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国粮食主产区地理分布是怎样的
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
理想的粮食含水量是将粮食干燥至储粮微生物生长的临界点附近,在这一水分条件下,可以保障粮食的储藏安全,最大限度地维持粮食的新鲜度和食用品质,同时也可最大限度地维持粮食的发芽率和种用品质。
水分与温度都是影响粮食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但二者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的。在粮食水分含量底时,温度对呼吸的影响很小;当粮食水分增高,温度所引起的呼吸强度变化非常激烈。根据实验,水分仪为18%—23%的粮食在50—55°C温度下,呼吸急剧上升后骤然减弱。但水分为14%—16%的粮食在同样温度下经过几昼夜,呼吸能力几乎没有变化。
(1)中国的粮食发源地主要在哪里扩展阅读:
中国有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区,根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要种类:
1、麦类:小麦,大麦,青稞(元麦),黑麦,燕麦。
2、豆类:大豆,小豆(红豆),绿豆。
3、稻类:粳稻,籼稻,糯稻,陆稻(旱稻),深水稻。
4、粗粮类:玉米,高粱,荞麦,粟(谷子、小米),黍(糜子)。
此外尚有作为补充主食用的粮食作物:木薯,番薯(红薯、白薯),马铃薯(薯仔)。
在温度较低时,水分对呼吸影响较小,在低温时,水分较高的粮食也能安全储藏。例如,在中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很低,含水20%的小麦也可以作短期储藏;而夏季粮温升高,安全水分应保持为13%—14.5%;北京大米度夏的安全水分为13.5%,而在气温较高的上海就必须控制安全水分在12.0%以下。
显然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受到温度和水分的综合影响,只要粮食水分和温度控制好后,完全可以抑制霉菌、螨类和昆虫的生长,避免对储粮造成危害。粮食水分检测对粮食的收购、运输、储存、加工、贸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贰’ 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哪里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龙江黑土地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方案。
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占中国耕地总量的九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粳稻产区。全省农村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80%,农机应用水平居全国前列。
(2)中国的粮食发源地主要在哪里扩展阅读:
黑龙江省统计局常务副局长刘树胜说,2020年黑龙江省农作物播种面积2.14亿亩,比上年增长2.7%,粮食播种面积、高产粮食作物面积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获得丰收,突破千亿斤台阶,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据了解,黑龙江省在农业生产中,黑龙江省坚持把粮食高产创建贯穿粮食生产全过程,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大机械的生产优势,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
‘叁’ 中国主要的粮食产地分布在哪里
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
根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为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
2017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提高至76.2%,籽粒玉米调减1984万亩,大豆面积增加871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显着增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7.8%。
(3)中国的粮食发源地主要在哪里扩展阅读
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近年来各地坚持把农业的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治理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据农业部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3.8和4.8个百分点,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均达到60%以上,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5.3%。
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进一步加快融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全国创建了4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类返乡下乡人员超过700万,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成为新的增长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粮食主产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粮食产量突破1.2万亿斤
‘肆’ 中国有几大粮食产区
1)三大粮食主产区:河南、河北、山东。
(2)五大商品棉基地: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江汉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下游滨海和沿江平原、南疆。
(3)两类油料作物:花生的重要性居首位,主要分布在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油菜是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近年有“北移南迁”趋向,如黄淮海平原、辽、黑及华南地区。
(4)两类糖料作物:甘蔗生长期长,需水肥量大,喜高温,主要分布在台湾、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六省。甜菜生长期短,耐盐碱干旱,喜温凉,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四省区。
(5)三大出口农产品基地:太湖平原、闽南(泉州、漳州、厦门)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
‘伍’ 中国九大粮食产地都是什么地方
中国九大粮食产地分别是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成都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珠江三角洲。
成为粮食产地需要具备的条件如下所示:
1、粮食生产条件较好,高产稳产农田比重较大,余粮较多;
2、人均占有粮食数量多,商品率高,增产潜力大,且投资少而见效快的地区;
3、粮食生产集中连片,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基本类似,便于统一规划、建设和布局生产;
4、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粮食生产用地与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生产用地矛盾不大,交通运输方便。
(5)中国的粮食发源地主要在哪里扩展阅读:
建设粮食产地的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培育农业生产力为重点,着力实行科教兴农,推行名牌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建设目标
将商品粮基地建设成为能稳定提供商品粮的骨干县、先进农业技术的示范县、现代化农业的带头县。
3、建设内容
坚持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四项内容的建设,且要在建设质量上下工夫。同时增加人力资源培训、农产品质量检测、市场信息、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4、建设布局
实现普通粮食品种向优质、专用型品种转化,实现基地建设由东中部向中西部转移,实现基地粮食生产的结构调整。
5、巩固发展
以巩固和完善老基地为主,发展与农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己建基地进行完善配套,走技术改造的路子。
6、组织管理
完善和制定商品粮基地建设管理方法,从项目的申报审批、组织管理、实施与监督、效益考核、竣工验收等方面明确有关单位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陆’ 粮食作物的起源地有哪些分布
粮食作物种类的多样性,还表现在它们起源于多地。在中国作物起源中心起源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谷子、黍稷、小豆、菜豆、食用稗等;在近东作物起源中心起源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鹰嘴豆、小扁豆、羽扇豆、蚕豆、豌豆、箭舌豌豆等;在中南美洲作物起源中心起源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马铃薯、甘薯、木薯、普通菜豆、利马豆、红花菜豆等;而在南亚作物起源中心起源的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绿豆、饭豆、豇豆等;非洲作物起源中心起源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非洲稻、高粱、豇豆、龙爪稷等等。另外,除了这些全世界种植的粮食作物外,还有一些地区性重要的粮食作物,如在南美洲北部安第斯高原地区的奎诺藜(Chenopodiumquinoa)是古印加人的主要粮食,在产量最多的秘鲁,被称为“粮食之父”,有人称它为21世纪人类的食品(王献溥,2001);还有非洲东部最重要的禾谷类作物苔夫(Eragrostictef),是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重要食粮。因此,粮食作物种类多样性是由最初人类生活方式、食用类型、耕作方式、人文习惯所决定的,反过来它又对人类的生存与繁衍和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柒’ 我国5大粮食基地
我国九大粮食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江淮平原、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
纵观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年均递增1.2%。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食物多样化发展较快。猪牛羊肉、水产品、禽蛋、牛奶和水果产量分别达到4254万吨、2517万吨、1676万吨、562万吨和4211万吨,比1984年分别增长1.8倍、3.1倍、2.9倍、1.6倍和3.3倍。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
‘捌’ 我们中国的粮食主要从哪来的
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省、四川、河南、湖北省、江苏、安徽、黑龙江等十三个省份。
中国商品粮基地大致分为全国性和地区性两类。在中国,前者如黑龙江和吉林中部的松嫩平原及黑龙江的三江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平原,广东珠江三角洲,苏浙太湖平原,苏皖江淮地区,江西鄱阳湖平原等。
现阶段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客观上具备诸多有利因素。根据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8)中国的粮食发源地主要在哪里扩展阅读
第一类,是南方原有高产商品粮基地,包括长江三角洲、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珠江三角洲等5片。
1、这类基地人多田少,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优越,农作物生长季节长,可一年多熟;又有悠久耕作历史,劳动力充裕,有精耕细作传统,农田基本建设有一定基础,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较好,
2、粮食单产一般每公顷可达6000千克~8250千克,比全国粮食平均单产约高一倍;粮食商品率为29%,每年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13片基地商品粮的60%以上,因此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中国“米仓”之称。
3、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做到以粮为主,多种经营,互相促进,增产商品粮仍有较大潜力。
第二类,新发展的淮河平原商品粮基地,包括苏北和皖北两片,它们处于黄淮海平原南部。
1、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地下水条件较好,又处在暖温带向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区,降水量、热量和无霜期低于长江以南而高于黄河以北,是我国重要的水旱轮作粮食产区。
2、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水土条件改善,扩大了基本农田,粮食单产每公顷已达4065千克,粮食商品率19.6%。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以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继续改善土、肥条件,提高精耕细作水平,仍将有相当可观的粮食增产潜力。
第三类,水平尚低、发展潜力最大的东北商品粮基地,包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吉林中部平原及辽宁中部平原三片。
1、东北地区人少地多,纬度较高,热量条件不如南方,只能一年一熟,生产条件和原有基础均不如前二类地区,农业经营粗放,粮食单产水平尚低,一般每公顷仅为1875千克~1950千克,但国营农场多,粮食总产量高,粮食商品率为35.2%,
2、其中国营农场商品率高达40%~60%。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数量占13片商品粮基地的1/5以上。这里还有大量宜农荒地,开垦扩耕有较大余地。
3、今后应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水利、肥料等状况,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改进耕作技术,把提高粮食单产和开荒扩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粮食的稳产高产。这里增产商品粮的潜力,在各类商品粮基地中将是首屈一指的。