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历朝都实行“两京制”,建国后南京却不改名,南京算陪都吗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定首都,有些法定首都还不止一个,比如南非就有3个首都,分别是:茨瓦内、开普敦、布隆方舟,是全球设立首都最多的国家。另外还有如荷兰、韩国等国,有2个法定首都。
南京总统府旧址
南京之所以不改名,其实有3个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今时不同往日,新时代不太讲究这种封建传统了,而当时的南京也已经叫习惯了,改名牵扯因素很大,既然如此,保留这个称呼也未尝不可;第二个原因是南京承载了太多的近代史,特别是日军侵华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耻辱都在时刻警示着后人,保留南京的称呼,也是对民族耻辱历史的一个铭记;最后当然还有个原因,那就是给对岸一个念想,毕竟人活着总得有目标啊,没了目标也就没了动力,也算是一种情感维系吧。
2. 中国有两个京城,日本没有首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最近东京热了,“东京奥运会”、“东京八分钟”,一度使日本的“东京”成为一个热门词汇。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原来日本没有首都,日本的首都也不是东京。
为什么说日本没有首都,日本的首都不在东京呢?这就不得不从中国历史上的两京制说起。
两京制也被称为复都制,是指一个国家设置两个以上的首都的制度。一些国家有多个首都,一些国家甚至没有首都。一般而言,中央政府所在地即是首都,但是有的国家法定首都和行政首都不在一个城市,比如马来西亚的法定首都是吉隆坡,吉隆坡是马来西亚国会所在地,也是该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但是马来西亚中央政府所在地却在布城,布城是马来西亚的行政首都。
(马来西亚行政首都布城)
荷兰的法定首都在阿姆斯特丹,政府所在地却在海牙。南非更是有三个首都,南非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三个首都的国家:行政首都(中央政府所在地)为比勒陀利亚,司法首都(最高法院所在地)为布隆方丹,立法首都(国会所在地)为开普敦。
大家都知道,韩国的首都在汉城(汉城),可是韩国即将把行政首都迁往世宗市。
(正在建设中的世宗市)
为什么要实行“两京制”?主要是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分散首都的城市职能,一个国家的行政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集中在一个城市,首都会变成超级大都市,由此而产生诸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环境问题;第二个原因,当然就是所谓的“狡兔三窟”的道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首都。
日本没有法定的首都,无论是日本宪法还是地方法律都没有关于日本首都的具体描述,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讲东京不是日本的首都,日本没有现代法律意义上的首都。
1869年,即明治2年,日本天皇和维新政府从京都移驻江户,并把江户改名为东京,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叫做“东京奠都”,而不是“东京迁都”,而且当时明治天皇把居所迁移到东京之时,并没有正式的文件表示日本已经定都东京了,京都还是名义上的首都,东京的皇宫不叫皇宫,没有宫城的名义,而是叫做皇居,京都的皇宫才是真正的宫城,京都皇宫称为京都御所。
(东京奠都)
在日本,有一部分人认为天皇和政府机关只是移驻到了东京,东京只是行政首都,而京都仍然是名义上的首都。也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天皇和政府机关都在东京,东京自然而然就是日本的首都。当然东京人更愿意相信日本的首都是东京,而京都人则认为名义上的首都还是京都。
有人说,日本人就是随便,怎么连个首都在哪里,宪法和法律都没有明确规定?其实呢,这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两京制”。
唐代有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唐代的长安和洛阳都有皇宫,唐代的皇帝经常居住在洛阳,但没有说过迁都洛阳,而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京制”。
(隋唐两代,洛阳是东都)
明代有南京和北京,南京和北京都有皇宫,今天有北京故宫,也有南京明故宫。明成祖迁都北京,其实并没有宣布北京为正式的都城,而是暂定为行在,直到明英宗时期,才正式定都北京,南京作为留都。明朝在内地的行政区划,称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南京和北京在行政区划上的地位是一样的,南京所在的南直隶,不同于一般的承宣布政使司,其本身不属于行政区,范围内的十八府州直接向六部负责。
(南京明故宫午门内侧的内金水桥遗迹)
事实上明朝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北京,一个是南京,明朝允许两个京城的存在,“京”的原意是人工堆砌的高丘,后引申为都城、国都的意思。
清朝实际上也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北京,一个盛京(今天的沈阳),在清朝的行政区划里,只有两个城市允许叫京城,一个是北京,一个是盛京,北京有皇宫,盛京也有皇宫,清朝一直定盛京为留都。
明朝有留都南京,清朝有留都盛京,有战略安全方面的考虑,明朝的皇帝想万一长城被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突破,京师不保,可以回到南京。清朝皇帝想万一中原不保,可以逃回东北老家,回到盛京。
所以没有明确哪里是首都,随便一点儿,模糊一点儿,是有好处的,“两京制”有利于安全。
明亡之际,崇祯皇帝如果回到南京,明朝也许不会亡,但是由于君臣之间没有达成默契,迁都计划不了了之,事实上,后来南明的弘光政权就是直接在南京建立的,朱由崧也是直接在南京皇宫的武英殿即位的。但是,这毕竟不是崇祯皇帝来到南京,南明的各个政权,以及政权内部,谁也不服谁,不断的内讧,最终被清朝次第消灭。
(南京明皇宫地图)
清朝的留都是盛京,在晚清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盛京为什么没有派上用场呢?因为近代的中国出现了新的形势,东北的北面面临着沙皇俄国的威胁,南面又濒临渤海和黄海,沈阳同样是不安全的。所以慈禧太后选择逃到西安,却没有选择逃回盛京。
中国现在所有的城市中,只有两个城市允许称为“京”,一个是北京,一个南京,实际上这也是明朝两京制留下的文化遗产。从某个角度讲,中国两个京城,一个是南京,一个北京。日本也有两个京城,一个东京,一个是京都。
3. 明清的两京制分别是值得哪两京,有什么区别吗
也就是说当时镇守沈阳的实权人物只有一个,明朝的南京则是三个,而且就权力来说,比其大多了。
沈阳五部的人员,则是只设满员,不设汉员,不同于北京的满员和汉员并设的情况。
这样来看,可以说颇为符合清朝因地制宜的统治方法,像清朝在统一中国以后,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统治方式,沈阳五部只设满员也是这个意思,因为当时东北为清朝龙兴之地,所以只设满员也属正常。
所以就实权来说,明朝的南京虽然也有实权,但更多是具有安置官场失意者或者退居二线者的作用。
比之清朝的沈阳来说,实权还是有所不如的。沈阳的实权还是很大的。当然因为当时关外开发并不完全,甚至清朝对其采取封禁状态,所以当时很多官员也不愿意去沈阳,跟明朝的京官不愿意被调往南京一般。
4. 介绍一下两京制
永乐都燕是明代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两京制从此出
现.万明《明代两京制度的形成及其确立》(《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1期)
一文提出,在中国古代建都史上,两京制和多京制是一个突出的特点,而明
朝在建国之初迁都则属罕见.明代两京制度自形成至确立,经历了初创,变
化,确立三个时期,时达半个世纪.其间几经反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情况.
究其根本原因,实在于南北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明代两京制的最终形成
与确立,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发展的根本需要.
综观十多年来,明代政治史研究确有成绩,发展快,开拓了不少新领域.
不足之处是,整体研究不够,显得有些零碎,对一代政治演进概貌以及各个
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形,还是不甚明确.至今缺乏一部容量较大,而又分析深
入的明代政治史,就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
5. 明朝的两京制度是怎样的,在历史上是不是独有的
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定都应天,也就是南京。当然,朱元璋也不满意南京,他也想迁都,理想的都城是开封,甚至还有迁都自己家乡的打算,但最终都没有实现。
靖难之役后,朱棣在南京做了皇帝,可朱棣的势力在北京,况且蒙古人还很不老实,所以朱棣迁都到了北京。
本来朱元璋分封了九王,可以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可朱棣削藩全都改封内地,所以低于蒙古的活儿只好自己亲自来了,也就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朱棣迁都北京后,出于种种考虑,仍保留了南京的都城地位,施行两京制度。这也不难理解,朱棣非得迁都北京,北京比较偏北,但更重要的是南京处于经济中心地带,北京没有这个优势。
特别是明朝中后期,南京几乎成为了养老院,在南京的官员职权也不大,也没有什么事做,甚至还有一些是明朝朝廷示意的人,他们是否真的跟北京一条心,恐怕只有自己知道。
崇祯皇帝上吊后,南京快速的便建立了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弘光政权以续朱家皇统,这正是“两京制”的功劳。
但是正主不在,所以南京一个空壳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6. 明朝有两京制,南京也有中央机构,两者不起冲突吗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朝代实施两京制,顾名思义就是设立两个京城,当然两个京城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像隋唐时期,东都洛阳在很长时间内属于是辅都性质,而长安属于正都位置,所以两京制度也叫陪都制度。
说起实施两京制的朝代,明朝的两京制度相对其他朝代来说最为特殊,因为留都南京保留了一整套中央机构,可以说有着两个朝廷机构,那么拥有完整中央机构的南京在明朝276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南北二京没有起过冲突吗,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建立明朝,定都于金陵也就是南京。当时朱元璋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可以视为明初的两京制。不过在洪武十一年,朱元璋撤销了汴梁的北京封号,所以说明初的两京制并没有确立。
到了明成祖朱棣起靖难之役登基为帝以后,他先是将自己的根基之地北平改名为北京,后来迁都于北京,至此明朝确定了两京制的格局。
但历经276年的明王朝早已自上而下的腐朽至极,北京沦陷以后,南京庞大的官僚机构并没有第一时间确立皇帝,而是陷入内乱之中,以钱谦益为代表的东林党跳过距帝统血缘最近的福王,非要立潞王。
而首席大臣兵部尚书史可法则是犹豫不决,既倾向于东林党,又认为按照继承顺序要迎立福王。
最后福王是无奈之下寻求江北三镇的支持,才得以继承皇位,是为弘光帝。但如此一闹,明末本来就军阀化严重,弘光帝又由武将拥立,使得当时武将飞扬跋扈,不遵朝廷命令,所以南明弘光朝一开始的矛盾重重,问题多多,最后勉强坚持不到一年,清军南下便轻轻松松将其攻破。
所以说到了王朝末世,帝国内部其实已经是从上到下已是腐朽至极。诸如明朝留都南京,拥有完整的中央机构,本可以在帝国覆灭之际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结果因为内部斗争,一开始就是矛盾重重,因此并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
7. 两京制度的介绍
万历三十九年考核京官,京师由东林党人主持,浙、齐、楚等首领多被罢黜;南京由浙党等主持,东林党人尽遭排斥。一个朝廷怎么会同时在两个地方考察官员呢?原来,这是由于明朝有一项独一无二的两京制度。两京分别为南京和京师即北京。要说各国都城的数量,明朝也不为多,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两个都城各设一套中央机构,且多有相同之处,彼此独立,各不统署。两京制度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8.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关于明朝一南一北两个首都,两个朝廷,两套官员,很多朋友都会产生疑问,这样不会乱吗?以下我对明朝的两京制度,进行简单的介绍与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裨益。
我国两京制度的起源及实施的王朝
两京制度又叫陪都制度,顾名思义即两个都城。这一制度最早源于西周初年,当时周王室的国都在镐京(今天西安附近),地处关中,周武王灭商建周后不久,曾一度出现王族与殷商残余势力勾结的“管蔡之乱”,为了更好的管控中原地区,周公兴建雒邑(即后世的洛阳)作为陪都,布置军队监控中原,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施行的两京制度。后世的大一统王朝如汉、隋、唐、明、清以及分裂小王朝如北魏、北齐、北周等都采用两京制度,可以说这一制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明朝两京制度的危害
明朝中后期,党争日益严重,在北京失意的官员多集中在南京。一时之间,南京顿时成为反对派的大本营。于是便出现了对立的两党各据一京,互相贬斥,针锋相对的情况。我们知道有有一种说法,即明朝亡于党争,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党争的确使大明王朝产生了严重的内耗。这其中两京制度和南北两京的存在,在客观上为党争提供了方便的大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两京制度可以称为取祸之道。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南明王朝没能像南宋一样占据半壁江山苟延残喘,一部分原因就是南京官员的存在,这些官员大多为政治上失意的东林党人。这些人在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之时,就起到了搅屎棍的作用。大致原因就是东林党之前曾反对福王朱由菘的父亲老福王朱常洵出任万历皇帝的太子,现在崇祯皇帝死后三个儿子不知所踪,堂弟福王朱由菘如果继位,东林党怕被清算,于是始终反对朱由菘当皇帝。
福王无奈之下,只能寻求江北三镇的武将支持,虽然最后顺利继位。但造成了两个问题:
南明王朝的先天不足导致了他没能划江而治,而这其中党争便是罪魁祸首,再往深层次追寻的话,明朝后期南北两京的政治对立,早就埋下了覆亡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