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百年的企业有哪些
1、招商局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李鸿章于1872年12月创立的“轮船招商局”,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是中国第一家近代民用企业。是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缩影”。招商局现为国家驻港大型企业集团、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总部设于中国香港。主要经营活动分布于中国香港、内地、东南亚等地区。
② 中国生产的第一袋水泥,商标是什么 牌
有人现在还珍藏着一幅清末唐山启新洋灰有限公司"龙马负太极图"水泥商标。它直径约35厘米,品相完好。画面由骏马、海水、太极图、火焰、祥云和中英文对照的"启新洋灰有限公司"等字样组成。它是中国最早的水泥商标之一。
唐山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诞生了中国第一桶水泥。清朝末年,水泥需求日益增长,而国内没有一家水泥生产企业。在这一市场条件下,唐山细绵土厂(细绵土,水泥的译音)于光绪十五年建成,成为我国第一家立窑生产水泥的工厂。1907年,唐山细绵土厂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商标定为"龙马负太
③ 唐山五个 "第一工业" 是什么
唐山工业的的5个中国第一。
1878年,洋务运动中,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使用机器开采的大型煤矿;
1881年,开平矿务局建成了中国第一条标准化轨距铁路——唐胥铁路;
1881年,开平矿务局制造出了第一台“中国造”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1889年,唐山细棉土厂生产出中国第一桶水泥-----“马牌”水泥。
1914年,唐山启新瓷厂生产出了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④ 中国水泥最早是几几年
我国最早的水泥厂,座落在唐山市,诞生于1889年。当时只有4座石(土)窑,日产量不足30吨,年产量小于1万吨,称为细绵土厂。1907年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2台φ2.1m×30m回转窑,1908年投产,成立了启新水泥公司。翻开了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⑤ 水泥是哪个国家发明的,中国最早什么时候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的,中国最早在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了一种水泥,外观呈棕色,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命名为罗马水泥。因为它是采用天然泥灰岩作原料,不经配料直接烧制而成的,故又名天然水泥。具有良好的水硬性和快凝特性,特别适用于与水接触的工程。
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Joseph Aspdin)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波特兰水泥的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粘土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后,在类似于烧石灰的立窑内煅烧成熟料,再经磨细制成水泥。
因水泥硬化后的颜色与英格兰岛上波特兰地方用于建筑的石头相似,被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77年,英国的克兰普顿发明了回转炉,并于1885年经兰萨姆改革成更好的回转炉。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1893年,日本远藤秀行和内海三贞二人发明了不怕海水的硅酸盐水泥。
1907年,法国比埃利用铝矿石的铁矾土代替粘土,混合石灰岩烧制成了水泥。由于这种水泥含有大量的氧化铝,所以叫做“矾土水泥”。
20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2007年水泥年产量约20亿吨。
中国在1952年制订了第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确定水泥生产以多品种多标号为原则,并将波特兰水泥按其所含的主要矿物组成改称为矽酸盐水泥,后又改称为硅酸盐水泥至今。
2012年,中国水泥产量达到21.84 亿吨,产量占全球50%以上。
(5)中国第一桶水泥是哪里生产的扩展阅读
水泥的功能与作用
1、胶凝材料
早于300年前的古埃及罗马人,人们被火山灰与石灰的反应现象所吸引,通过几个世纪,很多人不断发明和试验、改进,形成了今天的水泥技术及应用体系,并奠定了理论基础。
水泥较早的功能是胶凝材料,作用就是将碎石或砖类牢固地、较久地粘结在一起,而且环保、成本低廉。它的粘结能力及粘结能力的持久性是任何化学凝胶材料无法做到的。它可以粘牢石头、砖头、瓷砖、大理石等。
2、建筑结构用材料
用水泥、砂石、钢筋制成的钢筋混凝土,用于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海防工程、地下工程、建筑工程,可以承重、防腐蚀、抗冻、耐高温、抗震等。
3、防水材料
水泥不怕水,与水亲和。自始至终都与水有着密切关系,没有水的水化作用,水泥不会有任何作为。水泥可以作为长效的、环保的防水材料。
水泥的毛细孔有透气性,水泥的毛细孔起着调节水气作用,遇水后毛细孔会缩小、直至完全锁闭,形成屏障,以阻止水分子通过。熟知水泥这一特性的人,开发了防水砂浆、堵漏王、灌浆料、修补砂浆等。
4、保温材料
水泥砂浆密度约为1550-1880kg/m3,本身保温性较差,但引入空气后或与轻质多孔材料结合,将密度控制在120-270kg/m3,就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如现浇发泡凝土、水泥发泡保温板、水泥发泡自保温砖、轻质保温砂浆等。
5、防火、耐火材料
水泥是无机矿物不燃材料,加上蛭石、珍珠岩、粉煤灰等耐火材料,可生产出隧道、钢结构专用的厚浆、环保、性能优良的干粉型防火材料、高温炉料等。
6、砌筑材料
水泥、陶粒、工业炉渣、火山灰、煤矸石、粉煤灰等,可以生产各种砌筑用的轻质有孔砖、多孔砖、免蒸养砖等。
7、抹灰找平材料
水泥可用于普通抹平砂浆、防裂砂浆、内外墙腻子等。
8、地坪材料
水泥可用于自流平地坪、耐磨地坪、水磨石地板等地坪系统。
9、无机涂料、装饰品
利用水泥、粗细骨料、无机颜料等,可以生产出具有多种不同艺术风格的装饰材料,有比较平滑的干粉涂料,有比较粗犷、形象、抽象的艺术涂料。水泥还可以做成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艺术品、工艺品。
10、板材
水泥与轻骨料、轻钢龙骨、钢丝网架,可以制成各种规格、形状的轻质楼板、隔墙板、装配式房屋等。
11、城市环境
水泥与陶粒可以制成透水砖、城市人行道、停车场用多孔砖、绿化用有孔砖。还可用水泥、钢丝、钢结构做成城市雕塑、护栏、木塑制品等,美化城市环境。
12、其它方面
水泥在军事、航空、核工业、海洋工程、港口建设、环保工程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材料。
⑥ 抗日年代有没有水泥厂
唐山启新水泥厂,始建于1889年,是我国第一家水泥厂,我国第一桶水泥的诞生地,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1932年安装使用的3号窑是启新自主设计制造的,它是我国水泥机械史上第一台自制旋窑”,王振勇介绍说,“启新1912年就开始向美国出口水泥,当年共出口1万多桶。”
1904年获得的我国水泥行业第一枚国际奖牌——美国圣鲁意赛会头等奖、1906年建的厂房、1908年建的木栈台、1935年发行的股票、1933年从德国引进的蔼益吉透平发电机……唐山的工业发展史,“地下看开滦,地上看启新”,展馆中的每一件展陈背后都有一个生动的小故事,都向世人展示着启新水泥厂在其发展历程中的一路坎坷,一路辉煌
⑦ 中国第一袋水泥是怎么生产出来的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清朝洋务运动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唐山开平矿务局(开滦煤矿前身)经过十多年的经营日渐兴旺,由于开矿所用的水泥都是进口货(俗称洋灰),而且价格昂贵,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加,自产水泥的计划便在酝酿之中了.开平矿务局的创办者是广东人唐廷枢,字景星,曾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局总办,侯补道,他是奉清政府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之命,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开办了开平矿务局的. 一八八九年(光绪十五年),唐廷枢开办了唐山细绵土厂,这便是中国第一家水泥厂,也是现在启新水泥厂的前身.由于当时生产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用船从广东香山运到唐山,生产成本很高,加上管理上经验不足,开办仅四年即告停产.一八九八年,周学熙(字缉之)接任开平矿务局总办,重办水泥工厂,聘用德国技师汉斯.昆德,添置新设备,采用唐山本地原料生产,公司渐有起色,其产品还在欧洲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一九零零年七月三十日,英商墨比公司住天津代表的胡华(就是后来担任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的胡佛)勾结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和英国人墨林,趁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混乱之时,设下圈套逼迫时任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将开平矿务局(包括唐山细绵土厂)卖给了墨林,实际上是落入了墨比公司之手,此后,周学熙在昆德的配合下经历了一场历时六年的旷日持久的官司,终于使产权失而复得.昆德在此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这位昆德的儿子在一九三七年筹建南京江南水泥厂时以保护了大批大屠杀受害者而为广大中国人所熟悉.一九零六年七月(光绪三十二年),启新洋灰公司正式成立,使用龙马负太极图为产品商标,同时,由丹麦史密斯公司购入新式旋窑钢磨,当年即产水泥二十四万桶(每桶约170公斤),从此拉开了启新水泥厂曲折百年的历史序幕.
⑧ 唐山中大国际798包含啥
唐山的“798”就是指唐山人眼中的艺术区。目前多指唐山启新水泥厂周边,该厂建于1889年,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中国第一桶水泥诞生地。
798除了指数字以外,一般指北京798艺术区,或称大山子艺术区、大山子798厂艺术区等,艺术区的名字是由北京国营电子工业老厂区的名称沿用而来。同时,798也指代这一艺术区引申出的一种文化概念,以及LOFT这种时尚的居住与工作方式。
启新1889文化创意产业园
钢铁水泥给了城市坚固的桥梁、踏实的房屋、平整的道路,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水泥是出产于唐山,从最初唐廷枢创办的细绵土厂,到周学熙接手的启新水泥厂,就如同老舍笔下的《茶馆》,在不变的空间内,百年的风云变幻和人世沧桑都在这里一一体现。
唐山启新水泥厂,成立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是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具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第一桶(旧时水泥按桶计量)水泥诞生地,也曾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水泥企业。
⑨ 唐山曾创造中国七个第一
1、1878年(清光绪4年)在唐山创建的开平矿务局,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
2、1881年开平矿务局胥各庄修车厂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
3、1881年开平矿务局修筑的唐(山)胥(各庄)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
4、发行于1881年的开平矿务局一期股票被公认为中国存世最早的老股票
5、1889年开平矿务局创办的唐山细棉土厂,是中国第一个水泥厂,在这里生产了中国第一桶水泥。
6、1914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西分厂改产陶瓷器后,改名启新瓷厂,生产了中国第一件卫生陶瓷。
7、第一位中国本土大学教授———唐山交大罗忠忱
⑩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水泥的 [
中国的水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建树胶凝材料。
黄泥浆
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在公元前403-221年的战国时代,出现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在中国建筑史上,“白灰面”很早就被淘汰,而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石灰
公元前7世纪的周朝出现了石灰,周朝的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左传》中有记载:“成公二年(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蜃灰就是用蛤壳烧制而成的石灰材料,在周朝就已发现他具有良好的吸湿防潮性能和胶凝性能。在崇尚厚葬的古代,在墓葬中将蜃灰作为胶凝材料来修筑陵墓等。在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有“烧砺房法的图示”,这说明蜃灰的生产和使用,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到秦汉时代,除木结构建筑外,砖石结构建筑占重要地位。
砖石结构需要用优良性能的胶凝材料进行砌筑,这就促使石灰制造业迅速发展,纷纷采用各地都能采集到的石灰石烧制石灰,石灰生产点应运而生。那时,石灰的使用方法是先将石灰与水混合制成石灰浆体,然后用浆体砌筑条石、砖墙和砖石拱券以及粉刷墙面。在汉代,石灰的应用已很普遍,采用石灰砌筑的砖石结构能建造多层楼阁。
中国的万里长城修筑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17世纪,先后有20多个朝代主持或参与建造。秦、汉、明三个朝代修筑最长,在总长5万公里的长城中修筑了5000余公里。在这三个朝代,石灰胶凝材料已经发展到较高水平,大量用于修建长城。所以,长城的许多地段,后人发现它是用石灰砌筑而成的。
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记载了石灰的生产方法。清代《营造法原》一书中,则记载了石灰烧制工艺与石灰性能之间的关系。这些记载说明我国到明、清时代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石灰生产和使用知识。
三合土
在公元5世纪的中国南北朝时代,出现一种名叫“三合土”的建筑材料,它由石灰、黏土和细砂所组成。到明代,有石灰、陶粉和碎石组成的“三合土”。在清代,除石灰、黏土和细砂组成的“三合土”外,还有石灰、炉渣和砂子组成的“三合土”。清代《宫式石桥做法》一书中对“三合土”的配备作了说明:“灰土即石灰与黄土之混合,或谓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后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
“三合土”自问世后一般用作地面、屋面、房基和地面垫层。“三合土”经夯实后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还有较好的防水性,在清代还将他用于夯筑水坝。
在欧洲大陆采用“罗马砂浆”的时候,遥远的东方古国――中国也在采用类似“罗马砂浆”的“三合土”,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巧合。
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
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中一个鲜明的特点是采用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如“石灰-糯米”,“石灰-桐油”,“石灰-血料”,“石灰-白芨”,以及“石灰-糯米-明矾”等。另外,在使用“三合土”时,掺入糯米和血料等有机物。
据民间传说,秦代修筑长城中,采用糯米汁砌筑砖石。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的河南邓县的画像砖墙是用含有淀粉的胶凝材料衬砌;河南登封县的少林寺,北宋宣和二年、明代弘治十二年和嘉靖四十年等不同时代的塔,在建造时都采用了掺有淀粉的石灰作胶凝材料。《宋会要》记载,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修筑和州城,“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米粥调灰辅砌城面兼楼橹,委皆雄壮,经久坚固。”明代修筑的南京城是世界上最大的砖石城垣,以条石为基,上筑夯土,外砌巨砖,用石灰作胶凝材料,在重要部位则用石灰加糯米汁灌浆,城垣上部用桐油和土拌和结顶,非常坚固。采用桐油或糯米汁拌和明矾与石灰制成的胶凝材料,其粘结性非常好,常用于修补假山石,至今在古建筑修缮中仍在沿用。
用有机物拌和“三合土”作建筑物的工法,在史料中屡有所见。明代《天工开物》一书中记载:“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砂,黄土二分,用糯米、羊桃藤汁和匀,经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在中国建筑史上看到,清康熙干隆年间,北京卢沟桥南北岸,用糯米汁拌“三合土”建筑河堤数里,使北京南郊从此免去水患之害。在石桥建筑史中记载,用糯米和牛血拌“三合土”砌筑石桥,凝固后与花岗石一样坚固。糯米汁拌“三合土”的建筑物非常坚硬,还有韧性,用铁镐刨时会迸发出火星,有的甚至要用火药才能炸开。
中国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创造过程中有过辉煌成就,作出过重要贡献。英国着名科学家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这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那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杂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的过程是,从“白灰面”和黄泥浆起步,发展到石灰和“三合土”,进而发展到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从这段历史进程可以得出与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相似的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在与西方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基本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广泛采用石灰与有机物相结合的胶凝材料而显得略高一筹
1889年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的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水泥这个名词在中国得以流行以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