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藤铁第一乡
中国藤铁第一乡尚卿乡
尚卿乡地处安溪县中部,乡区海拔230米,距城关44公里,交通便利、四通发达,是中国首批“淘宝镇”,拥有7个淘宝村,是中国藤铁工艺第一乡,藤铁工艺品远销海内外,成为安溪县第一大支柱产业。
尚卿,古称上坑,明朝万历年间(1577~1619年)因当地廖姓与本县官桥镇上苑廖姓联修族谱,取两地共有的“上”字谐音为“尚”字,并“坑”字雅化为“卿”字,遂名尚卿。尚卿作为一个地方建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行政区域隶属曾数度变化。唐时,属小溪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为这块开满山茶花的土地平添了许多迷人的风采。
宋时属金田乡龙兴里,明、清时分属兴一里、兴二里,民国时曾属兴善区、第二区、第一区,至民国34年(1945年)10月为尚卿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清溪区、第三区、第五区,1952年7月为第十区,后为尚卿区;1956年6月分属湖头、蓬莱、西坪区;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时,分属湖头、蓬莱、西坪人民公社;1961年8月改设区,分属湖头、蓬莱、西坪区;1965年4月成立尚卿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全乡现辖18个村(场),260个村民小组,104个自然村。
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11642公顷,常住人口33929人
B. 泉州什么工业最发展,求大神帮助
有人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泉州是一个具有符号意义的城市,从经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泉州速度”,到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转型、变革的“泉州模式”,都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一)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能反映泉州市发展的真实图景。 实力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22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递增17.7%。在2002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率先突破千亿元大关后,今年将突破2000亿大关,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全省第五位跃升为全省第一位,综合经济实力显着提高。 生活富: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 制造强:泉州生产的运动鞋全国第一,年产约十亿双,全球每十双就有一双产自泉州;中国服装五分之一产自泉州;中国出口的家具五分之一来自泉州;泉州生产的电脑磁头、电脑扫描仪、电脑驱动器、高级交流电容器、微型马达、电脑冰箱、录像磁头等产品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0%—40%,居世界第一。 荣誉多:如今,泉州市的头顶上戴上太多的桂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二连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三连冠)、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五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二、 泉州的崛起,始自“三来一补”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香港地区加工业开始向外转移。当时泉州发展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三缺人才,但毗邻香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又有几十万香港乡亲。于是,泉州县委决定“借船出海”,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外向型经济。30多年来,泉州人走过了一条买“洋设备”、学“洋技术”、生产并出“洋货”的路子。华侨和台港澳同胞回乡探亲带回的西装、衬衫、录音机、手表、皮鞋、运动鞋等“洋货”,一件件被消化,成为泉州乡镇企业的产品。 这些如今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加工材料,硬是让泉州人制造出了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对外贸易迅速崛起,出口渠道不断拓宽,外贸进出口从1979年的0.0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54.91亿元,年均递增30.7%。出口从1979年的0.02亿美元发展到2007年预计的49.5亿美元,年均增长32.2%。泉州经济外向度不断提高,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每年进口数亿用于再生产的初级产品,如苯乙烯、初级形态的塑料、合成纤维纱线、纸浆、钢材等,保障了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出口产品分布涉及轻工业品、重工业品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宽广领域,并成为我国服装、运动鞋、陶瓷及工艺品、竹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30年来,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内容的泉州外向型发展道路,虽说不是一帆风顺,但是一个农业小县的跨越发展却是健步如飞,四个阶段清晰可见:一是1978—1986年,作为成立“三来一补”企业的起步阶段;二是1986—1992年,乡镇工业蓬勃发展阶段,工业大跨步的发展,有力推动了泉州经济的起飞,1992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三是1993—1998年,泉州经济高速发展阶段,6年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30%;四是从1999年到现在,泉州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努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三、改革开放30年,是泉州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的30年,是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 30年来,泉州人民充分发挥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对外开放前沿以及侨乡优势,把握机遇,抓住中心,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显着增强,成为福建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辉煌。 ——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专业特色突出。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80%,比全省高出近30%。全市所辖7个县市全部进入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行列,其中,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等5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晋江、石狮和惠安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泉州各县市十分重视挖掘自然资源潜力和发挥传统工艺优势,把资源特色转化为产业特色,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如南安发挥建材资源优势,侧重发展建材产业,成为全国最大的石材集散地和建材加工基地;安溪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建成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和中国茶文化旅游之乡;2006年晋江鞋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达246.96亿元,成为我国运动鞋主要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利用民间传统瓷雕技术优势,侧重发展工艺陶瓷,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而以雕艺之乡着称的惠安县,雕艺品出口名扬海内外,石工艺品年产值超百亿元。 ——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品牌化集群化趋势明显。泉州经济发展靠工业起家,以工业发家。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全省高出10.9个百分点,200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达4225亿元,是1978年的315倍,年均递增22.7%,工业总量稳居全省首位。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纺织鞋服业、建筑建材业、食品饮料业、工艺品制造业、机械制造业五大传统支柱产业,2007年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341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9%。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有636家,销售收入超十亿元企业有26家。“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力促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大力拓展新兴产业,推动全市工业保持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诞生了全市绝大部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8枚(工商总局认定),中国名牌产品47个,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三位,荣获感动世界的中国牌品城市称号。新兴产业快速铺开,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修船造船和生物制药等新兴主导产业也初具规模,2007年产值达449.86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修船造船业发展已驶入快车道,2007年产值现价分别增长52.9%和591.9%。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日新月异。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仅为0.5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战略举措,大力推进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泉州分别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2亿元、56.98亿元、322.09亿元、888.36亿元和1519.24亿元,1978-2007年泉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8.2%,泉厦和福泉高速公路、泉州晋江机场、漳泉肖铁路和肖厝、石湖、围头等港口码头相继建成投入运营,构筑起现代化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电力、通讯快速发展,泉州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城乡电话用户超百万户的地级市,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设施滞后状况,跻身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行列。 “十五”以来,泉州重点建设成就辉煌,投资规模快速扩张,在继续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一批关系泉州发展转型升级的大项目也相继投产。2007年泉州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9.81亿元,增长39.5%。其中福建联合石化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福厦铁路(泉州段)、福炼“一体化”30万吨级原油专用码头、中化重油加工、石狮PTA、泉州修造船厂、深圳五洲龙汽车等一批项目正加速建设。2006年末,全市通车里程已达10670公里,其中二级和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里程1976公里,高级路面里程9509公里,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沿海大通道,公路密度达98.29公里/百平方公里。泉州晋江机场跻身全国50强。港口建设朝深水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200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21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02万标箱。 城市建设进入快车道,城区建成面积由原来的6.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7年预计的8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预计达53%,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沿公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重点城镇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大泉州“组团式”城市群逐步形成。 古城保护建设工作成效显着,既保留了文化古城独有的风韵,又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古城保护建设有4个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个项目获联合国奖项。以片区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框架迅速撑大,城东、东海、桥南三大新区初具雏形,先后荣膺“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前,泉州的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分布在国有和集体单位,而农村劳动力则主要从事第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这种就业结构彻底得到扭转。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97元,收入水平是1990年的11.77倍,年均递增15.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244元,是1984年的21.8倍,年均递增14.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居全省第二位。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低于全省的2.72:1。全市在1996年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后,大力推进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宽裕型小康工程,“十五”期间全市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公路,2005年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达99.7%,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环境的改善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459元,为1990年的10.1倍,年均增长14.5%;农民人均消费支出5180.4元,为1984年的19.8倍,年均增长13.9%。居民家庭食品性消费支出比重下降逐步下降,2007年泉州市城镇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38.2%,比1990年下降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42.7%,比1984年下降18.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也同步提高,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市享受低保的城市居民达25245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24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114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达86937人,1-10月累计发放保障金5600万元,月人均差额补助69元。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到年底预计将分别达到55.5万、45万、50万、40.11万和 39.02万人。 但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泉州带来了污染,特别是环境的污染,水源的污染,人的身体健康受影响,这点是泉州发展需要注意改进的!我本身也是泉州人,感谢你对泉州发展的关心哈! 这是我查的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希望你有空可以到泉州走走看看,现在泉州变化很大,城市建设发展挺快的,但是和福厦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泉州人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欢迎来泉州玩! http://www.qzgy.gov.cn/( 泉州工业信息网官方网站) 以上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 中国出口最多的是什么产品
钢材:中国也是一个资源大国,钢材的生产量非常大。其中大部分钢材被用于出口,虽然近几年来钢材的出口量有一定的下降,但是依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全年钢材出口量大约为570亿美元。
D. 中国十大铝合金栏杆扶手品牌有哪些
1
楼尚楼梯扶手
杭州楼尚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整木家居的研发、设计、咨询、生产、销售、安装和服务,特别是在实木楼梯、实木门、防腐木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楼尚品牌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源于意大利、西班牙,现已发展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实木家居品牌传播者!
2
欧太力楼梯扶手
上海坤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销售家具五金、智能门控、装潢五金等家居产品;
3
奇岩楼梯扶手
该公司位于河南省内乡县西庙岗乡,南阳内乡米黄玉,是世界上质地最好,颜色最鲜艳大型基地,矿藏量达到4000万平方米。为满足了客户对高品质板材的需求,公司从意大利引进优质生产设备来满足加工地各种要求。可靠的产品质量,合理的价格,使公司的年出货量已超过25万平方米.
4
仙家楼梯扶手
瑞安市博勃贸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前身是一家自主生产的个体制造商,主营生产制造太空铝卫浴挂件,为了更好的发展,2011年注册了瑞安市博勃贸易公司,主攻电子商务领域,我们本着客户至上的服务原则,力争打造卫浴挂件第一品牌。
5
如雅楼梯扶手
一家专业制造铜制产品的企业,拥有现代化厂房及先进的科技生产设备和可靠的产品检测设施,拥有独立、完整、雄厚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完美的工艺,集设计、制作、安装、服务一体化。公司拥有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专业的技术人才,始终坚持科技领先,管理从严的经营理念,使每一扇门都做成精品! 公司生产的各系列豪华铜门,选用高纯度专用铜门材料,表面处理采用进口材料与国际先进工艺,使其着色自然、光亮、恒久,于豪华气质之上更添光彩。 “如雅”主要从事自动旋转铜门、铜工程、铜门铜窗、铜艺等产品的生产及安装服务. “如雅铜门”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经营宗旨,以严谨、求实、创新的行为为准则,力求将高质量、高品位、高档次的铜艺产品奉献给消费者!
6
百界楼梯扶手
厦门百界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和批发销售为一体的工贸公司,工厂设在藤铁之都安溪美法工业区一号厂房内,主要以手工制作的藤铁工艺产品出名。公司以自主开发、生产、国内批发、出口等一条龙为经营模式。主要产品有:室内外铁艺家具、水果盘、花蓝、铁艺花架、铁艺书架、铁艺屏风、铁艺壁饰、铁艺花插、铁艺烛台、镜子……
7
天程楼梯扶手
东阳市天程贸易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各类高中档木雕制品!
8
百界
厦门百界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生产和批发销售为一体的工贸公司,工厂设在藤铁之都安溪美法工业区一号厂房内,主要以手工制作的藤铁工艺产品出名。公司以自主开发、生产、国内批发、出口等一条龙为经营模式。主要产品有:室内外铁艺家具、水果盘、花蓝、铁艺花架、铁艺书架、铁艺屏风、铁艺壁饰、铁艺花插、铁艺烛台、镜子……
9
楼尚
杭州楼尚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致力于整木家居的研发、设计、咨询、生产、销售、安装和服务,特别是在实木楼梯、实木门、防腐木方面有很深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楼尚品牌的设计理念、制作工艺源于意大利、西班牙,现已发展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实木家居品牌传播者!
10
欧太力
上海坤强电子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销售家具五金、智能门控、装潢五金等家居产品;
E. 藤铁工艺品的介绍
安溪县是国家农业部授予的“中国藤铁工艺之乡”是全国藤铁工艺品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同时·安溪还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是我国最大的工艺品出口基地。安溪尚卿乡的竹藤编技艺自古有之,现代的安溪藤铁工艺产业几十年前开始发力,如今已经成为安溪县继茶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支柱产业。竹藤工艺”如今·这个产业被改称做“藤铁工艺”。长坑乡由“竹藤”到“藤铁”虽是一字之差,却见证了安溪县顺应市场,及时调整行业生产结构,促使该产业历经30年风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目前,该县已成为全国藤铁工艺品最大的生产出口基地,拥有各类藤铁工艺企业300多家,年出口值10多亿人民币,产品远销欧美、中东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称号。
F. 请问安溪人是客家人吗
当然是不一样的了
安溪人是闽南人
安溪县地处闽南金三角(厦、漳、泉)中间结合部,距厦门60公里、泉州50公里,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460个村(居),总人口108万,是全省第三人口大县。
自然资源丰富 境内已探明矿藏20多种,其中花岗岩、高岭土、石灰石、铁矿、煤矿等储量居全省前列;水力资源蕴藏量37万千瓦,可供开发利用26万千瓦;全县林地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235万立方米。
产业特色鲜明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和“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40万亩,年产茶叶4.2万吨(约占全国乌龙茶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年交易额45.2亿元,全县茶业受益人口80万人,茶叶收入占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6.5%以上,是安溪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乌龙茶精制厂——安溪茶厂和全国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中国茶都。安溪是全国最大的藤铁工艺品生产加工基地,产品远销欧美、新西兰、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占全国同类产品交易额的40%以上。
文化积淀深厚 置县已逾千年,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全县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其中以清水岩、文庙、城隍庙最为着名。安溪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旅游专线被列为全国三大茶文化旅游黄金线路之一。
全国着名的侨乡和台胞主要祖籍地 现有旅外侨港澳台胞300多万人,其中安溪籍同胞有200多万人,约占台湾人口的十分之一。
所以是闽南人
什么是客家人?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河南地区的中原汉族,在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的南迁,有着时延1500年的记载。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4500万人。其中国内4000万人,国外有5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赣南、闽南和粤东北部。广东的客家人有2000多万,占全省总人数近30%,其中纯客县15个。在南洋各国及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的地方,也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因为顽强地保留古代中原文化传统,因此,除语言上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有所变异以外,其余生产和生活习惯,多数仍保留着浓厚的中原遗风。
初到山区,他们先搭起茅寮、木屋栖身。然后改建成土屋。用北方原始时代遗传下来的方法,制造生土坯砖筑土墙,或者用夯土板筑的方法筑土墙。二者都是就地取生土筑墙。后者用生土加配料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一般黏土板筑。有的在用棒锤舂墙时上长的竹枝、木条或碎瓦砾、石块、火砖,以增强墙体的刚韧度;另一类是用三合土(黄泥、石灰、沙)板筑墙时,有的也添进碎石块、片石。有的在三合土中掺加桐油、糯米饭、红塘、鸡蛋清等粘性物,使土墙更加坚固。这是客家人创造乡土建筑史上光辉的一页,是建筑科学上值得骄傲的技术革新。
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又来到地狭人稠不足以以供的山区,于是人们不得不向外开拓。客家人走出山区,走向世界,在发展促进经济的同时也把各地文化的精华带回家乡。这一交流和吸收的结果便是客家尽管居住山区,却文风昌盛,以致产生了有别于其他民系的得天独厚的文化氛围。客家民居建筑,和龙紧密相连——既保留了中原传统文化的高雅形式,又夹杂着巫术文化中严格讲究风水、“龙势”和座向的民风,同时又要结合山区的特点,所以在建筑上出现了客家人特有的民居风格。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主要屋式:“围龙屋”、“四点金”、“走马楼”、“五凤楼”、“纵列式多杠楼屋”、“圆楼”等。其中以围龙屋为最多,并最具“客”味。
回答者:enpingdeer -,“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着)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干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人禀干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光大
G. 尚卿乡的特色产业
2002年7月,安溪县被国家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尚卿乡则是安溪藤铁工艺业的发源地。在尚卿,藤铁工艺遍地开花,全乡18个村有17个村73%的全半劳力从事竹、藤、铁编造加工,加工厂120多家,形成遍布各村的加工网络,从业人数近万人,是名闻遐迩的藤铁工艺之乡,是安溪县藤铁工艺品出口创汇的主要生产基地,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引领八闽藤铁工艺业30余年,誉满中外,名驰五洲。
提起尚卿乃至安溪的藤铁工艺业,人们自然想起创始人陈清河先生。1972年,毕业于厦门鹭江工艺美术学校的尚卿乡中山村知识青年陈清河,发挥他的聪明才智,回乡创办起全省第一家竹编工艺厂。他根据国际市场工艺品崇尚自然的消费倾向,引导群众利用本地生产的竹子、山藤、芒心等原料,别具匠心地加工成狙犷大方,山野田园气息浓厚,具有返朴归真特点的手工艺品,提高了产品价值,成为不同凡响的出口创汇产品。在他的带领下,许多农民和闲余劳动力成了工艺厂的技术工人,他们掌握了编造工艺技术,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在生产工艺上不断创新,产品赢得外商的青睐,畅销世界各地。陈清河设计生产的工艺品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时赠送给外国元首的礼品,荣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由于尚卿藤铁编历史悠久,传承不息,技艺精湛,名师辈出,资源丰富,品类齐全,各呈其妙,加上网络信息发达,市场广阔,欧美各国的需求情况反馈迅速,因而使尚卿的藤铁工艺品源源不断畅销各地,产品远销美国、英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产值在全乡工业企业中占有52%比重。创办于1999年的泉州市第一家藤铁工艺集团——百鸿集团,在2002~2003年,曾出口创汇2720万美元,被安溪县人民政府评为“纳税大户”和“出口创汇先进单位”。勤劳智慧的尚卿儿女,以一双“上帝赋予的神奇之手”,把竹枝山藤铁条编织雕琢成美妙绝伦的艺术珍品,把世界各地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他们是弘扬中华民族竹藤铁编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开拓者。
尚卿乡投资560多万元,先后建成6.7万M2的卿华、5.3万M2的尤俊和规划用地0.62平方公里的溪洲等三个藤铁工艺园区,藤铁工艺生产成为尚卿乡的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带动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过去分散的家庭作坊式企业,通过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集约化的轨道。通过外引内联,先后创办了恒鑫、朗科、唐信、合兴、荣谐、恒源、永金等一批藤铁类中外合资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多层次加工、多层次增值的支柱体系,实现了尚卿经济发展的“一级起跳”。尚卿乡竹藤铁编造工艺行业积极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每年举办的广州商品交易会、中国竹藤新产品交易会、法国和德国工艺品博览会及上海、深圳的“华交会”等大型国际性商品展销会上,尚卿乡的企业家们都积极组织参展。在尚卿乡竹藤铁编工艺的引领带动下,安溪全县的同类企业纷纷创立,在县城的每个工业区,藤铁工艺厂和公司遍地开花,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县委、县政府表彰的2004年度14家出口创汇先进单位中,藤铁工艺类占10家,其中尚卿人创办的工艺企业达6家,占60%。
H. 要400作文《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变化
“媛媛,回家乡看看吧?”爸爸再一次问我。我还是那句老话:“不,永远也不!”这时,勾起了我以前在家乡的事:我们睡觉的地方是睡在干干的茅草上,没有蚊帐,晚上蚊叮虫咬,害得我整宿整宿睡不着觉;门前是一堆堆的牛粪,又臭又脏,一脚踩下去,脚也不知变成了什么样;泥泞的路到处是水潭子,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子,整个脚就陷下去,好不容易把脚抽出来,可鞋子却留在泥潭里……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现在家乡‘昔非今比’了。”我暗暗地想:这是真的吗?于是我就跟着爷爷坐着汽车回家乡了。
来到了家乡,啊!真美!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我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小路,现在已变成一条平平坦坦的柏油路,路两旁种满了花草树木,蜜蜂在唱歌,蝴蝶在跳舞,高楼大厦拨地而起。我和爸爸来到叔叔家,哇,叔叔家也变了,墙壁刷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是粉装玉砌的,好像是银装素裹的。家具也崭新的,刻着龙凤图案。房子很大很大,他们再也不用灶头煮东西了,都换成煤气炉,方便快捷……我好像到了人间仙境。叔叔带我走进一个房间,掀开一块花布,呀,这正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东西——电脑。叔叔熟练地操纵着电脑,犹如在谈钢琴似的。姐姐也有一台电脑,她也挺会打电脑。以前那重男轻女的旧社会观念现在也没了。我想不到家乡人的素质提高得那么快!吃过午饭,我悠闲地散步,看见远处那些农民不再用老黄牛拉犁耕地,而是用各式各样的拖拉机犁地。犁地时发出的声音如同赞扬家乡的变化。
家乡的人变了,地变了,交通也方便了,电话什么的都有了。可是什么让这些变了呢?我正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两个妇女在谈笑风生。一个说:“还是政府好,我不重男轻女了。我现在才发现,原来女孩儿也是那么棒!”“我的女儿也是呀……”我恍然大悟,原来这是政府的功劳哇!我想:假若到了未来,这里一定变得更美好!
令人欣喜的变化
小时候,常听大人告诉我说,世界不断在变,所有你周围的东西都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一辈子的,那时候的我,还听不太懂,只是觉得奇怪,为什么所有的事物都会变,甚至变得让人完全认不出来了。就好像电影里的变脸一样。
过了几年,我已经懂事了,似乎有一点了解,所有的事物都是在发展的,就好像时间不停的流失一样,尽管发展有快有慢,但它们都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发展的魔力,也是促进它们不断发展的动力。
长大后,看见周围的来来往往的人和事,而环境也不断在变,我便完全懂得了,发展的重要性,就拿杭州就说吧。不对,若要说杭州的变化,恐怕说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了。还是缩小范围,说说文二路这一条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路吧。
听长辈告诉我,大概在二十几年前,那儿还没有那么多的房子,而多数是农田和坟场,十分的荒凉。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大抵也可以想象得到那时候的情形。
我从小就住在那一带,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由于学校就在家附近,所以也就特别频繁的在那里走动,在那时候,那条路虽然比起原来要好上许多,但终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条小小的弄堂罢了。刮风时灰尘飞舞,眼前一片雾茫茫的,而下雨时也好不到哪里去,在那里走一趟,就得洗一次鞋,因为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泥。
现在大概已经有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文二路也完全变了一个样,它像一个成长了的孩子,正在展现着它的魅力。虽然不能和市中心比较,但也是有模有样了,路边一家家商店开起来了,然后又一次一次的翻新,马路也变宽了,汽车在上面来来往往,一副四通八达的样子。这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文二路了,它代表着新世纪最显着的变化,代表着杭州正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前进。
欣喜,在于变化。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我的家在离市区几百里远的山沟里。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老实说我对家乡的发展或是变化向来不是很关心。上高中以前没有这种意识,上了高中之后没时间关心。连两年多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上大学,又懒得去关心了。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来实在太令人失望,提起来就伤心。
不过要说家乡的变化,我想或许可以这样做个简单的、表面的概括吧:钱多了,人“懒”了;楼高了,水脏了。
改革的春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九江,它虽没有美国纽约的繁华,也没有水上海港—-威尼斯的绚丽与多姿,更没有日本东京的古朴与典雅,但我却爱它,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
大家都知道,九江有一汪美丽的甘棠湖,那就是我们的母亲湖。在那几年里,我们这位母亲并不美丽,她显得是那样憔悴与苍白,那样的忧虑与无奈!污泥浊水,小鱼小虾不愿把它当作自己可爱的家园,就连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野花野草也不愿在她的怀抱中生根发芽,母亲面对此情此景她流泪了,她伤心的向我们倾诉与呐喊,那声音曾经久久地回荡在我们每个人的耳畔与心田。
如今的甘棠湖,清清的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碧绿,那么透明!微微的波纹闪烁着点点金光,仿佛一块翡翠镶嵌了许多金片,一闪一闪,让你觉得她是那样轻柔、可爱。湖堤上,梧桐树、柳树像一个个英勇的战士,挺起身子,守卫着生育它们的这方土地,守卫着我们的母亲湖。只听“啪——”一条鱼跃出水面又钻了回去,给这如诗如画的景色又平添了几分生气。每当夜幕降临,湖坝灯火辉煌,犹如繁星洒落人间。此时此刻,我的心潮起伏澎湃,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欣慰的面庞,我仿佛看到了母亲那深情的目光,我更仿佛听到了母亲无比激动与亢奋的心!“孩子们,感谢您,您用那勤劳的双手、辛勤的汗水改变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更多人的生活。”
是呀,母亲您说得对,我们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电脑、电话进入了家庭,家家都有电视有线、电话购物、网上购物、家庭就医,一卡通、一线通、电子商务等好多名词跃然在我们面前,坐在家里我们就可以周游世界,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看到“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日本的富士山、莫斯科红场的列宁陵墓,我还可以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漫步。”只一会工夫我又变成了一个悠闲自得的小旅行家,好浪漫,好惬意呀!
朋友,你能说我的家乡不美吗?面对此情此景,我信心百倍。我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真正的本领,把家乡建设成祖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颗明珠,让天下的游客都来游览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