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辽沈战役中谁投降了
曾泽生。
辽沈战役是中国近代史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作”辽沈会战“。
B. 抗美援朝时中国军队有投降的吗
抗美援朝时中国军队有投降,当时的被俘军人也很多,当然有的是没办法的,有的是怕死的。
解放战争后期部队中补充了大量解放战士,大部分是国民党的士兵,思想教育还没有跟上。五次战役由于高层的绝策失误造成了180师的悲剧,全师差不多成了战俘,这是1W多志愿军战俘中的绝大部分,有近7000人。除此,志愿军的战俘没有多少人。同样为志愿军,他们的行为不应当受到任何歧视,同样值得我们尊敬。
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因为补给问题,只可以持续攻击1个星期,一周后,志愿军疲惫不堪,美军利用这点诱敌深入,然后以机械化部队穿插切断退路,以重火力轰击,志愿军整建制的被消灭的有很多,主动投降的很多,被俘的也不计其数。
当然,我军很多英雄俘虏在联合国军战俘营中与敌人展开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由约数千人经过斗争,返回祖国,而数万人却选择了去台湾。
最终,回国、投台者的下场各不相同。回国的战俘在回到祖国后,先是鸣锣鸣鼓欢迎、好酒好肉伺候,继而询问其为何要投降,要其反思,归国战俘们便开始了自我批评,然后组织为防止有敌特混入,根据其自我批评展开调查;归台湾者却在台湾受到英雄般的待遇,被称作义士。
C. 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在中国战场的转折点有两次:
1、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2、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在武汉会战之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3)中国在哪个战争中投降了扩展阅读:
武汉会战历时4个半月,以国军主动撤出武汉而告结束。就战役而言,日军占领了武汉三镇,并控制了中国的腹心地区,取得了胜利。但就战略而言,则日本并未能实现其战略企图。
日本大本营认为“只要攻占汉口、广州,就能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发动武汉会战,迅速攻占武汉,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为此还规定“集中国家力量,以在本年内达到战争目的”、“结束对中国的战争”。
但是,中国政府既未因武汉、广州的失守而屈服,日本的侵华战争也未因日军占领武汉、广州而结束。
中国政府在武汉失守后声明说:“一时之进退变化,绝不能动摇我国抗战之决心”,“任何城市之得失,绝不能影响于抗战之全局”;表示将“更哀戚、更坚忍、更踏实、更刻苦、更猛勇奋进”,戮力于全面、持久的抗战。
而在日军已经占领的后方,大批的抗日人民武装成长起来,大片的国土又被收复。用日军自己的话说,日军占领的“所谓治安恢复地区,实际上仅限于主要交通线两侧数公里地区之内”。
因而可以这样说:武汉会战,不仅使日军又遭到一次战略性的失败,而且成为日本由战略进攻走向战略保守的转折点。
淞沪会战,中国虽然战败了,但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同时它让世界清楚地看到中国政府的立场:不再等待日本“和平”地将其领土一块一块地征服侵吞,也证明了中国绝不会向日本投降。
日军在上海浴血缠斗三个月,才勉强攻下国军的阵地,已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抗日实力与决心,产生刮目相看的态度,而日军久战未胜,日本的民心士气,则出现了怀疑与困惑。
日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无法在短期内结束与中国的战争,那么日本就将面临其战略最大的致命弱点,就是日本缺乏战争与民生的资源,根本经不起长期的消耗,一旦它无法在中国战场上达成速战速决,那么最后的溃败,也就成为日本无法避免的命运了。
在淞沪会战惊心动魄的三个月当中,全中国上下凝聚出了一个共识,就是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武汉会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淞沪会战
D.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是什么时候
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日。
1、国际上公认的抗日战争,这个时间是从1937年7月7日开始起算的。
抗日战争,在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由于全面战争时间约为8年(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为抗战。
2、事实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从1931年的9月18日开始的。
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然,国内也有把1931年视为抗日战争的开始。
二、抗日战争胜利日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同盟国无条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中国战区向国民政府正式投降。
中国人民把1945年9月3日视为抗日战争胜利日,这个时间是海峡两岸公认的。
E. 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妥协投降实例
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败,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他们大多害怕拥有坚船利炮的外国侵略者,甚至为了自身的权利,不惜出卖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晋中之窗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所以,他们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且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以道光帝为首的一伙腐朽封建统治者完全浸沉于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之中,对世界大势毫无了解。当英国侵略者磨刀霍霍,作出了侵华决定之时,他们竟然还一无所知。敌人打起来后,道光帝的无能以及他那令人搞笑的军事指挥才能弄得前方将帅不知所措。而清军指挥人员因为其文化素质和军事素质低下,根本无法适应近代战争。没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又对敌人缺乏了解,他们只能混乱指挥,御敌不坚决,最终只能失败。中法战争中,中国陆路取得了晋中之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但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并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国最后“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北洋海军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但清政府对战争缺乏预见性,战前缺乏准备。掌握北洋海军指挥权的李鸿章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避战求和,消极防御,忽视和放弃制海权。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八国联军之战中清政府依然存在这些政治腐败的问题。在这样腐败的政府领导和指挥下的战争,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最直接导致武器的落后。同时战术战略的落后,在与装备先进和训练有素的英军作战下也只有被摧毁的机会。鸦片战争是这样,其它反侵略战争大都有类似的情况,中国科学技术不如列强,综合国力低下。这其中主要还是人的问题,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必然的。
F. 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情况怎样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8月,北京政府宣布中立,但1917年,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1917年 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加入协约国。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代表,参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12月9日重庆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抗日战争牵制了60%以上的日军兵力,至抗战结束,中国军民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按1937年比值计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
(6)中国在哪个战争中投降了扩展阅读: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要求中国与之采取一致行动对德宣战,并答应借给军费,黎元洪表示同意。而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答应借巨款给段祺瑞,以扩充其势力。因日本支持段祺瑞,中国若参战必有利于日本,美国遂指使黎元洪伙同国会反对参战。
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问题上,双方展开了“府院之争”。段祺瑞召开督军会议,决定参战,并要挟黎元洪和国会同意参战案,但未能得逞,于是要求黎元洪下令解散国会。黎元洪利用人们反段要求,下令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段祺瑞被罢职后,离京赴津,以天津为基地,扬言另组临时政府,段黎矛盾白热化。
黎元洪在段祺瑞的压力下内外交困,只好同意张勋入京“调停国事”,后演为张勋率辫子军入京复辟,史称"丁巳复辟"。
1919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日本。消息传到中国,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会的最后一天,也是全体战胜国在和约上签字的一天。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代表没有出席会议,拒绝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