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资讯 > 民国时中国哪里有柏油路

民国时中国哪里有柏油路

发布时间:2022-07-31 23:48:01

⑴ 民国时期的公路是怎样的

那要看什么地方了 大城市马路多以青石板/砖 路,农村全部土路。和部分石子路,长途官道也是石子路和土路,当时能做火车的都做火车了 做不了就做船转火车,再转马车 人力车

⑵ 请问,柏油路是谁发明的哪个国家啊

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John . MarkDan)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是现在柏油路的雏形。

沥青混凝土铺面道路,或又俗称为柏油路、沥青路,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道路路面。

虽然有时仍被称为柏油路,但是因为柏油对健康的危害,现在铺设柏油道路已经弃用柏油改用沥青。铺设柏油道路所需材料有级配粒料、碎石级配、沥青胶泥、骨材、石粉等。所需工具有平路机、挖土机、震动碾压机、卡车、刮路机、沥青洒播机、铺装机、压力泼油车等。

(2)民国时中国哪里有柏油路扩展阅读

柏油路其基层构造与水泥路(也叫钢筋混凝土路)一致,沥青路的不同在于面层加一层细石混合沥青。

沥青路面层比较软,所以汽车走在上面会觉得很舒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但混凝土硬度大,汽车走在上面会觉得硬邦邦的,一些路面比较细小的缺陷都会给人以比较强烈的震动感觉。

景观性。沥青路面一般为黑色,给人为深沉稳重的感觉,开车时人会觉得比较塌实。但混凝土路却是颜色的灰白色,给人以浮气不足的感觉,无景观性可言。所以在进行小区或市政的主干道、次干道设计时,想上点档次的话,就选择沥青路面。

⑶ 北京第一条沥青马路是什么时候修筑的

民国时期,一些通往市区的马路和通往外省市的公路在北京城内开通。

1917年修建了京通公路,这条路西起朝阳门外大黄庄,东至通县新城南门,道路宽6米,长10千米。

后来又陆续新建、改建了北京通往天津的公路,北京通往山海关的公路,北京通往承德、保定、张家口的公路。

这是一些低质量、低标准的公路,不但路面狭窄,凹凸不平,而且遇上下雨,常会翻浆。

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北京的公路总长还不到215千米。

从1913年起,由市政公所主持,逐步拆除了皇城,开辟了多条贯通南北、东西的大道,填筑了明壕,改修了暗沟,到1918年已修筑道路120余段,大多是土路,1915年修筑了第一条沥青马路。

自1949年起,北京的街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街道两旁堆积多年的垃圾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全城的街道都铺上沥青,新铺的柏油路还扩宽了路面,如东、西长安街就扩至80米宽,从而彻底改变了老北京交通状况落后的面貌。

⑷ 快来帮帮我!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 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 。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其中祭堂为仿宫殿式的建筑,建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横额。祭堂内放置孙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建国大纲》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山下中山先生铜像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半球形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孙中山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中山路是原来的迎柩大道,是孙中山先生灵柩南下时走过的路,也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1926年动工,1929年完成。当时,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墓设计方案。结果,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自由钟”式图案荣获首奖。吕彦直还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调和谐,从而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博爱”两字正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前行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再进为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鎏金大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平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但当大家走完这段长距离陡峻的石阶以后,一定会悟出<<总理遗嘱>>中有关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最高的平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华表乃为柱状标识物,标志祭堂即在此。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动,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像座东西四周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遗着《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先生之墓”石刻。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墓穴直径4米深5米,外用钢筋混凝土密封。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市长时,特地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
30多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中茅山南麓,陵墓的建筑,壮丽雄伟。到南京游览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这位革命家的墓地。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⑸ 民国时期沈阳的城市路面是是什么路

土路 或者石路 ,有 电车了 望采纳

⑹ 中国最早什么时候有的柏油路

中国最早的公路--台柳路zhuantie(洋灰路即水泥路)

台柳路建于德占时期的1903年,由青岛台东镇起,经市区东吴家村及崂山区的保儿、河西、李村、汉河等村,止于柳树台村(今属沙子口镇),是最早的一条公路。1928年版《胶澳志》有“台柳路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的记载。之后,仍沿用此称。解放后,在李村养路工班房山墙上仍标有“台柳路”字样的路牌。
1898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为了其军事、政治及经济掠夺的需要,在青岛区(今青岛市区)兴办工厂,修建码头;在李村区则先后在柳树台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疗养院、德国总督别墅及德国大饭店等,供住在青岛区的欧州人疗养和玩乐。在此背景下,台柳路的修筑便应运而生。有关该路的修筑年度及状况,《胶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记述:“德人来青市道与村道同时并进,……其村道首先修筑者为青岛沧口一路,次则为青岛李村一路,其后渐次兴修,计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岛经台东镇东吴家村、保儿、河西以达李村;(二)由李村经东李村、下河、南龙口、九水以达柳树台……”,“盖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仅有桥梁、沟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运搬材料照给工资。此外人工则由各村摊派,故创始之二、三年(李村道开筑二年,仅修至杨家村,沧口路开筑三年,仅修至小村庄 )进行甚为迟钝,其后多由警察署压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后,乃获次第进行……”这段记述,明确指出台东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树台的村道,即台柳路。台柳路正式开筑于1903年,但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已于1901年始修,到1903年已修至杨家村(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杨家村在今青岛市区小鲍岛与台东镇之间)。是年开始再从杨家村修往台柳路的起点——台东镇。
台柳路的修建与柳树台疗养院等的营造同步进行。柳树台疗养院(当时叫麦克伦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贵族名氏命名的)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9月建成后,当时的道路状况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国工程师史克耐尔编制《一条公路的改造和移动的预算》(见青岛市档案馆德文档案《自来水厂存资》),内称:“其中一部分已经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块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满投乱石后加以覆盖的,有的路段车道很窄狭,已不符合要求,它仅3.3公尺宽,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墙壁上,车辆是无法躲让的,该段作为走廊也非无危险,只能骑马安全通过。”陈述多种理由,要求德政府批准进行改造。尔后虽未发现该路之施工区及竣工的有关资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胶澳总督府日令第三条中有麦克伦堡房交通的规定:“自即日起弗•理乍得商行于每星期三、六下午一点自中央饭店及于每星期四、六下午五点自麦克伦登车出发”。每星期内有两次车往返于青岛市及麦克伦堡房,其费用属于政府及所辖单位,乘车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币)。这说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动已完成,并投入营业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营业性车辆行驶。
台柳路全长为29 847.92米,面积约150 661.4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在当时居青岛及山东省之冠。《胶澳志•建置志》对其规模有如下描绘:“台柳路为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赴崂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桥梁、涵洞计有二百十七座,内洋灰(即水泥,以下同——编者注)拱桥五座,以在保儿、河西之间者为最大,长十九公尺,宽四公尺。石柱栏、铁筋洋灰平桥七座,王子涧、九水庵间者最大长二十余公尺,宽四公尺半余,位四山之中,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涧泉溶溶,林木青翠,风景绝佳。九水庵西石造拱桥一座,全长三十公尺,宽四公尺,高七公尺,建筑材料俱系六、七十公寸之方石,中间一孔长二十五公尺,砌成弹月形,故以弹月名。横架两山之麓,空悬大溪之中,岩石嶙嶙,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绝俗。惜德日之战役,德人自行炸毁,虽经日人修复,而德建工式扫地无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发,旧桥复圮,当时竭力经营,始得恢复故观。石造平形河底桥八座,河崖、河东间横贯张村河者最大,长一百六十余公尺,宽四公尺,侯家庄南与苏家下河西者,均长六十八、九公尺,东李村西与北龙口南、南龙口北者一长十七公尺六余,一长五十公尺,一长四十四公尺余,均宽三公尺余。其余土管造圆形涵洞十一座,洋灰管造圆形涵洞三座,洋灰管方形涵洞十一座,洋灰造平行涵洞三座,石造平行涵洞一百六十二座,形式虽尚依旧,接收以来各种涵洞之修缮,亦不知几次矣。”按分类统计桥21座,涵洞180座,共计桥涵201座,比总数217座少16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水库的增建,致使较小的河流无水逐渐干涸变为农田,又加全线历次整修,有些沟水引入较大的桥涵,所以小桥涵洞日益减少。
德人修筑台柳路及柳树台疗养院、德国大饭店等建筑所占用的农田、山岚、河道等均无偿征用,且无偿调用台柳路沿线农民,在德国警察的奴役下,“压迫施行”。当台柳路筑成通车后,专供德国侵略者及其侨民游山玩水、休疗憩养、侵略军调动演习之用,根本不让华人行走。有时中国人推车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国人的车来了,必须立即将车推到路边沟里;而德国女人骑自行车在路上行进时,中国人也要赶快躲开,由此可见德国殖民统治之暴虐。
台柳路于1903年建成至1906年经过整修,使路基与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只是维护通车,并未修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也只于1932年翻修了由保儿村至河南庄的路基路石,计长3 200米,线路由柳树台延长至北九水,桥梁也只改建了弹月桥及板房桥等少数几座。该路的养护,1933年《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中明确记载:“该路分两段,由两个乡区负责修养,李村区分管西南段,16,314公尺,由东、西吴家村、唐家口(双山)、保儿、夹岭沟、河西、河崖、河南、河东、曲哥庄、杨哥庄、毛公地、刘家下河、王家下河、于家下河等二十一个村,共分十段养护。东北段由九水区分管,计13,534公尺。由南、北龙口、汉河、九水、大石、王子涧、柳树台、观崂石屋、双石屋、河东村等十村分十段养护。”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初由城建局负责养护,1962年青岛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与养护有了分工,市区道路由城建局负责,郊区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负责。台柳路也分段由两单位养护,全线仍沿旧称台柳路,但公路部门所辖路段则划归青(岛)王(哥庄)、沧(口)沙(子口)、五(里岗)汉(河)3条路线内,不但改造和加宽了数座桥梁,对于路基也加宽到7.5米至12米,并先后全部铺成柏油路面,达到晴、雨天皆通车,成为一条为四化服务的重要公路。
(牛津搜集整理)

⑺ 民国时期,我国的长江上有没有公路桥和铁路桥军队是怎样集结调度过江的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

民国时期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只能通过轮渡过江
军队调度只能依托战前集结的大量船只进行运输 抗战时期长江北岸是第五战区 南岸是第九战区 双方独立为战 即使支援也只能选择轮渡运输

⑻ 民国时期的上海到底有多么繁华

全国市区的上海有一个响当当的称呼叫做“东方夜巴黎”,在近期的热播影视剧当中,有一个电视剧叫做《民国奇探》,讲的就是民国时期的上海,通过这部电视剧可以看到当时的上海是有多么的繁华,而且不仅是这部电视剧,在我们的童年的《情深雨蒙蒙》《上海滩龙虎斗》,都可以看出上海滩的富丽繁华,在上海有许许多多的商机,这也铸就了上海的繁华。而且上海他一直是一个兼容性特别强的地方,又临海,这些都很上海繁华有些脱不开的关系。

三、上海的商业

在上海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现代的时候,都处处充满着商机,因为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它临海,临海的城市十分容易拓展海外贸易,开通国际市场。如今我国企业家大多出于南方,就是因为南方很多临海城市。商业的繁荣才能带动经济的进步,经济的进步才能带动城市的发展。

⑼ 什么年代中国开始出现柏油马路的

中国上海在1920年代开始铺设沥青路面。1949年以后随着中国自产路用沥青材料工业的发展,沥青路面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和公路干线,成为目前中国铺筑面积最多的一种高级路面。

据考古资料,印加帝国在15世纪已采用天然沥青修筑沥青碎石路。英国在1832~1838年之间,用煤沥青在格洛斯特郡修筑了第一段煤沥青碎石路;法国于1858年在巴黎用天然岩沥青修筑了第一条地沥青碎石路;到20世纪,使用量最大的铺路材料为石油沥青。


(9)民国时中国哪里有柏油路扩展阅读

沥青路面通常用于铺筑路面的面层,它直接受车辆荷载作用和大气因素的影响,同时沥青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受气候因素与时间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为了能使路面给车辆提供稳定、耐久的服务。必须要求沥青路面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沥青路面具有高温稳定性。

2、沥青路面具有低温抗裂性。

3、沥青路面具有水稳定性。

4、沥青路面要具有耐疲劳性。

与民国时中国哪里有柏油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最严重的疫情在哪里 浏览:521
为什么越南的白酒那么贵 浏览:546
上海学中国舞哪里最好 浏览:750
北河位于中国哪里 浏览:992
中国寄宿高中哪些 浏览:980
去巴厘岛玩7天换多少印尼盾呢 浏览:586
中国有哪些古老大国 浏览:789
伊朗的低压料都有什么型号的 浏览:92
伊朗人种是什么民族 浏览:703
英国纸币长什么样子图片 浏览:843
越南如何宣传本国政治体制 浏览:187
意大利饼什么 浏览:331
香港哪个地方银行可以收伊朗的钱 浏览:977
中国有哪些边境 浏览:29
印度高端设备都有哪些 浏览:977
意大利chinese怎么发音 浏览:199
印尼用什么吃东西 浏览:369
从珠海去越南多少钱 浏览:371
越南过境签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706
印尼回国要什么证明 浏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