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铁路发展的几个大事件 - 百度
1、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制造
中国铁路电力机车的研制始于1958年,当时试制出引燃管式第一台电力机车。1965年开始试用硅整流器代替引燃管,又经不断改进,制成韶山型电力机车。
2、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是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宝成铁路。铁路全长676公里,电气化改造工程于1958年6月动工,1975年7月1日完工,全线正式通车。
3、中国第一条新建铁路
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第一条铁路是西起成都、东到重庆的成渝铁路。这条铁路全长505公里,1950年6月开工,1952年7月1日全线通车。铁路的修建完全采用国产器材,从而结束了中国没有一条铁路不是向外国借款、向外国购买材料建筑而成的历史。
4、中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
中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是东起石家庄市,西至太原市的石太线。铁路全长235公里,1974年10月动工,1982年9月29日全线正式通车。
5、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
1993年3月,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铁路--深圳平(湖)南(头)铁路建成通车。平南铁路东起广(州)深(圳)铁路的平湖车站,西到深圳市南头镇,连接蛇口、赤湾、妈湾三大港口,全长50.2公里。
6、中国第一条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铁路
中国第一条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铁路--大秦铁路,于1992年12月21日全部建成通车。大(同)秦(皇岛)铁路全长653公里,1985年1月开工兴建,是中国第一条技术先进的双线电气化万吨重载单元运煤专用铁路,也是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铁路。该铁路聚集着国际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许多先进技术。
7、1997年4月1日零时第一次大提速。首次开行了快速列车和夕发朝至列车78组,特快列车40组,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最高时速达140公里。全国客车平均时速由1993年初48.1公里提到54.9公里。
8、1998年10月1日零时第二次大提速,广深快速列车最高时速达200公里,非提速区段快速列车最高120公里,特快最高140公里:提升了普铁档次,全国铁路平均速度达57km。
Ⅱ 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由谁研制
这个不是某一个人研制的,而是在当时的国情下,十几个单位,几十位科研人员共同的心血。中国第一台自产电力机车是韶山1型机车,是仿苏联的N6O。
首台机车于1958年试制成功,但因质量不过关未能批量生产,此后20多年间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改进,跳出了仿制的框框,于1968年更名为韶山1型,1980年基本定型并投入大批量生产。1958年至1988年间,株洲电力机车厂累计生产了826台韶山1型机车。
(2)中国第一辆电力机车是哪里生产的扩展阅读:
电力机车运行所需的电能由电气化铁路的供电系统提供,而自身携带发电能源和装置的电传动内燃机车和燃气机车等则不属于电力机车范畴。
电力机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但直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才有了超大规模的发展,是现代火车的主力军。电力机车拥有很多优点,综合性能比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强得多,不仅广泛用于干线铁路的运营,而且服务于几乎所有的城市轨道交通中。
现今,世界国家大多展开了电气化铁路的建设,普及了电力机车的运用,并大力发展更先进的电力机车。
Ⅲ 株洲电力机车厂的历史
936年,中华民国政府成立“铁道部株洲总机厂筹备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决议修复株洲工厂。
1958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韶山1型(SS1)。
1978年,成为中国第一家电力机车专业制造厂家。
2001年,首台200km/h国产化交流传动机车“奥星”及25kv动力分散型电动车组“中原之星”竣工;
2005年,进入上海、广州地铁项目铝合金车辆批量并行制造阶段;上海项目铝合金车辆开始交付。
2005年,企业完成整体改制,开始公司制运行。
2007年,获得深圳地铁1号线项目订单,获得广州2&8线地铁项目订单,上海11号线地铁项目订单,公司城轨产能扩大。
2014年9月13日,从省商务厅获得信息,印度当地时间2014年9月10日 ,在印度最大港口城市孟买,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再次获签印度3亿元地铁车辆及维保服务订单。
(3)中国第一辆电力机车是哪里生产的扩展阅读:
企业愿景
基于中国南车现行发展战略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轨道交通装备”是中国南车不可动摇的主业。正在拓展的延伸产业也是以该主业技术为基础进行的相关多元化。
“领先”是中国南车一直以来的不懈追求,正是这种追求“领先”的精神让中国南车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荣居首位。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南车不仅要在国内巩固和保持这种“领先”,更要以这种追求“领先”的精神跃居世界“领先”的品牌位置。
“装备世界”是中国南车的行业梦想,是中国南车品牌影响全球市场的方式和魄力;它彰显着中国南车做强主业的信心和实力,也反映着中国南车极具前瞻性的国际视野,同时,“装备”的名词属性体现了中国南车主业与延伸产业共同构成的丰富产品结构。
Ⅳ 中国最早的电力牵引机车是进口的吗
是的。
从历史变革中可以看出:中国于1914年在抚顺煤矿使用1500伏直流电力机车。1958年制成第一台以引燃管整流的“韶山”型电力机车。
历史沿革
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制以电池供电的二轴小型铁路车辆。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 5吨的标准轨距电力机车。由于电动机很原始,机车只能勉强工作。1879年德国人 W.von西门子驾驶一辆他设计的小型电力机车,拖着乘坐18人的三辆车,在柏林夏季展览会上表演。机车电源由外部150伏直流发电机供应,通过两轨道中间绝缘的第三轨向机车输电。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实验。电力机车用于营业是从地下铁道开始的。1890年英国伦敦首先用电力机车在 5.6公里长的一段地下铁道上牵引车辆。干线电力机车在1895年应用于美国的巴尔的摩铁路隧道区段,采用675伏直流电,自重97吨,功率1070千瓦。19世纪末,德国对交流电力机车进行了试验,1903年德国三相交流电力机车创造了每小时210.2公里的高速纪录。
中国于1914年在抚顺煤矿使用1500伏直流电力机车。干线铁路电力机车采用单相交流 25000伏50赫电流制。1958年制成第一台以引燃管整流的“韶山”型电力机车。1968年改用硅整流器成功,称“韶山1”型,持续功率为3780千瓦。
近年来干线电力机车向大功率、高速、耐用方面发展,客运电力机车速度已从每小时160公里增加到200公里,并向250公里迈进。
各国制造的电力机车电压制较复杂,不便于国际间铁路联运过轨。近年来国际上已定出几种电力机车用标准电压。直流电压为600伏(非优先选用)、750伏、1500伏和3000伏。单相交流电压6250伏(非优先选用)、工频50或60赫,电压15000伏、工频电力机车
赫,电压25000伏、工频50或60赫等几种。
Ⅳ 韶山4型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1981年,铁道部下达《韶山4型电力机车设计任务书》,由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及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承担研制工作,并于1983年被列入“铁路重载列车成套技术的研究”中分项之一,同年5月铁道部在株洲电力机车厂召开了韶山4型电力机车设计审查会议,通过了机车的设计方案 。1985年9月第一台韶山4型电力机车(SS4-0001)落成,是当时中国国内功率最大的货运电力机车。首台机车在株洲电力机车工厂试验线进行了初步调整后,于1986年初赴北京,在铁道科学研究院环形铁道试验基地进行全面试验考核,其中包括机车称重、牵引试验、动力学试验等项目,试验中发现的故障和问题为同年年底生产的第二、第三台机车的改进设计提供了依据 。1987年初,铁道部组织了对韶山4型电力机车的鉴定试验,韶山4型0001号机车在北京铁路局管内京包铁路投入10万公里运用考核,担当大同至张家口的电气化区段货运任务;0002、0003号机车则进行了整机鉴定试验及十大主要部件的型式试验考核 。1988年6月15日,韶山4型电力机车通过了国家级产品鉴定,鉴定会议认为,韶山4型机车性能指标达到了1980年代初期国际上直流相控电力机车先进水平。
完成技术鉴定后,韶山4型机车于1989年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并于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韶山4型采用经济四段半控桥晶闸管相控平滑调压,具有两级电阻制动和恒速、恒励磁控制,使用800千瓦直流牵引电动机、双轴转向架、水平牵引拉杆等技术。但由于从研制到大批量生产的过程时间较短,初期生产的机车存在较多质量问题。经过调整生产工艺后,自1990年代生产的韶山4型机车质量大为提高。 在研制韶山4型的过程中,中国也于1980年代中期分别从欧洲、日本、苏联购买了8K、6K、8G型电力机车,均为当时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直流相控电力机车系列。在购买8K、6K型机车的同时,中国同时引进了相关技术,应用于后来研制的一系列国产电力机车。
1991年,株机厂通过模仿8K型、6K型机车的微机控制系统,为韶山4型0038号机车进行了实验性加装微机控制的技术改造,成为中国铁路第一台采用微机控制的国产电力机车。这台机车于1992年初在宝成铁路投入运行,虽然微机系统的用户界面、抗干扰能力仍有不足之处,但控制性能已达到设计要求,其研制和使用经验后来成为了韶山8型电力机车微机控制系统的基础和改进方向。1993年,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针对早期韶山4型电力机车的主要问题,从韶山4型0159号机车开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了韶山4改进型机车(SS4G),同年开始批量生产,但规范的机车型号仍统一为韶山4型电力机车。韶山4改型吸收了8K、6K型机车的电气技术,其质量、可靠性比韶山4型有较大提高,机车改为采用不等分三段桥相控调压,机车控制为恒流恒速特性控制,采用中央低位斜杆牵引装置,增加功率补偿、加馈电阻制动等。
1997年,株机厂根据《铁道部SS4型电力机车合同书》的技术规范要求,从韶山4型0480号机车开始进行另一次改进。主要改进为更换新型号的主断路器、交流接触器、速度传感器等,并按照铁道部的指示,在每节机车安装一套完整的安全设备,由地面感应器、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机、信号配线盒、机车信号显示器、监控记录装置(LKJ)和监控显示器等部件组成。两套设备完全独立,机车正常运用时仅需要使用其中一套。
2004年,由株机所和大连机车车辆厂共同研制了韶山4改型网络重联货运机车。韶山4改型网络重联机车是继韶山3B型电力机车之后另一次以网络技术改造传统机车。原来的韶山4改型机车的重联采用硬连线方式,控制系统为模拟控制。网络重联机车采用微机控制系统,除内重联外还实现了机车的外重联,即通过网络将2台韶山4型机车重联,组合成16轴重载货运重联机车车组。两台机车车内所有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显示器、微机控制装置、机车逻辑控制单元(LCU)、机车综合信息处理装置、中央控制单元(CCU)、列车运行监控装置等均可以通过车辆总线连接。韶山4改型网络重联货运机车在同年年底于大秦铁路投入运用。2004年12月12日,大秦铁路首次进行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试验取得成功,重载试验货运列车由4台韶山4型机车牵引4组5000吨列车组成。
根据铁道部统一安排,株洲厂向国内其他机车厂转让了韶山4改型图纸和生产技术。株洲电力机车厂在1993年至2006年共生产韶山4(改)型机车946台(SS4-0159~1104);大同机车厂在1994年至2006年生产了168台(SS4-6001~6168);资阳机车厂于2001年试制了2台(SS4-3001~3002);大连机车车辆厂在2001年至2006年生产了231台(SS4-7001~7110、SS4-7121~7241)。截至2006年,四家工厂累计生产了1347台韶山4改型电力机车。
此外,早期生产的首批158台韶山4型电力机车于返厂大修时均陆续将内部电路系统改为韶山4改型的不等分三段顺控半控桥式电路,但转向架仍然保留采用水平牵引拉杆。 主条目:韶山4B型电力机车与韶山4C型电力机车
1995年,株洲电力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在韶山4改型机车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韶山4B型电力机车。韶山4B型机车消化吸收了8K、6K型机车的先进技术,并采用与韶山6B型电力机车相同的牵引电动机、悬挂系统、微机控制等。1997年,株洲厂、株机所又研制了韶山4C型电力机车,为25吨轴重实验性电力机车。
Ⅵ 为什么要叫韶山电力机车
由于当时中国最早生产电力机车的厂家是株洲电力机车厂(现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而株洲是属于湖南的地级市,同时韶山是湖南的象征性地区,所以得此名称~
不过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已经作古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先进的和谐系列.同时电力机车的生产由原来的南车株机一家独大变成了南车株机,北车大同和北车大连三足鼎立~
Ⅶ 韶山机车的韶山1(SS1)
简介
韶山1型电力机车(代号SS1)是中国铁路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传动)电力机车。是由1958年试制成功的第一台引燃管6Y1型电力机车(仿制20世纪50年代苏联H60机车)逐步演变而来,但其三大件(引燃管、调压开关、牵引电机)可靠性较差,而经历了三次重大技术改造。 这款机车由株洲电力机车厂制造,是中国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流电传动)国产干线电力机车。初期被称为6Y1型,代表拥有六轴及使用引燃管整流。1957年,中国组织了一个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铁道部以及高校有关专家学者组成的电力机车考察团,于1958年初赴前苏联考察。中国在苏联的协助下,选用单相交流工频25kV电压制式,参照苏制H60型电力机车的设计,于1958年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和湘潭电机厂联合成功造出第一辆6Y1型电力机车,编号001。6Y1功率为3900kw,最高速度100km/h, 至1962年,株洲厂完成5台6Y1型,编号002至006,并投放在宝鸡-凤州线上试运行。但是由于引燃管、牵引电机、调压开关等仍存在问题,6Y1型未能批量生产。
1968年,株洲厂经过对6Y1型10年的研究改进,及参照法国制6Y2型电力机车的技术后,于1966年制造了第七台6Y1,编号008,这是第一次重大技术改造。新车以大功率硅取代引燃管作为整流装置,并改称为韶山1型,代号SS1。车长19.4米。最大速度90KM/H,持续功率3780千瓦,电流制为单相工频交流,轴式Co-Co。1968年4月开始批量生产,于1988年停产,共制造826台(包括7台6Y1)。 从131号机车开始将主电路中抽式电路改为单拍式双开口桥式整流调压电路。该电路取消了过渡硅机组,而与主整流机组合并。整个机组采用500A、2400V的整流二极管。这种改造于1980年从SS1-221号车定型,也就是SS1型电力机车。
自8号机车开始改称韶山一型,车型代号SS1,韶山1型机车于1968年4月开始小批量生产。经过了三次重大技术改进,韶山1型自1980年基本定型并开始大批量生产,于1988年停产时共制造826台(包括7台6Y1型)。 (1)、主电路为低压侧调压、单拍全波整流和集中供电,即由低压侧调压开关切换牵引变压器绕组抽头逐级改变交流输出电压,实现机车开关有级调压。单拍全波整流接线方式中二极管兼作级间转换之用,使整流回路的最高电压与对地电位接近于桥式电路为中抽式整流电路的1/2。
(2)、一级电阻制动采用他励发电机电路,制动电阻在400度时2.93欧。当励磁电流Il=500A、制动电流Lz=420A时为制动额定工作点,其轮周制动力为334kN,相应运行速度为37.6km/h,轮周制动功率为3500kW,是机车持续牵引功率3780kW的92.6%。
(3)、采用TGQ1-6300/25型低压侧调主变压器,其牵引绕组有基木绕组和调压绕组共四组,22个抽头。变压器采用强迫油循环风冷式。
(4)、采用低压侧调压开关TKT1-2100/2040型作切换主变压器牵引绕组电压,供机车起动和调速之用。调压开关由绕组转换开关和分级转换开关两部分组成。前者将主变压器的调压绕组同基本绕组作正向和反向的连接,使两者的电压相加或相减;后者用于转换调压绕组分接 (抽头),以逐级提高或降低交流输出电压,得到机车运行的33个调压级位。
(5)变流装置型号为TGZ6-3000/1500和派生系列TGZ6A-3000/1500,额定输出直流电压为1500V,额定输出直流电流为3000A。采用ZP500-20或ZP500-24的整流元件,整流元件2臂x(6串x8并)为96只,转换用元件2臂x6并为12只,全车共用108只整流元件。该主整流装置采用强迫风冷,平均冷却风小于5m/s。
(6)牵引电动机为有补偿绕组、四极、串励的ZQ650-1型脉流牵引电动机。小时功率700kW(持续功率为630kW),额定电压为1500V,持续电流为450A,固定磁场削弱95%,三级磁场削弱分别为70%、54%和45%。
(7)辅助电路采用YPX280M型旋转式劈相机,额定容量为57kW,额定输人为单相交流396V(空载)、220A,额定输出为三相交流380V、90A。
(8)采用了110V晶闸管直流稳压控制电源、晶闸管励磁电源、电子时间继电器、11OV/4OV直流电压变换器和11OV/24V直流电压变换器五种电子装置,使电子技术在SS1型电力机车及此后的各型国产电力机车上得到应用。
(9)转向架具有中央支承,一系悬挂装置由均衡梁和钢弹簧组成,二系悬挂装置由中央支承和旁承组成,采用油压减振器。牵引电机采用抱轴式悬挂 (亦称半悬挂)、双侧斜齿传动。
(10)采用了ZS-14型电子式轮缘喷油器,可自动控制压缩空气气流,将润滑油有间隙地喷射到轮缘下以润滑轮缘和轨肩,有效地减轻轮缘和钢轨的磨耗。
(11)为了适应铁路牵引动力的需要,SS1型电力机车从235号车起先后装用DK-1型和JZ-7型空气制动机,取代了EL-14型空气制动机。
(12)车内设备布置为国产电力机车传统设备布置方式,将机车最重的设备主变压器设在中央,分室斜对称布置,车内有双侧走廊相通。车体两侧开有大面积进风百叶窗以便冷却车内设备,侧墙还有玻璃窗可自然采光。司机室均设有采光、取暖设备,司机劳动条件较好。 电流制 单相工频交流
工作电压/kV
额定值 25
最高值 29
最低值 19
轴式 Co-Co
轴重/t 23
机车整备质量/t 138(+3/-1)%
轨距/mm 1435
动轮直径(新/半磨耗)/mm 1250/1200
机车功率/kW
小时制 4200
持续制 3780
机车牵引力/kN
小时制 343.2
持续制 301.1
粘着值 362.8
起动值 487.4
机车速度/km·h(-1)
小时制 42
持续制 43
粘着值 41.2
最大值 90
电制动方式 一级电阻制动
制动功率/kW 3500
车体底架长度/mm l9400
车体宽度/mm 3106
落弓时最高点距轨面高度/mm 4740
车钩中心线间距离/mm 20368
车钩中心距轨面高度/mm 880土10
转向架固定轴距/mm 4600
空气制动机型 EL-14改进、JZ-7、DK-l
基础制动 8英寸x3·5单缸制动器
空气压缩机能力/m(3)·min(-1) 2x2.3
主风缸容量/m(3) 1.224
砂箱总容量/m(3) 0.8
机车通过最小曲线半径(5km/h时)/m 125
Ⅷ 机车的历史沿革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机车是蒸汽机车,以后又出现电力机车、柴油机车、燃气轮机车。
蒸汽机车的发展 1803年英国的特里维西克制造出第一台在轨道上行驶的蒸汽机车;1814年,英国的斯蒂芬森制造出一台 5吨重的“皮靴”号蒸汽机车,这通常被认为第一台成功的机车。但真正在铁路上使用,并为现代蒸汽机车奠定基础的,是斯蒂芬森父子设计者建造的、并于1829年在比赛中获奖的“火箭”号蒸汽机车,它行驶速度达58公里/小时,创造了当时地面行驶车辆的最高速度。
1831年,美国土木工程师杰维斯首次在机车前部试装一引导转向架,使机车能够在弯道上安全行驶;1836年美国坎贝尔设计一台两轴引导转向架两轴联动的机车,但这一设计并不成功,直到同时代的机械工程师哈里森进行了加装车轴均衡机构的改进后,才成为完善的机车。不久这辆机车便成为美国的标准型机车,并命名为“美国人”,被广泛应用到19世纪90年代。该型999号机车于1893年创造了181公里/小时的当时最高速度。
为了提高饱和蒸汽的利用率、加大机车的牵引力,并能更好地通过弯道,1888年瑞士造出第一台关节复胀机车,由工程师马勒设计,称马勒型机车。1904年美国引进并在山区使用了马勒型机车,后改为单胀式,制造出最大的蒸汽机车2-4-4-2型。
进入20世纪,采用过热蒸汽的蒸汽机车迅速推广,这时的机车已向大蒸发量、大尺寸、大锅炉的大型化发展。中国于1881年制出自己的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运行于唐山-胥各庄铁路。
蒸汽机车虽经100多年的发展,但运用热效率只有6%左右,加上保养维修量大、污染严重、日运行里程短,因此逐渐被热效率高、运用率高的电力机车和柴油机车取代。美国于1960年、英国于1968年、法国于1972年、日本于1975年、德国和前苏联均于1977年、中国于1992年相继停止使用蒸汽机车。
电力机车的发展 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试制了以电池供电的两轴小型铁路电力机车;1842年,苏格兰的戴维森制造出一台由40组电池供电的标准轨距的电力机车;1879年,德国的西门子设计制造了一辆小型电力机车,电源由机车外部的150伏直流发电机供给,并通过两轨道和其中间的第三轨道向机车输入,电力机车首次成功行驶。
1890年英国伦敦首次用电力机车在5.6公里长的一段地下铁道上牵引车辆。1895年美国的巴尔的摩铁路隧道区段采用的干线电力机车,功率为1070千瓦。20世纪初,欧洲有几个国家曾建成几段以三相交流电供电的电气化铁路。
20世纪初,电力牵引的优越性已被公认,到20年代末,几乎每个欧洲国家都已有电气化铁路。因三相交流供电系统和机车变流装置复杂,电力机车逐渐趋向采用工频单向交流电。50年代以后,随着大功率汞弧整流器和引燃管整流器的出现,特别是硅二极管整流器的出现,促进了采用工频交流电的电力机车的发展。
70年代以来,干线电力机车向大功率、高速度、耐用方向发展。客运电力机车的速度已从每小时16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中国1958年制成了第一辆以引燃管整流的“韶山”型电力机车,1968年又改用硅整流器成功,制成“韶山-1”型电力机车。
内燃机车的发展 在柴油机车出现之前,1906年美国制造出电力传动的汽油动车。1913年瑞典制造出电力传动的柴油动车,这些动车与柴油机车的构造类似。1924年苏联用一台735千瓦潜水艇柴油机,制成一辆电力传动的柴油机车。1923年美国制成220千瓦的电力传动的柴油机车。
到了二十世纪30年代初,柴油机车进入了试用和实用阶段、功率多在一千千瓦以内,主要以调车机车为主。到30年代后期,出现了单节机车多节联挂的干线客运柴油机车。
柴油机车的运行表明,它的经济效益比同等功率的蒸汽机车高得多。1945年以后,柴油机车进入大发展的阶段。柴油机上多配装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功率普遍提高。中国东北地区在30年代曾试用柴油机车,1958年开始制造巨龙号内燃机车,
燃气轮机机车的发展 最早的燃气轮机车是从使用复式燃气轮机开始的。1933年瑞典制成了480千瓦的自由活塞燃气轮机车;1951年法国先后制成735千瓦和1770千瓦自由活塞燃气轮机车;1954年前苏联制造了2210千瓦的自由活塞燃气轮机;1941年,瑞士首先制造出开式燃气轮机车;40年代末和50年代,英国、美国等制造出不同功率的开式燃气轮机车。
最早发明的机车是蒸汽机车,它利用蒸汽机代替畜力牵引轨道上的车辆。以后出现的各种机车也是在新型动力机问世后研制出来的。继蒸汽机车之后依次出现的几种机车是:电力机车、柴油机车、燃气轮机车。
1804年英国人特里维西克创造出第一台蒸汽机车。1829年制造的“火箭”号机车奠定了现代蒸汽机车的基本形式,后来在构造和效率方面作了不断改进。为适应运输需要制造出各种用途的蒸汽机车,又不断向大功率、大牵引力和高速度发展,到20世纪30~40年代达到高峰。
1879年首次制成应用第三轨供直流电的小电力机车。19世纪90年代有些国家便在地下铁道、大城市市郊铁路和干线长隧道区段应用电力机车。到20世纪20年代末,不少国家已有电气化铁路,大多采用架空的接触网供直流电。50年代,大功率引燃管式整流器和60年代大功率半导体整流器件问世后,工业频率交流电力机车得以迅速发展。这种机车功率增大,性能显着改善,虽然基本建设投资较大,但经济效益高,可以用在运输繁忙的电气化铁路干线上。
1923年柴油机车制成试用,1925年正式应用。初期因柴油机功率不大,多用于调车作业;后来有了1000千瓦左右的机车用柴油机,便制造出干线用机车,由两节或多节联挂。从运用结果表明它比蒸汽机车优越。50年代就迅速推广开来,功率也逐渐增大。
1941年制造燃气轮机车,1943年首次在铁路上运用,有少数国家在做试验性运用或小批量正式运用后停用。虽未大量采用,但有发展前途。
蒸汽机车构造简单,成本低廉,坚固耐用,在铁路上原占主导地位。但因经济效益不高和排烟污染环境而逐渐被柴油机车和电力机车取代。美国于1960年,英国于1968年,法国于1972年,日本于1975年,联邦德国和苏联均于1977年相继停用。虽有不少国家仍在使用,但担负的运量比重日益缩小。 机车可按所采用的动力装置、用途和走行部形式分类。
按动力装置分类,可分为两类。
①热力机车:
所装的原动机属于热机,如蒸汽机车、柴油机车、燃气轮机车等。这类机车都携带燃料和水,是自带能源的机车,能独立地行驶,只要有合适的轨道和添加燃料与水的设备,就能运行。但机车重量和外形尺寸分别受轴重和铁路限界的约束,不能造得过重过大,因而装于机车内的动力装置的重量和尺寸也受到约束。
柴油机和燃气轮机均属内燃机,装用这两种原动机的机车称为内燃机车。我国主要有东风内燃机车(DF)。柴油机车安装用的传动装置的传动方式,又可分为机械传动柴油机车、电力传动柴油机车和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燃气轮机车也是如此。
②电力机车:
一种由外部电站输给沿铁路的变电所,再经轨道上空的接触网或铺设于轨道一侧的第三轨供给电能的机车。供电容量不受额定功率限制,因此,它具有功率大,短时过载能力强,运行速度高,加速快,牵引力大,没有排烟排气污染环境等优点,适用于运输繁忙或坡度大、隧道长的铁路线上,尤其适用于大城市城郊运输和地下铁道运输。但这种机车只能运行于架有接触网或铺设第三轨并供电的线路上,不如热力机车机动灵活。电气化铁路还对附近电信通信有干扰。因为要架设接触网或铺设第三轨以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变电所等,所以基本建设投资较大。我国主要有韶山电力机车(SS)。
按用途分类,可分为五类。
①客运机车:
牵引客车车列的机车,需有较高的运行速度和起动加速度,并能作长距离运行,但牵引力不一定要很大。
②货运机车:
牵引货车车列的机车,须有相当大的牵引力,能作长距离运行,但运行速度不必很高。
③客货通用机车(或通用机车):
牵引重的(辆数多的)客车车列或较轻的快速货车(装鲜活货、冷藏货等)车列,其性能介于客运机车和货运机车之间。
④调车机车:
在车站内或编组站(场)用于车列的解体和编组,如牵出、转线和车辆的取送等作业的机车。这种机车起动和停车频繁,正向和反向行驶频繁,应有足够的粘着重量、牵引力、起动加速度,必要的功率和良好的换向性能,运行速度可更低些。调车机车有站内调车机车和编组站调车机车两种。前者适用于车站进行客车车列或部分货车车列的摘挂和牵出作业,也适用于工矿企业厂内运输,所需功率较小;后者适用于编组站(场)进行车列解体、编组和牵出作业,也可兼作短途运输。
⑤工矿机车:
担任采掘、冶金、石油、化工、森林等企业内部运输和工厂内部运输的机车。一般说功率比铁路干线用的机车小,速度要求也不高,但须有足够的牵引力。在某些特殊工厂运输用的机车还须有防火、防爆等设施。为此,有几种专门设计的机车,如:压缩空气机车,以压缩空气贮气罐代替蒸汽机车锅炉,将压缩空气降压输至汽缸工作;无火蒸汽机车,又称蓄蒸汽机车,实际是无火箱的常规蒸汽机车,是将有一定压力和相应温度的饱和蒸汽和饱和水储于保温的锅炉内降压输至汽缸工作;蓄电池机车,自身携带蓄电池供电给牵引电动机来驱动车轮的电力机车。
按走行部形式分类,可分为两类。
①车架式机车:
机车的动轴以固定位置装于刚性车架。蒸汽机车的动力通过摇杆、连杆驱动各动轮;不少小型柴油机车的动力是通过变速齿轮箱输出齿轮轴两端所装的曲拐销以连杆驱动动轮。这种走行部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但固定轴距(装在刚性车架上的最前轴和最后轴按轴心计算的水平距离)长,通过曲线线路较困难,不宜于高速行驶,因此蒸汽机车的动轮前部装有导轮转向架,后部装有从轮转向架,但这种机车仍属车架式机车。
②转向架式机车:
机车车架两端各由一台可平旋的转向架支撑。两台转向架与车架相连接,并将动轮产生的轮周牵引力传递给车架和车钩。电力机车、柴油机车和燃气轮机车都采用这形式。每台转向架可装2~4根轴,一般装2~3根轴。转向架各轴通常均为动轴,电力传动机车的动轴几乎都是单独驱动的,只有单牵引电动机车转向架和液力传动机车转向架的动轴是联动的(成组联合驱动的)。机车各转向架都可沿曲线线路平转,固定轴距短,易于通过曲线线路,加之弹簧悬挂系统完善,因而运行平稳,利于高速行驶。
按车体形式分类,可分为两类
罩式车体:一般多用于调车机车、矿工机车等,也有一些干线货运机车采用这种车体。我国所生产的东风2、东风5和东风7以及从美国所进口ND5型机车均属于罩式车体。它在车架中间有一座”小房子“,除了司机室外,还把机器罩起来,需要时才打开罩。
棚式车体:一般多用于干线机车,将机器和过道同时罩起,司机可以看到机器,听到他的响声。
Ⅸ 和谐D1F电力机车是哪年诞生的
1958年12月30日,在湘潭电机厂举行庆祝株洲机车车辆工厂与湘潭电机厂合作试制的中国第一台国产交流干线电力机车竣工与试车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