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大陆漂移中国漂向哪里

大陆漂移中国漂向哪里

发布时间:2022-01-27 06:52:37

⑴ 大陆漂移(打一中国地名) 求答案,求解释~~

不会吧,应该是台湾或香港,要看你是哪种大陆漂移

⑵ 如果经历几十万年的大陆漂移,未来中国国界怎么办

人类文明史不超过一万年,中华文明只有5000年。天知道1万年以后的人类是什么模样,至于几十万年以后,人类能不能存在、以什么形式存在都不好说,哪来的什么中国国界?

⑶ 大陆漂移学说是如何被证实的

早在1620年的时候,英国哲学家培根就在地图上观察到,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遗憾的是,他只是将自己关于两块大陆的想法说了出来,而没有试图去寻找证据,来证实两岸曾经是相连的。

在培根之后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一个科学家认真思考过,为什么大洋两岸的陆地竟可以严丝合缝地拼在一起。最终,历史将荣誉授予了一位德国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身体欠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中,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地图上,他意外地发现,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相对应,特别是巴西东端的直角凸出部分,与非洲西岸凹入大陆的几内亚湾非常吻合。自此往南,巴西海岸每一个凸出部分,恰好对应非洲西岸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反,巴西海岸每一个海湾,在非洲西岸就有一个凸出部分与之对应。他的脑海里突然掠过这样一个念头:从前非洲大陆与南美洲大陆没有大西洋,它们是不是曾经贴合在一起,到后来才破裂、漂移而分开的?

第二年,魏格纳开始搜集资料,通过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结构、古生物等的相似性来验证自己的设想。他考察了大西洋两岸的山系和地层,结果令人振奋: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暗示了北美洲与欧洲以前曾经“亲密接触”;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延至对岸,在英国西部和中欧一带复又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石分布区可以与巴西的古老岩石区相衔接,而且二者间的岩石结构、构造也彼此吻合;与非洲南端的开普勒山脉的地层相对应的,是南美的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附近的山脉中的岩石。

随后,魏格纳又考察了大量岩石中的化石、古代冰川的遗迹、珊瑚礁等古气候标志,所有这些都支持他的想法。有了充分的证据,1915年,魏格纳审慎地将自己的科学研究成果—《海陆的起源》呈现给世人。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着名的大陆漂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在2亿5千万年前,目前分成各个洲的古代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并且是惟一的,它称为泛大陆,那时还没有大洋。以后,完整的泛大陆开始四分五裂,分裂的大陆之间出现了海洋,逐渐形成了现在的7大洲。

⑷ 关于大陆漂移问题,如果结果是中国成为两洋国家,美国和欧洲连成一片或者距离较近的话历史会怎样

讲这个问题时,应该先明白原始古陆的概念。首先,中国所在位置,在原始古陆接近正中,大洋洲包括东南亚那一片,都是从中国这一片分离出去的,因此根据离心力原理,中国不可能成为两洋包围的状态。而且太平洋形成的原因很复杂,不仅是大陆漂移。并且,北美洲美国这一片,不是原始古陆的一部分,而是南美大陆从地幔里挤出来的,所以,历史没有如果。

⑸ 地质学家调查( )岛正在向中国大陆漂移:

菲律宾吕宋岛

⑹ 大陆漂移学说谁提出来的

1912年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

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泛大洋)。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这个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一直发展到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大西洋、印度洋就是泛大陆分裂、漂移过程中形成的。而太平洋则是泛大洋收缩的残余。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后缘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的小陆战形成岛弧、岛屿和浅滩,并使格陵兰、南美洲等陆块的尖端向东弯曲。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魏格纳先是从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得到启发,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同属古生代加里东期褶皱带。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海西褶皱带,其东北端没入大西洋,而后在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复出现)。南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的锡一钨、铁一锰、铜一铅一锌等矿带也是互相衔接的。

③古生物群的分布: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在目前远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爬行类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既见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于南非、南极洲和印度的石炭—二叠系的同类地层中。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诸大陆的晚古生代地层中。

⑺ 读大陆漂移图回答下列问题大陆漂移方向北美洲向什么漂移澳大利亚大陆向什么漂

大约2亿年以前,泛大陆开始分裂、漂移,北美洲和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大陆向东漂移,大西洋逐渐加宽。澳大利亚这一块陆地与南极洲大陆和印度陆块分裂,向东北方向漂移。

经过漫长的时间,印度陆块向北长途漂移,与亚洲大陆相撞,形成了今天的海陆分布。

⑻ 大陆漂移方向,南美洲向哪里漂移

由于地球自转和大陆板块运动可以看出南美向西偏赤道漂移

⑼ 大陆漂移在什么上

50年代伊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发的新技术被广泛用于海洋观测,比如采用声纳装置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异常情况等。通过这些探测,科学家终于搞清全球海底被称为“海岭”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彼此相连的。

在海底山脉中位于大西洋中部的大西洋中央海岭,魏格纳在世时人们就不陌生。但是,类似的海岭存在于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等地球所有的海洋,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海底。在大西洋中部南北走向绵延1万公里以上的中央海岭的中段,还存在一个“大规模的谷地”,科学家还发现,这个“中央谷地”与中央海岭并排相连。于是有科学家提出,大西洋正是地球的裂缝,海底也许就是在这里扩张的。随后科学家又测定出从地球内部涌流出的地壳热流量,也了解到从海岭之下的深处似乎正在喷涌出热物质。

根据以上探测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中央海岭下的地幔对流升腾形成海洋地壳,海底由此扩大,这种结论支持了“海洋扩大说”,而“海洋扩大说”也解释了大陆的分裂和移动。构成大陆地壳的物质密度小,地幔就会上浮。根据“海洋扩大说”,大陆下的地幔对流升腾造成大陆分裂,进而地幔向水平方向的运动将大陆推开。

此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观测了能够解释美国西海岸附近太平洋海底地壳形成原因的地磁异常情况,弄清了在20公里到30公里的宽度上存在百分之一的磁场异常,在南北几百公里范围内呈条纹状分布。此外,随着同时期岩石年代测定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弄清了以往数百万年间曾经多次反复的地磁场逆转历史。

1963年,弗莱德·瓦因和德拉蒙多·马修兹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加利福尼亚的地磁异常带是地球磁场逆转的反映。在中央海岭,由于高温岩浆的冷却生成了海底地壳,也就形成了具有当时地球磁场方向的磁场的岩石。瓦因等人认为,地球磁极曾多次逆转,具有各个地质时期磁场方向特征的海底地壳,在海底并列呈条纹状,这个事实为观测所确定。由于海底向海岭两侧扩张,如果瓦因等人的见解符合实际,那么观测得到的反映磁场异常的条纹,相对海岭两侧应当是对称的。这种对称性也被实际观测所确认。汇集来的有关观测数据都在支持“海洋扩大说”,而且根据海底磁场异常的数据,使迄今科学家掌握的只有几百万年的地球磁场的逆转史,一下子扩大至2亿年。板块构造学说

由于“极移动曲线”和海底扩大等提供的证据,大陆漂移的确是正在发生的事实。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1970年后,板块构造学说确立,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就是在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海沟则是在海洋板块彼此碰撞,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沿北美大陆西海岸分布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则是在太平洋板块和北美大陆板块间形成的很具代表性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

由于与被称为“环太平洋带”的太平洋板块周围的状态相关,这个地区内的大地震、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等都十分活跃。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间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西藏高原。在大陆板块彼此碰撞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下,形成了大陆与大陆间的冲突带,也造成了大褶皱山脉。

由于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迄今被视为不解之谜的地球活动大多得到了解释。70年代以来,以证实板块构造学说为目的的世界规模的地球观测蓬勃开展。通过这些观测,海底的年代分布被详尽确定,弄清了以往地质时期板块运动的过程,更由于空间观测技术的发展,就连每年一厘米的板块运动,也能够连续数年进行观测。解读整个地球的历史

板块构造学说证实了魏格纳当年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由于“大陆漂移说”凭借板块运动,于是很长时间里被视为待揭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并没有搞清所有的地球活动,板块构造学说证实的只是历经46亿年的地球历史中最近2亿年的事实,此前的地球活动仍然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留至今天,而且导致板块运动的地幔深处的活动,还需要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对于地球的下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80年代以来,科学家采用被称为“地震学X射线断层摄影法”的技术,利用地震波研究了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构造,这种科学手段使研究得到进展。研究结果表明,曾被认为是板块运动原动力的地幔对流的实际状态似乎可以触摸了。对于地球板块构造是从地球演化史的哪一时刻开始形成的,科学家将对部分比2亿年前更古老的海底地壳进一步研究。

20世纪初期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就是在上述曲折的过程中探索并发展的,直到70年代被科学界首肯的板块构造学说问世。最新的地球观测获得的成果,为解开板块构造学说也颇感踌躇的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的活动等待揭之谜,以及弄清长达46亿年的地球演化史提供了新的线索。

回顾20世纪的地球科学发展史,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为研究地球活动创造了契机,同时,对我们综合理解已细划为地质学、古生物学、观测学、地震学等的地球科学领域,提供了良机。从以上意义说,“大陆漂移说”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2000.6.19——科技日报)

⑽ 根据大陆漂移说,非洲板块将漂向哪里

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使泛大际漂浮分开。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东西向大山脉,是大陆从两极向赤道的挤压结果。现代科学的发展、精确的大地测量数据证实,目前大陆仍在缓慢地保持水平运动。古地磁的资料也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经过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陆漂移说不能解释泛大陆分裂的古生代褶皱带,不能解释升降运动;因此这一学说在当时并没有被人们接受。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给这一学说以新的解释。

阅读全文

与大陆漂移中国漂向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元人民币汇率多少印尼 浏览:621
伊朗波斯地毯多少钱一个 浏览:40
中国哪个省的香烟最便宜 浏览:874
意大利人怎么看待武汉 浏览:490
英国什么时候发达起来的 浏览:418
108印尼小金刚怎么戴 浏览:771
印度真金游戏怎么样 浏览:552
中国在越南哪里投资 浏览:70
罗布泊在中国什么地方 浏览:810
印度理科思维怎么样 浏览:277
中国导弹体积是多少 浏览:52
为什么中国苦 浏览:918
中国最有名的菜有什么 浏览:896
湛江中国舞有哪些 浏览:64
如何做中国福 浏览:570
印度的地位在哪里 浏览:183
欧洲生活水平和中国哪个城市好 浏览:746
英国论文晚交一天扣多少分 浏览:800
中国ivd试剂有哪些 浏览:928
印尼红龙配搭虎鱼多少只 浏览: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