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罐头”一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叫“罐头”而不叫其他的什么呢
罐头食品的起源
人们把经过加工的食物,装入容器里,密封后杀死其中的细菌便制成了罐头,它是食品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玻璃瓶罐头、马口铁罐头、软包装罐头都已投放市场,肉类、蛋类、水果瓜菜类罐头品种繁多。随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些特殊的新成员,如保温罐头、礼品套装罐头、淡味罐头也出现在罐头食品这个大家族中。可这些琳琅满目的罐头最初由谁发明的呢?
1752年10月23日,正值法国大革命时期,在法国巴恩河畔夏龙的一位企业主家里,诞生了一个小生命,取名阿佩尔。阿佩尔年轻时,在他父亲企业里,管理一个糖果制造厂。之后,他作了一名厨师,为一些贵族服务。他亲眼目睹了贵族生活的奢侈、浪费。每餐都有许多剩下的食物因保存不当而变质,最后被白白倒掉。他想:能否找到一个长期保存食品的好办法?他开始作实验进行探索。这时正值拿破仑山任法国第一执政,基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拿破仑对此也颇感兴趣,并于1785年设立重奖,鼓励人们寻求贮藏食品的方法。
阿佩尔一边工作以维持生计,一边埋头于他的实验。他不断用水果作原料,用不同的方法处理,结果一直没有成功。1804年的一天,他象往常一样,用水果榨汁、装入一个干净的瓶子里。这次他开始加热、冷却,盖上盖。几天后品尝,汁味如初!他异常兴奋,“是否加热后密封的食品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变质?”他重作实验检验,结果正确!他开始用加热后密封的方法保藏食品,并把自己的发明禀报拿破仑。拿破仑极为赞赏,立即奖给他一万二千法朗,随后公布了他的发明——现代罐头食品工业的基础。当年,阿佩尔自办了一个工厂,生产这种密封的食品,历史上第一批罐头随之诞生。1811年,他的发明便在拿破仑军队中使用,极大地支援了拿破仑远征埃及、沙俄的战争。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拿破仑在整个战场上的失败,他经济破产,陷于贫困,并于1841年6月3日死于巴黎附近的马西。可是他的罐头食品贮藏技术已在民间广泛流传,他创办的世界上第一家民用罐头食品厂也一直到1933年才告停业。
阿佩尔发明的罐头食品保藏技术,实际上是无菌操作技术在西方食物保藏中的首次应用,其事实基础是:高温后密封抑制了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生长。这种方法,成为半个世纪以后巴斯德灭菌法的先驱。
㈡ 中国的制罐行业是怎样的在世界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国内易拉罐业仍在困境中
国内易拉罐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只有二十年的历史,却走过了
三次危机。第一次是1988年实行银根紧缩的政策背景下,国内舆论界对易拉罐
生产和消费是否符合国情展开激烈论战。当时易拉罐被视为高消费、崇洋风,同时
国家将原辅材进口关税由20%提高到40%,生产企业面临生死考验。第二次危
机发生在1989年6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饮料市场一落千丈,易拉罐
业陷入困境。第三次是“汇率风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易拉罐业迅
速发展,原来罐厂扩容,新建厂增加,从而达到年产100亿只的生产能力,但由
于需求量始终未能有效突破,生产过剩导致了第四次危机。
近几年,国内对易拉罐的需求量始终保持在60亿~70亿之间,因此国内罐
厂仍然未能摆脱困境。这一方面是国民的传统消费习惯及消费水平的影响,玻璃瓶
仍主导着啤酒包装。另一方面是易拉罐已不再被视为高消费品或成为时尚消费,但
又由于具有一定经济水平的消费价位,而难于成为大众消费从而替代玻璃瓶,像德
国近年来易拉罐已逐步取代啤酒玻璃瓶包装。再者,目前由于罐业大多数处于困境
中,以及受相关行业影响,罐厂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进行大幅度技术改造,去降成
本,从而使总体价位降下来促进消费有难度。随着市场竞争加激,优胜劣汰法则必
将在国内罐业中表现出来,国内罐业必将参照国外罐业发展的路子,进行技术改造
,进行资产重组以求发展。据行家预测,到2005年中国用于包装方面的铝金属
消费量达到90万吨,约占铝金属总消费量的14.3%。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
长,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环保方面的重视,国内易拉罐历经第四次危机之
后将迎来灿烂的日子。
总之,易拉罐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展促进环保意
识提高,促进对有效资源的循环使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㈢ 军用罐头的发展简史
(1949~1976)
1949年以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制式军用食品。解放后开始军用食品研制,抗美援朝期间开始供应。限于当时的条件,研制的品种少,口味单纯,不耐贮藏,易于变质。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与营养研究所1953年研究过速煮米和速煮面:供应过副食罐头:1958年总后和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压缩甜咸饼干、杂粮饼干、压缩蚕豆糕、玉米糕等四种干粮。
在援越抗美期间,研制了701、702压缩干粮。
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为701、702压缩干粮。由于它是干制品,采用的是铁桶,嵌入式盖,充氮加锡焊。罐头主要为马口铁硬罐头。 (1976~1982)
1976至1982年,我军研制了由三种主食(761压缩干粮、脱水面条、脱水米饭)和三种副食(午餐肉罐头、荤炒什锦罐头、酱爆肉丁罐头)组成的新型食品,并将此命名为第一代野战食品。
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特点:军用食品开始考虑主、副食搭配,但未形成餐份。脱水米饭、脱水面条由于存在技术问题,未被装备部队。在包装上这一阶段没有重大突破,基本沿引第1阶段包装材料。 (1983~1994)
1983至1986年,我军开始研制第二代野战食品。它由普通单兵食品、普通集体食品、边防巡逻食品和坦克兵食品组成。由于当时一些条件的限制,最终没有研制装备。
86年后,我所开展了高原部队边防巡逻专用食品(861单兵口粮)、侦察兵食品、陆勤系列野战食品、90压缩干粮、94脱水米饭、军用蔬菜罐头的研制。其中,脱水米饭、陆勤系列野战食品、90压缩干粮分别得到了应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在组成形式上构成了餐份食品、日份食品,单兵食品和集体食品;在营养上提出了热量指标和营养素比例指标;与此同时,海军、空军也研制出远航食品、救生食品和空降兵食品。这一阶段,罐头包装使用了软包装材料,干制品贮藏,如脱水米饭贮存使用了具有隔阻性的多层复合材料。由于软罐头生产技术的特殊性,出现生产过程中封口处污染、破损率高等问题,在选用的品种上也出现一些问题。 (1995~)
我军开展了高能野战口粮、渡海登陆作战食品、高原山地野战食品和以主食、副食和汤饮料三大系列为基础的新一代野战食品的研究。
高能野战口粮首次在野战食品中使用了功能性物质,渡海登陆野战食品首次使用了自加热装置,直型营养速食面条实现了40年来的突破,它可在冷水中复水,也在热水中复水,还能水煮。不久前,主食系列、副食系列、汤饮料系列和米粥罐头四个项目通过了总后军需部通过的技术鉴定,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产品,这些项目在相应的技术领域中,都获得了较大的突破,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我军的自加热器的研制获得了较大的突破,发热效率达到美军90年代的技术水平。
这一阶段的特点:开展了高热量密度、模块化和具有功能性野战食品的研究;开展了自加热野战食品的研究;开展了先研究基本品种,后进行组合配套的系列化、餐谱化、热食化的野战食品的研究,提高我军野战食品的综合保障能力。这一阶段正在进行之中,约在2004年完成。这一阶段在包装技术上,软罐头生产技术得到了完善,作为基本品种,大量用于各类野战食品;试用了一批铝塑罐头,在高原使用时遇到了物理性涨罐的问题,限制了在军队的使用;易开盖罐头进入军用食品,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罐头好吃口难开”的问题;一些复合包装材料在军用食品中得到大量的运用,如自热罐头中采用的保温材料,脱水米饭、脱水面条采用的复水盒,以及部分餐具等;为适应漂浮、空投等需要,采用了玻璃棉、发泡材料等。
㈣ 罐头历史
1804年的一天,法国有个叫尼古拉·阿佩尔的糖果点心匠在整理物品时,发现一瓶放置了很长时间的果汁没有变质。为什么这瓶果汁经久不坏呢?纳闷中,他细心地察看着这瓶不寻常的果汁,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这是一瓶经过煮沸又密封很好的果汁。看来食品用这种方法可以得到长期保存。于是他将一些食品装入广口瓶,在沸水中加热半小时以后,趁热将软木塞塞紧,并用蜡封口,果然可使食品长时间地保鲜。罐头就是这样发明的。尼古拉·阿佩尔为长期贮藏食品做出了贡献,获得了两万法郎的奖金。不久以后,他就在巴黎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厂。
㈤ 罐头是1810年发明的,为什么开瓶器1858年才发明出来
任何物体的发明都是要经过时间的验证,要推广、不断的改进,罐头发明时间虽然早,但最早的罐头不需要开瓶器,随着罐头的改进以及推广在世界流行。
能够达到我们所说的罐头已经是1862年了。而开瓶器的第一个世界专利是在1795年,也就是开瓶器不仅仅是为了开罐头,而是人们在不断的改进过程中,为了满足大部分人的需要才改进成了罐头开瓶器的。
这是真的。罐头是1810年由英国人彼得杜兰德发明的,而开罐器则在1858于美国获得专利。
有一点要确定的是:在开罐器发明前的这50年里,大家并不会觉得缺少一种专门开罐的器具。就好像在你认识你的另一半前,并不会觉得自己少了对象就活不下去。
人们总有将就的办法。1810年的罐头和现代罐头有很大区别。由于冶金和材料技术的落后,当时的罐头壁更厚,重量更重。根据食物史学家Meredith Sayles Hughes,最初的罐头是需要用凿子和锤子打开的。
罐头发明历史:
罐头是1800年发明的,但当时的罐头,是广口瓶罐头,广口瓶罐头不需要罐头刀。
需要罐头刀的马口铁罐头,是在1810年发明的。最初,马口铁罐头都是手工生产的,产量很低,导致马口铁罐头很长时间内都没能推广普及,所以也没必要发明罐头刀。
直到1846年,有人发明了生产马口铁罐头的机器后,马口铁罐头得以普及起来。马口铁罐头普及后,大家才意识到,需要一个能很快开罐头的东西了。
1800 年,拿破仑•波拿巴让人贴出一则布告,宣称如果有人能够发明出食品长期保鲜术,便可 以获得1.2万法郎。1805年,法国食品商尼古拉•阿珀特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成功地发 明出了世界上第一瓶罐头。
阿珀特的做法是,准备一个大口玻璃瓶,然后将牛肉、禽肉 等食物用沸水煮30〜60分钟;再将食品放入广口瓶中,然后用软木和蜡将瓶口密封。尼古拉•阿珀特发明罐头后,即利用拿破仑的赏金成立了一家罐头制造厂。
1810年,英国商人彼德•杜兰德获得了 镀锡铁皮罐头的专利,即我们俗称的“马口铁”罐头。彼德•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头后并没有想到将其用于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当初他发明这种罐头只是为了小规模地销售一些不超过30磅的肉类。
1812年,他的朋友布莱恩•唐金和约翰•霍尔看中了这项专利。经协商后,两人以1000英镑获得了这项专利,随后便成立了马口铁罐头生产厂,他们于1813年获得了英国军队的大笔订单,赚取了大笔利润。
彼德•杜兰德发明的马口铁罐头和尼古拉•阿珀特发明的玻璃罐头比,首先具有更好的密封性,便于运输、不易破碎;其次,具有很好的不透光性,而光线会使得罐头食品变质,损失营养成分。
布莱恩•唐金和约翰•霍尔在成立马口铁罐头厂后,罐头的生产制造主要通过手工完成,一个工人一天最多只能生产几十只。
1822年,马口铁罐头从欧洲传入到了美国。
1846年,美国机械师亨利•埃文斯发明了制罐机,一个工人通过一台制罐机,一天能制造500多只罐头。罐头的批量生产使得寻常百姓在家庭生活也开始食用罐头食品。
㈥ 罐头食品的起源及其历史是怎样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延长食物的保藏期,千百年来人类想出过许许多多的办法,如烟熏、日晒、盐腌等。而罐藏技术,是最年轻的。罐藏技术的发明者是法国人Nichols Apppert。1795年,法国政府出于战争的需要重金悬赏供军用食品保藏的方法。Nichols Apppert于1804年研究获得成功。他的保藏方法是将肉和黄豆装入坛子中,再轻轻塞上软木塞(保证气体能自由进入坛子)置于热水浴中加热,至坛内食品沸腾30-60 min,取出趁热将软塞塞紧,并涂蜡密封。Nichols Apppert于1809年向当时的拿破仑轮政府提出的自己的发明并获得一万二千法郎的奖金。1810年,Nichols Apppert撰写并出版了《动物和植物的永久保存法》一书,书中提出了罐藏的基本方法—排气、密封和杀菌。接着1810年英国的杜兰德(Peter Durand)发明了镀锡薄板金属罐,使罐头食品得以投入手工生产。1812年,Nichols Apppert正式开设了一家罐头厂,命名为“阿培尔之家”,这是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厂。1864年,Louis Paster最早阐明了食品变败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从而解释了罐藏的机理。1873年,Louis Paster提出了加热杀菌理论。此后,罐头食品不断发展与完善,逐渐步入现代食品工业加工中 。
㈦ 中国最早开始生产易拉罐是什么时候
1940年,欧美开始易拉罐售用不锈钢罐装的啤酒,同一时期铝罐的出现也成为制罐技术的飞跃。1963 年,易拉罐在美国得以发明,它继承了以往罐形的造型设计特点,在顶部设计了易拉环。这是一次开启方式的革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享受,因而很快得到普遍应用。到了1980年,欧美市场基本上全都采用了这种铝罐作为啤酒和碳酸饮料的包装形式。随着设计和生产技术的进步,铝罐趋向轻量化,从最初的60克降到了1970年的21~15克左右。
2 材料金趋向铝
制造易拉罐的材料有两种:一是铝材,二是马口铁。美国用于包装容器的铝金 属材料消费1998年达到199.92万吨,比1997年增长2.24%,成 为第二大消费市场,占全年铝消费量的21.6%。美国在易拉罐方面的材料始终 采用铝板材,每年约有40%铝板材用于易拉罐方面的生产。欧洲14%左右铝金 属材料用于饮料生产,由于铝质金属的较高回收再使用价值,出于对环境保护的考虑已开始大量转向铝材方面,1999年生产的易拉罐有63%采用铝材, 比1998年增长2%。2000年比1999年增长9%,英国1999年为6 6%,2000年增长6%,芬兰、瑞士、希腊、意大利、波兰等罐市场开始倾向 采用100%的铝材,德国为10%,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各约30%。 由于钢罐比铝罐成本低约千分之七美元,在南美地区钢罐主导饮料包装市场, 但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对资源的循环使用方面考虑,包装材料铝质逐步替代 钢质。巴西的采用率为65%,两年会增长10%。在喷雾罐方面,过去一 直是由钢质主导地位,而从2000年开始已有许多产品转向铝材,增长率达到2 %~3%,随着拉伸技术在生产喷雾罐方面的应用,铝质类喷雾罐将逐步占领市场 。铝的回收
铝在包装业中强劲对手来自PET材料,PET材料可以通过注塑模具制成奇 异外观,而铝材就相对较难,但二种材料的价格上存在很大的差异,PET受石油 价格影响,而铝可通过自己的回收循环使用,降低材料成本,且受到环境组织的重 视。 欧美及一些易拉罐消费活跃地区,不断提高铝罐及铝质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在回收方面开展较早的国家,已不再争论废铝罐回收价值问题,而已变成日常 的工作,而开展较晚的国家正在十分努力去做。美国是这项目开展较早也是回收率 最高的国家。德、荷在欧洲起着领头羊作用。墨西哥提倡100%回收率。
中国的易拉罐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虽然只有二十年的历史,却走过了 三次危机。第一次是1988年实行银根紧缩的政策背景下,国内舆论界对易拉罐生产和消费是否符合国情展开激烈论战。当时易拉罐被视为高消费、崇洋风,同时 国家将原辅材进口关税由20%提高到40%,生产企业面临生死考验。第二次危 机发生在1989年6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全国饮料市场一落千丈,易拉罐 业陷入困境。第三次是“汇率风波”。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易拉罐业迅 速发展,原来罐厂扩容,新建厂增加,从而达到年产100亿只的生产能力,但由 于需求量始终未能有效突破,生产过剩导致了第四次危机。 近几年,国内对易拉罐的需求量始终保持在60亿~70亿之间,因此国内罐 厂仍然未能摆脱困境。这一方面是国民的传统消费习惯及消费水平的影响,玻璃瓶仍主导着啤酒包装。另一方面是易拉罐已不再被视为高消费品或成为时尚消费,但 又由于具有一定经济水平的消费价位,而难于成为大众消费从而替代玻璃瓶,像德国的易拉罐已逐步取代啤酒玻璃瓶包装。再者,由于罐业大多数处于困境 中,以及受相关行业影响,罐厂要投入很大一笔资金进行大幅度技术改造,去降成 本,从而使总体价位降下来促进消费有难度。随着市场竞争加激,优胜劣汰法则必 将在国内罐业中表现出来,国内罐业必将参照国外罐业发展的路子,进行技术改造 ,进行资产重组以求发展。据行家预测,到2005年中国用于包装方面的铝金属 费量达到90万吨,约占铝金属总消费量的14.3%。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环保方面的重视,国内易拉罐历经第四次危机之 后将迎来灿烂的日子。 总之,易拉罐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展促进环保意识提高,促进对有效资源的循环使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㈧ 罐头什么时间进入中国
1953年。 解放(1949年)前,我军没有制式军用食品。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了军用食品的研制,抗美援朝期间开始供应。但限于当时的条件,研制的品种少,口味单纯,不耐贮藏,易于变质。195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与营养研究所研制过速煮米和速煮面,并开始供应军用副食罐头。 1958年,总厚和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共同研制压缩甜咸饼干、杂粮饼干、压缩蚕豆糕、玉米羔等四种干粮。在援越抗美期间,研制了701、702压缩干粮。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干制品,采用的是铁桶,嵌入式盖,充氮加锡焊。罐头主要为马口铁硬罐头。 1976至1982年,我军研制了由三种主食(761压缩干粮、脱水面条、脱水米饭)和三种副食(午餐肉罐头、荤炒什锦罐头、酱爆肉丁罐头)组成的新型食品,并将此命名为第一代野战食品。 1...我国罐藏食品的方法早在三千年前就应用于民间。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就有这样的记载:“先将家畜肉切成块,加入盐与麦面拌匀,和讫,内瓷中密泥封头。”这虽然和现代罐头有所区别,但道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