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经济最大风险在哪里

中国经济最大风险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7-21 16:46:54

①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有何风险

中国经济的风险何在?
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债务风险、房地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风险等。
比方说防金融风险,宏观上就是要把握好融资结构。应大幅提高工商企业面向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重,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规范和约束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行为。
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70%、80%的资金都靠银行贷款,那就说明这个地方的金融有问题,搞得不活。一个地方的信托、租赁、小贷、抵押、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得不到发展,高利贷、典当行、“老鼠会”等就会盛行,容易导致金融“三乱”。当然,如果一个地方50%、60%的融资都是靠利息比银行高几个点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又会导致这个地方企业融资成本整体很高。
要更好地解决融资问题,关键是要努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直接金融市场,通过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企业债券等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去年,重庆政府帮助企业筹集到一千四五百亿的低利息、低成本的资金,都是从资本市场上来的,是直接融资。今年,我们提出新增6000亿元融资,要做到25%来自直接融资市场,45%来自银行,30%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前,我们的直接融资大体只有10%左右,希望通过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能够形成银行、直接融资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45:30:25的融资比例。
经济生活中,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产能过剩的风险,我恰恰认为这是最重要的风险。本质上讲,市场经济通过充分竞争才能有效益,这就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也有个度的问题。
比方说,一个企业研究开发出一个新产品,这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市场。先做的人一马当先,独占鳌头,获得效益最大化,这就是创新驱动的魅力所在。旁边人看到先行者效益很高,群起而上都模仿,之后逐渐会达到供求平衡。供求平衡了还要竞争,就会有个后来者居上的概念。后来者本事比你大,人才结构比你好,资本更密集,就会把老企业淘汰出局。这时候,市场就会产生过剩。
产能过剩有个经济学逻辑:如果行业过剩10%—20%的时候会产生优胜劣汰,属于良性竞争;一旦过剩超过20%,比如全行业过剩30%、40%甚至50%,几乎所有企业,都会泥沙俱下,大家通通赔本,形成行业性亏损。现在中国差不多十来个行业,钢铁、电解铝、玻璃、有色金属、水泥等等都是如此。比如钢铁行业,市场每年需求6亿吨,产能却达到10亿吨,严重过剩,行业平均利润率在3%以下,企业普遍亏损。更严重的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还会连累金融业,造成银行坏账,增加诱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风险。
从这个意义上说,防止产能过剩,既是宏观经济问题,也是微观经济问题,每个行业、每个企业概不能外,传统工业、房地产业、高科技产业、金融业都是如此,都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出现过剩。俗话说:“千做万做赔本生意别做”,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头脑,任何一家企业都要关注自身行业产能是否过剩。
县长和企业家都不要碰过剩产业
这些年,重庆经济之所以表现良好,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按照中央要求,坚决不碰产能过剩行业。
工业方面,8年前,全国每年煤炭产量20亿吨,重庆有4000万吨。8年间,我们严格控制煤炭行业新增产能,在全国产量达到50亿吨时,我们还是4000万吨。2000年,全国钢铁产量1亿吨,重庆是600万吨,现在全国10亿吨产能,重庆仍然是600万吨。由于没有跟风而上,产能过剩行业占比较小,我们工业面临的压力就较小,效益自然就好。
在房地产领域,要防止产能过剩,重在把握好六个比例关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按照城镇化规律,每1万城市人口配置一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就能基本平衡。重庆主城1000万人口,城市规模也就是1000平方公里。有些城市只有50万人,却搞了100平方公里,规模过剩就容易变成鬼城、空城、死城。
二是商品住宅。一般是人均40平方米,1000万人就造4亿平方米住宅,造得再多,房子卖不掉,房产商破产,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就会连累整体经济。
三是商铺,原则上每2万元商业销售值要配备1平方米商铺。如果一个城市只有四五十亿商业零售额,却建了100万平米商铺,每平方米商铺零售额不到一万元,肯定赔本。
四是写字楼,大体也是2万元GDP配一平方米的比例,不能造得太多。
五是各类贸易批发市场,包括钢材市场、建材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家具市场等。现在有的区县城,一搞批发市场,就想搞成义乌那样100万平方米、年销售额100亿元。中国毕竟只有一个义乌,从现实出发,我们举全市之力搞一个是可能的,如果每个县城搞一个,肯定过剩。
六是城市综合体。这种集百货零售、写字楼、餐饮娱乐、住宅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一个区县城奋斗三五年搞一个,是能够盈利的,如果一时兴起,搞上五六个,量变引发质变,大家就都会亏本,这样的生意做不得。
产能过剩不仅表现在传统产业、落后产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一哄而上,也可能出现产能过剩。比如光伏电池,那是高科技产品,是新兴战略产业,也是节能环保产业。但前几年,全国大干快上,产能严重过剩,照样一年亏损几百亿。当年,长安集团也想在重庆搞这类项目,化医集团也有投资冲动,但都被市政府压下了,回过头来看,这个决策是有先见之明的。
不管区县长还是企业家,一定要牢记,赔本生意不做,过剩产能的事不做,要有基本的行业分析。
经济风险的源头是产能过剩,工业、服务业的产能过剩会带动整个金融的产能过剩。同样,金融如果不为实体经济服务,自我循环、自我膨胀,也会搞得过剩,诱发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前车可鉴。这方面,没什么高端产业和落后产业之分。信托投资看似高端,搞自我循环,会遭遇过剩危机。县城里家家楼下搞小饭馆,最后没有顾客,也是全面亏损。反之,哪怕你是洗脚理发,只要与市场需求匹配,经营得当照样赚钱。
总之,有市场需求的产业才是好产业,我们搞调结构,关键就是把过剩产能压下去,把有市场、有效益、有资金流量的产业发展起来。这样,经济发展才会顺畅,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更有基础。

②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那些重大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 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 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 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③ 经济社会面临的风险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那些重大风险
2021-01-10 20:48:47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

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

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贫富差距过大。

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

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

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

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

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

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区域发展不平衡。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

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531亿元)的5倍。

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

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

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

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

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④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存在哪些风险和问题

就目前来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似已成定局,以什么方式或何种形式推出一定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只是时间问题。但问题是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政府最擅长的是刺激投资需求,这意味着要想完成今年经济工作重心之一——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难度还相当大。这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两难选择。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当前和未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可能变化都表明,受欧美债务危机恶化、海外经济增长放缓等不确定性影响,中国的外需将进一步萎缩,这可以从去年11月份出口增速回落较大及刚刚公布的去年12月份PMI数据中进出口指数及新出口订单等变化中得到印证。事实上,外需放缓的影响相当深远,许多研究报告都认为2012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将为负。并且,外需的变化还受制于他人,尤其是我们要特别关注未来外需是否会突然发生变化的较大风险。在此背景下,要想完成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稳增长,就必然会转向从稳定或刺激国内需求入手。其中,由于消费需求的波动一般都比较平稳,2011年3月以来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围绕着17%水平一线波动,尽管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财政政策措施进一步刺激消费,但受到房价高企“侵蚀”居民消费能力、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仍处于较高水平(高出同期GDP增长约7个百分点)等因素影响,要想在短期内促进消费较快增长似乎很难。由此,我们只能继续依靠进一步刺激投资需求,来弥补因净出口需求下降对经济增长构成的不利影响。由于刺激投资需求的见效更快、更立竿见影,这使得政府更偏好于刺激投资需求,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一方面,“十二五”规划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旺盛投资需求;另一方面,2012年保障房建设的“军令状”在2011年12月提前签订,并首次将保障性住房的竣工量纳入2012年全年任务的考核范畴,这意味着完成2012年保障房建设目标有了保证。可见,2012年投资需求不会明显回落,投资增长速度也不会很低。鉴于投资需求依然是未来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唯一可以控制的调控对象,所以投资需求增长是观察2012年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稳增长”目标的关键性指标。在笔者看来,就2012年保障房建设的“军令状”提前签订这一现象观察,中国以刺激投资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经济刺激措施似乎已经出台,这一信号值得引起我们的足够关注。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中国依然以这样的方式来稳定经济增长,尽管这对稳定当前经济增长有其必要性,那么中国很可能会因此而离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目标又远了一步。因为,事实将再次证明,当前中国仍然难以走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使得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偏好于大规模投资,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增长过快,并加剧了国内需求中投资与消费的进一步失衡。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断下降,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在继续上升。相关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9年,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7.7%,消费率却由61.4%下降到48%。所以,进一步刺激投资需求必将导致投资与消费的继续失衡。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负面影响相当显着。例如,尽管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可以扩大产出或促进经济增长,但同时也会引起产能过剩,并需要通过扩大出口来不断消化这部分过剩产能,这意味着靠政府投资维持的经济较快增长,中国经济将很难走出依赖投资和出口导向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述分析表明,尽管刺激投资需求来谋求“稳增长”有其必要性,但却昭示了短期内中国很难走出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老套路,这肯定是不利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两难选择。尽管这样做是一种权宜之计,但过于实际的选择,仍然值得深刻反思——中国要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唯有稳步推进政府改革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有可能

⑤ 从国际上看,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四大风险”是什么

从国际上看,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欧美投机者已经取得的庞大利润将逐个流回美国。从一个亚洲国家到另一个,通过大量资金回流美国,欧美国将成功让这些亚洲国家一个个产生金融危机,亚洲将再次失去所有工业化赚的血汗钱。IMF将再次作白骑士,印钱借亚洲国家,亚洲将再次深陷债务圈套,而亚洲国家愚蠢的政府将继续挤压他们辛苦工作的人民,出口资源和做污染环境的行业。
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 - 货币,股票及物业,亚洲国家(不包括欧美,日本和印度 - 欧美走狗) 应该有自己的金融会议,金融系统,立即反击这个即将到来的亚洲金融危机。否则命运将和日本一样,为欧美免费工作10年。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最大风险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官方货币怎么改 浏览:158
这边是哪里用越南语怎么说 浏览:747
为什么越南产的汽车没有沥青 浏览:858
中国建安七子有多少 浏览:205
印尼年有多少个小时 浏览:651
伊朗为什么断网 浏览:722
伊朗伊斯兰教是什么教 浏览:41
伊朗是现在什么民族 浏览:626
越南新冠死亡率最高是多少 浏览:737
越南菲律宾如何侵占南沙 浏览:138
印尼血龙木手串什么颜色是真的 浏览:510
意大利雅培和上海雅培是什么关系 浏览:470
意大利面条酱怎么配 浏览:87
中国良工阀门厂在哪里 浏览:201
美国与英国区别是什么 浏览:241
越南战争美军有哪些部队 浏览:21
榴莲泰国的和越南的哪个好吃 浏览:385
越南生意最好的理发店多少钱 浏览:433
怎么在印尼开通移动国际漫游 浏览:785
印度人怎么换衣服 浏览: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