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什么时候有的国旗
没有,只有国旗。
中国国旗(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是一名来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随着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1949年7月发出了征集国旗图案的通告,曾联松设计并提交了他的国旗样稿。
在2992幅 (一说为3012幅)应征国旗图案中,曾联松的设计被选入38幅候选草图。经过多次讨论和少量修改,他的设计被选为了新政权的国旗。
国旗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于1949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开始征求国旗图案。1949年8月20日,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共收到了2992幅国旗图案。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通过了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的议案。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由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首次升起 。
2. 中国国旗的由来
国旗为代表主权国家的旗帜,是西方主权国家出现后的产物。16世纪前,尚不存在“民族国家”或“主权”的概念,所以没有象征民族主权国家的国旗。中国封建时代一般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小雅·北山》),历代皇朝既没有也不需要国旗。
中国与西方列强密切接触是在19世纪晚清代时期,因发现在外交场合无旗帜代表中国,在窘迫的情况下,清朝政府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
中国历史上,清朝和中华民国时期一共使用过三种国旗,分别为黄龙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此外,从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局势动乱,一些割据或傀儡政权,也称本身是“中央政府”,亦设有各自的“国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规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3. 我国最早的国旗出现在什么朝代,颜色是什么颜色
国旗,是国家的象征,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尊严。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交往日益频繁。谈判签约,兵船活动,通商贸易,互派使节等外交活动中,西方国家高悬国旗,而大清国无旗可挂。官员深感不便,且失“天朝威仪”。鉴于此,1866年,当时的总理衙门仿照外制确定子中国第一面国旗。该旗式样为斜幅三角形,底色为正黄色,四周以蓝色镶边,中间绘有一青色飞龙。左上角有一颗赤色玉珠(喻龙吞珠)。黄色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世人呼之曰大清黄龙旗。
当时清政府并未明定该旗为不可变动之国旗,主要是为雇船缉盗,兵、商船活动使用。但1868年,美国人蒲安臣代表清政府出使西方各国,就是打着此旗周游欧美的。1881年,驻英公使曾纪泽自英国为北洋水师购得“扬威”、“超勇”两艘巡航舰,亦悬挂黄龙旗途经大西洋、印度洋驶回祖国。自此外国人熟知此旗,公认为中国国旗。
1888年,李鸿章在筹办北洋舰队过程中,认为各国国旗与兵、商船旗有别,且各国国旗大多为长方形,鲜有三角形状。于是奏议改变国旗旗式:将国旗改为长方形,照旧以黄为底色,青色飞龙居中。黄龙旗一直使用至清政府灭亡。
4. 我国最早的国旗出现在哪个朝代,颜色
中国最早的国旗出现在清朝,黄颜色。
黄龙旗,即黄底蓝龙戏红珠图,是中国清末开始(1888年至1912年)采用的大清朝国旗,亦是中国官方正式确立的第一面国旗。
中国本无近代西方的“国旗”概念,最初黄龙旗呈三角形,为非正式的海上政府船旗,主要为政府船只和海军使用,民船不得悬挂。其后一些涉外官方机构也开始悬挂三角黄龙旗。1881年9月,为和国际接轨,李鸿章经清廷批准,将黄龙旗改为长方型。
而据五行学说,认为中央属土,黄色。以黄色代表中国。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物,黄龙旗在清末成为中国的象征旗帜,和中国文化有密切关系。也认为黄色及龙都是清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
1912年1月10日,清政府被推翻后,黄龙旗由五色旗取代。
5. 中国何时开始有国旗世界上哪个国家最先有国旗
鸦片战争后,来华各国舰船都有国旗,中国水师却没有,李鸿章于是有了制定国旗的想法。他呈上画有虎、豹、狮、龙、麒麟、八卦图等图案的国旗设计,经慈禧太后御批,1862年10月17日,清政府决定以“黄龙旗” (也称“金龙旗”)作为“大清帝国”的国旗,形状为三角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国旗。1889年5月26日,经出使美国大臣张荫桓奏请,定长方形黄色龙旗为国旗。黄色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高贵的颜色,后来又成为皇帝的专用颜色。龙象征中华民族,也象征封建皇帝。
1219年,丹麦国王曾经为教皇远征爱沙尼亚的异教徒,国王克里斯帝安.卡玛德带领在战况不利下祈祷胜利,一面红白十字的旗帜从天而降,顿时丹军士气大增,战况亦大为好转,这面旗子成为了丹麦国旗,据说这面国旗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面国旗,后来欧洲各基督教国家制定国旗都是依据丹麦国旗的原则,今天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仍然沿用。
6. 中国以前历代的国旗
中国自秦朝以来直至清末,绝大多数年代是没有 国旗的,只有楚汉相争时汉军使用的火凤旗有类似于国旗的性质。历朝历代都有朝代旗,当时讲究朝代五行之德轮转,每个朝代有各自的标志颜色,比如宋朝尚木德、服饰以绿色为主,元朝尚金德(金克木)、服饰以白色为主,明朝尚火德(火克金)、服饰以红色为主,清朝尚水德(水克火)、服饰以黑色藏青色为主,等 等;朝代旗以各自朝代的标志颜色为底色,旗面中央一个白色圆形被称为白月光,周围用装饰色饰以飞火焰,白月光内用黑色隶书写明本朝名号。例如明朝,红旗,黄飞火焰,白月光,中间斗大的黑色“明”字。
中国第一面号称国旗的旗帜是清末的黄龙旗,明黄底色,蓝边白色龙鳞,龙头向左,龙头前方一颗红色龙珠,四种颜色的搭配象征[url=]满清[/url]皇 帝是八旗之共主;这是面临近现代外交现状而设计的。严格地讲,黄龙旗应该算满清皇帝旗,而不能算国旗,因为满清的标志性颜色是藏青色。
7. 中国历朝历代有没有国旗
黄龙旗作为中国正式确立的第一面国旗,是在清朝晚期出现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原来闭关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强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鸿章在同西方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列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场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多方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旗为大清国国旗。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与确认原本为海军旗的“黄底蓝龙戏红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
黄色及龙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征,以黄龙旗做为国旗有“朕即国家”的意思。而据五行学说,认为中央属土,黄色。以黄色代表中国。
黄龙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由五色旗取代。
而在1917年7月1日,发生“张勋复辟”事件。张勋、康有为等迎清朝末帝爱新觉罗·溥仪出御太和殿,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张勋受命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黄龙旗又在北京城出现。此次复辟仅历时十二天即告结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军入京,张勋遁入荷兰使馆,爱新觉罗·溥仪再次退位。黄龙旗又被废除。
五色旗(1912~192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倡导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五色旗原为清朝海军一二品的官旗,革命党革命时期江苏、浙江、安徽等省多用此旗。因此五色旗在当时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各界一致认同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则被定为海军旗。
1912年1月10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使用五色共和旗(或称五色旗)作为国旗,含“五族共和”之义。同时通过的还有十八星旗为陆军旗。1913年(民国二年),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海军旗。除了上述三种使用上较普遍的旗帜外,其他地区亦使用其他的旗帜。此时五色旗亦被用作海军舰艏旗。
五色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另有一说五色旗是根据清朝的五色官旗改变而成。而此五色也是五行学说代表五方的颜色。
五色旗由于产生于革命时期,对当时民众影响很大,在国民心中具有崇高地位。正是因为这样,它又被当时各军阀所利用,托革命之名,成为笼络人心的工具。
最后其中国国旗的地位于1928年(民国十七年)12月17日,国民党北伐成功后,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1935年后的各种政权不再采用五色旗(除了附日的傀儡政权外)。
在民国政府废除五色旗后,五色旗变成了抗日战争时期亲日政府的代表旗帜,伪满洲国“国旗”就是由五色旗衍生设计外,其他像“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平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前身)或南京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等政权都采用五色旗为基本元素。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1929~1949)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由“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提议,将陆皓东设计之青天白日旗置于红底旗帜的左上角而来,经国民政府立法定为国旗,并在北伐征战结束后颁行全国。《中华民国宪法》于第一章总纲第6条明定“中华民国国旗定为红地,左上角青天白日。”
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采用蓝、白、红三色。“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象征自由,也代表民族主义。“白日”象征光明坦白、大公无私,指示人们要有光明洁白、毫无污点的纯正心地与思想;白色象征平等,也代表民权主义。“红地”象征革命党的热血,指示人们要有牺牲奉献、勇敢奋斗的精神;红色象征博爱,也代表民生主义。
8. 中国古代的各个朝代有没有国旗,国歌之类
我国古代旗帜不少,但人们却不知“国旗”为何物。战场上惯用“旌旗”,旗上绘有军队将领的姓氏,表明军为我有。旌旗一般是三角形或矩形的,边缘有波浪形的镶边。皇室有御旗,上面要么绣黄龙、金凤,要么就是麒麟、虎豹、八卦,不是代表皇帝就是代表亲王。
1881年,洋务大臣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请求颁制国旗。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按照国际惯例,国歌与国旗同为国家的象征。大清国既没有像样的国旗,自然也没有像样的国歌。
1896年,清朝政府派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作为外交特使赴西欧和俄罗斯作礼节性访问。
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没办法,李鸿章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歌词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国乐”名为《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语言有点晦涩,意思却很美满: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枯干。但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灭亡。
9. 中国最早的国旗是何时出现的
中国国旗,在中国历史上,直到清晚期才开始颁布正式的、现代意义的国旗。
出于“朕即国家”的观念,清廷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起,允许以黄龙旗(三角形)作为国旗使用。八十年代后期,清政府正式决定以长方形的黄龙旗作为官方使用的国旗,而旅外华商只能以三角形的龙旗作为国旗使用。这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国旗。黄龙旗的旗面为黄色,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由于世界各国国旗皆为长方形,为顺应国际潮流,清廷于一八八八、一八八九年间将三角形龙旗改为长方形,此版国旗即固定使用至一九一二年民国成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