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的gdp总值是多少
截至2021年查询,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比上年增长6.1%。(该数据来自2020年统计)。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467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86165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增加值534233亿元,增长6.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0%,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3.9%。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1.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11.0%。
㈡ 中国2021年gdp总量是多少
中国gdp2021年总量是532167亿元。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发展,国人也是有目共睹的,回想起20年前刚刚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我国的经济总量才仅有不到10万亿元,仅占到同年美国经济总量的约十分之一。
对比美国才3亿余人口,而我国当时也有超过12.7亿人,不仅在经济总量上差距明显,在人均GDP上更是差距显着。
现在20年过去了,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先后超过了法、英、德、日等一众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并且和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总量差距越来越大,不断接近甚至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的经济总量。
指标意义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核算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综合性统计指标,也是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 心指标。它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
2、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㈢ 2021中国各省gdp是多少
2021中国各省gdp各自达到2000亿(西藏)至124369亿(广东)不等。
从GDP总量来看,广东依旧稳居全国第一,为124369.67亿元。相比2020年广东GDP总量110760.94亿元的数据,2021年广东省GDP总量增加了约1.36万亿元。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
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出产的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理论上计算结果相同。
㈣ 2022年中国gdp是多少
2022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设定在5.5%左右。
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目标定在5.5%左右,处于市场预期的5.0%—5.5%区间的上限。
设定5.5%增速目标的原因:
第一,保持GDP增速目标的连贯性。2011年至今,除2020年因疫情冲击而未设定GDP增速目标外,其余年份和上一年相比,GDP增速目标要么是持平,要么是下降0.5个百分点。2021年GDP增速目标定在6.0%以上,因此2022年定在5.5%左右,符合历史规律。
第二,2020—2021年我国GDP复合增速为5.1%,2022年虽仍面临较大的防疫压力,但对我国而言,大趋势是逐步从疫情冲击向常态回归。因此,2022年GDP增速目标高于前两年的实际复合增速,也是疫情影响减弱、GDP增速中枢向潜在经济增速靠拢的体现。
第三,保市场主体和稳就业的需要。2022年需要就业的城镇新增劳动力约有1600万,这高于1100万的新增城镇就业目标,也高于2021年实际的新增城镇就业1269万。
㈤ 中国历年gdp
如图。
上图是中国1960年—2015年的GDP总量走势图,从1960年到1993年GDP曲线走势平稳,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出现了一次较快速的增长,1998年是第一次突破万亿美元,从GDP曲线变化中可以看出,1998年是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年份。1998年前一年是1997年,香港回归,而后一年1999年澳门回归,这对促进中国GDP的增长也是有不小帮助。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将GDP比作描述天气的卫星云图,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像,能够帮助领导者判断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在膨胀,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处于通胀威胁之中。如果没有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这一点确实不假,如果没有GDP这个指标,我们就无法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
㈥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我国的GDP有何变化
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8402亿元,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07154亿元,同比增长14.8%,两年平均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96611亿元,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4.9%。
二、生产形势不断向好,发展动力持续激发
二季度,夏粮夏油再获丰收,生猪生产快速恢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拉动经济增长0.5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5.5%。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拉动经济增长2.8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6.4%,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占GDP的比重为28.3%,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占比回升态势已延续三个季度。
上半年,工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15.9%、17.0%、21.0%、29.1%、13.6%和20.3%,合计拉动经济增长9.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6%。
三、消费拉动作用明显,投资净出口协同发力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显着。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1.7%,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拉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上半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2%,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
净出口需求延续增长势头。稳外贸成效继续显现,进出口增势良好。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1%,拉动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拉动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四、新动能助推经济恢复,新业态释放市场活力
新动能发展势头良好,新兴产业表现活跃。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6%和22.8%,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和6.9个百分点。服务业重点领域企业营业收入保持快速增长,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7.6%和28.3%。
夏粮生产再获丰收 生猪产能持续释放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司长 李锁强
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毫不松懈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夏粮再获丰收,为实现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坚实基础;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生猪生产快速恢复;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足,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农业经济形势总体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增产59亿斤
2021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916亿斤,比2020年增加59.3亿斤,增长2.1%;其中小麦产量2687亿斤,增加52亿斤,增长2.0%。
夏粮播种面积恢复性增长,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势头。2021年全国夏粮播种面积3.97亿亩,比上年增加398.2万亩,增长1.0%;其中小麦播种面积3.44亿亩,增加300.4万亩,增长0.9%。
夏粮单产稳步提高,连续三年保持增长。2021年全国夏粮单产367.7公斤/亩,比上年增加3.8公斤/亩,增长1.1%;其中小麦单产390.9公斤/亩,增加4.2公斤/亩,增长1.1%。
二、畜牧业保持稳定增长,生猪生产快速恢复
上半年,全国猪牛羊禽肉产量429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802万吨,增长23.0%。猪肉产量快速增长,牛羊禽肉产量稳定增长,禽蛋产量有所下降,牛奶产量保持较快增长。
生猪产能持续释放,存出栏同比大幅增长。二季度末,生猪存栏43911万头,同比增加9915万头,增长29.2%,比一季度末增长5.6%;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564万头,同比增加934万头,增长25.7%,比一季度末增长5.7%。上半年,生猪出栏3374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8639万头,增长34.4%;猪肉产量2715万吨,增加717万吨,增长35.9%。
三、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体平稳,部分品种价格涨幅较大
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1%,受生猪价格下降影响,涨幅比一季度回落7.7个百分点。
分类别看,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三升一降”的特点。其中,农业产品价格上涨11.3%,涨幅比一季度回落6.6个百分点;林业产品价格上涨4.7%,涨幅比一季度扩大3.2个百分点;渔业产品价格上涨17.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12.9个百分点;饲养动物及其产品价格下降15.6%,降幅比一季度扩大14.5个百分点。
工业升级态势明显 企业利润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 江 源
2021年上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持续巩固,工业经济继续稳定恢复,产能利用率处于近年较高水平,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改善。
一、工业生产稳定增长,产能利用率水平较高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增速高于疫情前水平。1月份至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增速较一季度回落8.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速为7.0%(以2019年相应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较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增速略高于疫情前水平。产能利用率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1月份至6月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9%,较去年同期提高6.8个百分点,较2019年同期提高1.7个百分点,为近年来较高水平。
二、工业升级态势明显,新动能成长壮大
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引领作用凸显。1月份至6月份,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8%、22.6%,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板块;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1.0%、13.2%,增速较一季度回升。电子和新兴产品快速增长。受新建投产、价格上涨、国产化替代效应拉动,1月份至6月份,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电子元件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8.1%、41.7%、39.9%,部分电子器件产品生产增速达到近五年最高水平。另外,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电子计算机整机分别增长69.8%、52.6%、40.6%,两年平均增速均在20%以上。
三、原材料生产基本恢复,消费品生产继续改善
原材料行业平稳增长。1月份至6月份,原材料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8%,两年平均增长6.0%,接近疫情前水平。消费品行业持续恢复。1月份至6月份,消费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5%,两年平均增长4.8%。
四、工业出口快速增长,重点商品出口强劲
工业出口交货值快速增长。1月份至6月份,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实现同比增长22.9%,两年平均增速为8.1%。十大主要出口行业均实现15%以上的较快增长,其中汽车、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行业出口分别增长46.4%、33.7%、29.9%、17.6%,两年平均增速均在10%以上。抗疫相关物资出口大幅增长。医药制造业出口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增长势头,1月份至6月份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53.5%;防疫用品所需原料海外需求旺盛,拉动化纤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51.8%。
五、工业企业盈利增加,经营状况继续改善
工业企业利润较快增长。1月份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3.4%。营业收入利润率有所提升,1月份至5月份为7.11%,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持续缩小,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减少29.6%。
能源供需稳定恢复 清洁能源占比提高
㈦ 中国的gdp是多少2021
中国2021的gdp是1143670亿元。
2022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官方公布了我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086亿元,比上年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450904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09680亿元,增长8.2%。
2021年中国经济的亮点
2021年中国进出口总值达到了6万亿美元,年内连续迈过5万亿、6万亿美元的两个关口,全年贸易顺差达到6000多亿,都创了历史新高,非常亮眼。
另外,制造业领域无论是总投资还是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入,包括这个行业本身的数字化转型都在快速的发展当中。此外“专精特新”、数字经济也在快步发展。
㈧ 中国2021gdp是多少
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到114.4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7.7万亿美元,实际GDP同比增长8.1%;名义增速则达到12.8%,不论是名义增速还是实际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都属于较高水平。
至此,我国GDP规模成功突破110万亿元,如果按照人民币计算,我国GDP增量约为13万亿人民币。
省份排名
在各省份经济实力比拼中,多个省份2021年经济总量都迈上新台阶。其中,广东GDP首次突破12万亿元,以12.44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之首,同比增长8 %,较2020年增加了1.36万亿元;江苏GDP紧随其后,以11.64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二,迈上11万亿元新台阶,同比增长8.6 %,较2020年增加了1.37万亿元。
同时,山东GDP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以8.31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三;浙江GDP站上7万亿元新台阶,以7.35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四;河南GDP逼近6万亿元,以5.89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
此外,四川、湖北经济总量双双突破5万亿元,上海、安徽、河北、北京GDP总量均首破4万亿元,山西、内蒙古GDP总量首破2万亿元,甘肃首破1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