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两个字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 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 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 《公羊传 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到这里,就不能不言及《公羊》学派的"春秋三世说"。《公羊传 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地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着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狄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关于“中国”一词的含义,大致有两种解释 1.中国二字有京都、京师之意。最早这么用中国一词的便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据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推而广之,安定天下。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孟子》中记载了一段齐王对大臣说的话:“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照现在的意思,不过是想在京城中给孟夫子盖间房子而已。汉末学者刘熙也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日中国。” 2.中国一词指古时华夏民族聚居的区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大河南北,古称中土、中原,或称中夏、中华。当然也被称为中国。这些称呼,实际是指黄河流域一带。如《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当时的楚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里所讲的中国实际上就是对黄河流域的几个国家的统称。 在我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lO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中国”一词已经有着3000年的使用历史,但一直只是作为一种:代指性名词来使用,没有一个王朝曾经将“中国”两字明确作为-其政体的直接名称。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名,在外交文献上出现,始于1842年的《南京条约》。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实际的语言操作中“中国”一词依然具有地域、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意味,但在国际媒体上一般是指中国大陆。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2. “中国”二字,最早出自我国哪个朝代
追溯起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梓材”篇中,原文讲:“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经把中国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非常年幼,由周公摄政。由此推断,《尚书·梓材》创作于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时代,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据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见,“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开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国”。分别为: 1、《诗经·大雅·民劳》中提及“中国”四次,具体是: (1)“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安抚中国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国,以为民杰”,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满足人民的心愿“。 (3)“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让人民宣泄心中的烦忧”。 (4)“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使国家没有凶残事情发生”。 2、《诗经·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国”一次,具体是:“哀恫中国,具赘卒荒”,意指“哀痛中国,发生如此多荒灾”。 3、《诗经·大雅·荡》中提及“中国”二次,具体是: (1)“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意指“你这个殷商的国君,你在中国作恶”。 (2)“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意指“你在中国激起众人愤怒,连国外的其它族类也不能忍受”。 这三首诗均是创作于周朝周历王时代,作者分别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历王时代的两位重臣,通过诗歌的形式来劝谏周历王爱护“中国”,善待人民。《诗经》这三首诗再一次验证,三千年前西周时代就开始使用“中国”。 除了历史文献记载,在中国考古发现的周成王五年铸造的青铜酒器“何尊”铭文中也提及“中国”,但写作“中或”,“或”是“国”字的早期写法。铭文写道:“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经据有中国,自己已成为中国国民的君王”。这个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中国”,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确认了西周已开始使用“中国”。 据考证,西周时期,中国是天子之国和诸候列国(即受封的藩国)并举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时,采纳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国方略,分封诸候71国,让他们来承担保卫京都的任务。此时的“中国”应是指天子之国和各分封诸候列国的整体疆界范围。其中,天子之国是中国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统治地区,各诸候列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是归属于“中国”,除军队和“礼乐”归天子之国调配外,在其它方面拥有自主权。 从《尚书》、《诗经》文献记载分析看,周期也称商朝为“中国”,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献中,并没有发现“中国”字样。据专家学者考证,商朝人并不把国家称作“国”,而是习惯称“邑”。甲骨文献中,商朝人称自己的国家为“大邑商”,并称周边四方的国家为“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献中,商朝人还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商”。对此,中国着名史学家、甲骨学家胡厚宣曾论称“商而称中商者,当即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 在《尚书》、《诗经》以及后世《论语》等文献中,大部分把商朝称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作注时讲“殷,引之为大也,为众也,为中也”。《史记》索隐中更是直接解释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国”即是“中国”之意,间接可以说明商朝人也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体现。周朝之“中国”也可能是由此过渡而来,推翻商朝后,顺势由原来的名称改为“中国”,“国”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开始使用。 以上均是有明确文献记载,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时代,因为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留传,是否也曾经称“中国”或有“中国”相关的意思,只能通过后人的相关记载进行分析推演。 《说文》中,对“夏”字解释为“夏,中国之人也”。如果此“夏”是指夏朝的“夏”,则可以间接认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也自称为“中国”,从其后的“商朝”未用“中国”二字,可以推演,夏朝如果称“中国”,可能并不是用“中国”二字,而是另有所表。 《尚书·禹贡》中,有一句“中邦锡土、姓”。这是记录三皇五帝中的帝禹的内容,即我们常说的“大禹”。据专家学者考证,在中国上古时代,“邦”通“国”字。由此看,“中邦”即是“中国”。《史记·夏本纪》中,更是直接写为“中国锡土、姓”。 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记录有关三皇五帝中的帝尧、帝舜时,也直接使用了“中国”二字,具体为:《孟子·腾文公上》中写道:“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当尧之时......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下》中写道:“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孟子·万章上》中写道:“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孟子生活于战国时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个时期认为“帝尧、帝舜”的国家就是“中国”。 《淮南子·天文训》写道:“中央土也,其帝黄帝”。文中“中央土”即为“中土”,从商朝甲骨文献中“东土”、“南土”、“西土”、“北土”记载来对照,“中土”也应为“中国”之意。由此推演,从“皇帝”时代,也可能已有“中国”称呼之意,据今已有五千余年,可见“中国”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自周朝开始,到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经历三千年数十个朝代更替,除自用国号外,均延用“中国”为国名,并在对外出使世界各国、签署国际条约时也均统一使用。此后,从中华民国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是直接把“中国”同时作为国号和国名。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其它三个文明古国都已中断,而中华文明却一直延续至今天,不要讲实际的历史文化传承,单单“中国”二字,就已经让每一个中国人深感骄傲和自豪,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千古奇观、旷世大名。
3. 从什么时候起我国开始用“中国”二字这个叫法
“中国”一词的来源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3131715.html
4. 中国着两个字起源与那里
“中国”2字是发源于山西的河东 那里是黄河的拐弯处 历史上的尧 舜 禹3帝全是这里人.想想也是毕竟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5.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中国这两个字不是近代人发明的,根据目前已有的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中国二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发明的,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出土一个西周古铜器,被命为“何尊”,这是西周初年一个叫何的西周贵族所造,在尊底刻有122个字,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将居住在这天下之中,从此治理人民。这是出土文物中最早关于中国二字的记载了,这里的中国指的是天下之中的意思,这个何尊上的铭文记载的大概意思是说:周成王初次亲政,来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居住,并在此祭祀周武王,表示要继承周武王的遗志。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西周的第三位天子,他亲政的时间是公元前1039年,距离今天是3060年,也就是说三千多年前,就有中国这个词了,当时的意思指的是整个天下的最中间,这里明确提到了成周,当时叫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但是周天子大多数时候是居住在宗周的,当时叫镐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
之后,在中国的所有封建朝代中,中国都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史书上有数不清的关于“中国”二字的记载,虽然有朝代名,但是很多时候自称时,都称中国,就连大多数国家也称呼中国,就连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清朝,很多时候对外也是自称中国的。
比如清朝与俄罗斯签署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清朝的国号是大清,正式对外的国名一般是大清国或者大清帝国,但在说到领土归属时,就说属于中国,以下摘自该条约中的内容:
大清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索额图.........俄罗斯国统治大俄、小俄、白俄暨东、西、北各方疆土世袭独裁天佑君主约翰·阿列克歇耶维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维赤钦差勃良斯克总督御前大臣费岳多·鄂斯塔斐耶维赤·乌拉索夫..........从黑龙江支流格尔必齐河到外兴安岭、直到海,岭南属于中国,岭北属于俄罗斯。
尽管清朝是满族人建立,但仍然是认同中国的,他们自称这片土地就是中国,在《南京条约》中也是如此,大清国与中国同时出现在文中,尽管清朝自称为大清国,但是外国在翻译清朝的国名时,大多数时候翻译为中国(CHINA),而不是大清国,可见中国作为这片土地的俗称和国家的称呼已经深入人心了,已经成为所有在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国家的代名词,无论他的国号是什么,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我们仍然是以中国的名字对外。
6. “中国”二字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周代)《诗经》
7. 中国名称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其次,在《诗经》当中,也有较早的记载。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而相当于今山西、山东、河南、河北一带。
8. 中国两个字从什么时候开始叫的
西周。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同时又以“华夏”、“中华”、“中夏”、“中原”、“诸夏”、“诸华”、“神州”、“九州”、“海内”等的代称出现。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
(8)中国二字起源于哪个省扩展阅读:
中国重要的的历史时刻:
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从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开始,到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从220年曹丕建魏,到589年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从907年后梁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封建社会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京。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