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鼓乡在哪儿,你知道吗
鼓,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极其厚重的文化,它不仅常用于祭祀、乐舞,它还是打击敌人、驱除猛兽的号角和武器,并且也是报时、报警的工具。古代人们常把鼓作为一项最隆重的礼仪,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中说,古代帝王的仪仗队用鼓多达120面。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
鼓,在中国的礼乐庆典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他们更是奉鼓为神,家家户户皆有鼓,男男女女均会敲,每逢重大节日,都会跳起鼓舞人心的鼓舞,或祭祀,或庆祝,极为隆重,所以鼓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成为了一种与身俱来的生命符号,苗族的重要聚集地——湖南湘西州的吉道也是着名的中国鼓乡。
10月15日,湘西人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吉首鼓文化节,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相约来到矮寨大桥的茶峒岸边,以鼓为媒,喜迎天下宾朋,现场鼓声震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来自国内外的多支鼓队聚集于此,交流展演,将世界鼓文化诠释的淋漓尽致。
渝帆有幸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自媒体一道受邀来到了现场,亲眼目睹了此次盛会,同时也用相机记录了一些精彩的瞬间,在此与喜欢鼓舞的朋友们一起分享:
【迎宾鼓】
活动结束,我们离开现场的时候,这些迎宾鼓又变成了欢送鼓,边跳边敲的姑娘们。
‘贰’ 中国鼓文化的铜鼓文化
铜鼓——顾名思义,通体用青铜浇铸,状似圆坐墩,中空无底,鼓腰向内曲缩,鼓边有四个“耳朵”,可以吊挂起来。据考证,铜鼓由铜釜演变而来,起源约于公元前8~7世纪(春秋时代),由今云南中部偏西地区的“濮人”首创。云南万家县出土的是世界上最古的铜鼓,滇池以西地区为原始形态铜鼓的真正发祥地。公元前3~1世纪,铜鼓经“滇人”发展成为形制稳定的石塞山型,经“骆越人”使制造工艺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敲打铜鼓时鼓手持双槌,右手敲鼓心,左手敲击鼓边,两手配合敲打。另一人持木桶在鼓后面,将它时近时远地摆来摆去,使鼓声更加美妙。这种敲奏法,是当地民族的一大创造。
铜鼓在古代曾有多种用途,它既是乐器、祭器和礼器,又曾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清代以后,仍用于祈神、祭祀、治病、丧葬、娱乐等活动,并用鼓声传递信息。现在收藏或仍在使用的铜鼓,多是出土文物或传世古物,件件都是铸有纹饰、造型精美的艺术品。如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周边有青蛙、蟾蜍饰物及翔鹭纹,鼓身有羽人舞蹈纹,竞渡纹,或通体云霄纹等。铜鼓上的纹饰,多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神奇奥秘之感,吸引着人们对它的内涵进行探索。今日出土的铜鼓与保存在少数民族中的铜鼓,其形制和纹饰各有不同,由此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帮助我们探索铜鼓舞中古文化的遗存。如蛙饰:多是立体造型,四只匀称地分铸在鼓面的边沿,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对蛙的重视、蛙的图腾崇拜。壮族至今还有祭青蛙的节日,认为蛙是雷神的女儿,通过它可以祈求雷神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又如太阳纹:它与古民族的太阳崇拜有关,着名的广西宁明花山岩画上,就画有许多这一类型的铜鼓与铜鼓舞的场面。画面上,铜鼓置于江边,许多人物姿势相同,向同一方向欢呼雀跃,像是在击铜鼓起舞,祭祀江神。再如广西博物馆存的世界最大铜鼓:直径166厘米,重300公斤,鼓面中心是太阳纹,铜鼓上的翔鹭纹认为是水鹤和鹭鸶,水鹤能测风雨,鹭鸶善捕鱼,以此纹饰寄托渔民出海平安、丰收的心愿。羽人舞蹈纹和竞渡纹是当时歌舞娱乐、龙舟竞渡的描绘,这些纹饰有助于研究古代风俗和舞蹈文化的源流。 广西红水河流域的东兰、都安、马山一带壮族村寨,节日里素有赛铜鼓与跳铜鼓舞的风习。铜鼓队多用音色高亢的公鼓(鼓面小)、音色浑厚的母鼓(鼓面大)各两面组成。春节期间赛铜鼓时,各村铜鼓队常把铜鼓搬上岸边山头,隔河与对岸的队赛鼓,鼓手们奋力敲击,都想以洪亮的鼓声压倒对方,直至对方息鼓无声,方算取胜。围观助兴的群众,用草笠为击鼓者扇凉。入夜,人们持火把川流其间,更是热闹壮观。
壮族铜鼓舞,主要是以铜鼓特有的乐音、鼓点的变化,配合一名鼓舞者敲击大皮鼓起舞的表演,以增添鼓舞的气氛,适应群众的审美心理。目前的表演,一般是把四面铜鼓吊挂在村前大榕树上,由四个青年持竹片敲击。一面大皮鼓放置场地中心,鼓舞者双手持鼓槌或正击、反击,或转身、翻身,变换动作边击边舞,舞姿矫健、洒脱,四青年配合舞者的表演击铜鼓,时轻时重,时缓时急,音调和谐,浑然一体,使鼓舞更加完美。另外,表演中,常有两人和击大度鼓者相配合,一人肩扛竹筒,用竹棍敲打,另一人持笠帽为击鼓者扇凉,三人配合默契,穿插跳跃,绕鼓而鼓,非常别致、风趣。 木鼓——云贵高原属亚热带、热带的湿润气候,森林茂密,树种繁多,取材制鼓方便,因此,当地民族多选优质原木制鼓,此类鼓,人们泛称“木鼓”,也有“大鼓”“皮鼓”等叫法,各少数民族又有本民族语言的称谓。木鼓的形制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用整段原木挖制成鼓,如佤族的木鼓,佤语称作“布络”。另一种,把整段原木挖空作鼓膛,两端或一端蒙以牛、羊皮制成木鼓。双面的木鼓,苗族称作“略斗”,用楠木挖制;侗族称作“工”,用“梅雪香”原木挖制;基诺族称作“塞吐”,用红毛树干挖制;而景颇族的“赠疆”,则用长约3米的巨木挖制;瑶族双面鼓因用于“猴鼓舞”,而叫作“猴鼓”。单面的桶形大鼓,也叫“大鼓”。壮族的单面大鼓叫作“种劳”,用杉木板拼制鼓膛,蒙以牛皮。各民族的木鼓舞,在木鼓的造型、所用原木与制作方法、所敲击的鼓点与音色之不同,从而形成木鼓舞的多种风韵。
佤族有悠久的历史,其先民早在西汉时已居住在云南山区,但由于生产力低下,直到本世纪50年代初,许多地方仍从事刀耕火种式的粗放农业,人们崇信鬼神、万物有灵的观念极重,而且尚保存着“猎头祭谷”等陋俗。他们把木鼓看作是神器,并具有多种的功能,因此,制造木鼓与木鼓舞的活动,是村寨中的重大事件,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参加。从进山选树、伐木、拉运下山、村头制鼓,直至迎鼓送放到木鼓房等,都有严格程式和礼仪,并在“魔巴”巫师的主持下进行,人们和着巫师的唱诵唱歌起舞,是最为原始的木鼓舞形式。
‘叁’ 鼓,是古老的打击乐器,它的由来是什么
鼓是非洲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中的重要乐器。你知道它的起源吗?接下来,我将介绍鼓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据《礼记》记载,明朝的汤唯,在早期的传说中,“一七家”曾有“土鼓”,即土鼓。由于鼓有很好的共振功能,声音越强,而且声音很远,所以很早就被中国先民用来提振军队。据说,在涿鹿战役中,黄帝征服蚩尤时,“黄帝以皮为鼓杀魁,闻五百”(太平玉兰582卷引述《帝国世纪》)。
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鼓的发源地。历史上,中国鼓在吸收了许多外国鼓的同时,也传播到了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在中原地区,传统的中国鼓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的鼓声既受传统鼓声的影响,也受外来鼓声的影响,尤其是阿拉伯和印度的鼓声。
‘肆’ 鼓的历史由来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腰鼓,流行于唐代,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以甘肃省天水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伍’ 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土鼓、骨笛和埙
史音我们人类远古的先民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刨造了音乐,同时也创造了乐器。那么最早的乐器是什么?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最古老的乐器有哪些?有的学者认为最早出现的乐器是鼓。最古老的鼓是“土鼓”。用同土烧成鼓架,蒙上兽皮,用革扎的鼓棰。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土鼓”有山西省陶寺出土的“鼓”和甘肃省永登出土的“土鼓”,这些距今约有四千余年(夏文化)。人类最早的乐器是打击乐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首先,在音乐的早期形式中,节奏占有员重要的意义。再则,打击乐器的制作和演奏要比其它乐器容易。但是,大概由于鼓一类乐器难于保存,所以鼓还不是今天我们能够见到的最的的乐器。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十八件骨笛,它用猛禽的肢骨制成,多为七孔。经间试:贾湖骨苗具备七声音阶结构,发音相当准确,可吹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那样的曲调。经科学测定:该骨笛距今为八千万五百至七千六百年。它可以说是人类现存的最早的乐器了。舞阳贾湖骨笛证明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在史前时期已远远走在世界的前列。
‘陆’ 关于中国鼓的资料
鼓,鼓面朝前,右手执槌击奏。用于歌舞。③渔鼓,又称竹琴或道筒。在长65~100厘米、直径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 ,一端蒙以猪或羊皮 。用时左手竖抱,右手拍击朝下的鼓膜,是道情、渔鼓、竹琴等曲艺音乐的伴奏乐器。
箍圈形鼓 ①八角鼓。因鼓框为八角形而得名,明代已在北京流行。鼓体扁小 ,7个边框上各装一对小铜铃 ,另一边框系长穗,单面蒙蟒皮。用时以左手执鼓框,右手以指弹、挫或以指、掌拍击。用于京、津一带的单弦牌子曲。②太平鼓。于铁圈上蒙驴皮、马皮或羊皮,形如团扇。下置一柄 ,缀以铁环或小钹,用藤条敲击鼓面,并震动铁环作响。用于满、蒙古、汉民族的民间歌舞。③达卜。维吾尔、塔吉克斯坦 、乌孜别克等民族的手鼓。圆形木框上蒙羊皮或驴皮,框内缀若干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把鼓框,重心置于左手,击鼓面并摇动鼓身。④萨满鼓,又称抓鼓、手鼓、单环鼓。流行于满、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民族。圆盘形鼓面,蒙驴、马、牛、羊皮或鹿皮、狍皮,背面交错扎有皮带或铁条,上系10余枚铜钱。用时左手执皮带或铁条,右手执鼓槌,用槌头或槌身敲击。用于萨满教祭祀仪式。
锅形鼓 ①纳格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铁鼓。鼓身上大下小,上蒙羊皮或驴皮,大者鼓面直径27.5厘米,小者面直径20厘米。常两个一对置于地上演奏,两手执槌敲击,两鼓音高成四度。②缸鼓,又称花盆鼓。由堂鼓演变而来 ,又称南堂鼓。鼓框木制,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似花盆,用双槌击奏。相传南宋梁红玉曾擂缸鼓助阵。现广泛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伴奏。有时亦独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借鉴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研制出定音花盆鼓 。
筝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 。 春秋战 国 时期已流行于今陕西省,
史称秦筝。筝外形扁长方形,主要取材于梧桐木。琴面张弦,
每条弦下设筝 柱 , 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和转调。最初为 5 弦,经过9弦的过渡,战国末期发展为12弦。唐以后为 13弦,明、清以后15、16弦,20世纪60年代逐渐增至18弦、 21 弦、25弦,并改传统丝弦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以后又试制出有变音装置的快速转调筝和以十二平均律(见新法密律新法密律)定弦的蝶式筝。
传统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音域为:13弦筝 G~c2, 16弦筝A~a2,18弦筝A~d3,21弦筝D~d3 ,25弦筝G~e3 。今常用21弦筝。
筝的拨奏在民间广大地区的流传中,融合地方民间音乐,形成有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 技法的地方 流派 。近代以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流派较有名。河南筝曲分小曲和板头曲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闺怨》、《新开板》等;山东筝曲源于山东琴曲、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民间小调,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鸿雁传书》、《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 、《粉红莲》 、《昭君怨》等 ;客家筝曲分大调、串调 、小调 3 类 ,代表曲目有《 出水莲 》、 《 崖山哀 》、《薰风曲》等;浙江筝曲以民间乐曲和小调为主要内容,代表曲目有《云庆》、《高山流水》、《海青拿天鹅》等。
二胡
中国传统的擦奏弦鸣乐器。因张两条弦,故名。又称胡琴、二弦、嗡子、胡胡等。其前身可能是中国唐代的奚琴 ,为唐末北方民族西奚的一种乐器。在宋代又称稽琴、二弦 。唐宋之际,奚琴(稽琴)有拉奏和弹拨两种演奏方式。拉奏时以竹片在两弦之间摩擦发音。北宋时才出现以马尾弓拉弦的胡琴,并逐渐替代了以竹片擦弦的稽琴。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清代除原有的二弦胡琴外,又出现四胡、京胡和板胡。为适应民间其他地方戏曲和器乐的需要,出现了形制各异的胡琴类拉弦乐器,如广东的粤胡、湖南的大筒、河南的坠胡、壮族的马骨胡等等。
二胡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弦马、弓子等部分组成。琴筒有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多以红木、紫檀木或乌木制作。一端蒙蛇皮或蟒皮,另一端置雕花音窗。弦轴缚内、外两弦。过去用丝弦,现用金属弦或尼龙缠弦 。千斤为有效弦长的固定点,由稍粗的软丝弦绕扎在琴弦和琴杆上,通常在琴筒到上轴距离的2/3处。有活动的与固定的两种。琴弓为细竹缚以马尾,弓毛夹置于两弦之间。多采用五度定弦 ,内弦可定为从 g ~ e′,外弦可定为从 d′~b′�。为了特殊要求,也有以四度或八度定弦的。演奏采用坐姿,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运弓。
二胡
近代民间音乐家阿炳、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对二胡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阿炳创作的 二胡独奏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有《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 。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多种二胡改革品种,如高音二胡(高胡)、中音二胡、低音二胡(大革胡)、双千斤二胡、三弦胡琴等。
笛
吹孔气鸣乐器。多竹制,又称竹笛或笛子;因横吹,又名横笛。广泛用于中国戏曲、曲艺的伴奏和器乐独奏、合奏。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笛距今有7000年历史。其中长10厘米、管径略粗的一根,横开 6 孔,与今笛相似。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支2000多年前的竹笛。汉武帝时称笛为横吹,在鼓吹乐中使用普遍。魏晋时,笛在中国北方广泛流传 。唐代出现加膜笛 ,表现力得到扩展,吹笛名手辈出。宋、元时期,笛成为词、曲、戏曲、曲艺伴奏中的重要乐器。元代的龙笛,已与今6孔竹笛完全一致。
笛子吹奏
笛的品种繁多,使用最普遍的是曲笛和梆笛。曲笛以伴奏昆曲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又叫苏笛。管身粗长,音色柔和,广泛流行于南方各地,是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和昆曲等戏曲音乐中的重要乐器。音域为 a1~d4。梆笛以伴奏梆子类戏曲得名,管身细短,音色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在吹歌会、评剧和梆子类戏曲中使用。音域为d2~g4。此外还有12调套笛、按半音排列的10孔、11孔笛、便于转调的加键笛、音域可调整的口笛、一支笛上两个吹孔的双音笛、多支不同音区的笛子扎在一起的排笛,等等。
明清以后,大量笛曲以戏曲曲牌形式流传,还有一些传统器乐曲牌保存于民间吹打乐中,有名的笛子独奏曲有《鹧鸪飞》、《喜相逢》、《三五七》、《卖菜》等。
琵琶
中国拨奏弦鸣乐器。初以演奏方法而名为“批把”,即右手向前弹出曰“批”,向后弹进曰“把”。凡抱在怀中用此法弹奏的乐器,早期都称琵琶。
在中国历史上 ,琵 琶 有 圆形 音箱 和半梨形音箱两类。圆形音箱的琵琶,相传为秦代在鼗鼓(拨郎鼓)上安弦而改其为拨弦乐器 ,称弦鼗,后世称秦琵琶 。到汉代定型为4弦12品,用手弹拨。汉代解忧公主带到西域,又名汉琵琶。晋代阮咸以擅弹此乐器出名,后人又称为阮咸琵琶,简称阮 。秦琴、月琴、三弦、双清等属此系统。半梨形音箱的琵琶于4世纪由印度传入。曲颈,颈上4相,用拨子弹奏。为区别于当时的直柄圆形汉琵琶,故名曲颈琵琶;又因传入地称龟兹琵琶。5弦、6弦、2弦琵琶(忽雷)及火不思等属此系统 。宋代以后,曲颈琵琶名琵琶,汉琵琶名阮咸。
琵琶
隋唐时曲颈琵琶颇为流行 。至明代 ,已发展为4相9品,19世纪初为4相10品 ,20世纪初增为12品 ,音域扩大至3个八度 。演奏方法也改横弹为竖弹 ,以5个手指代替拨子弹奏,扩展了该乐器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 。30年代初又增为6相18品,现为 6 相25品,半音齐全 ,广泛应用于歌 、舞 、曲艺、戏曲的伴奏,以及器乐合奏、重奏和独奏。
琵琶独奏曲有大曲、小曲之分。大曲又称大套,多为多段形式的紧密有机整体或小曲联套形式。大曲中又有文、武曲之别。文套风格秀雅,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 ;武套气概雄健,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小曲又称小套,通常为68板结构。
参考资料:网络全书
回答者: yuanxianlu - 秀才 二级 6-3 21:57
我来评论>>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很好,不过我只是想知道是谁发明的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0% (0) 不好
100% (1)
‘柒’ 鼓的来历
一、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
二、陶器时代,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
三、进入周代,土鼓已用于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周代是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设置了名为“鼓人”的官职,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从此鼓舞更加规范的用于各种祭祀、军事、劳作及其他活动中。
四、由土鼓发展为用陶土或原木制成鼓腔,蒙上兽皮鼓面制成“革鼓”,则是鼓与鼓舞的又一次飞跃,还和当时对自然现象的崇拜与巫术观念有关。
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
(7)最古老的鼓是在中国哪里出土的扩展阅读:
“鼓”来由的传说
早在公元前26世纪,那时的宇宙万物有五个天帝掌管着。黄帝轩辕氏为中央大帝,是天上人间地下的最高统治者。他统领这东方天帝太皞,南方天帝炎帝,西方天帝少昊,北方天帝颛顼。总管着春夏秋冬和东南西北。
南方出现了一个叫蚩尤的的邪魔,他原本是南方大帝炎帝的孙子,为九黎部落八十一个兄弟的首领。他们兽身人面,铜头铁臂。他们野心很大,首先用武力征服了南方的苗人,组织了一支剽悍的军队。再用武力袭击自己的老祖宗---炎帝,一直把炎帝从南方赶到涿鹿之野。炎帝无奈,值得向黄帝求救。
黄帝闻讯后,非常震怒,但为了说服教育蚩尤,黄帝曾派人向他讲仁义的道理。哪知存心想夺黄帝宝座的的蚩尤,自持武力高强,根本不理这一套。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血战在涿鹿之野展开了。
黄帝统帅着神兵天将,四方臣民浩浩荡荡的出动了,但蚩尤的军队根本没把这些放在眼里,迎上前去,展开了血战。战斗极其惨烈,经过九次大的交战,尸骨遍地,血流成河,难分胜负。
持久的战争,无法使蚩尤军队降服。黄帝这时想到,如果造一面能发出巨响的大鼓,来大涨自己军队的士气,挫损蚩尤的锐气,这个办法不是很好吗?但这样的大鼓,选什么材料才能整天动地呢?于是他想到东海流山上的怪兽夔。夔形状似牛而无角,而且身材高大,皮厚坚硬。它大声吼叫时声音大过一百个响雷。因此,黄帝命神兵天将,把它的皮剥下来做了一面大鼓。
有了大鼓,还需要一对鼓槌。这时,时刻伴随黄帝左右的风伯,提起住在雷泽里的雷神,说只有用雷神的腿骨做鼓槌才相配。黄帝同意后,神兵天将取来雷神的双腿骨,做了一对鼓槌。
大鼓造好后,黄帝将大鼓搬上战车,令大力士常伯擂鼓。力大无比的常伯,抡起臂膀擂了九通鼓,直擂得山吼鼓应,天昏地暗,黄帝的军队士气大振,杀向蚩尤的阵地。蚩尤的军队突然受到鼓声的震慑,胆战心惊,抱头乱窜。当蚩尤带着军队退到冀州时,被黄帝的神兵天将活捉,并砍下了脑袋。
这场战斗,因为造鼓助威取得胜利。所以在以后的古战场上,当俩军交战,往往用震天动地的战鼓来鼓舞士气,指挥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