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战略导弹基地都部署在哪里
已知的有,青海,甘肃,山西,云南建水,沈阳苏家屯,福建,大连
❷ 中国还有多少核导弹。
这是一个国家的机密,没有人知道具体数目,但外界估计,核弹头数目应该在50枚左右
❸ 我们的核弹储备在哪里
中国知道,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人的卫星定位,而且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是不完备的,报警中发射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认识到,加强、坚固发射井是必败之道,于是中国核潜艇技术于美、苏之后产生。中国为避免非常脆弱的发射井基地部署战略弹道导弹,取而代之的将洲际导弹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峡谷中加固后的洞穴。那些导弹在洞穴中得到保护,移出来发射。这种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国媒体报道了在北方着名山脉中经过十多年建设,完成了为中国战略导弹的“长城工程”。仔细的看看地形图读一读新闻报道,可以推断出,地下网络隧道工程在着名的太行山脉位于河北和山西省之间。根据新闻报道,数万名工程兵花费十多年在那里挖掘隧道。
据香港《TheTrend》杂志的一份文件透露,中国目前拥有2,350颗核弹头。这一数字是八倍于西方媒体所通常引述的300颗数量。在2, 350颗核弹中,有550颗是战术核弹及1,800颗战略核弹。文件还显示在八十年代核弹头年产量大约是110-120颗,前几年大约140-150颗每年。这些数字是合理的。根据八十年代后期美国发行的“中国制造的核弹”(ChinaBulitTheBomb)一书及美国各情报机构的数据,中国至少每年生产800公斤的铀U-235和400公斤的(钚)PU-239:
典型的核裂变装置(核弹)在美国和俄罗斯核武库平均用15公斤U-235或5公斤Pu-239,有数万吨TNT当量。实际上,核裂变装置可以只用1.8公斤Pu-239通过中子增殖反应技术及U-238/铍反射剂,但这种产品几乎达不到千吨TNT甚至次千吨TNT当量。然后,已经足够裂变触发高能原子核反应装置(即“氢弹”),除了裂变触发,氢弹可以不需要另加U-235/Pu-239,锂6-重化合物融合核心加U-238推杆和U-238外套作为标准的裂变-聚变裂变“氢弹”,或者以钨作为推杆和外套的裂变-聚变“中子弹”过生产的裂变材料(U- 235/Pu-239)数量,很可能中国正每年制造140-150核弹头,并积累了2,350枚之多。
在有关近来台海问题的军事讨论中,一位美国鹰派人物叫嚷“我们可以用核武器攻击中国人,我们不必担心中国的核武器,因为它们只能到达夏威夷也许加州。”多么凶残无知嗜杀的种族主义者。中国拥有ICBMs(洲际弹道导弹),有8000英里范围的DF-5 (SS18-class),能够达到任何拥有核力量的任何角落(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它拥有和用于发射中国间谍卫星成功率达100%同样的助推器 (CZ-2C)(18次发射无失败)。1996年2月发射卫星失败用的是不同的CZ-3B火箭,有四个捆绑式液体燃料助推器(二月发射是CZ-3B的首次飞行)中国的DF-5洲际弹道导弹经过广泛的飞行测试后于1980年服役,1979年至少拥有五枚。根据《简氏战略武器》,它的投掷重量是3200公斤,我认为这远远低于它的实际承载能力。直到1991年,《简氏战略武器年鉴》对中国导弹给予了错误的说明,尽管中国在1985年公布了CZ-2/3火箭系列的完整说明,并被列于简氏太空飞行词典中。
《简氏战略武器》的编辑之擅长制造有关中国出售导弹的谣言。他们这样做有着特别的目的,我将在后面详细阐述。根据简氏太空飞行词典,中国第一代侦察卫星 (FSW-1)重量2,500公斤,用和发射(DF-5洲际导弹)同样的推进器CZ-2C发射。这一信息被中国提供用CZ-2C助推器发射2000公斤国际卫星所证实。500公斤的差值是由于卫星外表有保护其穿过大气层的覆盖物。FSW-1侦察卫星是可回收的,因此它的身体强度要能重返大气层,所以又需要另外一层防护。相比之下,法国的阿利亚纳Ariane-4有更长更宽的覆盖物,重达900公斤和520公斤用于飞行控制和制导的媒介设备舱(VEB)。可以合理的假设CZ-2C的媒介设备舱至少500公斤重。加上CZ-2C第二级火箭发动机4000公斤的干重,至少7000公斤的卫星加上媒介舱,发动机被加速到7900米/秒将卫星送入太空的速度。对于8000英里范围的洲际导弹,燃料燃尽速度大约7200米/秒。
中国知道,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人的卫星定位,而且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是不完备的,报警中发射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认识到,加强、坚固发射井是必败之道,于是中国核潜艇技术于美、苏之后产生。中国为避免非常脆弱的发射井基地部署战略弹道导弹,取而代之的将洲际导弹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峡谷中加固后的洞穴。那些导弹在洞穴中得到保护,移出来发射。这种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国媒体报道了在北方着名山脉中经过十多年建设,完成了为中国战略导弹的“长城工程”。仔细的看看地形图读一读新闻报道,可以推断出,地下网络隧道工程在着名的太行山脉位于河北和山西省之间。根据新闻报道,数万名工程兵花费十多年在那里挖掘隧道。
正常的一队士兵(大约100人)每月大约能挖100米隧道(根据有关铁路隧道的新闻报道)不用任何先进的隧道挖掘机械。于是上万工程兵(=数百队)经过十多年在太行山脉构筑了数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网络,隐藏着一部份中国战略导弹。我猜想之所以叫“长城工程”不会没有长城有至少5000公里长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脉拥有提供给中国战略导弹的地下隧道网络,太行山脉有许多悬崖绝壁和山谷,在1000到 2000米短距离内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网络。
在美、苏兵工厂,一个典型的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能够在地上挖”一个70米深300米宽的大坑,远能够足以摧毁导弹发射井或机常如果特别强化了针对地下目标,它可以制造一个有200米直径的球状弹坑于地下。如果要摧毁有1公里厚度土层覆盖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颗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在同一点上连续渗透爆炸。即使俄罗斯的巨型2000万吨级核弹SS-18,也至少需要2颗在同一点上。而且,用三颗核弹,每颗只能破坏少于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脉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长,一个就需要用10000颗50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以保证隧道网络的彻底摧毁。你要知道精确的隧道网络地区划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这只是中国几个导弹基地中的一个。
中国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术,只要炸药和混凝土,加上热情的从不缺乏的年轻士兵。中国各地有许多巨大的山脉。所以在中国的中部和南方山脉也有着用于战略导弹力量的地下隧道网络。即使你可以用数万颗核武器把它们统统扫除,问题是,这么多的核弹头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尘埃被抛入高层大气,在平流层中向全球扩散,阳光将被阻挡,我们将进入真正的“核冬天”,这显然是个很不美妙的画面,即使我们在美国的“朋友”。
中国知道,导弹发射井很容易被敌人的卫星定位,而且中国的早期预警系统是不完备的,报警中发射是非常危险的。中国认识到,加强、坚固发射井是必败之道,于是中国核潜艇技术于美、苏之后产生。中国为避免非常脆弱的发射井基地部署战略弹道导弹,取而代之的将洲际导弹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峡谷中加固后的洞穴。那些导弹在洞穴中得到保护,移出来发射。这种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国媒体报道了在北方着名山脉中经过十多年建设,完成了为中国战略导弹的“长城工程”。仔细的看看地形图读一读新闻报道,可以推断出,地下网络隧道工程在着名的太行山脉位于河北和山西省之间。根据新闻报道,数万名工程兵花费十多年在那里挖掘隧道。
❹ 中国有多少核导弹
中国的核武库规模一直未公开,以下是综合各类信息的估计数据:东风31A陆基机动洲际弹道导弹约60枚,东风5A固定式洲际弹道导弹约100枚,巨浪1型潜射中程核导弹36枚,战术核武器(核地雷、核炮弹、核鱼雷、中子弹)约150枚(件),封存战备弹60枚。中国共约400件核武器(47次核试验所用核武器不计)。
❺ 中国到底有多少导弹呢
导弹??这个意义是在是太广了,给楼主搜集了一下,请看:
中国导弹系列
001 中国“东风3号”地对地导弹 1970年发射成功的中、远程导弹,射程约2500千米。在“东风3号”和“东风4号”的基础上,1980年5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东风5号”战略弹道导弹。该弹最大射程12000千米(射程大于8000千米的称为洲际导弹),核弹头威力400~500万吨TNT当量(相当于产生同样能量所需的黄色烈性炸药重量),命中偏差250米,其精确度相当于用箭射中百米以外的一只蚊虫。
002 中国CY—1型反潜导弹 从水面舰艇发射,能对付隐藏在水下150~300米深,以33节(1节=1.852千米/小时)速度在水下航行的潜艇。它的战斗部是一枚鱼雷,可以发射和接收声波,利用声波制导而导向目标。
003 中国XW—41巡航导弹 中远程导弹,可以从陆地或空中发射,用于攻击大型舰船和地面目标,重量轻、射程远、维护方便。
004 中国KS-1“凯山1号”地对空导弹 用于对付中、高空飞机和导弹。长5.6米,直径400毫米,最大速度1200 米/秒,最大射程42千米,最小射程7千米,最大射高25千米,采用先进雷达制导,可同时追踪、拦截多个飞行目标。
005 中国“红旗2号乙”地对空导弹 1979年开始研制,用于对付中、高空飞机。可全天候、全方位(从各个方向攻击)作战,抗干扰性能好,且有敌我识别能力。弹长10.8米,直径650毫米,最大速度M4.2,作战高度27千米,射程35千米,采用雷达和电视制导技术,单发命中率92%。
006 中国M型地对地战术导弹80年代开始,开发了第一代M—9型和新型M—11型战术导弹。射程大于400千米,命中偏差小于200米,采用惯性制导或利用地形制导,弹头有效杀伤半径约1000米
007 中国“红旗61号”地对空导弹 图为车载机动发射型,1988年定型。整个系统结构紧凑,操作方便。除雷达制导外,还采用了电视跟踪技术,从而提高了导弹的作战适应能力。
008 中国C801反舰导弹1987年设计定型的多用途导弹,可从飞机、舰艇和地面车辆上发射,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命中精度高、作战威力大等特点,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不用管”。弹长5.814米,直径360毫米,重815干克,速度M0.9,射程42千米(舰射型)和50千米(空射型)。导弹发射后先爬高、加速,再下降至20米高度处平飞,接近目标时降至5~7米掠海飞行,随后俯冲,在舰船水线附近命中目标,命中率为95%。一枚即可重创或击毁一艘3000吨级驱逐舰。其性能指标部分优于法国“飞鱼”导弹。
009 中国“红旗61型”舰对空导弹 1988年定型。弹长3.99米,直径286毫米,最大射程10千米,最大射高8千米,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单发命中率可达80%。舰首、舰尾各配一套,可同时攻击不同来向的飞机。
010 中国“海鹰3号”岸对舰导弹 中国继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之后发展的弹头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岸对舰导弹。弹长9.85米,直径0.76米,飞行速度M2。有效射程可达180千米,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不用管”。
011 中国C101超音速反舰导弹 1985年发射试验成功,有舰射型及空射型(可装于轰6丁轰炸机上)。弹长6.5米(舰射型)或7.5米(空射型),直径540毫米,飞行速度M2,巡航高度50米,掠海飞行高度5米,有效射程45千米,主动雷达制导。
012 中国“海鹰1号”岸对舰导弹 1974年定型,主要用于对付入侵的大、中型水面舰艇。弹长5.8米,直径760毫米,飞行 速度M0.8,巡航高度100~300米,有效射程85千米,主动雷达制导,“发射后不用管”。以后又改进为“海鹰1号甲”,提高了抗干扰能力,于1987年通过技术鉴定。
013中国“海鹰1号”舰对舰导弹 1983年定型,装备导弹驱逐舰,用于对付水面舰艇。该弹用3联装旋转发射器进行发射,测试时取得4发全中的成绩
014中国“海鹰4号”岸对舰导弹 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弹长7.36 米,直径760毫米,飞行速度M0.9,有效射程135千米,采用主动雷达制导。
015 中国“飞龙2号”舰对舰导弹 飞龙1号”的改进型。1986年公开展示。弹长6米,直径540毫米,飞行速度M0.9,有效射程50千米,主动雷达制导
016 中国“海鹰2号”岸对舰导弹 1967年研制成功,以后又不断改进,发展了多种改进型,其中“海鹰2号乙”弹长7.36米,直径760毫米,飞行速度M0.9,巡航高度30~50米,有效射程95千米,采用主动雷达或红外制导。机动性好,发射及撤离时间短,弹头威力可击沉或重创3000吨级以上的中大型军舰。
017 中国C802反舰导弹比C801导弹长一些、轻一些(弹长6.392米,重715千克),而性能更好一些,射程从42千米增至120千米,也是可空射、舰射和岸射的多用途导弹,岸射型配备4辆发射车,每辆3枚导弹。可以封锁160度以上的扇形海域。
018 中国“飞龙7号”舰对舰导弹 飞龙”系列中的最新发展型。弹长6.6米,直径540毫米,飞行速度M1.4,有效射程30千米。
019 中国“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 1966年底,中国仿制前苏联“冥河”导弹成功,命名“上游1号”,1983年完成改进型“上游1号甲”。与此同时,中国自行研制了“上游2号”,该弹体积小、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1980年试验成功。
020 中国“海鹰2号甲”岸对舰导弹 “海鹰2号”的改进型,用红外制导取代主动雷达制导,提高了抗干扰能力,1982年定型。以后又改进了制导技术,可全方位攻击并可降低飞行高度。
021 中国“霹雷7号”空对空导弹 中国空对空导弹的研制始于50年代末期,现已形成“霹雷”系列。“霹雷7号”是1986年鉴定的中国第二代空对空导弹,装备中国歼—7M歼击机,有效射程0.5~14千米,采用红外制导技术,具有空中格斗、自动搜索、捕获和跟踪目标的能力。
022 中国“霹雳9号”空对空导弹 中国第三代空对空导弹。弹长3米,直径160毫米,速度M2。最大作战高度21千米,最小作战距离500米,最大射程15千米。采用红外雷达制导,可自动搜索、截获和跟踪目标,“发射后不用管”,有较高的机动性和近距格斗能力。
023 中国“红箭8号”反坦克导弹 中国第二代反坦克导弹,可供步兵携带,单兵发射,也可车载机动发射,弹长875毫米,直径120毫米,射程3000米,破甲厚度大于900毫米,抗干扰能力强,命中率大于90%,由行军转为战斗状态不到1分钟。采用光学瞄准和红外制导。不怕恶劣气候,也经得起路面不平引起的颠簸。
024 中国台湾“天弓二型”地对空导弹 台湾自行研制的防空导弹。“天弓一型”1989年服役,射程30~40千米。“天弓二型”为改进型,射程增至100千米,采用主动雷达制导。具有敌我识别、同时攻击多个目标的能力,反应时间短,抗干扰能力强。一型和二型分别用于取代从美国购买的“雷克”和“奈基Ⅱ”导弹。
东风-31是采用固体燃料的3级机动导弹,射程可达8000公里。(由媒体猜测,官方仅公布有此计划。)
由于种类太多,太杂,数量不好统计。望楼主见谅。
❻ 中国的核导弹都在什么地方呢
中国的核导弹主要是陆基和海基,中国空军只有少数可以搭载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像陆基战略导弹目前官方公布的是二炮弟54、第56基地,装备东风31,分别在青海和山西第55基地装备东风5在湖南一带。解放军的陆基战略导弹像东风21、31一般都可以机动,所以不会一直在一个地方。海军像094战略核潜艇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都有,目前据说也就4艘左右。
❼ 中国核导弹 分布
解放军的短程还有中程弹道导弹,包括了东风3型、东风5型改进型,还有最新的东风21C型的改进型的导弹,这些中短程的导弹部署在中国国内所有的导弹基地,包括在陕西、东北、安徽、云南、河南、青海、湖南等地的导弹基地,主要面向中国的周边地区,包括对台海、日本还有印度的相关部署和瞄准。同时中国大陆的长程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机动部队,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东南等方向是分散部署,保证有反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