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灌渠在哪里

中国灌渠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7-23 11:42:05

❶ 河套平原灌渠纵横的原因

该地主要发展灌溉农业,天然降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离黄河近取水方便,地形平坦易于修建。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在几字形的黄河湾。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

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地理位置

河套平原位于位于北纬37度线以北,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通常是指内蒙古高原中部黄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贺兰山,东至呼和浩特市以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尔多斯高原。

又称河套地区。狭义的河套平原仅指后套平原。临河区位于其核心位置,特别是乌兰乡胜丰村就称为大后套。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

黄河在此先沿着贺兰山向北流,再由于阴山阻挡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形成“几”字马蹄形的大弯曲,称为河套、黄河湾。

❷ 江西千金陂申遗成功,它为什么可以被人们称为抚河上的“都江堰”

江西千金陂始建于中唐时期,距今已1200多年历史了。古籍记载其“灌田各千余顷”被后人比作抚河上的“都江堰”。它的存在造福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在古代是一个为百姓造福的工程,能留到今天是很不容易的,要保护好它,不要让他受到破坏。甚至至今都在为人民造福。

新中国成立后对灌区进行了,大规模新改扩建,新建的金临渠覆盖了古千金陂灌溉范围。目前,历经沧桑的千金陂仍矗立在抚河岸边,为抚州市的城市防洪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❸ 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具体构造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同时,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称为"离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不少水利专家,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止。

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离堆上建有伏龙观、殿宇三重,顺山势逐级长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伏龙现的左侧是宝瓶口,江水奔腾澎湃,气势磅礴。观后最高处建有观澜亭,两层八角,凭栏远眺,可见鱼嘴、索桥及岷江激流、西岭雪峰。

在玉垒山有二王庙,是古代人民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绩而建,初建于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被封为王,改称二王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庙宇依山取势,宏伟秀丽,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诀:"深掏摊,低作堰"等。

二王庙前岷江上的安澜桥,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一座索桥。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的桥,下移100多米,将竹改为钢,承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混凝土桩。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这上面有图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3-08/07/content_128292.htm
参考资料:http://www.sichuantour.com/scene/detail.asp?ID=28
至于图片你可以直接在网络里输入都江堰即可看到构造图了

❹ 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什么

答: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是期思陂,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灌溉工程。公元前七世纪末楚庄王时孙叔敖所主持兴建。据《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知故址当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杜佑《通典》认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于固始县史河东岸、泉河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史河在古代称为"决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长、支流最多、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着名的支流之一。

(4)中国灌渠在哪里扩展阅读:

据《淮南子・人间训》“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知故址当在今河南商城及其附近一带。杜佑《通典》认为期思陂就是今安徽寿县南的古芍陂。

期思陂位于固始县史河东岸、泉河西岸的一个狭长地带。史河在古代称为“决水”。它是淮河南岸流程最长、支流最多、流域面积最大的一条支流,全长263公里,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是我国古代淮河流域着名的支流之一。

史河发源于安徽省金寨县大别山区,流经固始县境入淮河。古代固始县境内有自南向北分支的阳泉水(即今泉河),阳泉水往东北流,下游仍入史河。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上所说的“决水又北右会阳泉水,水受决水”。

史水继续北流,经黎集石嘴头、龙潭寺,到固始县城北会灌河(古称曲河),再到三河尖入淮河干流。三河尖以淮河、史河和灌河汇流之要冲而得名。

❺ 中国历代的水利工程~ 谢谢大家!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的灿烂明珠。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区。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由于河道狭窄,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着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又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鱼嘴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
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这项工程直到今天还在起作用,目前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

2.郑白渠
郑白渠是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郑国渠和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省泾惠渠的前身。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国渠,十几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东,下游进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钟(六石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
西汉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向东,至栎阳(今临潼县东北)注于渭水,名叫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积4500顷,此后灌区称郑白渠。前秦苻坚时期(公元357年~公元384年)曾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的郑白渠有三条干渠,即太白渠、中白渠和南白渠,又称三白渠。灌区范围主要分布在现在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县(今渭南县东北50里)注入金氏陂。
唐代初期郑白渠灌田1万多顷,后来由于大量建造水磨,灌溉面积减少到6200顷。当时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水部式》中有专门条款,后来历经各个朝代,不断得到修复和发展。

3.引漳十二渠
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中国中部河南省安阳市北)。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天井堰改建为天平渠,并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也称万金渠。渠首在现在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代(公元581~公元618年)、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以后这一带形成以漳水、洹水(今安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了古灌渠。

4.它山堰
它山堰是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西南,唐代大和七年(公元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
筑堰以前,海潮可沿甬江上溯到章溪,由于海水倒灌使耕田卤化,城市用水困难。在鄞江上游出山处的四明山与它山之间,用条石砌筑一座上下各36级的拦河溢流坝。坝顶长42丈,用80块条石板砌筑而成,坝体中空,用大木梁为支架。这座坝平时可以下挡咸潮,上蓄溪水,供鄞西平原七乡数千顷农田灌溉,并通过南塘河供宁波城使用。为防止洪水涌入城市。以后宋代(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至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都对工程进行维修。
明代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加高堰(坝)顶1尺,清代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曾进行较大修治。公元1914年清理堰上淤积,使水道通畅。目前所见它山堰顶长134.4米,堰顶宽4.8米,堰身大部分埋在沙土下,已无引灌作用。1987年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5.芍 陂
安徽寿县芍陂,淮河流域着名古陂塘灌溉工程
芍陂是淮河流域着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水利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时期铁锤等文物。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公元4世纪~公元13世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自古来芍陂工程的人为破坏严重,多次受到战争波及,以致到民国年间,芍陂灌溉效益越来越低,1949年实灌面积仅8万多亩,现为淠史杭灌区的一个反调节水库。

6.灵 渠
灵渠是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灵渠是世界最早的有闸运河。
秦国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南(今中国南部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灵渠渠首处用拦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今称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岸再入湘江,综合地实现了分水、引水和泄洪等项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已无通航作用,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7.后套八大渠
后套八大渠是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黄河后套八条引黄灌渠。位于现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南临黄河,北与乌加河交界。自西而东是:永济渠(又名缠金渠)、刚目渠(又名刚济渠)、丰济渠、沙河渠(又名永和渠)、义和渠、通济渠(原名老郭渠)、长济渠(又名长胜渠)和塔布渠(原名塔布河渠)。
各渠都从黄河引水,退水到乌加河。黄河后套水利开始于汉武帝元朔年间(公元前126年前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也曾在此开辟陵阳渠等。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干隆时期以后,水利发展较快,但黄河水位常有变化,渠道也常淤断或重开,所以渠长及灌田面积,历年变化很大。这些渠道很多是由民间私人组织开凿,开一渠有历十多年或几十年的,主要依据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施工。进口缺乏控制,引水量决定于黄河水位高程和主流流向,渠首比降较缓,清淤工程量很大。
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政府任命贻谷为垦务大臣,由国家强行赎买河套渠道和沿渠田地,统一灌区管理,进行较大规模整顿,增加了灌溉面积,订立了收取水费制度,灌区维修经费得到一定保证。

8.邗 沟
邗沟是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是中国最早见于明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江、中渎水、山阳渎、淮扬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淮安以北的淮河。
春秋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前481年)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在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淮河。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也建有多处堰埭。隋代(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
在中国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❻ 都江堰工程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简要介绍其历史地位。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1、鱼嘴分水堤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位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2、飞沙堰

“泄洪道”具有泄洪排沙的显着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

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

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自动泄洪,使多余的内江的水排入外江正流使内江不受洪灾。

3、宝瓶口

宝瓶口起“节制闸”作用,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

离堆在开凿宝瓶口以前,是湔山虎头岩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着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自行调控的节制闸,是自流灌溉渠系的总开关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6)中国灌渠在哪里扩展阅读: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❼ 白起渠在哪里

湖北宜城:
中国最早的人工渠《白起渠》被《中国水利之最》列为“我国最早的灌溉渠道”的三道河长渠,又称白起渠,位于湖北南漳县和宜城市之间,是战国时期兴建的水利工程。渠首西起南漳武安镇西3.5公里谢家台,东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村附近岛口入汉水,全长49.25千米,因渠首拦截蛮河,长近百华里,故称“百里长渠”。此外,长渠有支渠38条,渠身建筑物126处,“结瓜”工程(主要是指10座中小型水库、2671口堰塘)等多处。百里长渠灌区包括宜城、南漳6个乡镇及4个农场,面积达978.28平方公里。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长渠之所以又叫“白起渠”,曾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今宜城市)的战渠。长渠之名,最早见于中唐时期的《元和郡县图志》:“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据宋曾巩《长渠志》记载: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遣白起攻楚鄢郢(今宜城)。白起率兵进逼鄢城后,遇楚国重兵把守,久攻不下之时,即利用鄢城及周围地理面貌、地势条件,于距鄢城百里之遥的武安镇旁汉水支流夷水(今蛮河)河段上垒石筑坝,开沟挖渠,以水代兵,引水破鄢。秦楚鄢城之战,是历史上最激烈、最残酷的战事之一。

《中国古代战争史》、《水经注》中都记载了当时的战况:“水溃鄢城西城墙,又决东城墙,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战事结束后,鄢入秦,秦以鄢为县(宜城古名鄢)。之后,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武安镇由此得名。战后,民用此渠灌田,“战渠”变“灌渠”,人称白起渠。渠首在鄢城外百里许的夷水上建坝,渠道下连土门陂、新陂、熨斗陂、臭陂和朱湖陂等,可蓄水灌田。朱湖陂以下入木里沟。木里沟在宜城东、上口离城三里,为楚国早年修建的引蛮水的木渠工程。汉代南郡太守王宠又开凿,“灌田七百顷”。故《水经注》记载白起渠灌田三千顷,木里沟灌田七百顷。《读史方舆纪要》也有相同的记载:长渠在宜城县西四十里,亦曰罗川,又曰鄢水,亦曰白起渠,即蛮水也。秦昭王二十八年使白起攻楚,去鄢百里立竭,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鄢入秦,而起所为渠不废,今长渠是也。

据统计,渠首曾先后经过10次维修、护建和改建,包括现在的白起碑阁亭,亭内保存了大量的碑记以及一些文化名人的题字。其中唐宋元各朝曾对白起渠进行过五次大的修复,分别为唐大历四年(769年)、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使之发挥了很好的灌溉效益。据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梁崇义在今南漳县东南四十五里的蛮河上建武安堰。北来至和二年(1055年)宜城县令孙永重修,并制订用水管理办法。宋代治平三年(1066),由宜城县令朱孥主持,进行大规模修治扩建,在渠首卢家畈筑“灵溪堰”,以拦截壅高蛮水,渠水东南流,其下渠道与49陂相连,下游分支通长渠。灌溉面积大为增加,达6000余顷。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又大修,兴屯田39处。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又大修,建46斗门,并订立灌溉用水制度。以至于北魏郦道元着《水经注》,称其时长渠“溉田三千顷”。北宋曾巩着《襄州宜城县长渠记》载:“郦道元之谓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宋郑獬着《襄州宜城县木渠记》说,汉南郡太守王宠复凿木渠与之(长渠)合,“溉田六千顷”。然而,到了明代长渠逐年湮塞,渐致完全湮废。到了清代,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修治长渠一事才被提到官府议事日程中。嘉庆十二年(1807)、咸丰九年(1809)、光绪三十一年(1905),宜城县令及士民曾几次请修,然因地域间的利害冲突,议不能决,而未果。1939年,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驻防宜城县,在调查了解长渠久治不废的基础上,电请湖北省府明令复修。湖北省府于1942年动工复修,至1947年两度兴工修渠,终因时局动乱等因素半途而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长渠终于迎来了春天。1949年10月26日,湖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第一次水利会议,会后通过修复长渠的建议。于1950年1月经水利部批准,并将其列为贷款工程项目予以支持。2008年三道河长渠被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起(?—前257年),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为秦国公族,故《战国策》中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人。白起的先祖是秦武公的嗣子公子白。秦武公死后,公子白未能继立,武公的同母弟将君位从公子白手中夺走,是为秦德公。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国都城雍(今陕西凤翔)附近的平阳(今陕西歧山),德公把平阳封给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后,他的后人就以白为氏。

阅读全文

与中国灌渠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伊朗的一块金币是多少钱 浏览:629
2013年伊朗发生了什么 浏览:50
二十千越南币是多少钱 浏览:477
中国行政区划图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浏览:507
英国卡如何充值包流量 浏览:596
中国什么是神兽 浏览:269
在越南买辆轿车多少钱 浏览:670
印度大虾多少一斤 浏览:434
印尼都有什么代工厂 浏览:696
越南文字输入法怎么打 浏览:827
中国古玩拍卖哪里最好 浏览:424
英国为什么叫二百年之战 浏览:182
印尼语男女怎么说 浏览:847
印度三哥有什么用 浏览:214
印度这次参加东京奥运会有多少人 浏览:877
海尔为什么选择印尼 浏览:780
伊朗为什么山多 浏览:644
伊朗射程有多少公里 浏览:581
意大利的品牌衣服有哪些品牌有哪些品牌大全 浏览:272
意大利科意公司在哪里 浏览: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