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东汉初期的皇家图书馆建立在哪
东观是中国东汉宫廷中贮藏档案、典籍和从事校书、着述的处所。位于洛阳南宫,修造年代大致为光武帝后期。建筑高大华丽,最上层高阁十二间,四周殿阁相望,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章帝、和帝以后,为宫廷收藏图籍档案及修撰史书的主要处所。
你可以看下东汉藏书考
Ⅱ 汉朝几位皇帝建立皇家图书馆的是
汉武帝
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建议;刘彻能诗善赋,重用四方文人贤士、重视文化建设。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图书,广开献书之路。又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各类图书,皆在数十年间广充秘府,史称“书积如丘山”。[86-87] 当时政府藏书处所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皇宫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88] ,藏书达33090卷。皇室和政府藏书空前丰富。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国家图书馆。
Ⅲ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的哪个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是 北京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1988年建成的这座新型的、现代化的新馆,坐落在北京图书馆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侧。这是我国、也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大型图书馆之一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原“京师图书馆”,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等古籍。原址坐落在北海公园西侧、文津街路北,后于1929—1931年间重修。这里环境幽美,明代时是着名的玉熙宫,明末时是皇家的别院。清代时宫殿荒废,后建图书馆,全馆面积仅仅8000平方米。70年代后期该馆扩建为50000多平方米,藏书1100万册。
北京图书馆虽然只有80多年的历史,但其藏书基础可以追。溯到700年前。它继承了当时南宋皇家图书馆和明代皇家图书馆的部分珍藏,又以清廷内阁大库翰林院和国子监南学为基础,收藏了大量的善本、丛书、地方文献和其他珍贵文献。其库藏“四库全书”是中国大陆惟一完整的一套。为了保藏和利用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图书馆修复了大量被损坏的古籍书。该馆还积极地、有重点地收藏国外的一些出版物;目前已入藏100多个文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新建的北京图书馆于1988年落成。它是由多层楼群环绕主楼的一组建筑。主楼地上十六层,地下三层。楼群中有对称的院落,屋顶为中国古典形式。全馆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则达17万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为2000多万册。馆内开设了30多个各类图书阅览室,拥有3000多个座位。还有可供6—16人使用的小型研究室数十个,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和展览厅、学术报告厅等。这一切使得古老的北京图书馆变得年轻了。为了保护珍贵书籍,现已将馆内各种善本、珍本拍成缩微胶卷,供读者阅读。在音像资料视听室里,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视听资料。
北京图书馆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Ⅳ 中国各朝代的“图书馆”都是怎样的
盟府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图书馆的雏形,称之为“盟府”,主要保存盟约、图籍、档案等与皇室有关的资料。老子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据《史记》记载,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这个“守藏室”,就是藏书之所。
秦朝是“石室”,《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秦焚书后“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汉代使用石室,还建“阁”藏书。
石渠阁
到了西汉,皇室就开始大量收藏图书了,开国之相萧何还在宫内设置了专门用来藏书的石渠阁、天录阁,这也是后来人们常常把皇家图书馆称为“石渠”“天录”的原因。
汉至宋代的国家图书馆叫“秘阁”,收藏珍贵图书,设专人管理。唐代还设立“崇文院”藏书。
孙家书楼
唐代的私人藏书,是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而兴旺起来的。有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官府藏书大量增加,私人藏书也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唐代末年,眉州的“孙家书楼”,藏书量在四川首屈一指。
西馆
唐太宗贞观中设崇文馆,为太子学馆,置学士等官,掌管东宫经籍图书,以教授诸生。北宋建立后,沿袭唐代旧制,以汴京(今开封市)之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为三馆,称为西馆。
南宋
据《广信府志》记载说:“绍熙、庆元间(南宋光宗和宁宗年号,1190-1200年),直敷文阁赵不迂(晋臣)建书楼于江西铅山县以供众览。谓邑人旧无藏书。士病于所求,乃储书数万卷,经、史、子、集分四部,使一人司钥掌之。来者导之登楼,楼中设几度,俾能纵览。”另外,在《稼轩集词题》中也有记载说,有个名叫郑文英的人,在福州建了一座“巢经楼”,楼旁设“尚友斋”储备了不少图书,需要借书的人可以在斋中自行取书阅读,但不得携出。
天一阁 文渊阁
明朝范钦的天一阁,也是享誉古今,天下闻名的“图书馆”。
清末才成立京师图书馆,1928年改为“国立北平图书馆”。
江南图书馆
无论是私人藏书还是皇家藏书,真正使用“图书馆”一词,还是从“江南图书馆”开始的。修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江南图书馆,不但最先使用“图书馆”三个字,也是首次把藏书推到了公众面前的图书馆。所以说,“江南图书馆”开创了我国“图书馆”新篇章,是一所真正的大众图书馆。
Ⅳ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在哪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是: 北京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1988年建成的这座新型的、现代化的新馆,坐落在北京图书馆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侧。这是我国、也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大型图书馆之一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原“京师图书馆”,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等古籍。原址坐落在北海公园西侧、文津街路北,后于1929—1931年间重修。这里环境幽美,明代时是着名的玉熙宫,明末时是皇家的别院。清代时宫殿荒废,后建图书馆,全馆面积仅仅8000平方米。70年代后期该馆扩建为50000多平方米,藏书1100万册。 北京图书馆虽然只有80多年的历史,但其藏书基础可以追。溯到700年前。它继承了当时南宋皇家图书馆和明代皇家图书馆的部分珍藏,又以清廷内阁大库翰林院和国子监南学为基础,收藏了大量的善本、丛书、地方文献和其他珍贵文献。其库藏“四库全书”是中国大陆惟一完整的一套。为了保藏和利用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图书馆修复了大量被损坏的古籍书。该馆还积极地、有重点地收藏国外的一些出版物;目前已入藏100多个文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新建的北京图书馆于1988年落成。它是由多层楼群环绕主楼的一组建筑。主楼地上十六层,地下三层。楼群中有对称的院落,屋顶为中国古典形式。全馆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则达17万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为2000多万册。馆内开设了30多个各类图书阅览室,拥有3000多个座位。还有可供6—16人使用的小型研究室数十个,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和展览厅、学术报告厅等。这一切使得古老的北京图书馆变得年轻了。为了保护珍贵书籍,现已将馆内各种善本、珍本拍成缩微胶卷,供读者阅读。在音像资料视听室里,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视听资料。 北京图书馆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Ⅵ 中国古代有哪些名词是对图书馆的简称
我国的图书馆历史悠久,只是起初并不称做“图书馆”,而是称“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罢了。如西周的盟府、两汉的石渠阁、东观和兰台、隋朝的观文殿、宋朝的崇文院、明代的澹生堂、清朝的四库全书七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汇阁...)等等。
Ⅶ 我国最大的图书馆
中国最大的图书馆是 北京图书馆
北京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1988年建成的这座新型的、现代化的新馆,坐落在北京图书馆原址以西的西郊紫竹院北侧.这是我国、也是目前亚洲地区最大、藏书最多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着名的大型图书馆之一
北京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9年的原“京师图书馆”,主要用于收藏善本书等古籍.原址坐落在北海公园西侧、文津街路北,后于1929—1931年间重修.这里环境幽美,明代时是着名的玉熙宫,明末时是皇家的别院.清代时宫殿荒废,后建图书馆,全馆面积仅仅8000平方米.70年代后期该馆扩建为50000多平方米,藏书1100万册.
北京图书馆虽然只有80多年的历史,但其藏书基础可以追.溯到700年前.它继承了当时南宋皇家图书馆和明代皇家图书馆的部分珍藏,又以清廷内阁大库翰林院和国子监南学为基础,收藏了大量的善本、丛书、地方文献和其他珍贵文献.其库藏“四库全书”是中国大陆惟一完整的一套.为了保藏和利用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北京图书馆修复了大量被损坏的古籍书.该馆还积极地、有重点地收藏国外的一些出版物;目前已入藏100多个文种,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为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况提供了必要的资料.
新建的北京图书馆于1988年落成.它是由多层楼群环绕主楼的一组建筑.主楼地上十六层,地下三层.楼群中有对称的院落,屋顶为中国古典形式.全馆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则达17万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6万平方米,藏书为2000多万册.馆内开设了30多个各类图书阅览室,拥有3000多个座位.还有可供6—16人使用的小型研究室数十个,有现代化的管理设备和展览厅、学术报告厅等.这一切使得古老的北京图书馆变得年轻了.为了保护珍贵书籍,现已将馆内各种善本、珍本拍成缩微胶卷,供读者阅读.在音像资料视听室里,人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视听资料.
北京图书馆已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藏书体系,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