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分析古代帝王陵墓为何规模宏大、辉煌
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集中权力,人力资源,物力等与自身,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所以,他们的奢侈生活才会体现出自己的强大繁荣。而他们生前对死后的事非常重视,一般登基几年后就修建陵墓,体现自己的地位。
Ⅱ 中国古代最大的陵墓是那座
新华社郑州4月5日专电(记者刘雅鸣李亚楠)在中国百姓祭扫先人的清明节里,长眠于洛阳邙山的众多帝王将相们或许会感到寂寞,这些古代风云人物的陵墓都受损严重,除了被盗掘外,很多陵墓的墓冢或被夷为耕地,或被掏成窑洞,或被用来烧砖。不过,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对这个中国最大的古陵墓群的勘测和保护工作也正在加紧进行。
负责邙山陵墓群调查和勘测工作的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队长史家珍说,邙山陵墓群占
地面积756平方公里,有大型封土墓972座,共有6代24位帝王长眠于此,分别为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为何这里成为帝王将相青睐的身后之所?据史家珍介绍,邙山属低山丘陵,海拔120米至340米,地势起伏平缓,黄土层深厚,黏结性好,含水率低,坚固致密,适合建造墓地,再加上洛阳是13朝古都,很多帝王生前在此建功立业,死后自然也会选择葬在这里。
据悉,邙山陵墓群是全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也是中国帝陵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陵寝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过,其现状并不容乐观。
据史家珍介绍,在972座封土墓中,近2/3的古墓冢封土已损失殆尽,仅有339座尚存留有墓冢,不过墓冢损毁已相当严重,多数都无法显示其完整的形制,而且这种状况仍在持续。
史家珍说,几种常见的破坏形式有水土流失、取土、建房、打窑洞、烧砖窑、开荒种地、改用、非法建设等,其中,风雨侵蚀造成的影响较小,主要破坏来自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自觉、不自觉的侵蚀。
据统计,邙山陵墓群地跨洛阳市所属的7个区县,包括20个乡镇,360多个自然村,文物保护区内约有20万人口;上个世纪60年代“四清”时期和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邙山陵墓群受破坏最为严重,累计有305座墓冢被夷平,80年代后,随着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和保护力度的加大,破坏活动明显减弱。
史家珍说,为了加强邙山陵墓群的文物保护工作,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邙山陵墓群的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项目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文物普查工作已经完成,第二阶段对帝陵的重点调查正在有序开展,第三阶段将对陪葬墓群进行调查和试掘,整个项目将持续到2012年。
按照洛阳市文物局的保护规划,未来将对初步确定方位的11处帝陵进行环境治理,拆迁陵园范围内以及范围之外一定距离的企事业单位、村镇居民等,对保护较好的陪葬墓建立隔离带,把墓冢从耕地中分离出来,形成大面积的绿化保护区,还将对已考证确实的帝陵和陪葬墓树碑立石,介绍年代、生平及历史价值,供游人参观凭吊。
或许到那时,清明时节的邙山陵墓群将不再“寂寞”。
秦始皇陵是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陵园。秦始皇自即位起,就修骊山为陵墓
【分享】中国古代陵墓
陵墓等级也森严-商周陵墓的“羡道”等级
古代统治阶级厚葬成风,在坟墓上糜费大量人力和物资。帝王一级称“山陵”,是从秦汉开始的词。一般说,陵墓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柩的墓室;开始(约从商代到汉)用木椁室,随后出现砖石结构墓室,东汉以后成为主流。这种地下砖石构筑物,发展到后来,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真正成为“地下宫殿”。还有一类墓室,由天然山岩中开凿而成;开凿岩墓始见于汉代,但是用于陵墓一级则主要是唐代。我国早期砖石结构资料,多数来自古代墓葬,表现古代对砖石结构在力学和材料施工技术方面达到的水平;古代墓葬,又包括防水、排水、密封等技术方法的历史资料;古代墓葬的地下结构物较地面建筑保存为多,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建筑的形象和雕刻、绘画艺术等多方面资料;
地面部分,主要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其作用则是给人以严肃、纪念的气氛,是为影响后人而设的。从地形选择到入口、神道、祭祀场所、陵体,从建筑到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创作了纪念性建筑群和严肃静穆环境。但是,地面部分比较容易受到破坏,最早的资料只及于商代,而且残缺不全;
商周陵墓,地下以木椁室为主,其东、南、西、北四向有斜坡道由地面通至椁室,称“羡道”,天子级用四出“羡道”,诸侯只可用两出(南北两向)。椁室、羡道及墓葬附近则殉葬大量车、马、器物、祭器以至奴隶。有些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在墓上建造祭祀性建筑。
秦始皇陵历史上最大的陵墓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赢政兼并了齐、楚、燕、赵、韩、魏6国,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当时,他征发70余万人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3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魄宏大,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皇陵的设计规制由当时的丞相李斯主持,大将章邯监工,工程之大空前绝后。当时,秦朝全国总人口约2000万。壮丁不过700万,但筑陵的劳役最多时竟达到70多万,平均每10个劳力就有一个参加建陵工程。陵冢堆土取自陵园东北5里,所用的青石“运取渭北诸山”(今淳化、泾阳县一带),途经泾河,运到临潼。秦始皇陵现在的外观是一方锥形态夯筑大土丘,据考证,陵丘原高115米,经过2000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高76米,大体分3层,基部东西345米,南北350米。陵周围有夯土的两重城墙,内城为方形,周长2500多米,外城为长方形,周长6200余米。陵墓处于骊山的北坂,为防止山洪冲刷,人们沿着山麓修建东西向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向东流,距陵东2公里处向北折入渭河,现在仍可见其痕迹。陵区本身发现陶水管及石质水管,同时发现大量瓦砾,表明曾有规模宏大的地面建筑,其间有直径达40厘米的瓦当形瓦件,可能是用于梁端的“遮朽”,这种作法在四川现在仍可见到。陵园北部是献殿建筑区。陵东面有一片洼地,可能是当年陵园用以祭祀的养鱼池。陵园城外西北角有一处石料加工场遗址,西南约1400米外有一个坟场,占地1020平方米,地下的人骨杂乱地堆积了四五厘米厚,据分析,这里可能是死去的修墓民工的埋葬处。皇陵东侧,还有陪葬的大冢10余处,南北成列,葬式的级别相当高,可能是殉葬的近侍亲属。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烧毁了地面建筑,又以30万士兵挖掘陵墓,但这次挖掘到底有什么成果,皇陵内部是否遭到了破坏,一直是个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一种生于东海的四脚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为了防止泄漏墓内机制,所有在墓内修造的工匠全部被封埋在墓中。近年来,有关部门对陵墓进行探测,认为墓内仍可能保留原始状态而未遭破坏。1974年以后,陵区内还发现了随葬的巨大兵马俑阵营实物,规模宏大,气魄非凡,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响到汉代及后世的葬制,例如墓顶绘天文星象,在汉、唐、宋、辽的墓葬中相当普遍,地面刻沟用水银灌注象征江河枝脉等等。陵墓的全貌仍在探索中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埋葬着这个希望子孙世代做皇帝的始皇帝的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多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同时也生产着奇迹。 1974年3月兵马俑从5米深的地下“横空出世”,是几位农民的幸运,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虽地处秦始皇陵东侧达1.5公里,以兵马俑一、二和三号坑为主体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仍占地300余亩,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8000兵马俑如同复活的军团一般,宿卫着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队长刘占成说:“虽是陶俑,但它们如真人一般大小,或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铠甲,手持长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腿,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或黑发,蓝袍,绿脸,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雄纠纠的军威,更多的是2200年前古人的生活实况。” 经考古勘探,秦始皇陵可分为陵园区和从葬区两大部分。陵园区占地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现存高76米,周围有大量地面建筑遗迹和陪葬物。陵墓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主要赔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自1979年10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兵马俑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 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得知发现秦俑后想一睹为快。1976年5月14日下午,李光耀一行来到了秦俑建设工地,40多分钟的参观结束时,李光耀激动地说:“秦兵马俑的发现,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8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赞词:“世界上曾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从此,“第八大奇迹”便成为秦兵马俑的代名词,飞向世界各地,飞入寻常人的心中。 今天,秦兵马俑出土已30年,令人惊异的秦代“百戏俑”、“文官俑”、青铜仙鹤等也相继出土,秦陵的奇迹故事还有多少仍待后人去探寻。
Ⅲ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在哪里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 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赵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着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Ⅳ 十三陵是中国哪个朝代皇帝的墓葬群
明朝。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截止2011年,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神路。
(4)中国哪个朝代的墓陵规模宏大扩展阅读:
十三陵简介:
1、长陵(明成祖)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主峰南麓。
明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陵园规模宏大,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工程浩繁,营建时日旷久,仅地下宫殿就历时四年。
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2、献陵(明仁宗)
明献陵是中国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和皇后张氏的陵墓,陪葬恭肃贵妃郭氏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
3、景陵(明宣宗)
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建造动用10万余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
4、裕陵(明英宗)
明裕陵,位于明十三陵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裕陵经多年风雨已残破不全,于2001年进行了彻底的修缮。
5、茂陵(明宪宗)
明茂陵,位于明十三陵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年41岁。谥“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同年十二月十七日葬茂陵。
茂陵始建于1487年9月,同年12月玄宫建成,葬入宪宗皇帝和纪氏。1488年4月,陵寝建成,历时八个月。茂陵陵园的形制大体与裕陵相同,但规模略大。
宝城内琉璃照壁后面设有左右两个方向的踏跺,这一点与其他各陵不同。
6、泰陵(明孝宗)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明泰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朱祐樘及皇后孝康张皇后的合葬陵寝。
7、康陵(明武宗)
明康陵,位于昌平天寿山陵区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
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康陵是目前发现的十三陵中砖碑铭文最多的一个陵。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
明末,康陵曾遭到烧毁,在清朝干隆年间,曾被整修。
8、永陵(明世宗)
明永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
朱厚熜的年号“嘉靖“史称嘉靖皇帝,在位时间45年,是明朝皇帝在位时间最长者之一,仅次于神宗皇帝朱翊钧的在位时间48年。
由于朱厚熜在位时间长,所以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规模仅次于明成祖的长陵,迄今保护较好。
永陵建筑独特、规模宏大,是明十三陵中的代表陵墓。永陵因可能有《永乐大典》陪葬而闻名于世。
9、昭陵(明穆宗)
明昭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明十三陵中的一座陵墓,在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历史上明昭陵屡遭破坏,1987年4月开始修复,1992年修复完毕,是目前明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
10、定陵(明神宗)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11、庆陵(明光宗)
庆陵,位于十三陵中的长陵西北1.5公里,献陵西北约0.5公里,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
12、德陵(明熹宗)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天寿山陵域潭峪岭西麓。
始建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三月玄宫建成,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占地约3.1万平方米。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13、思陵(明毅宗)
明思陵简称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
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
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十三陵
Ⅳ 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的是哪个朝代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长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也是目前所发掘唐代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
李重润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之长子。于701年九月初三日,被武则天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杀) ,李重润死时年仅十九岁。 中宗复位后于706年追封为懿德太子,葬乾陵。其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韩家堡村,1971年7月进行发掘。
组成
该墓地表有双层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
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
Ⅵ 中国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哪个省最多
摘要:夏商开始,历代的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集中在一个地区。陵区占地非常惊人,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时至今日便成了坐地收费的旅游区。不过,按照老说法,这些帝王陵都是不能随意靠近的,到底去还是不去,您可得仔细掂量掂量…… 国内网友选出了中国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NO.10 茂陵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咸阳市兴平市南位乡茂陵村,距兴平市城东15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茂陵不仅在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也最长。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开始,到他死前后共建了53年。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展藏之”。由于陪葬物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俑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年在茂陵东侧出土2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
NO.9 昭陵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
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公里,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NO.8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建成,先后调用军工10万,历时达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NO.7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东距遵化市26公里,西至北京125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清东陵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开始修建,历时247年,陆续建成217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15座陵园。陵区南北长125公里、宽20公里,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1961 年,清东陵被国wy列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1月,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清东陵和清西陵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31处世界遗产之一。
NO.6汉阳陵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塬上。
汉阳陵占地20平方公里,有190多个外藏坑,其中围绕帝陵的81个外藏坑地位和等级最高,出土了大量陶俑,包括武士、仕女、文官,还有陶塑家畜、木车马。
最近新建成开放的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文物保护和展示理念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被2005年召开的国际古迹保护理事会第十五届年会确定为全世界文物保护和展示的示范工程,是目前中国第一座紧贴帝陵、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不同小气候环境中、对遗址实现全封闭保护,并采用国际上先进配套设施的现代化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NO.5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位伟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
NO.4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基本相同,均位前方后圆,只有面积大小、筑饰繁简略有差异。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1957年,北京市ZF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wy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NO.3 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朝国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4.9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NO.2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历时39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51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NO.1 黄帝陵
黄帝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 “汉武仙台” 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申明:生活十大、生活排行榜等内容源于程序系统索引或网民分享提供,仅供您参考、开心娱乐,不代表本网站的研究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Ⅶ 就单一陵墓而言哪座陵墓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着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着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Ⅷ 北京的十三陵是哪个朝代的皇帝的陵墓
明代。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Ⅸ 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的是哪个朝代
截止2020年10月所发掘唐代贵族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为复杂的一座墓葬是懿德太子墓。
该墓地表有双层封土,呈覆斗形,南北长56.7米.东西宽55米,高17.92米。整个陵园南北长256.6米,东西宽214.5米,陵园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阙一对。
阙南有石狮一对,石人两对(一对只残留底座)。石华表一对(已残,倒塌后埋入土中)周围设围墙,南面有土阙、石狮、石小人、华表等。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
全长100.8米。葬具置于后室,为庑殿式石椁,外壁雕饰头戴凤冠的女官线刻图,墓壁满绘壁画,保留约40幅。墓道两壁以楼阙城墙为背景绘太子出行仪仗,过洞绘驯豹、架鹰、宫女、内侍等。第一、二天井绘列戟,为天子之制。
甬道及墓室壁面绘持物宫女、伎乐等宫廷生活画面。墓顶绘天象。该墓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
(9)中国哪个朝代的墓陵规模宏大扩展阅读
墓室主人
李重润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与韦皇后之长子。于701年九月初三日,被武则天杖杀而死(一说逼迫自杀),李重润死时年仅十九岁。
中宗复位后于706年追封为懿德太子,葬乾陵。其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韩家堡村,1971年7月进行发掘。
Ⅹ 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陵墓是哪一个,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是西汉皇帝刘彻的陵墓,位于咸阳市兴平市,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公元前139年到公元前87年建成历时53年。汉武帝是历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很有才略的封建皇帝。他在位的时候是汉朝最为强盛的时期。
整个陵园成正方形,边长约420米。他是汉代帝王陵墓之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为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整个占地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开放的时间为早上8点到晚上6点,旺季的门票价为80元,淡季的门票价为60元,建议游玩时长2~3小时,四季都可以来。整个陵墓高46.5米,顶端东西长39.25米,南北宽40.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