多自豪!少年时代的日子应该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可我那时一年到头难得吃过一个囫囵的白馍、穿过一件崭新的衣服、买过一块儿糖果,哪里有什么甜蜜、幸福可谈?至今回想起来那时的日子仍然让人辛酸、感叹不已。

贫穷往往是开动脑筋的诱因。同其他许多家庭一样,我家也并不甘愿贫穷下去,在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下,不允许随意外出“打工”,更不允许“投机倒把”,比较好的出路就只能是养猪。于是,母亲很快就想到了养猪。我家养猪是从养小猪崽开始的,由于母亲没有养猪经验,就先花几元钱买了一头小猪崽。那小猪刚刚带回来时,还没有断奶,跟一只哈巴狗差不多一般大,全身白亮亮的、肥嘟嘟,嘴唇小小的、圆圆的,红红的颜色,两只眼睛则大大的、放射出明亮而又温和可爱的光亮,它也不认生,一撒到院子里,就四处拱着觅食,鼻子还呼吸呼吸的,十分从容、十分散漫,仿佛很愿意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8. 欢乐中国年内容怎么写

写作思路:围绕春节这个主题,把春节的一些事情表述出来,展现中国年的年味。

生活在城市的我,看着已经略显陌生的农历计年,一进腊月,喜事不断,鞭炮连连,小年将到满街挂满了大红灯笼和红红的中国结。我明白,中国人的“新年”终于要来了。

没有绿色的圣诞树,没有满脸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也没有床头的长袜子。超市里的大红中国结;家家户户门口贴上了还飘着墨香的街道。路两旁挂的大红灯笼,亮起来了。又是一年万家椭圆的时刻,中国红点缀着亮堂堂的街道。在天上看到这一切的怪兽年,是否也准备回家冬眠了呢?

大人们大包小包,将年货拎回家;小朋友们试穿新衣服,踮起小脚丫,在镜子前久久不肯离去。

爸爸妈妈的手机响个不停,祝福短信一条条挤进来。我们小孩子洛有些不满地嘟起小嘴:“妈妈,快看啊!天上的礼花好美。”

包饺子可是中国人过年的必修课。爸爸妈妈分工明确,爸爸擀皮儿,妈妈包饺子。忽然冲出来个凑热闹的小家伙:“我来当搬运工,给妈妈送饺子皮。”

“亲爱的观众朋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忙忙碌碌一整年,只为等到这一天。大家过年好!”口中饺子的.香味还未散去,春晚便在万家灯火通明之时开播。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让人捧福德小品,轮番上阵。一家老小聚在电视机前,大大小小的眼睛被荧屏里的内容吸引。

零点的钟声刚刚响起,炮竹就争先恐后地爆开,今夜无人入眠。

9. 欢乐中国年主题来源

《欢乐中国年》主题活动围绕春节这一中心,以绘本为切入点,结合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美术三个活动,加深幼儿对春节的全面感知,感知过年时人们欢乐祥和、喜庆的气氛,培养幼儿观察欣赏感知表现的能力,发展幼儿手工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使传统的中华文化植根于幼儿的灵魂深处,从小培养幼儿热爱中华文化的感情,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将幼儿带入新年的氛围中让幼儿用眼睛去发现年前年后周围生活的环境及人们的变化,用耳朵去聆听节日特有的祝福及喜庆的音乐,用嘴巴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中华民族新年中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追求。当您和幼儿一起感受新年里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气氛,一起动手创造一个别样的红火新年时,您一定也和幼儿一起分享了新年的快乐和成长的喜悦!

10. 请问 央视 插播的 很多主持人唱的歌曲“欢乐中国年”,央视主持人版在哪里可以下到很喜欢~~

寻匿中,那几个主持叫什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n4COOE9f3o/

阅读全文

与快乐中国年在哪个页面提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用什么社交软件类似微信 浏览:430
中国航空师有多少人 浏览:387
印度飞饼加什么菜 浏览:276
中国药监局多少工作人员 浏览:543
东帝汶如何分辨中国人 浏览:572
意大利口罩哪个国家最严重 浏览:820
越南房子100万租金是多少 浏览:158
伊朗人的创新能力怎么样 浏览:282
中国哪里能买到烟 浏览:643
中国所有法律在哪里查询 浏览:136
中国内战什么时候开始 浏览:833
越南电影票价多少 浏览:670
大众伊朗落地多少钱 浏览:521
伊朗小艇怎么打 浏览:731
去印尼打工带什么衣服 浏览:595
越南咖啡叫什么咖啡 浏览:24
印度人们怎么看待中印战争 浏览:794
中国男装大品牌有哪些品牌有哪些 浏览:744
意大利名牌产品有哪些 浏览:636
意大利保健品怎么吃法 浏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