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普洱咖啡的故事是真的吗
感谢邀请
云南咖啡种植历史悠久,朱苦拉咖啡被称为中国咖啡的“活化石”,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来到大理宾川朱苦拉村进行传教活动,并在这里种下第一粒咖啡豆。被种下的咖啡种子第一次在中国云南孕育出咖啡的生命,这粒种子成为了云南咖啡历史之芽,开辟了云南咖啡种植的先河,距今已有百年历史。
云南省作为连接南亚东南亚国际大通道的枢纽,位于世界咖啡生产大国越南、泰国等进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隘口,周边国家区域咖啡产量达200多万吨,占全球咖啡产量的1/4,云南在咖啡贸易及市场方面的“桥头堡”优势十分明显。
B. 咖啡的最初起源地是在哪里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内之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
有关咖啡起源的传说各式各样,不过大多因为其荒诞离奇而被人们淡忘了。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非洲是咖啡的故乡。咖啡树很可能就是在埃塞俄比亚的卡发省(KAFFA)被发现的。后来,一批批的奴隶从非洲被贩卖到也门和阿拉伯半岛,咖啡也就被带到了沿途的各地。可以肯定,也门在15世纪或是更早既已开始种植咖啡了。阿拉伯虽然有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港口城市摩卡,但却禁止任何种子出口!这道障碍最终被荷兰人突破了,1616年,他们终于将成活的咖啡树和种子偷运到了荷兰,开始在温室中培植。
C. 咖啡的起源是什么
源于非洲大陆上的“忘忧药”,全世界都十分确定第一颗咖啡树种子在非洲埃塞俄比亚一个断裂的河谷斜坡上生长,据说咖啡这一名字的由来也取自附近一个叫“咖法”的小镇。(coffee同音咖法)
埃塞俄比亚位于北纬6度~9度,东经34度~40度之间,地处热带,是非洲之角的中心,当地6-9月为大雨季,10-1月为旱季,2-5月为小雨季。具备咖啡生长的气候、土地条件。在基督教影响下,埃塞俄比亚有不少修道院和传教士盖的教堂,很多宗教的书籍里也能找到疑似咖啡豆的影子。
在历史迷们的猜想中,《旧约圣经》里斯巴达人所谓的“黑汤”和《奥德赛》中试图驱赶忧伤和愤怒的“忘忧药”,都极有可能就是当时对咖啡的称呼。可惜,那时的非洲在食物链的底端,一直笼罩在被扩张侵略的痛苦之中,咖啡的发现没能够真正的把当地的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
(3)中国哪里最早有咖啡扩展阅读
发展:伊斯兰笼罩下的“牧羊人传说”
到了6世纪,穆罕默德一举复兴了伊斯兰教,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迅速占领了阿拉伯半岛,不再动荡不安的阿拉伯半岛也慢慢将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区纳入自己的统制圈,当茶文化在隋唐帝国风靡起来时,咖啡与伊斯兰的缘分也就此开始。
“牧羊人的传说”也横空出世。这一说法对咖啡的起源做出的解释是,咖法地区一名叫卡迪的牧羊人发现羊群中总有一些“异常兴奋”的羊,它们有时会将前蹄站立起来与人一起起舞,观察发现,这些异常表现的羊是吃了一种缘色灌木的红色浆果。
卡迪本着西式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以身试果,惊奇地发现“这种果实真的能让自己精神亢奋起来”,于是他把这种汤汁分派给作晚礼拜的僧侣,达到了提神的效果,后来这个能够提神的咖啡果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了。
D. 咖啡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晚清咖啡传入我国,民国在华已站稳脚跟。
咖啡传入中国
从语言文字上看,《康熙字典》既无“咖”字,又无“啡”字,更无“咖啡”一词,可知清初中国人尚未接触到咖啡。清中叶中国有没有咖啡(饮料),目前尚在搜寻当中。笔者仔细查阅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明清俗语辞书集成》中所收的几种清中叶至清末的字书、辞书及其他书,均无收获。如清干隆年翟灏所编之《通俗篇》(有商务印书馆1958年点断版),清嘉庆年顾张思之《士风录》,清嘉庆年郝懿行之《证俗文》,清道光年高敬亭之《正音撮要》等。最初Coffee的中译名肯定不统一,例如“嗑肥”等。①而且还不排除被音译成其他词汇的可能性。不过,今日汉语之正式名称“咖啡”则应化出于日语的“珈琲”。因为如前所论,日本人先接触记下咖啡,先开办咖啡店,且把它写成“珈琲”。从1894年起日本又大举侵华……是故汉语就定其名为“咖啡”。据我所查所知,最早的“咖啡”一词大概出现于民国初年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15年),意思也对:“咖啡,西洋饮料,如我国之茶,英文 Coffee”。此后,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辞源》也收入了“咖啡”一词,且解释得又详细又正确。可见“咖啡”一词在民国时代进入了汉语词汇库并固定下来,广泛使用。
来华的外国人何时何地在中国煮、喝他们自己带来的咖啡,似乎已很难确定了。不过据现在所查知,在鸦片战争以前的嘉庆年间,来到中国当时最大的通商口岸广州的洋人已煮、饮自己带入的咖啡。这种饮食习惯中国人亦有所感觉。“外洋有葡萄酒……又有黑酒,番鬼饭后饮之,云此酒可消食也”。②据《广东通志》所说的番鬼、黑酒、饭后饮、能帮助消化等判断,所谓黑酒,应该是指咖啡。与之有些类似的可可多制成巧克力食用,且可可饮无咖啡饮那样流行。
个别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可能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③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由此可知,同治年间已有中国人尝过咖啡。中国出现经营性的咖啡馆则大概在清末。据清末民初之人徐珂叙述:“饮咖啡:欧美有咖啡店,略似我国之茶馆。天津上海亦有之,华人所仿设者也。兼售糖果以佐饮”。徐珂的书采取了许多清人笔记,可推断所谈之事出现在清末。但此书出版稍晚于《中华大字典》,故难判明“咖啡”一词哪本书最先使用。不过最先印成铅字的则是《中华大字典》。可见到了民国,咖啡馆或大饭店酒店宾馆所附的咖啡厅在各大城市普遍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参见清同治五年高丕第:《造洋饭书·杂类·二五一》,中国商业出版社。1986年,第52页。
②清嘉庆年陈昌斋等撰:《广东通志》卷95《舆地略·物产·谷类》注引《舟车闻见录》,同治三年刊本,第1646页。
③清同治年高丕第:《造洋饭书·杂类·二五一》,第52页。
关于中国何时何地开始引种栽培咖啡,其种植又如何传播,这些情况更加不明。《中国大网络全书·农业卷》咖啡条,《中国农业网络全书·农业卷》咖啡条等皆说,咖啡于1884年引种到中国台湾省,1908年引种到海南省,以后相继引入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种植。但条中既无书证,又无资料出处,也无任何论证、参考文献。故此说尚待考证。笔者据此提供的线索,查阅了清干隆年晚期余文仪撰写的《续修台湾府志》,清光绪年集体编修的《台湾通志》,清干隆年晚期陈寿祺等编《福建通志》,清嘉庆年陈昌斋等撰《广东通志》,清嘉庆年谢启坤监修《广西通志》,清光绪年王文韶之《续云南通志稿》,仔细研读了其中各府州县的“物产”、“土宜”部分,但仍未觅得栽种、生产咖啡的蛛丝马迹。另外,笔者还查阅了清咸丰年英人合信的《博物新编》,清道光年吴其溶的《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书中均亦毫无提及。所以,这个工作还得继续下去,并盼知晓者惠示。中国大陆最早引种咖啡大概始于20世纪零十年代的云南。当时,一个法国传教士把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省大理州的宾川县栽培种植。①云南属亚热带热带气候,近代属法国的势力范围,所接壤的越南、老挝等又已是法国的殖民地。故说20世纪初法国人把咖啡种植传入云南,我认为较为可信。到民国时代,中国已确定有咖啡的大田栽培生产了。1926—1936年的台湾省,日本殖民当局鼓励种植旨在排挤蔗、米的作物之中便有咖啡。[7](p368)从1932年至1942年,台湾播种面积中增长较大的作物中亦有咖啡。[7](p370)祖国大陆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引种栽培生产。所以现在只能肯定,在民国前夕和民国时代中国已有了咖啡栽培生产。解放后咖啡种植有所发展。[1](P258-259)
E. 咖啡是什么时期进入中国
据史料记载,1884年台湾种植首次获得成功,从此中国有了咖啡树,大陆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1902年一个叫田氏的法国传教士从“印贡”地方引进种子,在云南宾川县,位于金沙江支流鱼炝江没岸叫做朱苦拉的地方种植成功。
咖啡豆传入中国
直到近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咖啡更多地进入了寻常中国百姓的生活,咖啡的种植才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云南咖啡宜植区分布在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思茅、版纳、文山、保山、德宏等地区。1985年,云南农垦开始咖啡的商业化种植。 1992年,UNDP援助中国建成第一家现代化咖啡加工厂一一云南咖啡厂。1995年,咖啡产业列入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2003年,云南成为中国唯一优质咖啡原料基地。截至2012年1月1日,据云南省综合相关调查显示,云南咖啡种植的面积已超过80万亩,预计本期咖啡豆产量将超过5.5万吨。
个别中国人开始品尝饮用咖啡可能始于同治年间。同治五年(1866)上海的美国传教士高丕第夫人出版了一本《造洋饭书》,该书是为来华的外国人吃西餐和培训中国炊事员、厨师而编写的。书中除了把coffee音译成“磕肥”之外,还讲授了制作、烧煮咖啡的方法:“猛火烘磕肥,勤铲动,勿令其焦黑。烘好,乘热加奶油一点,装于有盖之瓶内盖好,要用时,现轧”。这里先讲了焙炒熟咖啡豆,待要煮饮料时,才轧碎马上煮。后面则讲如何加水煮咖啡等。但它没讲加糖,可能有疏漏。那些受外国人培训做西餐煮咖啡的人多半是受雇佣的中国人,他们因工作需要难免不尝一口咖啡。洋人在中国吃西餐喝咖啡时,有时也会请中国官员和他们的中国熟人吃一吃喝一喝。
F. 咖啡起源于哪里
咖啡起源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至于是谁先发现这种果实,众说纷纭。现在人们较为认同牧羊人的传说。咖啡的发现充满神话色彩,而它在世界的传播过程中也不乏趣事。
埃塞俄比亚的人们发现咖啡果后,并没有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他们只是简单地食用咖啡果实的果肉,用来提神。于是咖啡首先在医学和宗教中得到应用,僧侣用来提神以便提高传教效率,而医生用来治病。
G. 古代的时候中国有没有咖啡
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 千年,埃塞俄比亚的阿交族人就已经在咖法省的热带高原上采摘和种植咖啡了。而现代咖啡的发源地应该起源于古阿拉伯。相传,有一位牧羊小男孩偶然发现羊吃了咖啡豆便不停地蹦跳,出于好奇他也品尝了几颗,果然兴奋不已。后来一位阿拉伯僧侣从中受到启发,调制一种 "咖啡豆肉汤",竟然销路大开,轰动市井。直到有人将咖啡豆炒熟、粉碎、加水煮沸,并加食糖,才成为醇香扑鼻的饮料。1615年,世界第一家咖啡馆在地中海威尼斯港口建立了。从而引导了近现代咖啡文化的潮流。咖啡从北非和阿拉伯被发现,到中世纪在欧洲的流行,再到近代在北美及欧洲的风靡。那么,咖啡是什么时候以书面方式进入东方中国这拥有数千年茶文化的国度的呢?成品咖啡何时进入中国我们已经无法考证,而史书最早有咖啡记载的便是1884年中国首棵咖啡树在台湾的种植了。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有位英国的茶商,发现台湾的气候与中南美洲十分相似,应该会是个适合种植咖啡的好地理。于是,这名商人引进了一百株阿拉伯种的咖啡树到台湾种植,从而便成了中国咖啡的“鼻祖”了。而大陆地区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始于云南,是在20世纪初,一个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现在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台湾以及福建的厦门等地就有一百多年前引进的咖啡树的种植,也就是所谓的“Chinese coffee”(中国咖啡)了。
H. 咖啡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直到1884年咖啡才在台湾首次种植成功。
在大陆,最早的咖啡种植则开始于云南。二十世纪初叶,法国传教士将第一批咖啡树苗带到云南的宾川县,从此咖啡开始在大陆种植。
20世纪30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或许也有解解乡愁的意味。
那时的咖啡,被上海人称为“咳嗽药水”。当然,这只是上海咖啡馆的一个片断,那个时期的上海,还有许多从海外归来的华侨,他们在生活中,保持着喝咖啡的习惯——不仅仅是去咖啡馆,更多的时候他们在自家的餐厅或客厅里,品尝香浓的咖啡。
I. 中国主要咖啡产地在哪些地方
1.中国咖啡产区主要在海南、云南、广东、台湾。海南岛北部、云南省南部,位于北纬15度至北回归线之间,其咖啡浓而不苦,香而不烈,非常独特。且带一点果味,是咖啡上上品,国际上赞誉有加。
咖啡是用经过烘焙的咖啡豆制作出来的饮料,与可可、茶同为流行于世界的主要饮品。咖啡树是属茜草科常乔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面的果仁,再用适当的方法烘焙而成,一杯标准的咖啡品尝起来的味道不应该是苦涩的,一名合格的咖啡师在制作咖啡时会严谨地进行每一步操作,最后为客人呈上的咖啡在味觉上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甜度、酸度、醇厚度或是干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