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四大飞机制造城市
沈阳,沈飞集团所在地、成都,成飞集团所在地、西安,西飞集团所在地、南昌,洪都航空所在地
沈飞集团公司自1951年正式创建以来,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先后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飞机;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Ⅰ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机--歼6飞机;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第一架双倍音速歼击机--歼7飞机。
第一架自行设计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第一架超音速歼击教练机--歼教6飞机;第一架高、中、低空侦察机--歼侦6飞机;第一架全天候高空高速、具有良好机动性能的飞机--歼8Ⅱ型飞机;第一架空中受油机。50年来,沈飞集团公司先后研制生产了20多种型号几千架飞机,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歼击机的摇篮”。
成飞(集团)公司,始建于1958年,1998年改制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设计、研制和成批生产歼击机的重要基地,具有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能力(J-10A/B)。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成飞(集团)公司,代号132厂,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直属特大型企业,是我国研制、生产歼击机的重要基地。
从1978年起,公司连续多年保持盈利,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中国企业形象AAA级企业和首届中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获奖单位等荣誉称号。
西飞集团公司在40多年的发展中,先后研制、生产了20余种型号的军民用飞机。军用飞机主要有“中国飞豹”、轰六系列飞机等。其中 5个机型30架飞机参加了国庆50周年阅兵式。民用飞机主要有运七系列飞机和新舟60飞机等。其中新舟60飞机是我国首次严格按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CCAR25部进行设计、生产和试飞验证的飞机。
它在安全性、可靠性、舒适性、经济性、维护性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当代世界同类先进支线客机的水平。1980年西飞集团公司率先走出国门,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世界着名航空公司进行航空产品合作生产。
由西飞集团公司承担生产的国外航空零部件主要有美国波音737-700垂直尾翼、747组合件,法航空客门、翼盒,加航CL415组合件,意航ATR72飞机16段等。非航空民用产品主要有“西沃牌”豪华大客车,“西飞牌”铝型材、金属挂板,铝门窗系列产品,VCM覆塑板,变频模糊控制器及密集书架、抗静电地板等。
主要项目:教练飞机、强击机、农林飞机、海防产品、片梭织机、摩托车及发动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曾生产了数款经典机型:强-5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K-8教练机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与国外合作研制、以外销为主的教练机、L-15"猎鹰"是由南昌的洪都航空工业集团(HAIG)发展的高级教练机。
中国军用航空制造产业自初教-5于1954年首飞以来已发展六十余年,目前已具备军用全机种与最新代次的生产能力,并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同时独立研制五代机的国家。
(1)中国最大的舵工在哪里扩展阅读:
飞机结构简介
飞行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功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少数特殊形式的飞机外,大多数飞机都由机翼、机身、尾翼、起落装置和动力装置五个主要部分组成:
1、机翼
机翼的主要功用是产生升力,以支持飞机在空中飞行,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稳定和操作作用。在机翼上一般安装有副翼和襟翼,操纵副翼可使飞机滚转,放下襟翼可使升力增大。机翼上还可安装发动机、起落架和油箱等。不同用途的飞机其机翼形状、大小也各有不同。
2、机身
机身的主要功用是装载乘员、旅客、武器、货物和各种设备,将飞机的其他部件如:机翼、尾翼及发动机等连接成一个整体。
3、尾翼
尾翼包括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水平尾翼由固定的水平安定面和可动的升降舵组成,有的高速飞机将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合为一体成为全动平尾。垂直尾翼包括固定的垂直安定面和可动的方向舵。尾翼的作用是操纵飞机俯仰和偏转,保证飞机能平稳飞行。
4、起落装置
飞机的起落架大都由减震支柱和机轮组成,作用是起飞、着陆滑跑,地面滑行和停放时支撑飞机。
5、动力装置
动力装置主要用来产生拉力和推力,使飞机前进。其次还可为飞机上的其他用电设备提供电源等。现在飞机动力装置应用较广泛的有:航空活塞式发动机加螺旋桨推进器、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
除了发动机本身,动力装置还包括一系列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系统。 飞机上除了这五个主要部分外,根据飞机操作和执行任务的需要,还装有各种仪表、通讯设备、领航设备、安全设备等其他设备。
制造过程
飞机机体制造要经过工艺准备、工艺装备的制造、毛坯的制备、零件的加工、装配和检测诸过程。飞机制造中采用不同于一般机械制造的协调技术(如模线样板工作法)和大量的工艺装备(如各种工夹具、模胎和型架等),以保证所制造的飞机具有准确的外形。工艺准备工作包括制造中的协调方法和协调路线的确定,工艺装备的设计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飞机制造
Ⅱ 中国最大运输机是什么能运多少坦克
载重40吨的伊尔76很明显还运不了51吨的ZTZ-99式坦克。目前世界各国在军队现役的唯一一种能运第三代主战坦克的运输机是美国和欧盟的C-17..世界上最大的运输机俄罗斯的安-225运输机现在全世界才只有两架!
Ah-225背部设计有凸起.正是当初为运载体型超过自身机舱的物体(如暴风雪号以及俄制运载火箭)而设计的.设计载重250-300吨的安225甚至完全可以运走与一架C17加上伊尔76等重量的货物。
对于AH-225得数量,原型机1988年11月30日完工出厂.后来资金问题.一号机从1994年5月以后就被存放在乌克兰工厂的一角,机上许多主要零件也被拆下作为安-124与安-70的备用零件,实际上等于是已经处于不能飞行的报废状态。直到2001年上半年起才又开始重新飞翔于天空中。据说目前安托诺夫正在积极进行二号原型机的建造,但是有资料说“2011年4月份乌克兰总统访华,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说服中国投资乌克兰,为乌克兰缓解经济压力。作为诚意,乌克兰很有可能将世界上唯一的一架安-225卖给中国。乌克兰方面还表示,安-225技术成熟,性能先进,希望可以和中国合作研制,成立新公司,共同制造。据乌克兰某位不小心透漏了个人姓名的官员声称,中国已经同意贷款给乌克兰80亿美元,用以缓解乌克兰国内的经济压力。”以此推断安225只有一架,所以谢谢三楼的提示。
目前.石家庄国际机场是我国唯一许可安-225起降得机场,迄今为止安225共5次到过中国。
Ⅲ 最近看见中国人才热线上招船员,请问这些招聘靠谱吗,普通人可以随船远洋吗不需要相关证书吗
网络招船员,通常这些招聘靠谱,但是也不排除虚假,还是要多了解,我国的远洋船,非船员是不可以随船远洋的,随船的都是船员,需要相关证书。
船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船员是指包括船长在内的船上所有任职人员;狭义的船员则不包括船长,仅指与船舶所有人签订船员雇佣协议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规定:船员,是指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船员注册取得船员服务簿的人员,包括船长、高级船员、普通船员。
船员,是指包括船长在内的船上一切任职人员。船长、驾驶员、轮机长、轮机员、电机员、报务员(2000年以后该职务基本被取消,由驾驶员代理)政委(中国国企基本都有),必须由持有相应适任证书的人担任。从事国际航行的船舶的中国籍船员,必须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务监督机构颁发的海员证和有关证书。其中:
甲板部(驾驶部):船长、大副、二副、三副、水手长、木工、水手、舵工
轮机部: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三管轮、电机员、机匠长、机匠
事务部:管事(事务长)、大厨、服务员、船医。
甲板部
船长:全船的管理与驾驶
大副:甲板部分的工作、货物的配载、装卸和运输管理
二副:驾驶任务,驾驶设备的技术管理,航海图书资料管理
三副:船舶航行、停泊、主管救生、消防设备的技术管理
水手长:带领水手进行甲板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
水手:跟随高级船员负责正常的航行值班。
轮机部
轮机长:船舶机械推进职能
大管轮:轮机部设备的安全和预防
二管轮:辅机电气设备管理。
三管轮:辅机电气设备管理。
机工:跟随高级船员负责正常的航行值班。
电机员:主管船舶电机和船上电气设备
Ⅳ 六横岛的造访六横
一代名相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期间,曾亲赴六横抗旱救灾解民于危难,后又多次来访六横,留有《题回峰寺》,后人为铭记其功绩建有王安石庙(太平庙)保留至今。
题回峰寺
山势欲压海,禅扃向此开。
鱼龙腥不到,日月影先来。
树色秋擎出,钟声浪答回。
何期乘吏役,暂此拂尘埃。
十六世纪东亚最繁荣的国际民间贸易中心——宁波双屿港双屿港:500年前不可不知的繁华
一
500年前,岛的西部曾存在过一个非常繁荣的民间贸易港口———着名的双屿港。
双屿港位于北仑梅山盐场外的佛渡岛与六横岛之间,明朝时属宁波府定海县(今镇海)郭巨千户所管辖,今属舟山市管辖。双屿港(Syongicam)即双屿洋,今称双屿门,是水道名。双屿洋是进出宁波甬江的必经航道,是宁波的贸易大门。
因双屿港得名的港口区,葡萄牙人称为“PortoLiampó”,即“宁波港”。双屿港到底在六横岛的哪个部位,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考虑到中国文献称为“双屿列港”,那就表明,它不是一个港口,而是多个港口区的统称。明朝中叶提督浙江、福建海防事务的朱纨,曾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五月、六月,冒着酷暑两次从郭巨下海,上双屿港,登陆洪(六横)山,对双屿港进行过实地考察。根据他事后所写的《双屿填港工完事疏》,双屿港口区分为南、北二港。南港、北港的分别在哪?根据有关文献的记录与作者的实地考察,北港区在由郭巨上六横岛的沙岙码头周边,人称大脉(麦)坑的山岙;而南港区应在沙岙码头南部海边,人称涨起港的山岙。由于港口的堵塞,当年的自然港湾,如今变成了山岙。此外,佛渡岛西南部也有一个港区,可称为西港。
双屿港悬居海洋之中,处于主航道线上,但又距海岸不远,便于粮草接济,正是从事走私贸易的好地方。
较早来双屿港从事走私贸易的,是福建商人,主要是漳州、泉州人,他们所坐的海上商船,被宁波人称为“漳船”。漳船入宁波海域的时间,在1517年~1518年间。福建商人经常从漳州下海,先到南洋购进胡椒、苏木、名香等热带产品,然后运输到宁波双屿港区。由于走私商品利润极为诱人,往往是百倍之利,吸引了不少宁波人和安徽人冒险乘船到海上进货,然后再运到江浙一带销售。
1523年,宁波发生了着名的“争贡事件”。所谓争贡事件,是指日本贡使内讧、殃及宁波的事件。明朝自朱元璋以来,实行朝贡贸易制度,规定日本十年来华朝贡兼贸易一次,每次来的时候,必须有明朝预发的凭证(当时称“勘合”)。这一年,日本大内氏与细川氏争夺朝贡贸易权,各派出贡船,先后到达宁波。浙江市舶司太监赖恩暗中接受了细川氏副使宁波籍宋素卿的贿赂,厚待细川氏贡船而薄待大内氏贡船,结果引起两队贡使的内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浙江市舶司的嘉宾堂被毁,东库被劫。日本贡使甚至追杀到绍兴,沿途烧杀抢掠。明军追击时,又失了几员大将,震动了浙江,史称“争贡事件”。
日本人为利益之争打架打到中国地盘上,此事为海禁派找到了借口,嘉靖皇帝下令关闭浙江市舶司。正常贸易管道的堵塞,迫使海商走上走私贸易之路。1524年,又适值宁波大灾,宁波人的购买力大受影响,直接导致了双屿港货物的滞销,使得市场上的批发商人坐立不安。不久,他们与因罢市舶司而贸易无门的日本贡船取得了联系。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双屿港的海商将库存商品低价卖给了日本商人。
接着,1526年,福建监狱中犯人郑獠越狱后下海经商,鼓动葡萄牙商人来到双屿港,与宁波商人卢黄四等私下开展交易。这是葡萄牙商人到宁波经商的开始。起初是临时性的,每年夏季来双屿港,冬天回广东的私澳(即澳门)停泊。久而久之,葡萄牙商人就在双屿港定居下来。
双屿港的南港区涨起港畔。明嘉靖前,从山脚到外线海塘仍是港湾,可以停泊船只,明后期逐渐淤积成小平原。解放后在山脚旁曾挖出船板和桅、缆等物。
二
由于有高额的走私利润,由于受了好处的地方官及驻军眼睁眼闭,到双屿港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朱纨《双屿填港工完事疏》称:“有力者自出赀本,无力者转辗称贷;有谋者诓领官银,无谋者质当人口;有势者扬旗出入,无势者投托假借。双桅、三桅连樯往来,愚下之民,一叶之艇,送一瓜,运一樽,率得厚利。驯致三尺童子,亦知双屿之为衣食父母。远近同风,不复知华俗之变于夷矣。”
参加沿海走私贸易的宁波人,主要是盐场的“灶丁”。灶丁生活在沿海地区,他们负责采办渔课,可以借采办之名,私下制造大船下海,帮双屿港走私分子搞物资运输,有的则直接参与交易。到了1532年左右,海上私人贸易公开化。宁波人万表《海寇议》称:“十数年来,富商大贾,牟利交通,番船满海间。”这些话形象地描写了双屿港当时的国际走私贸易发达状况,这自然是朝廷不愿意看到的。
1541年之前,是海上私人贸易自由发展阶段,大多数海商都是独家经营的小商人,“承揽货物,装载而还,各自买卖”。在双屿港兴起过程中,中国出了一些着名的走私大商人,如福建人郑獠、金子老、李光头,安徽人许氏三兄弟(许松、许栋、许楠)、徐海、徐惟学,宁波人卢黄四等。后来赫赫有名的皖南人王直即汪直,也在1540年下海,加入许氏集团,成为管家。
此后,海上私人贸易集团化,出现了许氏兄弟、李光头两大海商集团,这是双屿港发展史上公认的转折点。海商集团的形成,有其内在因素。海上竞争激烈,弱肉强食,迫使海商走上小船主依大船主之路,规模小的50只船,规模大的多达100只船,“成群分党,分泊各港”。这些海商集团不但雇用本地的舵工、水手,还招募了一些日本的贫穷浪人,作为护卫家丁。某些富裕的日本商人则出资搭股,从事海上贸易。走私贸易的集团化、国际化,使海上形势更为复杂,出现亦商亦盗现象。
经过20多年的经营,双屿港区逐渐成为一个走私贸易根据地,当时士大夫称为“根抵窟穴”。除南港与北港外,六横山东南部沿海平原地区“宽平古路四十余里”,当也是活动区域。因走私分子占据时间长,人货往来多,竟至“寸草不生”。在双屿港居住的外国人,除葡萄牙人外,至少还有日本等十多个国家的商人,多时达3000人左右。双屿诸港前后有近万人参与走私活动,同时代中国着名史家王世贞称“舶客许栋、王直辈挟万众双屿诸港”。
六横岛远眺。六横岛位于宁波市穿山半岛东南、象山港口外,岛域略近长方形,依次有6座山体横亘其间,六横之名即由此而来。
三
双屿港走私贸易的结束,时间在1548年。
从商业角度来看,当时中外贸易过程中的不规范性是直接诱因。当时的中外走私贸易方式是这样的:外商将货运到中国后,必须找一个中间商,负责销售。中国的中间贸易商,往往采用卖空形式,即先与外商谈妥价格与价值,先拿到货,待销售后再与外商结账。由于外国货物都是违禁物品,故而这种贸易方式很容易出现纠纷。碰到这种贸易纠纷,只能私了。极端的就是诉诸武力,发生流血事件。
直捣双屿港的直接导火线,正是谢氏与葡萄牙商人的贸易纠纷。谢氏是余姚望族,出过阁老谢迁等大官,是宁波典型的参与走私贸易的贵官之家。谢氏进了外国货物,不断压低价格,且拖欠货款,葡萄牙商人不断上门催讨。谢氏凭借自己的权势,采用恐吓手段,声称要将他们告到官府。嘉靖二十六年(1547)六月的一个半夜里,愤怒的双屿港走私分子及葡萄牙商人等,袭击了谢氏,烧了谢氏房子,杀了一些人,抢了东西后扬长而去。余姚地方官仓皇汇报浙江上司,称倭寇来了。浙江地方官一听,急忙下令追捕倭寇,且鼓励百姓告密,结果搞得人心惶惶,沿海军事形势徒然紧张。
由于海上无疆界,海商钻空子,在浙江与福建之间的海域来回流窜,与官府玩起“捉迷藏”游戏。七月,苏州人朱纨出任新设立的浙江、福建海道巡抚,负责打击浙江、福建沿海走私活动。朱纨走马上任后,采取了一些严厉的措施,实行部分士大夫提出的“覆其巢穴之计”。他知道宁波守军为走私商人所收买,不肯出剿,故而调用了福建军队,来对付走私商人。嘉靖二十七年(1548)三月二十六日,都指挥、福建都司卢镗率福清兵1000余人,浙江巡视海道副使沈翰指挥从丽水等地抽调的浙江乡兵1000余人,由海门卫(今黄岩东北)下海,直指走私贸易港口———双屿港。四月二日,在九(韭)山洋与走私分子交锋,官军首战大捷,活捉走私头目许栋等近60人,还有一个日本商人稽天。五日,第二次交火,活捉了走私头目李光头。六日,官军包围了双屿港区。那天晚上,风雨交加,海雾迷漫。七日,天快亮的时候,双屿港区的走私分子决定突围,大小船只倾巢出动。官军追杀堵截,走私分子死了好几百人,许六、姚大总、顾良玉、祝良贵、刘奇十四等皆被活捉。官军进港搜查,将天妃宫10余间,竂屋20余间及遗弃的大小船27只,全部烧毁。这就是宁波历史上着名的双屿港之役。
双屿港之战后,因为双屿四面濒海,地势孤危,难以立营守卫,且福建兵不肯守卫,用浙江兵又不放心,五月二十五日,朱纨下令“聚桩采石”,填塞了双屿港进出的“港门”。从此,热闹20余年的双屿港区消失于世。
朱纨捣毁双屿港,引起沿海地方利益集团的强烈不满。朱纨针锋相对,进一步采取强硬政策,上书朝廷,公布名单,要求严加处罚,朝廷未加采纳。朱纨凭着自己的尚方宝剑,索性未奏先斩,在宁波演武场处决了96名大走私商。这一下舆论大哗,地方及在朝的浙江籍、福建籍官员,纷纷上章弹劾朱纨,称他“注措乖方,专杀启衅”。结果,朱纨被罢官,临时增设的浙福海道巡抚一职被废。世宗甚至下诏,要将朱纨捕至北京审问。朱纨闻讯后,在家服药自杀。
朱纨是一个悲剧人物。作为地方官吏个人,他勤政廉洁、精明强干,但他执行的政策代表了明王朝闭关锁国的落后意识,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不但毁掉了一个贸易活跃的港口,也毁掉了他自己。
朱纨自杀以后,士大夫参与走私活动更为猖獗。双屿港区走私余部在王直的率领下,逃到日本,后来停泊烈港。王直往来日本、南洋各国,生意做得更大,被人称为“徽王”,成了海上世界的新老大,烈港也成了新的走私贸易港。王直甚至要求官府开放贸易港口,浙江总督胡宗宪也是皖南人,答应了王直的要求。不过,朝廷中反对声音较强,最终,胡宗宪兜不住了,违反诺言,诱杀了王直。
双屿门水道中的上双屿山与下双屿山。
四
贸易港的兴衰,总是和经济结合在一起的。双屿港的兴起,正是江南经济发达的产物与表征。背靠发达的江南经济,外负东洋与西洋冒险商业,宁波双屿港得以成为当时江南最大的中外贸易中转港。
双屿港的消失,使宁波失去了东亚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宁波海域诸岛,是大航海时代海商发现的停泊港,无疑是太平洋西岸最为理想的深水贸易大港。如果明朝政府能顺应历史潮流,采取开放政策,双屿港完全可能成为雄踞世界的国际一流大港。
今天,当港口在经济腾飞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凸现时,大家又注意到了宁波海域诸岛的深水良港位置。今日的宁波—舟山港,上海洋水港,仍以宁波海域诸岛为发展区域。历史绕了一个大圈,国际贸易大港重新回到了当年的宁波双屿港周围,这是一个相当有趣的现象。
宁波双屿港(今舟山六横)与油画在中国的传播中国油画发展的起点,有据可查是从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在浙江宁波地区的双屿港建立贸易基地起,将油画这一艺术样式带入中国。有艺术史家下过这样的结论:“西洋美术传入中土,盖亦自利玛窦始。”“2”以今天发掘的史料而言,此言实误。利玛窦到澳门,在万历十年(1582),进北京城在万历二十八年底(1600),而在利玛窦到澳门之前的三四十年间,我们即已见到了西洋美术在中国传播的事实。
1542—1 548年间葡萄牙人在浙江宁波地区的双屿港建立的一个贸易基地里有西洋美术的传播。葡萄牙旅行家平托(F.M.Pinto)《远游记》第六十八章记载双屿港:
“在同一塔楼上有一窗户,两个孩子和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在哭泣,在她的脚下有一男人被大卸四块,其形象很逼真,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干系膳(案:即西班牙)人还举着带血的矛戟在杀戮。整幅艺术品豪华壮观,令人百看不厌。”
很明显这是一幅绘制在窗户上的西洋画,是一幅“豪华壮观”的艺术品。同上书同卷还载:
“他的双眼注视身边的那组塑像,近如同一面明镜。”
双屿港的教堂里有西洋雕塑。同书第六十九章:
“代理主教跑在无染受孕圣母之前,眼望图像,双手高举……对圣像说道……”
双屿港的教堂里还有“无染受孕圣母”像。可以说,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关于欧洲西洋美术传入中国最早的文字记一载,比利玛窦到澳门要早三十余年。
Ⅳ 1498年之后(发现新大陆之后)的航海家有哪些及他们的事迹o(∩_∩)o...哈哈
麦哲伦的故事
麦哲伦(Magellan,Ferdinand),葡萄牙着名航海家和探险家,先后为葡萄牙(1505~1512)和西班牙(1519~1521)作航海探险。从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发现麦哲伦海峡,然后横渡太平洋。虽在菲律宾被杀,他的船只继续西航回到西班牙,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被认为是第个环球航行的人。
麦哲伦出身于贵族家庭,1505年参加葡萄牙海军去印度作战。虽然葡萄牙在非洲东海岸及印度西海岸作战胜利,从而打破了印度洋上的穆斯林势力,也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海上贸易控制点,但没能控制马六甲,其成就还欠完美。为此,1511年参加攻占马六甲之役。东方的财富经过马六甲流入西方世界的港端口,葡萄牙因控制了马六甲海峡,掌握了通往马来西亚海域与港口的钥匙。但还需要向香料群岛、产生财富的摩鹿加群岛探险。因此于1511年12月作一次侦察航行,到达班达岛后,带了一批香料于1512年回里斯本,次年随军攻打摩洛哥要塞阿萨莫尔,因受伤成终身跛脚。1514年回国后两次上奏国王要求晋级和增加年金,均被拒绝。
1517年麦哲伦偕同宇宙学者法菜罗去西班牙,放弃葡萄牙国籍,转为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服务。1518年出任远征船队队长,前往为西班牙开辟新的通往摩鹿加的路线。麦哲伦自信能发现一条从大西洋通往南面的海的海峡。1519年9月20日船队启航,270名水手来自9个国家。9月26日到达特内里费岛,10月3日继续向巴西远航;曾在几内亚岸外停泊。11月29日航行到圣奥古斯丁角西南方27里格处(1里格约为5千米)。绕过卡布弗里乌之后,12月13日,船队到达里约热内卢湾。次年3月到达圣朱利安港。
在镇压了西班牙船长们发起的叛乱后,1520年8月24日离开圣利安港,船队继续南下,10月21日绕过维尔京角时,在南纬52度50分处进入他们要找的海峡(后以麦哲伦的名字命名)。到达淘峡西端,船队只剩下3条船。10月28日进入“南面的海”。回海域风平浪静,被称为“太平洋”。船员们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借助于秘鲁洋流的推动,在麦哲伦无情的决定下,进行横渡太平洋的伟大航行。
12月18日船队从智利海岸向西北航行,1521年1月24日才看见陆地,可能是土阿莫图群岛的普卡普卡。2月13日在西经158度处穿过赤道,3月6日在马里亚纳群岛中的关岛首次登陆,获得99天以来第一次弄到的新鲜食品。3月9日起航,向西南方向进发。后在今菲律宾群岛的马萨瓦登陆,为西班牙在太平洋找到第一个同盟者。在宿务岛,使地方统治者及其官员们皈依天主教。不到两个月之后,4月27日麦哲伦在麦克坦岛上与当地人作战时被杀。麦哲伦死后,只有两条船到达摩鹿加,而只有“维多利亚”号于1522年9月由埃尔卡诺指挥回到西班牙。生还者还有另外17名欧洲人和4名印第安人。埃尔卡诺从太平洋绕好望角回到大西洋,证明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的突出贡献不在于环球航行本身,而在其大胆的信念和对这一事业的出色指挥。他是第一个从东向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他以3个多月的航行,改变了当时流行的观念:从新大陆乘船向西只消几天便可到达东印度。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圆体,不管是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毫无疑问,都可以环绕我们这个星球一周回到原地。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
永乐三年(1405)五月己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太监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
永乐五年回加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
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巳,“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真家属”。
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太监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一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
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伊斯兰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
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巳,“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
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太监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郑和墓在南京市南郊牛首山南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明朝祝允明记载的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程
明朝祝允明所撰《前闻记》(1525年刻)详细记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行程日期及各地停留之日期,可供参考:
人数: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史、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木艌、搭材等匠,水手、民稍人等,共27550员名。
里程: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六日(1431年1月19日)龙湾开舡,十日到徐山,二十日出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六年二月二十六日到长乐港。十一月十二日(1431年12月16日)到福斗山。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注:自福建五虎门至占城共行船16日。)
七年正月十一日开舡,二月六日到爪哇。(注:自占城至爪哇共行船25日。)
六月十六日开舡,二十七日到旧港。(注:自爪哇至旧港共行船11日。)
七月一日开舡,八日到满剌加。(注:自旧港至满剌加共行船7日。)
八月八日开舡,十八日到苏门答剌。(注:自满剌加至苏门答剌共行船8日。)
十月十日开舡,十一月六日到锡兰山。(注:自苏门答剌至锡兰山共行船36日。)
十日开舡,十八日到古里国。(注:自锡兰山至古里国共行船9日。)
二十二日开船,十二月二十六日到忽鲁谟斯。(注:自古里国至忽鲁谟斯共行船35日。)
八年二月十八日(1433年3月9日)开船回洋。
三月十一日到古里。(注:自忽鲁谟斯至古里国共行船23日。)
二十日大综船队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注:自古里国至苏门答剌共行船17日。)
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共行船9日。)
五月十日回到昆仑洋,二十三日到赤坎,二十六到占城。
六月一日开舡,三日到外罗山。(共行船2日。)
九日见南澳山。十日晚,望见望郎回山,六月十四日到碕头洋。十五日到碗碟屿。二十日过大小赤。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京。二十一日关赐奖衣宝钞。
船号:如清和、惠康、长宁、安济、远之类,又有数序一二等号。
船名:大八橹、二八橹之类。
备注:郑和第七次大航海于1431年1月19日离开南京龙湾港,于1432年1月12日离开福建五虎门,途径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国,于1433年1月17日到达忽鲁谟斯(位于今伊朗东南米纳布附近,临霍尔木兹海峡。),共用两年时间到达目的地忽鲁谟斯。1433年3月9日,离开忽鲁谟斯,1433年7月22日回到南京,回程共用了4个月时间。
郑和七次下西洋所经过的国家和地区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共有36个: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刺加、勃泥、办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郑和下西洋调解矛盾,平息冲突,消除隔阂,有利于周边的稳定,维护了东南亚、南亚地区稳定和海上安全,提高了明朝的声望.所以,可以看出郑和的船队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但不是用于侵略扩张,而是用于实现和平目的.在当时国际环境条件下,陈祖义几千人,阿烈苦奈儿上万人,没有强大军事实力做后盾,是难以实现和平的.
李约瑟评价: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有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朱棣时期,陆海两方面对明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改变了被动防御战略,主动出机,陆上方向实施迁都、亲征漠北;海上方向组建了郑和舟师,震慑和打击倭寇和反明势力,并从海上实施战略包抄,对西北方向进行战略上的牵制,从而减轻明朝北部的压力.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这种贸易是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基本形式,带有封建宗主国的性质.它通过这种形式获得这些小国对明朝宗主地位的认可,这是朝贡贸易的政治目的.当时各国都积极到中国来朝贡,一方面得到明朝的庇护,一方面得到的丰厚赏赐.据统计,永乐在位22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亚非国家使节来华共318次,平均每年15次,盛况空前.更有文莱、满剌加、苏禄、古麻剌朗国4个国家先后7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最多一次有18个国家朝贡使团同时来华,还有3位国王在访问期间在中国病逝,他们遗嘱要托葬中华.明朝都按照王的待遇厚葬.
第二种官方贸易.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双方官方主持下与当地商人进行交易,是明朝扩大海外贸易的重要途径.郑和船队除了装载赏赐用的礼品外,还有中国的货物,如铜钱、丝绸、瓷器、铁器等.这种贸易可以用明代铜钱买卖,多数以货易货.最有影响的是击掌定价法.在印度古里国,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郑和下西洋期间,尤其是后几次下西洋贸易规模扩大,遵循的平等自愿,等价交换,具备了国际贸易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三种民间贸易.这种贸易一定程度上是在郑和下西洋贸易活动的带动下出现的.它不是通过官方,而是由商人或民间自发性展开的.郑和下西洋消灭海盗,维护了海上安全,开辟了航线,促进和刺激了民间贸易.据有学者研究,郑和使团不禁止下西洋官兵带一些中国货物在沿途进行交换.东南亚百姓对中国丝绸、瓷器、工具非常喜欢,郑和船队一到都争先恐后的划船或到码头交易,有的还请官兵到当地的集市设摊交易.当时中国主要输出的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钱等,中国换回的主要是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当时中国从海外进口100斤胡椒,当地价值1两,回到国内出售20两,利润丰厚.
郑和下西洋进行的贸易活动有政治行为的贸易,也存在经济行为的贸易.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不仅进行海外贸易,还传播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比较落后,非常向往中华文明.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还肩负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的使命.郑和出色将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郑和下西洋传播中华文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华礼仪和儒家思想、历法和度量衡制度、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雕刻技术、医术、航海造船技术等.
现在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表达了当地人民对这位传播中华文明的先驱的敬意.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当葡萄牙的航海家达加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述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到这里.他们在阿拉伯领航员的帮助下,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顺利到达了印度.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在海洋事业上还有许多贡献.郑和的功绩是辉煌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从30多岁开始,前后28年献身海洋,最后一次下西洋时,已经60岁了,为了中外文化交往和航海事业,他毅然率领船队出使,这次他再没有回来,病逝在印度的古里,时年62岁,永远的长眠在他开辟的和平的道路上.
在群星璀璨的中华英杰中,郑和不但以先于西方人航海,胜于西方人的航海技术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觉得人们关注和研究他的最主要层面,恐怕是郑和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精神:一种中国人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价值趋向,一种打开国门走向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决心.
郑和这种敬业献身报效国家的精神是永存的,凝聚着中华民族开放进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经略海洋和敢为天下先的优秀品德,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继承和弘扬,推进人类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