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十三陵是中国哪个朝代皇帝的墓葬群
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1)中国哪个朝代有墓扩展阅读:
明代从开国皇帝算起,到最后一位,一共有16位皇帝。除了因特殊情况未能葬于十三陵的,其他皇帝都长眠于此。中国古代认为“事死如事生”,即使是陵寝,也要有好的设计和好的风水,因为这关乎于国家的运势和未来。
明十三陵的陵区位于燕山山脉西部,其西北方向20公里,便是被人称为北京城"北门锁钥"的居庸关,再往北,使是着名的八达岭长城了。
明王朝是打败元统治者而建立的朝代,长城之外就是它的北方国境防线。在明代,沿着万里长城,从东到西,一共设立了9个边防重镇,以防止外族的入侵,历史上称做"九边"。由此可以看出,十三陵是一个典型的"边塞陵区"。
如果登高俯瞰,就会发现,以长陵为中心的天寿山陵区,是一个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0余公里的椭圆形山间盆地,其北面有天寿山,东面有蟒山,西面有大峪山、虎峪山,
南面有汗包山、昌平城后山、龙山和虎山,西北有笔架山,东南有平台山,西南有长寿山,群山环绕,层峦叠峰。除此而外,陵区内的几道水流,自西北而向东南,弯弯曲曲,穿流而过。
长陵作为迁都之后修建的首陵,规模最大,其凌恩殿是陵区中最大的建筑,也是明代帝陵中惟一保存至今的陵殿。联想明成祖统治期间明朝的盛景,也大约能理解明成祖在选定此处陵寝时满怀的雄心壮志。
‘贰’ 中国有墓门的历史大约从哪个朝代开始算起
中国有墓门的历史具体开始出现在什么时期,目前不可考证。但从东汉开始,中国的墓葬才越来越多地有了墓门。
中国古墓,大多无门,是因为坟墓的结构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人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通常的墓葬结构,一部分在地下,另一部分在地上,是由地下的墓室和地上的坟两部分构成的。但早到一万多年前,人类刚出现人死后要茔埋时,最多是挖个小坑埋上了事,甭说坟头,恐怕连口像样的棺材都没有。到了孔子生活得那个时代,中国人可能才开始有了在墓室的地表以上,用土堆筑起坟头的做法。所以孔子讲过古代“墓而不坟”,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孔子时代才有了“坟”的概念和做法。历史一晃,已经发展到距今二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说在此前七八千年里,人死后下葬的墓可能都是不堆土,不做坟头的。
这种没有坟头的墓葬,用考古行话叫“土坑竖穴墓”。就是埋葬时平地向下挖个深坑,放入棺木和随葬品,讲究点的贵族之类的人家,再在墓口铺上大木头做盖,盖上面厚厚地覆上土,埋得严严实实。但时间久了,当初盖墓口的木头就会腐朽,造成塌方,墓室里就被塌方掉下来的土填满,再无空隙,不言而喻,这样的墓葬肯定是没有墓门的。
有了坟但依旧不做墓门的情况,到了西汉特别是进入东汉以后才发生了改变。原因是从那时开始,砖被大量应用到建造墓室中来。人们用耐腐的砖砌起四壁,墓顶也像造拱桥那样用砖券起来,结实耐用,这才有条件使墓室变成了一个大空房子,里面下葬的灵柩和葬器,基本上就不再会被塌方的土填埋了,这种墓叫做砖室墓, 也叫横穴木。换句话说,从前做墓室是往深挖,像商代王陵,十几二十米深的不算什么;东汉开始流行往宽了挖,不那么提倡深埋了,这和后来提倡薄葬多少有点瓜葛,但更重要的还是造墓的材料,一变过去用木为主而用砖为主的结果。甚至,有很多上讲究的砖室墓,还有出入的砖门。这类讲究家族有人去世,按当时的习俗要合葬于一个墓室里。这样,先逝世的人先埋进去,多年以后,家族又死了人,可以把墓室的砖门打开,再埋人进去。之所以一个墓室里能先后埋葬很多人进去,关键是砖室墓牢固不塌方,墓室里面没有被泥土塌方埋没,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再利用,技术进步和丧葬习俗就这样完整地结合到了一起。
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的墓葬才越来越多地有了墓门,发展到宋元特别是明清时期,特制的石门和汉白玉的墓门,更是在帝王贵族阶层成为了一种流行和社会身份等级的规制。由此可见,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一说到古墓就想到该有墓门,是对考古常识缺乏全面的了解。历史的真实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和绝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古墓是没有墓门的。
‘叁’ 中国古代历史中哪一朝代的墓葬文化最为丰富
是目前所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城址 有专家认为中国朝代史开端被改写
古城示意图
良渚古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
据新华社、都市快报报道 考古人员29日在浙江杭州宣布,良渚文化核心区域发现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的古城。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
29日在杭州举行的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介绍了良渚古城的发掘情况: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石头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
良渚古城遗址发现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则表示,古城的建城位置是经过精心勘察与规划的,根据城墙外侧叠压的堆积中出土的陶片判断,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于良渚文化晚期,其始筑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古工作后判断。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一支着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和文化命名地,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瓶窑两镇。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提出,在目前发现的代表中国早期文明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当时“良渚”势力占据了半个中国。
着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表示,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细节
城墙比西安古城墙宽两到四倍
古城大致以良渚遗址区内的莫角山遗址 (上世纪90年代初发现)为中心,东西长约1500~1700米,南北长约1800~1900米,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面积和北京颐和园差不多。
城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垫石块,宽度达40~60米 (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夯实。
据悉,去年6月,余杭瓶窑镇的葡萄畈村要建农民安置房,由于是遗址所辖范围,考古人员先进场考古,意外中在一片稻田下发现一条南北向沟渠,后来发现稻田下的那条沟渠是护城河,进而发现了四面古城墙。
争议
城墙或改写了最早朝代——良渚
严文明教授说,说明良渚古城的意义,得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
从1986年开始,良渚反山遗址、瑶山遗址、汇观山遗址等先后发现多座大型墓葬,墓中发现大量玉器,有意思的是,一般有玉钺随葬的,通常也有玉琮随葬。玉琮内圆外方,琮上一般雕刻着 “神人兽面纹”的神秘图案,只有掌握宗教权力的巫师才能持有;钺是古代一种兵器,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持钺者应是军事首领;琮、钺合葬,说明墓主既是军事首领——王,又是宗教首领——巫。
当时很多人问,葬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的这些权贵人物,生前生活在哪里呢?不久,在良渚遗址群的中心地带,发现了莫角山遗址,解决了这个疑问。
这是一个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人工营造土高台,发现大片夯土层和夯窝等建筑遗迹,以及成排的柱洞,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另外还有6个供祭祀时用的大土坑。这处罕见的良渚文化建筑群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有“中心祭坛”和“中心神庙”的性质,不少人认为良渚时期的中心就在这里,上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
既然有王,有统治者,那是否当时已形成一个国家?“国”字外围有个框,说明能称为“国”的,外围都有城墙。城墙,是氏族社会和文明社会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围绕着莫角山的城墙。
古城墙的发现引发了良渚古城还是良渚古国的争论。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史开端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对这个问题,严文明教授说,需要留待考古进一步证明。但他也认为,良渚文化没有消亡,而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发展继承下来了,并且明显影响着以后的夏、商、周时代,像商周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良渚玉器上的花纹。
‘肆’ 中国有墓门的历史大约从哪个朝代开始算起(
这个 大约是 从 唐末 五代 时期开始的
在北宋 就基本 有了 固定的模式
望采纳
‘伍’ 马王堆古墓哪个朝代
马王堆汉墓是指汉朝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妻子辛追和其子利狶或兄弟的古墓。
在1972年开始至1974年全面结束,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发现一个古墓,通过发掘,立刻引起世界轰动,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考古界最重要的一次发现。
该古墓的特点:一是发现了当时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尸体,此尸体为利苍夫人辛追。二是年代久远,距离当时发掘时间有2100多年,即为西汉时期。三是发现的古墓规模宏大,墓葬的随葬品极为丰富、保存完好。这次考古发掘,有很多属于考古界属于首次发现的具有历史、科研价值稀世珍宝,对研究西汉初期的历史、文化、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以及医药、防腐等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价值,同时很多发现对研究西汉初期及先秦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都有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陆’ 湖南马王堆墓葬是哪个朝代的墓葬
湖南马王堆墓葬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葬。
原长沙市东郊有两个大土堆,相传为五代马殷的疑冢,故该地名叫马王堆。1972年,由湖南省博物馆对马王堆进行科学发掘,发现地下共有三座汉代墓葬,编为1、2、3号。
在1号墓的发掘中,发现了一具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部分关节可以活动,软组织尚有弹性,推算距发掘已有2100余年的时间,墓葬中还有绮、罗、纱、绵等大量珍贵纺织品。
以后又分别对3号墓和2号墓进行了开掘。根据2号墓中出土的“长沙丞相”、“轶侯三印”(均为龟纽铜印)和“利苍”(玉印)3颗印章,以及1号、2号墓的随葬器物、葬地位置关系等,证实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轶侯利苍及其家族的墓地。2号墓葬的是长沙国丞相本人;1、3号慕葬的分别是他的妻子和儿子。
(6)中国哪个朝代有墓扩展阅读
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价值: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对我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
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经考证,比《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可能还要早,书中记载了52种疾病,还提到了100多种疾病的名称,共载方280多个,所用药物计240多个。这是我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五十二病方》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的医学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柒’ 关于各个朝代的墓葬的分别。
汉代墓葬结构
先秦两汉文献讨论墓葬制度时通常有二方面的重点,一是有关墓葬制度发展,一是墓葬制度的等级问题。
前者可以借由墓葬的建筑形制讨论社会对死后世界的观念,而后者则是说明墓葬可以反映出社会阶级为基础的丧葬礼仪。
曾子曾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不但是他个人的期望,也可以反映丧葬之礼在当时社会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中国史上重视丧葬的情况,至少从那些商王大墓的存在已经可以窥知端倪。到了春秋,大墓及丧礼制度的出现都可作为那个社会中人们对于葬礼重视的象征。
到了战国,虽然也有一些薄葬的言论出现,但这些主张却恰好说明厚葬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这并非说所有考古发掘得到的墓葬均为厚葬。而是说,一般人即使实际没有能力实行厚葬,仍然会有一种要求厚葬的企望,这正说明战国以来,普通墓葬会高级身分所使用的陶礼器陪葬品的重要原因。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在整个汉帝国或汉文化圈之内,墓葬形制大约可分为主流与旁支两类。主流墓葬形制,是继承先秦以来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以及由此二者发展出来的横穴砖室墓,是汉代墓葬普遍形制。
支流方面,则如四川的崖墓、山东的石板墓、东北地区的贝墓等,属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墓葬形制,因此其特殊性高,较不普及。因此,为了帮助读者对汉代墓葬基本结构有所认识,以下我们将挑取主流墓葬形制中的竖穴木椁墓及砖室墓作详细介绍。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竖穴木椁墓
汉代竖穴木椁墓的基本结构与先秦木椁墓相同,即由地面垂直向下开掘一长方形土圹,作为放置棺椁的墓室。
椁室之构造一般均为长方箱形,椁板结合方式以凹槽榫卯为主。椁内可再分隔出不同大小之空间,以放置棺木及随葬品。
棺木之形状,仍以长方箱形为主,亦有头部较宽之例,至于现代普遍使用的弧形棺盖则极为少见。棺板之结合以榫卯或棺钉为之。
椁室之外,填土亦有各种类型,大抵为防潮而设者有白膏泥及木炭,少数墓底有排水设施。而在挖掘墓室时为方便,其墓坑口通常呈斗形。另外在楚文化影响区内,墓道为相当普遍的墓葬设置之一,可能是为施工方便而设,与墓主身分之高低并无绝对之关系。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
典型砖室墓的建造,基本上乃先由地面向下掘一竖坑,在竖坑底部横开一穴,再在此横穴中以块砌成墓室,置棺其中。有些砖室墓筑有斜坡墓道,也有的砖室即筑于竖穴之底部,不再开横穴由于使用砖块砌法的不同,砖室墓的墓可以发展成相当复杂的形式。
值得说明的是砖室墓的墓葬形式并非突然出现于西汉中期,其源头也许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山西、陕西地区所使用的土洞墓习俗。
土洞墓的洞穴形制其实与砖室墓的横穴概念相似,即由地面向下开掘一竖穴墓道,到底部之后,再向旁边横挖一洞穴,最初做为放置随葬品之用的龛室,后来逐渐扩大,成为放置棺木之墓室。不过战国时期的洞穴为宽浅洞,到后来才转变为深长洞。
另外,在战国晚期河南地区还出现一种竖穴空心砖椁墓。这种墓穴的构造基本与竖穴木椁墓相同,唯木椁的部分转由大型长方空心砖砌成的椁室所代替,砖椁内仍置木棺。由此类墓的规模和随葬品看来,墓主的身分不可能太高,可能为低级官吏或士人。
[墓葬研究的意义][汉代墓葬结构][竖穴墓与砖室墓基本结构与辨识方式] [竖穴木椁墓][砖室墓之型制与起源][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经济方面的情况有了改变。
对于砖室墓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由砖块筑成之椁室要比木椁耐久这点讨论,使用砖筑墓是否来自于一种想要使墓室永远不朽的希望?但此种希望又为何起始于中较低阶层呢?有人主张这是由于当地缺乏木材,因而经济力量较差的人就用的砖来代替。
不论事实是否如此,至少我们从墓葬结构的转变推测,汉代的砖室墓很可能就是将竖穴砖椁墓的砖椁移置到洞室墓的。就如郑州出土的一批战国初年至初年墓葬中,依年代早晚顺序排列,最早为竖穴土坑,次为竖穴空心砖椁墓�9�6其次为土洞墓,再而为土洞空心砖椁墓,也就是横穴砖室墓,最后有狭长土洞,证明墓葬形制的发展是有其传承及脉络可循的。
‘捌’ 各个朝代墓的结构及特点
1、秦汉时期,上行下效,多是覆斗式的墓葬,覆斗就是说封土堆的形状,像是把量米的斗翻过来盖在上面,四边见棱见线,最顶端是个小小的正方形平台,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只不过中国的多了一个边,却与在南美发现的“失落的文明”玛雅文明中的金字塔惊人地相似。这中间的联系,就没人能推测出来了。
3、唐代开山为陵,工程庞大,气势雄浑,这也和当时大唐盛世的国力有关,唐代的王陵到处都透着那么一股舍我其谁天下第一帝国的风采。
4、南宋到明末清未从南宋到明末清初这一段时期,兵祸接连不断,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几次自然灾害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国力虚弱,王公贵族的陵墓规模就不如以前那么奢华了。再后来到了清代,
5、康乾时期,国家的经济与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陵墓的建筑风格为之一变,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盗经验,清代地宫墓室的结构都异常坚固,最难以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