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连《舌尖上的中国》都干不过李子柒的视频
看过她视频的人都被这种远离大山但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所吸引,因为这种画面给了你在大城市里所不敢想象的美好,清新的感觉,世外桃源般的美好,而她凭借这股清新脱俗的味道,轻轻松松的就让自己的自媒体视频突破近30亿的播放量。
而作为主角的她选择尽量原始的工具,竹编的箩筐,簸箕等等,穿着国风,这在之前的领域是空白的,国风美女在世外桃源做诱人美食,几乎每一个点都能戳中视频前你的要害。多才多艺愿意吃苦的她是这个视频题材里唯一无可取代的,所有视频的制作都亲力亲为,乐在其中,而又信手拈来的感觉。最为重要的是,他证明了在山野中生活,可以过得很好,很开心。
B.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一共花了多少钱
你好,《舌尖》两季均由央视纪录频道投资,第二季比第一季高出30%的投资。
国内纪录片的投资分为不同的层次,要看素材与拍摄周期,还有人员组合是草台班子还是专业人士,有一集几万的,也有一集几十万的。
从技术层面分析,《舌尖1》属于制作精良的项目,很多手法和拍摄一部电影差不多,一集的成本在300万元左右。”由此推算,第二季的投入应该在3000万元左右。
预计收益,包括播出权冠名、版权销售及其与其他节目之间插播的广告,应该已达上亿元。
C. 《舌尖上的中国》摄影好在哪里
制作精细,前期人员一大批,带着一大堆装备辗转大半个中国,采集了成千上万个小时的素材。最后给后期人员剪成十几个小时,听起来就够呛。这就是这种大型纪录片的工作流程。要做好,无他,人力物力精力堆上去。《舌尖》在运镜的精细度,镜头逻辑,声画配合这些纪录片基本功方面都是高分。特别是镜头对于食物的描写上明显看到了剧组下了功夫,很多荒僻的地方应该是没有太良好光线条件可以借用,而从作品成片的质量上看,摄影团队肯定下了相当之大的功夫才让画面达到了片中的水平。
D. 怎么报名参加舌尖上的中国拍摄
舌尖上的中国,属于美食记录题材的记录片:
到目前为止,参加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的途径有下面几种途径:
通过导演在确定每一季的题材,然后由副导演到全国各地取景进行拍摄。
可以关注舌尖上的中国的官方新浪微博,参加微博的活动,就有机会。
可以向舌尖上中国的剧组进行投稿。
以上途径都可能参加舌尖上的中国的拍摄。
E.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特点
画面既有美感又有质感,镜头众多节奏感强,细节丰富。美食镜头保证其最大程度的唯美,无论是光线、角度都精心设计。例如第一季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一个最简单最质朴的黄馍馍,本该平淡无奇,却在镜头下显得那样干净,色泽鲜艳,仿佛正在散发出清香。第四集《时间的味道》在一开始,就用了蒙太奇镜头,在10秒的时间内展示了腊肠、香料、腊肉、干货、火腿、泡菜等等食物的特写,直叫观众口水四溢。
在第二季中,这个特点被放大了,画面到达了一种精美的程度。撇去充满美食特写的第二季片头不说,第二集《心传》里,精心设计过的细节镜头叫人叹为观止。光线透过刚刚榨出的菜籽油的特写,使油看起来无比澄澈金黄,让每天都在食用的菜籽油有了一点神圣的味道。
镜头语言大开大合,摄制组别出心裁。比如在拍摄辣椒倒入筐中、水稻倒入篓中、虾酱倒入坛中时,常常将摄像机放在袋子、篓子、坛子的内侧底部从下向上仰视拍摄。将食品缓缓地倒入容器中,视觉冲击力随着物体接近镜头而越来越强。把最普通的场景利用陌生感的镜头加以表现,使观众加深印象。新疆一车车装满红辣椒的卡车行驶在开往内地的大道上空,摄制组利用简单的航拍设备跟踪拍摄,以一种上帝似的视角俯视,红彤彤的卡车在高空看像是组成了一条红龙。在毛坦厂中学,当万名考生坐着大巴车奔向考场的时候,航拍七十余辆大巴车组成几公里的车队在乡村干道上行驶,满载着父母亲友的期盼和希望,这个场景相当震撼,也足以引起观众的反思。
在保存第一季画面精美的基础上,第二季在镜头上下了更多功夫,来让观众看到更多。比如拍豆腐变成冻豆腐的过程,黄豆霉菌发酵成长的过程,这些平时我们肉眼根本没法看到的“绝密”的微世界,通过摄像机的停机再拍得以实现。对于无法用手工抓到只能借助于五米长的钓竿和六米长的鱼线来捕捉的仅有五厘米长的跳跳鱼,摄像师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下了八分之一秒时间的捕获过程。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对新疆馕加工过程的拍摄,炉子里的温度高达180度,摄像机放入炉子的底部拍摄馕烤熟的过程,如果时间把握不好,机器就会因受热而报废,摄像师会被烧伤。这在以往的国内纪录片中是很少见的。
F. 舌尖上的中国是用什么设备拍摄的
索尼HD950取大景 索尼F3为主摄像机 所有低照度都是索尼FS100拍摄的 特写镜头都是佳能5D MARK Ⅱ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