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中国姓吴是哪里人

中国姓吴是哪里人

发布时间:2022-07-25 03:34:32

① 姓吴的祖先是谁

一、吴姓之源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吴姓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全台第一家。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名人志士
由于吴姓历史悠久,从吴姓诞生以来,也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如:我们吴姓祖先吴太伯、入粤始祖吴吉甫、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祖籍河南省固始县着名植物学家吴其浚,据固始县地方史志记载:“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名人志士均祖籍河南省固始县。着名《西游记》作家吴承恩吴 炳 吴昌龄 吴长庆 吴 澄 吴大? 吴道子 吴 刚 吴 汉 吴嘉纪 吴 ? 吴鞠通 吴 莱 吴敏树 吴 历 吴 ? 吴 峦 吴 勉 吴其 吴 起 吴尚先 吴 绮 吴 潜 吴 融 吴如孝吴 芮 吴三桂 吴王僚 吴 伟 吴文英 吴锡麒 吴熙载 吴 曦 吴 煦 吴 炎 吴与 吴 ? 吴元济 吴 曾 吴兆骞 吴 镇 吴 易 吴应箕 吴又可 吴 质……等等。无论历史,还是近代、现代,吴姓一天天昌盛、壮大,人才辈出,对我们吴姓来说,实乃是幸事也。
四、香港富商
吴光正:原籍上海,会德丰集团主席。 吴光正在上海出生,年幼来港,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小学及中学;其后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修读建筑,以继承父业,但因个人兴趣改读物理及数学;接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任职于纽约与香港的美国大通银行,并与包玉刚次女包陪容结婚。1975年,吴光正加入环球船运集团出任董事;1981年,包玉刚击败英资大行怡和集团,成功收购九龙仓集团,吴光正亦从旁献策。会德丰集团下控七家香港上市公司,计有九龙仓、置业信托、联邦地产、连卡佛、香港隧道、宝福集团、海港企业;另拥有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马哥勃罗发展。此外,吴光正个人持有四川有线电视台30%股权,整项投资额为5000万港元。
五、海外吴姓
我们吴姓除遍布香港、台湾、澳门等祖国各地外。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世界各地,也可以这样说,有人烟的地方,几乎都有我们吴姓。可惜的是,我们吴姓缺乏一支领头羊,没人来组织一次世界级恳亲大会,大家虽然都知自己姓吴,但问起我们吴家家史、名人志士,没有几人知道?这里,作为吴姓后代,我大声疾呼:我们吴姓前辈们,能否站起来为我们吴姓组织一次光宗耀主的恳亲大会。或把我们吴姓名人志士编辑出册,以教后辈。

② 姓吴的来历是什么

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炎帝大臣吴权之后裔,属于以氏族名称或国名为氏。吴姓人物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之臣有一叫吴权的,他的后代是中国乐曲的发明者。有个因为勇敢剽悍,善于狩猎而以“吴”为称号的原始氏族,在尧舜以前的活动,《尚书》、《春秋》、《国语》、《史记》等经典史书都记载阙如,只有以广博、繁杂着称的宋人罗泌《路史·国名纪》中,才以吴权的氏族为第一个吴氏族。《路史》说,吴权是炎帝之臣。可见吴人最初是从属于炎帝、黄帝部族集团的。《山海经·海内经》记载了一个有趣、奇异的故事:吴权的妻子叫阿女缘妇,她与炎帝的孙子当时为黄帝之臣的逢伯陵通奸怀孕,三年后一胎生3子,分别叫鼓、延、殳。鼓和延传说是钟的发明者,也是乐曲的最早发明创制人。逢伯陵是姜姓和齐姓等族的始祖。吴权属于远古的吴氏族,《路史》已说得明确,其实,吴权不但是人名,它还极可能又是氏族名。正因为这样,有的书又说吴权是颛顼时的人,传说各异,无须深究。陈明远《中国姓氏人全》说:吴权的后裔以吴为氏,成为吴姓的一支。中华民族以黄帝作为共同的始祖之神,《路史·国名纪》的记载:黄帝的母亲,是古代吴人的一位女姓成员,名叫吴枢。到颛顼帝时,又有个叫吴回的,他和其兄重黎先后担任火官——祝融。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分离成八个氏族,昆吾氏就是其中之一。夏代少康时有个人叫吴贺,他以善射着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史籍《帝王世系》载有其事。《中国姓氏大全》中说:“传说中夏朝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有吴氏”。吴贺见于《帝王世纪》,他曾与羿比射。其实,吴贺就是古代吴人中的一员。吴人所建立的氏族政权即吴,它在夏商时代一直存在。史籍《路史》中就说:“商纣时亦有吴伯。”古吴族人的后裔,当为吴氏之源。 [1] 源流二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后裔古公亶父之子太伯(泰伯),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吴姓历史上记述的远古初祖,他居住在姬水流域(约在今陕西北部),以姬为姓。相传黄帝娶了四位贤淑的妻子,生了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子,其后分14支部族。公刘下传数代到古公亶父时,中原已进入殷商时期,这时周人又受到戎、狄的侵扰,在古公亶父率领下被迫离开豳地继续迁徙。周人一路南迁,他们爬过梁山,渡过漆水、沮水,到达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一带)。周原可谓周人居住的祖地,这里土地肥沃,适合多种庄稼生长,古公亶父一改周人沾染上的戎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建立城市和村庄,让族众过定居的生活,并在周人氏族制度的基础上设置了官职,建立了近似国家职能的行政管理制度。周人、周族的称呼就是因为古公亶父及其部落定居周原而来。太伯、仲雍奔吴后,季历得以顺利继位,后传位给文王昌。周文王昌不负祖父古公亶父的厚望,为灭商振兴周族苦心经营,他生前虽未能灭商,但三分天下,周据其二。其子武王发继位后,向商王朝大举进攻,四年后,一举灭商,建立起周王朝,最终完成了复兴周族的大任。周初,太伯、仲雍受到周王朝表彰,其后裔受封于吴,建立起强大的吴国,后世吴姓子孙则多把太伯、仲雍尊为得姓始祖。按照古史的记述,太伯、仲雍所到达的荆蛮地区,就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一带。太伯、仲雍一支就是古书记载的痰阳诸姬 (古代居住在汉水北岸的周人的分支)的一支,他们与楚国为邻,楚国是为五帝之一的颛顼后裔所建。楚国强大起来以后,汉阳诸姬受到来自楚人的威胁,被迫迁徙,其中太伯、仲雍一支,东迁到江苏吴地,征服了当地土着居民,建立了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说:“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二,吴,在蛮夷。”武王克商后,分封太伯、仲雍后裔,其中的一支又分封到太伯、仲雍始迁之地虞,即山西虞地,另一支留封于当时尚未开发的东南之地吴。不管后世对其迁徙过程有多少种解释,但姬姓周人太伯、仲雍一支最后到达了江苏古吴地是没有争议的。 吴姓祖先 源流三源于苗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我国少数民族中的吴氏,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吴氏主要分布在湖南和贵州苗族地区,他们大部分是由苗民改用、借用汉字姓,而成为吴氏的,也有一部分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吴氏。苗族吴氏,至迟在元朝即已存在,如元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湖南靖州苗民起义首领,就是吴氏族人,名叫吴天保。明朝苗族吴氏中还孕育出了着名的理学大师、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吴鹤。苗族原本无姓氏,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苗民借用汉族姓“吴”氏。清前期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时,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汉字姓“吴”氏来作为自身姓氏,进行苗籍户口登记。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吴、龙、廖、石、麻”五大姓,而吴氏最多,排在首位。在贵州苗族地区,吴氏也是七大姓之一。黔西北苗族汉字姓吴氏,是由苗族“孟恩路”家族中的一部分借用汉字姓而形成。只如贵州台江县方召“各务收”(即务收公)家族,在清朝末年领导苗民起义失败后,清朝政府强迫户口登记,将“务收”家族的“务”译成“吴”,其后裔于是变成了苗族吴氏。这些苗族吴氏,与汉族姬姓吴氏无任何血缘联系,就是苗族中不同地方的吴,有的也同姓不同宗,互相之间无内在的血缘关系。苗族吴氏在历史上产生了大批优秀子孙,为中国文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因此,吴氏史自然不能忽略这特殊的一支少数民族中异彩纷呈的吴氏宗族源流四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满洲八旗姓》、《满汉名臣传》等的记载:⑴.满族乌苏氏,亦称吴苏哈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古孙部(吾古孙部、乌孙部),以部为氏,满语为Usun Hala,汉义“水”,世居乌苏(今吉林伊通)、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乌氏、吴氏、苏氏、关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⑵.满族乌色氏,亦称吴色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吾塞部,满语为Use Hala,汉义“皮带”,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吉林乌拉(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长白山区、松花江两岸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⑶.满族乌拉氏,亦称吴拉氏、乌喇氏,隶属依彻满洲,满语为Ula Hala,汉义“江”,世居郑家堡(今吉林双辽郑家屯)、乌拉街(今吉林永吉乌拉街)、黑龙江两岸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随军驻守丹东凤凰城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解氏等。⑷.满族乌雅氏,亦称吴雅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乌延部,在金国时期为女真兀颜部,满语为Uya Hala,汉义“猪”。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德尔吉穆湖(,今黑龙江虎林东北部)、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乌氏、穆氏、包氏、鲍氏、黄氏、邵氏、朱氏、牛氏等。⑸.满族乌尔汉氏,亦称乌尔罕氏,乌拉尔汗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兀里坦部,满语为Urhan Hala,世居辽河流域、乌噜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⑹.满族乌勒锡氏,亦称吴尔锡氏,满语为Ulsi Hala,汉义“掌管喂养祭祀牛羊的小吏”,世居长白山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⑺.满族乌灵阿氏,亦称吴灵阿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的乌陵部,金国时期称乌林答部,满语为Ulinga Hala,世居巴林(今黑龙江伯力、俄罗斯哈布罗夫斯克),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蔡氏。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那氏、石氏、赵氏。⑼.满族乌苏哩氏,亦称乌苏拉氏,以地为氏,满语为Usuri Hala,世居德尔吉色钦(今黑龙江虎林东北)、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乌氏、武氏、吴氏。⑽.满族乌苏占氏,源出辽国时期女真乌萨扎部,以部(姓)为氏,满语为Usujan Hala,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什海兰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⑾.满族乌扎库氏,亦称乌札库氏,满语为Ujaku Hala,世居噶哈里氏、倭济石氏、绥分。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阿氏、吴氏。⑿.满族武佳氏,亦称吴佳氏、乌佳氏,满语为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拉(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⒀.满族乌尔古宸氏,亦称吴尔古禅氏、吴尔古察氏,满语为Urgucen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木楞(今黑龙江穆棱、鸡东、密山一带)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⒁.满族乌尔瑚济氏,亦称吴讷虎沁氏,满语为Urhugi Hala,世居松花江两岸、乌苏里(今乌苏里江流域)、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⒂.满族吴穆氏,满语为Umu Hala,汉义“勿、不要、不行”,世居长白山区,是满族脱谱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⒃.满族吴努齐氏:满语为Unuci Hala,世居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⒄.满族吴济克忒氏,满语为Ugiket Hala,世居待考。清朝中叶以后冠汉姓为吴氏。⒅.满族吴扎拉氏,又称为兀喇氏、兀扎拉氏、兀札喇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取首音为汉字“吴”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地区。始祖兀喇·忒秋和儿子吴扎拉·敦得力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奉命到凤凰城驻防,居住于现白旗乡吴家堡子、后营子村岔沟、民主二队等地,岫岩满族自治县黄花甸子乡关门山村的吴氏亦是由吴家堡子移居过去的。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吴氏、乌氏、武氏等。 [2] 源流五源于有虞氏,出自周文王时虞仲的封地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有关资料记载,相传虞仲的后代在周文王时曾被封于虞国(今山西平陆),公元前658年被晋所灭,其后子孙中有人便以国名为氏,姓虞。相传远古时有部落,名有虞氏,舜乃其领袖,姚姓,居于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金文中虞、吴字相通,其后亦有姓吴的,为山西吴氏。舜的三位妃子,嫡妃娥皇无子,二妻女英生了一位公子叫商均,三夫人登比氏生了两女八子,但子女都为不肖子孙。只有商均能继承父业。舜去世后,中原形势发生巨大变故,夏禹夺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领职位,建立起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长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区,继续当有虞氏的首领。有虞氏成为夏朝的一个小方国,当时已从陕西东迁到今河南省虞城县北,国号“虞”。在夏初虞国有虞思,曾帮助亡国的少康,并将两个美丽贤淑的女儿嫁给少康为妻,终于帮少康复兴了夏朝。商朝以后,虞国衰落中绝。大约自商均开始,舜的嫡传子孙以虞、吴为氏。史籍《元和姓纂》中说:“舜有天下号曰虞,子商均因以为氏。”上古虞字写作“吴”,只是到战国时期,虞、吴开始区别。源流六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氏族人分布。据史籍《皇朝通志》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氏。民国《奉天通志》也记载有吴那海,是高丽吴氏,归旗,居海州地方。朝鲜族吴氏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除苗族外,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吴氏,他们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改用、借用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血缘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越(粤)族中的吴氏,就是吴国灭亡后,吴氏子孙南下逃难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为越人,汉武帝时有越人吴阳,封外石侯。
麻烦采纳,谢谢!

③ 全国那个地方姓吴的人最多

广东是吴姓第一大省
`一、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迅速发展。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到元朝,吴姓首次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7大姓之后,为宋朝第8大姓。吴姓第1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占江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1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这两省的吴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吴姓的人口2460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吴姓保持第10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吴姓人口由230万激增到近2460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吴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福建六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和贵州,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1%。广东(包括海南)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9.2%,为吴姓第1大省,占全省总人口的3%。形成了长江以南高比率和长江以北低比率的两大吴姓分布区。在近600年期间,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向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主流。

二、当代吴姓的分布

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东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吴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8.4人以上。吴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5.4%,吴姓人口大约399万;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吴姓人口大约811万;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吴姓人口大约1126万;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人口大约124万。

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吴姓在南方和东南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吴姓沿长江为界,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东南、粤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东南、浙闽交界中段、台湾南部等地区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5%;在长江以北,青海湖以东之间地区,吴姓分布频率在0.7%—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2%;其他地区,吴姓分布频率不足0.7%,共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3%。

三、吴姓历代名人

当然,吴氏最丰富,最光辉的业绩还是在中国大地上,如果浏览一下彪炳于史册的吴姓名人,便可知吴氏业绩之一斑。战国时有兵家和改革家吴起,曾辅佐楚棹王实行变化,促进了楚国的富强。秦朝末年,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与陈胜一起发动,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并建立张楚政权,任假玉。东汉初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有文学家吴均,还有安徽宣城起义领袖吴承伯。唐代最着名的吴姓人物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长于画壁,笔记磊落,势状雄峻,相传曾于大同殿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华。宋人苏轼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尊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吴兢,庞勋起义军将领吴迥。五代时后晋有名将吴峦。南宋有名将吴玠、吴严璘弟兄,音韵训诂学家吴械,大臣吴潜,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元代有学者吴澄、吴莱,画家吴镇,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至近代,吴氏多画家和小说家,例如:明代画家吴伟,工画人物,擅画山水,获御赐“画状元”印;清初画家吴历,擅画山水,笔墨苍润,与王时敏等合称“清六家”;清代画家吴熙载,善花卉,工书法,尤精篆刻;清末画家吴友如,作品参用西方绘画透视法,构图紧凑,线条遒劲简洁,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甚有影响;近代人吴昌硕,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工诗和书法,尤精篆刻,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书画家、篆刻家;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出了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着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清末小说家吴活尧,是谴责小说的代言作家,着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此外,明代还有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吴勉,学者吴与弼,文学家吴应箕,戏曲作家吴炳,医学家吴又可,南明将领吴易,以及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后又割据称帝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绮、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光骞、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吴汝纶,医学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浚,金石学家、文学家吴大微,江西石城佃农起义领袖吴八十、太平天国将领吴如孝。 http://tieba..com/f?kz=123441844

④ 吴姓的来源

一、寻根溯祖
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着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着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二、迁徙分布
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
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氏"全台第一家"。
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
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
三、郡望堂号
【堂号】 "延陵堂":季扎是吴王寿梦的第四子,以贤德着称,寿梦想让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时人称其为"延陵季子"。
【郡望】 延陵县:西晋时分曲阿县置县。 濮阳郡:晋代时改东郡置国,西晋末改为郡。此支吴氏,其开基始祖为广平侯吴汉的裔孙吴遵。 陈留郡:西汉时置郡。此支吴氏是季扎的后裔,为东汉吴恢之族所在。 长沙郡:秦时置郡。此支吴氏系季扎之后,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王吴芮。

渤海堂,为吴氏第二大郡望,今福建吴氏后裔大多为渤海堂。福建连城宣和培田村至今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吴氏族谱。该族谱不仅记录了家族演变,更为重要的是纪录了很多风土人情和诗歌词曲。
四、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着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着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 起:战国时着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敬梓:清代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着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沃尧:清代着名小说家。着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昌硕:清代着名的篆刻家、书画家。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其浚:清代着名政治家、科学家。着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着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⑤ 吴姓的历史上的名人

1、吴起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一说菏泽市定陶区)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有《吴子兵法》传世。

唐肃宗时,吴起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2、吴广

吴广(?-前208),字叔,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

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次年,围攻荥阳的假王吴广与义军将领田臧意见不合,被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杀害。

3、吴承恩

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

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着述。

4、吴三桂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长伯,一字月所,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着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崇祯皇帝登基,开武科取士,吴三桂夺得武科举人。不久,吴三桂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

崇祯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封平西王。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镇守云南,引兵入缅甸,迫缅甸王交出南明永历帝。

康熙元年(1662年),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晋封为平西亲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史称“三藩之乱”。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市)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建都衡阳,建元昭武。

康熙十七年(1678年)秋在衡阳病逝。追谥为开天达道同仁极运通文神武高皇帝。其孙吴世璠支撑了三年之后被清军攻破昆明,三藩之乱遂告结束。

5、吴道子

吴道子(约公元680~759年),唐代着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乾元元年)前后。

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吴姓

⑥ 姓吴的历史由来

吴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5年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约2780万人。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
吴姓起源:
1,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驺虞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仁兽,传说它虎身狮头,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生性仁慈,连青草都不会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山海经》中说:“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说明的是,炎帝是一个称号或者说是职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担任。与黄帝同时期担任炎帝职务的人,是最后一任炎帝。
吴部落在姜水(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着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2,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那时,人们把掌管火种的首领称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3,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
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4,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
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5,由少数民族改姓。清朝时,满族的多个氏族集体改姓吴,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吴。

⑦ 吴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哪些

吴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有:

一、吴姓的来源:

吴起是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早年学儒术于曾申门下,后弃儒学兵。最初在鲁国时,受命指挥鲁军大败齐国。之后前往魏国,得到魏文侯重用。

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河西之地,为首任西河郡守,同时改革兵制,创建魏武卒,“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

后因魏武侯猜疑而转投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令尹,进行变法。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短时间内成功增强了楚国国力,使楚国出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一度大败魏国,“马饮于大河”的强盛局面。

⑧ 吴姓有多少人口,吴姓起源及分布

吴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九大姓,在百家姓中排行第六。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吴姓也是第十大姓。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吴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吴姓的渊源由四大支组成:姜姓、吴回氏族、姚姓和姬姓。其中姜姓吴氏的历史至少有5000年。第五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为全国第十大姓 ,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河南八省,又集中了41%。吴姓重要的郡望有浦海、延陵、渤海、濮阳、陈留、汝南、长沙、武昌、吴兴等八个吴姓的堂号除用以上郡望外,重要的还有三让、让德、种德、世德、仁德、至德、秀聚、忠义等。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⑨ 中国姓吴的大概有多少人,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区

在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姓氏人口统计结果中,吴姓是位列第九位的大姓,大陆总人口约两千四百多万。浩浩荡荡的吴姓家族的形成以及广泛的分布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迁徙中形成的。 就目前吴姓在全国的人口分布而言,呈现着典型的南多北少的局面,且东南部地区分布尤其广泛。粤、苏、徽、浙、闽、晋六省便聚居了近四成的吴姓人口,其中尤以广东、江苏、安徽为最,其它地区吴姓人口分布一般。

阅读全文

与中国姓吴是哪里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3600印度卢比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750
印尼浓阴历多少 浏览:306
印度桑瑞药厂怎么样 浏览:300
中国最好的福利院是哪里 浏览:450
去越南做什么边境贸易好 浏览:827
伊朗加油一箱油多少钱 浏览:536
意大利住宿被套什么面料的好 浏览:671
印度为什么不能杀蝗虫 浏览:737
中国哪里采茶最早 浏览:978
印度为什么要实行联邦制 浏览:586
越南盾怎么玩的 浏览:885
中国留学家长怎么教育 浏览:367
印尼有多少个镍矿冶炼厂 浏览:24
印度什么季风降水 浏览:948
意大利维骨力哪里有卖 浏览:202
印度卫生巾怎么改造 浏览:818
中国哪些学院收幼师考生 浏览:356
越南福字怎么写好看 浏览:6
意大利延期居留条过期怎么办 浏览:850
苏门答腊虎鱼跟印尼虎鱼怎么区分 浏览: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